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葯的結尾寓意

葯的結尾寓意

發布時間: 2021-02-16 14:18:32

⑴ 魯迅小說葯結尾用的什麼手法

關於魯迅小說一文結尾出現烏鴉在文中究竟有何作用和意義,多年來學術界有較多爭議.有的回認為烏鴉答象徵反動勢力,烏鴉飛去,象徵反動黑暗勢力的消失;有的認為烏鴉沒有按照夏四奶奶的希望飛到墳頂,有迷信的作用;有的則認為象徵革命者戰斗的雄姿,烏鴉飛去又給讀者以前程萬里很有力量的感覺,這種景緻的描寫是作者戰斗精神的渲染和烘托;還有的認為烏鴉是不祥之物,在墳地常有出現,並有"烏鴉叫,死神到"之說,不可能象徵革命者,但對此又有人質疑,如果不象徵革命者或革命力量的話,怎麼理解"烏鴉鐵鑄般,向著遠方飛去"一句呢?此句中的"烏鴉"是象徵革命力量的強大,革命者有遠大前程的.一文寫在"五四"運動爆發的前10天,作者已預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氣息,象徵革命者堅強的力量是很自然的.

⑵ 《吶喊》中《葯》的結尾是什麼意思

含有來隱喻作用,並帶有魯迅自一貫的嘲諷意味。在華大媽上墳時,另一位婦女是革命犧牲者的母親,她也是很愚昧的,以至於上兒子的墳也是「現出羞愧的顏色」,但當她們看見那圈紅白的花(革命夥伴們上墳帶來的)時,華大媽那段心理描寫能夠看出一些端倪,「忽然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可她卻不願意根究,她們只是愚昧單蠢到認為是兒子的靈魂顯靈(靈體便是那烏鴉),之後的種種也就很好聯系了。最終的思想意味如同魯迅其它作品,都是對當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的同情和痛恨

⑶ 魯迅《吶喊》中:小說中《葯》的標題含義是什麼

1 簡單的說;幫助革命成功的方法,或者改善民族品質、思想的方法。 2 復雜的說;
精警簡潔 寓意深刻
——從《葯》的標題說開去

「葯」,小說里指的是人血饅頭,是老實愚昧的貧民華老栓為其兒子華小栓治病的葯,是他用他們一家節衣縮食積攢下來的辛苦錢從刑場上與劊子手康大叔那換來的。小說從華老栓半夜起身,為兒子買「葯」入筆,具體形象地描述了華老栓去刑場買「葯」、華小栓服「葯」、眾茶客議論「葯」、直到華大媽去上墳。簡潔的概括就是四個部分:取「葯」、吃「葯」、談「葯」、結局。整篇小說自始至終都圍繞著「葯」來寫,「葯」貫穿全文,是本篇小說的行文線索。
小說以「葯」為標題,不僅製造了懸念,吸引讀者去閱讀、去思考:這是什麼葯,治什麼病的葯,圍繞這葯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同時也符合了文章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的原則。魯迅自己也曾說過:「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葯》這篇小說篇幅雖短,但是「容量」極大,題目雖只有一個字,可含義非同一般。在我印象中,現代文學作品中也以一字作為短篇小說題目的佳作,好象也只有葉紹鈞的《夜》而已。看來想以一字作為文章標題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這足可見魯迅的文學功底的深厚。

憂國憂民 發人深省
——從《葯》的主題說開去

魯迅從事小說創作,是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性的。《葯》寫在「五四」運動發生前夕,同時魯迅對辛亥革命時期的許多資產階級革命家非常熟悉,這就使魯迅在從自己豐富的生活積累中選擇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生活關系作為描寫題材時,確定了「在與舊的社會制度斗爭中革命者和群眾的關系」這樣一個主題。魯迅自己曾對別人講述過《葯》的寫作意圖:「《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葯》)這就是這篇小說的主題和所要表達的重點。
而文中關於華、夏兩個姓氏的設置也有其內在的含義。華、夏為中華民族的代稱,魯迅特地選擇這兩個姓氏賦予故事的主人公,隱喻了小說的主旨在對中華民族的命運進行探索。以「葯」為題,也暗示人們去思考救國救民的良方。
如果說這篇小說的主題只是魯迅對當時社會陰暗面的揭露的話,那麼小說的主旨則體現了魯迅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思考和擔憂。這才是真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才是魯迅這篇小說的精華。

