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固始典故

固始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6 21:50:48

① 林氏有哪些典故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乾的後裔,屬於王侯賜姓為氏。商末,紂王無道,比干犯顏直諫被殺。比干正妻夫人陳氏逃入長林山中,生下了兒子泉。周滅商後,因泉生於林中,其父比干堅貞不屈,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林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林衡,又稱林人,是西周中期開始設置的機構官稱,主要負責掌管林木,並負責植樹造林,養護澆灌等。

(1)固始典故擴展閱讀:

林氏每兩年舉辦一次懇親大會,每年舉行一次宗親會議,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林氏宗親加入。

在福建省南安市內厝,每年在農歷十月廿五舉辦比干殉國的紀念活動。在比干出生地河南的衛輝,則在四月初四舉辦誕辰紀念日,形成南北春秋兩祭的格局。

1994年起,南安官橋內厝發起成立了武榮殷比干文化研究會,開始深入研究林氏源流,協助各地林氏尋根問祖。韓國林氏中央宗親會會長林香淳介紹,在韓國江華灣平澤地面,也有石碑和林八及銅像。

中韓之間,石碑彼此遙相呼應。每年春天,韓國的林氏宗親都會在銅像處舉行祭拜活動,韓國林氏還多次到泉州參加祭祖活動。

② 關於信陽歷史名人傳記故事

古代公祖句茲——固始人,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739)被賜封為「期思伯」,明嘉靖九年(1530)又敕封為「先賢公祖子」。
息夫人——春秋時期,息國(今息縣)夫人,賢良淑德,深受後世景仰。
春申君——潢川人,為戰國時期楚國令尹(丞相),戰國四公子之一,為江南一帶的人文始祖,上海世博會申辦成 功的慶祝演出中,開場就演唱了一曲《告慰春申君》來紀念他。
盧丘子——潢川人,戰國時期楚國令尹(丞相),為官剛正清廉,為楚莊王稱霸立下舉賢(舉薦孫叔敖)之功。
孫叔敖——楚國期思(原屬固始縣,今屬淮濱縣期思鎮)人,為楚相時,於楚莊王十七年,率「申息之師」大敗晉軍,使楚莊王得以稱霸中原,他善於治水,且為官清廉,被司馬遷譽為「古今第一清官」。
左司馬眅——信陽市人,楚國左司馬,掌管楚國軍政,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申息之師」統帥。
魏延——信陽三里店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費禕——羅山人,三國時期蜀相,歷任蜀國大將軍、軍師之職,和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
朱序——信陽市人,東晉名將,民族英雄,曾於淝水之戰中大勝前秦軍隊。
陳元光——固始人,曾率8000府兵開發閩南,把中原文明傳播到福建、台灣等地,被歷代皇帝追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昭烈候」,後被乾隆皇帝封為「開漳聖王」。
王審知——固始人,五代時期閩國創建者。
司馬光——光山人,為宋朝著名宰相,著有《資治通鑒》,對中國的史學界有極大之貢獻。
馬祖常——潢川人,元朝禮部尚書、樞密副使。擅長於詩文,有《繅絲行》、《踏水車行》、《河湟書事二首》、《上京輸苑書懷》、《室婦嘆》、《石田山居八首》傳世。
宋世傑——信陽市人,明成化年間有名的俠義之士,好打抱不平,常為窮人寫狀子,不收分文,周星馳電影《審死官》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源自於他。
何景明——信陽市人,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十九歲中進士,授中書舍人。是明代「文壇四傑」中的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前七子」的領袖。
劉繪——潢川人,明萬曆年大臣,因彈劾夏言而被排擠出京,後掛冠辭職回鄉,設壇講學,人稱「嵩陽先生」。有《通論》40篇和詩、賦、序、記等20卷流傳於世。
蔡毅中——光山人,明萬曆年大臣,禮部右侍郎,因助楊漣彈劾魏忠賢而罷官。
李若星——息縣人,明末大臣,歷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兩湖、川、雲、貴五省總督之職。敢於直諫,朝野盡懼其剛直。
蘇昆生——固始人,明末著名歌唱家,人稱「南曲天下第一」。
鄭成功——族譜記載,其祖籍光州固始,有收復台灣的不世之功,為中華之民族英雄。
胡煦——光山人,清朝大臣,為《明史》總裁之一。歷任兵部侍郎知貢舉、禮部右侍郎,入直尚書房。其一生著作甚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周易函書》,至今仍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胡季堂——字升夫,號雲坡,光山人,乾隆四十四年任刑部尚書,嘉慶三年,授直隸總督,賜孔雀翎。翌年,加封為太子太保。
黎世序——羅山人,清朝二品大臣。歷任南河總督,卒贈「太子太保」。
祝慶藩——固始人,清朝嘉慶年中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禮部尚書。
吳其浚——固始人,清嘉慶二十二年狀元。歷任翰林院修纂、兵部侍郎,寫成《植物名實圖考》一書,為中國著名的植物學家。
近現代吳元炳——固始人,清咸豐年大臣,歷任兩江總督、漕運總督之職。
蔣艮——商城人,光緒年授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入直上書房,為皇族子弟溥倫、溥侗之師。
熊晉閣——商城人,清末大臣,與張之洞是同榜進士,曾創辦《鄂北公報》。
周祖培——商城人,清末大臣,歷任吏部、刑部尚書之職。
洪永安——商城人,清末大將,歷任福建總兵、福建水陸提督之職,中法戰爭中曾智勝法國海軍。
丁振鐸——羅山人。清末大臣,授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京畿道台、雲貴總督之職。民國成立後任總統府參政、審計院院長兼大總統高級顧問。
秦樹聲——固始人,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史學家。
秦瓚——固始人,秦樹聲之子,民國著名經濟學家,為西南聯合大學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昭文——光山人,同盟會河南第一人、主要創始人。1905年在東京被推舉為同盟會總部執行部書記。1906年任同盟會河南分會支部長。武昌起義時,任革命軍戰時副官長,充前敵總指揮,為民國主要創立者之一。
李斌——浉河區人,辛亥革命前創立湖北軍隊同盟會,1911年,參與發動辛亥革命,先後被推舉為漢陽府、荊州府知事,為武昌首義立下汗馬功勞。

