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的歷史典故
⑴ 綠殼雞蛋的歷史典故
很久以前,民間有一傳說:中國農村喂養的土雞中有極少的產綠殼蛋。專母親留給最疼屬愛的孩子吃,省給最尊敬的老人食用。據說,能夠提高小孩智商,治療老人頭暈、目眩等疾病。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科學工作者終於解開了其中的奧秘——這是一種罕見的雞種所產的蛋,綠殼蛋雞自此被發現經提純選育問世。
⑵ 「綠」字到底讀什麼,有什麼典故么
●復 綠
lǜ
◎ 藍和黃混合成制的顏色,一般草和樹葉呈現這種顏色:~色。~葉。~燈。~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lù
◎ 義同上,專用於某些名詞:~林。~營(中國清代由漢人編成的武裝,用綠旗作標志)。
◎ 綠林 lùlín
原為山名,位於湖北當陽東北。西漢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等領導過綠林山起義。後以此稱聚眾抗官或劫富濟貧的行為
◎ 綠林起義 Lùlín Qǐyì
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綠林山組織飢民起義,稱綠林軍,反對王莽政權。公元23年,起義軍建立更始政權。同年在昆陽大敗王莽軍,乘勝西進,攻佔長安,推翻了王莽的政權
◎ 綠營 lùyíng
清代由漢人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用綠旗做標志
⑶ 環保綠色的歷史典故
關於環保的資料、故事、作文有很多:
在http://www.zuowen.com/redianhuti/huanbaozw/作文網上就可以查到很多
下面還有一些例子: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⑷ 綠天庵的歷史典故
本文選自清光緒二年《零陵縣志》卷三。綠天庵,在永州市零陵區東山之上,是唐朝著名書法家懷素和尚修行與練字的地方。遺址尚存,有筆冢、墨池等。庵內外山石上有許多後人留題詩句。
永州出東門北行半里,上小岡,又半里,為綠天庵,即唐僧懷素之故居也。世傳懷素幼學書庵中,貧無紙,乃種蕉萬余以供揮灑,庵故以是得名,然荒廢矣。歲癸卯,江右僧慈月訪其遺跡,結茅居焉。洗石種蕉,饒有逸致。
庵正向東,小殿三間,制甚樸拙。中供毗盧佛一尊。前檐有匾,八分書「古綠天庵」四字,乃同寅劉公慰三所題也。前三間為半駕樓,推窗東望,一目數十里。瀟水如帶,遠山疊翠,憑檻四眺,實可怡神。
殿之後怪石嶙峋,大小相倚。石上鐫「研泉」二字,字大三寸許,美麗秀逸,不知何代題刻。土人雲:舊有清泉一道,斜穿石罅,曲折下注,足資衲子瓢缽,今無復涓滴矣。
石隙種蕉數株,時花掩映。殿右角有石,正圓,高二尺,大四周。上有銘字,磨滅不可辨識,乃懷素筆冢之塔頂也。昔懷素退筆為冢,後人重之,為修石塔。今塔已廢,惟頂存焉,制頗古茂,亦可懷溯流風矣。
庵門正北向。出門七十餘步,稍西,為墨池,相傳懷素洗硯處。其池方正,周圍皆石生成。其南隆起,東西北三面稍卑。亘石為底,深二尺許,南北七八尺,東西六七尺,乾涸無水,青草蒙綴。雖荒穢未翦,而往日臨池滌浣之蹤,依依在目。
嗟乎!懷素,以一衲子,善草書,遂名動寰區,傳聲異代。至今過其地者,憑吊興懷,不能自己。一墨池,一筆冢,且珍重愛護,訪而修之,惟恐不及;況明德豐業、積厚流光、興起頑懦、利被民社者哉!余故感而記之,以詔後人。 [1]劉道著:字燦宇,清遼東(今遼寧遼陽一帶)貢生,於康熙六年以建昌知府調知永州。
[2]揮灑:揮毫灑墨,即寫字。
[3]歲癸卯: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
[4]江右:長江以西之地,古稱江西為江右。慈月:寂輝和尚,他重建綠天庵。
[5]逸致:超乎流俗的高超情趣。
[6]樸拙:古樸自然。
[7]毗(pí)盧佛:如來佛。毗盧:梵語譯音。
[8]八分書:一種近於小篆而又略具隸體風格的字體。
[9]同寅:同官,同僚。劉慰三:即劉作霖,武清(今天津市武清縣)舉人,康熙六年任永州同知。
[10]半駕樓:一半架樓,一半不架的樓房。
[11]足資衲子瓢缽:足以供給和尚飲用。衲子:和尚。
[12]時花:應時而開的花。
[13]筆冢:掩埋毛筆所築成的土堆。
[14]退筆:廢棄不用的筆。
[15]古茂:古雅。
[16]懷溯流風:追溯緬懷流風余韻。
[17]生成:天然構成。
[18]亘石:整塊的岩石。
[19]蒙綴:覆蓋纏絡。
[20]滌浣:洗涮。
[21]名動寰區:名聲震動天下。傳聲異代:名聲傳到後代。
[22]興懷:引起感慨懷念之情。自已:自然停止。
[23]明德豐業:光輝的道德,偉大的功業。
[24]積厚流光:建樹很大,影響深遠。光,通「廣」。
[25]興起頑懦:激勵起凡夫俗子。
[26]民社:百姓和國家。社,社稷;國家。
[27]詔:告,留示。
⑸ 裝蒜的歷史典故
「裝蒜」的由來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一年春天到南方某地巡查,看到地里版一片青蒜長得綠油油,權齊整整,便順口稱贊了一番,翌年冬去又去巡查,可惜這一季節青蒜尚未長出。為了討好皇帝,當地官吏差人把許多水仙移植到一起,遠遠望去其葉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後果然贊不絕口,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遷。打這以後,人們就把弄虛作假或不懂裝懂嘲諷為「裝蒜」了。
⑹ 「綠帽子」的歷史由來是什麼,究竟有何歷史典故
「綠帽子」最早並不代表出軌的意思,只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它便慢慢的引申為了現代人所理解的出軌,並且綠這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裡面,有詩為證,「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從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綠色的衣服,然後就這樣過渡到了元朝,戴著綠色頭巾的人便成為了大家所鄙視的對象,其中就包括那些為娼為奴人的後代男性,可以說就是一種變相的侮辱。
《新水滸傳》劇照
丈夫聽了之後,非但沒有責怪妻子,反而還非常的高興,並且帽子做成之後,他便高高興興的帶著這頂綠帽子再一次出門做生意,然後賣布的又接著和他的妻子鬼混在一起。
⑺ 帶綠字典故的詩
