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皇天後土的歇後語

皇天後土的歇後語

發布時間: 2021-02-18 07:59:26

1. 關於團結一致的句子 要長一點的(不是諺語名言

九一八事變中,日軍炮火毀了青年劉 山的家,他帶著妻子和弟弟劉四,流 亡到南方小鎮洛店。經過夫妻倆六年 辛勤勞動,重建起家園,生活安定。 劉四剛獲飽暖就忘了毀家之痛,不聽 兄長規勸,酗酒賭博,不務正業。抗 戰爆發,洛店駐軍修建防禦工事,准 備固守,一些不明大勢的人,意欲逃 難遠避。劉山夫婦以自身經歷,宣傳 軍民合作共同抗敵,留住全村民眾支 援守軍。時劉四因受漢奸欺騙,賣國 投敵,為敵機指示轟炸目標。事為劉 山識破,曉以愛國大義,劉四不從, 劉山開槍誅之。劉四臨死悔悟,說出 漢奸匿居之處。在劉山帶領下,軍民 團結一致,肅清奸逆,向敵人發起猛 烈進攻
魚爛土崩 (yú làn tǔ bēng)
比喻國家內部發生動亂。
地覆天翻
形容變化巨大
地廣人希
見「地廣人稀」
地廣人稀
亦作「地廣人希」。亦作「地曠人稀」。謂土地廣大,人煙稀少
地棘天荊
謂到處布滿荊棘。比喻環境惡劣
地瘠民貧
土地瘠薄,人民貧窮
地角天涯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遠
地久天長
①形容歷時悠久。②形容愛情永久不變。猶言白頭到老
地曠人稀
見「地廣人稀」
地老天荒
①形容經歷的時間長久。②猶言地為之老,天為之荒。形容極其感人。③謂改朝換代
地老天昏
形容變化劇烈
地靈人傑
謂人物傑出,蓋因地之靈秀
地平天成
比喻上下相稱,萬事妥帖
地上天宮
比喻富庶華美的地方
地塌天荒
猶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寸土尺地 (cùn tǔ chǐ dì)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極少的土地。

撮土焚香 (cuō gǔ fén xiāng)
撮土:用手把土聚攏成堆。指舊時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爐,燒香敬神。

大興土木 (dà xīng tǔ mù)
興:創辦;土木:指建築工程。大規模地蓋房子。

分茅裂土 (fēn máo liè tǔ)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舉行的儀式。後稱分封諸侯。

糞土不如 (fèn tú bù rú)
還比不上糞便和泥土。形容極無價值的東西。

風土人情 (fēng tú rén qíng)
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根生土長 (gēn shēn tǔ zhǎng)
當地出生長大。也指世代居住。

故土難離 (gù tǔ nán lí)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里指故鄉、祖國。難於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廣土眾民 (guǎng tǔ zhòng mín)
土地廣闊,人民眾多。

懷土之情 (huái tǔ zhī qíng)
懷:懷念;土:故土,家鄉。懷念故鄉的情感。

皇天後土 (huáng tiān hòu tǔ)
皇天:古代稱天;後土:古代稱地。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

灰頭土面 (huī tóu tǔ miàn)
滿頭滿臉沾滿塵土的樣子。也形容懊喪或消沉的神態。

揮金如土 (huī jīn rú tǔ)
揮:散。把錢財當成泥土一樣揮霍。形容極端揮霍浪費。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jī shuǐ wéi shān,jī shuǐ wéi hǎi)
把土堆起來可以成山,把水蓄起來可以成海。比喻積少成多。

卷土重來 (juǎn tǔ chóng lái)
比喻失敗之後,重新恢復勢力。

累土至山 (lěi tǔ zhì shān)
比喻由小到大,積少成多。

列土封疆 (liè tǔ fēng jiāng)
列:同「裂」;封疆:劃定疆界。帝王將土地分封給大臣。

裂土分茅 (liè tǔ fēn máo)
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徵授予土地和權力。

茅茨土階 (máo cì tǔ jiē)
茅草蓋的屋頂,泥土砌的台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朴。

獼猴騎土牛 (mí hóu qí tǔ niú)
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面如土色 (miàn rú tǔ sè)
臉色呈灰白色。形容驚恐之極。

普天率土 (pǔ tiān shuài tǔ)
普天:整個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內。指全中國或全世界。

軟紅香土 (ruǎn hóng xiāng yù)
形容都市的繁華。

食毛踐土 (shí máo jiàn tǔ)
毛:指地面所生之穀物;賤: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國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視如土芥 (shì rú tǔ jiè)
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輕賤。比喻不放在眼裡。

守土有責 (shǒu tǔ yǒu zé)
指軍人或地方官有保衛國土的責任。

水來土掩 (shuǐ lái tǔ yǎn)
大水來了,用土堵住。比喻敵人來犯,就引兵抵抗。

水土不服 (shuǐ tǔ bù fú)
對於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太歲頭上動土 (tài suì tóu shàng dòng tǔ)
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泰山不讓土壤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麼高。比喻人度看螅