③ 走訪固始縣革命歷史遺跡的心得

人才輩出 不如南方
南方是 多山多水多才子
北方是 一天一地一聖人
但齊魯大地古代的名人是很多的

舜帝,山東諸城人

姜尚 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今傳《管子》一書,系後人依託之作。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土木建築工匠和發明家。被後人尊為「匠師之祖」。

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兩書,對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世稱為「述聖」。

齊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帥。姜姓,名小白。開創春秋五霸之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大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

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乾的。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著作有《出師表》《隆重對》《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清明上河圖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沿海入侵倭寇聞風喪膽,創竹竿戰法。今山東蓬萊人

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孫,今山東曲阜人。崑曲名劇《桃花扇》即他所為。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劉墉:宰相劉羅鍋 諸城人,1719—1804,號石庵,清代書法家,後人稱為清四大書家(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之一。

歷史文明遺跡:
泰山 蓬萊 孔廟 孔府 濟南 蓬萊閣 煙台 孔林 趵突泉 威海 青島 曲阜
大連 濰坊 淄博 嶗山 於山 神仙居 岳陽樓 滕王閣 峨眉山 摩崖石刻
龍口 萊陽 肥城 德州 船棺
里爾廣場 太清宮 八大關 棧橋

④ 蒙古人的神『長生天』有啥典故

,「長生天」是蒙古薩滿教的最高神明,蒙語為「孟和騰格里」,蒙古人有著天地崇拜的習俗他們稱天為額其格騰格里意為蒼天之父,稱地為額赫嘎扎爾,意為大地母親.<蒙韃備錄>記載"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稱天,聞淚聲則恐懼,不敢行師,曰:天叫也."
薩滿教認為長生天具有主宰世間萬物的神秘力量,故應予以無限的崇拜與敬仰。

再歷史的演化進程中,長生天逐漸演化成了集自然,宗教,階級,政治,哲學意義於一體的復合觀念,對蒙古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蒙古民族以"蒼天"為永恆最高神,故謂"長生天"(蒙語讀作"騰格里")。"成吉思汗",其含義就是"賴長生天之力而為汗者"。與漢民族帝王的"君權神授" 具有相同意義。成吉思汗通過戰爭征服,結束了蒙古民族各部落之間延續了上千年的仇殺爭斗,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為蒙古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並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寶貴精神財富。故以馬頭為造型的〔長生天〕酒命名為成吉思汗頂級酒。

關於成吉思汗「長生天」思想,有很多學者從政治角度進行過分析。西北民族學院的趙金平女士在《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上發表題為《再論成吉思汗與「長生天」崇拜》的文章,從宗教學的觀點出發,探討成吉思汗的「長生天」崇拜思想,論述了「長生天」崇拜思想的形成對成吉思汗和黃金家族的影響。文章分為:有關長生天;成吉思汗「長生天」崇拜的主要內容;成吉思汗「長生天」崇拜對以後歷代汗王的影響。

後固始汗時代五世達賴權利的集中與擴張

1645年,隨著與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聯合統治西藏12年的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去世,聯合政權中和碩特一方的權力急劇削弱,政權的中心逐步向格魯派領袖人物五世達賴喇嘛的手中轉移。繼固始汗以後的幾任和碩特汗王雖在西藏駐留達63年之久,但並未掌握統治西藏的實際權力,聯合統治形同虛設。故這63年被稱為後固始汗時期。後固始汗時期,原來西藏地方政教兩權分立的政治格局逐步演化為政教合一的集權制統治,五世達賴喇嘛的政教權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一時期,五世達賴喇嘛不僅以西藏首席教派領袖的身份統領著藏區各教派,而且在和碩特汗王的繼位、格魯派政權各級官員的任免以及對西藏乃至整個藏區僧俗貴族封賜土地屬民等大量世俗事務中都起著絕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為以後清朝政府正式冊封七世達賴喇嘛為西藏政教合一的領袖,並授權管理西藏政教事務做了鋪墊。青海社會科學院藏學所所長馬林副研究員在2002年第3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題為《後固始汗時代五世達賴權利的集中與擴張》,從左右和碩特汗位的繼立;掌管各級官員的任免權;封賜僧俗貴族土地屬民;積極聯絡蒙古各部首領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元初西域少數民族翻譯家的主要活動及其貢獻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封建王朝。由於地域界限被沖破,各民族文化在接觸中相互補充、吸收,出現了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的時代特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的李星瓊先生在2002年第2期《西域研究》上發表題為《元初西域少數民族翻譯家的主要活動及其貢獻》的文章,以安藏等五位西域翻譯家的活動為切人點,對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西域少數民族翻譯家在促進國內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維護祖國統一中的貢獻做一闡述。當蒙古鐵騎橫掃中原並建立其統治以後,他們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這里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其生產、生活方式也與漠北迥異。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其統治,了解和學習先進的漢文化成為統治的需要。眾多的通曉漢文的西域人紛紛入仕元廷。安藏、阿魯渾薩里、迦魯納答思、察罕、必蘭納失里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他們不僅通曉包括漢語在內的多種語言,而且精通儒學釋教,成為統治者需要的治世之才,為促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具體表現在他們的翻譯成就和參與國家的管理等方面。翻譯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歷史著作、儒學典籍方面的翻譯;少數民族文史著作的漢譯;佛教經卷的翻譯。

大通境內的明長城考釋

在明代官方文書、史籍中稱長城為「邊牆」、「牆塹」、「邊垣」等。大通縣境內的明邊牆,即為明代修築在青海的「長城」的一段。青海省大通縣文物管理所陳榮女士在2002年第3期《青海民族研究》上發表題為《大通境內的明長城考釋》的文章,考述了大通境內的「明邊牆就是明代修築在青海的明長城」,並對其修築和維修時間等進行了考辨。從《西寧府新志,輿圖》來看,西寧近境的長城基本上圍繞著西寧衛城,從北、西、南三面構成拱衛形狀。是時,構築長城之意在於重點防禦明正德年間游牧於青海湖地區的蒙古卜兒孩部,以及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從內蒙古河套地區進入青海湖地區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屬對明西寧衛的侵擾,它便成為西陲重鎮——西寧衛的外圍防禦工事。西寧近境的明長城,從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開始,由西寧兵備副使王繼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築,後經隆慶元年、六年,萬曆元年、二年、二十四年多次大規模的修築,青海西寧近境長城段才初步完成。

