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二十條古代寓言

二十條古代寓言

發布時間: 2021-02-16 23:14:03

『壹』 中國古代寓言

亡羊補牢 猶未為晚
戰國時期,楚襄王統治楚國時,國勢不振。楚王和重要的大臣都荒淫無能。他們一直沉溺於奢侈享樂之中。大臣庄辛預見到楚國會發生危險。一天他勸諫楚王說:" 陛下,無論你走到哪兒,身旁總是那些奉承你的人,他們想盡辦法讓您高興,您就忘了處理國事。長此以往,國家遲早會滅亡的。"
楚王大怒:"大膽!你居然用這樣惡毒的話來詛咒我的國家,蓄意挑起人民的不滿!" 庄辛解釋說:"我不敢詛咒楚國,但我可以預言楚國正面臨著巨大的危險。" 庄辛見楚王如此寵信那些腐敗的大臣,相信楚國必定要亡國。於是他向楚王請求離開楚國,到趙國居住一段時候。
楚王同意了,他便到趙國去了。五個月之後,秦君果然派軍入侵楚國,佔領了大片土地。楚王被迫流亡。這時,他想起了庄辛的勸諫,於是派人接庄辛回來。楚王見了庄辛,便問:"現在我該怎麼辦呢?"
庄辛回答說:"丟了羊,就把羊圈修好,不算遲。" 然後他提出許多如何重振國家,收復失地的好謀略。楚王非常高興。
成語"亡羊補牢"就是由庄辛對楚王的回答而來的。比喻事情出了差錯,有了損失,如果及時補救,還能夠彌補,吸取教訓。
蘭子獻技

--------------------------------------------------------------------------------
12/19/2003/14:01 華夏經緯網

古代,人們將那些身懷絕技雲游四方的人叫「蘭子」。宋國有一個走江湖賣藝的蘭子,憑著他所懷有的絕技求見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見了他,並讓他當眾表演技藝。

只見這個蘭子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同時手裡還耍弄著7把寶劍。他一邊用右手接連地向空中拋出寶劍,一邊用左手准確無誤地去接不斷下落的劍。7把明晃晃的寶劍在他手上從左到右有條不紊地輪番而過,而空中則總有5把寶劍像一個輪回的光圈那樣飄然飛舞。宋元君看了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絕技,非常吃驚,他連聲喝彩道:「妙!妙!」旁邊圍觀的人也無不拍手叫絕。宋元君十分開心,馬上叫人賞賜給這個賣藝人金銀玉帛。

不久,又有一個會耍「燕戲」的蘭子,聽說了宋元君賞賜耍劍藝人金銀的事,便前去求見宋元君。這一回,宋元君卻不但毫無興趣,而且大怒說:「先前那個有絕技的人來求見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雖然他的技藝毫無用處,但是我仍然賞了他金銀玉帛。今天這個蘭子一定是聽說了那件事才來求我看他表演的。這不明明是為貪財而獻技、希望向我討賞的嗎?這種人實在可氣!」

於是宋元君命人把那個會「燕戲」的蘭子抓了起來。宋元君本來打算殺了那個人,後來又覺得他並無什麼大的罪過,只把他關了一個月就放了。

一個只憑自己的喜怒來決定人的價值的昏君,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必定是沒有原則的。如果憑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為他「識才」,那也是愚蠢的。

鄭人買履

--------------------------------------------------------------------------------
12/19/2003/11:19 華夏經緯網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准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台。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准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盡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