2. 100個歇後語和100個成語 哪裡有

竹竿伸雞窩——搗蛋
竹竿子搭橋——難過
竹篙里捻燈草——一條心
竹籃子打水網攔風——全落空 竹林里耍大刀——打不開場面 竹籠里的鳳凰——有翅難飛 竹篩子兜水——漏洞百出
竹筒里點火——照管
竹筒敲鼓——空對空
竹筒子里看天——一孔之見;所見不廣 豬苦膽扔井裡——苦得深
豬玀出痘子——肉麻
豬腦殼——死不開竅
豬身上的肉——有肥有瘦
豬頭掛在花椒樹上——肉麻 豬油倒進水缸里——昏(葷)啦 竹蟲咬斷竹根——同歸於盡 竹竿撐艦艇——劃不來
竹竿打月亮——挨不上
竹竿上睡覺——難翻身;翻不了身 豬八戒耍大刀——不順手
豬八戒彈弦子——自鳴得意 豬八戒聽天書——一竅不通 豬八戒下山——不伺侯(猴) 豬八戒掀門簾——出頭露面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豬八戒坐班房——不白之冤
豬八戒做夢娶媳婦——盡想好事;想著倒美 豬鼻子插大蔥——裝相(象) 豬圈裡養駱駝——突出
豬八戒見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豬八戒挎腰刀——邋遢兵
豬八戒吃西瓜——獨吞
豬八戒吃小棗——囫圇吞
豬八戒初進高家莊——裝好漢
豬八戒穿皮襖——死皮賴臉
豬八戒吹牛——大嘴說大話
豬八戒戴眼鏡——冒充斯文;假斯文
豬八戒爬牆頭——倒打一耙
豬八戒打螞蚱——笨手笨腳
諸葛亮做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
豬八戒吃大肉——忘本
豬八戒吃面條——粗中有細;狼吞虎咽豬八戒的釘耙——倒打一耙 豬八戒的脊樑——無(悟)能之輩(背)
豬八戒掉到泔水桶里——大吃大喝
豬八戒跌進酒瓮里——飽餐一頓
豬八戒駕雲——大顯身手
豬八戒見到高小姐——改頭換面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放孟獲——欲擒故縱
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虛
諸葛亮開口——盡是計謀
諸葛亮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諸葛亮用空城計——迫不得己
諸葛亮戰群儒——全憑一張嘴;全仗嘴
諸葛亮治蜀——順應民心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計上心頭
諸葛亮住茅廬——懷才不遇
重錘掉在鋼板上——落地有聲 周倉斗李逵——大刀闊斧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文王請姜太公——盡找明白人
周幽王戲諸侯——言而無信
周瑜病倒在蘆花盪——氣煞人
周瑜穿草鞋——窮嘟嘟(都督)
周瑜請蔣干——別有用心
朱德的扁擔——有名有姓
珠穆朗瑪峰上聽雞叫——高調
紙元寶——肚裡空
紙做的雨傘——不頂用;不頂事
只說不練的把式——光耍嘴
指著禿子罵和尚——借題發揮
中秋過了閏八月——團圓過了又團圓
中秋節賞桂花——花好月圓
中葯店的揩桌書——嘗盡了甜酸苦辣
鍾旭開飯店——鬼都不上門
眾人拔河——同心協力
眾人的馬,公家的驢——誰愛騎誰騎
紙糊的喇叭——吹不得;別吹了
紙糊的攔桿——*不住;不可*
紙糊的老虎——嚇不住人;不堪一擊;不咬人;不用怕 紙糊的帽子——一戳就穿
紙糊的拳頭——輕而易舉
紙糊的扇車——擔風險
紙糊的眼鏡——遮人眼目
紙糊房子——不容人
紙糊洋娃娃——肚裡空
紙里包火——瞞不住正晌午的太陽——光輝普照 知縣跌糞坑——贓(臟)官
蜘蛛走路——私(絲)連私(絲)
胸有成竹 + 竹報平安 + 安富尊榮 + 榮華富貴 + 貴而賤目 + 目無餘子 + 子虛烏有 + 有目共睹 + 睹物思人 + 人中騏驥 + 驥子龍文 + 文質彬彬 + 彬彬有禮 + 禮賢下士 + 士飽馬騰+ 騰雲駕霧 + 霧里看花 + 花言巧語 + 語重心長 + 長此以往 + 往返徒勞 + 勞而無功 + 功成不居 + 居官守法 + 法外施仁 + 仁漿義粟 + 粟紅貫朽 + 朽木死灰 + 灰飛煙滅 + 滅絕人性 + 性命交關 + 關門大吉 + 吉祥止止 + 止於至善 + 善賈而沽 + 沽名釣譽 + 譽不絕口+ 口蜜腹劍 + 劍戟森森 + 森羅萬象 + 象箸玉杯 + 杯弓蛇影 + 影影綽綽 + 綽約多姿 + 姿意妄為 + 為人作嫁 + 嫁禍於人 + 人情冷暖 + 暖衣飽食 + 食不果腹 + 腹背之毛 + 毛手毛腳 + 腳踏實地 + 地老天荒 + 荒誕不經 + 經緯萬端 + 端倪可察 + 察言觀色 + 色若死灰+ 灰頭土面 + 面有菜色 +色授魂與 + 與民更始 + 始亂終棄 + 棄瑕錄用 + 用舍行藏 + 藏垢納污 + 污泥濁水 + 水乳交融 + 融會貫通 + 通宵達旦 + 旦種暮成 + 成人之美 + 美人遲暮 + 暮雲春樹 + 樹大招風 + 風中之燭 + 燭照數計 + 計日程功 + 功德無量 + 量才錄用+ 用行舍藏 + 藏頭露尾 + 尾大不掉 + 掉以輕心 + 心急如焚 + 焚琴煮鶴 + 鶴發童顏 + 顏面掃地 + 地上天官 + 官逼民反 + 反裘負芻 + 芻蕘之見 + 見微知著 + 著作等身 + 身強力壯 + 壯志凌雲 + 雲消雨散 + 散兵游勇 + 勇猛精進 + 進退失據 + 據理力爭 + 爭長論短+ 短小精悍 + 悍然不顧 + 顧影自憐 + 憐香惜玉 + 玉液瓊漿 + 漿酒霍肉 + 肉薄骨並 + 並行不悖 + 悖入悖出 + 出奇制勝 + 勝任愉快 + 快馬加鞭 + 鞭辟入裡 + 里出外進 + 進寸退尺 + 尺寸可取 + 取巧圖便 + 便宜行事 + 事與願違 + 違心之論 + 論功行賞 + 賞心悅目+ 目光如豆 + 豆蔻年華 + 華而不實 + 實事求是 + 是古非今 + 今愁古恨 + 恨之入骨 + 骨騰肉飛 + 飛沿走壁 + 壁壘森嚴 + 嚴陣以待 + 待理不理 + 理屈詞窮 + 窮原竟委 + 委曲求全 + 全力以赴 + 赴湯蹈火 + 火燒火燎 + 燎原烈火 + 火燒眉毛 + 毛羽零落 + 落井下石+ 石破天驚 + 驚惶失措 + 措置裕如 + 如運諸掌 + 掌上明珠 + 珠沉玉碎 + 碎瓊亂玉 + 玉碎珠沉 + 沉滓泛起 + 起早貪黑 + 黑更半夜 + 夜雨對床 + 床頭金盡 + 盡態極妍 + 妍姿艷質 + 質疑問難 + 難以為繼 + 繼往開來 + 來龍去脈 + 脈脈含情 + 情見勢屈 + 屈打成招+ 招搖過市 + 市井之徒 + 徒勞往返 + 返老還童 + 童牛角馬 + 馬首是瞻 + 瞻前顧後 + 後顧之憂 + 憂國奉公 + 公子王孫 + 孫康映雪 + 雪上加霜 + 霜露之病 + 病病歪歪 + 歪打正著 + 著手成春 + 春蚓秋蛇 + 蛇口蜂針 + 針鋒相對 + 對薄公堂 + 堂堂正正 + 正中下懷+ 懷璧其罪 + 罪大惡極 + 極天際地 + 地丑德齊 + 齊心協力 + 力不勝任 + 任重道遠 + 遠見卓識 + 識文斷字 + 字斟句酌 + 酌盈劑虛 + 虛舟飄瓦 + 瓦釜雷鳴 + 鳴鑼開道 + 道不拾遺 + 遺大投艱 + 艱苦樸素 + 素絲羔羊 + 羊腸小道 + 道聽途說 + 說長道短 + 短兵相接+ 接踵而至 + 至死不變 + 變本加厲 + 厲行節約 + 約定俗成 + 成仁取義 + 義形於色 + 色色俱全 + 全軍覆滅 + 滅此朝食 + 食日萬錢 + 錢可通神 + 神施鬼設 + 設身處地 + 地平天成 + 成年累月 + 月白風清 + 清凈無為 + 為期不遠 + 遠交近攻 + 攻其無備 + 備多力分+ 分寸之末 + 末學膚受 + 受寵若驚 + 驚濤駭浪 + 浪子回頭 + 頭疼腦熱 + 熱火朝天 + 天高地厚 + 厚貌深情 + 情同骨肉 + 肉眼惠眉 + 眉來眼去 + 去偽存真 + 真臟實犯 + 犯上作亂 + 亂頭粗服 + 服低做小 + 小試鋒芒 + 芒刺在背 + 背井離鄉 + 鄉壁虛造 + 造化小兒+ 兒女情長 + 長歌當哭 + 哭天抹淚 + 淚干腸斷 + 斷鶴續鳧 + 鳧趨雀躍 + 躍然紙上 + 上樹拔梯 + 梯山航海 + 海枯石爛 + 爛若披錦 + 錦綉前程 + 程門立雪 + 雪虐風饕 + 饕餮之徒 + 徒勞無功 + 功敗垂成 + 成千上萬 + 萬象森羅 + 羅雀掘鼠 + 鼠竊狗盜 + 盜憎主人+ 人莫予毒 + 毒手尊前 + 前因後果 + 果於自信 + 信賞必罰 + 罰不當罪 + 罪惡昭彰 + 彰善癉惡 + 惡貫滿盈 + 盈科後進 + 進退兩難 + 難分難解 + 解甲歸田 + 田月桑時 + 時和年豐 + 