康熙朝之公主與漠南蒙古的聯姻論考

清廷與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的聯姻,對於其入主關內以及鞏固統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成為歷朝清帝所遵循的祖制,康熙朝亦不例外,諸多公主陸續下嫁蒙古,繼續用「姻好」鞏固「盟好」。蘭州大學歷史系羅惠仙女士在2002年第3期《西北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題為《康熙朝之公主與漠南蒙古的聯姻論考》的文章,仔細分析了康熙朝公主與漠南蒙古聯姻的情況。

探析蒙古考驗婚史詩與好漢三項比賽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是九月在2002年第2期《西北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題為《探析蒙古考驗婚史詩與好漢三項比賽》的文章,認為好漢三項比賽從薩滿教祭祀儀式演變成為衡量好漢的價值標准之後,漸漸滲透於蒙古英雄史詩之中,在完成任務式考驗婚史詩的基礎上,出現了復合式考驗婚史。具有復合式考驗婚內容的蒙古英雄史詩,考驗婚史詩中為數不少。其復合方式是英雄完成任務式考驗婚和好漢三項比賽式考驗婚的兩種考驗婚情節,在同一篇史詩中結合在一起。這與好漢三項比賽向蒙古英雄史詩滲透有關。

宋元明時期僧道免丁錢問題探討

免丁錢是一種例行於南宋紹興中期的身丁稅,課征對象為寺觀僧道,僅盛行於南宋時期。至於元明時期的僧道免丁錢,則是發拔度牒的收費,其性質與宋代不同。青海師范大學白文固教授和趙春娥老師在2002年第2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題為《宋元明時期僧道免丁錢問題探討》的文章,從免丁錢的創行,免丁錢的課征辦法,免丁錢的變化及其廢除等三個方面探討了這個問題。

退契與元明的鄉村裁判

在鄉村制度史研究中,很少有人將元代和明代聯在一起進行研究。恰恰相反,往往把元明兩代做對比研究。比如,通常都認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痛恨元朝胥吏魚肉百姓,實行「以民管民」的政策,由此,在鄉村設立糧長、里長、老人制度。老人制度,即在鄉村舉年高德劭者為里老人,主管一里詞訟,建立了由里老人審判這種別於官府聽訟的司法體系。明初的里老人審判意在減少地方官特別是胥吏、衙役等擅權弄法的機會,將官吏一手執掌的業務由編戶齊民自己來進行。在說到老人制度時,也很少有人將其與元代村社制度聯系起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周紹泉研究員在2002年第2期《中國史研究》上發表題為《退契與元明的鄉村裁判》的文章,通過徽州文書中保存下來的元明時代的一些退契及相關文書,發現這些退還土地文書的背後常常隱藏著訴訟紛爭。而在處理這些土地紛爭時,元代的社長和明代的里長,老人發揮著驚人相似的作用。
編輯詞條

⑤ 誰知道「孫叔敖敖的舉於海」這個典故

孫叔敖舉於海的典故:

據今2600多年。楚國貴族蒍賈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與母親避難於現在的河南省淮濱縣,改名孫叔敖。遇恩公收留,並將畢生學識傾囊相授。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

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庄王治理國家。

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庄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5)固始典故擴展閱讀:

《淮南子》人間訓篇 有一句關於孫叔敖被楚莊王賞識並提拔的詩句:「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庄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

意思就是:孫叔敖引流期思之水,將其用於澆灌雩婁良田,楚莊王以此看出孫叔敖治理國家的才能,便任命孫叔敖為楚國令尹。

孫叔敖於淮河岸邊長大,幼時飽嘗水旱災害之苦。因此,興修水利、根治水患,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抱負。孫叔敖當了令尹後,更是大修水利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和期思雩婁灌區至今福澤兩淮。

按孫叔敖的職位和能力看,只要他想,達到富甲一方的程度可謂是輕而易舉,但他卻是一個清正廉潔的模範性人物。即使是楚國令尹期間,他依然是衣著簡朴。

公元前594年,孫叔敖身患疽病離世,他去世時家裡完全可以說是達到家徒四壁的程度,甚至是連一個棺材都沒錢買。孫叔敖生前就沒有為家裡留下一點遺產,死後他的兒子也只能是靠著賣柴為生。

⑥ 城隍廟典故

典故:典,是歷史上發生過的經典實例;故,當然就是故事了。
所謂城隍,是漢朝內末年興起的容中國本土宗教 --- 道教 「創造出來」 的神。
道教開創伊始,本來只是講 「黃老之術」 ,他們是 「無為而治」 制度的 「遺老遺少」 ,是漢武帝以後 「獨尊儒術」 的 「反對派」,是在野派。
到了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就模彷彿教,開始了瘋狂的 「造神運動」 ,創造出方方面面的神和仙。道教是世界上最荒謬的宗教。
既然城隍之說在歷史書不曾發生過,當然不是典故嘍1

⑦ 「血染荊楚」是什麼典故

上柱國項燕被楚王負芻棄用後,楚國朝中眾臣皆唾涎於上柱國之位,欲掌楚國的軍權。令帛青先行發難,一番游說,負芻便賜予其權代上柱國之銜。這樣,帛青就將楚國文、武兩權全握於手。爾後,御史張簡、郎中令陳羨又向負芻進言,建議將楚軍分而治之,以防專權。負芻信其言,分兵三十萬與二人,並賞監代上柱國頭銜。後,國舅靳毀又謀得十五萬兵權。這樣,楚軍就分散為三支,各行其是。負芻不以為憂,反賞識起自己分而治之的治軍之法。

