李清照典故
1. 李清照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舍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卷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為救父之危難,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對此,張嘗謂:「(文叔女上詩趙挺之)救其父雲:『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洛陽名園記》序) 晁公武亦雲:「(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雲:『炙手可熱心可寒』。」(《郡齋讀書志》)惜均未奏效。被罷官後的李格非,只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崇寧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續資治通鑒》卷八十八) 。據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隻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政治風雲變幻,世事翻覆莫測。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趙挺之始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六月,「(因)與(蔡)京爭權,屢陳其奸惡,且請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罷右僕射(《宋史?趙挺之傳》)。僅僅過了半年多,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罷相,趙挺之復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此同時,朝廷毀《元祐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格非等「並令吏部與監廟差遣」(《續資治通鑒拾補》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歸汴京與趙明誠團聚。但是,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復相,無情的政治災難又降到了趙氏一家頭上。三月,趙挺之被罷右僕射後五日病卒。卒後三日,即被蔡京誣陷。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因無事實,七月獄具,不久即獲釋。但趙挺之贈官卻被追奪,其子的蔭封之官亦因而丟失,趙家亦難以繼續留居京師。李清照只好隨趙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李清照、趙明誠屏居青州,始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歲,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歸來堂」,取義於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其時,曾對清照極為稱賞的文學家晁補之與李清照之父同以黨籍罷官歸隱,自號「歸來子」。晁補之在故鄉緡城 (今山東金鄉)修「歸去來園」,園中的堂、亭、軒皆以《歸去來兮辭》中之詞語命名(見晁補之《歸來子名緡城所居記》) 。李清照、趙明誠以「歸來堂」名其書房,蓋出於對晁補之的仰慕,步其後而模仿之。《歸去來兮辭》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當亦取其中之雅意。「歸來堂」中,李清照與趙明誠雖然失掉了昔日京師丞相府中的優裕生活,然而卻得到了居於鄉里平靜安寧的無限樂趣。他們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紡敘述: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青州古城是古齊國的腹心地區,是古老的文物之邦,豐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時有出土。趙明誠夫婦在當地收集到《東魏張烈碑》、《北齊臨淮王像碑》、唐李邕撰書《大雲寺禪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資料。益都出土的有銘古戟,昌樂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陸續成為他們的寶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趙明誠題「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雲:「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題於歸來堂。」(《易安居士畫像》及趙明誠題詞,近人多判其偽。但據《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7年第二期吳金娣《有關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一份珍貴資料》一文介紹,上海博物館藏《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墨跡與《畫像》題詞墨跡相比較,許多字的字形結構與運筆都甚相似。以此該文認為《畫像》題詞確為趙明誠手跡。)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除自作序言外,還特請當時著名學者劉跂題寫了一篇《後序》。史稱,趙明誠撰《金石錄》,李清照「亦筆削其間」(張端義《貴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春、夏兩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趙明誠嘗游仰天山水簾洞並題名刻洞內石壁。不久即知萊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於驛館,作《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表達對青州姊妹的惜別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達萊州,又作《感懷》詩一首。詩前有小序雲:「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萊,獨坐一室,平生所見,皆不在目前。幾上有禮韻,因信手開之,約以所開為韻作詩。偶得『子』字,因以為韻,作感懷詩雲。」
在萊州期間,李清照繼續幫助趙明誠輯集整理《金石錄》,且「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為一帙。每日晚更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金石錄後序》。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歲。趙明誠改守淄州。趙明誠曾得唐白居易所書《棱嚴經》與李清照共賞。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歲,仍隨趙明誠居淄州。是年,趙明誠因平定地方逃兵擾亂有功轉一官。
2. 形容李清照的詩句或典故
全宋詞中只有一個典故:
據說李清照將《醉花陰》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專明誠後,趙明誠贊屬賞不已,自愧寫詞不知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因為這首《醉花陰》中詠菊之妙,潘天壽評:"南山陶彭澤不比西風李易安."