雙線交叉 明暗搭配
——從《葯》的結構說開去

在結構設置上,魯迅為了從革命者和群眾兩個方面來描寫,採用了「雙線結構」。作者同時描寫兩條線索:革命者夏瑜英勇奮斗,但是由於孤軍作戰,加上被族人出賣,終於在寂寞中犧牲;華老栓愚昧落後、麻木不仁,用人血饅蘸饅頭作為葯給兒子治病,但這葯並不見效,兒子也終於死去。這兩件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卻因為一個人血饅頭聯繫到了一起,因為那血是革命者夏瑜的血,所以這兩個線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而在兩條線索之中,華老栓的悲劇又是作為明線來寫的,夏瑜的命運則是暗線,以華老栓一家為正面描寫的對象,使夏瑜的形象不經描寫卻也能深深的印在讀者腦海中。原本一篇小說是要通過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發展的,但是《葯》中卻沒有矛盾沖突的直接接觸和正面發生,取而代之的是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的結構形式,這也使得小說中帶著不明朗的含蓄隱秘色彩。

耐人尋味 意義重大
——從《葯》的象徵說開去

魯迅善用象徵手法,他常把自己對人生、對時代的思考,凝結成為一種耐人咀嚼的象徵意象。《葯》這個題目的選用就顯現了這個特點。「葯」本是治病的方劑,魯迅用作小說的題目,我認為有三層含義:革命者以血去醫治社會的苦難;國民卻以他的血去醫治自己兒子的疾病;作為革命文學家的魯迅則是用這個可悲的故事去醫治人們愚昧麻木的精神和思想。但是以上這三層含義的「葯」都無法徹底救治人民的痛苦,應該尋找一種更有效的「葯」,那就是:徹底打碎封建統治者加給人民的精神枷鎖!
在小說的結尾,魯迅在夏瑜的墳頭安排了一個紅白相間的小小花環。於是花環便也成為了革命力量的象徵、未來希望的象徵、理想的象徵。它給人以鼓舞、以激動、以信心。它既表達了魯迅對革命烈士的懷念與贊頌,也表達了他對革命前途的一種樂觀:這是革命力量必將最終勝利、為革命犧牲的志士的遺願必將實現的象徵。

嗯,就這些,希望能幫到你

⑷ 關於魯迅的<葯>的結尾

關於魯迅小說<葯>一文結尾出現烏鴉在文中究竟有何作用和意義,多年來學術界有內較多爭議.有的認為容烏鴉象徵反動勢力,烏鴉飛去,象徵反動黑暗勢力的消失;有的認為烏鴉沒有按照夏四奶奶的希望飛到墳頂,有迷信的作用;有的則認為象徵革命者戰斗的雄姿,烏鴉飛去又給讀者以前程萬里很有力量的感覺,這種景緻的描寫是作者戰斗精神的渲染和烘托;還有的認為烏鴉是不祥之物,在墳地常有出現,並有"烏鴉叫,死神到"之說,不可能象徵革命者,但對此又有人質疑,如果不象徵革命者或革命力量的話,怎麼理解"烏鴉鐵鑄般,向著遠方飛去"一句呢?此句中的"烏鴉"是象徵革命力量的強大,革命者有遠大前程的.<葯>一文寫在"五四"運動爆發的前10天,作者已預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氣息,象徵革命者堅強的力量是很自然的.
墳墓上憑空多出的花環,讓嚴肅寫實的魯迅作品多出了一分浪漫主義.字字見血的<葯>充滿了革命的神聖光芒.

⑸ 魯迅《葯》的結尾部分環境描寫

《葯》的結尾著抄意描寫「烏鴉」這一細節,頗有深意。其一,渲染氣氛。在周圍便死一般靜的墳場,「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一副漆黑冷峻、縮頭縮腦的站相,一聲突如其來、情勢嚇人的大叫,一個張開兩翅、挫身迅飛的動作,使人感覺到凄清陰冷,毛骨悚然,況且這烏鴉還是不祥之物呢。其二,凸現主旨。作為革命者母親的夏四奶奶,對於兒子的死始終不明不白,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以為花環就是兒子的陰魂「顯靈」,並希望由烏鴉的動作得到驗證,她萬萬沒想到,烏鴉並沒有按她的意圖飛上墳頭,而是「遠走高飛」了。這實質上就暗示了夏四奶奶相信的因果報應,烏鴉顯靈這種迷們思想的破產,從而也就更鮮明地表現出要喚醒民眾的主題。如果我們把烏鴉換為喜鵲,顯而易見,吉祥喜慶的喜鵲出現在這里,不倫不類,既破壞了小說整體(特別是墳場)冷清,幽暗的氣氛,又沖淡了小說的主題表達。

