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唐後無典故

唐後無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4 16:36:01

㈠ 唐代詩人的典故

1.
題都城南庄 唐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關於這首詩的故事,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大概是這樣的: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一天,他喝了幾杯酒之後,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一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半晌,只聽一位少女從門縫里問話,他對以姓名,並向她討茶解渴,那少女轉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一邊飲茶,一邊就尋找話題,想和她攀談幾句,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注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後,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時隔一年,崔護情不可抑,又於這一天去尋訪,只見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

2.
一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著毛驢在街上行走,隨口吟成一首詩,其中兩句是:

「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但一時不知哪個字好。於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

韓愈看到,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你騎驢子怎麼低著頭,也不朝前面看看?」

賈島一驚,慌忙下驢,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迴避的情形講了一遍。

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

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

「推敲」一詞是根據唐朝詩人賈島錘煉詩句的故事引申出來的,意為反復琢磨。

3.
唐代詩人鄭谷,很喜歡同詩僧交往。有個年輕和尚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請鄭谷品評,鄭谷玩味再三說:「既題目是早梅,數枝已開,不能稱作早,改為一枝開,如何?」這一字之改,使雪中孤梅凌寒意境更豁朗了,齊己大為欽敬,合掌行禮:「你是我的一字師啊!」 留下「一字師」的佳話。

4.
旗亭畫壁據傳說,唐代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在一個下雪天同到旗亭(酒樓)飲酒,見有梨園伶官多人偕同一些歌女也在那裡飲宴。三人相約,聽歌女所唱歌詞中誰的詩最多,每歌一曲,畫壁為記。起初,有兩位歌女分別唱了兩首王昌齡的絕句,有一位歌女唱了一首高適的絕句。王之渙遙指一位梳著雙髻的最美的歌女說:「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終身再也不也與你們比高低了。」等這位歌女一開腔,果然唱的是王之渙的《出塞》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故事成為唐代詩壇佳話,為後人經常援引。

㈡ 唐代詩人佳話典故~~~ 謝謝!!

1)李白曾於劍南「解貂贖酒」,留下「士解金貂,價重洛陽」佳話。

2)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與孔巢父等人隱居徂徠山麓,另為「竹溪六逸」,飲酒吟詩,極盡暢快,成為詩壇佳話。

3)唐代詩人賀知章,曾經解過金龜(所佩的玩飾)換酒以酬李白,成為往昔文壇上的佳話。

4)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曾擔任彭州刺史,並以他的薪俸接濟好友——唐代大詩人杜甫,為此留下了千古佳話。

5)唐代大詩人韓愈和賈島「推敲」詩句的佳話:賈島寫了一首詩,最後一句是描寫一個老和尚夜晚回廟的情景,一共五個字「僧敲月下門」。為了寫好這句詩,他思索了許久。原來他想寫「僧推月下門」,後來又覺得可以寫「僧敲月下門」。是用「推」字好,還是用「敲」字好呢?他反復地比較,甚至出門騎在驢背上,也用手做「推門」和「敲門」的動作,細心體味。有一次,他騎在驢背上做著「推」和「敲」的動作,潛心研究詩句。沒想到迎面一隊車馬簇擁著以為京兆尹(官名)來了,直到跟前才發覺。他連忙向京兆尹道歉,說明自己沒有顧得上讓路的原因。京兆尹叫韓愈,韓愈沒有怪罪賈島,勒住馬想了好久,說:「用『敲』字比用『推』字好。」並解釋道,「敲」字聲音響亮,更能生動地表達在靜靜的月夜,一個老僧回廟的情景。賈島接受了韓愈的建議,終於寫成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絕句。

6)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里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

7)唐代詩人鄭谷,很喜歡同詩僧交往。有個年輕和尚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請鄭谷品評,鄭谷玩味再三說:「既題目是早梅,數枝已開,不能稱作早,改為一枝開,如何?」這一字之改,使雪中孤梅凌寒意境更豁朗了,齊己大為欽敬,合掌行禮:「你是我的一字師啊!」 留下「一字師」的佳話。

