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瓜的典故
㈠ 竊瓜灌水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戰國時梁國大夫宋就,任邊關縣令,與楚國相鄰。梁、楚兩國的邊亭都種瓜,梁人種瓜因專善屬於管理,經常澆水,瓜長得又大又甜;楚人種瓜,不善於管理,又不勤於澆水,因此瓜長得不好。楚人忌妒梁人的瓜美,經常至梁人瓜園中偷瓜。梁人將此事報告給宋就,並主張捉拿偷瓜的楚人。宋就勸阻梁人未去抓捕偷瓜的楚人,並派善於種瓜的梁人天天到楚人瓜園中替楚人澆水,楚人的瓜因此也逐漸好起來。楚王知道了這件事,頗受感動,以重金相酬謝,並主動與梁國交好。從此,梁、楚兩國建立起友好的睦鄰關系。
㈡ <<梁亭夜灌瓜>>翻譯
灌瓜」這個典故源於《新書.退讓》。
這個典故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魏國有個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與楚國楚縣接壤的地區任縣令。
在兩國的邊線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對方人員闖入。兩國都在各自的國土上種有西瓜。由於魏國的士卒非常勤勞,他們經常給瓜地澆水施肥,所以他們的瓜長得又大又多;而楚國的士卒非常懶惰,他們既不給瓜地澆水,又不施肥,結果他們的瓜又小又少,楚縣的縣令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惱火,他立即派人駐守邊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訓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責後,心裡非常惱火,他把自己受責備的原因歸咎於魏國的西瓜長得好,於是在一個風高月黑之夜,偷偷越過邊境,毀壞了魏國的瓜地。
魏國的士卒發現後也要搗毀楚國的瓜地。魏國的亭尉知道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會因小失大。破壞兩國的有關系。於是他就此事前去請示宋就聽後不以為然,他對亭尉說,楚國的做法是錯誤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為了和楚國搞好關系,我們可以以德報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國去幫助他們澆水施肥,而且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覺。結果沒用多少天,楚國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長大了,亭尉和士卒覺得非常奇怪,後來才發覺是魏國人乾的,楚縣的縣令聽到這件事後,立即派人把此事奏報楚王,楚王為魏國宋就的做法所感動,也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內疚,於是派人帶厚禮前往魏國賠禮道歉,從此兩國結為友好鄰邦。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以德報怨。《北史李延孫傳論》就引用了這個典故:「灌瓜贈葯,雖有愧於昔賢;禦侮折沖,足方賀於前烈。」
㈢ 楚瓜梁灌譯文
梁國的大夫宋就,曾做過邊縣縣令,邊縣與楚國相鄰。梁國的邊亭,與楚國的回邊亭,都種瓜,各自對地答里的瓜的多少都有數。住在梁國邊亭的百姓,勤勞,常常給瓜灌水,瓜因此長得好。楚國邊亭的百姓偷懶,很少為瓜澆灌,瓜長得甚差。
負責管理楚國邊亭的縣令看見梁國邊亭的瓜長得那 好,非常惱怒自己邊亭的瓜如此之差。楚亭人由此妒恨梁亭人,就在夜裡去把梁亭的瓜搗毀了一些。梁亭人發現後就請來兵尉,也想去毀掉楚亭之瓜,兵尉就去請示宋就。宋就說:「惡是造成怨禍的根源。別人惡你也惡,就更壞了。若我教子,必定每天晚上讓人偷偷地為楚亭澆瓜,而不讓他們知道。」
於是梁亭人就每天晚上偷偷地去給楚亭瓜澆水。白天時,楚亭人也去為瓜灌溉,瓜的長勢一天天的好起來。楚亭人很奇怪,就暗中觀察,發現是梁亭人所為。楚縣令聽說後非常高興,就將此事報告給楚王了。楚王知道後,感到非常慚愧,告訴官吏說:「毀瓜者,難道沒罪嗎?這是梁人在退讓。」於是楚王以重金相謝,向梁王示好。由宋就開始,梁楚交好。
「楚瓜梁灌」比喻以德報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紛爭。
㈣ 灌水西瓜是什麼意思
注水西瓜,是商販為了給西瓜增加重量,不當謀利,利用注射器之類的東西,給西瓜注入水.