3. 李清照的小故事
1、「賭神」李清照
她寫過一篇《打馬圖序》,「打馬」就是一種賭博的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開篇就教訓人說:你們賭博為啥就不能像我一樣精通呢?其實賭博沒什麼竅門,找到搶先的辦法就行了,所以只有專心致志地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謂「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也。
她還得意洋洋地宣稱:我這人沒啥別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歡賭博。凡是賭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賭桌上就飯也忘了吃,覺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賭。而且,我賭了一輩子,不論是什麼形式的賭,不論賭多賭少,從來就沒輸過,贏的錢嘩啦嘩啦爭著往我腰包里趕,擋都擋不住。
2、李清照的抑鬱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個句子已經把愁寫盡了,寫得登峰造極,世上不可能有比這更生動的寫愁的佳句了,從此寫愁似乎成了李清照的專利,別人不可能超越她了。
然而,這絕對是一個抑鬱症患者才有可能寫出來的句子。七對疊字,好幾個難以發出的齒音,連用在一起,只有愁腸百結者才有可能這樣去寫。
李清照女士身上有著抑鬱症的所有那些症狀,比如抑鬱症患者會對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活動都喪失了興趣,是的,她說「日晚倦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3、李清照,婉約的「女漢子」
提起李清照,後人往往對她的婉約風格贊不絕口,王士禎就在《花草蒙拾》中評價道:「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但事實上,她的豪放詞一點也不遜於婉約詞,從她數量不多的豪放詞里,可以感受到她的「倜儻丈夫之氣」。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她真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女漢子」。
婚前,李清照生活在寬松自由的家庭環境里,她身上有種尋常女子所沒有的大膽率真甚至是男子氣。在李清照生活的時代里,一位大家閨秀,往往笑不露齒,語不高聲,生活在高牆大院內,幾乎沒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而《點絳唇》里,她無拘無束,盡情地玩耍嬉戲,以至於力乏汗出而濕透輕衣。更令人稱奇的是,待字閨中的少女見陌生人來訪,急的連鞋子也不穿,只穿著襪子就走,借嗅青梅作掩護,竟好奇地打量起了客人。
不僅如此,在《如夢令》里,「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她喝得酩酊大醉,誤入藕花深處,灑脫的笑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驚起了一群露宿的鷗鷺。在她的作品裡,經常可以看到豪放大膽之舉,毫無顧忌地打量陌生男子,隨意地劃船嬉戲,豪飲而酩酊大醉,像男子一樣地外出玩耍,這些都表現了她超越於時代的大膽率真甚至狂放不羈。
所以,沈曾植曾在《菌閣瑣談》里這樣評價:「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辛,非秦、柳。」
婚後,嫁入名門望族的李清照,其大膽勇敢的風格仍舊沒有絲毫的改變。她與丈夫趙明誠琴瑟相合,生活美滿。作為妻子,在丈夫面前,應該溫順乖巧,行為要謹慎得體,儀態要高貴大方。而在《減字木蘭花》中,李清照卻風情萬種地在丈夫面前撒嬌,與花兒爭艷,「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她還在詩中大膽抒發對丈夫的相思愛戀之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雲雲。甚至她不僅有名,而且別號「易安居士」。
如此種種,在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里,真的是驚世駭俗之舉。宋人王灼就在《碧雞漫志》中評價道:「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忌也。」
(3)李清照典故擴展閱讀: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台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
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郁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4. 李清照的典故拜託各位大神
李清照 (1084-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其父李版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權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 李清照濟南人,丈夫趙明誠,山東諸城人。在山東青州、濟南都有李清照紀念館,青州李清照紀念祠位於范公亭公園內,名字叫歸來堂。在這兒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5. 李清照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第二年趙明誠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趙明誠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 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戕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6. 李清照生平典故
李清抄照 (1084-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