豐取刻與 + 與世偃仰 + 仰人鼻息 + 息息相通 + 通權達變 + 變化無窮 + 窮途末路+ 路不拾遺 + 遺臭萬年 + 年深日久 + 久懸不決 + 決一死戰 + 戰天斗地 + 地利人和 + 和而不唱 + 唱籌量沙 + 沙裡淘金 + 金屋藏嬌 + 嬌生慣養 + 養精畜銳 + 銳不可當 + 當頭棒喝 + 喝西北風 + 風雨同舟 + 舟中敵國 + 國色天香 + 香火因緣 + 緣木求魚 + 魚龍混雜+ 雜七雜八 + 八拜之交 + 交頭接耳 + 耳鬢斯磨 + 磨磚成鏡 + 鏡花水月 + 月旦春秋 + 秋高氣爽 + 爽然若失 + 失驚打怪 + 怪誕不經 + 經久不息 + 息事寧人 + 人言嘖嘖 + 嘖有煩言 + 言必有中 + 中庸之道 + 道路以目 + 目瞪口呆 + 呆頭呆腦 + 腦滿腸肥 + 肥馬輕裘+ 裘弊金盡 + 盡力而為 + 為富不仁 + 仁至義盡 + 盡心竭力 + 力透紙背 + 背道而馳 + 馳名中外 + 外合里差 + 差強人意 + 意在言外 + 外圓內方 + 方底圓蓋 + 蓋世無雙 + 雙管齊下 + 下車伊始 + 始終如一 + 一蹶不振 + 振臂一呼 + 呼風喚雨 + 雨沐風餐 + 餐風露宿+ 宿弊一清 + 清心寡慾 + 欲取姑予 + 予取予求 + 求神問卜 + 卜晝卜夜 + 夜不閉戶 + 戶樞不蠹 + 蠹眾木折 + 折槁振落 + 落落大方 + 方寸已亂 + 亂瓊碎玉 + 玉潔冰清 + 清風明月 + 月盈則食 + 食言而肥 + 肥遁鳴高 + 高朋滿座 + 座無虛席 + 席捲天下 + 下不為例+ 例直禁簡 + 簡明扼要 + 要價還價 + 價值連城 + 城狐社鼠 + 鼠腹雞腸 + 腸肥腦滿 + 滿腔熱枕 + 枕石漱流 + 流離轉徙 + 徙宅忘妻 + 妻兒老小 + 小本經營 + 營私舞弊 + 弊絕風清 + 清塵濁水 + 水磨工夫 + 夫唱婦隨 + 隨才器使 + 使貪使愚 + 愚昧無知 + 知書達禮+ 禮尚往來 + 來者不拒 + 拒諫飾非 + 非異人任 + 任人唯親 + 親密無間 + 間不容發 + 發指眥裂 + 裂土分茅 + 茅塞頓開 + 開路先鋒 + 鋒芒所向 + 向隅而泣 + 泣下如雨 + 雨絲風片 + 片言折獄 + 獄貨非寶 + 寶山空回 + 迴光返照 + 照本宣科 + 科班出身 + 身價百倍+ 倍日並行 + 行動坐卧 + 卧薪嘗膽 + 膽破心寒 + 寒木春華 + 華不再揚 + 揚長而去 + 去粗取精 + 精誠團結 + 結黨營私 + 私心雜念 + 念茲在茲 + 茲事體大 + 大勢所趨 + 趨炎附勢 + 勢不兩立 + 立此存照 + 照貓畫虎 + 虎背熊腰 + 腰纏萬貫 + 貫朽粟陳 + 陳詞濫調+ 調嘴學舌 + 舌劍唇槍 + 槍林彈雨 + 雨過天青 + 青出於藍 + 藍田生玉 + 玉卮無當 + 當場出彩 + 彩鳳隨鴉 + 鴉雀無聞 + 聞風而起 + 起死回生 + 生拉硬扯 + 扯篷拉纖 + 纖芥之疾 + 疾風迅雷 + 雷打不動 + 動輒得咎 + 咎由自取 + 取轄投井 + 井井有條 + 條三窩四+ 四衢八街 + 街頭巷尾 + 尾生之信 + 信口開河 + 河山帶礪 + 礪山帶河 + 河清難俟 + 俟河之清 + 清湯寡水 + 水滴石穿 + 穿雲裂石 + 石沉大海 + 海立雲垂 + 垂涎欲滴 + 滴水成冰 + 冰清玉潔 + 潔身自好 + 好肉剜瘡 + 瘡痍滿目 + 目不識丁 + 丁公鑿井 + 井中視星+ 星旗電戟 + 戟指怒目 + 目指氣使 + 使羊將狼 + 狼心狗肺 + 肺石風清 + 清夜捫心 + 心織筆耕 + 耕當問奴 + 奴顏婢膝 + 膝癢搔背 + 背信棄義 + 義無反顧 + 顧全大局 + 局促不安 + 安步當車 + 車載斗量 + 量才而為 + 為淵驅魚 + 魚游釜中 + 中饋猶虛 + 虛有其表+ 表裡如一 + 一呼百諾 + 諾諾連聲 + 聲罪致討 + 討價還價 + 價增一顧 + 顧盼自雄 + 雄心壯志 + 志美行厲 + 厲兵秣馬 + 馬工枚速 + 速戰速決 + 決一雌雄 + 雄才大略 + 略見一斑 + 斑駁陸離 + 離弦走板 + 板上釘釘 + 釘嘴鐵舌 + 舌橋不下 + 下馬看花 + 花樣翻新+ 新陳代謝 + 謝天謝地 + 地久天長 + 長枕大被 + 被山帶河 + 河落海乾 + 乾柴烈火 + 火上澆油 + 油腔滑調 + 調兵遣將 + 將伯之助 + 助人為樂 + 樂而不淫 + 淫詞艷曲 + 曲終奏雅 + 雅俗共賞 + 賞罰分明 + 明刑不戮 + 戮力同心 + 心心相印 + 印累綬若 + 若有所失+ 失張失智 + 智圓行方 + 方枘圓鑿 + 鑿鑿有據 + 據為己有 + 有眼無珠 + 珠光寶氣 + 氣味相投 + 投鼠忌器 + 器宇軒昂 + 昂首闊步 + 步履維艱 + 艱苦卓絕 + 絕少分甘 + 甘雨隨車 + 車水馬龍 + 龍飛鳳舞 + 舞衫歌扇 + 扇枕溫被 + 被發纓冠 + 冠冕堂皇 + 皇天後土+ 土階茅屋 + 屋烏之愛 + 愛莫能助 + 助我張目 + 目挑心招 + 招風惹草 + 草率收兵 + 兵不雪刃 + 刃迎縷解 + 解衣推食 + 食古不化 + 化零為整 + 整裝待發 + 發凡起例 + 例行公事 + 事必躬親 + 親如骨肉 + 肉跳心驚 + 驚弓之鳥 + 鳥槍換炮 + 炮鳳烹龍 + 龍蛇飛動+ 動人心弦 + 弦外之音 + 音容笑貌 + 貌合心離 + 離心離德 + 德高望重 + 重蹈覆轍 + 轍亂旗靡 + 靡靡之音 + 音容宛在 + 在所難免 + 免開尊口 + 口耳之學 + 學而不厭 + 厭難折沖 + 沖口而出 + 出谷遷喬 + 喬龍畫虎 + 虎踞龍盤 + 盤馬彎弓 + 弓折刀盡 + 盡善盡美+ 美意延年 + 年高望重 + 重溫舊夢 + 夢寐以求 + 求全之毀 + 毀家紓難 + 難言之隱 + 隱惡揚善 + 善始善終 + 終南捷徑 + 徑情直行 + 行成於思 + 思潮起伏 + 伏低做小 + 小恩小惠 + 惠而不費 + 費盡心機 + 機關算盡 + 盡忠報國 + 國士無雙 + 雙宿雙飛 + 飛災橫禍+ 禍從天降 + 降格以求 + 求同存異 + 異名同實 + 實至名歸 + 歸真反璞 + 璞玉渾金 + 金玉錦綉 + 綉花枕頭 + 頭沒杯案 + 案牘勞形 + 形單影只 + 隻字不提 + 提心吊膽 + 膽大心細 + 細枝末節 + 節用裕民 + 民脂民膏 + 膏唇試舌 + 舌鋒如火 + 火傘高張 + 張冠李戴+ 戴月披星 + 星移斗轉 + 轉禍為福 + 福至心靈 + 靈丹聖葯 + 葯籠中物 + 物以類聚 + 聚蚊成雷 + 雷厲風行 + 行將就木 + 木本水源 + 源源不斷 + 斷爛朝報 + 報冰公事 + 事預則立 + 立身處世 + 世外桃源 + 源源不絕 + 絕甘分少 + 少不經事 + 事不師古 + 古今中外+ 外強中干 + 干城之將 + 將機就機 + 機杼一家 + 家常便飯 + 飯糗茹草 + 草木皆兵 + 兵連禍結 + 結結巴巴 + 巴三覽四 + 四面楚歌 + 歌功頌德 + 德厚流光 + 光陰似箭 + 箭在弦上 + 上好下甚 + 甚囂塵上 + 上下交困 + 困知勉行 + 行若無事 + 事倍功半 + 半夜三更+ 更仆難數 + 數見不鮮 + 鮮車怒馬 + 馬革裹屍 + 屍居余氣 + 氣沖牛斗 + 斗筲之器 + 器小易盈 + 盈盈一水 + 水陸雜陳 + 陳規陋習 + 習焉不察 + 察察為明 + 明知故問 +問道於盲 + 盲人摸象 + 象齒焚身 + 身不由主 + 主客顛倒 + 倒鳳顛鸞 + 鸞翔鳳集 + 集苑集枯+ 枯木逢春 + 春山如笑 + 笑裡藏刀 + 刀山火海 + 海外奇談 + 談笑封侯 + 侯門如海 + 海闊天空 + 空室清野 + 野草閑花 + 花顏月貌 + 貌合神離 + 離鄉背井 + 井蛙之見 + 見仁見智 + 智勇雙全 + 全受全歸 + 歸馬放牛 + 牛驥同皂 + 皂白不分 + 分香賣履 + 履舄交錯+ 錯彩鏤金 + 金城湯池 + 池魚之殃 + 殃及池魚 + 魚爛而亡 + 亡羊補牢 + 牢不可破 + 破顏微笑 + 笑逐顏開 + 開宗明義 + 義薄雲天 + 天南地北 + 北轅適楚 + 楚囚對泣 + 泣不成聲 + 聲嘶力竭 + 竭澤而漁 + 漁人之利 + 利令智昏 + 昏天黑地 + 地大物博 + 博聞強識+ 識途老馬 + 馬到成功 + 功德圓滿 + 滿腹狐疑 + 疑神疑鬼 + 鬼使神差 + 差三錯四 + 四時八節 + 節衣縮食 + 食而不化 + 化整為零 + 零打碎敲 + 敲冰求火 + 火樹銀花 + 花好月圓 + 圓顱方趾 + 趾高氣揚 + 揚湯止沸 + 沸沸揚揚 + 揚幡招魂 + 魂不附體 + 體無完膚+ 膚皮潦草 + 草長鶯飛 + 飛鷹走狗 + 狗吠非主 + 主情造意 + 意馬心猿 + 猿猴取月 + 月露風雲 + 雲蒸霞蔚