秦王政二十二年底,負芻聽到楚國在秦國的間諜回來報說:「秦王政大肆徵兵二三十萬,可能要舉國伐我。」心中亦不慌亂,也不設朝議論此事。

秦王政二十三年初,為秦王徵兵之事,連連飛來間諜之報。負芻會集百官,商議此事。朝中百官對負芻唯唯諾諾,附庸負芻的荒謬之辭。

但有一個忠臣,名叫唐驕,官名司敗,武級。他在忍無可忍之時,越班奏道:「天下除強秦之外,尚有燕、齊、楚三國未為秦伐滅。燕國僅有遼東之地,乃風中之燭,秦不急欲伐他。齊國暫時和秦友好,比我大楚力弱,秦也不會伐他。只是我楚國,地廣軍多,秦若不先伐我,難使天下混一。大王,秦軍不日即來,我國應於國門之外御之!不然,他擊我之東,我擊他之西,可以成為僵局。」

負芻沉吟半晌道:「唐驕,寡人給你三千軍馬,你去伐他西,待你成功,寡人封你為太宰。」

唐驕道:「大王,三千軍馬何能伐秦?」

負芻道:「既然不能,汝就別逞能了。你退入班中,再不要煽惑百官之心。」

群臣無敢再言者,唐驕退回班去。正是這個時候,秦國大將軍王翦的十二路先鋒隊,如風如電一樣攻到秦楚邊境上在蔡之南扎住。接著,秦軍的中、後之軍都到,如鐵牆一般橫陳了六十里地的大營。但秦軍沒有攻打楚國,靜如瀚海,沙丘相連,只是不動。

一連幾十道飛書,從楚之邊界各縣飛到郢都。負芻這次聽說秦軍真是六十萬開到,心中著慌,連忙徵集全國的壯丁應戰。

行軍之前,負芻用唐驕為先鋒隊,又聽了唐驕之言,三十五萬大軍,分六路續進。楚軍直趨到秦軍之前十里安營,由於秦軍不動,楚軍也不敢貿然進攻。觀望了三日,秦軍那一方毫無動靜,負芻問權代上柱國帛青道:「你是三軍之首,該議一個如何進攻秦人的大計!」

帛青根本不會行軍作戰,連軍隊應在夜間如何布防也不明白。他痴呆了半天道:「大王,國舅靳毀有計破敵,臣也和他談過。」

負芻的眼光轉向了靳毀。靳毀好逞能,便回答負芻道:「大王,行軍作戰,無非是一個攻字。只要我們攻打秦人,秦人一還手迎擊,戰端就開始了。」

負芻問他:「明日就攻嗎?」

靳毀道:「兵貴神速,今晚就攻。」

負芻問道:「誰為前隊?」

靳毀道:「為臣。」

負芻問他:「何不用唐驕?」

靳毀道:「唐驕,小兒也,有勇無謀,何能指揮大軍?若令他一個小武官為前鋒,秦軍豈不盡笑掉牙了?」

負芻搖頭道:「若要使王翦害怕,還是寡人首當其沖,後邊萬士爭先,可以沖入秦壘。」

靳毀道:「大王不可再冒險,只在中軍等待得勝的佳音。臣只用十萬軍,便可破開秦軍的門壘。」

負芻道:「好,國舅,開端一戰,只待你馬到成功。」

於是靳毀下令諸將,撥他所轄十五萬軍中之十萬,編成二十隊以攻秦軍王翦之中營。又命步軍都備蘆柴一捆,以便攻到秦營柵壘前,放火燒柵排之處。又命:「三鼓進軍,聽軍中鼓響為號。」

其時,唐驕亦在靳毀軍中,聽到靳毀的命令後,忙來見靳毀道:「國舅,我軍不知敵軍虛實,輕攻,恐為敵軍所算。又今值春夜,西北風大,燒人毀之甚微,燒己恐毀之甚大也。」

靳毀不聽,果然三更鳴鼓,十萬大軍鳴滔滔地沖向西邊秦軍柵壘前。秦軍壘上、柵後只飄盪著嚴整的旗幡,不見有人觀戰。靳毀拍馬在前,仰視了許久道:「秦軍來之未久,未能盡修戰壘,壘空之處,以柵補之,此易攻耳!」於是下令:「專攻有柵之處,攻到近前便舉火。」

楚軍喊著殺聲,舉著火把、蘆柴、兵器、踅蜂般專攻秦營立柵之處。後邊兵車高舉火把瞭望,一俟步兵進柵,車兵繼進,秦兵自是難擋。誰知有幾處攻柵之軍發起喊來,喊聲愈急時,前隊猛地往自家一方擁退下來。接著前面楚軍喊聲大起,如同雷滾,火把照耀之下,楚軍接近木柵的地方,都騰空冒起人頭來。緊接著,楚軍前隊一退一攻,自相踐踏起來。原來,凡秦軍立木柵處,柵前都挖了密密的陷坑,楚軍不知,攻到前邊的,幾乎全部落入坑中。楚軍後隊又往前擁,前隊頂不過後隊,又接連落入陷坑者數千人。

秦軍壘後、柵後如開地殼般鳴起鼓來,秦軍不出壘,在暗處;楚軍是攻者,在明處。楚軍屍壓陣地,秦軍少有傷亡。

楚軍也還射柵、壘之上的秦軍,但目標不明,空往秦營贈送箭支耳。拿著蘆柴的楚軍沒待引火,便落坑倒地了,後隊拿蘆柴的人,倒點著了火,引路敗退,火光亂舞,反驚擾了自方的軍將。

監代監上柱國靳毀先前已知前軍失利,但他在戰場上橫著大戟,不斷下令:「只攻不退!」後來自方軍隊如洪濤滾動般退下來,後隊也亂。他所乘的戰車,被人浪波及到西邊去,繞了二里多地的一個大彎子,才回到敗退的軍中,再發令時,軍中已無人傳遞。

