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崔氏典故軼事

崔氏典故軼事

發布時間: 2021-02-19 17:47:10

⑴ 有錢不娶崔氏女的典故是什麼

這是嗯東北一個二人轉的傳說。這個二人轉是是《馬前潑水》。裡面說這專是崔氏女嫌貧愛富屬。拋棄了她的丈夫朱買臣。後來朱買臣考中狀元回鄉祭祖。崔氏女又來認夫君。所以這個點我告訴我們。即使再有錢也不要娶這種嫌貧愛富的女人。

⑵ 崔希逸的軼事典故

崔希逸,唐玄宗開元年間名臣名將,一生政績卓著,在唐王朝對吐蕃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官至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執掌一方兵權。但是,在兩《唐書》中都沒有為其立傳,這是一件很蹊蹺的事情。
其一,崔氏在隋唐時期是很有影響的名門望族,有唐一代,崔姓之人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宰相二十三人。」 但是,查閱所有能見到的各種史書、家譜以及姓氏錄,都未發現對崔希逸家世的任何記載。按照常理來說,有官至如此高品(涼州都督為從二品官)的族人,譜牒應該是記著其人的。但是根據現有資料來看,任何史料都沒有相關記載,崔希逸的家世仍然是一個有待考證的疑問。
其二,河西節度使使所涼州,位於河西走廊上的咽喉部位,是唐代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聯系和交往的必經之路,也是切斷唐王朝兩大邊患——吐蕃和突厥聯系的最重要的閘門。「節度使」的職官名號也肇始於河西。 唐代中央政府對河西節度使(慣例皆兼任涼州都督)的選任是非常慎重的,出任此職的一般都是一代名將。檢《唐方鎮年表》,有史可載的河西節度使共二十六人,其中兩《唐書》有傳者十六人,除遙領其職的李林甫外,其餘皆為驍勇善戰之人。
根據以上所述,史料中事跡並不少的崔希逸在兩《唐書》中無傳,確實是一件很值得探究的事情,我們也只能從各種史書零碎的記載中去探究崔希逸其人其事了。
史書中崔希逸出現的最早年代在唐玄宗開元九年,他是作為當時的名士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舊唐書 李憕傳》載:
(開元)九年,(張說)入為相,(李)憕又為長安尉。屬宇文融為御史,括田戶,奏知名之士崔希逸、咸廙業、宇文順、於孺卿、李宙及為判官,攝監察御史,分路檢察,以課並遷監察御史。
《唐會要》中也有載:
開元九年正月,監察御史宇文融奏萬年縣尉崔希逸充勸農判官。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僅能看出,崔希逸在開元九年被辟為勸農判官,攝監察御史之前為京城長安的萬年縣尉(從八品下),並且因為某種良好的品行被人看作是當時的「知名之士」。在此之前的事跡根據現有的史料就不大可考了。
對於宇文融括田戶之事,《通典》中的記載是比較詳細的:
(開元)九年正月,監察御史宇文融陳便宜,奏請檢察偽濫兼逃戶及籍外剩田。於是令融充使推句,獲偽勛及諸色役甚眾,特加朝散大夫,再遷兵部員外兼侍御史。融遂奏置勸農判官,長安尉裴寬等二十九人,並攝御史分往天下。慕容珣、王冰、張均、宋希玉、宋詢、韋洽、喬夢松、王誘、徐楚璧、徐鍔、裴寬、崔希逸、邊沖寂、班景倩、郭廷倩、元將茂、劉日正、王燾、於孺卿、王忠翼、何千里、梁勛、盧怡、庫狄履溫、賈晉、李登、盛廙等,皆知名士。判官得人,於此為盛,其後多至顯秩。所在檢責田疇,招攜戶口。其新附客戶,則免其六年賦調,但輕稅入官。陽翟縣尉皇甫憬、左拾遺楊相如並上疏,盛陳煩擾不便。寬等皆當時才彥,使還,得戶八十餘萬,田亦稱是。憬遂貶為衢州盈川尉。融拜御史中丞。
其中「判官得人,於此為盛,其後多至顯秩。」這句話比較重要,也符合中唐以後選官制度變化的歷史事實,崔希逸也正是通過這個途徑開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因為在這次去地方檢括戶口中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得戶八十餘萬」),崔希逸和其他人一起「並遷監察御史(正八品上)」。在傳世著名的《唐御史台精舍題名碑》(碑陰題名殿中侍御史兼內供)上我們也看到了他的名字。
