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諺語《天時不如地利》下一句是什麼
孟子曰:來「天時不如地利自,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 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是非常符合客觀實際的,有許多的諺語、俗語、格言可以
(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或者「近水樓台先得月」。 (3)人心齊,泰山移。 (答案不唯一) |
3. 有關天時 地利 人和的俗語 諺語 成語 名言
有關天時---人算不如天算。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關地利---強龍不壓地頭蛇。 親不親,故鄉人。有關人和---家和萬事興。 人心齊,泰山移。
4. 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是非常符合客觀實際的,有許多諺語俗語格言可以佐證天時
天時不如地利:強龍不壓地頭蛇
地利不如人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5. 按後面要求答題。(4分)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俗語說
示例:近年來,國人共同經受了洪水、乾旱、暴風雪、地震、泥石流等各種災害的嚴峻考驗,版體現了「人心和」權;北京奧運,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齊聲歌唱了一曲祥和的《我和你》;上海世博招來了五洲賓朋,顯示了「宇內和」;金融海嘯,我國政府斥巨資與歐美等國攜手對付這場危機,這是和的最佳演繹……天時,地利,人和,唯以「人和」最關鍵。
6. 諺語:地利不如人和上句
天時不如地利
7. 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類型的俗語
(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或者「近水樓台先得月」。 (3)人心齊,泰山移。 (答案不唯一)
8.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諺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一個和尚挑水喝,
參考例文: 合作 星期一的語文課上,老師讓我們以《張衡傳》為題,四人合作出一套古文題,三天後交稿。 星期二 距交稿三天 合作,合作,老師每次布置都說「合作」,但每個成功的範例都在考場上。這次合作不在「天時地利」,恐難成功。我們小組的四人一「相聚」,肖便嚷了起來:「哎呀,這么艱巨的工作還是吳來干。」我在一邊做「指導」:「不不不,讓馬干,她語文好,字寫得又漂亮,我嘛在後面指導肖,並給予你們以精神上的支持。」「我更不行了,還是你來。」「不不,你來!」「你來,你來!」「啊——」我頭都快炸了。「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不如這樣,這次我們每人都出,誰也別偷懶,然後,我們選一份最好的交上去。」大家點頭默許了。 星期三 距交稿還有兩天 一大早,大家又集合起來,拿出各自的題,互相傳閱、討論。「哦,肖,看不出來,這些題竟出自你的筆下。」「哈,當然,昨天我可花了一整晚,查《古漢語辭典》,緊跟高考形勢,這套題可以說是專家級的。來來,讓我看一下吳的。呦,不錯嘛,最後一道文意理解題更是絕了。」看樣子,每人都在這套題上下了工夫,題目各有千秋,難分仲伯。「我們把各自的題合在一起吧。」「有道理,肖第一道題出得很好,但A項得改一下。」「最後一道題就用吳的。」「好。」 星期四 僅剩一天 試卷的雛形已經形成,馬自告奮勇地擔起了謄寫工作。「太棒了,署上大名就大功告成了。」「但……誰來當組長呢?」大家都沉默了。沒想到我們竟遇上了比出題還困難的時刻。當上小組長好啊,不但可以坐在那兒什麼事都不幹,還可以理直氣壯地指揮人,事做成了,還有老師表揚,這等好事誰不想?當上組長的不負責任,當不上組長的更不想負責。「我不當,還是你們三個中選一個吧。」「干嗎?」「這次我覺得我們真正合作了一次,我做的工作與你們比起來真是微不足道。我只想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可不想最後的時候鬧出不愉快來。」「是啊,這事不說我都忘了,算了,我也不爭了。」馬也退了下來。「就是嘛,組長有什麼好爭的。」我與肖都笑了起來。「合作就是合作,大家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我們要的是默契,而不是組長。」 「嘩——」一支圓珠筆飛快地在紙上劃過。署誰的名,已經無關緊要。
9. 天時地利人和是古語還是諺語
您好,是古語。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 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釋義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例句
紅隊在主場與黃隊進行足球賽,佔了天時地利人和之便,結果卻輸給了與其實力相當的黃隊。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令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形不 如得人心,上下團結。周圍三里內的城牆、周圍七里的外城,包圍攻打它卻無法取勝。包圍攻打它,一定是遇到了利於作戰的時令和氣候,既然這樣都無法取勝,這(是由於)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利於作戰的地形。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鋒利,盔甲不是不堅固,糧食不是不多;(士兵)棄城並離開它,這(是由於)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團結。所以說:限制人民不憑借劃定的邊疆界線,鞏固國防不憑借山川的險要,建立威信、統治天下不憑借軍事力量的強大。施仁政、得民心的君主幫助和支持他的人會很多很多,不施仁政不得民心的君主幫助和支持他的人會很少很少。得到的支持少到了極點,連族內外的親屬都會背叛他;得到支持多到極點,天下人都會順從他。憑借天下人都順從他的優勢,去攻打連族內外都會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主有不戰之時,如果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解讀 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注釋中所引,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但他並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里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系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 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炙業。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哪裡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為現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系,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富呢?
10. 那位大哥大姐簡單的解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諺語和工作的關系
孟子抄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xi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PS: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