3. 關於感恩的成語或俗語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德重恩弘,恩德如山.感恩懷德,罔極之恩
報效萬一

感恩是美德中最回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答最不好的.--英國諺語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蘇聯諺語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制報母恩.--中國諺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 三國演義第五章回,第六章回的成語和俗語,歇後語,急需!!能快點嗎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卻說陳宮臨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
往。」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操覺,不見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
句,疑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留。」遂連夜到陳留,尋見父親,備說前事;
欲散家資,招募義兵。父言:「資少恐不成事。此間有孝廉衛弘,疏財仗義,其家巨富;若
得相助,事可圖矣。」操置酒張筵,拜請衛弘到家,告曰:「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欺君
害民,天下切齒。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義之士,敢求相助!」衛弘曰:「吾有
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願將家資相助。」操大喜;於是先發矯詔,馳報
各道,然後招集義兵,豎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
駢集。

一日,有一個陽平衛國人,姓樂,名進,字文謙,來投曹操。又有一個山陽巨鹿人,姓
李,名典,字曼成,也來投曹操。操皆留為帳前吏。又有沛國譙人夏侯□,字元讓,乃夏侯
嬰之後;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有人辱罵其師,□殺之,逃於外方;聞知曹操起
兵,與其族弟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
子,過房與曹家,因此是同族。不數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餘來助。曹仁字子
孝,曹洪字子廉:二人弓馬熟嫻,武藝精通。操大喜,於村中調練軍馬。衛弘盡出家財,置
辦衣甲旗幡。四方送糧食者,不計其數。