㈢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典故

唐代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她有傾城傾國之美,天生麗質,又精通版音律,擅歌舞權,並善彈琵琶。以致唐玄宗對她寵愛有加!
那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為了博得「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集一身」的楊貴妃的歡心,每逢荔枝季節總要委派專人通過每五里、十里的驛站從四川(有的說從廣東、福建)馳運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宮中的享受又是極其奢侈,越是難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寶越要進貢,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讓唐玄宗封為宮廷御酒,其釀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獨厚的四川興農釀酒之地利優勢,釀出來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當時楊貴妃在華清宮里品嘗荔枝時是怎樣的一番動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與其對飲,楊貴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當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了。從此便有這歷史上這著名的一笑。「華清笙歌霓裳醉,貴妃把酒露濃笑」!那作為貢品進入宮廷的美酒,也取名為:露濃笑。

㈣ 唐謝觀、唐黃滔《誤筆成蠅賦》和《誤筆牛賦》背後有身典故

傳說三國來時著名畫家曹不興源受孫權之命畫屏風,不小心將墨點滴到絹面上,就勢畫成一隻蒼蠅。孫權疑為真,以手彈之,方知道是畫出來的。又有傳說,東晉王獻之應桓溫之請畫扇,誤落筆,就勢畫了一隻牛,極妙絕。同時書字牛賦於扇上,此扇義熙中尚在。唐謝觀、唐黃滔分別寫有《誤筆成蠅賦》和《誤筆牛賦》對這種隨機應變的高超的技藝加以頌揚。

上述兩則故事,一方面是贊揚畫家技術熟練,另一方面贊揚畫家隨機應變。中國畫以墨落在紙絹上難以改動,必須隨機應變。古人作畫強調「胸有成竹」,作畫前要盡量考慮周密,但有時遇到特殊情況,誤點、誤墨都難免會發生,畫家必須因勢改變原來的設想。曾針對傳統的「胸有成竹」之說,提出「胸無成竹」之說,「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俱足也,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㈤ 唐朝皇帝李隆基,既叫唐明皇同時又叫唐玄宗,有何典故

因為李隆基的廟號為玄宗,因此稱他為唐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又稱他為唐明皇。

㈥ 吐蕃犯唐是什麼典故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後,與唐建立密切關系,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唐中宗時,又將美女金城公主入嫁吐蕃(710)。此期間,雖吐蕃時有侵擾,但唐蕃關系基本上是良好的。

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發動叛亂。安史之亂,潼關失守,河洛阻兵,於是邊關精銳者皆征發人援,所留邊兵單弱,吐蕃乘機不斷入侵,虜掠殺傷,數年間,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數十州均落入吐蕃之手。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上半年,吐蕃犯唐,陷河(治今甘肅臨夏東北)、蘭、岷(治今岷縣)、廓(治今青海化隆西)、臨(治今甘肅臨洮)、原(治今寧夏固原)等州。七月,人大震關(今甘肅隴縣西)。九月,吐蕃陷涇州。十月,又寇邠州,陷奉天縣,京師震駭。

代宗詔雍王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抵禦吐蕃。吐蕃率黨項、吐谷渾、氐、羌20餘萬人抵長安,京師失守,代宗倉猝出逃陝州。郭子儀退保商州。吐蕃入京師,剽掠府庫市裡,縱火焚掠。又立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郭子儀在商州收散兵四千,欲奪回長安,以節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難,吐蕃聞之甚懼。百姓欺騙吐蕃說:「郭令公自商州領眾卻收長安,大軍不知其數。」又遣將入城,陰結少年數百人,夜間擊鼓大呼於朱雀街,吐蕃惶駭,悉眾遁去,遂收復京師。年底,代宗還京。

廣德二年(764)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反叛。八月,引吐蕃、回紇兵十萬人寇,京師震驚,詔郭子儀出奉天以御之。十月,吐蕃兩萬人逼邠州,節度使白孝德一閉門拒守,先鋒郭唏在梆州西斬俘吐蕃兵數百人。吐蕃兵進逼奉天,京城戒嚴。郭子儀屯奉天,眾人請戰,子儀日:「客深入,利速戰。彼下素德我,吾緩之,當自攜式。」因下令:「敢言戰者斬!」堅壁待之,吐蕃不戰自潰。劍南節度使嚴武破吐蕃七萬眾,拔當狗城。

