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流傳
㈠ 民間 格言 諺語 流傳的 是這幾個字怎麼和成一句通順的話
」民間、格言、諺語、流傳的、是「這幾個字和成一句通順的話——諺語是民間流傳的格言。這話不僅通順,而且精闢,是對諺語的正確評價。諺語,就是老百姓自己創作的格言。
㈡ 流傳諺語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還有其它: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釐,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L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漢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苟子》)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
W
玩物喪志。(書經)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韓愈)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X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
學無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
Y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管於》)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秦觀)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劉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Z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蘇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呂氏春秋)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㈢ 民間流傳的諺語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自由放任,一事無成。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自誇沒人愛,殘花沒人戴。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己做錯不算數,別人做錯打屁股
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自己不動,叫天何用
自稱好,爛稻草 自嘲者不會讓人見笑
字不可重寫,話不可亂傳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磚連磚成牆,瓦連瓦成房 助人要及時,幫人要誠心
煮飯要放米,講話要講理 燭台底下最暗
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眾人拾柴火焰高。
眾人裡面有聖賢,土石裡面有金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種田不離田頭,讀書不離案頭。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忠言逆耳利於行。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智者當差,不用交代。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紙做花兒不結果,蠟做芯兒近不得火。
紙上畫藤不結瓜,蘆花雖白難紡紗。只有修橋鋪路,沒有斷橋絕路
只有死人才不犯錯誤。只有上不去的天,沒有過不去的山
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只有大意吃虧,沒有小心上當
只要自己上進,不怕人家看輕。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唱的戲好,不在開場遲早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無恆,不怕無成。
只可勸人家圓,不可勸人家離。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只可救苦,不可救賭。只會用功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
只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知足得安寧,貪心易招禍。知足稱君子,貪婪是小人。
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禮不如隨俗。
知過不難改過難,言善不難行善難 正人先正己
掙錢容易攢錢難 爭著不夠吃,讓著吃不了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針無兩頭鋒利,人無兩副身心。
這山望著那山高。擇書如擇友。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再好的朋友也有分手的時候。 月有圓有缺,人有聚有別。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鋼。願為眾人死,不為一人亡。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遇事不怒,基本吃素,飯後百步,勞逸適度。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學,不知理。
語言的巨人總是行動的矮子。
㈣ 寫一則當地流傳的諺語
雷雨三過晌
㈤ 諺語在群眾中流傳的固定語句解釋
意思
諺語是這樣一種語言
人們所約定俗成的引申意
㈥ 說一下有哪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諺語,成語,俗語,是會
1)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2)認識社會和總結社會活動經驗的諺語: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3)總結一般生活經驗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
中國諺語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為。
◆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湖裡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山裡孩子不怕狼,城裡孩子不怕官。
◆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久住坡,不嫌陡。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
◆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多銼出快鋸,多做長知識。
◆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葯農進山見草葯,獵人進山見禽獸。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幹。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經得廣,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
「蜘蛛掛網,久雨必晴」諺語由來
據觀測,在我國許多地方。如見蜘蛛張網,陰雨天氣將會轉晴。如見蜘蛛收網,天氣將轉為陰雨。
蜘蛛能預測天氣,主要是因蜘蛛對空氣中濕度變化反應相當靈敏,在蜘蛛尾部有許多小吐絲器,吐絲器部分既粘又涼,當陰雨天氣來臨時,由於空氣中濕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絲器部分凝結成小水珠,這樣蜘蛛吐絲時感到困難,便停止放絲而收網。相反,當空氣中濕度變小天氣轉好時,蜘蛛吐絲順利,便張網捕蟲了。
另據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頻率的聲音,當天氣轉晴時昆蟲易活動,飛行時發出的嗡嗡聲,蜘蛛蛛很快就會發覺,所以便添絲織網,准備捕捉。這正是民間用「蜘蛛掛網,久雨必晴」諺語來觀測天氣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薑晚吃蘿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諺語由來
來自:長征一號(蘇州)
有一年,慈禧太後忽然得了重病,頭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滿朝文武百官團團轉。北京城裡名醫車載斗量,可是對西太後的病症,都束手無策。是沒有本領嗎?不是的,實在是責任太大,在用葯上為難了,輕了不見效,重了怕萬一失誤,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後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橫下來了。
新科狀元是蘇州人,奏了一本,說蘇州有位祖傳名醫叫曹滄洲,綽號賽華佗,有妙手回春之術,將他請來,或許太後的福體可以轉安。