㈤ 翻譯楚瓜梁灌的句子
結下了仇怨,是惹禍的根苗呀。人家使壞你也跟著使壞,怎麼心胸狹小得這樣厲害!
㈥ 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盜鈴
English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買櫝還珠
發 音 mǎi dú huán zhū
釋 義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示 例 不善讀書者,昧菁英而矜糟粕。~,雖多奚益?改用白話,決無此病。(清·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
坐井觀天
一隻青蛙坐在井裡,一隻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這個「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家喻戶曉,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見識有限,眼光短淺;但是我認為這則故事在強調現在人們應該開闊思維、眼界放開的同時,卻忽視了其他值得關注的因素和信息,當我們再對這則成語故事分析後,會有更深刻和實際的啟示。
㈦ 瓜田灌義什麼意思
【成語】: 灌瓜之義
【拼音】: guàn guā zhī yì
【解釋】: 灌:澆灌;惠:恩惠。比喻以德報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糾紛。
【出處】:
【舉例造句】: 古人有灌瓜之義,我們也要學會以德報怨。
㈧ 梁亭夜灌瓜
「灌瓜」這個典故源於《新書.退讓》。
這個典故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魏國有個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與楚國楚縣接壤的地區任縣令。
在兩國的邊線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對方人員闖入。兩國都在各自的國土上種有西瓜。由於魏國的士卒非常勤勞,他們經常給瓜地澆水施肥,所以他們的瓜長得又大又多;而楚國的士卒非常懶惰,他們既不給瓜地澆水,又不施肥,結果他們的瓜又小又少,楚縣的縣令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惱火,他立即派人駐守邊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訓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責後,心裡非常惱火,他把自己受責備的原因歸咎於魏國的西瓜長得好,於是在一個風高月黑之夜,偷偷越過邊境,毀壞了魏國的瓜地。
魏國的士卒發現後也要搗毀楚國的瓜地。魏國的亭尉知道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會因小失大。破壞兩國的有關系。於是他就此事前去請示宋就聽後不以為然,他對亭尉說,楚國的做法是錯誤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為了和楚國搞好關系,我們可以以德報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國去幫助他們澆水施肥,而且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覺。結果沒用多少天,楚國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長大了,亭尉和士卒覺得非常奇怪,後來才發覺是魏國人乾的,楚縣的縣令聽到這件事後,立即派人把此事奏報楚王,楚王為魏國宋就的做法所感動,也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內疚,於是派人帶厚禮前往魏國賠禮道歉,從此兩國結為友好鄰邦。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以德報怨。《北史李延孫傳論》就引用了這個典故:「灌瓜贈葯,雖有愧於昔賢;禦侮折沖,足方賀於前烈。」
㈨ 文言文梁楚邊亭種瓜
退讓
賈誼
梁大夫宋就者,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梁之邊亭劬①力而數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惡。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惡梁瓜之賢己,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尉以請,宋就曰:「惡③!是何言也!是構怨召禍之道也。惡!何稱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於是,梁亭乃每夜往。竊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邊亭也。楚令聞之大悅,具以聞。楚王聞之,恕然丑以志自惛④也,告吏曰:「微搔瓜,得無他罪乎?」說⑤梁之陰讓他,乃謝以重幣,而請交於梁王。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歡由宋就始。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老子曰:「報怨以德。」此之謂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誇之,故饗客於章華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國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窶⑥國也惡見此台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且翟王猶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國惡見此台也!」楚王愧。
【注】 ①劬(qú):勤勞,勞苦。②窳(yǔ):懶惰。③惡(wù):嘆詞,表示憤怒。④惛(hūn):糊塗。⑤說:同「悅」,高興。⑥窶(jù):貧而簡陋。⑦翦:同「剪」,修剪。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每莫令人往莫:不要
B.楚亭旦而行瓜 行:巡察