代宗永泰元年(765),仆固懷恩又引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等三十萬人,分三道入擾,吐蕃以十萬軍赴奉天,京師震恐,命郭子儀等屯涇陽等地。代宗又下詔親征。吐蕃攻醴泉,大掠男女財物而去。吐蕃退至永壽北(今陝西郴縣),遇回紇,又合兵一處,來攻奉天。郭子儀知回紇與吐蕃不睦,遂與數騎飛馳回紇營,說服回紇與官軍聯合對付吐蕃,在靈台(今甘肅涇川東九十里)斬吐蕃五萬,掠牛羊無數。

大歷二年(767)九月,吐蕃又以數萬人圍靈州(今寧夏中衛、中寧以北),詔郭子儀鎮涇陽,京師戒嚴。十月,朔方節度使破吐蕃二萬余眾,生擒五百人,獲馬一千五百匹,吐蕃敗走。

大歷三年(768),吐蕃又以十萬人侵靈武,大將尚悉摩率兩萬人馬寇邠州。邠寧節度使馬麟破敵兩萬,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於靈州又破吐蕃六萬余眾,劍南西川亦破吐蕃萬余眾。

吐蕃連年劫掠、滋擾,至大歷八年(773)吐蕃六萬人又擾靈武,踐踏禾稼而去。十月,吐蕃以十萬人寇涇、邠等州,郭子儀派遣朔方兵馬使渾球拒之,初敗於宜祿(在邠州西),後與馬磷合力,殺數千人,吐蕃敗走,奪還被掠居民、牛馬。

大歷十一年(776)正月,劍南節度使崔寧大破吐蕃、突厥、氐、吐谷渾、羌、黨項等二十餘萬眾,斬首萬余級。十月,又攻下吐蕃望漢城。十二月,西川兵破吐蕃十餘萬眾,斬首八千級。

德宗建中元年(780),唐派遣韋倫送歸吐蕃俘虜。吐蕃人極言唐天子盛德,其贊普(首領)大悅,修道路迎韋倫,並遣使隨韋倫人唐朝貢,唐蕃關系轉機。建中二年(781)贊普請改敕書稱貢獻及賜,並請以賀蘭山為界,皆許之。建元三年(782),吐蕃放歸設蕃將領、僧尼等八百人。雙方協議會盟之事。時朱此反,吐蕃出兵助唐收復京城。

到貞元三年(786)五月,以侍中渾瑊為吐蕃平涼會盟使,率軍兩萬至盟所。將盟,吐蕃伏兵數萬齊發,唐將卒被劫千餘人,渾王瑊僥幸逃歸。不久,吐蕃又遣使請和,拒之。於是又大掠開陽、吳山等地,繼而圍隴州、陷華亭、連雲堡,擾長武城,屯原州。

貞元四年(788)盛夏,吐蕃以三萬騎擾涇、邠、寧、慶、鄜等州,掠人畜約二、三萬而歸。十月,吐蕃又發兵十萬聯合雲南兵滋擾西川(今四川西部)。節度使韋皋說服雲南王引兵回去,而在清溪關(四川漢源西南)外大破吐蕃兵。第二年,韋皋又遣將破吐蕃兵於雋州(治今四川西昌)台登谷,斬首二千級,投崖赴水者不可勝數。

德宗貞元八年(792)吐蕃擾靈州,毀營田。六月,又擾涇州、擄屯田士卒千餘人而去。八月,韋皋攻吐蕃於維州(治今四川理縣),虜其大將論贊熱。第二年五月,又遣董勔、張芬分出西山、靈關,破吐蕃,拔堡寨五十餘所。

至貞元十七年(801),吐蕃又大舉進攻,寇鹽州、陷麟州、殺刺史、毀城池,大掠居民。韋皋遣將率兵兩萬出成都西山,南北九道並進,從八月到十二月,轉戰千餘里,累破敵十六萬眾,拔七城,五軍鎮,受降三千餘戶,生擒六千餘人,斬首萬余,遂圍維州,擒吐蕃大首領論莽熱。吐蕃元氣大喪。韋皋治蜀二十一年,數次出師,破吐蕃凡四十八萬,擒殺城主、籠官千五百,斬首五萬余,獲牛羊二十五萬,收機械六百三十萬。

