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五體投地的典故

五體投地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0 15:43:59

1. 五體投地一詞是否來自於佛教故事

【五體投地】(雜語)又曰五輪投地。投五處於地,為敬禮之最上者。行事鈔下之三曰:「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阿含雲: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雲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兩手以手承足,然後頂禮。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楞嚴經曰:「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為傾倒備至之意。
【五輪】1、五體的別名,人的兩肘兩膝和頭部等五處都作圓形,所以叫做「輪」,這五輪著地作禮,叫做「五體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意思。
【五體】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凡禮敬三寶,必須五體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表虔誠故也。(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一、右膝],疏雲: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也。
[二、左膝],疏雲: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也。
[三、右手],疏雲: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地震現瑞,證大菩提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左手],疏雲: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遠離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也。(四攝法者,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也。)
[五、首頂],疏雲:願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也。
【頂禮】(術語)五體投地以吾頂禮尊者之足也。歸敬儀下曰:「經律文中,多雲頭面禮足,或雲頂禮佛足者,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

2. 五體投地的成語典故

成語出處
五體投地
《梁書·中天竺國傳》:「今以此國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公元636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646年)
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又卷四:「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去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公元707年後)
示 例
1.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清·劉鄂《老殘游記》第六回)。
2.「黃道台這番說話,說得袁伯珍~,欽佩莫名,從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拋在腦背後去了。(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五回)
3.《重回明末遼東·聽教睢陽袁可立》:「楊太曦忙上前恭謹施禮道:『對大人的高風亮節,伯雄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時常引以為楷模!』」
佛教相關
佛光辭典
乃佛教禮法之一。又作五輪投地、投地禮、接足禮、頭面禮、頂禮。本為印度所行之禮法,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載,印度所行之禮敬法共有九種,其第九種即五體投地,為所有禮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後佛教亦沿用此一禮法,並以之表禮敬之最上者。所謂五體,指兩手、兩膝、頭頂等,亦稱五輪。其行禮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兩肘著地,兩掌舒展過額,其後頭頂著地,良久一拜。除實際之投地禮外,一般亦以此語表示對他人極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載,凡禮敬三寶時,必須五體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達虔誠。以五體行禮,其義有五,即:(一)行禮者於右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得正覺道。(二)行禮者於左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於正覺道中。(三)行禮者於右手著地之時,願如世尊坐於金剛座上,大地震動,呈現瑞相,證入大菩提。(四)行禮者於左手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遠離外道,以四攝法攝取難調伏者,令其入於正道。(五)行禮者於首頂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觀無量壽經、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釋門歸敬儀卷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釋氏要覽卷中](參閱『稽首』6117、『禮』6582)
佛學
五體投地
(梵pan~ca-man!d!ala-namaska^ren!a van-date)
印度禮法之一,為佛教最鄭重的禮拜法。即兩膝、兩肘及頭頂著地的致敬法。又稱五輪投地、五輪著地、舉身投地頂禮、接足禮。《毗婆屍佛經》卷下雲(大正1·158b)︰『時彼天王遙見世尊,五體投地,禮世尊足而作是言。』又《梵摩渝經》雲(大正1·884c)︰『即興整服五體投地,三頓首曰︰歸佛、歸法、歸命聖眾。』皆是其例。
在印度,五體投地為最敬禮,相當於《大智度論》卷百所舉三種禮中第三的上禮。《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舉九種致敬法中,也有五體投地及五輪俱屈之名。其作法是先並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先右膝著地,再下左膝,接著二肘著地,舒二掌過額,承空作接佛足之念,再以頭著地,良久方成一拜。而將中指、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面,或掩地,皆非本儀。《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雲(大正14·699a)︰『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今我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法。願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
此即五體投地作法之次第及意義。晚近,在中亞一帶發現了不少與此相關的圖畫。
禮拜方式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又稱「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五體投地」就是「五輪至地而作禮」(《地持論》)。其過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五體投地」致敬的對象一般是佛菩薩。如《佛般泥洹經》卷下:「太子五體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如是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五體投地,向於西方。」也用禮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論·入寺品》:「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還用以禮拜王者等。如《梁書·諸夷傳·天竺國》:「今以此國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今以「五體投地」比喻傾倒、佩服至極。如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同徵友萬柘坡光泰,精於五、七古,程魚門讀之,五體投地。」又如魯迅《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李明權)