其後崔希逸的事跡出現了一個空白的時期,直到開元十八年才再次出現在了史書上。《舊唐書 食貨志》載:
(開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上便宜事條……上大悅。尋以耀卿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江淮、河南轉運都使。以鄭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蕭炅為副。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陸運之佣四十萬貫。
這時的崔希逸已經官至鄭州刺史(從三品),由御史台職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乣視刑獄,肅整朝儀」 的監察御史,變成了一個地方大員。鄭州,州治即在今天的河南省省會鄭州市,在唐代是連通兩京與河北道、河南道以及江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沖。開元時全州有戶六萬四千六百一十九,鄉一百二十四。 鄭州當時也是漕運所經過的重要州郡之一,正因如此,玄宗在採納了裴耀卿的建議之後任命了崔希逸為河南轉運副使。崔希逸也不辱使命,三年間「運七百萬石,省陸運之佣四十萬貫」。裴耀卿入相後,崔希逸接任了河南轉運使,卓有成績,「歲運百八十萬石。其後以太倉積粟有餘,歲減漕數十萬石」。
在此之後,崔希逸的生平再次出現了一段空白,直到開元二十四年開始的與吐蕃的戰爭。開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書省重要官員(右散騎常侍)的身份接任牛仙客為河西節度使, 開始了他最為煊赫也最為悵恨的戎馬生涯。
唐與吐蕃這次沖突緣起於吐蕃對唐在西域的藩屬勃律的佔領。《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載:
其年(開元二十四年),吐蕃西擊勃律,遣使來告急。上使報吐蕃,令其罷兵。吐蕃不受詔,遂攻破勃律國,上甚怒之。
吐蕃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邊患之一,一直威脅著中原地區和西域的正常聯系,並在後來最終切斷了這種聯系。開元年間,吐蕃一直在隴右地區進行騷擾,意圖截斷河西走廊,切斷唐王朝與西域各國的交往,並聯合突厥來威脅唐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處於河西走廊心臟部位的河西節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具體到這一時間,吐蕃當時並沒有對唐進行主動的進攻,兩國邊境保持著相對的和平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崔希逸才做出了一件讓自己愧恨終身的事情。《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記載:
時吐蕃與漢樹柵為界,置守捉使。希逸謂吐蕃將乞力徐曰:「兩國和好,何須守捉,妨人耕種。請皆罷之,以成一家豈不善也?」乞力徐報曰:「常侍忠厚,必是誠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萬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備,後悔無益也。」希逸固請之,遂發使與乞力徐殺白狗為盟,各去守備。於是吐蕃畜牧被野。
在當時兩國相對和平等情況下,為方便百姓考慮,崔希逸的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也是值得稱道的。但是,歷史的發展常常是出人意料的。第二年,崔希逸侍官孫誨入朝奏事,為了取悅皇帝,他妄言建議趁吐蕃不備掩殺之。處在吐蕃攻滅勃律氣頭上的玄宗聽信了孫誨的話,派了一個太監趙惠琮和他一起回了涼州(河西節度使駐所)。到涼州後,兩人矯旨要崔希逸發兵掩襲吐蕃。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只好聽命,在青海(今青海湖)大敗吐蕃,殺傷無數,乞力徐逃歸本國。 吐蕃因此大怒,兩國關系從此開始惡化,戰亂不斷。
