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飯豆糜典故
1. 求「麥飯豆羹」的解釋
mài
fàn
dòu
gēng羹:湯。指粗劣食品。用來比喻生活水平低下。明·洪應明《菜回根譚》:「木床石枕答冷家風,擁衾時魂夢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典故出處
明·洪應明《菜根譚》:「木床石枕冷家風,擁衾時魂夢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
近義詞
粗茶淡飯
反義詞
山珍海味、美味佳餚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羹:湯。指粗劣食品。用來比喻生活水平低下。
成語舉例:麥飯豆羹的生活還是很愜意的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生活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現代
2. 懷孕四個月麥飯豆跟排骨燉什麼湯好喝
嗯,對對孕婦來說呀,多喝點,吃點兒排骨湯和蔬菜呀,還有維生素多的東西,是指對胎兒有好處的
3. "麥飯豆羹"什麼意思
成語:麥飯豆羹
拼音:mài fàn dòu gēng
解釋:
羹:湯。指粗劣食品。用來比喻生專活水平低下屬。
西漢史游《急就篇》:「餅餌麥飯甘豆羹。」三樣家常飯,麥飯居其中。《急就篇》是童蒙書,相當於小孩子《看圖識字》一類,其中既提到麥飯,說明麥飯是當時常見的飯食。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餓死
4. 什麼是xcell麥飯豆羹
沒有xcell這個字,只有cell這個字,意思是細胞。
細胞 (英文名:cell)並沒有統一的定義,比較普遍的提法是: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但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一般來說,細菌等絕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即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細胞可分為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兩類,但也有人提出應分為三類,即把原屬於原核細胞的古核細胞獨立出來作為與之並列的一類。研究細胞的學科稱為細胞生物學。
細胞體形極微,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表面有細胞膜。高等植物細胞膜外有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質體,體內有葉綠體和液泡,還有線粒體。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中心體,而高等植物細胞中則無。細胞有運動、營養和繁殖等機能。
植物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經過有系統的編織形成網狀的外壁。可分為中膠層、初生細胞壁、次生細胞壁。中膠層是植物細胞剛分裂完成的子細胞之間,最先形成的間隔,主要成份是果膠質(一種多糖類),隨後在中膠層兩側形成初生細胞壁,初生細胞壁主要由果膠質、木質素和少量的蛋白質構成。次生細胞壁主要由纖維素組成的纖維排列而成,如同一條一條的線以接近直角的方式排列,再以木質素等多糖類黏接。
真菌細胞壁則是由幾丁質、纖維素等多糖類組成,其中幾丁質是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性柔軟,有彈性,與鈣鹽混雜則硬化,形成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幾丁質不溶於水、酒精、弱酸和弱鹼等液體,有保護功能。
細菌細胞壁組成以肽聚糖為主。
細胞壁的內側緊貼著一層極薄的膜,叫做細胞膜(Cell Membrane)。這層由蛋白質分子和磷脂雙分子層組成的薄膜,水和氧氣等小分子物質能夠自由通過,而某些離子和大分子物質則不能自由通過。因此,它除了起著保護細胞內部的作用以外,還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既不讓有用物質任意地滲出細胞,也不讓有害物質輕易地進入細胞。此外,它能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細胞膜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分辨。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可以知道細胞膜主要由蛋白質分子和脂類分子構成。在細胞膜的中間,是磷脂雙分子層,這是細胞膜的基本骨架。在磷脂雙分子層的外側和內側,有許多球形的蛋白質分子,它們以不同深度鑲嵌在磷脂分子層中,或者覆蓋在磷脂分子層的表面。這些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動的,可以說,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細胞膜的這種結構特點,對於它完成各種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4]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分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兩種。
