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知的典故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
基本釋義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貶義
出 處
《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例 句
那些肥頭胖腦的紳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著西洋禮服,其實都是資本家的走狗。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衣冠禽獸
典 故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紛紛起兵反秦。他們在全國各地和秦軍作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於是約定:如果誰能夠先打入咸陽,推翻秦朝的暴政,誰就做關中王。
在這些起義軍將領中,劉邦和項羽是最有實力的,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善於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領高強的人。而項羽本人就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所以他領導的起義軍的軍事力量是最強的。但是,他這個人有些剛愎自用,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一向獨斷專行。在戰爭發展的過程中,劉邦充分聽取部下的意見,進攻路線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較小,因而得以搶先一步進駐咸陽,俘虜了秦王子嬰,滅了秦朝。但是,劉邦心裡清楚,憑自己的實力一時還無法與項羽對抗,他便以退為進,先將軍隊撤出了咸陽,等待日後有了機會再成就大事。
項羽的路線安排不是很好,所以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費盡千辛萬苦還是晚來一步。所以他對劉邦極為不滿,就以胡作非為來發泄心中的怨憤。項羽率領大隊人馬到處沖撞殺戮,又放火燒了秦宮,大火燒了幾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後准備率領眾人回到江東。
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說:「咸陽處在關中要地,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這里建都,這樣有利於您奠定霸業。」項羽本也有些心動,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陽已被自己弄得殘破不堪,哪裡還像個都城的樣子?就更加懷念故鄉,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人要是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就好像是穿著漂亮的錦綉衣服在黑夜裡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有什麼用呢?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我以前還不相信,這次和楚王談話之後,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氣,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里活活烹死了。
❷ 有關猴的古代歷史典故
沐猴而冠
秦王朝滅亡後,項羽見宮室殘破沒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中,自己又占著優勢,於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鄉炫耀此時的身世。因為在他看來,一個人陞官或發財以後,如果不回故鄉誇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綾羅綢緞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沒有人會知道這個人此時的大富大貴。楚漢之爭正處在最為關鍵的時候,項羽這種務虛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見的政治眼光,對他自己和楚國的前途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有人氣憤地說:「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說對了。」
經典典故—醒悟的猴子
楚國有個好吃懶做的人,他整天想著怎樣不出力氣,或者少出點兒力就可以揀到大便宜的竅門。他想,養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養魚鷹的人能得到魚,我為什麼不養些猴子呢?猴子會采果子呵!於是,他買了一群猴子,把它們關在一所空房子里,又買了很多裝果子用的簍子,教猴子扛簍子。他手拿皮鞭,嚴加訓練。然後又買了許多果子教猴子裝簍子,哪個猴子毛手毛腳地吃上一口果子,或者把果子碰傷了,他便舉起皮鞭,亂抽一頓。沒多久,便把猴子整治得服服帖帖,說一不二了。這時,他才把猴子放到山裡,去給他采果子。不錯,猴子們挺馴服,每天早出晚歸,背馱肩扛地給他采來各種各樣的鮮果。他只要把這些鮮果拿到集市上賣出去就行了。從此他的日子過得寬寬鬆鬆,逍遙自在。這個不勞而獲的人很苛刻,他每天早上把猴子趕上山去采果子,不管採下多少果子,每隻猴子只發給一個。猴子們勞累一天,一個果子怎麼能吃飽肚子呢?猴子們對主人的苛刻虐待很反感,但誰也不敢吭聲,因為它們很知道皮鞭的味道。這天,猴子們照常上山去采果子,雖然肚子空空的,但受過訓練,採下果子來,只往簍子里裝,不敢往嘴裡放。他們餓極了,主人又不在面前,有一個大膽點兒的,便吃起果子來,其它的猴子看見了,都一直咽口水。後來,實在耐不住了,也學著它的樣子吃起來了。一個野生老猴子看見它們這般模樣,不禁大笑起來:「猴兒們,這都是野生野長的果子,放心大膽地吃吧,看你們被人整治得沒點兒猴性了,吃吧,吃吧。」猴子們互相看看,也七嘴八舌地吱哇起來:「這果子不是主人的,誰都可以采,誰都可以吃。」「主人懶得上山來,他又看不見,咱們放開肚子吃唄。」它們邊吃邊議論:「敢情在這山上采果子的權利,不單是只有主人才有呀!」「我原來還以為是主人養活咱們呢,現在才弄明白是咱們養活他呀!」「山是大自然的山,誰都可以上山來,果是野生的果,誰都可以摘,他懶得勞動,鞭打咱們給他幹活,咱們何必受他那樣折磨呢?」「可不是嗎?我們是自找苦吃!」猴子們長時間挨餓,吃飽後一個個東倒西歪地睡著了。一覺醒來,太陽已快落山了,簍子里還沒有裝滿呢。一個小猴子說:「今天回去,保准得吃皮鞭,哼!就是吃皮鞭,我也不給他幹活了,我要和他講理!」另一個小猴子說:「主人從來不講理,咱們要不給他幹活,他會把咱們再賣掉!」大夥抓耳撓腮,撲閃著眼睛,一時不曉得該怎樣是好還是老一點的猴子精靈,它說:「干嗎要回去呢?這大山沒有頭,森林沒有邊,到哪裡沒有我們吃的果子?生活的路子就在我們腳下,我們應該當機立斷,立刻離開這里!」那個野生的老猴兒又插話了:「這就對了,走,一塊走哇!」大夥兒一個個扔掉手裡的簍子,歡跳著,嘻笑著,鑽進那無邊無際的山林里去了。那個主人到了晚上,左等右等不見猴子們回來,到山上一看,除了橫躺豎倒的簍子以外,一個猴兒也不見了。他氣壞了,但仍舊好吃懶做。後來,他終於餓死在自己的床上了。
❸ 周公誡子裡面一沐三握發,一飯吐哺,猶恐先天下之士就是什麼的典故
「然吾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謂洗發時回多次挽束頭發停下來不洗,答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後遂以」周公吐哺「等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禮賢下士,求才心切。後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❹ 成語「沐猴而冠」有什麼典故
「沐猴而冠」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羽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受到的阻礙較大,所以落後於劉邦攻佔咸陽。所以他對劉邦極為不滿,放火一把燒了咸陽秦宮,大火燒了三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後准備率領眾人回到江東。
