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溫良恭儉讓典故

溫良恭儉讓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8 10:52:07

『壹』 自強不息的典故

司馬遷遭宮刑(大概是被閹割掉生殖器吧)而發奮寫出名傳萬古的《史記》。

司馬遷(前135 ~ 前87)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後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到長安後,武帝對這個廣聞博識、學問豐富的年輕人十分重視,命他為郎中,讓他帶著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達今天昆明一帶大西南地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後著書立說的厚實基礎。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封泰山,司馬談以職任太史公而不能從行,憤懋而死。臨終前他難過地對司馬遷說:「我死以後,你必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遺願。今大漢興盛,海內一統,上有明主賢君,下有忠臣義士。我身為太史,而未能記載,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業!」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歷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復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造成新歷,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歷》。《太初歷》改以正月為一歲之首(秦歷以十月為一歲之始),一月的日數為二十九點五三天,一歲一年一的日數是三百六十五點二五天,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也是甲國歷法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後,他秉父遺志看手准備編寫《太史公記》(《史記》)。

天漢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麼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百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司砬

『貳』 誰知道這個故事的典故出自哪裡啊

出自《一千零一日》中《杜蘭鐸的三個謎》。

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在這里又稱《圖蘭多》)在中國掀起波瀾。1998年在北京清帝祭祀的太廟前,由祖賓·梅塔指揮、張藝謀導演、義大利佛羅倫薩節日歌劇院演出了歌劇《圖蘭多》。幾乎與此同時,有「四川鬼才」之稱的魏明倫也在全國政協禮堂導演了由四川自貢市川劇團演出的川劇《杜蘭朵》。伴隨著這個劇的演出和傳媒的炒作、包裝,戲劇界、評論界、觀眾也都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一個關於原始文本的闡釋、誤讀、曲解的問題擺在了評論界的面前。在中國人看來,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不過是個「外國人臆想出來的故事」,因此對其中的不合理性就產生了懷疑。全劇的「戲核」是中國公主圖蘭多公開用猜謎的方式徵婚選婿,未能猜破謎底的求婚者統統被殺掉了。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公主變成慘無人道、濫殺無辜的暴君,這種怪戾的暴行不僅令人費解,也缺乏任何正常的文化心理學基礎和人類行為學的合理解釋。在中國民間,曾流傳有「拋綵球」擇婿的故事,史書中也曾記載過不少的殘暴君主,但無緣無故地借「選婚」為名,殺死諸多慕名前來求婚者的事,卻聞所未聞,匪夷所思,不合中國民情。劇中為了能為這種令人發指的行為尋找托詞,解釋說圖蘭多是因為祖母被韃靼人所殺才用這種方法復仇,這顯然也很不盡情理。關於中國公主要殺死求婚者的原因在里有較為合理的解釋,是父皇要她嫁給配不上她的西藏王子,「她拒絕嫁給西藏王子為妻」。[⑥]『還說如果強迫她嫁人寧願死掉」。並且要求父皇「你永遠不要強迫我嫁給答不出我三個謎的男子為妻。」並進一步向父皇提出:「凡是答不上我三個謎語的求婚者,你要用鎖鏈把他鎖起來,拉到刑場上去!」其實皇帝把那些答不出謎底的求婚者拉到刑場後,就帶到一個很舒服的房間去,等待機會再恢復他們的自由。公主報復心理起因於對包辦婚姻的強烈不滿,是對她父親(皇帝)的一種反抗。因為卡拉夫王子在見到杜蘭鐸的畫像後,「他感覺得出杜蘭鐸不單只能憎恨和蔑視她的求婚者,不過一旦遇上了合適的男子,她也會以全部的身心去愛他的。」歌劇未能表現出中國公主的另一方面,即對真摯愛情的渴望。人性深刻的反省中緩緩結束,讓人掩卷沉思。

『叄』 三分鍾能演講完的歷史典故,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系,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註:舜1,孝得天下;陳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負米;王祥10,卧冰得魚;董永12,賣身葬父;潘岳14,棄官事母;緹縈22,上書救父;沈雲英24,忠孝雙全。(郭巨埋子,老萊子娛親)