(1)
協助擴散
被動運輸,是順著膜兩側濃度梯度擴散,即由高濃度向低濃度。分為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
①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入細胞。細胞膜兩側的濃度差以及擴散的物質的性質(如根據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質更容易進出細胞)對自由擴散的速率有影響,常見的能進行自由擴散的物質有氧氣、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尿素、膽固醇、水、氨等。
②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藉助載體蛋白擴散。細胞膜兩側的濃度差以及載體的種類和數目對協助擴散的速率有影響。紅細胞吸收葡萄糖是依靠協助擴散。
(2)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主動運輸保證了活細胞能夠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各種離子由低濃度到高濃度過膜都是依靠主動運輸。
能進行跨膜運輸的都是離子和小分子,當大分子進出細胞時,包裹大分子物質的囊泡從細胞膜上分離或者與細胞膜融合(胞吞和胞吐),大分子不需跨膜便可進出細胞。
細胞膜包著的黏稠透明的物質,叫做細胞質(Cytoplasm)。在細胞質中還可看到一些帶折光性的顆粒,這些顆粒多數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類似生物體的各種器官,因此叫做細胞器。例如,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中,能看到許多綠色的顆粒,這就是一種細胞器,叫做葉綠體。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葉綠體中進行的。在細胞質中,往往還能看到一個或幾個液泡,其中充滿著液體,叫做細胞液。在成熟的植物細胞中,液泡合並為一個中央大液泡,其體積佔去整個細胞的大半。細胞質被擠壓為一層。細胞膜以及液泡膜和
原生質層
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
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當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外界溶液中,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由於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也就是發生了質壁分離。當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液中使原生質層復原,逐漸發生質壁分離的復原。
細胞質不是凝固靜止的,而是緩緩地運動著的。在只具有一個中央液泡的細胞內,細胞質往往圍繞液泡循環流動,這樣便促進了細胞內物質的轉運,也加強了細胞器之間的相互聯系。細胞質運動是一種消耗能量的生命現象。細胞的生命活動越旺盛,細胞質流動越快,反之,則越慢。細胞死亡後,其細胞質的流動也就停止了。
細胞骨架是指真核細胞中蛋白纖維的網路結構,由位於細胞質中的微絲、微管和中間纖維構成。微絲確定細胞表面特徵,使細胞能夠運動和收縮。微管確定膜性細胞器的位置和作為膜泡運輸的軌道。中間纖維使細胞具有張力和抗剪切力。
細胞骨架不僅在維持細胞形態、承受外力、保持細胞內部結構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還參與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如:在細胞分裂中細胞骨架牽引染色體分離;在細胞物質運輸中,各類小泡和細胞器可沿著細胞骨架定向運轉。
細胞骨架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才被發現。主要因為早期電鏡制樣採用低溫(0-4℃)固定,而細胞骨架會在低溫下解聚。直到採用戊二醛常溫固定,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細胞骨架的客觀存在。
母音字母e在重讀閉音節里一般發短母音/ɛ/的音,發音時,舌端靠近下齒,舌前部抬高,舌位適中,不接觸上顎,沒有摩擦,牙床介於半合半開之間,唇形扁平。這個音出現在字首、字中,但很少出現在字尾的位置,如:
egg 雞蛋
well 井
red 紅的
pen 鋼筆
hen 母雞
net 網路
bed 床
bell 鈴鐺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5. 五穀六蓄分別是
五穀: 即稻、黍(今謂黃米)、稷(今謂高梁)、麥、豆。 六畜指: 豬、牛、羊、馬、雞、狗六種禽畜。
五穀:黍