開元二十六年,吐蕃大兵入寇河西,崔希逸出於職責所在,領兵拒戰,並大敗吐蕃。但此時他的心裡是痛苦的,失信於人,尤其是失信於一個如此信賴自己的敵方將領(「常侍忠厚,必是誠言」),令他愧疚難當。不久之後他就被遷官內地,任河南尹(從三品)。這其中原委,可能也正緣於此。 沒過多久,崔希逸就鬱郁而終了。對於他的死,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不盡相同。
《新唐書》載:(崔希逸)既而與惠琮俱見犬祟,疑而死,誨亦及它誅。
《舊唐書》載:行至京師,(崔希逸)與趙惠琮俱見白狗為祟,相次而死。孫誨亦以罪被戮。
《資治通鑒》載:希逸自念失信於吐蕃,內懷愧恨,未幾而卒。
新舊《唐書》的記載比較離奇,但符合古時人們的那種宿命心理。不管見沒見到白狗作祟,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崔希逸是由於對失信於人的愧疚鬱郁而終的,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古代人的觀念是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周邊的少數民族被視為蠻夷戎狄,與漢人相比,是低一等的。對待這些少數民族自然就可以不擇手段,歷史上的這種事例也是屢見不鮮的。崔希逸這種「迂腐」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被別人所理解的,在史官的眼裡,他的死也是不值得去同情的。這可能就是正史中都沒有為其立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吧。這一點也可以從正史對這場戰役的記載中得到佐證。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唐書》吐蕃傳的記載較為詳盡外,其他幾處對這次戰役只是寥寥幾筆提過,絕口未提這次戰役發生的原因何在。甚至在記載中對這次掩襲的成功帶有明顯的炫耀口氣:
三月乙卯,河西節度使崔希逸自涼州南率眾入吐蕃界二千餘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與賊相遇,大破之,斬首二千餘級。
這裡面就明顯的帶有中原漢族自我中心主義的觀念。在這種觀念佔主流地位的情況下,崔希逸的那點信義也就不足為提了。
從正史中這些零散的崔希逸的生平事跡來看,他是一個才能卓越、文武兼備的人。從其他史料中對他其他一些事跡的記載來看,在人品上,他也是值得為人稱道的。《大唐新語》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牛仙客為涼州都督,節財省費,軍儲所積萬計。崔希逸代之,具以聞。詔刑部尚書張利貞覆之,有實。玄宗大悅,將拜為尚書。
這種能夠褒前任之美而非據為己功的人,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賢才。《太平廣記》中,也收錄有一條關於崔希逸的故事
開元末,金壇縣丞王甲,以充綱領戶稅在京。於左藏庫輸納,忽有使者至庫所雲:「王令召丞。」甲倉卒隨去。出城行十餘里,到一府署。入門,聞故左騎常侍崔希逸語聲。王與希逸故三十年,因問門者,具知所以,求為通刺。門者如白,希逸問此人何在,遽令呼入。相見驚喜,謂甲曰:「知此是地府否?」甲始知身死,悲感久之。復問曾見崔翰否,翰是希逸子。王雲:「入城以來,為開庫司,未暇至宅。」希逸笑曰:「真輕薄士,以死生易懷。」因問其由來。王雲:「適在庫中,隨使至此,未了其故。」有頃,外傳王坐。崔令傳語白王雲:「金壇王丞,是己親友,計未合死。事了,願早遣,時熱,恐其舍壞。」王引入,謂甲曰:「君前任縣丞受贓相引。」見丞著枷,坐庭樹下。問雲:「初不同情,何故見誣?」丞言受罪辛苦,權救倉卒。王雲:「若不相關,即宜放去。」出門,詣希逸別。希逸雲:「卿已得還,甚善。傳語崔翰,為官第一莫為人做枉,後自當之。取錢必折今生壽。每至月朝十五日,宜送清水一瓶,置寺中佛殿上,當獲大福。」甲問此功德雲何。逸雲:「冥間事,卿勿預知,但有福即可。」言畢送出。至其所,遂活。
在這個故事裡,崔希逸成為了地府中的一個判官,類似於鍾馗的形象。在這里恰恰反映出了人們對真實歷史中崔希逸其人的認識和評價。出仕於名士,終世於信義,隱沒於歷史長河中的崔希逸,盡管在正史中沒有取得一席之地,卻贏得了後人的理解和尊敬。

