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1的典故

1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20 08:04:31

❶ 1.很多詩歌都根據需要用了典故,請問:典故指的是什麼

典故原指舊制、
舊例
,也是漢代掌管
禮樂制度
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內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容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一詞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中說:「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
中宮
親拜,事過典故。」

❷ 請教一典故

貢公彈冠抄

出處《漢書。王吉襲穿》: 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

釋義:漢代的王吉(字子陽)和貢禹是知心好朋友,人們說:「王吉做官了,貢禹也可以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准備入仕為官了」。後來用這個典故指准備做官或者將會得到官員的舉薦。

用例:〔王貢冠〕清 納蘭性德《張金陽憶友》鬱陶王貢冠,綿邈宵朱綬
〔貢公彈〕宋 趙蟠老《生查子》欲效貢公彈,衣缽知誰付

❸ 關於一個歷史典故的問題

《韓非抄子·喻老篇》
原文為: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翻譯:從前商紂製作了象牙筷子,箕子非常擔憂,認為使用象牙筷子一定不會在陶制器皿里使用,一定會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象筷玉杯一定不會用於吃豆類食品熬的濃湯,一定要去吃氂牛、大象、豹子的胎兒;吃氂牛、大象、豹子的胎兒就一定不會穿粗布短衣,不會在茅屋下麵食用,就一定要穿多層的織錦衣服,住上寬敞房屋和高台。箕子害怕結果嚴重,所以深為這樣的開端擔憂。過了五年,商約擺設肉林,建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山,俯臨酒池,他因而喪身。因此箕子看見象牙筷子就預感到了天下的禍害。所以《老子》說:「能夠看到事物的萌芽狀態,就叫做明。」

❹ 有一個典故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戰爭的時代,在這一時期里各國紛爭不斷,大小戰役頻發,但是我們透過歷史記載可以清楚的看到無論是什麼樣的戰爭,受苦受難的從來都是老百姓。你知道么,曾經在這一段歷史的一次戰爭中曾經發生過一次人吃人的恐怖事情?
故事發生在淝水之戰後,西燕國的慕容沖率領十萬大軍與前秦苻堅大軍在長安城外作戰。當時慕容沖率領大軍緊緊地將前秦苻堅的大軍牢牢地困於長安城內,兩軍僵持了很久,因為沒有了糧食的供給,加上人口眾多,很快長安城內的糧食吃完了,整座城陷入了飢荒。
飢荒的惡浪拍打著人們,最先死去的是老人、孩子、婦女,很快的連要打仗的男性青壯年也開始被餓死的陰影籠罩。據史料記載,當時不僅是一般的老百姓沒有了吃的,就連前秦的那些將軍們,每次在外面吃了一點肉也都捨不得咽到肚子里,而是含在口中回家吐出來給老婆孩子吃。連打仗的將領都吃不飽了,可見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加悲慘絕望了。
有一天夜裡,慕容沖率兵想要找到突破口攻入長安城,雖然守軍拚死抵抗,最後雖然守住了城,但是還是死了一千八百多人。結果這一千八百多屍體竟然被城裡的老百姓搶回家吃了。那一夜,長安城內飄出了久違的肉香,整座城籠罩著恐怖陰森的死亡氣息。人吃人,長安城已然淪為人間煉獄,是飢餓將人們逼成了惡魔,是戰爭造成了飢荒,是統治者的貪婪引起了戰爭。
應該是這個故事

❺ 歷史上有哪些典故,知道的說一說

1.典故: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

「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一》。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2.囊螢映雪

出 處 ,「囊螢」出自《晉書·車胤(yìn)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3.鑿壁偷光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7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西京雜記》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4. 鐵杵成針

【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5.卧薪嘗膽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卧薪:睡在乾柴上。嘗膽:嘗苦膽。

典故: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侮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 6.圓木警枕

出處 宋·范祖禹《司馬溫公布衾銘記》:「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釋義 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圓木警枕》: 司馬光是北宋人,他擔任官職後,因為發現自古以來還沒有一部較系統的編年體通史,所以決心擠出時間來完成這部巨著。為了搶時間,不讓自己睡覺睡過頭,他自己設計了一種圓木枕頭――警枕。人在睡覺時,只要一翻身就會醒來,於是起來繼續讀書...