又稱「糜子」,去皮後北方一般叫黃米,煮熟後比小米黏性更強。黍是最早被中國北方先民馴化的植物,由野生黍馴化而來,大約在1萬年前就開始了栽培,到距今8000年的內蒙興隆溝遺址,黍已經廣泛出現。黍耐寒、耐旱,適合北方地區的氣候條件,更可貴的是,黍的生長期很短,適應性強,可以作為處女地首選作物,因此非常適合那些漂泊不定的人群在新開荒地種植,這吻合了農業起源時期人們仍然不夠穩定的生活方式。
粟出現以後,黍的地位有所下降,從種植量上來說居於次席,但卻一直是北方地區最重要的輔助性作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選中等大小的黍子,用橫排100粒的長度定義了一尺的標准,並用一尺為單位製作成斗,統一了重量單位,還用長度單位制定了陰歷。一直到今天,黍仍然廣泛分布在山西、陝西及河北一帶,是製作黃糕的主要原料,又是釀酒的好原料。
根據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家的研究,黍在中國北方出現1000年之後,即大約距今7000年前後,在歐洲地區,從黑海西岸到東歐和中歐的20多個不同地點,都發現了黍的遺跡,這說明黍的西傳比小麥的東傳還要早2000年左右。
五穀:粟
又稱穀子或「稷」,脫皮後稱為小米,一種粗糙、抗旱的一年生禾草植物,有堅硬的外殼,防蟲、防潮。粟也是中國北方先民最早馴化的植物之一,由狗尾草演變而來,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黃河流域已經被廣泛栽培,在河北磁山遺址、河南裴李崗遺址、山東月庄遺址、內蒙古興隆溝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都有發現。粟的產量要比黍子高,因此很快躍升為北方地區種植量最大的農作物。現今在北方地區分布仍然很廣,尤其是西北地區。
以粟衍生出來的「稷」,代表了中國古代帝王和諸侯祭祀的穀神,發展到國家出現後,社稷成了國家的代名詞,可見粟在中國古代農業中的地位。
五穀:稻
水稻是由野生稻馴化而來的,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栽培水稻遺存年代在1萬年以前,例如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的水稻植硅石和浙江上山遺址發現的炭化稻米。考古學家推測,中國南方先民對水稻的馴化應該不會遲於北方的粟和黍,甚至有可能更早。
與粟和黍一樣,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也是出現在山前地帶,後來,隨著人口增加和栽培技術的進步,稻作農業逐步擴展到長江中下游兩岸的河谷平原,成為長江流域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向北傳播的時間很早,山東月庄遺址出土有距今8000年前的水稻遺存;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水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已經廣泛種植,大禹治水後曾經有組織地在黃河流域推廣水稻種植。山東地區的水稻種植也一直在增加,甚至到距今4000年前後達到頂峰,與粟和黍幾乎平分秋色。
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種植雖然分布很廣,但是在南方地區,其在當地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沒有粟和黍在北方那麼大,採集和漁獵仍然是南方地區的主要取食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長江流域富饒的食物來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南方種植業的進步。
五穀:小麥
在西方,小麥被視為「神下凡的時候留給人間的糧食」,普遍認為小麥大約早於1萬年前就起源於西亞。最早的馴化小麥是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傳播到伊朗高原後,再與當地的山羊草雜交,慢慢進化成今天普遍種植的六倍體小麥,也稱之為「普通小麥」或「麵包小麥」。其後,小麥從西亞向西傳入歐洲和非洲,向東南傳入印度,向東傳入中國乃至東亞。
距今4000年左右,小麥傳入中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用「來」字來指代小麥。只是,對於這樣一種全新的糧食,中國的先民們在認識和接受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番曲折。東方人習慣了小米和水稻這樣的粒食,更喜歡黏性食物,烹飪方式基本為蒸和煮。西漢時期的《急救篇》講「餅餌麥飯甘豆羹」,後來顏師古註解為:「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直到戰國,才出現了磨面的旋轉磨,麵粉問世,饅頭誕生了。
此後,小麥由黃河中游向外擴散,逐漸延伸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帶到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到大洋洲。至此,小麥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除了亞洲東南部以水稻為主外,小麥在世界各地穩坐頭把交椅。直到工業革命興起後,玉米開始作為工業原料才得以迅速崛起。發展到今天,玉米產量最高,但水稻喂養的人口最多,世界第一糧食的爭奪在它們兩者之間展開。小麥的地位似乎略有滑落,但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主食之一。
