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典故
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古代例子
故事一: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故事二:
一位遊人旅行到鄉間,看到一位老農把喂牛的草料放到一間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道:「老公公,你為什麼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
老農說:「這種草草質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顧;但是我放到讓它勉強可以夠得著的屋檐上,它會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個精光。」
(1)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典故擴展閱讀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給別人一條魚,不如教他捕魚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語出《 淮南子·說林訓》,作者是漢代劉安。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
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
② 有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相關故事
原話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段話是出自我國道家。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相關故事
1)
一位遊人旅行到鄉間,看到一位老農把喂牛的草料放到一間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道:
「老公公,你為什麼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
老農說:「這種草草質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顧;但是我放到讓它勉強可以夠得著的屋檐上,它會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個精光。」
2)
一天,幾個白人小孩正在公園里玩。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著貨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過去,每人買了一個,興高采烈地追逐著放飛在天空中的色彩艷麗的氫氣球。
在公園的一個角落躺著一個黑人小孩,他羨慕地看著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過去和他們一起玩,因為自卑。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後他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貨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可以賣一個氣球給我嗎?」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溫和地說:「當然可以,你要一個什麼顏色的?」小孩鼓起勇氣對她說:「我要一個黑色的。」臉上寫滿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了看小孩,旋即給了他一個黑色的氫氣球。
小孩開心地拿過氣球,小手一松,黑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形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老人一邊眯著眼睛看著氣球上升,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小孩的後腦勺,說:「記住,氣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為它的顏色、形狀,而是氣球內充滿了氫氣。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因為種族、出身,關鍵是你的心中有沒有自信。」那個黑人小孩便是基恩。
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出之什麼典故
對於「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的出處目前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只是民回間俗語的傳承,並沒有出典;
也有認答為是道家的話,但也不知道何人所說;
甚至有人認為是來自外語的諺語: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
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什麼典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語出《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版漢權書·董仲舒傳》,書中說:「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 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⑤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故事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個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邊發呆。這天是他30歲生日內,可他不知容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因為亨利從小在福利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重的鄉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於生死之間的時候,他的好友約翰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剛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則消息,拿破崙曾經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特徵,與你毫不相差!」「真的嗎?我竟然是拿破崙的孫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聯想到爺爺曾經以矮小的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出威嚴的命令,他頓感自己矮小的兇狠才同樣充滿力量,講話時的法國口音也帶著幾高貴和威嚴。
就這樣,憑著他是拿破崙的孫子這一「美麗的謊言」,憑著他要成為拿破崙的強烈慾望,30年後,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裁。後來,他請人查證了自己並非拿破崙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
就是指沒有直接給予物質,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種信念
⑥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典故是什麼
很久以前,有一個窮人,日子過得相當的困難,甚至很多時候只有向別人乞討才可以過活。住在他附近有一個善良的漁夫。