李清照濟南人,丈夫趙明誠,山東諸城人。在山東青州、濟南都有李清照紀念館,青州李清照紀念祠位於范公亭公園內,名字叫歸來堂。在這兒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7. 李清照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初露才華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詩文,在他們的影響下,李清照從小就喜愛文學,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尤其在寫詩填詞方面,基本功很扎實。到了十五六歲,她更是整天不離詩文書畫,把古今名家的詩詞,讀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京城做官。為了教育女兒,他經常把李清照帶在身邊。一天,李格非和幾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覽,回家以後拿出一首詩對李清照說:
「這是我的好朋友張文潛寫的詩,他是當今有名的詩人,大家都說這首詩寫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讀讀。」
李清照接過詩稿,認真讀了起來,發現這首詩歌頌了唐朝的繁榮昌盛,寫得很有氣派,值得自己好好學習。但是,當她反復讀了幾遍以後,對它的內容卻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為不能光是歌頌唐朝的繁榮昌盛,也應該指出唐朝君臣腐敗的一面。於是,她按照詩的原來格式,接連寫了兩首和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裡和朋友聚會,大家邊喝酒邊談論詩文,氣氛十分熱烈。李清照也坐在一邊,抓緊時機向長輩們學習。這時候,一個賓客對李格非說道:
「格非兄是當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兒一定也是位能詩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讓她顯露一下才華呀!」
李格非聽了,就吩咐女兒把她最近寫的詩文拿來,請客人們評閱。李清照猶豫了一會兒,拿出了那兩首和張文潛的詩。客人們爭著傳閱以後,都一致叫好。有的說:
「一個年輕姑娘,敢對當今大才子的詩,提出不同看法,說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詩里用詞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細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為是大才子寫的呢!」
聽著客人對女兒的贊揚,李格非也著實高興。從此以後,他更加重視對女兒的培養了。
8. 李清照有哪些故事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年---約1151年),自號易安居士,宋朝濟南(在現在山東省濟南市)人,四十三歲以前,她的生活比較安定,後來飽嘗了國破家亡憂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寫了許多詩詞,尤其是詞,感情真摯,思想清新,還有很多充滿愛國情調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詞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故土度過的。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古城。明鏡般的大明湖,雄偉的千佛山,還有七十二處噴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裝扮得分外嬌美。傳說,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時,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寫字作畫、吟詩填詞以外,最愛到柳絮泉邊遊玩。
有一年夏天,氣候非常炎熱。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親布置的功課,就向姐弟建議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興得大聲嚷嚷。
李清照聽後,笑著搖了搖頭。
「那就到後花園盪鞦韆去!比一比誰盪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愛玩鞦韆,又出了這個主意。
李清照聽後,還是笑著搖了搖頭。
「那你說玩什麼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時眨巴著眼睛問道。
李清照並不立即回答,只見她隨手提起筆來。在紙上寫了「劃船游湖」四個字。姐弟一看,樂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經過母親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籠的小鳥,手拉著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邊的遊船。
「開船嘍!」弟弟一聲吶喊,李清照立即奮力劃漿,船就沿著堤岸向前駛去。
這柳絮泉原是個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連,周圍有著形狀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凈。李清照劃著劃著,不顧岸邊丫頭們的勸告,慢慢地把船劃進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著清新芬芳的空氣,一面欣賞著四周美麗的景色。過了不一會兒,太陽落山了,整個湖面變得暗淡起來。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趕快回去,忽然發現妹妹正對著池邊的怪石出神,忙問道:
「喂,你怎麼啦!」
「姐姐,我在給它們起名字呢。」李清照說著,忽然興奮起來,「你們看,那塊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噯,那邊的一塊真像一隻大鍾,該給它取個什麼名字呢?」弟弟大聲問道。
「就叫它『金鍾石』好啦!」李清照隨口回答。
姐弟三人給岸邊怪石,逐個取著名字,什麼「老壽星」啦,「小駱駝」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盡的名字。忽然,姐姐大聲驚叫起來: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們可要分不清東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們怎麼辦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帶著哭聲對李清照說道。