不過。三千多楚軍屍體扔到秦軍的柵壘前,後來楚軍來搬運,秦軍也不管他,任其往還,而後退盡。

負芻升帳,面帶怒色地問靳毀:「為何就退下來了?」

靳毀道:「臣在中軍指揮,前軍先退。」

負芻道:「退者斬!」

靳毀道:「不知哪個人帶頭先退的。」

唐驕道:「全軍皆退,要斬即斬十萬人。不然,可斬主將,以明軍法。」

負芻哼了一聲道:「此言確有理。十萬軍不可斬,主將可斬,靳毀,你知罪嗎?」

靳毀叩頭有聲道:「大王,為臣雖有罪,若斬了,那王翦必喜。不如為臣明日再攻,不勝,死於敵手,也算向大王盡忠。」

負芻下了坐褥,踢了靳毀一腳道:「今日暫不治你罪,限你一日,如攻不開秦營,一定斬你!」

靳毀叩頭起來,歸位坐下。

負芻長嘆一聲道:「寡人錯了,但是水已潑於沙上,難再收起。唐驕,你有何法和秦軍戰?」

唐驕年方三十二歲,面白如玉,唇若抹朱,眼似朗星,眉比黛青。又且猿臂狼腰,力能格虎。他官封司敗,級品較低,所以楚國幾次內變,都沒裹他進去。他今日見負芻稍有悔悟之心,便趁機道:「大王,臣有二策面陳。」

負芻問他:「怎樣的二計?」

唐驕道:「臣昧死上言,大王勿介意。第一策,我們暫將大軍退回郢都之北紮下,爾後分一軍駐扎在潁水之西,留一軍屯紮郢都之北,爾後急急征調各地人馬充實兩軍。王翦如進軍郢都,有潁水之西一軍為他背後患。他若分軍襲我,王翦總有一軍成為他的遙控,便很難兩地取勝之。大王再使中軍能為戰之主將暫復原職,上柱國之印可交能兵之人。軍中大小將領,亦以能者為先,提拔選用。如此一來,我士氣定旺,打王翦一個有來無還,傾國之軍或可敗於我荊地矣!第二策,修戰書以引王翦出戰,看其軍力形勢,爾後定破敵之計,他若總不出戰,我也不退回,和他僵下去。我後方糧草、兵役,派能臣辦理,也可不怕秦人。第一策是上策,第二策是下策,大王可能取用之乎?」

負芻想了好久,道:「第一策太繁,一時又選不出能人為上柱國之職。第二策可行,明日修戰書,派使給王翦送去,再激他一激,或可開戰。」

次日,修戰書送往王翦營中,王翦批以五日後會戰。可是五日過去了,王翦還是不出戰。於是負芻又派使送第二道戰書,王翦應以七日後會戰。七日過去了,王翦仍然不出戰。共修了四次戰書。王翦拖了一個月,也不出戰。每次戰書下過,楚軍都整軍備戰,戰書修多了,戰氣也消沉了下去。此時,楚軍從全國亦調來二十多萬新兵,數字也達六十萬了;糧草也運來許多,可支半年,負芻心中歡喜,又犯了那得意洋洋的病。

王翦自屯軍以來,只駐不戰,日日練兵,兵法甚嚴,要求射箭在百步內命中者為上士,二中者為中士,一中者為下士,不中者,苦練不罰。又要求兵士投一斤重石塊越百步者為標兵,不過百步者為隨兵。他又罰賞分明,天天騎馬到各大營同士卒同食共住。如此一來,萬士歡心,戰氣旺盛,欲勝楚人之心,人人踞而有之。

楚軍四次來戰書,秦軍中將領也有要戰的,但都被王翦說服。他道:「暴雨之後,山洪一發,洶涌觸石,響聲雖大,力卻甚微。若將此洪水攔壩頓住,再待大雨來時,趁機開壩,洪水之力,較之原來,百倍以上,一經放出,奪壑平崖,沖漫大地,魚龍驚死,氣勢難抵。」

秦王政二十三年三月間,王翦看了一遍各軍報來的練兵竹簡,統計一下,投石超百步的就有四十萬眾了。王翦大喜,向蒙毅笑道:「我軍之力足矣,可戰楚人。只是還要等個機會!」於是又下令軍中放出謠言:「秦邦國內有亂,不日大軍退還。」

此謠故意傳出,百姓也知,已傳到負芻軍中。但是王翦卻向全軍密令:「此乃故意鬆懈楚軍人之鬥志,我不日便全軍出擊,一戰而下郢都。」

於是秦軍六十萬皆齊心備戰。

事有湊巧,說戰就戰。郢都楚宮中向負芻傳來一個不幸的消息,即五歲的太子熊結「忽患麻疹,昏迷不醒,湯水不下」,於是負芻與誰也不商量,一聲令下如山倒:「全軍撤回郢都!」多少文武也說服不了負芻,全都被他斥罵而退下。

誰也犟不過負芻,只好退下。但是唐驕還要獻計,他向負芻道:「大王,王翦之死不出兵,非為怯也,乃為勢也。我今退兵,他偵者必知,若以千仞山轉滾石之勢擊我,我即潰矣!大王可帶軍先退,為臣帶後隊直攻王翦的壘、柵,臣即敗,所失不過十萬軍,大王可保實力到郢都!」

負芻哈哈大笑道:「唐驕,寡人信任你以後,也沒見有什麼勝敵之處。秦軍六十萬,我軍也六十萬。他即追來,以一抵一我何由而敗?勿懼!」

唐驕不再言語,只好歸軍中去了。楚軍聞退令之後,便皆整裝、拔寨,一片忙亂,誰也不顧及勝敗之事。負芻雖下令「退兵」,但卻沒做退兵行軍安置。兵不分路,一塌糊塗,好似群鼠搬家,爭搶而行,自然便形成亂竄之象。

王翦早接到軍中的探細之報,即「楚王負芻因愛子有病,全軍撤退了。」於是王翦下達了如上蔡城那麼大的兩個字的命令:「出擊!」

六十萬秦軍早有準備,一經出擊,形成一對數十里長的鐵打的蟹螯,彎鉤攏來,夾住楚軍,猛嚼之,立斷之,死抱之……一百多萬支矛戈拼殺,六萬多輛戰車馳撞,三十多萬匹戰馬橫飛,兩國一百二十萬個男兒,發出破天的殺聲較量生死,三十多里寬闊的戰場在忽忽地旋轉,存有數百萬斤糧草的營中燒起了倒樹干海的大火。