3. 收集整理至少4個古人煉字、煉句的典故

賈島推敲
王安石改詩(春風又綠江南岸)
1
唐代有個名叫李相的官員,十分好學,一有空閑就捧起《春秋》來讀。他經常把叔孫婼的「婼」(chuò綽)字,誤讀為「吹」字音。長期在他身邊的一個侍從,老是聽他把這個字讀錯,便很不滿意,但對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說,只有憋在心裡。後來,侍從的不滿情緒還是被李相覺察到了,李相就問這個侍從:「我每次讀到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滿的情緒,這是什麼原因呢?」侍從怕直說了於己不利。可不說又不行,正在這為難之際,他忽然靈機一動,便婉轉地答道:「過去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時,他把『婼』字讀成『綽』字音,現在聽您讀『婼』字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讀得不對,所以對自己不滿意。」李相一聽,知道是自己讀音有誤,忙說:「哦,那一定是我讀錯了!我是照著書上注文讀的,而你是有老師教過的,你肯定是對的。」經過核查,發現書上的注文果真不對。李相連忙站起來,把侍從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從為「一字之師」。
2
楊萬里,字亭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人稱南宋四大家。其詩善為「楊誠齋體」,不堆砌典故,構思新巧,語言平易自然,自成風格,有《誠齋集》傳世。傳說有一天,楊萬里在館中與人閑聊,談到晉朝間,就說起有個文學家兼史學家叫於寶的怎麼怎麼,旁邊有個小吏插話說:「是干寶,不是於寶。」楊萬里感到很奇怪,便問他:「你怎麼知道叫干寶?」小吏找到韻書,遞給楊萬里看。果然韻書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註明:「晉有干寶」。楊萬里一見大喜,非常感激地對這個小吏說:「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呀!」
——此二者為有一字誤讀而經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為有一字運用欠妥而經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個詩僧名叫齊己,寫的詩清逸雋永,耐人尋味,在當時的詩壇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恰巧詩友鄭谷來訪,看後認為梅花數枝開不能算早,就提筆改了一個字,將「數枝」改為「一枝」,突出其獨在百花之先綻開。齊己看了,佩服得五體投地,連稱鄭谷是「一字之師」。
4
高適,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也是唐代的傑出詩人。早年久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邊塞詩。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一天,高適赴外地視察,路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僧房裡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鬆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寫完他就繼續趕路。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現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可是,一踏進房門,便看見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後不久,有一官員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贊嘆,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確,便不待作者回來相商,徑直給它改了。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後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官員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駱賓王。
5
元代蒙古族詩人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雁門(今山西代縣)人,詩作風格清婉,多寫自然景物,間或寫民間疾苦,著有《雁門集》。有一次,薩都剌寫了一聯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吟哦再三,頗為自得。有個老人看見這聯詩後,連連搖頭,不以為然。薩都剌一見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見,便虛心向他討教。老人說:「這一聯詩,寫得的確不凡,摹景狀物,別有意境。只是上半聯已有一個『聞』字,下半聯又用一個『聽』字,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恰犯詩家大忌。」 薩都剌豁然大悟,忙問:「依您之見,改什麼字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詩中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佳句嗎?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來一用。」 薩都剌試著把「聞」雨改為「看」雨,仔細玩味,覺得果然更好。上半聯的「看」字隱「眼」意,下半聯的「聽」字隱「耳」意,不僅更符合詩的「工對」,而且愈發顯得情景交融,有聲有色。薩都剌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一字之師」。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謙虛好學的人,隨處可得「一字師」。這種事古代有,近現代也有。)
6
1957年1月,毛澤東讓袁水拍約臧克家去他那裡談談。席間,談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臧克家問毛澤東,「原馳臘象」的「臘」字應該怎麼講,並說現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澤東聽了,謙虛而又有點疑問地征詢他的意見:「你看應該怎麼樣?」 臧克家答道,「臘」字不好講,改成「蠟」字就好了,「蠟象」與上面的「銀蛇」正好相對。毛澤東欣然接受:「那你就給我改過來吧。」
7
吳玉章在1942年曾寫了一首《和朱總司令游南泥灣》的詩。詩中用「縱橫百餘里,『回亂』成荒地」兩句描述了當時的南泥灣的狀況和歷史。句中的「回亂」指清朝年間,南泥灣一帶回民起義,遭到清朝政府的殘酷鎮壓,從此南泥灣更加荒涼。後來,《紅旗飄飄》編輯要用這首詩,吳玉章應允了。他正抄寫這首詩,服務員小張在一邊看一邊搔著頭皮,思索了好一會,說:「『回亂成荒地』這句不妥貼,您雖然在『回亂』上加有引號,但從字面看,還是把南泥灣的荒廢歸咎於回民起義了。」吳玉章一聽,忙停下筆謙遜地討教:「對,你提得好,這句是不妥,你看怎麼改才好?」隨即,吳玉章把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找來參加他們對這句詩的研究,最後定稿時把「回亂」改為「剿回」二字。這一改,揭示出南泥灣的荒廢是封建統治者鎮壓人民起義造成的,使讀者看到了歷史的真面目。事後,吳玉章同客人們談到這位才十六、七歲的小服務員時,不無感慨地說:「他是我的一字師啊。」
8
20世紀40年代初,重慶公演郭沫若編寫的話劇《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裡看戲。台上扮演嬋娟的演員張瑞芳念著痛斥宋玉的台詞:「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聽到這里時,總覺得這句台詞缺了點味道。隔天,他就與張瑞芳交談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詞改一改。這時,旁邊扮演釣翁的張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些了。」郭沫若品念著這句話,發覺果然生色不少,高興地採納了張逸生的意見,並尊稱他為「一字之師」。為此,學識淵博的郭沫若還特意地寫下一篇短文附在劇本後面。
9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託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一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遙游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後,毅然提筆寫下了一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一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一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一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雲:「多君隻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一甌。半偈有緣共佳話,闌干倚遍海雲瘺。」海雲瘺,正是王一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一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於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

