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典故
『壹』 中國古代有那些關於"鼎"的典故啊 問鼎中原的典故是誰
拔山扛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聲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勢
力能扛鼎
嚴重九鼎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徵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徵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隻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問鼎 《漫畫問鼎》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問鼎三甲、問鼎中原、問鼎拳王寶座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並歷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鍾鳴鼎食」
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後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
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徵,所以又以「鍾鳴鼎食」代表貴族的生活。
『貳』 鼎的典故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叄』 關於青銅器的歷史典故
問鼎中原 (春秋時候楚國的)
一言九鼎 (大禹的)
拔山扛鼎 (項羽)
鼎成龍升 (黃帝的)
我只能想到這幾個,過會再補充吧
『肆』 有關青銅器的介紹及歷史故事
青銅器工藝的冶鑄方法與青銅器的造型及裝飾方法密切相關。
青銅器都是鑄成的,不是敲擊或剜鑿成的。鑄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爐內經高溫熔化成液體,然後倒入模型中,待溫度下降後,銅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鑄銅工場遺址已經在河南安陽發現(其他發現下節介紹)。對於周代以來的青銅器冶鑄已有初步了解。
一塊重約一七·八公斤的銅礦原料曾被發現,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並夾雜著赤鐵礦。熔鍋是一種紅黃色的陶質器,發現這種熔爐的農民稱之為「將軍盔」。熔鍋可以達到裝一二·七公斤銅液的容量。冶煉青銅需要的熱度是一千度左右。這樣高的溫度,可能有鼓風爐的設備,燃料是木炭。
青銅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塊拼成,一部分稱為外范,上面並且有花紋。外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內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內面。外范和內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時,內外之間空隙部分,留待銅液填充而形成所要製作的銅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與實際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應恰恰相反。在安陽曾發現很多陶范和為了製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實際的銅器的形狀,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鑄銅器是古代青銅器鑄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紋和文字都是鑄出來的,不是刻的(戰國時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種鑄造辦法,例如:兩次鑄法創造了銅器上的提梁或鏈條,特別是鏈殺的鑄造,是金屬熔冶技術上的重大發明。
蠟模法;在翻鑄結構較復雜或鏤空的裝飾時,范型的設計比較困難,往往內用蠟模,外加濕柔陶泥塗墁,於後自然成為范。然後加燒使蠟熔解流出,遺留之空隙為澆鑄時之銅液填充,即成型。在戰國以前是否已經使用尚難證實。
青銅器的裝飾在設計時就知道利用鑄造技術上的特點,避免鑄造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殷代銅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稜,就是因為陶范拼合時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點,主動加以利用而產生的。而且每一塊陶范上的花紋各自形成一,完整單位,以避免兩范拼合時花紋相錯,因而取得對稱或重復連續花紋的效果。青銅器上裝飾面的分割也就是由於陶范的分塊。因而裝飾和造型是密切結合的。西周以後,青銅器花紋粗獷單純,也和器壁變薄有關。戰國時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紋的簡便方法,產生了繁復的圖案。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與造型及裝飾方法的密切聯系,說明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傳統。
一、西周初年的青銅工藝