秦軍沖在最前頭的是馬軍,共十六萬多,形成一片一片的烏雲,戈矛之光輝,在太陽的照射下,遙遙望去,似是無崖的銅鐵之樹,一時震翻,閃忽如金海鼓浪,掀天大水,一揚數百丈高。

第一日大戰,由上蔡移向平與。這一日,負芻沒能沖出千層秦人之圍,只受楚將保護,橫擊豎掃,秦人不退。權代上柱國帛青要降秦軍,被唐驕一箭射中面門,落下戰車去,被戰車之輪,碾成了加土拌砂的碎渣。此日楚軍止敗退萬里。

第二日大戰,戰場由平與移向固始。楚人翻轉殺回,曾把秦軍擊退二十里。但是秦人的生力軍殺到,把楚軍如沖亂木一樣擁向下流。楚軍此日傷亡最大,死、傷、逃,三宗累計,約有二十多萬。負芻沒有沖出包圍圈,四百多朝官,已經血染黃沙了二百多人。一百幾十里的戰線上,人屍如蓋地黑雲一樣。戰車燒著熊熊的大火,如火獅子蹲伏,一輛一輛地泊在戰場上,死馬、壞戈、零盾和人屍相枕藉,行人難以通過。

第三日大戰,戰場由固始地區,移向淮南,秦軍追殺楚軍一百六十餘里。這一日,秦將蒙毅緊咬住負芻之營不放。蒙毅斬楚將十三員,箭穿負芻的王旗。虧得唐驕攔住蒙毅,一退一追,共戰了八陣,蒙毅才退下,唐驕保著負芻,沖出秦人的千層人浪,向郢都方向逃去。楚軍只有二十多萬了,但還不斷地被秦軍困住砍殺。秦軍戰力較之楚人,以一擋四,勝利之軍,驕驁若龍,歡騰似虎,啃吃楚軍。楚軍畏怯如羊,可憐比雞,一堆一堆的死,一排一排的死。

第四日大戰,戰場在淮陽。楚軍還有二十多萬,中軍主將只是靳毀。靳毀見唐驕保著負芻逃回郢都方向去了,他下令全部楚軍降秦。靳毀自己捧著他的那顆權代上柱國的黃金大印,免去甲胄,膝行見王翦,口稱「從今為秦王出力,做個小將軍也可以!」王翦扔了靳毀的大印,拔劍刺死靳毀。隨即重兵圍住已放下兵器的二十萬楚軍,砍殺了一晝夜,只許他們死,不許他們降。至此,楚軍死傷四十多萬,逃向四方者十多萬,全部就殲,秦軍大勝。

在四晝夜的大血戰中,如把楚軍的鮮血流在一條溝壑內,足能漂動人屍,翻起赤浪,形成一道血川……

⑧ 光武中興有怎樣的典故

劉秀平定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以後,為了進一步鞏固東漢政權,首先做的一件事,便是削奪功臣之兵權。據《後漢書·光武帝紀》雲:古代雕像「光武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皇太子嘗問攻戰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建武十三年夏四月,「大司馬吳漢自蜀還京師,於是大饗將士,班勞策勛。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罷左右將軍官。」耿弁、鄧禹、賈復等皆相繼交出兵權,以特進奉朝請。不僅如此,劉秀還不使功臣參與朝政,而以優厚的封土食邑,使功臣們「以列侯就第」,「闔門養威重」。當時,只有極少數列侯,如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復,特許「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

與此同時,為了把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在行政體制上,劉秀把中央政府的事權,由「三公」府轉移到尚書台。《後漢書·仲長統傳》雲:「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尚書的官職創於秦代,原是少府屬吏,其任務僅僅是在殿中傳達詔令。西漢武帝時,成為侍從近臣,職權漸重,因以宦官充任,故又名為中書。成帝時,又復尚書舊名。尚書職名雖然由來已久,但直至西漢之末,在中央政府中,地位並不十分重要。東漢建立後,劉秀為了便於自己獨攬國家大權,那些侍從其左右的尚書,就成為他最好的助手,尚書的職權,日益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尚書台已成為皇帝專制獨裁的御用工具。

隨著尚書台地位的變化,其機構也得到了發展和加強。據《後漢書·百官志》等書記載,東漢尚書台的組織為: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據應劭《漢官儀》稱:「尚書令主贊奏,總典紀綱,無所不統,秩千石。若公為之,朝會下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光武帝特詔尚書令、御史中丞、司隸校尉於朝會時均專席獨坐,京師謂之「三獨坐」。這表明尚書台已成為國家的法定機關,其最高長官尚書令的地位也隨之而升格。尚書令下設尚書僕射一人,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尚書台設六曹:一日三公曹,主歲盡考課諸州郡事;二日吏部曹,主選舉祠祀事;三日民曹,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等;日封客曹,主護駕、邊疆少數民族朝賀事;五日二千石曹,主司法詞訟事務;六日中都官曹,主水、火、盜賊、治安事。每曹各置尚書一人,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六曹即後來六部的起源。由上可以窺見尚書台組織之龐大和職掌之廣泛,實為中央政府之縮影。

古代人物圖光武帝除以尚書台為政治司令塔發號施令外,對於地方行政的控制,也很嚴格。漢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實行郡縣(國)兩級制。漢武帝設十三州刺史監郡,屬於臨時派遣的監察官吏,他的任務是周行郡國,刺探政情,原無固定治所。東漢承襲西漢制度,分全國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其首都所屬之州,亦設司隸校尉,督察中央直轄區。東漢州刺史的權力,遠比西漢時為大,除監察二千石官吏之外,還有選拔官吏,直接向皇帝劾奏之權,甚至參與地方行政事務的管理,而且已有一定的治所和自己的衙門。這就形成內有尚書總攬朝政,外有刺史控制地方的高度集權的局面。