眼看天色越來越昏暗,李清照也著急起來,連忙用力劃動雙槳。誰知因為心慌意亂,小船竟闖進了荷花叢中,把躲在裡面的水鳥嚇得大聲驚叫,一齊「撲愣愣」地飛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嚇得變了臉色,李清照卻樂得大笑起來。
後來,李清照還專門寫了一首《如夢令》小詞,記下了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華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詩文,在他們的影響下,李清照從小就喜愛文學,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尤其在寫詩填詞方面,基本功很扎實。到了十五六歲,她更是整天不離詩文書畫,把古今名家的詩詞,讀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京城做官。為了教育女兒,他經常把李清照帶在身邊。一天,李格非和幾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覽,回家以後拿出一首詩對李清照說:
「這是我的好朋友張文潛寫的詩,他是當今有名的詩人,大家都說這首詩寫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讀讀。」
李清照接過詩稿,認真讀了起來,發現這首詩歌頌了唐朝的繁榮昌盛,寫得很有氣派,值得自己好好學習。但是,當她反復讀了幾遍以後,對它的內容卻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為不能光是歌頌唐朝的繁榮昌盛,也應該指出唐朝君臣腐敗的一面。於是,她按照詩的原來格式,接連寫了兩首和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裡和朋友聚會,大家邊喝酒邊談論詩文,氣氛十分熱烈。李清照也坐在一邊,抓緊時機向長輩們學習。這時候,一個賓客對李格非說道:
「格非兄是當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兒一定也是位能詩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讓她顯露一下才華呀!」
李格非聽了,就吩咐女兒把她最近寫的詩文拿來,請客人們評閱。李清照猶豫了一會兒,拿出了那兩首和張文潛的詩。客人們爭著傳閱以後,都一致叫好。有的說:
「一個年輕姑娘,敢對當今大才子的詩,提出不同看法,說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詩里用詞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細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為是大才子寫的呢!」
聽著客人對女兒的贊揚,李格非也著實高興。從此以後,他更加重視對女兒的培養了。
一張畫
李清照十八歲那年,同丞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了婚。趙明誠不但詩文寫得好,還特別喜愛收藏文物。剛結婚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太學讀書,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就時常把自己的衣服換了錢,去買喜愛的碑文和字畫。李清照為了幫助丈夫收藏文物,也盡量節約家庭開支,吃穿都很儉朴。夫妻倆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兩個人把三個月積蓄下來的一千五百錢,用來買了一張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跡。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畫找上門來說:
「這是大畫家徐熙畫的《牡丹圖》,聽說你們很喜歡收藏名畫,是個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門來。」
李清照和趙明誠展開古畫,共同仔細地辨認,斷定確實是徐熙親手畫的珍品。畫上的牡丹形態不一,花瓣艷麗逼真,莖葉嫩綠可愛。特別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畫得晶瑩閃亮,像是在滾動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倆人越看越喜愛,忙把那人迎進客廳,問道:
「這畫確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價,才肯賣呢?」
「二十萬錢。」那人回答。
「這么多?少一些不行嗎?」
「不行。少一文也不賣。」
趙明誠和李清照對看了一下,就請那個人先在家裡住下。晚上,夫妻倆商議起來,李清照說:
「畫是好畫,只是錢太多了。」
「是啊,我們哪有這二十萬錢呢?」
「讓我來算一算。」李清照把家裡能賣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湊不起那筆錢,只得嘆了口氣。
「那就不要買了。」趙明誠泄氣地說。
第二天,他們把畫還給了那個人,讓他走了。兩個人為這件事惋惜了好幾天。
志同道合
李清照和趙明誠經常在一起討論學問,互相鼓勵和促進。每當飯後飲茶,他們愛做一種有助記憶的智力游戲,取名「賭茶」。就是由一方說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這件事記載在哪部書、哪一卷、哪一頁、哪一行,說對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說錯了,要承認自己讀書還不夠專心致志。李清照經常在「賭茶」中取勝。
趙明誠對妻子的學問很敬佩,但是有時候也並不完全服氣,總覺得自己的詩詞並不比她差。
有一年,趙明誠在青州(在現在山東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沒有同去。不久,她寫了一首詞託人捎給丈夫,表達對他的思念。趙明誠接到這首詞後,很受感動,也寫了幾首詞回送給她。當他提筆寫的時候,忽然想起來:
「我是宰相的兒子,又是當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寫得好才行。」
於是,他花了好幾天的時間,終於苦心寫成了五十首詞,還把李清照寫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請人評論一下,看哪一首寫得好。恰巧他的詩友陸德夫來了,趙明誠忙把這些詞全拿給陸德夫看。等陸德夫看完以後,趙明誠問:
「您看,我寫的這些詞哪一首最好?」
「很難分出高低,寫得都很見功力。」好友誇贊說。
「那總有幾句寫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寫得最好。」