西周初(武王、成王、康王、召王時期)的八九十年間的青銅器,在造型和裝飾上與殷代青銅器大同小異。造型的風格特點明顯類似。但銘文內容較詳,記述了當時的政治活動,不僅便於確定其時代,而且提供了歷史研究的資料。武王時期的「大豐」(或名「天亡」),成王時的「獻侯鼎」,康王時的「盂鼎」,都是有名的代表性作品。
河南洛陽及溶縣等地出土成組的(銘文中有相同的族名和人名的)銅器群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如:「康侯、沐伯」組二十一器,「矢令」組四器(其一出土於江蘇丹徒),「作冊大」方鼎等四器,「卿」組六器,「」組六器,「臣辰」組四十餘器,都是成王及康王時為貴族們作的銅器。
西周初年的銅器中,特別以大盂鼎(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作)重一五三·五公斤,高約一米,是古代銅器中有名的重器。上有銘文二九一字。內容是敘述康王如何賞賜他的大臣「盂」的經過。賞賜品中有「人鬲」,被歷史學者認為是古代奴隸制的證據。盂鼎的造型(鼎腹的輪廓和鼎足的樣式)都已呈現西周銅鼎的流行形式。器口花紋,是殷代的題材,但處理上已是西周的方式。從大盂鼎上明顯地看出青銅器藝術由殷代向西周、春秋時代的演變。
二、西周及春秋時代的青銅工藝
西周及春秋時代(約公元前一二○○四七六年)的青銅器中,具有成熟的西周風格的作品最有代表性,這些銅器大半製作於西周晚期(約公元前九○○;八○○年),即共王至宣王時期。
東周春秋時代,地方性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不斷發展。戰國藝術的新風格已在逐漸醞釀中。代表著周朝文化的青銅器,西周多是王室及王臣之器,到了東周則王室王臣之器罕見,而諸侯列國之器極其盛行,反映列國在政治上走上獨立發展的趨勢。
西周及春秋時代青銅器的新變化,首先是器形類別減少,爵、觚、斝、卣、盉等酒器,鬲、方鼎等烹煮器,都已消失不見,這一時代最常見的鼎和壺都出現了新的樣式。
鼎之形制較大者(如厲王時的大克鼎),斂口,侈腹,鼎腹的側影扁而方,鼎足上半作獸面裝飾。鼎之形制較小者(如共王時的頌鼎),鼎腹側影輪廓接近半圓形,鼎足上下粗,中間稍細,似動物之足。整個器形輪廓呈連續的柔和曲線。
有耳的壺發展的結果,代替了卣和觶,成為此後一種主要的銅器(如共王時期的頌壺)。食器中西周時代新出現了盨(如厲王時期的克盨),和東周以後新出現的簠,都逐漸代替了。
此時代青銅器的另一特點是產生了很多大型的銅器,如大克鼎高九三厘米,重二○一·五公斤;虢季子白盤長一三七·二厘米,寬八六·五厘米,高三九·五厘米,重二一五·五公斤。往往有豐富的長篇銘文,如散氏盤(厲王時器,三五七字,)、毛公鼎(宣王時器,四九七字,最長的銅器銘文,大克鼎、頌鼎、虢季子白盤的銘文都具有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大型銅器的鑄造,長篇的銘文,以及銅器器身的變薄,這都顯示了冶鑄技術的進步。
一九二三年出土於河南新鄭的立鶴方壺,壺身遍布蟠曲龍紋,兩旁有鏤空的龍形雙耳,壺下伏有雙獸,壺口有雙層蓮瓣中央立一鶴,展翅欲飛,工藝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變革時期的時代風貌。
此時期的青銅器在藝術上的特點,其造型,如前所述,輪廓線多是柔和優美的曲線,並有適當的比例關系,表現了新的創造。銅器上的裝飾花紋簡易,紋樣多竊曲紋、環帶紋和雙頭獸紋。其他尚有重環紋、垂鱗紋等。又有寫實意味的蛟龍紋。可以看出竊曲紋和雙頭獸紋都是殷及周初流行的饕餮紋和夔龍紋的變化,按圖案規律重新組織而成。此時期的花紋組織,更多利用簡單的重復所構成的二方連續。
三、戰國時代的青銅工藝及其他美術品
戰國時代,在地方經濟發達的基礎上,文化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古代典籍中有一些關於戰國時代美術活動及傳說的記載,不僅可以看出古代人對於美術的了解,其中也透露一些實際情況。《韓非子》記載有畫家用了三年時間為周君畫
『伍』 關於鼎的四個典故
庄王問鼎,夏傳九鼎,項羽扛鼎,鼎足三分
庄王問鼎
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建立了周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親戚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許多諸侯國。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控制不住整個天下。諸侯勢力興起,互相爭奪霸權。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相繼稱霸。
楚國的穆王死後,兒子旅即拉,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整頓內政,厲行改革,國家漸漸富強起來。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出兵滅了庸國,第六年打敗了宋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帶兵攻打陸渾的戎族,路經東周的都城洛邑,在城郊舉行了一場旨在炫耀武力的閱兵式,威脅周室,似乎有取而代之之意。
金鼓聲嚇壞了有名無實的周天子,他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到城郊去慰勞楚軍。作為東道主的王孫滿與遠道而來的霸主楚莊王,進行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楚莊王咄咄逼人地說:「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為傳世之寶,聽說陳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狀大小與輕重如何?你講給我聽一聽。」