五穀:菽
豆類的總稱或特指「大豆」,《詩?小雅》中有詞:「中原有菽,小民采之。」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栽培大豆起源地,現今世界上各地的大豆都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引進,並且保留了「菽」的語音。大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蛋白質含量比禾穀類作物高6~7倍,特別適合肉食較少的北方農民的需要,有「植物肉」的美譽,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另外,大豆根部有能固氮肥地的根瘤,古人對此也早有認識。
考古學家一般認為,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都出現了由野生大豆馴化而來的大豆。到殷周時期,已經有了原始榨油的技術,當時河北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甚至把「戎菽」作為對周王朝的貢品。西漢末年,《汜勝之書》中有「豆有膏」之說,是我國最早記載大豆含有油脂的一本農書。中世紀以後,大豆經阿拉伯傳入西方。
六畜:狗
早在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的舊石器時代,狗就從狼開始慢慢進化,與人朝夕相處,它們機敏、忠誠,成為古人狩獵的最好幫手。大概在1.4萬~1.2萬年前,家犬完成馴養,正式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僅是看家護院的衛士,非常情況下還拿來充當肉食來源。
狗的起源並非像其他糧食作物那樣集中,在世界范圍內,西亞、北非、中美洲和東亞,四大農業起源中心雖然各自培養了不同的作物和家畜,但卻都發現了狗的身影,難怪說它是「人類最忠誠的夥伴」。
六畜:豬
豬是人類最早馴養成功的動物之一,我們漢字的「家」,就是在「宀」下有「豕」,望文生義,只有住處養得起豬才稱得上是有了家。考古發現,目前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家豬出自距今9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而南方距今8200年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也發現了家豬。
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豬都成為最常見的肉食來源。早期的大墓葬中,一般都會發現豬骨,或全身或僅有頭部、下頜骨,表明豬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某種財富和權力象徵。只是,在牛和馬等大牲畜傳入中國後,豬的等級地位有所下降。《周禮》中有一整套管理飼養家畜的官職,有「牛人」、「羊人」、「犬人」、「雞人」,唯獨沒有管養豬的職官。到了漢代,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豬已不僅為了食用,也為積肥,飼養方式也由原先的放牧式轉向放牧與圈養結合。
六畜:黃牛
黃牛是與水牛相對應而言的,一般所說的黃牛也包含兩種,一種是北方常見的普通牛,一種是南方的瘤牛,因其頸部高高突起的肉瘤而得名。現有的考古證據已經表明,水牛最先起源於南亞地區,而普通黃牛起源於土耳其的野牛,瘤牛則起源於印度,至今在東南亞很多國家仍然作為主要的耕牛。
距今5000至4000年,黃牛由西亞地區傳入中國。除了能夠提供更豐富的肉食外,龐大而溫順的黃牛,需要更多的飼料喂養,成為古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尤其是在中原地區,黃牛在先秦時期,廣泛應用於祭祀儀式中,並成為等級最高的祭品。「犧牲」二字的偏旁都是「牛」字,即為此意。春秋時期,隨著鐵質農具的發明,黃牛開始被廣泛用於農耕勞作。
六畜:羊
考古證據表明,最早的山羊和綿羊,幾乎同時出現在距今1萬年至9000年前的西亞地區,其中一般認為綿羊在世界上有三個獨立的馴化中心,分別是西亞、印度和非洲。古人馴養綿羊,第一階段的目標是作為肉食來源,後來才逐步發展到產奶和採集羊毛。
與黃牛類似,綿羊也是在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由西亞傳入中國,現在一般認為生活在青藏地區的藏系綿羊是最古老的品種。綿羊傳入中原地區後,在祭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廣泛應用於士大夫之間的宴席、饋贈和賞賜,主要供富人食用。
六畜:馬
距今5000年前的東歐和亞洲地區都曾發現家馬的蛛絲馬跡,但有關家馬的起源問題,至今仍存在爭議。距今大約3000多年前,家馬開始在中國出現,最早在西北地區,此後傳入中原。雖然馬的出現時間較晚,但一出現就展現了很高的應用水平,成為統治階級最看重的牲畜。