時袁紹得操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操作檄文以達諸
郡。檄文曰:「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
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
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
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第四
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
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
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
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
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且說北平太守公孫瓚,統領精兵一萬五千,路經德州平原縣。正行之間,遙見桑樹叢
中,一面黃旗,數騎來迎。瓚視之,乃劉玄德也。瓚問曰:「賢弟何故在此?」玄德曰:
「舊日蒙兄保備為平原縣令,今聞大軍過此,將來奉候,就請兄長入城歇馬。」瓚指關、張
而問曰:「此何人也?」玄德曰:「此關羽、張飛,備結義兄弟也。」瓚曰:「乃同破黃巾者乎?」玄德曰:「皆此二人之力。」瓚曰:「今居何職?」玄德答曰:「關羽為馬弓手,
張飛為步弓手。」瓚嘆曰:「如此可謂埋沒英雄!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共往誅之。賢弟可
棄此卑官,一同討賊,力扶漢室,若何?」玄德曰:「願往。」張飛曰:「當時若容我殺了
此賊,免有今日之事。」雲長曰:「事已至此,即當收拾前去。」玄德、關、張引數騎跟公
孫瓚來,曹操接著。眾諸侯亦陸續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餘里。操乃宰牛殺馬,大
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太守王匡曰:「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操
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紹再三推辭,眾皆曰非本
初不可,紹方應允。次日築台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請紹登壇。
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
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
以致臣節,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
之!」讀畢歃血。眾因其辭氣慷慨,皆涕泗橫流。歃血已罷,下壇。眾扶紹升帳而坐,兩行
依爵位年齒分列坐定。操行酒數巡,言曰:「今日既立盟主,各聽調遣,同扶國家,勿以強
弱計較。」袁紹曰:「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
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眾皆曰惟命是聽。紹曰:「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
營,無使有缺。更須一人為先鋒,直抵汜水關挑戰。余各據險要,以為接應。」

長沙太守孫堅出曰:「堅願為前部。」紹曰:「文台勇烈,可當此任。」堅遂引本部人
馬殺奔汜水關來。守關將士,差流星馬往洛陽丞相府告急。董卓自專大權之後,每日飲宴。
李儒接得告急文書,徑來稟卓。卓大驚,急聚眾將商議。溫侯呂布挺身出曰:「父親勿慮。
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願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於都門。」卓大喜曰:「吾有奉
先,高枕無憂矣!」言未絕,呂布背後一人高聲出曰:「割雞焉用牛刀?不勞溫侯親往。吾
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卓視之,其人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關西人
也,姓華,名雄。卓聞言大喜,加為驍騎校尉。撥馬步軍五萬,同李肅、胡軫、趙岑星夜赴
關迎敵。

眾諸侯內有濟北相鮑信,尋思孫堅既為前部,怕他奪了頭功,暗撥其弟鮑忠,先將馬步
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關下搦戰。華雄引鐵騎五百,飛下關來,大喝:「賊將休走!」鮑
忠急待退,被華雄手起刀落,斬於馬下,生擒將校極多。華雄遣人齎鮑忠首級來相府報捷,
卓加雄為都督。

卻說孫堅引四將直至關前。那四將?——第一個,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
謀,使一條鐵脊蛇矛;第二個,姓黃,名蓋,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鐵鞭;第三個,姓韓,
名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個,姓祖,名茂,字大榮,吳郡富春人
也,使雙刀。孫堅披爛銀鎧,裹赤幘,橫古錠刀,騎花鬃馬,指關上而罵曰:「助惡匹夫,
何不早降!」華雄副將胡軫引兵五千出關迎戰。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斗不數合,程普
刺中胡軫咽喉,死於馬下。堅揮軍直殺至關前,關上矢石如雨。孫堅引兵回至梁東屯住,使
人於袁紹處報捷,就於袁術處催糧。

或說術曰:「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與
糧,彼軍必散。」術聽之,不發糧草。孫堅軍缺食,軍中自亂,細作報上關來。李肅為華雄
謀曰:「今夜我引一軍從小路下關,襲孫堅寨後,將軍擊其前寨,堅可擒矣。」雄從之,傳
令軍士飽餐,乘夜下關。是夜月白風清。到堅寨時,已是半夜,鼓噪直進。堅慌忙披掛上
馬,正遇華雄。兩馬相交,斗不數合,後面李肅軍到,竟天價放起火來。堅軍亂竄。眾將各
自混戰,止有祖茂跟定孫堅,突圍而走。背後華雄追來。堅取箭,連放兩箭,皆被華雄躲
過。再放第三箭時,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鵲畫弓,只得棄弓縱馬而奔。祖茂曰:「主公頭上
赤幘射目,為賊所識認。可脫幘與某戴之。」堅就脫幘換茂盔,分兩路而走。雄軍只望赤幘
者追趕,堅乃從小路得脫。祖茂被華雄追急,將赤幘掛於人家燒不盡的庭柱上,卻入樹林潛
躲。華雄軍於月下遙見赤幘,四面圍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計,遂向前取了赤
幘。祖茂於林後殺出,揮雙刀欲劈華雄;雄大喝一聲,將祖茂一刀砍於馬下。殺至天明,雄
方引兵上關。

程普、黃蓋、韓當都來尋見孫堅,再收拾軍馬屯紮。堅為折了祖茂,傷感不已,星夜遣
人報知袁紹。紹大驚曰:「不想孫文台敗於華雄之手!」便聚眾諸侯商議。眾人都到,只有
公孫瓚後至,紹請入帳列坐。紹曰:「前日鮑將軍之弟不遵調遣,擅自進兵,殺身喪命,折
了許多軍士;今者孫文台又敗於華雄:挫動銳氣,為之奈何?」諸侯並皆不語。紹舉目遍
視,見公孫瓚背後立著三人,容貌異常,都在那裡冷笑。紹問曰:「公孫太守背後何人?」
瓚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劉備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黃巾劉玄德
乎?」瓚曰:「然。」即令劉玄德拜見。瓚將玄德功勞,並其出身,細說一遍。紹曰:「既
是漢室宗派,取坐來。」命坐。備遜謝。紹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玄德乃坐於末位,關、張叉手侍立於後。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
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
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
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
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
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
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紹
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
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
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
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
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
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
上。其酒尚溫。後人有詩贊之曰:「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冬冬。雲長停盞施英勇,
酒尚溫時斬華雄。」曹操大喜。只見玄德背後轉出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
就這里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
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袁
術曰:「既然公等只重一縣令,我當告退。」操曰:「豈可因一言而誤大事耶?」命公孫瓚
且帶玄德、關、張回寨。眾官皆散。曹操暗使人齎牛酒撫慰三人。卻說華雄手下敗軍,報上
關來。李肅慌忙寫告急文書,申聞董卓。卓急聚李儒、呂布等商議。儒曰:「今失了上將華
雄,賊勢浩大。袁紹為盟主,紹叔袁隗,現為太傅;倘或里應外合,深為不便,可先除之。
請丞相親領大軍,分撥剿捕。」卓然其說,喚李催、郭汜領兵五百,圍住太傅袁隗家,不分
老幼,盡皆誅絕,先將袁隗首級去關前號令。