1.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2.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3.一頃含秋綠,森風十萬竿。
4.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2.江南春
杜
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3.題竹
唐-李群玉
一頃含秋綠,森風十萬竿。
氣吹朱夏轉,聲掃碧霄寒。
4.春暮
曹豳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處處蛙。
5.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⑻ 綠紅二字,歷史上講的什麼事情
各位看官,茶城龍門陣繼續擺。上回的龍門陣,我們擺的是3噸「湄江茶」渡難關的故事,今天,我們來擺綠茶改紅茶出口創匯的故事。
長期以來,貴州茶葉生產分散。全省各地無處不種茶,但茶葉經營規模小。農村不少地方把茶葉生產作為副業,為了自己需要,在田邊地角或房前屋後分散種植,用作商品的茶葉很少,出口茶就更少了。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全國茶葉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對外經貿交往的增加,作為中國傳統飲品的茶葉出口量也逐漸增加。初期以生產邊銷工夫紅茶為主,也有少量綠茶銷往亞非國家。隨著中國與西歐和亞非拉各國外交關系的逐漸建立,貿易往來也逐漸增多。
西歐人以飲用紅茶為主,特別是對紅碎茶的需求量較大。從國際茶葉貿易來看,紅茶占國際茶葉貿易量的70%至80%。發展紅茶生產,無疑是中國增加茶葉出口換取外匯的主要選擇。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出口商品以農副土特產品為主,茶葉在中國出口貿易中佔有相當大的份額。國家因此要求各產茶省要大力發展出口紅茶,特別要大力發展紅碎茶出口業務。
20世紀60年代,湄潭茶場是貴州省最大的國營茶場,以生產炒青綠茶和工夫紅茶為主。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中國與蘇聯的關系發生了大逆轉,工夫紅茶銷往蘇聯受阻。
為了給出口茶葉找到更多銷路,借中國同西歐各國逐漸建立外交關系之機,外貿部門開辟了西歐茶葉市場。西歐茶葉消費雖然同為紅茶,但以消費紅碎茶為主。
為了適應這個變化,必須對茶葉加工的機具進行調整改造。湄潭茶場的兩個制茶工廠從1961年秋季開始,陸續引進紅碎茶生產設備,通過技術革新,自己設計加工了部分成套機具。到1962年春茶採摘前,基本上完成了紅碎茶生產線的調整改造工程任務,並於1962年春天開始投入生產。
開始階段,由於對紅碎茶的加工技術掌握不好,機具不完全成套,生產出的產品中低檔茶較多。隨著茶機設備的配套,加工技術的提高,紅碎茶的質量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20世紀60年代,湄潭茶場出口紅碎茶萬擔以上,佔到全省紅碎茶出口的1/4以上,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出口需要,為國家出口創匯、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湄潭茶場是貴州省率先轉產紅碎茶的廠家,在茶機和工藝技術的更新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促進了貴州紅碎茶的發展。特別是改進了茶葉揉切機,將傳統的盤式打條機和盤式切碎機組合成轉子式揉切機,一次性完成揉切作業,提高了碎茶率,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使紅碎茶質量上了一個台階,得到了外商的好評。湄潭紅碎茶一、二號,多次被評為部優產品,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多次得到外貿部和上級的表彰。
1962年以前,貴州省大中型國營茶場都以生產綠茶為主,出口亞洲和非洲。1962年開始,由於國家需要紅碎茶出口,逐漸轉產了紅碎茶。到了1980年以後,由於貴州紅碎茶都是用中小葉茶樹品種加工而成,內質的濃度沒有大葉茶加工的好,在市場上競爭力減弱,以致出現靠國家補貼出口的局面。
1985年,國家開放茶葉出口,由企業自營或委託外貿部門代理出口,取消了補貼,貴州省各大中型茶場因出口虧損而退出了紅碎茶的出口市場,紅碎茶出口創匯也成為了歷史。
⑼ 「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有個小典故誰知道
典故:
最初王安石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
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
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
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9)綠的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詩歌《泊船瓜洲》名句,尤其以「綠」字為世人所稱道。
譯文: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鍾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修改了好多次,最後才選定了這個「綠」字。
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詩人想用一個動詞來表現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終選擇了一個形容詞,將形容詞作動詞用,這就是「形容詞動用」。「綠」不僅表明「綠色」,還有「吹綠了」的意思 ,將春風擬人化,更增添了動態美。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⑽ 綠字來歷的故事
綠 [lǜ復]
藍和黃混合成的顏色,一般草制和樹葉呈現這種顏色:~色。~葉。~燈。~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綠 [lù]
義同(一),專用於某些名詞:~林。~營(中國清代由漢人編成的武裝,用綠旗作標志)。
演變而來。沒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