「哪三句?」趙明誠忙問。
陸德夫隨口念道: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寫的。這么一來,趙明誠對妻子真是打心眼兒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詞,用詞自然巧妙,感情細膩真切,確實高人一頭。
災禍臨頭
公元1126年,趙明誠在淄州(在現在山東省)做官,李清照已經有四十三歲了。在這以前,他們的生活比較安定,李清照寫了許多著名的詩詞,還幫助丈夫收藏了許多文物,編寫了一部有關古代歷史文物的著作——《金石錄》。不料,這時候北方的金王朝舉兵南侵,爆發了一場災難深重的民族戰爭,打破了李清照的寧靜生活。
一天,趙明誠從外面急匆匆趕回家來,李清照感到情況不妙,忙問: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麼壞消息了?」
「是呀,仗越打越糟。」趙明誠氣喘吁吁地說,「兩個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虜,大宋王朝危急萬分!」
「怎麼無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將都是干什麼的?」李清照焦急地說。
趙明誠長長嘆了一口氣:
「事到如今,還有什麼好說的。聽說康王趙構早帶人往南逃走了。」
「那我們怎麼辦?」
「這里待不下去了,得趕快到南方去。」
「可這些國寶怎麼辦?」李清照指了指滿屋的珍貴文物,心情十分沉重。當時他們已經收藏了二十多間屋子的古代珍貴文物。
「只有一個辦法,趕快包裝起來,設法轉移!」趙明誠果斷地決定。
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過的。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並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裝起來。第二年,趙明誠得到母親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動身到南京奔喪,李清照則回到青州,照看餘下的文物。沒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帶著幾十車文物逃離了青州城,到了南京。剩下的文物全讓戰火燒毀了。
痛悼明誠
李清照在南京住了一年以後,又跟著丈夫流亡到了池陽(在現在安徽省)。有一年,南宋高宗皇帝給趙明誠下了一道聖旨,封他做湖州(在現在浙江省)知府,還讓他立即趕到南京拜見皇帝。李清照只得暫時留在池陽,等待丈夫的消息。
一天,李清照正在給趙明誠寫信,她的丫頭喜氣洋洋進來報告說:
「夫人,老爺派人送信來啦!」
「快請他進來!」李清照說著,自己先迎了出去。見到南京來的人,第一句話就問:「老爺身體可好?」
「啟稟夫人,老爺身體欠安,特派我來送信給夫人。」
「啊!老爺得了什麼病?情況怎樣?」
「這是老爺的書信,情況都寫在上面。」
李清照拆開信一看,立即驚叫起來。原來趙明誠趕到南京,因為路途疲勞,很快就病倒了。李清照估計丈夫的病情一定很重,連夜乘船趕到南京。這時候,趙明誠已經骨瘦如柴,連話都講不清了,沒幾天終於離開了人世。李清照撫著丈夫的屍體,悲痛地大哭起來。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舉目無親,在床上一連躺了兩三天,哭一陣,停一陣,茶飯不進。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呀?她獨自守在窗前,感到彷彿丟失了什麼寶貝,到處尋找,也沒有下落。黃昏時候,天上又落下了一場瀟瀟秋雨。李清照更增添了對丈夫的思念。後來,她寫了一首《聲聲慢》的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這首詞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把當時國破家亡和離鄉背井的愁苦之情寫得多麼傳神啊!
慘涼的晚年
在國破家亡的處境中,李清照飽嘗了生活的艱難。後來,她跟著弟弟來到了南宋都城臨安居住。
由於長期的心情憂悶,李清照又患了好幾種病,連死後的棺材也准備好了。可是她仍然頑強地生活著,關心著國家的命運。當時的南宋朝廷採取逃跑和退讓政策,不敢和金國抗爭,李清照對此十分痛心。她寫的一首《夏日絕句》中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里借歌頌古代英雄項羽打了敗仗也不肯過江的精神,諷刺了貪生怕死的官員。多少年來,這首詩一直被人們傳誦著。
李清照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晚年,為了不給弟弟增加負擔,她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文人。可沒料到,張汝舟為人很不正派,不但沒有趙明誠那樣的學問,還經常行賄受賄,甚至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利用職權謊報軍情,貪污大筆軍餉。不但如此,他還經常打罵李清照。
李清照氣憤到了極點。她寧可孤身一人度過餘生,也不願和這種人共同生活。於是,她揭發了張汝舟的罪行,毅然和他脫離了關系。
從此,李清照開始了默默無聞的生活,一直到她離開人世間
9. 李清照的故事
1、「賭神」李清照
她寫過一篇《打馬圖序》,「打馬」就是一種賭博的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開篇就教訓人說:你們賭博為啥就不能像我一樣精通呢?其實賭博沒什麼竅門,找到搶先的辦法就行了,所以只有專心致志地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謂「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也。
她還得意洋洋地宣稱:我這人沒啥別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歡賭博。凡是賭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賭桌上就飯也忘了吃,覺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賭。而且,我賭了一輩子,不論是什麼形式的賭,不論賭多賭少,從來就沒輸過,贏的錢嘩啦嘩啦爭著往我腰包里趕,擋都擋不住。
2、李清照的抑鬱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個句子已經把愁寫盡了,寫得登峰造極,世上不可能有比這更生動的寫愁的佳句了,從此寫愁似乎成了李清照的專利,別人不可能超越她了。
然而,這絕對是一個抑鬱症患者才有可能寫出來的句子。七對疊字,好幾個難以發出的齒音,連用在一起,只有愁腸百結者才有可能這樣去寫。