卓遂起兵二十萬,分為兩路而來:一路先令李□、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
殺;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這關離洛陽五十里。軍馬到
關,卓令呂布領三萬軍,去關前扎住大寨。卓自在關上屯住。

流星馬探聽得,報入袁紹大寨里來。紹聚眾商議。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諸侯中
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敵。」紹乃分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孫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八
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操引軍往來救應。八路諸侯,各自起兵。河內太守王匡,引兵先
到。呂布帶鐵騎三千,飛奔來迎。王匡將軍馬列成陣勢,勒馬門旗下看時,見呂布出陣:頭
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
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王匡回頭問曰:
「誰敢出戰?」後面一將,縱馬挺槍而出。匡視之,乃河內名將方悅。兩馬相交,無五合,
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挺戟直沖過來。匡軍大敗,四散奔走。布東西沖殺,如入無人之境。

5.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這個歇後語比喻什麼

1、比喻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誼。

2、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6. 關於土地的神話傳說(詳細點),地方風俗,成語俗語

立春風俗

東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 "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中國傳統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因而中國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分析和揭示中國傳統民俗的基本特點是民俗文化研究的應有之舉,其與各類具體事象的描述應是深入研究中國民俗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遺憾的是,近年來綜合性的論述一直比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們對這方面研究的重視。綜合考察中國民俗的傳承、演變過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表現得十分明顯。

一、原始信仰長期留存

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但在人們的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於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不必花費筆墨去敘述形形色色、紛繁復雜的巫術、祭祀儀式,只要看看人們日常生活中滲透的信仰習俗,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如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春祈、秋報、求雨、禳災、用占卜來預測氣候和年成,以及圍繞農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業生產的傳統習俗。《左傳》記載:「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漢書·郊祀志》也記載:「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2]可見, 對土地神和穀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確知的上古時代就很流行了。其後,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一系列的信仰習俗,據《禮記·月令》的記載,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個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來年」等固定的祭祀農業諸神的活動,實際上,許多農事節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類農事信仰習俗在後世堪稱長盛不衰,時至今日也遠沒有絕跡。就獵、牧、漁、林、交通、運輸、貿易等行業及各項手工業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習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墳便與堪輿術緊緊連在一起,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宅地,是動工前的第一步。從破土開工到建成進宅,每個重要環節都要選擇吉日良辰,整個過程有著一系列的巫術、祭祀、禁忌活動。其中,上樑儀式尤為隆重,樑上要貼「上樑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紅紙條幅;工匠登高時要唱《上樑文》,然後在樑上將饅頭、散錢等拋下,以驅煞、鎮鬼;有時還要在正檐下掛一面銅鏡,用來照射妖邪。凡此種種,不一而述。我們從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記載,《尚書》中《召誥》、《洛誥》兩篇所述周成王選都洛邑時的龜卜過程,敦煌文書中保留的《建宅文》[3]、《鎮宅文》,[4 ]以及後世層出不窮的風水圖書中可以看出, 營造活動中的原始信仰是源遠流長,綿綿不斷的。

中國的傳統服飾,按禮制的規定,必須與一定的信仰活動相適應,故有所謂的「祭服」。此外,民間還流行許許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飾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飾、玉佩、護身符等。飲食生活中,船家食魚忌翻身,不稱「箸」而稱「筷」;河南人做飯忌說「少」、「沒」、「光」、「爛」、「完了」、「不夠」等詞語;東北人包餃子忌不捏褶,因為捏光邊象「和尚頭」,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餃子忌擺成圈,必須擺得橫豎成行,才能財路通達,這些禁忌習俗都是我們常聞常見的。事實上,飲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漢代便有「俗說:雷鳴不得作醬,雷已發聲作醬,令人腹內雷鳴。」「俗說:臘正旦食得菟髕者,名之日幸,賞以寒酒。幸者,善樣,令人吉利也。」之類的記載[5]。又據《山海經》的記載:「招搖之山……有木焉, 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①gǔ,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②@②(猩猩),食之善走。」「扭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柢山……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④,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6]這種食用、 佩戴某種東西
就可以取得某種實際效用的觀念正是模擬巫術的觀念,而後世盛行的吃什麼補什麼的說法,如以「吃了熊心豹子膽」來形容別人膽大妄為,顯然與之一脈相承。至於喝了中葯,將葯渣倒在大路上的習俗,很明顯與接觸巫術有關。

遇到出行、聚會等家庭或社會活動時,人們也常以卜筮、圓夢、求簽、測字等方式來預測吉凶,決定行止。《墨子》中所記:「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7] 即叢辰佔法預測出行吉凶之一例。在民間,甚至連洗頭、制衣也都有種種趨吉避凶的習俗。如《論衡》中記載:「《沐書》曰:子日沐,令人愛之;卯日沐,令人白頭。……裁衣有書,書有吉凶,凶日制衣則有禍,吉日則有福。」[8]此外,各種前兆迷信在民間也盛行不衰。 《尚書·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化雞之晨,惟家之索。」的記載表明,早在周代之前,人們已篤信雌雞報晨是家道衰敗的前兆。《左傳》中也有不少日食預兆災變的記載。《山海經》中記載的前兆迷信尤多,如「長右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9]「剡山……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 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見則天下大水。」[10]傳至後世,流行於各地的前兆迷信,諸如「烏鴉叫凶,喜鵲叫吉」、「貓頭鷹叫孝」、「左眼跳福,右眼跳禍」、「雞上屋兆凶」、「噴嚏兆災」、「燈花兆喜」等,都是我們熟知的。

在民間社會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護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務,而社交往來時,以某種信仰儀式或賭咒發誓來互相約束、取信,也是人們經常採用的方式。在人生儀禮中,原始信仰滲透得尤深。如圍繞生育,就有五花八門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習俗和產婦、產房禁忌,以及一系列為嬰兒祈福的儀式。結婚迎親時,也有許多巫術活動,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漢時就已流行[11],以弓箭鎮邪,懸銅鏡驅崇等,早在唐宋文獻中已有記載[12]。喪葬因與鬼魂觀念和祖先崇拜聯系在一起,信仰活動更是形式繁復,名目眾多。從山頂洞人在屍骨上撒赤鐵礦粉到《儀禮·士喪禮》中的有關記載,各種喪葬信仰習俗不斷地發展演變,長期延續。

再從中國的傳統節日看,也大多源於上古祭祀,盡管不少節日在後世的演變中,或融合成多重內容的綜合節日,或發生了性質上的變化,但祭祀的內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種歲時農事節俗外,還要分別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節、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儀式。

原始信仰習俗在傳承中始終表現出濃重的神秘性,人們覺得這些習俗是不可捉摸和無法解釋的,在神秘莫測的氣氛中產生的恐懼、敬畏心理便導致了盲目信從的民俗行為。這與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響的狀況,形成了明顯的差異。