⑶ 朱買臣的軼事典故

1、覆水難收

西漢時蒼翠茂盛的會稽郡吳縣(今蘇州吳中區)穹窿山山下,住著一位讀書人朱買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買臣為人老實厚道,每日苦讀詩書,但運氣不佳,屢屢受挫。他家境貧寒,無以為生,只得到穹窿山上砍柴度日。

多年以來,崔氏跟著丈夫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地她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裡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朱買臣飢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為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面,妻子就會高興起來。

誰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讓媒婆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實的張木匠。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等他時來運轉,日子就會好起來。

崔氏卻堅定地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寫下了休書。

不久,朱買臣得到在朝廷為官的同鄉嚴助的推薦。在漢武帝任命朱買臣為會稽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亂,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榮華富貴呀!

她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面,赤著雙足,跑到朱買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

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崔氏聞言,知道緣份已盡。她羞愧難當,精神失常。

2、買臣負薪

朱買臣自幼家窮,還喜歡讀書,不管理產業,經常砍柴賣來維持生計。擔著柴,邊走邊讀書。他的妻子也擔著柴跟隨著,屢次阻止朱買臣在途中唱歌,但朱買臣聲音唱得更大。

他的妻子認為這是羞恥的事情,請求離他而去。朱買臣笑著說「我五十歲一定富貴,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貴之後再報答你。」

妻子憤怒地說「像你這種人,終究要餓死在溝壑中,怎能富貴?」 朱買臣不能挽留他,只好任憑她離去。

之後,朱買臣一個在道路上邊走邊唱,背著柴在墓間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墳,看到朱買臣又冷又餓,召喚給他飯吃。

過了幾年,朱買臣跟隨上報帳本的官員押送行李車到長安。到皇宮上送奏摺久未回答,在公車署里等待皇帝的詔令,糧食也用完了,上計吏的兵卒輪流送給他吃的東西。

正趕上他的同縣人嚴助受皇帝寵幸,嚴助向皇帝推薦了朱買臣。召見之後,被授予會稽太守。朱買臣於是乘坐驛站的車馬離去。會稽的官員聽說太守將到,徵召百姓修整道路。

縣府官員都來迎送,車輛有一百多乘。到了吳界,朱買臣看見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車,叫後面的車子載上他們到太守府並安置在園中,供給食物。過了一個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買臣給她丈夫銀兩,讓他安葬。

(3)崔氏典故軼事擴展閱讀:

朱買臣之死:

元封元年(前110年),東越王余善自稱東越武帝,入侵漢朝的白沙、武林、梅嶺,殺死地方官員。

朱買臣接受漢武帝的詔令,率領軍隊與橫海將軍韓說從句章出發,由海路進攻東越。戰爭過程中,閩越的君主繇王居股與人合謀殺死了余善,向漢軍投降。從此以後,閩越國滅亡。

朱買臣因平叛有功,被徵召到朝廷做了主爵都尉(漢代官名),列於九卿之中。過了幾年,朱買臣因犯法被免官,後又被啟用為丞相府長史。

御史大夫張湯原先是個小吏,在朱買臣前趨承奔走。張湯與公孫弘脾氣相投,是莫逆之交,二人互相推薦,標榜朝堂。於是漢武帝敕封張湯為廷尉。

後來張湯誣告朱買臣的好友嚴助與淮南王劉安謀反有關,漢武帝下令將嚴助斬首。朱買臣因此怨恨張湯。

等到朱買臣為丞相長史,張湯多次執行辦理丞相事務,就故意欺侮凌辱丞相府里三名長史(即朱買臣、王朝、邊通三人)。

朱買臣、王朝、邊通去拜見張湯的時候,張湯就坐在床上,不以禮相待。因此,三長史對張湯心懷怨恨,待機報復,朱買臣常想捨命害死張湯。

不久,孝文帝陵中瘞錢(陪葬的錢幣)被盜。張湯要陷害丞相庄青翟,將瘞錢被盜一案,全部推卸在庄青翟頭上,而且還要辦他明知故縱的罪名,免去他的官職,然後由自己代替丞相位置。

不料有人將隱事泄漏出去,朱買臣、王朝、邊通知道張湯要陷害丞相庄青翟,便一起去通報庄青翟,並對他說:「束手待斃,不如先發制人,除掉張湯方為上策。據說商人田信等皆為張湯爪牙,與張湯勾結,營奸牟利,憑此條罪狀好教張湯死心伏罪」。

丞相庄青翟就命令三人代為辦理。於是,朱買臣、王朝、邊通暗中命令吏役去抓商人田信等到案審訊。一經廷審,嚴刑逼供,田信只得招認。

張湯知自己必死無疑,便寫下遺書稱三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陷害他。寫完遺書後,揮劍自殺,當即斃命。

漢武帝看了張湯的遺書,心裡感到很後悔。便命令抓捕三長史,誅殺抵罪。將朱買臣、王朝、邊通綁赴刑場斬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負薪掛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覆水難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買臣

⑷ 包拯的軼事典故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3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祖父:包士通,後因包拯顯貴贈太子少傅。
祖母:宣氏,追封馮翊郡太夫人。 包令儀,官至虞部員外郎,後因包拯顯貴贈太保。
張氏,追封(闕)陽郡太夫人。 李氏,包拯原配,早卒。
董氏,包拯繼室,後封永康郡夫人。 兒子 包繶,包拯長子,娶崔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於包拯去世。
包綬,幼名包誕,包拯幼子,出生在媵妾家中,後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女兒 包氏,嫁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
包氏,嫁國子監主簿文效。