曹滄州像個鄉下佬,平常不歡喜開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這天,他接到聖旨,頓時面如土色,抱著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認定,西太後若不到不可救葯的地步,是不會從京城到蘇州來請他的,治不好西太後,醫生要殉葬,自己這條命是有去無回了。可聖旨不能違拗,曹滄洲只好硬著頭皮動身。他一到北京剛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風寒,便卧床不起,其實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後生病的根子是真。頭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麼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慈禧太後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說,單是人參一項,日日恨不得泡在參湯里洗浴。還有燕窩、銀耳,更是當飯吃。曹滄洲想到,醫書上早有記載:「滋補過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閉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膽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後看病了。
曹滄洲未用上好良葯,單開了一味草頭葯,只寫了五個大字:蘿卜籽三錢。看得眾御醫當場發呆,個個舌頭伸多長的,認為這個鄉下郎中是進京來送死了。他們都懂葯性,蘿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後一向要滋補身體,這葯分明不合西太後的心意,但是曹滄洲親手撮葯,親手煎葯,親手送葯到西太後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後,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後飲了三錢蘿卜籽的葯湯,當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來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謝神醫曹滄洲,見面後恩賜曹滄洲九品頂戴,還要他騎馬巡遊京城,曹滄洲得了皇封,回鄉時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經替他造好了三進房子。從此後,他在家專門為地方上鄉親看病,不但施診,還要送葯。逢人就勸人多吃蘿卜,日子久了,蘇州便有了"早吃生薑晚吃蘿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諺語了。
還有,諺語為人們對生產,生活中長期積累的經驗進行描述的簡練語言,這個就是它的來源。。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系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著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乙、分道揚鑣
甲、前怕狼,後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鍋問到底
乙、刨根問底
甲、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乙、一見鍾情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面語,文字上趨向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這是俗語的主要內涵,就外延來說,它跟成語難免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但也不排除精練;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語雖然絕大多數是四字結構,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俗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已廣泛進入文學作品,甚至哲學、科技圖書中也經常用到;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成語在口語中也經常使用。這樣,俗語跟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象。如:
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語→成語)
④習慣成自然(精練,五字,俗語→成語)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練,七字,俗語←→成語)
俗語是口語型的,成語是書面語型的。這些語例,兼有俗語和成語的某些特點,看來俗語辭典、成語辭典都可以收錄,好在這種情況並不算多。
俗語和成語,有時候也可能互相轉化,並同時存在。例如:
①板凳沒焐熱←→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兒←→投鼠忌器
③火燒眉毛顧眼前←→燃眉之急
④雞蛋碰石頭←→以卵擊石
⑤雞飛蛋打一場空←→雞飛蛋打
⑥拉完磨殺驢←→卸磨殺驢
⑦魯班門前弄大斧←→班門弄斧
⑧沒喝過墨水←→胸無點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飯←→因噎廢食
⑩什麼病吃什麼葯←→對症下葯
①①一網打盡滿河魚←→一網打盡
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俗語轉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語轉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參見下文歇後語)俗語與成語,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俗語有俗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都值得很好學習。
二,諺語和格言
有些圖書把俗語、諺語並稱為俗諺,把它們匯編在一起。匯編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並不相等。諺語只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一些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的俗語。如:
①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
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③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⑨墨是可以磨濃的
⑩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①①人心齊,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鐵尺磨成針
格言也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但仔細區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總結的知識經驗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多屬邏輯思維,是哲理性的語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諺語總結的知識經驗不限於社會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學、生產實踐(如農諺),它出自人民群眾之口,多屬形象思維,是文學性的語言。這種區別,應該把格言歸入書面語一類,把諺語歸入口語一類。但是,也難免有交錯的情況。
甲,滿招損,謙受益(書面語)
乙,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口語)
甲,有志者事竟成(書面語)
乙,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口語)
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書面語)
乙,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口語)
以上三組,嚴格地說,甲為格言,乙為諺語。但是,由於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進入了口語。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加以區分,而不得不承認,實際上存在一些交錯現象
俗語中一部分為諺語,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語句,它們並沒有總結知識經驗,而只是表述一種情態。如:
①不認這壺酒錢
②不知道哪頭炕熱
③蟬曳殘聲過別枝
④橫挑鼻子豎挑眼
⑤眉毛鬍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趕晚集
⑦求爺爺,告奶奶
⑧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⑨搖頭不算點頭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①②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綠的
這一部分語句是描述性的,跟總結知識經驗的諺語不同,而又無確定的術語,現在只是籠統地稱為俗語,實在有必要把它跟諺語區別開來,給它一個確定的名稱。
有的圖書稱之為「慣用語」,但所涉及的語言現象,卻是「俚語」,如:背靠背、開夜車、亂彈琴、磨洋工、冤大頭,等等。筆者以前在《俗語五千條》的前言中,曾用「熟語」來稱呼描述性的俗語。熟語這一術語的定義,也不十分明確,有的辭典又把它當作高於俗語、成語的術語來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語」的讀音近似,某些方言區甚至就是同音詞,作為術語,自身有不足之處。再三斟酌,覺得不如用「俚語」來代替。
俚語,這個術語有時跟俗語相混,俚俗並稱。這個「俚」,跟「鄉里」之「里」有關,望文生義,也就是里人(鄉下人)的意思。俚語常指帶有方言色彩的土語。既然它有時跟俗語相混,而「慣用語」實際上又多指俚語,不如就借用「俚語」一詞,來專指這些描述性的俗語。
四,歇後語、俏皮話
歇後語、俏皮話,基本上是同義詞。歇後語是語言學上的術語,俏皮話是口頭上的稱呼。