唐憲宗元和六年(806),吐蕃遣使入唐請盟,唐亦遣使入蕃,自此遣使朝貢不絕,並開互市。到長慶元年(821),吐蕃會盟使論納羅入唐,據吐蕃宰相缽闡布提的盟文,穆宗命宰相及大臣共十七人與吐蕃盟使會盟於長安西郊。次年,唐會盟使劉元鼎入吐蕃,與缽闡布會盟於邏些(今拉薩)東哲堆園,建「長慶會盟碑」。規定:「蕃漢兩邦,各守見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討,不得相為寇讎,不得侵謀境土。」基本上結束了唐蕃之間長期的戰爭。

㈦ 求跟唐太宗李世民有關的成語典故

槐蔭福地:喻有神靈庇護之福地。

邯鄲市涉縣固新村,有一株歷史悠遠且屬世間稀有的古槐,被稱為「神州第一槐」,俗稱「固新老槐樹」。該樹高30餘米,樹圍15.4米,根圍20餘米,雖歷經千年滄桑,至今仍枝葉茂盛、年年開花結果,看上去一派生機盎然,令人贊嘆。古槐之下,一股清澈見底的泉水,沿著蜿蜒水溪奔流不息,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關於此株古槐植於何年的說法不少,據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涉縣志》和該村《古槐碑記》載:一曰植自唐宋;二曰大明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初,固新村建村立業時,已有千年古槐之說;三曰春秋戰國時期,秦兵攻趙,路過此地,曾在古槐樹下歇馬飲食;四曰唐代呂翁在此修道有「先天古槐,後世小仙」之語,曾有「槐蔭福地」盛譽牌匾高懸民間傳說。
據歷史記載及有關專家考證,這株古槐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是中華大地至今發現的樹齡最久遠的一株古槐,甚為珍貴。
民間傳:「明末災荒,古槐開倉,以槐豆樹葉拯救飢民。晝采夜長,茂然不敗。」

邯鄲成語典故!
銅雀胡笳:喻不同風格的藝術和文化交輝相映,情景交融,感染力強。胡笳,指胡笳十八拍,古琴曲,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

相傳,曹操當年在鄴都銅雀台上接見並宴請從匈奴歸來的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興致所至,文姬在台上演唱了她的名作「胡笳十八拍」,漢台胡曲,琴韻悠長,傳及十里,感動萬人,一時傳為佳話。

曹兵無數:喻無法搞清准確的數量,或謂人數眾多。

東漢末年,經官渡一戰,時為漢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舉擊敗當時雄踞中國北方的大軍閥袁紹,佔領冀州(治所在鄴城,今邯鄲臨漳縣鄴鎮),自領冀州牧。至此,整個北中國大部分地面皆歸曹操麾下,鄴城也隨之成為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後,曹操又加封魏王,權勢更加顯赫。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為鞏固其統治,大興土木營建鄴都,興建了銅雀台。隨後,又分別於建安十八年十九年相繼建造了金虎台(後趙時因避建武帝石虎諱更名金鳳台)和冰井台,史稱銅雀三台。另傳,曹操還以一個軍事戰略家的眼光,在台下修了一條暗道,名曰「轉軍洞」(又名藏兵洞),與台西十餘里外的講武城兵營相通。一旦有變,即可從這條暗道迅速轉移。民間傳說的「曹操的兵數不清」這個典故就是指曹操將兵馬編成一條龍式往返走進走出洞中的情景。

因勢得導:喻做事情要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進行引導和推動。

公元前341年,魏國聯合趙國去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5萬去救援。田忌向軍師孫臏求教救韓國之策,孫臏說: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採用減灶之計,誘龐涓而至馬陵,乘勢全殲魏軍,龐涓身死,魏太子申被俘。孫臏名揚天下。

先發這些先,還有,給網址你
http://tieba..com/f?kz=509725315

㈧ 南詔歸唐是什麼典故

南詔是唐代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在今雲南地區建立的奴隸制邊疆民族政權。烏蠻與今彝族有親緣關系。白蠻與今白族有親緣關系。