4. 五體投地成語故事

【小孩子讓孔子五體投地】
孔丘在魯國辦教育。一天他帶領學生駕車出遊內,路上遇見一群兒童在玩容打仗的游戲,發現其中一個沒有和他們一起游戲。
孔丘就停車問這個兒童:「為什麼只有你沒有和大家一起游戲?」。兒童回答;「游戲沒有好處,衣服破了不好縫是一個原因,再說往上會辱及父母,往下可能殃及兄弟姐妹;而且還有爭斗,勞而無功,所以不玩。」說完接著用瓦片修城。孔丘批評他:「你為什麼不給我讓道?」兒童回答「從古到今,只有車讓城,沒有城讓車的道理」。孔丘於是把車改道,下車問道:「你一個小孩,怎麼那麼多詭辯?」兒童回答:「人生下來3歲就可以離開父母了,兔子生下來3天就可以在野地里跑,魚生下來3天就可以在江湖裡游泳,這是天生自然的事情,怎麼叫詭辯?」

5. 請說出下列成語的詳細典故

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易經·蒙》卦)
[注釋]
〔譯文〕人們一般不會自我傷害,遭受傷害,必然是真實情況;我以假作真,並使敵人信而不疑,離間計就可以實現了。抓住敵人「幼稚樸素」的心理進行欺弄,就能順著他那弱點達到目的。