李清照女士身上有著抑鬱症的所有那些症狀,比如抑鬱症患者會對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活動都喪失了興趣,是的,她說「日晚倦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3、十六歲兩闕新詞轟動整個京師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的大力稱贊。
十六歲那年,她的兩闕新詞轟動整個京師,其中,《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更是成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
4、趙明誠與李清照的愛情故事
十八歲時,李清照嫁給了太學生(我國古代的大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當時的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
李清照與趙明誠志同道合,他們不僅都善詩能文,而且都愛好金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的字畫)學。李清照幫助趙明誠一起搜集碑文字畫,收藏金石器皿,還和他一起,對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時期的彝器、漢唐時期的石刻拓本進行整理研究。
閑暇時,夫妻倆詩詞唱和,情意深長。據說在宋徽宗宣和年間,有一年重陽節,李清照寫了一首詞《醉花陰》,寄給在萊州(今山東掖縣)做官的趙明誠。
趙明誠讀後嘆賞再三,自愧不如。為了勝過妻子,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地寫了三天三夜,一共寫了五十首詞。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陰》夾在其中,給朋友陸德夫看。
陸德夫說的,正是李清照《醉花陰》中的最後三句。可見李清照的詞是多麼具有其藝術特色。
5、再婚
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張汝舟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
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報官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
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雖被獲准離婚, 但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後獲釋。(對於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之事,後世學者頗有爭議。
其實,婦女改嫁在宋代前期並不少見,且不影響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談及此事,應當可信。古人辯誣之說,實際是受封建禮教觀念束縛的結果。)
雖然經歷了一場再嫁匪人、離異系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註上。
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簽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作古詩、律詩各一首為二公送行。
10. 李清照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古代難得的一對門當戶對而又才華橫溢的才子佳人,據說,李清照在閨閣之中,就名動京城,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據《琅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明誠大惑不解。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時的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的傾慕之情。再以兩家的身份背景以及兩人的才學與容貌,成婚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就這樣,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他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他們的愛情不像我們熟知的那些愛情故事,是那種經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後才享受到的甜蜜,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這是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可以說李趙的愛情是典型的鴛鴦蝴蝶派愛情。
因為都愛好文史、詩書,倆人經常詩詞唱和,相互切磋,這讓倆人的家庭生活充滿了笑聲與趣味。他們經常做一些游戲,以增強記憶能力,拓寬自己的學識。其中,尤以「茶令」游戲最為著名。
為了撰寫《金石錄》,她與趙明誠回青州(今山東益都縣)故第而居。在治學著文過程中,李清照對自己的強記博學頗為自負,於是忽發奇想,推行一種以考對方經書典故知識為主的茶令,贏者可以先飲茶一杯,輸則後飲茶,與酒令之行大相徑庭。
倆人每次吃完飯,坐於"歸來堂"中,烹好茶,然後一人指著成堆的書籍,要對方說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甚至第幾行,以是否說中來決勝負,並確定誰先飲茶。兩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獲勝。有一次贏後她舉杯大笑,結果得意忘形,樂極「翻杯」,將滿滿一杯茶傾覆在懷里,非但「頭口水」沒喝上,還連累了一身衣裙。
飲茶行令,啟智助學,使人興奮,對著書立說大有裨益,趙明誠終於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考古學專著《金石錄》,成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在這部書中凝結著夫婦倆二十年的心血,是她奉獻給我國文獻寶庫的珍貴遺產。