⑹ 魯迅小說《葯》的結局有什麼深刻的寓意

值得注意的是,「華」小栓吃的人血饅頭是用「夏」諭的鮮血製成的葯,看到這個我們能想起什麼?「華」跟「夏」加起來就是我們中國的標志啊!想用「夏」流出的血治療「華」身上的病,你說這可能治得好嗎?

⑺ 魯迅的《葯》在結尾處烏鴉飛起是什麼含義(不著急求答案,但要詳細深入)

烏鴉飛起,表示死者並非他母親所說的冤枉的。作為一個革命革新人士,連自己家人的專思想工作都沒有做屬全面(他母親完全不知到他在做些什麼,甚至還以為是朝廷冤枉了他),暗示著維新註定是要失敗的,諷刺了當下愚昧之人。

⑻ 關於《葯》的結尾的寓意!

含有隱喻作用,並帶有魯迅一貫的嘲諷意味。在華大媽上墳時,另一位婦女內是革命犧牲者的母容親,她也是很愚昧的,以至於上兒子的墳也是「現出羞愧的顏色」,但當她們看見那圈紅白的花(革命夥伴們上墳帶來的)時,華大媽那段心理描寫能夠看出一些端倪,「忽然感到一種不足和空虛」,可她卻不願意根究,她們只是愚昧單蠢到認為是兒子的靈魂顯靈(靈體便是那烏鴉),之後的種種也就很好聯系了。最終的思想意味如同魯迅其它作品,都是對當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的同情和痛恨

⑼ 魯迅的小說《葯》中,《葯》的含義是什麼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葯」的表層意思是人血饅頭。 貧民華老栓夫婦拿出長期辛勤積攢而捨不得花的錢,為小栓治病買「葯」——人血;在茶館里,茶客都對「人血饅頭」津津樂道。廣大的下層老百姓都相信人血饅頭是治肺癆病的「包好」的良「葯」,但是小栓服了人血饅頭卻還是死了,可見,這所謂的「良葯」其實是使人早日喪生的迷信之葯。從這點來看,小說揭露了封建統治對人民群眾思想的毒害,反映了廣大民眾迷信、愚昧和落後的社會現實。這樣的主題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葯》並沒有停留在這一點上。小栓治病的饅頭上,蘸的是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義的革命者身上流出來的鮮血,這樣,這味「葯」,也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2、「葯」第二層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 夏瑜是為民眾奮斗的革命者,革命者以不畏強權爭取民主,赴湯蹈火甚至流血犧牲為「葯」,去救治病入膏肓的舊社會,建設民主社會,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然而,就義之時,夏瑜卻成為民眾圍觀、取樂的對象;被害之後,本應「治國」的血卻又成了拿來治癆病的「葯」。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魯迅先生二三事·葯》)。華老栓們並不知道夏瑜的血是為他們而流的,所以才「潮一般向前趕」看殺人找樂子,所以才對夏瑜的死無動於衷而羨慕夏三爺賺了一筆,所以才為小栓能吃上夏瑜的血而慶幸不已。尤其可悲的是茶客中有個「二十多歲的人」,年紀與夏瑜相仿,按說青年人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但當康大叔說到夏瑜勸牢頭造反,他第一個「現出氣憤模樣」,還附和眾人說夏瑜罵阿義可憐是「發了瘋了。」茶客從老到少,沒有一個是夏瑜的知音,「我欲只手援祖國,奴種流傳遍禹域。心死人人奈爾何?」(秋瑾《寶刀歌》)真是可悲! 「名曰同胞意未同,徒勞流血嘆無功。」(秋瑾《吊吳烈士樾》)革命行動失敗了,不能救國;夏瑜的死也不能喚醒民眾的愚昧和麻木,而且華小栓服錯了葯,還貽誤了治病。國家疾未治,民眾病未醫,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可說是一劑無效的「葯」。 3、「葯」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探討「病態」的社會要什麼「葯」才有「療救」的希望。 魯迅曾遠赴日本學醫,他寫這篇小說是不是為了宣傳西醫西葯?當然不是。老百姓拿人血饅頭治病,方法固然錯誤,更可怕的是,「人血饅頭」事件所反映的集體的思想的愚昧。,魯迅清醒的意識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因此,即使使用先進的西葯治好了肺病,但空有健壯的身驅,精神依然落後愚昧,也無助於國家民族的復興。 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魯迅贊賞其精神,但不認同其方法。夏瑜的進步思想和行為不被民眾所理解,夏瑜宣傳「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但是,「大清」是誰的,國家什麼概念、政體如何變遷,是華老栓這樣的小老百姓所不關心的,他們只關注實際地影響到他個人、家庭的具體的事件。所以,他在監獄里勸牢頭造反,招來的是毒打;甚至,夏瑜自己的母親都不理解兒子的革命壯舉,她上墳時,「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