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 丑:以為羞恥
D.故饗客於章華之台上 饗:宴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怒其亭瓜之惡也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B.梁亭覺之,因請其尉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C.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D.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邊亭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使者曰/否翟窶國也/惡見此台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窶國也/惡見此台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窶國也/惡見此台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一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窶國也/惡見/此台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4.下列各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則故事贊美宋就以德報怨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解決了梁、楚兩國的邊境糾紛,也對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B.宋就讓梁邊亭人晚上暗中幫助楚邊亭人澆灌瓜地,表現了他大度寬容的胸懷。楚令了解真相之後,很高興地把這件事報告給楚王。
C.翟王派使者到楚國,楚王想誇獎使者,於是在章華台上宴請賓客。章華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頂上。
D.全文少說理,多敘事,主旨體現在標題上。文章中引用古語和老子的話,啟示後人在處理人際關系乃至國與國之間關系時應該謙讓。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楚亭惡梁瓜之賢己,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謝以重幣,而請交於梁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翟王猶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D
B
C
(1)楚邊亭的守衛怨恨梁邊亭的瓜比自己的好,於是夜間到梁邊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撓梁邊亭的瓜。(惡,怨恨;賢,勝過;因,「於是」、「趁著」皆給分;竊,偷偷地)(2)便送很豐厚的禮品表示道歉,並且請求和梁王交往。(謝,道歉;交,交往;狀語後置句式)(3)翟王尚且還認為蓋房者太勞苦,居住者太安樂。(以,認為;大苦,太勞苦;大佚,太安樂)
【參考譯文】
梁國的大夫宋就,是地處邊境的縣令,和楚國搭界。梁國邊亭的守衛和楚國邊亭的守衛都種瓜,各有一定數量。梁國邊亭的守衛很勤勞,經常澆灌,他們的瓜長得肥美;楚國邊亭的守衛懶惰,澆灌次數少,他們的瓜長得很不好。楚國縣令常因為梁邊亭的瓜長得肥美,對自己邊亭的瓜長得不好而不滿。楚邊亭的守衛怨恨梁邊亭的瓜比自己的好,於是夜間到梁邊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撓梁邊亭的瓜,弄得瓜都有乾枯死掉的。梁邊亭發覺了這件事,於是向縣尉請示,也打算偷偷到楚邊亭瓜田去,扒壞楚邊亭的瓜作為報復。縣尉向宋就請教這件事,宋就說:「嗨!這說的是什麼話!這是結怨招禍的主意。嗨!怎麼說得這樣過分!假如我教你們,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邊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間為他們好好地澆灌瓜,不要讓他們知道。」於是,梁邊亭守衛就每天晚上到楚邊亭瓜田去偷偷地澆灌瓜。楚邊亭守衛早晨巡視瓜田,原來都已經澆灌過了。瓜一天比一天長得好。楚邊亭守衛感到奇怪就查訪這件事,竟然是梁邊亭守衛乾的。楚國的縣令聽到此事後非常高興,把梁邊亭守衛夜間澆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楚王。楚王聽說後,後悔、慚愧不已,知道自己糊塗了,告訴官吏說:「除了抓撓瓜,沒有其他罪過吧?」對梁國能暗中忍讓十分高興,便送很豐厚的禮品表示道歉,並且請求和梁王交往。楚王常常誇獎梁王,認為忠誠可信,所以,楚國和梁國關系融洽,是因為宋就的行為才有的。俗話說:「轉敗而為功,因禍而得福。」老子說:「報怨以德。」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吧!為人不忠厚老實,怎麼值得去效仿呢?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國,楚王打算向使者誇耀楚國的豪富,所以在章華台上宴請賓客。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頂上。楚王說:「翟國也有這樣的高台嗎?」使者說:「沒有。翟是個貧窮的國家,怎麼能看到這樣的高台呢?翟王自己蓋的宮室,堂高三尺,土台階三層,茅草屋頂不剪齊,柞木椽子不削皮。翟王尚且還認為蓋房者太勞苦,居住者太安樂。翟國怎麼能看到這樣的高台呢?」楚王感到慚愧。
㈩ 成語典故:澆瓜之惠
澆瓜之惠 [jiāo guā zhī huì]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比喻以德報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紛爭。
出 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載:梁與楚的邊亭皆種瓜。楚亭人妒恨梁人的瓜長得好,夜往毀之。梁縣令宋就制止了梁人的報復,並派人幫助楚人灌瓜,使楚瓜日美。楚王以重金相謝,與梁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