關於他們夫妻兩人還有這樣一則佚事。說的是趙明誠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盡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雲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來報,有一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綉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一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後,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游過了大相國寺,蜇進一家外灶內堂的小吃鋪里,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然後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這個故事純粹是現在我們一些言情小說作家筆下活生生的情節,看來,古人的浪漫的確甚有其事。
然而,李趙的愛情並非沒有磨難,兩人所處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熟知哪個年代的人都知道,外敵入侵,國將不保,家有如何平安呢,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李清照的生活在亂世中出現了一生中刻骨銘心的傷痛,那就是家破夫亡,受盡劫難和折磨。
1107年3月,趙明誠在朝廷擔任宰相職務的父親突然病逝了,這時,奸惡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殺機,污衊趙明誠父親對皇室不忠。昏庸的徽宗聽信讒言,立即追回了他對趙明誠父親的各種贈官和所加稱號,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因為「父罪」而統統免職。
在蔡京的迫害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鄉青州去住。由於官場的傾軋,連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趙明誠內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說:「看來我們夫妻兩個要在此白頭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為我是羨慕榮華富貴的人嗎?我才不是呢!咱們的日子是清苦一點,可是苦中也有甜。我們應該像桂花那樣:悄悄躲在綠葉叢中,暗淡清黃,甘為寂寞。從今後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詩作詞,以慰生平。
趙明誠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過了一會又嘆道:「不做官,無薪俸,坐吃山空,縱然粗茶淡飯:也難長期維持,收藏書畫碑帖,更是不易。」李清照說:「財源枯竭,更應當一切從儉。我想,從今日起,咱吃的飯菜,可減去肉類;穿的衣服,可減去貴重的綢絹。我頭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釵、銀簪等等,統統可以去掉。咱家中的塗金器具,貴重擺設,刺綉之類,也可以變賣典當,一句話,除了碑帖、書畫、百家書史,全都可以變賣。」
趙明誠聽罷,深為感動:「賢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難相隨,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難買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典型地表現了夫妻兩人的患難之情,也說明兩人的真心相知相愛。
愛情和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生活部分,李清照從少年走向青年,從父母溫暖的翅膀下走向走向了自己的知己愛人趙明誠,雖然兩人相知相愛,但他們的的愛情和婚姻同樣充滿著期待的焦慮、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溫馨,亂世時的悲涼。所以後人就一些隻字片句來推斷兩人之間的一些愛情矛盾。
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幾年後,趙明誠轉赴湖州上任。青州遭掠,李清照離鄉背井,攜文物與丈夫相聚。趙明誠卻遭人誣陷,死在異鄉……李清照為澄丈夫冤案,雇舟攜物,追趕朝廷,行至婺州,古董盡數被騙……
國破、家亡、夫喪、物盡,李清照陷苦痛與災難……看來自古以來,天總是嫉妒紅顏的,要有一個完滿白頭的愛情總是如此之難,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嚮往李趙二人的愛情傳說。
也許,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本身就是愛情無法避免的特徵,最後就讓我們咀嚼著他們的愛情傳說,聽著這首千古傳唱的曲子來結束這篇文章好了,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以悲劇結尾的愛情故事往往更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沒有人願意這樣的愛情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們感懷古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千萬別忘記疼惜我們身邊的親密愛人,畢竟,做到「我愛你」並不容易。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浪漫初遇:
這一年,李清照十七歲,來到汴京已經兩年。她的心思父親李格非並非沒有察覺,只是百般思量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女兒的心思結在他未曾有知覺的某一個時機,也必當要解在他不會知曉的另一個時機。李格非知道,女兒與時光另一頭的那一個他,只是緣分尚不足,能量尚不夠。孤獨的時間還需要更加地長久。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一個女子若是對自己太苛刻,結果要麼是鐵樹開花,要麼是獨自陷落在自己營造的幻覺里。李清照是這樣的女子,對愛苛刻,對生命苛刻。但這並不表示這樣的女子具備識別男人本質的能力。她知道要愛的男人需要具備太多的素質:才華橫溢,風神俊朗,俠骨柔情,剛正不阿。她遇到趙明誠之後,她對他斷然是這樣以為的。但這也不過只是她的以為而已。
她讓我想起張愛玲。趙明誠之於李清照,好比胡蘭成之於張愛玲。區別是,趙明誠給予李清照的比胡蘭成給予張愛玲的要多得多。但是,到後來她們都只是將他們當做自己幻覺里的那一個,以此來做一回自欺欺人的完滿。而這件事,張愛玲始終沒有做好,李清照卻做好了。