歇後語形式上是半截話(前半為形象或事例,後半為解釋、說明),實際上是要把話說得更形象些,更具體些。因此,歇後語應該包括在俗語之內。不過,歇後語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畫式的,帶有戲謔調侃的色彩。它用種種修辭手段,對字、詞、語、句(包括俗語本身)加以修飾,使之生動活潑。因而跟諺語、描述性俗語(改稱俚語),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開花,裝蒜(修飾詞)
②貓哭耗子,假慈悲(修飾片語)
③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己人不認自己人(修飾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飾成語)
⑤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修飾俗語本身)
有些成語,為了增強形象性,往往會轉化成歇後語。
①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②金彈子打鳥,得不償失
③綠綢緞上綉牡丹,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沒頭沒尾
⑤螃蟹過河,七手八腳
⑥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篇
歇後語良莠不齊,有些歇後語內容和形象,均不見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語言垃圾,不宜濫用。有些常用的歇後語,形象較好,前後結合得比較緊密,已經跟諺語、描述性的俗語(俚語)近似。如:
①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前為形象,後為解釋,經驗之談→諺語)
②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③芝麻開花,節節高(前為形象,後為解釋,描述性俗語→俚語)
綜上所述,諺語,俚語(描述性的俗語),歇後語,這三部分構成俗語的整體。俗語屬於口語型的語句,與書面語型的成語、格言有所區別,它們是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兩大系統。
諺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諺語雖然簡單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卻非常深刻。
歇後語
歇後語,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與趣味語言,也是民間愛用的一種語法。
歇後語是廣大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例如:
一個巴掌打不響--<孤掌難鳴>;
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在一般的語言中。通常只要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當時流行在民間的俗語,是出於一般人民的生活經驗。這類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相信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關於歇後語的分類,向無定說。何況還有不少歇後語,一身兼有幾種性質,要劃分得十分科學,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便於查閱,我們將歇後語條目中凡帶有諧音字的歸入一類,其餘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質分為三類。
第一,諧音類。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無人>
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這類歇後語,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諧,由原來的意義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個意義。這類歇後語,往往要轉幾個彎,才能領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饒有興味。
第二,喻事類。如:
弄堂里搬木頭-<直來直去>
冷水發面-<沒多大長勁>
這類歇後語,是用實在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對設比事情的特點、情狀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領悟後半截的"謎底"。
第三,喻物類。如:
秋後的螞蟻-<蹦達不了幾天>
棋盤里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
這類歇後語,則是用某種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設比物的性質,也就能領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類。如
楚霸王舉鼎-<力大無窮>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類歇後語,一般是引用常見的典故、寓言和神話傳說等作比方。上述兩例,只要知道項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瞭然。
遇有交叉兼類情況的,則歸入其特點更為明顯的一類。如
紙糊的琵琶-<談(彈)不得>
這一歇後語兼喻物、諧音,現歸入諧音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為。
◆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湖裡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51華文網 http://www.huawen51.com )
◆山裡孩子不怕狼,城裡孩子不怕官。
◆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久住坡,不嫌陡。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㈦ 歇後語 諺語,全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古人雲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說語文的學習是一幢大樓的建設,那些零碎的小知識便是磚磚瓦瓦,而積累則是將磚瓦堆砌成高樓的過程。
可以這么說,沒有語言量的積累,難有語文能力質的飛躍。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否則無異於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長」,其結果只能是費力不討好,「少、慢、差、費」。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應在「流」上下功夫,而應在「源」上做文章。積累是運用的前提,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
㈧ 諺語的由來
諺語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慣用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來反映深刻的道專理。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諺屬語多半在民間口語中廣泛流傳,表達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閃耀著人民智慧的光芒。諺語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結晶,同時在外國也收到廣泛應用。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㈨ 搜集幾條民間流傳諺語
1)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2)認識社會和總結社會活動經驗的諺語: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3)總結一般生活經驗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
中國諺語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十年練得好文秀才,十年練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為。
◆力是壓大的,膽是嚇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湖裡游著大鯉魚,不如桌上小鯽魚。
◆口說不如身到,耳聞不如目睹。
◆山裡孩子不怕狼,城裡孩子不怕官。
◆萬句言語吃不飽,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來的,船是一櫓一櫓搖出去的。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久住坡,不嫌陡。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
◆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老薑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多銼出快鋸,多做長知識。
◆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砍柴上山,捉鳥上樹。
◆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葯農進山見草葯,獵人進山見禽獸。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幹。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經得廣,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