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矛與盾的讀音
1. 自相矛盾文言文注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自相矛盾
chǔ rén yǒu yù dùn yǔ máo zhě , yù zhī yuē : 「 wú máo zhī jiān , wù mò néng xiàn yě .」 yòu yù qí máo yuē : 「 wú máo zhī lì , yú wù mò bù xiàn yě . 」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
huò yuē : 「 yǐ zǐ zhī máo , xiàn zǐ zhī dùn , hé rú ? 」 qí rén fú néng yìng yě . zhòng jiē xiào zhī . fū bù kě xiàn zhī dùn yǔ wú bù xiàn zhī máo , bù kě tóng shì ěr lì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被其破壞!」
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1)寓言矛與盾的讀音擴展閱讀:
啟示:不要誇過頭,免得喧賓奪主。
一個人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來的。若是這樣做了,那就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質的客觀世界,或是思維的主觀世界,都有矛盾問題。有矛盾不見得是壞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進步與發展。關鍵是我們要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才能讓事物得到發展。
2. 寓言 矛與盾的意思要短的 既用
矛與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回其矛曰:「答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麼東西都刺不進去。」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麼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麼樣?」這個人被問得沒話可說了。
中心思想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3. 矛與盾寓言故事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盾,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回吾矛之利答,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譯文: 在很久以前,楚國有一個人既賣矛又賣盾。有一次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堅固的,什麼東西也刺不破它。」然後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是最鋒利的,任何東西都能刺破。」一個人問:「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如何呢?」聽了此話後,這個人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道理: 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後不對頭。 [提示] 說話、寫文章,如果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系中,竟有兩種相反的說法,前後互相抵觸,那就會矛盾百出,像楚國商人一樣經不住駁同。這則寓言故事已經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為人們常用的詞彙了
4. 寓言《矛與盾》的譯文是什麽
《矛與盾》的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牌非常內堅固,什麼東西都刺容不進去.」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麼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麼樣?」這個人被問得沒話可說了.
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5. 解釋寓言<矛與盾>中字的意思(古文)
根據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教材,解釋如下
譽:誇耀
陷:穿透
或:有的人
應:回答
6. 古代寓言 矛與盾的釋文
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麼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麼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原文: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簡介:
出自韓非子著作,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矛與盾》的寓意是說話辦事要一致,不能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矛盾或抵觸。
作者簡介:
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 難一》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寓言。
7. 古代寓言《矛與盾》的意思
《矛與盾》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鄭人買履》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准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台。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准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裡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盡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
8. 有誰知道「矛與盾」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
(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內揠之者,芒芒然容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嫌稻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稻苗撥高,滿意地回了家,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稻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釋義
揠苗助長是由寓言故事得來的成語。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示例
對學生的教育既不能~,也不能放任自流。
9. 寓言故事矛與盾中的鬻是什麼意思
● 鬻yù ㄩˋ
◎ 賣:~歌。~畫。~文為生。賣兒~女。
◎ 〔淫~〕水流溪谷之間。
◎ 古同「育」,養育。
寓言故事矛與盾中的「鬻」即「賣」。
10. 寓言矛與盾
矛與盾來
原文:
楚人有鬻盾源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麼東西都刺不進去。」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麼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麼樣?」這個人被問得沒話可說了。
中心思想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