『貳』 古代寓言故事

諱疾忌醫
扁鵲(què)是古代一位名醫。有一天,他去見蔡桓侯。他仔細端詳了蔡桓侯的氣色以後,說:「大王,您得病了。現在病只在皮膚表層,趕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用不著你來治!」扁鵲走後,蔡桓侯對左右說:「這些當醫生的,成天想給沒病的人治病,好用這種辦法來證明自己醫術高明。」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他著急地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侯把頭一歪:「我根本就沒有病!你走吧!」扁鵲走後,蔡桓侯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氣色,焦急地說:「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侯連連搖頭:「見鬼,我哪來的什麼病!」扁鵲走後,蔡桓侯更不高興了。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蔡桓侯心裡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麼掉頭就走呢?」扁鵲說:「有病不怕,只要治療及時,一般的病都會慢慢好起來的。怕只怕有病說沒病,不肯接受治療。病在皮膚里,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針灸;病到腸胃裡,可以吃湯葯。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的病就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到別的國家去了。沒過幾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棘刺尖兒上雕猴子
燕王到處張貼榜文,徵求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有個衛國人來應征,自稱能在荊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靈活現的猴子。燕王聽說他有這樣超群的技藝,高興極了,立刻給他極其豐厚的待遇,供養在身邊。過了幾天,燕王想看看這位巧匠雕刻的藝術珍品。那個衛國人說:「國君要是想看的話,必須依我兩個條件:一,半年之內不入後宮與後妃歡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後選一個雨睛日出的天氣,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聽這些條件,沒法照辦,只能繼續用錦衣玉食把這個衛國人供養在內宮,卻始終沒有機會欣賞到他刻制的珍品。宮內有個鐵匠聽到了這件事,不禁暗暗發笑。他就對燕王說:「我是專門打制刀具的。誰都知道,再小的刻製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來,所以,雕刻的東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兒細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沒法在上面雕刻。請國王檢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說的話是真是假了。」大王一聽,如夢方醒,立即把那個衛國人找來,問道:「你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麼工具?」衛國人回答:「刻刀。」燕王說:「請把你的刻刀拿給我看看。」衛國人一聽就慌了神,借口說到住處去取刻刀,溜出宮門逃跑了。
紀昌學射
甘蠅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獸獸倒,射鳥鳥落。飛衛是甘蠅的學生,由於勤學苦練,他的箭術超過了老師。有個人名叫紀昌,慕名來拜飛衛為師。飛衛對他說:「你先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眨眼睛。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談得上學射箭。」紀昌回到家裡,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兩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動的機件。兩年以後,即便拿著針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紀昌高興地向飛衛報告了這個成績。飛衛說:「光有這點本領還不行,還要練出一副好眼力。極小的東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東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學習射箭。」紀昌回到家裡,就捉了一隻虱子(虱,shī),用極細的牛尾巴毛拴住,掛在窗口。他天天朝著窗口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瞧。十多天過去了,那隻因干癟而顯得更加細小的虱子,在紀昌的眼睛裡卻慢慢地大了起來;練了三年以後,這只虱子在他眼睛裡竟有車輪那麼大。他再看看稍大一點的東西,簡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紀昌就拉弓搭箭,朝著虱子射去。那支利箭竟直穿虱子的中心,而細如發絲的牛尾巴毛卻沒有碰斷。紀昌高興極了,向飛衛報告了這個新的成績。飛衛連連點頭,笑著說:「功夫不負苦心人,你學成功啦!」

『叄』 我要30篇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1.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2.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3.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裡的庄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後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後,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4.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5. 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裡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准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6.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隻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一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里!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一隻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麼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雲亦雲,被假象所蒙蔽。