原始信仰習俗在中國長期延續有其多重原因。

其一,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孕育和發展的,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一脈相承,從未中斷。這種聯綿不斷的文化體系決定了中國民俗文化的傳遞途徑是暢通無阻的,而因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那種較為保守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風俗在傳承中不會輕易改變。因此,作為原始民俗主體的原始信仰能夠在後世大量保留和長期傳承。

其二,由農業經濟和宗法社會中發生的中國文化是以務實精神以及對現實生活、世間關系的注重為特徵的,因而原始信仰始終未能發展成為一種全民信奉的宗教。如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不但未能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國教」,而且本身就滲透了古老的巫術、祭祀成分。至於一些外來的宗教,如佛教,也只能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的制約下生存,無法取代原有的信仰習俗。

其三,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並不平衡,當漢族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時,許多少數民族還處在氏族部落制或更原始的社會階段,因而原始信仰習俗在各少數民族中是大量存在的。當某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時,也必然會帶來許多原始信仰習俗,如遼、金、元、清政權的建立便帶來了北方民族薩滿跳神的習俗。

中國傳統民俗的這一特點提醒我們,在研究中不能不考慮到原始信仰的多方面影響,即使研究外來宗教也應重視外來宗教與本土原始信仰的沖突、融合所發生的諸多變化。

二、宗法觀念影響深遠

誠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雖發生過種種變遷,但以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卻長期保留著。這種以宗法為特徵的社會結構定勢,對民間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

從傳統的社會心理看,人們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明顯地反映出宗法觀念的影響。研究民俗的學者都注意到,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十分繁復精細,它不僅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樣,縱向地區分上下輩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長幼等同輩橫向方面,也有極其嚴格細微的規定。如本人上一輩的男性長輩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長輩就有伯母、嬸母、舅母、姑母、姨母等。這種不厭其煩的稱謂方式,實際上是由著意強調血緣親疏和系別的宗法社會派生的。在社會生活中,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之間的關系、財產的繼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稱謂表示出來的血緣關系以及由此確立的尊卑、男女、長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孔子強調「正名」,要求人們嚴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立意也就在此。

從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看,親屬集團乃至村落社區的多種民俗活動大多是圍繞血緣關系這一軸心展開的。這一方面人們已談得很多了,我們不妨從另一方面來看看。唐宋以降,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隨著社會文化條件的諸多變化和社交活動的不斷擴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圍,根據自己的信仰、專長、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動群體。如宋代文獻中對此類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間結社、結會就有頗多記載[13]。應該說,這些游離於家族之外的社會交往和民間組織反映了一種新的人際關系,但是人們還是篤信血緣的力量。異姓朋友常常通過「結義」的方式結成「義兄弟」,宋代的洪邁曾談到這一現象:「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14]元、明時的戲劇、小說多有朋友「結義」的描寫,如《單刀會》、《三國演義》就根據劉備、關羽、張飛的史事敷衍出一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並在後世成為「異姓兄弟」的楷模。舊時,浙江一帶即有男子結拜組成的「十兄弟」,廣州地區則有女子結拜組成的「金蘭會」。明、清時的民間會黨也常常模擬家族形式,以結盟方式入會,師徒間以父子相稱,眾徒間以兄弟相稱。上述現象表明,人們始終認為,通過某種儀式使非血緣
的關系轉化為象徵性的血緣關系,就能夠產生強大的約束力和凝聚力。民間對血緣關系的重視,於此可見一斑。

宗法觀念影響下的社會心理的另一重大表現是,數千年來,「孝親」情感一直在社會觀念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民間時時重復做的一件大事是對去世先祖的隆重祭奠和頂禮膜拜,以此祈求祖先保佑後人人丁興旺,家族昌盛。人們認為其他神靈都不如祖先神尊貴,因而各地都建有祠堂、家廟,各家都奉祀祖先牌位,而定期舉行祭祖儀式則是民間最重要的信仰活動。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一個人如果不祭祖先,那是沒有容足之地的。「孝親」的另一表現是對在世長輩的絕對順從和孝敬。在人們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核心和母體,正如《孝經》中說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15],因此,「百善孝為先」成為社會公認的准則,而「無父無子」、「六親不認」的人,則為眾人所不齒。

由尊祖孝親又導出一個普遍的心理定勢,即極端尊重傳統,並因此形成了厚古薄今、因循守成的思想傾向。人們對待古已有之的傳統慣制總是抱著謹慎恪守,不敢輕易背棄的態度,在評價事物時,總是以是否符合「古法」,是否傳承有緒為標准,提出某種看法時,也總要引述古人、前人之語來加強自己說話的分量,民間長期流傳的諺語、俗語常是勸戒他人時的有力法寶。民間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師」,都講究「家法」、「師承」,並有「祖師」創業授藝的神奇傳說。如果木匠不標榜「師傳絕技」,郎中不炫耀「祖傳秘方」,便難以取信他人。

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的影響還通過禮儀制度的形式,在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歷史上,等級禮制不僅以「三綱五常」的規范作為道德的內涵,而且還以消費品的等級分配作為實質性的內容。歷代王朝都用禮制規定社會秩序,人們按照自己的等級身份,而不是財產多寡過著相應的生活,以此保障尊卑貴賤不可逾越的道德信條。以生活用品的使用來看,禮制都作了周詳完備的規定,諸如衣冠服飾、房舍傢具、車馬乘騎、日用雜品等,物無巨細,其種類、形制、質料、樣式、色彩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差別,甚至小至門釘的數目、腰帶的裝飾,都有一定的規格,貴賤不能混淆。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社交往來、婚喪喜慶、吉凶禍福等,也都有一系列的禮儀規定。歷代統治者還時常有「正禮俗」的舉動,運用法制、哲理、教化等手段,將民間風俗納入禮制的軌道。在禮制的約束下,人們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份享用不該享用的物品,做出不合禮儀的舉動,於是塑成了循禮蹈規、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拘謹、守成、儉約、古樸的民俗風情。

三、民族和地區間存在明顯差別

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統一於整個中華民族之中,各民族豐富多採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中國民俗的整體。從歷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經歷了長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時代,中原黃河流域是夏族,東部淮河流域是東夷,南方長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黃湟一帶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葷粥,至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商周各族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和同化,形成華夏族。秦代,當時的東夷、南蠻、百越、諸戎、笮、@⑤、夜郎等族皆統一於秦王朝,其後,匈奴、烏孫、東胡、肅慎、扶余等族又逐漸統一於漢王朝。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處,於是出現了大規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得到加強和鞏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發展。五代十國和宋代,雖出現過多元割據的局面,但元代大一統後,不僅結束了宋與遼金的對峙,而且也統一了大夏、回鶻和大理等政權,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的融合與交流。明清以後,更有所發展,當今我國已是具有五十六個民族的統一國家。當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統一,並不等於說各民族的民俗也是一致的,事實上,多樣性、豐富性和民族間的差別性正是中國民俗的重要特徵。