雖然史書記載,周穆王西遊時,沿途部落往往以「食馬」為獻,但在中國,馬基本上沒有經歷專門做肉食來源的階段,而是更多地作為運輸和征戰的主力軍。商周時期,出現了專門養馬的官牧,商代有管理王室馬匹的官吏「馬小正」,並且出現了帶輻的雙輪馬車。據郭沫若考證,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閹割馬的記載。確鑿的證據出現在秦朝,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中可以發現,或許是為了防止受驚,用來拉戰車的四匹馬已經被閹割,而為了保持其戰斗的血性,用於作戰的戰馬則大部分沒有被閹割。
六畜:雞
雞的祖先是一種名叫紅原雞的野雞,俗稱雉。有關家雞的起源,也存在很多爭議。以前考古學家往往把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遺址中出土的五塊雞骨作為家雞起源的標志,但後來經過重新檢測,發現這五塊骨頭很可能都是野雞。現在,世界上普遍認為家雞最早起源於中國的雲南地區或西南亞一帶,時間是距今4000多年前。
按照民族志的考察,最早人們養雞可能是用於報曉。家雞成為中國古代的六畜之一後,也是普通人的肉食來源。與豬一樣,作為小農經濟的產物,雞是至今中國分布最廣泛的家畜。
6. 豆的成語有哪些成語
煮豆抄燃萁、
豆蔻年華、襲
煎豆摘瓜、
簞豆見色、
豆萁燃豆、
目光如豆、
雙豆塞聰、
糠豆不贍、
瓜剖豆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芋魁豆飯、
雙豆塞耳、
兩豆塞耳、
麥飯豆羹、
寸馬豆人、
一燈如豆、
麻姑擲豆、
駑馬戀棧豆、
冷灰爆豆、
冷鍋里爆豆、
紅豆相思、
豆重榆瞑、
萁豆相煎、
觴酒豆肉、
一葉兩豆、
榆瞑豆重、
簞食豆羹、
雙瞳如豆、
撒豆成兵
7. 木床石枕冷家風,擁衾時魂夢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是什意思
詩人的意思是,盡管家境清貧,盡管吃粗茶淡飯,睡冰冷木床,能在夢里見你那也很爽呀!能和你一起吃飯,也很榮幸啊,你的牙齒的香味都留在筷子上啦!
8. 笠翁對韻的原文
笠翁對韻的原文
作品名稱:笠翁對韻、作品別名:笠翁對偶、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作品出處:笠翁對韻、文學體裁:韻文、作者:李漁。
一、東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河對漢,綠對紅。雨伯對雷公。煙樓對雪洞,月殿對天宮。雲叆叇,日曈朦。臘屐對漁篷。過天星似箭,吐 魄月如弓。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風。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山對海,華對嵩。四岳對三公。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龍。清暑殿,廣寒宮。拾翠對題紅。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北牖當風停夏扇,南檐曝日省冬烘。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台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二、冬
晨對午,夏對冬。下晌對高舂。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垂釣客,荷鋤翁。仙鶴對神龍。鳳冠珠閃爍,螭帶玉玲瓏。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鍾。花萼樓間,仙李盤根調國脈;沉香亭畔,嬌楊擅寵起邊風。
清對淡,薄對濃。暮鼓對晨鍾。山茶對石菊,煙鎖對雲封。金菡萏,玉芙蓉。綠綺對青鋒。早湯先宿酒,晚食繼朝饔。唐庫金錢能化蝶,延津寶劍會成龍。巫峽浪傳,雲雨荒唐神女廟;岱宗遙望,兒孫羅列丈人峰。
繁對簡,疊對重。意懶對心慵。仙翁對釋伴,道範對儒宗。花灼灼,草茸茸。浪蝶對狂蜂。數竿君子竹,五樹大夫松。高皇滅項憑三傑,虞帝承堯殛四凶。內苑佳人,滿地風光愁不盡;邊關過客,連天煙草憾無窮。
三、江
奇對偶,只對雙。大海對長江。金盤對玉盞,寶燭對銀釭。朱漆檻,碧紗窗。舞調對歌腔。興漢推馬武,諫夏著龍逄。四收列國群王服,三築高城眾敵降。跨鳳登台,瀟灑仙姬秦弄玉;斬蛇當道,英雄天子漢劉邦。
顏對貌,像對龐。步輦對徒杠。停針對擱筆,意懶對心降。燈閃閃,月幢幢。攬轡對飛艎。柳堤馳駿馬,花院吠村尨。酒暈微酡瓊杏頰,香塵淺印玉蓮(雙)。詩寫丹楓,韓女幽懷流御水;淚彈斑竹,舜妃遺恨積湘江。
四、支
泉對石,干對枝。吹竹對彈絲。山亭對水榭,鸚鵡對鸕鶿。五色筆,十香詞。潑墨對傳卮。神奇韓干畫,雄渾李陵詩。幾處花街新奪錦,有人香徑淡凝脂。萬里烽煙,戰士邊頭爭保塞;一犁膏雨,農夫村外盡乘時。
菹對醢,賦對詩。點漆對描脂。瑤簪對珠履,劍客對琴師。沽酒價,買山貲。國色對仙姿。晚霞明似錦,春雨細如絲。柳絆長堤千萬樹,花橫野寺兩三枝。紫蓋黃旗,天象預占江左地;青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陽兒。
箴對贊,缶對卮。螢焰對蠶絲。輕裾對長袖,瑞草對靈芝。流涕策,斷腸詩。喉舌對腰肢。雲中熊虎將,天上鳳麟兒。禹廟千年垂橘柚,堯階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煙,腰下輕紗籠玳瑁;海棠經雨,臉邊清淚濕胭脂。
釋義
流涕策:西漢賈誼《陳政事疏》:「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斷腸詩:宋代女詩人朱淑貞,相傳其對婚姻不滿,故詩詞多幽憤哀傷情調,後人輯有《斷腸詩集》、《斷腸詞集》傳世。