❻ 找一個典故

齊景公游少海抄,傳騎從中來謁曰襲:「嬰疾甚,且死,恐公後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這里大致歸納為兩個成語,論事則曰「釋車下走」,論理則曰「欲速不達」

❼ 一個歷史典故

馬 陵 道

春秋戰國時,陽城有一個地方,山深林密,叫鬼谷,鬼谷中住了一個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與算術的人,叫鬼穀子。鬼穀子有四個徒弟:齊國人孫臏與魏國人龐涓學習兵法,結為兄弟;蘇秦與張儀學習游說的學問,結為兄弟。這四個人在歷史上都很有名。

一天,龐涓聽說魏國招聘將相,就告別老師下山了。到了魏國,魏惠王看龐涓有能耐,就讓他當上卿,掌管全國兵馬。

龐涓走後,孫臏學習更加刻苦,鬼穀子把《孫子兵法》也教授給了他。學業完成後,孫臏就下山到魏國去找龐涓。

龐涓這人心胸狹窄,他發現孫臏在兵法、布陣上比他強,就對魏惠王說:「孫臏是齊國人,以後肯定會背叛魏國,不如現在殺了他,以絕後患。」為了騙孫臏給他寫出《孫子兵法》,他又假裝好人,讓魏惠王不要殺孫臏,只把他的兩個膝蓋骨削了。孫臏知道了龐涓的陰謀後,就整天裝瘋賣傻,騙過了龐涓,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逃回了齊國。

齊威王看到孫臏很有才學,就任命他為軍師。孫臏恨透了龐涓,就處處與他作對。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孫臏就帶兵假裝要攻打魏國,然後在半路,把匆忙趕回魏國的龐涓打得大敗。

過了幾年,龐涓又帶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就讓孫臏帶兵去解救韓國。

孫臏又率兵殺魏國,龐涓聽到消息後,趕緊領兵往回趕。等他回到魏國,孫臏已經往回撤了。龐涓氣得火冒三丈,說:「我不殺孫臏,誓不罷休!」就命令軍隊追趕齊兵。龐涓到了齊軍留下的空營一看,齊兵做飯搭的灶有十萬個,他嚇了一跳:「齊兵這么多!」第二天又往前趕,再看齊兵留下的灶,只有五萬個;到了第三天,就只剩下了三萬個,龐涓得意地說:「齊兵已經害怕了,半路上就跑了一半,追!」

這時,孫臏正在前面等著龐涓呢。他算到龐涓黃昏時剛好能趕到馬陵,就讓士兵把路邊的樹全部砍倒,堵住路,只剩下最大一棵樹。他讓人把這棵樹樹皮剝光,上面用墨汁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幾個大字,然後吩咐士兵埋伏在馬陵道兩邊的山坡上,看到火光就射箭。

龐涓恰好在黃昏時追到了馬陵,路被樹堵著,隊伍很不好前進。這時,他看到只有一棵樹孤零零地立在路當中,上面似乎寫著什麼。龐涓讓人去拿火把,當他舉著火把看到樹上寫的字時,就知道中計了。這時,路兩邊的箭雨點般射了過來,龐涓全軍覆滅,臨死前,龐涓說:「唉,讓這個殘廢成功了!」

❽ 古代的一典故有事鍾紅艷

是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吧?
鍾無艷,又名鍾離春、鍾無鹽,齊回宣王之妻,中國古代四大丑答女兼才女。

夏迎春應為後世戲劇中添加。意說齊宣王在立鍾離春為後之後,同時也寵美貌的夏迎春。
齊宣王在國家有難之時,寵幸貌丑之後鍾無鹽;平安時則寵幸貌美之妃夏迎春,於是便有了民間戲語「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
形容人忘恩負義,薄情寡義

❾ 以一當十的典故

。 處: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西漢 司馬遷回 《史記·項羽本紀》答

必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2]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一》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人孫武受吳王闔閭的邀請來到吳國著書講學,一段時間後闔閭想見識孫武的真本事,孫武以宮女代替士兵演練給吳王看。吳王封他為上將軍。[3]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一個以一當十的戰例。[4]

❿ 關於一個典故

楊修
雞肋的故事

這個故抄事,源自《三國志》裴松之引《九州春秋》的注「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三國演義》中,這一橋段出現於第七十二回: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准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