各民族民俗的差別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造成的。從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鄉、沙漠、海島,氣候條件也東、南、西、北相差極大。東北山林中的民族與南海島嶼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與江南水鄉的民族,必然會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別。從歷史發展看,各民族也不平衡。漢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發明了農業,夏商周以來,一直以農桑為主要的經濟方式,與此同時,許多少數民族則實行不同的經濟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鮮卑、契丹、柔然、黨項、蒙古等族,曾長期從事游牧經濟,而東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則長期以原始的漁獵、採集為主要的經濟方式。不同的經濟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習俗。各民族的社會發展也不相同,漢族很早就進入了封建社會,而許多少數民族卻長期處在原始的氏族社會,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處於奴隸制、半奴隸制、封建制、封建農奴制,甚至氏族社會階段,而不同的社會狀況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民俗。上述可見,各民族歷史進程的不同,反映在民俗上,便構成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並存的特點。

從文化上看,各民族也有很大差別。我國大多數的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這些民族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印歐語系、南島語系等不同語系,而漢藏語系中又有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阿爾泰語系中又有蒙古語族、通古斯滿語族、突厥語族,語族之下還有不同的語支。宗教信仰也多種多樣,如蒙古族、藏族信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回、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安等族信仰伊斯蘭教,還有一些民族則保留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巫教、薩滿教等。此外,在民族性格、社會心理、審美情趣、傳統慣制等方面,各民族也有所不同。文化上的差別使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社會交往、人生儀禮、游戲娛樂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差別明顯、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除民族間的差別外,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傳襲等不同而在民俗上產生地區間的明顯差別。以漢族為例,由於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地方民俗。這一點實際上在日益興起的區域文化研究中,已為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如上古時期,中原、荊楚、吳越,就有著不同的民俗。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除記載了各地的山川物產外,還敘述了各地的民俗風情,如「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秦地,……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幽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河內……俗剛強,多豪傑侵奪,薄恩禮,好生分」;「楚……,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信巫鬼,重淫祀」;「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16]。顯然,班固已認識到民間風俗的區域性特點。宋代以降,由於各地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發展,都市與農村、江南與西北、沿海與內地、交通要沖與邊地僻壤,在生活習慣、民間風俗上都存在很大反差。因此,後世的地方民俗專著、地方誌中的風俗志以及筆記、游記等,都述及民間風俗的地區差別。實際上,某些人數較多、活動區域較大的少數
民族也有此類差別,如黑龍江地區的蒙古族與內蒙草原上的蒙古族,甘肅、雲南的藏族與青藏高原的藏族,都在民俗上表現出一定的地域特點。

中國民俗的上述特點,與某些民族比較單一,生態環境不那麼復雜的國家的民俗,有很大不同。這告誡我們,在研究中國民俗時,切不可一概而論,泛泛而談,唯有在注意其統一性和整體性的同時又十分注意民族和地區間的差別,才能認識中國民俗的全貌。

四、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

我們談中國傳統民俗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漢族的傳統民俗。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古代文化曾經歷了多種變革,並不斷地吸收和融合了許多外來文化,卻又始終保持著一脈相承、聯綿不斷的發展系統。上述狀況反映在民俗上,便表現出既一以貫之,又不斷變遷的特點。

從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看,中國與其他民族一樣,也是經過了原始的採集、漁獵經濟後進入農耕時代的,而在農業生產中,其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也是不斷進步的。與此相應,人們的衣、食、住、行、運輸、貿易等,也不斷地從蒙昧向文明發展。就社會狀況而言,中國也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的進化,在此期間,具體的經濟、政治、社會制度曾發生過多種變化。

再看宗教信仰,在原始信仰習俗長期延續的同時,還相繼產生了道教,傳入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在歲時節日、游藝競技等方面,也因歷史變革和外來文化的傳入而發生許多變化。因此,我們考察中國民俗的傳承,可發現其既保持著固有的傳統,顯示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時時變動,表現出顯著的時代特徵。

如果深入分析,又可發現,中國傳統民俗的變遷是不平衡,不同步的。在各類民俗事象中,衣、食、住、行等消費民俗堪稱最活躍的部分。以飲食為例,《禮記·內則》中記載的周代佳餚僅「炮豚」、「牛炙」、「濡魚」、「@⑥珍」等數種,做法都很簡單,而且當時的平民很難享用肉食,故春秋時的曹劌有「肉食者鄙」的說法[17]。到了唐代,情況大不一樣了,僅據韋巨源《食譜》和謝諷《食經》所載食品名目統計,就有一百兒十種。與此同時,胡餅、乳酷之類的胡食也在中原地區日益流行。宋代食品花式之豐富,製作之精美,已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記載的各式菜餚將近三百種,《麵食店》一篇記載的佐酒菜餚和花式面有一百多種。又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杭州市場上出售的食品,市食小吃類有41種,糖果類有42種,菜蔬類有20種,粥類有9種,涼水類有17種,糕類有19種, 蒸作從食類有57種,名酒類有54種。僅據上述記載,已足以使人目不暇接了。明清以來,各地的名菜佳餚和風味小吃更是數不勝數了。

服飾的變化也很大,傳統的樣式至戰國時變為「胡服騎射」是人們熟知的,而到了唐代,採用和融合胡服樣式已是普遍的現象。宋代服飾更形成了喜好「變古」的傾向,述說「風俗僭侈」,指斥「怪服、妖服」[18]的言論在宋代文獻中可謂比比皆是。吳自牧在敘述杭州風俗時即稱:「自淳@⑦yòu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為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19]。至明代中晚期,慕尚新異,追求艷麗己成為一股社會風尚[20],「士民競以華服相誇耀,鄉間婦女亦好為華服」[21]的現象使士大夫發出了「極亂世界」的驚嘆。[22]

出行由乘車、騎馬變為坐轎,住房、傢具由簡朴趨於奢華,也都反映出消費民俗的巨大變化。我們從正史《禮志》、《輿服志》及歷代王朝對民間衣食住行「越禮逾制」一再下達的禁令和某些不得已的放寬,可以看出統治者的驚恐和無可奈何。

相對而言,民間信仰習俗則較為穩定,變化十分緩慢,歷代王朝不斷下令禁止民間「淫祠」卻難以收效的事實,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問題。

還有一些民俗事象,雖形式上長期延續,但實質內容卻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點在傳統的節日習俗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如年節燃爆竹原是一種驅除鬼魅的手段,後世卻被用來製造歡樂喜慶的氣氛。宋代,人們已能製作雙響的爆仗和連響的鞭炮,並創制了各式各樣的煙花,除夕之夜,通宵達旦,聲震如雷的爆仗、絢麗奇幻的煙花與鼓樂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元宵節源出以燈火祭神、禮佛的舉動,後來也充滿了觀賞花燈的娛樂成分。立春宏道的《迎春歌》對當時熱鬧非凡的行春盛況作了十分生動的描述。端午節原為「惡日」,但自宋代開始,也被視為「葵榴斗艷,梔艾爭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的佳景時節,除沿襲驅瘟避邪的舊俗外,人們還「遞相宴賞」,「對時行樂」。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