〔新解〕「苦肉計」是通過自我傷害取信敵人,以便麻痹對方或進行間諜活動的謀略。

施用迷惑敵人的手法,若違背人們分析判斷事物的習慣時,敵人就不容易一下子看透它的本質;不按「人之常性」行事,就如同水中看側影一樣,使對方得出與事物本質顛倒了的結論。這就是「苦肉計」成功的奧秘。

「苦肉計」的用法多種多樣,目的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是其中的一種。

它的特點,在於利用「人不自害」的常理,作出必要的犧牲,達到欺騙敵人的目的。

這種謀略,在近代和現代的間諜戰中仍不少見。

【古兵法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其。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原文今譯】:人不會自己傷害自己,若受到傷害,必然是真。假作真時真亦假,離間計就可以實行了。這樣,就如同蒙騙幼童一樣,蒙騙敵方,使他們為我方操縱。這是吉祥之兆。

【出處原文】:孔明曰:「不用苦肉計,何能瞞過曹操?」

出處譯文】:孔明說:「如果不採用苦肉計,怎麼能瞞得過曹操?」這句話出自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而用「苦肉計」最早的記載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要離斷臂刺慶忌的故事。

6. 五體投地,指的是那五體投地又是什麼意思

兩手、雙膝和頭

【五體投地】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又稱「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五體投地」就是「五輪至地而作禮」(《地持論》)。其過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五體投地」致敬的對象一般是佛菩薩。如《佛般泥洹經》卷下:「太子五體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如是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五體投地,向於西方。」也用禮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論·入寺品》:「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還用以禮拜王者等。如《梁書·諸夷傳·天竺國》:「今以此國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今以「五體投地」比喻傾倒、佩服至極。如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同徵友萬柘坡光泰,精於五、七古,程魚門讀之,五體投地。」又如魯迅《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李明權)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兩手、雙膝和頭同時著地。比喻欽佩到了極點。
成語查詢
成語:

成語查詢-查詢結果
成語: 五體投地
拼音: wǔ tǐ tóu dì
典故: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例句: 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投地的五體是指頭、兩膝、兩只手

五體投地可以說是佛教禮節中最高的一種禮法。也稱「頂禮」。它的一般規則動作是這樣的:先合掌,再低頭(或問訊),然後右、左掌依次按地,兩膝隨之跪下、頭額觸地(投地的五體是指頭、兩膝、兩只手)。等頭額觸地以後,隨之翻掌,表示兩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對象。翻掌後稍停一會兒再起身,此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時,一般還要稱名號。拜完後還要打個問訊禮。如果頂禮的是僧人,則要稱「頂禮xx法師(或和尚)」。但在禮僧時需注意。一、如果禮拜時,禮拜的對象正在躺著,這時就暫不要禮。二、禮拜的對象如果是和佛菩薩像處相反方向時,禮拜不能背對佛菩薩像,面朝下(以佛菩薩像為上)去禮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

7. 「五體投地」「三教九流」都分別指哪些

典故: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三教:
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
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另一種說法是:
"三教九流"這詞的意義曾經是坡為高雅的。
"三教"的說法起自三國時代,指的是儒、釋、道三種教派。儒,孔子所創,並非宗教,而漢儒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學說渲染的像宗教一樣,就被人們看做宗教了。釋,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以其為印度釋迦牟尼所創而簡稱為釋。道,是東漢時創立的一種宗教,講究煉丹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陽書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個頭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的面孔。
"九流"的說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墨、道、法、雜、農、陰陽、縱橫等學術流派。後來,人們把宗教、學術中的各種流派統稱之為"三教九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人們又把它作為貶義詞,泛指那些在江湖上從事各種行當的人。

另一說法
三教:
儒教 孔子(-551~-479)《十三經》
佛教 喬達摩.悉達多 (-565~-485)《大藏經》
道教 張陵(34~156?)《老子五千文》《正一經》
九流:
儒家 孔子 孟子
道家老子 莊子
墨家 墨翟
法家 韓非商鞅
名家 公孫龍
陰陽家 鄒衍
縱橫家 蘇秦 張儀
農家 許行
雜家 《呂氏春秋》