一天,窮人見漁夫捕獲了很多魚,已經很久沒吃肉的窮人就向漁夫乞討魚。善良的漁夫很慷慨地給了他足夠吃一天的魚。當窮人吃到魚肉時,他覺得魚真是太美味了。一連幾天,窮人對美味的魚都念念不忘。終於,他為了再次吃到魚,忍不住再向漁夫乞討。這次漁夫還是滿足了他的要求,而且還對他說:「想吃的時候,還可以再來。」窮人非常感激地離開了漁夫的家。在回家的路上,窮人想起漁夫的話,心想:話雖如此,但自己怎麼好意思老向人家要呢?那怎麼才可以不乞討也能吃到魚呢?我自己又不會捕魚,要不……哦,是啦!我為什麼不向漁夫學捕魚呢?想到這里,窮人高興地往漁夫家跑去。漁夫一看窮人又回來了,可手上還拿著剛才給的魚,不禁有點疑惑了。於是就問:「你還有什麼事嗎?是不是魚不夠吃?」「不,不是。我回來是想拜師的,你教我捕魚吧!我不能老向您要的,如果我學會了,就可以自己捕魚吃了。」窮人非常誠懇地說。漁夫看到他那真誠的目光,心想:是啊,與其給他魚,不如教他捕魚的方法,這樣不是更能幫助他嗎?我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漁夫很爽快地答應了窮人。
在漁夫認真的教導下,加上窮人自己的努力,他很快就學會了捕魚。在他第一次捕獲到魚時,為了報答善良的漁夫,他把魚全都送給了漁夫。
此後,窮人憑著勤勞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所捕獲的魚居然比漁夫的還要多、還要大。而且在他隨時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魚的同時,生活也改善了,擺脫了貧窮。
⑦ 「授之魚不如授之於漁」出自哪裡有何典故
「授之魚不如授之於漁」這段話是出自道家,但至於出自誰手,學術界仍在考證當中。故事如下: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那簍魚,另一個要了那根魚竿。這位長者並沒有提出什麼要求。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不動立即用乾柴點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坐吃「魚」空,很快就將魚吃光了,連魚湯都沒有剩。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則忍著飢餓、提著魚竿,一步一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那片藍色的大海時,他身上最後的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大海,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碩大鮮活的魚。這位長者要求他們互相幫助,萬萬不要分開。
於是,他們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尋找大海。他們倆每次餓了,只煮一條魚充飢。他們經過艱苦的跋涉,到達了海邊,開始了以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新房,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7)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典故擴展閱讀
長者,好比是施教者。兩個飢餓的人,好比是求學的人。魚,好比是現有的食物,好比是現有的知識,好比是現有的財富,好比是現已認識的真理。魚竿好比是獲得新食物的方法,好比是求得新知識的方法,好比是創造新財富的方法,好比是探索尚未認識的真理的方法。施教者要傳道、授業、解惑,就不能不處理好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關系。
授之以漁,如果完全脫離了授之以魚,就會失去根基。在這個意義上講授之以漁必須以授之以魚為基礎。授之以魚,只能保證一時不挨餓;授之以漁才能保證一生不挨餓。在這個意義上講,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
授之以魚解決當前的問題,授之以漁解決長遠的問題。施教者只有把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結合起來,把解決當前和解決長遠結合起來,才可能成功。
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與漁」相關例子有哪些
出自《老子》
原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送給別人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即 送魚可以讓他一時不餓,教捕魚的方法卻可以讓他一輩子不餓!與其給他現成的東西不如教會他如何去做,這才是根本的解決困難的方法
老子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老子之曰在市場經濟的21世紀,需要發展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之以業,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只可解溫飽之需,授人以業則可成小康之源。」
縱觀世界慈善公益事業,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業應該是慈善公益事業的三個層次,對於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方法。即要授人以魚以救一時之及,也要授人以漁以解溫飽之需,更要授人以業成就小康之源。」
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了特麗莎修女:「她(特麗莎修女)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而且,「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梁。」
特麗莎修女,收留和照顧許許多多快走到生命盡頭的流浪者和窮人,讓他們感到雖然活著時像一條狗,但臨死前卻享受到人的溫暖和尊嚴。
特麗莎修女的方法是授人以魚。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了孟加拉銀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的人口找到擺脫貧困的方法才會成為可能。小額貸款就是這樣的一種方法,而從社會的低層發展,也有利於提高民主和民權。這正是穆罕默德·尤努斯和其孟加拉鄉村銀行更勝一籌的地方」。
穆罕默德·尤努斯通過他們的小額貸款,幫助窮人走向自食其力的道路,或學點技術,或經營小本買賣,用自己的勞動贏得自己生存的空間和做人的尊嚴。諾貝爾委員會高度評價這樣的方式:大量的人口找到擺脫貧困的方法不僅能讓和平更為持久,而且有利於提高民主和民權。
穆罕默德·尤努斯的方法是授人以漁。
今天,在中國,在世界,一些社會創業家正在嘗試各種授人以業的慈善公益模式,幫助那些追求尊重和發展的民眾。 明天就會有另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出現,他(她)從事的事業就是授人以業!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讀到了這里,有人會說:「這個小孩很聰明,'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網』。」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我想說的是:「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
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路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就像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進的錢財;就像觀眾看演員,以為只要有舞台,就可以舞出精彩
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故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語出《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回不如歸家織網。」《答漢書·董仲舒傳》,書中說:「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 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故事原文是什麼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出《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漢書·董仲舒傳》,書中說:「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 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