不僅如此,為了防止發生叛亂,光武帝在完成解除開國功臣的兵權後,又進一步削奪地方的軍權。建武六年(30),「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同時廢除每年八月各郡國集兵演武的都試制度。按郡尉主郡兵,太守主郡政,為西漢舊制。東漢裁撤各郡國的都尉,而以太守典郡兵,是使太守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因此,東漢的太守,亦稱「郡將」。翌年三月,又下詔解散地方兵,「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軍中臨時服役官員),令還復民伍」。在削弱地方武裝的同時,又擴大禁衛軍的編制,原來的正卒和戍卒,都改為由中央召募而來的職業軍人擔任。東漢兵制的改革,大大加強了中央職業軍隊的地位,也從而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為了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光武帝即位之初,即注意減輕刑罰和整頓吏治。建武二年(26),光武下詔書說:「頃獄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憫之。孔子雲:『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其與中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省刑法。」五年又下詔說:「久旱傷麥,秋種未下,朕甚憂之。將殘吏未勝,獄多冤結,元元愁恨,感動天氣乎?其令中都官、三輔、郡國出繫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見徒免為庶人。務進柔良,退貪酷,各正厥事焉。」劉秀在位的三十多年裡,曾多次頒詔大赦天下,舉冤獄,出繫囚。

光武即帝位後,在任用官吏方面,亦能做到選賢任能和獎廉斥暴。如擢王莽時密(今河南密縣東南)令卓茂為太傅,名儒伏湛為大司徒。任用杜詩為南陽太守,詩「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視事七年,政化大行」。衛颯為桂陽太守,「役省勞息,古代風景畫奸吏杜絕」。任延為武威太守,到官之後,查明將兵長史田紺縱容子弟,橫暴鄉里,任延拘捕田紺,誅殺其父子賓客五六人,自此「威行境內,吏民累息(因恐懼而呼吸急促)」。光武帝還重用不畏強權的董宣為洛陽令。時劉秀姊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董宣在公主出行時,於路上駐車叩馬,以刀畫地,數落公主過失,命令公主家奴下車,處以死刑。公主向光武帝告狀,董宣據理力辯,劉秀不但未加罪責,反而給了他一個「強項令」的美名,並賜錢三十萬。因而史稱光武時期「政在抑強扶弱,朝無威福之臣,邑無豪傑之俠。以口率計,斷獄少於成、哀之間什八坷謂清矣」。

光武帝吸取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政權的教訓,對於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加以限制。如建武二十四年(48),劉秀特詔有司申明舊制「阿附蕃王法」,即繼續實行西漢武帝時制定的左官律、阿黨法及附益法等。規定諸侯王不得治民,王國設置的傅相,由中央直接委派,諸侯王僅保留食邑特權而已。對於外戚也特別注意控制,比如陰皇後的兄弟陰識、陰興雖有功勞才德,也不曾委以機密要職。因此當時宗室諸王和外家親屬都比較遵奉法紀,無結黨營私或對抗中央之事。

王莽時期,法令滋章,賦役繁重,刑法苛深,以致「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丘墟,田疇荒穢」。劉秀登基後,面對的是經濟殘破、戶口大減的情況,並且震懾於農民大起義的威力,實行了一系列旨在緩和社會矛盾和恢復生產的措施。首先,奴婢問題曾經是西漢末年以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解放這部分生產力,從建武二年到十四年,光武帝曾先後九次頒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令。如建武二年(26),下詔「民有嫁妻賣子欲歸父母者,恣聽之。敢拘執,論如罪」。四年之後,又針對王莽時期不合西漢舊法而將吏人沒人為奴婢的情況,下詔一律免為庶人。建武七年(31),當時東漢王朝已經平定東部地區,又「詔吏人遭飢亂及為青、徐賊所掠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聽之。敢拘制不還以賣人法從事」。此後在平定隴蜀過程中,又於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三次詔令釋放益、涼二州奴婢,規定自建武八年以來被掠為奴婢「冉訟」在官者,一切免為庶人。此外,光武帝還在建武十一年(35)一連三次下令,規定「其殺害奴婢,不得減罪」,「敢灸灼奴婢,論如律」,「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以上一系列詔令的實行,使大量奴婢擺脫了豪族地主的奴役,重新回到土地上來,成為國家直接控制的農民,這對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封建經濟的發展,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

古代風景圖東漢初年,因統一戰爭還在繼續進行,軍費開支很大,國家用度不足,曾實行什一之稅。後因實行軍士屯田,軍糧問題得到解決。為迅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光武帝於建武六年(30),特頒詔書減輕農民負擔,「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即和西漢文景時期的租率相等。同年六月,他還下令各州縣吏員減損到十置其一。光武帝統治後期,史稱「時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書調役,務從簡寡」。這多少反映東漢初期的封建賦役負擔比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

古代人物畫像劉秀生長於民間,青年時期,顛沛流離於各地,頗知稼穡艱難,百姓疾苦,因而在即帝位後,能夠以身作則,提倡節儉。史書上說他召而不謁。光武不但不怪,反賜他帛四十匹。東海王良,在王莽篡漢時,寢病不仕,教授諸生千餘人。建武三年(27),征拜諫議大夫,後遷沛郡太守、太中大夫,官至大司徒司直。還有一個與光武少年同游學的會稽嚴光(字子陵),少有高名,劉秀稱帝後,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光武帝備車遣使聘請,一連去了三次,嚴光才來到洛陽。光武帝親自到他的住處相見,請他出山相助,嚴光謙辭。光武帝再次請他人宮,與他同床共卧,論道舊故,並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嚴光仍不肯。建武十七年,又特徵召,嚴光又不至,年八十,終老於家。光武帝非常痛惜,下詔郡縣賜給嚴光家屬錢百萬、谷千斛。光武帝對待士人的禮敬政策,受到當時人的歡迎,許多原來宣布不與王莽合作的士人,都先後來奔,為東漢王朝效力。