王孫滿聽出了這話里的弦外之音,十分嚴肅地回答;「夏、商、周三代是靠德來維持的,哪裡是靠鼎呢?從前,大禹統治天下的時候.九個州都送來了州產的青銅,鑄了九鼎。夏桀無道,鼎為商所有,商紂暴虐,鼎又傳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雖小也重,若沒有道德,鼎雖大也是很輕的。從成王把鼎定在郟鄧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現周天子的地位雖然衰弱了,但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鼎的輕重,你還是不要打聽了吧。
王孫滿不卑不亢地答復,替庄王清醒了頭腦,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他也自知還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辭而去。這是一段人們較熟悉的歷史典故,後人常用「問鼎」,表示覬覦政權,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就是由此而來。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徵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徵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一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一隻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扛鼎大力士:項羽
「扛鼎」即用手舉鼎,與現代舉重頗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從戰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訓練的方法,《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史書中曾有「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的記載。「力拔山兮氣蓋世」、 「長八尺余」的項羽「力能扛鼎」的傳說則見於漢代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可見,項羽曾是雙手托舉青銅鼎的大力士。
鼎足三分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陸』 有關青銅器的典故,故事,趣味講解方面的詞
[鍾鳴鼎食]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具。指吃飯時敲鍾奏樂,列鼎。形容富貴人家奢侈豪華的生活。
[言重九鼎]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鼎:古代煮東西用的三足兩耳式的器物。九鼎:比喻力量重。說話的分量,有如九鼎之重。形容說話極有份量。
[笙歌鼎沸]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形容樂聲歌聲熱鬧非常。
[幕燕鼎魚]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在帳幕上築巢的燕子,在炊器中游動的魚。比喻處境極其危險。
[三分鼎足]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鼎:古代烹煮器具,多用青銅製成,一般圓形三足。比喻像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並立對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亦作「分三鼎立」、「鼎足三分」。
[舉鼎拔山]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鼎:古代的青銅炊器,大且重。能將大鼎舉起,能將高山拔動。比喻力大氣壯。
[擊鍾鼎食]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鍾:金屬制打擊樂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古代高官顯貴用食時,打著樂器,列著鼎器。形容生活優裕,奢侈豪華。亦作「擊鍾陳鼎」、「鍾鳴鼎食」、「鳴鍾列鼎」、「鼎食鍾鳴」。
[鼎足之勢]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勢:局勢。局勢像鼎的三個足一樣。比喻勢均力敵的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亦作「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峙而立」,「鼎足三分」,「鼎足而三」,「三分鼎足」。
[鼎鑊刀鋸]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鼎:古代烹煮用的青銅器物,三足兩耳。鑊:大鍋。鼎鑊: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因用指稱最殘酷的刑罰。
[春秋鼎盛]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春秋:年齡。人年齡正處在旺盛、強壯之際。舊時比喻人正當壯年,精力充沛。
[一言九鼎]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九鼎:古代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比喻份量重。一句話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語極有份量,能起決定性作用。亦作「一語九鼎」、「片言九鼎」、「九鼎一言。」
[問鼎中原]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人聲鼎沸]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鼎:古代煮食的器物,有三足兩耳。沸:沸騰。人聲嘈雜,就像水在鼎里沸騰一樣。