雲南地區各族聚居,名號繁多,難以勝計。漢族進入雲南,設置若干居住點,開始傳播先進文化。戰國時楚威王派將軍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因歸路斷絕就以滇池為中心建立滇國,子孫相繼為滇王。漢武帝遣將軍郭昌滅滇國,置益州郡。東漢增置永昌郡(治不韋,今雲南保山縣北)。諸葛亮平定南方後又增置興古(今雲南馬龍縣)、雲南(今雲南祥雲)二郡。

戰國以後許多漢人陸續移居雲南,和土著居民長期雜居通婚,形成了白蠻族。白蠻的文字、語言、風俗大致與漢族相同。白蠻過農耕生活,在洱海和滇池周圍有相當發達的農業經濟。唐初,洱海周圍有成百個被稱為「河蠻」的白蠻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諸部以趙、李、楊、董等姓為首領,各據一地,互不統屬。在離洱海較遠的四周,則散居著烏蠻部落。烏蠻受漢族影響較小,有些烏蠻部落,語言需三譯四譯才能與漢族相通。唐初烏蠻仍以畜牧為業,不知耕織,多牛羊,無布帛,用牛羊皮製衣服。烏蠻婦人著黑色衣服,衣長曳地,白蠻婦人著白色衣服,長不過膝。

七世紀初葉至中葉,烏蠻部落不斷向洱海地區遷移,他們征服了當地的白蠻建立了六個詔。烏蠻稱王為詔,六詔即六個王國。六詔的名稱和居地如下:

一、蒙蓓詔——居地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北境。

二、越析詔——居地在今賓川縣。

三、浪穹詔——居地在今洱源縣。

四、邆賧(音藤閃)詔——居地在今鄧川縣。

五、施浪詔——居地在今洱源縣東。

六、蒙舍詔——居住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北境。因地居五詔之南,故又稱南詔。

蒙舍詔首領姓蒙,始祖名蒙舍龍。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舍龍孫獨羅(又名細奴邏)建「大蒙國」,自稱「奇嘉王」,遣使入貢,臣屬於唐。武則天時,細奴邏子邏盛親自入朝。七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吐蕃勢力進入洱海地區北部。唐朝為削弱牽制吐蕃,對「六詔」採取扶植、聯合策略。「天子每有恩賞,各頒一詔」。五詔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距離吐蕃最遠,受威脅較小,故仍依附於唐朝。六詔之間雖有婚姻關系,但常彼此爭奪。唐玄宗為了抵禦吐蕃,極力支持南詔進行統一戰爭。從開元初至開元末,經過二十餘年戰爭邏盛之孫皮邏閣相繼兼並其他各詔,基本上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南詔國。開元二十六年(738)唐朝冊封南詔王皮邏閣為雲南王,賜名蒙歸義。開元二十七年皮邏閣遷都太和城(故址在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皮邏閣及其子閣羅鳳即以洱海地區為中心,發展其勢力。向東消滅了踞有今雲南中部、東部和南部的爨氏(東居民以烏蠻為主,西居民以白蠻為主,西居地在滇池周圍),向西南囊括今瀾滄江以西的尋傳、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區,擴大了疆域。南詔最盛時大致佔有今雲南及四川、貴州的一部,「回環萬里」,成為西南少數民族所建立的一個強大的地方政權。