8. 五體投地是什麼典故什麼是五體

投地的五體是指頭、兩膝、兩只手

五體投地可以說是佛教禮節中最高的一種禮法。也稱「頂禮內」。容它的一般規則動作是這樣的:先合掌,再低頭(或問訊),然後右、左掌依次按地,兩膝隨之跪下、頭額觸地(投地的五體是指頭、兩膝、兩只手)。等頭額觸地以後,隨之翻掌,表示兩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對象。翻掌後稍停一會兒再起身,此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時,一般還要稱名號。拜完後還要打個問訊禮。如果頂禮的是僧人,則要稱「頂禮xx法師(或和尚)」。但在禮僧時需注意。一、如果禮拜時,禮拜的對象正在躺著,這時就暫不要禮。二、禮拜的對象如果是和佛菩薩像處相反方向時,禮拜不能背對佛菩薩像,面朝下(以佛菩薩像為上)去禮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

9. 有沒有一個傳說講的是關於成語「五體投地」的故事

【小孩子讓孔子五體投地】
孔丘在魯國辦教育。一天他帶領學生駕車出遊,路上遇見一群兒童在玩打仗的游戲,發現其中一個沒有和他們一起游戲。
孔丘就停車問這個兒童:「為什麼只有你沒有和大家一起游戲?」。兒童回答;「游戲沒有好處,衣服破了不好縫是一個原因,再說往上會辱及父母,往下可能殃及兄弟姐妹;而且還有爭斗,勞而無功,所以不玩。」說完接著用瓦片修城。孔丘批評他:「你為什麼不給我讓道?」兒童回答「從古到今,只有車讓城,沒有城讓車的道理」。孔丘於是把車改道,下車問道:「你一個小孩,怎麼那麼多詭辯?」兒童回答:「人生下來3歲就可以離開父母了,兔子生下來3天就可以在野地里跑,魚生下來3天就可以在江湖裡游泳,這是天生自然的事情,怎麼叫詭辯?」