[三足鼎立]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鼎:古代青銅制的炊具,一般是三隻腳。像三隻腳的鼎那樣立著。比喻三種勢力的並立對峙。亦作「三分鼎足」。
[力能扛鼎]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扛:用雙手舉起沉重的東西。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①形容氣力特別大。②亦比喻筆力雄健。
[九鼎大呂]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九鼎:傳說夏禹曾鑄九鼎,代表九州,象徵著國家政權,是夏、商、周三代的傳國之寶。大呂:周朝大鍾。比喻非常貴重的事物。多指地位、作用非常重要。
[革故鼎新]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革:除掉。故:舊的。鼎:更換。去掉舊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換代或重大改革。亦作「鼎新革故」。
[鼎魚幕燕]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幕:帳篷。在鼎中的魚,在帳篷上築巢的燕子。比喻處境非常危險而自己不知道。
[大名鼎鼎]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鼎鼎:盛大,顯赫。形容人的名氣很大。亦作「鼎鼎大名」。
[嘗鼎一臠]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臠:切成小塊的肉。品嘗鼎中一塊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個鼎中食物的味道)。常比喻由部分可以推知全體,由小見大。亦作「鼎中一臠」、「一臠知鼎」。
[拔山扛鼎]
此成語的詳細解釋是:拔:拔起來。扛:兩手舉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為青銅鑄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圓形的三足兩耳,方形的四足兩耳。拔起大山,舉起鼎。形容力大無比。亦作「拔山舉鼎」。
拔山扛鼎 拔山舉鼎 嘗鼎一臠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鑊刀鋸 鼎湖龍去 鼎鑊如飴
刀鋸鼎鑊 大名鼎鼎 鼎鼐調和 鼎折覆餗 鼎食鳴鍾
鼎食鳴鍾 鼎折餗覆 鼎食鍾鳴 鼎新革故 鼎玉龜符
鼎魚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勢 負衡據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舊鼎新 海內鼎沸 舉鼎拔山 九鼎不足為重 九鼎大呂
舉鼎絕臏 禁鼎一臠 九鼎一絲 擊鍾陳鼎 擊鍾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鍾列鼎 鳴鍾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於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鍾 問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魚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鍾鼎人家 鍾鼎山林 鍾鼎之家 鍾鳴鼎列
鍾鳴鼎食 鍾鳴鼎重扛鼎抃牛 匡鼎解頤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龍去鼎湖 幕燕鼎魚 鳴鍾列鼎 鳴鍾食鼎 牛鼎烹雞 群情鼎沸 人聲鼎沸 染指於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調和鼎鼐 問鼎輕重 五鼎萬鍾 問鼎中原
相傳夏初元年,禹皇(也就是大禹)將天下九分,分為九州,並設州牧,鑄九個鼎,分派天下工匠採取九個州的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圖畫刻在上面,每個鼎代表一個州,每個鼎都掌握一個州的氣運,後來,鼎就成了帝王權力的象徵,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沒落,霸主之一楚莊王就向周問鼎,這就是「問鼎中原」後來秦統一天下,就開始收集九州鼎,當時收集到一個鼎,可是在半路上沉到了江里,秦王朝發動上千人在江里尋找,無奈九州鼎消失的無影無蹤。
『柒』 青銅器有關故事和典故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 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銅劍的故事
楚國的能工巧匠干將的妻子.夫妻二人給楚王鑄造寶劍,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製成。楚王因時間久了而發怒,想要殺死鑄劍人。寶劍鑄了兩把並分有雌與雄。干將的妻子當時懷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對妻子訴說道:「我替楚王鑄造寶劍,好多年才獲得成功,楚王為此發怒,我要前去送劍給他的話,他必殺死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話,等他長大成人,告訴他說:『走出家門看到南山,一棵松樹生長在一塊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劍就藏在巨石的背後面。』」隨後就拿著一把雌劍前去進見楚王。楚王非常忿怒,命令人來察看寶劍,發現劍原有兩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劍被送呈上來,而雄劍卻沒有送來。楚王暴怒,立即把鑄劍的干將殺死了。