悌,敬愛兄長。宗法制有嫡長子繼承製,決定了兄長的地位。「融4歲,能讓梨」。

古代家國1體,孝悌則必能忠君愛國,在人際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經》(儒家經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范,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系,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禮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區別在於「法制」採用強制的手段,而「禮制」則更強調自覺,由此引申出「禮」的第2層意思,即立身之「禮」。《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今天我們所說的「禮貌」「禮節」「禮讓」等都屬於這層意思。

教材又用「謙和」來解釋「禮」。「謙」即謙虛,古人講謙虛,有在禮制規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點的意思,比如「將相和」的故事中,藺相如因完壁歸趙以及保護趙王,避免使趙國受辱等功勞,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然而當廉頗尋釁時,卻能再3忍讓。劉備「3顧茅廬」的故事中,劉備為擁有1支軍隊的將軍,又有漢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對於1介書生諸葛亮故意表露出來的無禮行為卻能再3忍讓。這樣的謙虛都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謂「仁者無敵」,最終能夠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處下而為百穀王的比喻(成語有「虛懷若谷」),為欲成帝王之業者出謀劃策。周易「謙卦」雲:「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謹慎,謙之又謙,君子用這種態度跋涉險川,最終才能無恙。)系辭上釋「謙卦」雲:「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卦」是讓君子恭敬謹慎,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落腳點也在「受益」2字。

這些聽起來都有點象今天的「厚黑學」。所以對傳統的倫理道德還需要批判繼承。今天我們講謙虛,不是為了互相利用,而是為了建立1種平等的人際關系,就是「和」。需要強調的是,「和」並不等於不要原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里的「同」便是指沒有原則的庸俗關系。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復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

「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所以又有「1諾千金」、「1言9鼎」這樣的格言。中學語文選《陳太丘與友期》(《世說新語·方正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7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

市場經濟活動中尤其需要誠信的品質,1個企業是否誠信,甚至成為1種無形資產。中國入世,最大的問題的是商業信用,中國入世,「狼來了」並不可怕,怕的是國內1些企業像那個撒謊的牧羊人。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於謙,杭州人,明英宗時,瓦剌族統1蒙古,進攻明朝,英宗率領50萬軍親征,在土木堡遭襲擊,全軍覆沒,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在危急關頭,當時的兵部侍郎於謙請英宗的弟弟出來主持朝政,是為景泰帝。於謙率全城軍民保衛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後英宗復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於謙。於謙詩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張蒼水……

解決兩個問題,1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國和中華民族都是逐漸融合的產物,在這1過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愛國英雄和民族英雄;2是忠君與愛國,古代家國1體,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時代。對「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系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比較:西方的個性中心社會,寫信封、署名的順序。)

這種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1位,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背私之謂公」(韓非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

私,背私之謂公,公私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厶),極端時(如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毛澤東號召「大公無私」,鄧小平認為不能作為普遍性號召。但是應該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後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先公後私的最好詮釋。)

今天進入現代化社會,「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動物,社會原來就是因為單個個體無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聯盟、有國家的。今天西方社會也越來越認識到這1點,也重視國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這是有人類以來最大的「公」。

今天中國雖然還在建設小康社會,但是不能丟掉「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獨

如何才能達到「克己」的境界?途徑就是「修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第1章);《中庸》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第2102章)。

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

慎獨
就是在自我獨處時嚴於律己。說到"慎獨",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後漢書·楊震傳》中的1個故事。東漢期間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向朝廷舉薦過才華出眾的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王密於深夜獻金百兩為報答,楊震拒收說:"怎麼能這樣?"王密說:"這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楊震更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這亦是人們所常說的"慎獨"。

註:學術界有爭議,認為「慎獨」不是說沒有人時仍然謹慎自律,而是說要慎於內心修養。內心別人是看不見的,故謂之「獨」,心雖然看不見,但是會通過言行表現出來,所以不可不謹慎。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類文革時的「狠斗私心1閃念」。)

內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說的「吾日3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訟 孔子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

資料
啟功先生在10年前的《學林漫錄》第103集(中華書局,1991)上發表《自訟2則》1文,談到自己在同刊第101期上的《堅凈居隨筆》(1985)中,誤將清人汪容甫墨跡小立軸上所抄錄的柳宗元的兩段文字當成書者自己的了。他在這篇文章中向發現這個問題的黃永年先生深致謝意,又向讀者深致歉意,並且10分誠懇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誤的原因。