光武在即帝位後的三十四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旨在緩和社會矛盾和恢復生產的措施,以重建漢朝對全國的統治。赤眉、綠林起義的嚴重教訓,豪強地主勢力的嚴重威脅,使他在建立東漢王朝後,首先改變中央古代風景畫鑒賞權力結構,以加強皇權;注意整頓吏治,精兵簡政,釋放奴婢,減輕賦稅,禮賢下士,崇尚節儉。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自光武中期以後於明帝之末,其間四十餘年,既未發生過內戰,亦無封建割據,社會出現了基本安定的局面。《漢書·刑法志》稱:「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禍,人有樂生之慮,與高、惠之間同」。建武初年,全國戶籍遺存的人口只有十分之二,致田野荒蕪;到建武五年,情況已有所好轉,土地逐漸得到墾辟。光武末年,載於戶籍的人口已達到二千一百多萬。光武以後的若干年內,出現了「天下安平」的時代,這與光武皇帝開創之功是不可分的。因此,光武帝統治時期,史稱「中興」。南宋詩人陳亮說:「自古中興之盛,無過於光武」,可謂允論。一常生活:身不穿重綵之衣,耳不聽妖冶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建武十三年(37),他將異國貢獻的千里馬送去駕鼓車,將價值百金的寶劍賜給騎士。他不建造專為皇家游樂的苑林,不從事浪費人力物力的狩獵。他一向提倡薄葬,將作大匠竇融向他請示園陵廣袤,光武帝說:「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茅草)馬……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中元二年(57)二月,光武臨死前,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上行下效,在光武帝的帶動和影響下,後宮妃嬪和東漢初期的一些臣僚,也多能做到生活儉朴,清廉自守。如在東漢建國初期,做過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的宣秉,「性節約,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家中的糧食儲存不超過一擔。比宣秉稍後,代宣秉為大司徒司直的王良,也是「在位恭儉……古代風景畫鑒賞布被瓦器」,他的妻子還親自到田間去曳柴,其清貧自守,可以概見。光武時期,著名的地方官會稽太守第五倫,雖身為二千石,然「躬自斬芻養馬,妻執炊爨。受俸才留一月糧,余皆賤貿與民之貧贏者」。東漢初期的政治,由於君臣同心,上下一致,因而是比較清明的。

另外,光武帝在處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團結士人方面,也很有策略。建武二年(26),寇恂拜潁川太守,當時大將賈復任執金吾,駐在古代風景畫汝南。賈復的部將因殺人被寇恂逮捕,戮之於市。賈復引以為恥,心懷不忿,對左右說:「吾與寇恂並列將帥,而今為其所陷,大丈夫豈有懷侵怨而不決之者乎?今見恂,必手劍之。」自是寇恂常避讓賈復。光武聞知,乃召見寇恂,時賈復亦在座。光武對二人說:「天下未定,兩虎安得私鬥,今日朕分(解也)之。」在光武帝的調解下,兩人又「並坐極歡,遂共車同出,結友而去」。

王莽代漢之時,不少士人「或隱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其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東漢建立後,光武帝為鞏固新建立的政權,他禮賢下士,對士大夫表示非常敬重,史稱其「側席幽人(即側席而坐以待隱居之人),求之若不及」。例如他對王莽時代的逸民北海逢萌、太原周黨,皆曾多次聘請來朝。逢萌托以老耄,迷路東西,不肯就征。

⑨ 吳越爭霸歷史事件的故事、典故、成語。詳細一點,最好有除了卧薪嘗膽之外的,謝謝。

吳勝越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大敗吳軍。闔閭負傷回身死,夫差繼位為王答。

後來,越以水軍攻吳,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被圍請降。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採納伍子胥「今不滅越,後必悔之」的建議,以越王質吳為條件,許降撤兵。

越滅吳

當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不久後,吳國發生災荒。越再次乘機發動進攻,越已佔有絕對優勢。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八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越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⑩ 求典故出處 你說簾外海棠.錦屏鴛鴦.後來庭院春深.咫尺畫堂

典故出自吳婷所著的詩歌體裁作品《你說,後來》,在意林2011年第04期"心靈花園"發表。該書內容多處引用古詩文和其他文學著作。

你說簾外海棠,錦屏鴛鴦;後來庭院春深,咫尺畫堂。

解析:你說春光正好,韶華正茂,只羨鴛鴦不羨仙。後來春去難留,庭院深鎖,咫尺天涯畫堂前。

(10)固始典故擴展閱讀:

1、作者簡介

吳婷,河南省固始縣永和高中語文教師。自幼喜好作詩,其詩溫婉柔和,富有古典韻味。2011年其作品《你說,後來》迅速在網路上轉載,作品並刊登於意林2011年第04期"心靈花園"。

2、後網友續作

題材:現代詩。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半夏

【你說,後來...】

你說,蒹葭蒼蒼,淺畫眉妝。後來,長天飛雁,木葉畫堂。

你說,長階清婉,並倚幽篁。後來,孤舟冷渡,煙雨微涼。

你說,琵琶錦瑟,一夢高唐。後來,空幾茶冷,殘夢深藏。

你說,惠而好我,巴山夜雨當共剪。後來,重門深鎖,倚荷凝淚看鴛鴦。

你說,月上南樓,花影高牆。後來,蕭蕭荊楚,白露青霜。

你說,挑燈夜讀,紅袖添香。後來,花開彼岸,枉自彷徨。

你說,寒廬煮酒,雪落梅章。後來,君在滄海,我在瀟湘。

你說,伊人窈窕,寤寐思之費思量,後來,一寸相思,化作十萬秋水長。

你說,斜陽緩緩,可歸故鄉。後來,西風驛路,系馬白楊。

你說,流蘇繾綣,疏影昏黃。後來,桃花依舊,逝水湯湯。

你說,與子偕老,隱匿八荒。後來,浮雲易老,陌路滄桑。

你說,並蒂蓮開,喁喁私語連袂賞。後來,斂眉顧影,秋院梧桐冷玉床。

你說,東籬菊下,浮動暗香。後來,竹樓獨飲,淚濕青裳。

你說,木樨花落,信馬由韁。後來,風住花盡,眉目添傷。

你說,臨風置酒,角徵清商,後來,小徑青苔,雨打海棠。

你說,零落軟紅,不了三生思卿債。後來,天涯別過,疏枝瘦影漫橫塘。

參考資料來源:《你說,後來》—網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