  7. 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乾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8. 葯商競富
    有三個從外地來的商人都在同一個集市上賣葯材。第一位葯材商專門從產地購進貨真質優的上等葯材,根據進價定售價,差價不大,從不謀取暴利。按理說,這種誠實商人應該先富起來,可他的生意蕭條,鋪面冷清,只有少數知根底的人來買他的葯,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第二位葯材商對質優質劣的葯材都收購進來,售價隨顧客的意願而定,出價高就給優等品,出價低就給劣等貨。因為選擇餘地較大,利潤有大有小,所以生意總的說來還比較好,綜合效益還比較可觀。於是,兩年以後,這位葯商成了一名殷實的小財主。
    第三位葯材商則專門去大量收購價廉質劣的葯材,然後略作加工,再換上精美的包裝,儼然是一種名牌精品的派頭,可售價並不比另兩家高多少,有時顧客還價或者添加一點的要求往往也能得到滿足。因為「一個便宜三個愛」,外觀也挺有檔次,經營也靈活,所以許多人都爭先恐後地來買葯,生意總是特別興隆,從不愁銷路。不到兩年,這位商人大發起來,成了遠近聞名的一個大富翁。
    這個故事說明不同的經營之道有不同的結果。第一位葯商可貴,第二位葯商可嘆,第三位葯商則可恥。不僅在市場,而且在其他方面都應當一要誠實、二要靈活、三要不斷改進。

  9. 鮑君神
    有一個人到野地里去打柴,在經過一片沼澤地的時候,意外地得到了一隻麋鹿。他非常高興,但沒有立即把麋鹿帶回家去,而是找了棵樹,將麋鹿拴在那裡,打算忙完了活計再去牽麋鹿。
    碰巧,有10多輛經商的車子從這片沼澤地經過。車上的人看見樹旁拴著一隻麋鹿,周圍一個人也沒有。於是,他們走過去把麋鹿牽走了。沒走多遠,這些人覺得自己不勞而獲太不像話,就從車上拿了一條備在路上吃的干咸魚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作補償,然後心安理得地離開了這個地方。
    過了半晌,打柴的人來取他拴著的那頭麋鹿,可是樹旁的麋鹿不見了,卻有一條大幹咸魚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他覺得太奇怪了。看看四周,不見一個人影。這一片沼澤地中也沒有人走的道路,這干咸魚是從哪裡來的呢?就算是從附近湖塘中蹦出來的魚,那也應該是鮮魚呀!憑空冒出一條干咸魚來,它不是神又是什麼呢?想到這里,這人恭恭敬敬地抱起干咸魚回家去了。
    回家後,打柴人把這事說給妻子和四鄰八舍的人聽了,他們都覺得很奇怪。很快,這件事便傳開了,而且被人們越說越神奇,竟然引來了許多前來祈禱的人。他們到沼澤地里的小樹邊求福消災,治病祛邪,有許多祈禱的人竟然也靈驗了。這樣一來,人們對這干咸魚是神的傳說深信不疑。大家湊錢為干咸魚建了一座祀廟,將干咸魚供奉在裡面,在廟里設了多達幾十人的專職祝巫,並給干咸魚送了一個「鮑君神」的尊號(「鮑」就是「咸魚」的意思)。從此,「鮑君神」廟內神帳高掛,鍾鼓齊鳴,香火不斷。祈禱的人絡繹不絕地從方圓幾百里內外赴來朝聖。
    好幾年過去了,一天,一支經商的車隊路過這里,當年放干咸魚的人也坐在車上。當他經過廟前的時候,看了這熱鬧的場面和廟門高懸的「鮑君神」扁額,感到十分奇怪,便下車向人打聽原因。有人向他講了這座廟宇和「鮑君神」的來歷,他不禁大聲說道:「這是我的魚,是我幾年前親手拴在一棵樹上的,哪來的什麼鮑君神呢!」他走進廟內,上前去將干咸魚取下,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廟里的祝巫和那些祈禱的人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尷尬。從此以後,再也無人來朝拜這個廟,漸漸地,廟的四周長滿了野草。又過了一些時候,這座廟也倒塌了。
    遇事不仔細想想,只憑主觀臆斷、人為地編造神話去盲目頂禮膜拜的做法,既無任何實效,又勞民傷財、愚昧可笑。