將書者所書當成書者所作,這其實是極容易發生的事情,古代後人所編前人詩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畢竟又是1個錯誤,這個錯誤1般人難以發現,能發現的人又未必會注意。黃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啟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寫這篇文字來自曝其誤。但他不僅原原本本地寫了,最後還不無幽默但又是絕對真誠地說,他的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來,真有錯、最誠心的1次自訟"。

7.見利思義

「義」和「利」(概稱為「義利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說「見利思義」,荀子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孟子的論述最為人們所熟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當然,捨生取義的極端情況不是總會發生的,大多數情況下,要做到的是「見利思義」和「先義後利」。孔子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說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說對君子而言,談論「義」更能明白,因為君子是在「義」的前提下謀取「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討論:商品經濟社會要理直氣壯地講「利」。資料:「杭州人形象討論」中,有人主張用「義」來藐視上海人的「利」。關鍵是「理直氣壯」,亦即取之有道。

8.勤儉廉正

中華民族是1個勤勞的民族(略)。傳統美德講「儉」,不是簡單的經濟考慮,而是從人格修養著眼。諸葛亮《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故後人總結說:治生之道,只須守1「儉」字。1切動用,樸素些,簡淡些,安靜快活,有什麼不好?須知世間罪惡,都從多欲中來。不儉則奢,奢則多欲,做官的必貪,居鄉的必盜,非至胡為速禍、敗家喪身不止!奢用慣了,在物誘勢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潔,也難自主。因此古人說:「儉是養廉之法」。

9.篤實寬厚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1個農業經濟的社會,篤實寬厚是農民的本色,我們不能因為已進入現代社會就拋棄這種傳統美德,現代人追求的「反樸歸真」就是要回歸這種本色,因為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篤實」是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人,老老實實做學問,老老實實干工作。上升到治國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談喪國,實干興邦。

「篤實」是對己,「寬厚」是對人,古人概括為1個「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貢問:"有1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現代人常感覺人際關系復雜,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丟失了這種恕道。(註:武俠中的「冤冤相報何時了」,魯迅「1個都不寬恕」的社會背景,倫理的范疇與法的范疇。)

10.勇毅力行。孔子說:"3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時「溫良恭儉讓」,但涉及到「仁」的大問題時,卻是「當仁不讓」。把重視內在修養和必要時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結合起來,才是1種完美的人格。

  • 挑一個重點寫。典故的話可以岳飛、諸葛亮、文天祥等。

『肆』 古人以勤儉為美德三國時期諸葛亮曾說

古人以勤儉為美德三國時期諸葛亮曾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戒子篇》

《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朴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是這樣進行修煉的:(夫君子之行)
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靜以修身)
以儉朴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儉以養德)
除了清心寡慾、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非淡泊無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非寧靜無以致遠)
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探討。(夫學須靜也)
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才須學也)
除了下苦功學習,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幹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非學無以廣才)
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非志無以成學)
貪圖享樂、怠惰散漫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淫慢則不能勵精)
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生性使品德節操高尚。(險躁則不能治性)
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遂成枯落)
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於社會,(多不接世)
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悲守窮廬)
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麼也來不及了。(將復何及)作者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軍事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評論
本文節選自《諸葛亮集》為家訓。全文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志,須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即扎硬寨,打死仗。這些話看似老生常談,但出於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伍』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其中一字的典故!!

子曰:復「朝聞道,夕死可矣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陸』 文質彬彬的出處典故

1.文華質朴配抄合得宜,既有文彩,又很朴實。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後漢書·章帝紀》:「敷奏以言,則文章可采;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跡。文質彬彬,朕甚嘉之。」
《南史·庾杲之劉懷珍等傳論》:「 懷珍 宗族文質斌斌,自宋至梁 ,時移三代,或從隱節取高,或從文雅見重。」
明·劉基《梅頌》:「文質彬彬,德之儀兮。」
章炳麟《論式》:「如曏者一二耆秀,皆浮華交會之材,嘩世取寵之士,噓枯吹生之文,非所謂文質彬彬者也。」
2.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貌。
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三折:「見如今御史台威風凜凜,怎敢向翰林院文質彬彬。」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綉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四章:「 陳教授文質彬彬從容不迫地說。」

『柒』 求助:公務員面試關於某句名言典故的理解

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捌』 求有關"自強不息"的歷史典故.

