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過門不入的典故

過門不入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8 11:42:34

A. 成語故事典故和意思

望梅止渴
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破釜沉舟
項羽擔任了援趙大軍的主帥,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將士們都愣了,項羽說:「沒有鍋,我們可以輕裝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趙國!至於吃飯嘛,讓我們到章邯軍營中取鍋做飯吧!」大軍渡過了漳(zhāng)河,項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戰士們一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就誰也活不成了。
項羽指揮楚軍很快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同秦軍展開了9次激烈的戰斗,渡河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個個都奮勇拼殺。沙場之上,煙塵蔽日,殺聲震天。楚軍將士越斗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被打得走投無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帶著殘兵敗將急忙後退。那些舊貴族派來的援軍,看到項羽大獲全勝,又是佩服,又是害怕。從此項羽就做了上將軍,諸侯的軍隊都歸他統率。

高山流水
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盪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據記載,伯牙台建於北宋,清代重修,後破敗,解放後修復。碑廊門額上有「琴台」二字,相傳為北宋書法家手筆。今天,歷經風雨的伯牙台已成為漢陽的一個重要風景點,殿堂里金碧輝煌,殿堂前是相傳為伯牙撫琴的漢白玉築成的琴台。當你在稍遠處駐足默立的時候,在那湖光山色,濃蔭繁花當中,你會看到碑廊門額上的那四個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個召喚,永遠回響在我們的耳邊!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
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曲高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意為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後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釋是音調高了能夠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來解釋:過於優秀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有一天,楚襄王問宋玉:「現在不少人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宋玉轉彎抹角地回答說:「有位歌唱家在我們都城的廣場上演唱,唱《下里》《巴人》這些通俗歌曲時,有幾千聽眾跟著唱起來;唱《陽春》《白雪》這類高深歌曲時,能跟著唱的只有幾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說三道四。
「和」(音賀)指跟著別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這個成語後來比喻言論、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時也用來諷刺別人自命不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意為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後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釋是音調高了能夠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來解釋:過於優秀能夠和它相提並論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有一天,楚襄王問宋玉:「現在不少人對你有意見,你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宋玉轉彎抹角地回答說:「有位歌唱家在我們都城的廣場上演唱,唱《下里》《巴人》這些通俗歌曲時,有幾千聽眾跟著唱起來;唱《陽春》《白雪》這類高深歌曲時,能跟著唱的只有幾十人;到了唱更高級的歌曲時,跟著唱的只有幾個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曲調越是高深,能跟著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說三道四。
「和」(音賀)指跟著別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這個成語後來比喻言論、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時也用來諷刺別人自命不凡

樂不思蜀

故事發生在三國,涉及人物是劉禪,司馬昭.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

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

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

,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

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棵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

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

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過門不入
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堯讓位給舜以後,舜命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孺子可教
古時候有個人名叫張良,是漢朝的政治家。在年輕的時候,他的國家韓國被秦國滅掉,當時張良曾僱人刺殺秦始皇。但是刺殺失敗了,秦始皇到處搜查他,張良就在下邳這個地方隱蔽了起來。 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當他走到一座橋頭時,見一位老人坐在那裡。 老人見張良走過來,把一隻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我的鞋子掉在 橋下了,去把它給我揀上來。" 張良先是一愣,他怎麼用命令的口氣呢?又一想,他這么大年齡了, 就沒有和他計較,馬上到橋下,把鞋子給他揀了上來。 老人把腳一伸,又說:"給我穿上!"張良心裡想:這個老人真是得寸進尺 啊。既然已經把鞋子揀上來了,就替他穿上吧,於是張良跪下來給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來,看了一眼張良就走了。張良看見老人的舉動 有一點奇怪,獃獃地看著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還算懂事, 是可以培養教育的,過五天後,你在天亮時,到這里來見我。" 張良見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從老人那裡學到 一些本領。 到第五天張良一大早就來到橋頭,只見老人已經先來了,正坐這等他呢。 老人表現出生氣的樣子說:"你這個年輕人比我這個老頭子來得還晚,過五天再 來找我。" 張良只好回來。過了五天,天還沒有亮,張良就來到橋頭,這次又老人 先到了。老人再次責備他,又讓張良五天後再來。 又過五天,這一次張良沒有到半夜就來到橋頭。這次老人還沒有來。 張良等了一會,老人才提著燈籠來。 老人見張良感到滿意,說:"年輕人就應該是這樣。"之後,將一本 《太公兵法》送給了張良。 此後,張良認真讀它,反復讀它,反復鑽研。終於幫助劉邦打敗秦王朝, 建立了漢朝。張良成為開國功臣。
〔注〕: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這句成語,用於年長人稱贊年輕 人有培養成材的前途。
孺子:指小孩子,也可指年輕人。
起死回生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本名秦越人。據傳他少時曾從長桑君學醫,擅長診脈,能夠洞察內腑五臟的症結,醫術極為高明。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里,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
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haha

B. 成語故事 過門不入 寓言故事的成語

過門不入
[讀音][guò
mén

rù]
[解釋]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專形容恪盡職守,公屬而忘私。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近義]公而忘私
[反義]假公濟私