孔子與神童
孔丘問:「你是哪裡人?姓什麼叫什麼?」兒童回答:「我是窮山僻壤的本地人,姓項名橐,沒有字。」孔丘說:「和我一起出遊,好不好?」兒童回答「家有嚴父,需要我做事;家有慈母,需要我奉養:家有賢兄,需要我做幫手;家有弱弟,需要我照顧,家有明師,需要我好好學習,沒有時間出遊。」孔丘說:「我車上有32個棋子,和你下棋怎麼樣?」
兒童說「皇帝因為喜歡下棋而不理朝政,諸侯喜歡下棋而沒有政績,學生喜歡喜歡下棋而學問沒有長進,小孩喜歡下棋而輸了家業,丫環喜歡下棋而誤事挨鞭子,農民喜歡下棋而耽誤種田,所以不下棋。」
孔丘說「我教給你平定天下怎麼樣?」兒童說「天下沒有辦法平定。或者有高山,或者有江河,或者有王侯,或者有奴婢。平了高山,鳥獸就沒有了家,填平了江河,魚鱉就沒有了家。沒有了王侯,百姓就沒有人管理,沒有了奴婢,誰來伺候君子?天下這么大,怎麼平定的了?」。
孔丘說「你知道天下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水沒有魚?什麼山沒有石?什麼樹沒有枝?什麼男人沒有媳婦?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牛沒有犢?什麼馬沒有駒?什麼雄沒有雌?什麼雌沒有雄?什麼為君子?什麼是小人?什麼是不足?什麼是有餘?什麼城沒有市?什麼人沒有字?」
兒童答道「螢火沒有煙,井水沒有魚,土山沒有石,枯樹沒有枝,神仙沒有媳婦,玉女沒有丈夫,土牛沒有犢,木馬沒有駒,孤雄無雌,孤雌無雄,賢為君子,愚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餘,皇城無市,我項橐沒有字。」
孔丘說「你知道天地的綱紀,陰陽的始終,什麼是左?什麼是右?什麼是表?什麼是里?什麼是父?什麼是母?什麼是夫?什麼是婦?風從何來,雨從何至?雲從何出?霧從何起?天地相距幾千幾萬里?」
兒童回答「九九還歸八十一是天地之綱紀,八九七十二是陰陽的始終,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夫,月為婦,東為右,西為左,外為表,內為里,風從蒼梧來,雨從郊市至,雲從山出,霧從地起,天地相距千千萬萬余里,東西南北都有。」。
孔丘問「你說是父母親近還是夫婦親近呢?」兒童回答「父母親近,夫婦不親近。」孔丘說「夫婦生則同枕,死則同穴,為什麼不親呢?」兒童答「人生沒有媳婦,好比車沒有輪。沒有輪可以再造,必定有新的。賢良人家的婦女,必定選配高貴的丈夫,十間大房,必須有棟梁。三窗六牖,不如一戶之光。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父母之恩是最親近的。」孔丘說「你是聖賢呀」。
兒童說「剛才你問了我許多問題,我都一一回答了。現在我只要你一個問題:「鵝鴨為什麼能蜉水?鴻雁為什麼會叫?松柏為什麼冬天還綠?」孔丘答「鵝鴨能孵水,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鴻雁可以叫是因為脖子長;松柏冬天綠是因為心堅。」兒童說「不對。魚鱉也能孵水,不是因為腳方;青蛙也會叫,不是脖子長;綠竹冬天也綠,不是心堅。」
兒童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孔丘說「剛才問地,何必談天?」兒童接著問「地上有多少房子?」孔丘說「僅說眼前事,何必談天說地?」兒童說「要說眼前事,請問你有多少眉毛?」孔丘苦笑而不能回答,然後對他的學生說「後生可畏。」說完就上車走了。

10. 為什麼說佩服的"五體投地"有何來歷

【五體投地】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又稱「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五體投地」就是「五輪至地而作禮」(《地持論》)。其過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頂禮。「五體投地」致敬的對象一般是佛菩薩。如《佛般泥洹經》卷下:「太子五體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如是三稱三寶,三稱觀世音菩薩名,五體投地,向於西方。」也用禮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論·入寺品》:「是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還用以禮拜王者等。如《梁書·諸夷傳·天竺國》:「今以此國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今以「五體投地」比喻傾倒、佩服至極。如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同徵友萬柘坡光泰,精於五、七古,程魚門讀之,五體投地。」又如魯迅《而已集·新時代的放債法》:「因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許多女性都渴仰到五體投地。」(李明權)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兩手、雙膝和頭同時著地。比喻欽佩到了極點。
成語查詢
成語:

成語查詢-查詢結果
成語: 五體投地
拼音: wǔ tǐ tóu dì
典故: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例句: 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投地的五體是指頭、兩膝、兩只手

五體投地可以說是佛教禮節中最高的一種禮法。也稱「頂禮」。它的一般規則動作是這樣的:先合掌,再低頭(或問訊),然後右、左掌依次按地,兩膝隨之跪下、頭額觸地(投地的五體是指頭、兩膝、兩只手)。等頭額觸地以後,隨之翻掌,表示兩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對象。翻掌後稍停一會兒再起身,此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時,一般還要稱名號。拜完後還要打個問訊禮。如果頂禮的是僧人,則要稱「頂禮xx法師(或和尚)」。但在禮僧時需注意。一、如果禮拜時,禮拜的對象正在躺著,這時就暫不要禮。二、禮拜的對象如果是和佛菩薩像處相反方向時,禮拜不能背對佛菩薩像,面朝下(以佛菩薩像為上)去禮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
回答者:zhxr63 - 魔導師 十級 5-14 16:10
http://..com/question/7266082.html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