孤獨帶給人的恐懼大於愛情里的辜負。愛情里的辜負與愛的本身沒有關聯。有時,愛情與愛甚至都毫無聯系。孤獨是深淵,粉身碎骨之前,愛情的辜負是如此不願意被人考慮。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赴湯蹈火的事,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傷害而拒絕愛。
李清照大致是幸運的。趙明誠雖然在任萊州知州之時蓄養侍妾歌姬,對李清照有所冷淡疏離,但是到底這一些崎嶇的路數在趙明誠與李清照相濡以沫的幾十年光陰和能量面前顯得已是微不足道。我們本就應愛上愛本身。如此,一切都是好的。十七歲的李清照帶著滿心熱望等待著趙明誠,不管不顧,彷彿奔赴一場極樂的儀式。
於此,讓我想到趙明誠離世之後的那一段光陰里的李清照,顛沛流離,孤獨索居。那時的李清照定然沒有忘掉此刻端然等待於深閨里的這一顆純潔坦誠的心,這一顆少女的心。此地,彼端,兩相照映。彷彿穿透了這個大氣雍容的女子一生的流景殤情。
嗅青梅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點絳唇》
這一日,日光豐盛。她獨自在院落里擺盪鞦韆,做一個人的游戲,絲毫察覺不出掌紋的臆動。幾個時辰不過眨眼一瞬便消散了去。她恍惚之間聽見人聲,溫潤敦厚,彷彿來自心之彼岸。她為之一驚。因那聲音用不被知覺的瞬間傳到她的耳里,竟能暖到心房裡去。於是,她蹴罷鞦韆,起身尋聲踱去。涔涔香汗滲透薄薄羅衣。身外是露濃花瘦,心裡是默默溫情。
豈料有人走來,她於匆忙惶遽之中落下了金釵,泄露出了怯怯的姿態。這是少女天性里的矜持,它時時都會得到體現。有的是蓄謀的勾引,有的是天然的嬌羞。無論哪一種,它都需要感情,豐沛的感情作為誘導。無奈她的心裡暗涌激流,她到底還是再一次回眸為偷覷那少年的風神。倚門嗅梅的靜默表象之下是激流暗涌。
我始終相信緣分。人與人之間都有冥冥之中註定的關聯。男人,女人,那一對的人。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現的那一個,但一定是恰好出現的那一個。你的能量正好,他的磁場正好,你們的共振正好。那麼,事就這樣成了。妥妥當當。但是這很難,非常難,卻被李清照遇到了。時光待她不薄。
關於這二人的緣,當然可以寫成一本愛與生的大書。兩人命理的路數在這個愛情事件里異常清晰明朗。當時,李清照頗享詞名,筆下佳作在士大夫中間流傳甚廣。當時依然是太學生的趙明誠自然對李清照的才情有所耳聞。時間是良媒,那一字一句意深新雅。所謂「文如其人」,趙明誠不自知地便將這才華橫溢溫婉多麗的小女子印進了心裡。
後來,趙明誠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他確認對於李清照的愛,單純明確,並且義無反顧。趙明誠當時對李清照的傾慕早在古人的記載當中就已顯露無遺。元代伊士珍所著《琅嬛記》里便記載一則關於趙明誠的故事,美其名曰「芝芙夢」。
趙明誠幼時,其父將為擇婦。明誠晝寢,夢誦一書,覺來唯憶三句,雲:「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為解曰:「汝待得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謂汝為詞女之夫乎。」
這是一劑謊言。他的,關於她的。我們的,關於意念里的。都是愛的。趙明誠做到了,他讓謊言比傳奇更為動人心魄。甚至,他將它變成了一道恆烈的光,以至於此時此地,讀來依然覺得浪漫,覺得溫暖不已。
故事的真假雖已無從考證,但也不會是空穴來風。它之所以被流傳,自然有它的道理,也定然有它的來頭。而於此,趙明誠對李清照的傾慕已經一覽無余。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後來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初見。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生的幸事,它帶來的光輝足以照亮餘生里的漫長與冀望。他們這一刻都成了時間的寵兒。
自古中國人有門當戶對之說,而匹配的意念至今尚蓬勃旺盛。只是這匹配的意思已然不是單純的「門當戶對」。
趙明誠之父趙挺之此時是當朝吏部侍郎,官居三品。趙挺之因政治才能出眾,為地方官時便政績突出,因此官職升遷迅速。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此時官居六品,在朝廷擔任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行獄。李格非雖然不及趙挺之的官品高,但亦是朝廷要職。因此,不看新舊黨爭帶來的始端,兩家也已經算得上「門當戶對」。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李清照與趙明誠擁有相投的志趣與匹配的才情。趙明誠,他雖然貴為當朝高官趙挺之的三公子,卻絲毫沒有不學無術的紈絝之氣,且才華橫溢,並十分熱愛尋訪收集前朝的金石碑刻和文物字畫。在李清照嫁與趙明誠之後,夫妻兩人便共同致力於金石碑刻和文物字畫的尋索收藏的事宜。這也成為夫妻二人婚後生活里最為鄭重的事情,如同一場綿延不絕的盛大儀式。
雖然「門當戶對」的說法並不能得到世人坦誠的認可,但是我們始終都不能否認更深層次的「門當戶對」的必要性。雖然異境殊途里的情意總是更能博得世人的感善之心,但它的稀貴、偶然性以及不具代表性卻是橫亘於這囂濁塵世的一個不爭事實。
「有的心情你不會明白的。有時候過了五分鍾,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一生了。那時候我只是做了,並不確知些道理。經過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像今天一樣,你住在這個旅館,正好是我服務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或者領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轉身時你沒有叫我,我們都不能重逢,人生就是這樣」。
這是林清玄的話。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身上沒有塵埃的男人。他彷彿始終都能站在一個潔凈通透的空間里頓悟人生里最深刻卻也是最樸素的道理,給予我太多啟示。於是此時,我想起來這段話。如同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初相見,彷彿帶著宿命的意味。
如果人壽終正寢之時仍舊願想,怕定是要應了納蘭性德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愁千縷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李清照《點絳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