C. 過門不入的成語典故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成語故事
上古時代,曾出現過一次大洪水,長達20多年,受災面積很大。
當時正是舜當政期間,他派(治水未遂而被堯處死的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教訓,採用疏通的方法,依地形規劃水道,引洪水入河、入海,終於平定了洪水。
然而治水過程中還有幾段插曲:禹到了30多歲還沒結婚,在塗山(今浙江紹興市柯橋區西北)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可婚後4天禹就出去治水了。
治水13年中,禹曾3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孩子還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剛學會喊爸爸;還一次孩子已長大,要留下父親。而禹一次也沒進入自己的家門,因為時間太過匆忙了。
過門不入
釋義
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典故
溯源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亦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注釋
過:路過;入:進入。
成語故事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那時,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穀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大家公推鯀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後,沿用了過去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築堤,堵塞漏洞的辦法。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搞了個象圍牆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於洪水兇猛,不斷沖擊土牆,結果弄得堤毀牆塌,洪水反而鬧得更凶了。就這樣,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鯀死了3年屍體卻沒有腐爛,有人用刀剖開他的肚子,禹就從裡面跳出來了,而鯀自己卻變成了一頭黃熊隱入到山中去了。
禹長大後,暗暗發誓,一定要繼承父親的事業,治服洪水。後來,舜就派禹去治水。禹為了吸取父親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就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並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於治水時作參考。據說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了,一下子捲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後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
應該一番辛苦的考察後,禹了解到只用堵的方法治水是不行的,於是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治水的工作非常的辛苦,禹為了治水,直到30多歲才結婚。據說,大禹在接到舜帝使命出發治水時,和妻子塗山氏才新婚第四天。大禹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十三年沒有回一次家。
傳說禹有三次帶人修路過自己的家門,他都沒進去看看。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至今,鄉間還流傳著這樣的歌:一過家門聽罵聲,二過家門聽笑聲,三過家門捎口訊,治平洪水轉家中。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話,體現了大禹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禹三過家門不入的事傳遍了各地,人們都很受感動。
因為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年老以後,大家都推選禹作為繼承人。舜死後,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
後來,人們就用「過門不入」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大禹小傳。
大禹,姓姒,亦稱大禹,夏禹,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九年也沒有成功,結果被舜殺死。後來,禹繼承父親的事業,擔當起治理洪水的重任。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採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終於治水成功。
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D. 勵志的典故的成語大全

答案有很多給 你一部分參考

  1. 聞雞起舞:說的是祖逖小時候的刻苦練功長大報效國家的事情

  2. 過門不入: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積土阻水,結果失敗。新帝舜命禹繼續治水。禹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3. 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展開大戰。項羽渡漳河後,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4. 四面楚歌:劉邦把項羽圍困垓下。項羽夜裡聽見四面漢軍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心情沮喪。虞姬自刎,項羽英雄末路,帶殘兵逃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5. 三顧茅廬: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劉備三次誠心拜訪,終於打動諸葛亮,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6. 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他出身農家。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7. 囊螢映雪: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8. 懸梁刺骨:國時期蘇秦把頭發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發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

E. 成語故事之過門不入

熬油費火、窩火憋氣、清灰冷火、撮鹽入火、救民於水火、把薪助火、火上添油、回事火咒龍、黑燈下火、水答火之中、心急如火、火耕水種、明火持杖、鑽冰求火、真金不怕火、香火姻緣、春風野火、救火揚沸、烈火辨日、心如火焚、抱火寢薪、蹈赴湯火、自相水火、性烈如火、烽火相連、火妻灰子、鑽火得冰、傳風扇火、厝火燎原

F. 成語故事《過門不入》

過門不入
【拼音】:guò mén bù rù

【解釋】: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回形容恪盡職守,公答而忘私。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示例】:豈有相離咫尺,竟~?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2回

【近義詞】:公而忘私
【反義詞】:假公濟私
歇後語】:大禹治水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大公無私
【英文】:pass
one's own door without entering--to act beyond the call of ty

【成語故事】:禹為了完成父親未盡事業,30歲才與塗山姑娘女嬌結婚,婚後四天就離家治水。禹率能工巧匠開鑿河道,疏導水流,經過13年的努力終於消滅水患。期間因為治水沒時間回家,三次路過家門口,見自己的孩子都已長大,但他沒有進家門。

G. 小豆丁講成語故事過門不入MP3

過門不入 【拼音來】:guò mé源n bù rù 【解釋】: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示例】:豈有相離咫尺,竟~?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2回 【近義詞】:公而忘私 【反義詞】:假公濟私 【歇後語】:大禹治水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大公無私 【英文】:pass one's own door without entering--to act beyond the call of ty 【成語故事】:禹為了完成父親未盡事業,30歲才與塗山姑娘女嬌結婚,婚後四天就離家治水。禹率能工巧匠開鑿河道,疏導水流,經過13年的努力終於消滅水患。期間因為治水沒時間回家,三次路過家門口,見自己的孩子都已長大,但他沒有進家門。

H. 過門不入的成語故事

過門不入 [guò mén bù rù]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出 處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公而忘私
反義詞
假公濟私
典 故
上古時代,曾出現過一次大洪水,長達20多年,受災面積很大。 當時正是舜當政期間,他派(治水未遂而被堯處死的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教訓,採用疏通的方法,依地形規劃水道,引洪水入河、入海,終於平定了洪水。 然而治水過程中還有幾段插曲:禹到了30多歲還沒結婚,在塗山(今浙江紹興縣西北)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可婚後4天禹就出去治水了。 治水13年中,禹曾3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孩子還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剛學會喊爸爸;還一次孩子已長大,要留下父親。而禹一次也沒進入自己的家門,因為時間太過匆忙了。

I. 典故「過門不入」的出處

過門不入
典故抄
典故
禹是鯀的兒子襲。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堯讓位給舜以後,舜命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題名: 過門不入
所屬朝代: 夏代
拼音: gùo mén bǜ rǜ
出處
《列子·楊朱》:禹……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

J. 過門不入有什麼典故

是遠古傳說中大禹治水是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載,「禹疏九河……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