  10. 司原氏打獵
    從前,有一個叫司原氏的人在一次夜間打獵時,發現了一隻鹿。這只鹿聽到野地里傳來的聲音,突然警覺起來。當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準自己的時候,撒腿就朝東面方向跑了。司原氏並不氣餒,他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於是跟在後面緊緊追趕,並且一邊追趕一邊大聲地喊叫,試圖以此把鹿嚇懵。
    正在這時,西面來了一夥追趕豬的人。他們聽到司原氏的喊聲,以為是東面有人在堵截這頭豬,於是就跟著喊叫起來。司原氏不知那伙人在喊叫什麼。他看到那邊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趕獵物,於是他放棄了自己追趕的鹿,朝眾人喊叫的方向跑去,並且在半路上找了個地方隱蔽起來。那伙人叫著喊著從司原氏隱蔽的地方跑過去了。
    過了一會兒,司原氏竟然發現離自己不遠的地方有一頭渾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獸。他十分興奮,以為自己得到了一頭吉祥的珍貴動物。司原氏撲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後帶著這吉祥的野獸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來喂養這頭珍貴的獸。這頭獸也十分親近司原氏。它一見到司原氏便搖頭擺尾,朝司原氏發出可愛的「哼哼」聲,因此司原氏越發喜愛它了。
    沒過幾天,颳起了狂風,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這頭白獸身上,將附著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沖刷掉了。司原氏仔細一看,才發現它原來竟是自己家裡丟失的老公豬,而今卻被司原氏當作寶貝從外面帶回了家裡。
    遇事不動腦筋,司原氏在追豬人的喊叫聲中隨聲附和,放棄了追鹿,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大凡人雲亦雲、隨聲附和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

  11. 假博學出洋相
    從前魏地有個人,素以博學多識而著稱。很多奇物古玩,據說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麼朝代的什麼器具,並且解說得頭頭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為自豪。
    一天,他去河邊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東西,把腳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邊揉腳一邊四下張望,原來是一件銅器。他頓時忘了腳疼,拾起來細細察看。這件銅器的形狀像一個酒杯,兩邊還各有一個孔,上面刻的花紋光彩奪口,儼然是一件珍稀的古董。
    魏人得了這樣的寶貝非常高興,決定大宴賓客慶賀一番。他擺下酒席,請來了眾多親朋好友,對大家說:「我最近得到一個夏商時期的器物,現在拿出來讓大夥兒賞玩賞玩。」於是他小心地將那銅器取出,斟滿了酒,敬獻給各位賓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都裝出懂行的樣子交口稱贊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寶物。可是賓主歡飲還不到一輪,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個從仇山來的人一見到魏人用來盛酒的銅器,就驚愕地問:「你從什麼地方得到的這東西?這是一個銅護襠,是角抵的人用來保護生殖器的。」這一來,舉座嘩然,魏人羞愧萬分,立刻把銅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無獨有偶。楚邱地方有個文人,其博學多識的名聲並不亞於魏人。一天,他得了一個形狀像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緻,頸毛與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個洞。楚邱文人怎麼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干什麼用的,就到處打聽,可是問遍了街坊遠近許多人,都沒一個人認識這是什麼東西。只有一個號稱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人聽到消息後找上門來,研究了一番這古物,然後慢條斯理地說:「古代有犧牛形狀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狀的酒杯,這個東西大概是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聽大喜,把它裝進匣子收藏起來,每當設宴款待貴客時,就拿出來盛酒。
    有一次,仇山人偶然經過這個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這個東西盛酒,便驚愕地說:「你從什麼地方得到的這個東西?這是尿壺呀,也就是那些貴婦人所說的『獸子』,怎麼可以用來作酒杯呢?」楚邱文人聽了這話,臉噌地一下紅到了耳朵根,羞慚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個洞鑽進去,趕緊把那古物扔得遠遠的,像魏人一樣不敢再看。世上的人為此全都嘲笑他。
    明明不學無術,卻偏要裝作博學多識的人,最終只能自欺欺人,出盡洋相。