⑸ 歷史上拜金虛榮的典故

覆水難收

蒼翠茂盛的爛柯山下,住著一位讀書人朱買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買臣為人老實厚道,每日苦讀詩書,但運氣不佳,屢屢受挫。他家境貧寒,無以為生,只得到爛柯山上砍柴度日。

多年以來,崔氏跟著丈夫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地她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裡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朱買臣飢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為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面,妻子就會高興起
來。誰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讓媒婆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實的張木匠。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
等他時來運轉,日子就會好起來。崔氏卻堅定地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寫下了
休書。

不久,朱買臣因才能驚動了漢武帝。在漢武帝得知朱買臣閑賦在家之後,封朱買臣為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亂,她想木匠怎
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榮華富貴呀!她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面,赤著雙足,跑到朱買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
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崔氏聞言,知道緣份已盡。她羞愧難
當,精神失常。

⑹ 請問這是什麼成語

答案:好整以暇 hào zhěng yǐ xiá整:嚴整;暇:不急迫。形容既嚴整,又從容。也指事情雖多,仍內舊從容不迫。典故容出處:《左傳·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於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 近義詞:從容不迫、鎮定自若反義詞:手忙腳亂、局促不安成語解釋:整:嚴整;暇:不急迫。形容既嚴整,又從容。也指事情雖多,仍舊從容不迫。常用程度:生僻感情色彩:褒義詞語法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既嚴整有序又從容不迫成語結構:偏正式產生年代:古代

⑺ 歷史上崔姓反面人物

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八、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源自古鄭國。春秋末鄭國滅亡,公室子孫遷他地,但均將國名冠於名字之前。此方式稱為「以國為氏」,形成鄭氏之姓。後世鄭氏族人在滎陽大發展成為望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南北朝時滎陽鄭氏中高官累世不斷,滎陽鄭與清河崔、范陽盧、太原王並為中國四大望族。唐以後滎陽鄭氏連續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書、侍郎、節度使等更多。聲望達到鼎盛,其先賢或勤政於朝堂,或教化於州郡、或建功於邊陲,都為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⑻ 竇威的軼事典故

唐高祖曾對竇威道:「北周時有八柱國,我家與你家都曾位列其中。如今我是版皇帝,而你卻是宰相,這豈權不是不平等嗎?」竇威惶恐的道:「我竇家在漢朝時便是外戚,北魏之時又有三位皇後。如今陛下開國,臣又因姻戚的身份得到任用。臣日夜憂懼,惟恐不能勝任。」唐高祖大笑道:「您是在用三朝後族向我誇耀嗎?關東之人與崔氏、盧氏結親,便自鳴得意。您家世為帝室姻戚,不也很貴重嗎?」

⑼ 崔姓氏的由來,以及崔家的貢獻

崔姓起源於姜姓。
姜子牙助抄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姜子牙之孫、齊丁公佶四子季子被封齊國國君。但季子把國君之位讓給其弟叔乙,自己則「食采於崔」(今山東章丘縣)。這就是「季子讓國」的典故。後來,其後人以地為姓,遂姓「崔」。
崔氏在漢唐時期,是排在第一的名門望族,唐朝時期有「崔王盧謝」四大名門望族。崔姓號稱「宰相之姓」,光唐代崔姓就出二十七位宰相。崔姓在中國人才輩出,歷史上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姻、書法家崔瑗、詩人崔顥、崔護、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崔志遠、當代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等。

⑽ 如何有一個故事或者一個典故形容一件事

典故《覆水難收》 我認為非常貼切 希望你滿意
典故一: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因先祖封於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後來封在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為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陝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為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裡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願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並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後來,姜太公終於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復夫妻關系,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 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於是姜太公冷冷地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
典故二:
蒼翠茂盛的爛柯山下,住著一位讀書人朱買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買臣為人老實厚道,每日苦讀詩書,但運氣不佳,科舉考試屢屢受挫。他家境貧寒,無以為生,只得到爛柯山上砍柴度日。
多年以來,崔氏跟著丈夫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地她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裡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朱買臣飢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為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面,妻子就會高興起來。誰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讓媒婆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實的張木匠。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等他考中得官,日子就會好起來。崔氏卻堅定地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寫下了休書。
不久,朱買臣考中進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亂,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榮華富貴呀!她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面,赤著雙足,跑到朱買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崔氏聞言,知道緣份已盡。她羞愧難當,精神失常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