雲中:漢代北方有雲中郡。垂橘柚:唐杜甫《禹廟》詩:「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茅茨:以土為階,以茅為屋。《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湘竹:湘妃竹,又名斑竹。
(8)麥飯豆糜典故擴展閱讀: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作者李漁,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9. 形容 美食的成語
一:秀色可餐[ xiù sè kě cān ]
1. 【解釋】: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婦女美貌。後也形容景物秀麗。
2. 【出自】: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
3.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二:炊金饌玉[ chuī jīn zhuàn yù ]
1. 【解釋】:炊:燒火做飯;饌:飲食,吃。形容豐盛的菜餚。
2. 【出自】:唐·駱賓王《帝京篇》:「平台戚里帶崇墉,炊金饌玉待鳴鍾。」
3. 【示例】:此邦百萬多豪家,~紛如麻。 ◎清·施潤章《悲老牛》詩
三:山珍海味[ shān zhēn hǎi wèi ]
1. 【解釋】:山野和海里出產的各種珍貴食品。泛指豐富的菜餚。
2. 【出自】:唐·韋應物《長安道詩》:「山珍海錯棄藩籬,烹犢羊羔如折葵。」
3. 【示例】:調補劑不一定象~那樣適味可口。 ◎聞一多《鄧以蟄〈詩與歷史〉題記》
四:八珍玉食[ bā zhēn yù shí ]
1. 【解釋】:泛指精美的餚饌。
2. 【出自】: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萬語對生意。」
3.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形容珍美的食品
五:五味俱全[ wǔ wèi jù quán ]
1. 【解釋】:五味:酸甜苦辣鹹的合稱。形容調味齊全適宜。
2. 【出自】:《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
3. 【示例】: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那羹本~。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
10. 誰能告訴我粥的歷史故事嗎也及它們典故:謝謝
1、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裡貧窮,他在南都學院讀書時,天天煮米,來做一大鍋粥,經過一晚上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拿兩塊,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個兒子和他一起學習,那個留守的兒子要回到家鄉陪父親,臨走前送給范仲淹一些美味菜餚。但范仲淹放在了一邊,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
留守的兒子說:「家父聽說你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可你為什麼不吃呢?」范仲淹說:「不是我不感謝你們的好心,只是因為我吃粥吃久了,心裡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後的日子裡我怎麼會平靜安心得再吃下這些粥呢?」
2、吃粥
北宋時期潮州地方先賢吳復古很重視粥的養生作用,說白粥可以「推陳致新,利膈益胃。」吳復古是揭陽縣蓬州郡人(今屬汕頭市),和蘇東坡一家交好,做過皇帝的老師。吳復古喝粥養生的理論,在潮州地區影響很大,喝粥的傳統也就從那時一直保持了下來。
這其中和潮州人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關系,北方人、廣府人習慣以干飯充飢,喝粥只是補充,而潮州人則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水就是他們的主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也讓潮州人對粥的製作窮盡技巧、精益求精,好喝養人的潮州白粥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誕生並發揚光大的。
(10)麥飯豆糜典故擴展閱讀:
喝粥的益處:
1、消宿食,吃粥能夠溫暖人的脾胃,幫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積食。
2、辭清,吃粥的人,氣息沒有凝滯的現象,說話的聲音清晰,昂揚。
3、除飢,吃粥能夠充實人的口腹,讓飢餓感馬上消除。
4、消渴,吃粥能夠讓人喉吻沾潤,乾渴的感覺得以消除。
5、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溫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