  12. 後來居上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且官職也已經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可是由於他們為人處事恰到好處,加上政績顯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裡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後,文武大臣們陸續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後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後,可現在他們卻一個個後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麼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後,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後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後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13. 雄雞與鴻雁
    有個叫田饒的人,在魯哀公身邊做事已經好幾年了,可是魯哀公並不了解田饒的遠大志向,總是待田饒平平的。田饒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決意離開魯哀公到別國去。
    田饒對魯哀公說:「我打算離開您,像鴻雁那樣遠走高飛。」
    魯哀公不明白田饒的意思,問道:「你在這里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走呢?」
    田饒說:「大王您經常見到那雄雞吧!你看它頭上戴著大紅的雞冠,非常文雅;它雙腳長有鋒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對敵人時毫不畏懼敢斗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見食物時總是『格格』叫著招呼同伴們一起來享用,特別仁義;它還忠於職守,早起報時從不誤事,極其守信。盡管雄雞有著這么多長處,可是大王還是漫不經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雄雞經常在您身邊,您每天見慣了它,習以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裡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覺不到它的那些傑出的優點與才能。而那鴻雁,從千里之外飛來,落在大王的水池邊,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魚鱉;落在大王的田園里,毀壞大王的莊稼。鴻雁盡管沒有雄雞的那些長處,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鴻雁。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鴻雁是從遙遠的地方來的,大王對它懷有一種神奇感,它的一切作為,大王都認為是非常偉大的。所以,請大王讓我也像鴻雁一樣遠走高飛吧。」
    魯哀公說:「請你別走,我願意把你說的這些話都記下來。」
    田饒說:「您認為我平淡無奇,並不覺得留下我有什麼大用,即使寫下我的話,也不起什麼作用。」於是田饒就離開魯國前往燕國去了。
    燕王讓田饒做了相國,田饒從此有了機會施展自己治國安邦的本領。3年以後,田饒把燕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內富足安定,邊境平安沒有盜賊。田饒名聲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魯哀公知道了這些情況後,萬分感嘆,對當年沒能留下田饒真是後悔莫及。為此,他一個人獨居3個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標准,以示自責。魯哀公發自內心地慨嘆道:「以前由於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饒離我而去,以至於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饒能再回到我身邊,可是,我知道已經很難了。」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人們往往對自己身邊的優秀人才視而不見,只是一味好高騖遠,崇拜引進的人才,認為他們才有真才實學。特別是做領導的人,應該善於發現身邊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遠,放跑了本來就在手邊的人才。

  14. 各有所長
    甘戊出使齊國,前去游說齊王,走了幾天來到一條大河邊,甘戊無法向前,他只好求助於船夫。
    船夫劃著船靠近岸邊,見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問:「你要過河去干什麼?」
    甘戊說:「我要到齊國去,替我的國君游說齊王。」
    船夫滿不在乎地指著河水說:「這條河只不過是個小小的縫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過去,您怎麼能替國君充當說客呢?」
    甘戊反駁船夫說:「您說的並不對呀。您不了解世上的萬事萬物,它們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比方說,兢兢業業的人忠厚老實,他可以輔佐君王,但卻不能替君王帶兵打仗;千里馬日行千里,為天下騎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內捕捉老鼠,那它還不如一隻小貓頂用。寶劍干將,是天下少有的寶物,它鋒利無比削鐵如泥,可是給木匠拿去砍木頭的話,它還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頭。就像你我,要說掄槳劃船,在江上行駛,我的確遠遠比不上你;可是若論出使大小國家,游說各國君主,你能跟我比嗎?」
    船夫聽了甘戊一席話,頓時無言以對,也似乎長了不少知識。他心悅誠服地請甘戊上船,送甘戊過河。
    若只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指責別人的短處,那就太片面了。