莫邪的兒子名叫尺,等到他後來長大成人了,就向自己的母親詢問道:「我的父親究竟在哪裡呀?」母親說:「你的父親給楚王製作寶劍,用了好幾年才鑄成,可是楚王卻發怒,殺死了他。他離開時曾囑咐我:『告訴你的兒子:出家門後看到南山,一棵松樹生長在一塊巨石上,寶劍就在石頭的背後面。』」於是,兒子走出家門向南望去,不曾看見有什麼山,只是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邊的石塊,就用斧子擊破它的背後面,終於得到了雄劍。從此以後,兒子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報仇。
古代寶劍名。或作「鏌邪」、「鏌鋣」、「莫鋣」。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汁不流。干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干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網路)
銅鼎
黃帝統一中國後,建都今河南省新鄭縣。他到處視察,帶領部下遷徙往來,沒有固定的住所,環繞著軍隊構營以自衛,百官都用雲命名,軍隊叫雲師,並且設置左大監、右大監,監督各地諸侯。
黃帝又在今河南靈寶鑄鼎原采首山銅,鑄造九鼎於荊山下。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正如一位詩人所說的:「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問鼎於河洛。」黃帝寶鼎置於寶鼎壇的中宮位置,其他八鼎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
故事還有好多,暫且給兩個,太多了。
『捌』 關於青銅器的成語
鼎鑊刀鋸抄
鼎:古代烹用襲的青銅器物。鑊:大鍋。鼎鑊: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稱最殘酷的刑罰。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若見此奸賊,必手刃其頭……雖赴鼎鑊刀鋸,亦無恨矣。」
力能扛鼎
扛:用雙手舉起沉重的東西;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形容氣力特別大。亦比喻筆力雄健。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玖』 西周禹青銅鼎的歷史典故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 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拾』 與青銅器有關的故事有 什麼
銅劍的故事
楚國的能工巧匠干將的妻子.夫妻二人給楚王鑄造寶劍,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製成。楚王因時間久了而發怒,想要殺死鑄劍人。寶劍鑄了兩把並分有雌與雄。干將的妻子當時懷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對妻子訴說道:「我替楚王鑄造寶劍,好多年才獲得成功,楚王為此發怒,我要前去送劍給他的話,他必殺死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話,等他長大成人,告訴他說:『走出家門看到南山,一棵松樹生長在一塊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劍就藏在巨石的背後面。』」隨後就拿著一把雌劍前去進見楚王。楚王非常忿怒,命令人來察看寶劍,發現劍原有兩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劍被送呈上來,而雄劍卻沒有送來。楚王暴怒,立即把鑄劍的干將殺死了。
莫邪的兒子名叫尺,等到他後來長大成人了,就向自己的母親詢問道:「我的父親究竟在哪裡呀?」母親說:「你的父親給楚王製作寶劍,用了好幾年才鑄成,可是楚王卻發怒,殺死了他。他離開時曾囑咐我:『告訴你的兒子:出家門後看到南山,一棵松樹生長在一塊巨石上,寶劍就在石頭的背後面。』」於是,兒子走出家門向南望去,不曾看見有什麼山,只是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邊的石塊,就用斧子擊破它的背後面,終於得到了雄劍。從此以後,兒子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報仇。
古代寶劍名。或作「鏌邪」、「鏌鋣」、「莫鋣」。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汁不流。干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干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網路)
銅鼎
黃帝統一中國後,建都今河南省新鄭縣。他到處視察,帶領部下遷徙往來,沒有固定的住所,環繞著軍隊構營以自衛,百官都用雲命名,軍隊叫雲師,並且設置左大監、右大監,監督各地諸侯。
黃帝又在今河南靈寶鑄鼎原采首山銅,鑄造九鼎於荊山下。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正如一位詩人所說的:「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問鼎於河洛。」黃帝寶鼎置於寶鼎壇的中宮位置,其他八鼎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 四羊方尊背後的故事(上) http://www.jianbaoclub.com/news/submit.jsp?operation=detail&id=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