名人名言-勤奮來

★人生在勤,不索源何獲--張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

『玖』 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典故

富強:
1.安內攘外
2.安如磐石
3.安如泰山
4.獨立自主
5.富國安民
6.富國強兵
7. 富國裕民
8. 富轢萬古
9. 家道小康
10.家給人足
11.強本節用
12.強不凌弱,眾不暴寡
13.太平盛世
14.興邦立國
15.興邦立事
16.足兵足食
民主:
1.百家爭鳴
2.百口同聲
3.百人百性
4.廣開言路
5.廣謀從眾
6.民保於信
7.民貴君輕
8.民和年豐
9. 民惟邦本
10.人各有志
11.人心所歸
12.人心向背
13.天下為公
14.鄉舉里選
文明:
1.不貪為寶
2.禮多人不怪
3.禮輕情意重
4.禮讓為國
5.禮尚往來
6.禮之用,和為貴
7.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
8.文德武功
9.文江學海
10.文經武緯
11.文人墨士
12.文韜武略
13.文行出處
14.文以載道
15.文章絕唱
16.文宗學府
17.尊師重道
18.尊賢愛才
和諧:
1. 愛老慈幼
2.愛民如子
3.愛人以德
4.安邦定國
5.安定團結
6.安富恤貧
7.安國寧家
8.安居樂業
9.安老懷少
10.安良除暴
11.國富民安
12.國泰民安
13.和睦相處
14.和平相處
15.和氣致祥
16.和衷共濟
17.家道從容
18.天平地成
19.天下大定
20.天下歸心
關於社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
1.八仙過海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不自由,毋寧死
4.各安生業
5.各奔前程
6.各得其所
7.各盡其才
8. 各抒己見
9. 各有所好
10.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
11.海闊天高
12.海納百川
13.四海為家
14.四通八達
15.隨心所欲
16.隨遇而安
17.心甘情願
18.心折首肯
平等:
1. 不平則鳴
2. 大同世界
3.等禮相亢
4.等量齊觀
5.多勞多得
6.法不阿貴
7. 法不徇情
8. 公平合理
9. 公平無私
10.公事公辦
11.公正廉明
12.平等互利
13.平起平坐
14.天道好還
15.天公地道
16.一視同仁
公正:
1. 不偏不徇
2. 不畏強御
3. 不徇私情
4. 大中至正
5. 高抬明鏡
6. 公道原在人心
7. 公明正大
8. 公正無私
9. 管法不容情
10.官法如爐
11.冷麵寒鐵
12.賞罰分明
13.賞立誅必
14.賞善罰惡
15.天道無私
16.正明公道
17.正直公平
18.正直無私
法治: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2.伐罪弔民
3.罰一勸百
4.法成令修
5.法出一門
6.法脈准繩
7.法無可貸
8.規矩准繩
9. 規天矩地
10.規行矩步
11.天網恢恢
12.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13.正法直度
14.正理賓士
15.正色直繩
16.正身明法
17.治國安邦
18.治國安民
關於公民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愛國
1.愛國如家
2.愛國一家
3.赤心報國
4.寸土不讓
5.敵不可假
6. 浩氣長存
7. 還我河山
8. 江山之恨
9. 鞠躬盡瘁
10.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11.守土有責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3.同生死,共患難
14.同心敵愾
15.一寸山河一寸金
16.以身許國
17.以天下為己任
18.億兆一心
敬業
1.大展宏圖
2.面壁九年
3.鋪謀定計
4.勤能補拙
5. 勤學苦練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日夜兼程
8. 戎馬生涯
9.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0. 事預則立
11.夙夜在公
12.天道酬勤
13.孝悌力田
14.興家立業
15.行成於思
16.業精於勤
17.業峻鴻績
18.自強不息
誠信
1.誠懇篤實
2.誠信為先
3.誠至金開
4.講信修睦
5.說到做到
6. 說一不二
7. 物微志信
8. 心口如一
9. 信守不渝
10.言必信,行必果
11.言而有信
12.言行抱一
13.言重九鼎
14.一諾千金
15.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16.一言之信
友善
1. 藹然仁者
2. 愛如己出
3. 和藹可親
4. 和風細雨
5. 和如琴瑟
6. 和顏悅色
7. 積德累善
8. 敬業樂群
9. 平易近人
10.親如手足
11.清風高誼
12.情情美美
13.情同一家
14.善氣迎人
15.天長地久
16.通情達理
17.溫良恭儉讓
18.相敬如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