  15. 抱歉,字數限制了。

『肆』 求10條古代寓言故事及寓意

一:鄭 人 買 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翻譯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自己的腳,並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帶尺碼,於是就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於是就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你的腳試鞋呢?」他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寓意:諷刺了那些克守陳規,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1.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2.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3.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4.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
5.說明當時政策的腐敗,官員的愚笨。
6.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7.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三: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成語詞典中注音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諷刺了片面、靜止,不知變通、墨守成規的人。
四:揠苗助長古宋國有個人,他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苗長高了一大截!」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死了。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五:自相矛盾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楚國有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他稱贊著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接著,他又誇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麼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寓意:
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能言過其實。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不然吃虧的是自己。六: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便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正好。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那壺酒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有喝到酒。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多此一舉,反而壞事。名人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張翼諫曰:「將軍戰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七:掩耳盜鈴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一個愛佔便宜的壞毛病。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門上掛的鈴鐺。這只門的鈴鐺製作得十分精緻,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麼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決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一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麼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認為,門鈴一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么?於是,他自作聰明地採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麼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麼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一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幹,不和他一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後,就把他抓住了。因為別人的耳朵並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門鈴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八:楚人隱形有個楚國人,過著貧窮的日子,一次讀《淮南子》這本書,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於是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就是螳螂窺伺蟬時使著隱身的那種樹葉,來摘取它。這種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種是螳螂隱身的那種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不看得見我?」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只得欺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著樹葉進入集市,當著面拿取人家的貨物。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里。不能盲目輕信傳說,不注重用實踐進行檢驗,自作聰明。任何理論都不能盲目輕信、盲目崇拜,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和驗證,以謙虛謹慎的態度予以看待。
意義:
諷刺了:利慾熏心,想不勞而獲,自欺欺人的蠢人。
成語:楚人隱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貪婪的,用成語概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九:邯鄲學步從前有個人認為趙國的東西好,他認為連趙國人走路也很漂亮,便帶上盤纏去邯鄲學習怎樣走路。學習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於是只好爬著回家去,看見的人哈哈大笑。勤於向別人學習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果像燕國壽陵人那樣,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別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趨,結果必然是人家的優點沒學來,自己的長處卻丟光了。 十: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翻 譯】 楚國有一個(商)人把他的珍珠賣給鄭國的人,(珠寶)是用木蘭樹的木製的盒子裝,用桂椒來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點綴其上,用美玉點飾,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盒子)。鄭國的人買了這個盒子卻把珠寶還給了商人。這可以說是善於賣盒子了,卻不能說善於賣珍珠。
啟示: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十分可笑。【寓 意】
1、人的眼睛只盯著那隻精美的盒子,結果卻丟掉了真正有價值的寶珠。可見,做什麼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則就會象這位「買櫝還珠」的鄭人那樣做出捨本逐末、取捨不當的傻事來。
2、商人過份注重外表,使裝飾外表的價值高於珠子的價值。可以用來形容一些廠商為了獲得利益,過份裝飾外表,使得外表的價值高於商品的價值,從而使商品的價格提高了許多。
3、現代還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資本取得了更少的回報,賣櫝的人用一個「櫝」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淺,取捨不當的人。
5、美麗是可以營造的,但真正的美麗卻不應有絲毫的人工雕琢,它應是真實的沃土中盛開的鮮花!!如果一個事物真正美麗,那麼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幫助來襯托他的.
6、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7、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人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

『伍』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主要內容

寓言故事主要內容是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指鹿為馬》、《掩耳盜鈴》、《濫竽充數》、《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

1、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皇帝的時候,丞相趙高想造反,怕別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試驗一下。他把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問旁邊的人,有的不說話,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殺了。

2、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中了一口大大的鍾。這個人想要把它敲碎拿走,但是敲擊是有聲音的,於是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為這樣就聽不見了。結果在他敲鍾的時候,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

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裡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

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

於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准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4、農夫和蛇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它,就把它放在懷里。

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後,蛇很快蘇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夫致命的傷害——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死之前說:「我竟然救了一條可憐毒蛇,就應該受到這種報應啊!」

5、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