⑽ 魯迅的《葯》中,最後寫的烏鴉的那個場景什麼意思啊

其一,渲染氣氛。其二,凸現主旨。鮮明地表現出要喚醒民眾的主題。

內容簡介:

近代·魯迅《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直到五四運動初期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面貌,歌頌了為民族民主革命獻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責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也批判了當時革命黨人脫離群眾的缺點和群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

小說中的重要人物是民族民主主義革命者夏瑜,作者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的,但他的形象仍然很鮮明。夏瑜是一個青年革命者,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強的斗爭意志,熱愛真理,對革命事業表現出無限的忠誠。

在革命遭受挫折,他被投入監牢時,他仍然對勝利充滿信心,表現出樂觀精神。在敵人監牢里,他堅持斗爭,進行革命宣傳,「勸牢頭造反」。牢頭向他「盤盤底細」時,他侃侃「攀談」開了,說出「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這樣響亮而有力的話。

紅眼睛阿義狠狠「給他兩個嘴巴」,他卻「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可憐阿義的不覺悟。最後,他終於為革命事業獻出年輕的生命。這表現出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10)葯的結尾寓意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魯迅先生的《葯》寫於1919年4月25日,脫稿於「五四運動」時期,發表於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號。

從作品所處理的題材來看,作品中人物所處的時代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期間,也就是中國民主革命運動先驅者之一秋瑾烈士1907年就義那個時候,秋瑾烈士就義後四年即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國,但由於資產階級領導革命的軟弱性,未能完成民主主義的革命任務,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仍然統治著中國,中國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當時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妥協,脫離群眾,空想依靠少數人的力量(包括使用恐怖手段)代替群眾的革命運動。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失敗後被恩銘的親兵殘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發而入獄,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

魯迅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十分關心中國的革命問題。在仙台學醫時,他看了日本人殺中國人而另一大群中國人卻來 「鑒賞」 殺人 「壯舉」 的電影以後,深切感到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

由此他得出結論: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秋瑾烈士的被害,他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必要。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他創作了《葯》。

文章簡介:

這篇小說通過對封建統治爪牙的刻畫,揭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康大叔、夏三爺、紅眼睛阿義等人的形象,則集中表現了封建統治階級陰險、狠毒、貪婪、卑鄙的反動本質。康大叔是個劊子手,他兇殘狠毒,卑鄙詭詐。他一出場便使人感到憎惡。

他替主子殺害革命者,公開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毆打革命者合理;他詐騙群眾,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葯」高價賣出;他宣傳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葯。

作者滿懷憎惡的感情,集中刻畫了他丑惡的外貌、野蠻的行動和卑劣的靈魂。作者對殺人劊子手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爪牙、幫凶尚且如此,主子必然更加兇殘狡詐。

夏三爺是個卑鄙的人,他極端自私,為了保全自身和獲得錢財,竟不惜喪心病狂地告發夏瑜,出賣自己的侄兒。紅眼睛阿義是監牢的牢頭,在他看來,牢頭榨取「犯人」的「油水」天經地義。

他去盤問夏瑜「底細」,結果夏瑜太窮,沒有「油水」可「榨」,他「氣破了肚皮」。聽了夏瑜的宣傳,他不但毫不感動,反而狠狠地打了夏瑜兩個嘴巴。夏瑜犧牲以後,他非但沒有絲毫同情,而且拿走「剝下來的衣服」。他們實際上都是在維護罪惡的封建統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