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說:「咸陽處在關中要地,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咸陽建都,這樣有利於您奠定霸業,一統天下。」項羽本也有些稱帝的野心,可是他還是比較懷念故鄉,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人要是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就好像是穿著漂亮的錦綉衣服在黑夜裡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有什麼用呢?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
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冒充一樣,我以前還不相信,這次和項羽談話之後,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
不料,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氣,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大鍋里活活烹死了。
所以人貴在獨立,獨立的人格與物質的獨立,都可以即使在困境中仍有走出來,重新來過的希望。最重要的是這種精神,堅持自己往往是一件需要不斷學習、體驗的過程。
❺ 沐猴而冠的典故
1、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
沐猴而冠-項羽
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集解張晏曰:「沐猴,獼猴也。」○索隱言獼猴不任久著冠帶,以喻楚人性躁暴。果然,言果如人言也。項王聞之,烹說者。◇集解楚漢春秋、楊子法言雲說者是蔡生,漢書雲是韓生。
秦末,劉邦、項羽等起兵反秦。劉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陽(今陝西西安市東渭城故城),接著項羽也趕到了。原先各路將領曾互相約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在關中為王。項羽因此很不樂意。他帶領人馬,沖入城內,大肆屠殺,並且殺了秦降王子嬰,放火焚燒秦宮,大火一連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項羽還搜括了許多金銀財物,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准備回到東方去。
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咸陽建都,因為「這里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錦衣夜行,誰看得見?」。
那人聽了這句話,覺得項羽要作為一位英雄,實在不夠,心裡不免對他鄙視。於是在背後對人說:「人家說楚國人(指項羽)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果然不錯!」不料給項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來,投入鼎鑊煮死。結果,由於項羽的自傲自驕,再加上戰略失誤,最終走上窮途末路,被劉邦打敗。
2、《漢書·伍被傳》也有此語:伍被曾在淮南王劉安手下做「淮南中郎」的官,劉安謀反,伍被多次諫勸,劉安不聽,以輕蔑的口吻對伍被說:「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❻ 「沐猴而冠」出自哪個歷史典故
【名稱】沐猴而冠
【注音】mù hóu ér guàn
【出處】《史記
❼ 天雨沐兵典故是怎樣的
天雨沐兵」典故出自西周武王伐紂。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神權和王權相結合的特點
❽ 沐猴而冠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
項羽進入咸陽後,秦朝滅亡了,自然有不少讀書人向項羽提建議,有個學者叫蔡生很恭敬地求見項羽,項羽見了他。
菜生建議說,咸陽地理位置適中,方便統御全國,應該建都咸陽。項羽拒絕採納。項羽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好像穿了漂亮衣服在黑夜裡走路,豈不白瞎了工夫嗎。項羽的目的是向他的鄉里人炫耀他的財富和權貴,所以項羽堅持回到故鄉返回東方。
蔡生很沒面子,也很尷尬對朋友說,「都說項羽沒頭腦像一個穿著人的衣服戴著熱播的帽子的猴子,果然不錯。」從此沐猴而冠這個典故就流傳起來。
沒想到這句話穿到項羽耳朵里,項羽氣的怒發沖冠,立刻命令手下抓蔡生,把他投到巨鍋里烹煮了。
❾ 中國有哪些跟"沐"這個字有關的典故或是文學作品
1.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2.沐猴而冠(又做沐猴衣冠
)
❿ 關於友誼的名人典故五則
1,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有位出色的音樂家伯牙。他精於彈琴,據說他彈琴連吃草的馬也 會抬頭傾聽。而當時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過於鍾子期。
伯牙用琴表現高山情懷,鍾子期 聽後說:「善哉,峨嵋兮若泰山。」用琴聲表現流水的情調時他聽後說:「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後來,鍾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絕的摔破了琴,扯斷了弦,發誓終生不再 彈琴。——伯牙摔琴謝知音。
2,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
馬克思主義的兩位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結 識時起,兩個人共同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努力奮斗,在斗爭中結下真誠而無私的友誼。
40年 間,他們精誠合作,親密無間在一切重大問題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寫了許多科 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
即使分居兩地,也通信聯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兩個人都為 結識對方而自豪,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古人,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佳話。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魯迅與瞿秋白相識於1932年春夏之間,彼此一見如故,十分相契 。從此後他們為推動革命文化運動而並肩戰斗,結下深厚友誼。在白色恐怖中,
瞿秋白避難 於魯迅家中,後魯迅為瞿秋白安置住處,讓他用白之的筆名發表雜文。魯迅曾親筆題寫了由 瞿秋白擬寫的對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贈給瞿秋白。
在瞿秋白就義後 ,他仍堅持抱病為之友編印《海上述林》,以此表達深切的悼念。
4,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但是兩人各事其主。後鮑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為被立為齊桓公,鮑叔牙卻向齊桓公薦管仲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
在管仲的輔 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九分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後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5,范仲淹與王質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當范仲淹捲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室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
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後,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
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