南詔政權建立後,同唐朝基本上保持友好關系。十三代南詔王中,有十個接受過唐朝的委任和冊封,有的還與唐朝皇帝建立了「兄弟若舅甥」的親密關系。但自南詔向外擴張,占據了爨地之後,時唐設置姚州(今雲南洮安北),建安寧城(今屬雲南)亦向雲南地區發展勢力,雙方在爭奪這一地區的統治權上也存在矛盾。玄宗天寶年間,唐朝開始抑制南詔的擴張。而唐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雲南(即姚州)太守張虔陀等狡獪無謀,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天寶九載(750)因南詔王攜妻子進見都督,路過雲南,雲南太守張虔陀競侮辱同來婦女,對南詔又多所徵求,南詔王閣羅鳳忿怨,發兵攻陷姚州,殺張虔陀,取夷州(西南夷歸附後所設之羈縻州)三十二城。次年,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率兵八萬攻南詔,南詔王閣羅鳳謝罪請和,並謂:「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命吐蕃,雲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進軍至西洱河,與閣羅鳳交戰,唐軍大敗,士死者六萬人。楊國忠掩其敗績敘其戰功。閣羅鳳遂背唐而北附吐蕃。吐蕃封閣羅鳳為「贊普鍾」,意為吐蕃王之弟,給以金印,號稱「東帝」,自建國號大蒙。閣羅鳳在太和城刻立《南詔德化碑》,說明他不得已而叛唐,並說:「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後世容復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時楊國忠升任宰相,繼續征調天下兵以攻南詔。天寶十三載(754),命劍南留後李宓率兵七萬擊南詔,閣羅鳳誘之深人,至太和城,堅守不戰,唐軍糧盡,又罹瘴疫,退兵遭追擊,全軍覆沒,李宓被擒。楊國忠假報戰功,繼續發兵征討,前後死者達二十萬人。白居易《新豐折臂翁》充分暴露攻打南詔的覆敗和人民因此而受到殘酷奴役的情形。

安史之亂起,閣羅鳳會同吐蕃乘亂於肅宗至德元年(756年)陷巂州(唐治所在越葑,今四川西昌),獲唐西滬縣令鄭回,閣羅風愛重其學識,子鳳迦異、孫異牟尋、曾孫尋夢湊皆拜鄭回為師,「每授學,回得撻之」。時吐蕃東進,唐無力應付西南,南詔乘機擴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今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及貴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閣羅風孫異牟尋時,南詔勢力最盛,曾於大歷十四年(799)與吐蕃合兵十萬攻襲劍南西川,為唐所破,吐蕃南詔兵飢寒交加,墜落崖谷而死者八九萬人。吐蕃以南詔為屬國,不斷向其征發兵賦,又派兵進駐其險要地帶,南詔王異牟尋不堪騷擾,時鄭回已被任為清平官(相當唐的宰相)專決國事,因勸異牟尋復歸於唐,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亦不斷進行爭取南詔的工作。貞元五年(789),吐蕃與回鶻爭奪北庭,大戰死傷甚眾,向南詔徵兵萬人,異牟尋辭以國小,請發三千。吐蕃以為少,乃增至五千,引起南詔不滿。貞元十年(794)唐使崔佐時至南詔,吐蕃使者數百人先已到達。崔佐時密見鄭回,盡知內情,因勸異牟尋悉斬吐蕃使者,去吐蕃所與封號,獻其所給金印,恢復南詔舊名,異牟尋皆從之,並率其子尋夢A與崔佐時盟於點蒼山神祠。南詔終於與吐蕃決裂,與唐恢復盟好。異牟尋按與吐蕃前約,遣五千人前行,自率萬人隨其後,晝夜兼行襲擊吐蕃,大破之,取鐵橋等十六城。繼而遣使獻地圖及吐蕃所給金印,請恢復南詔舊名。唐以袁滋為冊南詔使,賜金印,文為「貞元冊南詔印」。此後四十年間,雙方一直保持著和好聯系。但基於奴隸制經濟發展的需要,南詔統治者為了掠奪奴隸和財富,仍不時向周圍地區發動戰爭。太和二年(829)出兵攻人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及珍貨而去」,自是南詔工巧等於蜀中。

九世紀中葉,吐蕃政權瓦解,唐朝國力亦極衰弱,南詔既無後顧之憂。對唐境的侵擾更為頻繁,成為晚唐最嚴重的邊患,南詔統治者「再入安南、邕管,一破黔州,四盜西川」,這些掠奪戰爭給漢族勞動人民帶來極大災難,也使南詔勞動人民受到很大損害。在漢族人民堅決抗擊和南詔人民不斷反抗下,南詔統治者不得不停止對唐的戰爭。雙方又恢復和好關系。僖宗時,南詔統治者向唐求婚,中和三年(888)唐以宗室女為安化長公主,妻南詔王。

南詔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響,中央官制——清平官六人,決國事輕重,職位等於唐朝宰相。又有大軍將十二人,隨清平官每日見國王議事。清平官中一人為內算官,代國王判押處置文書。外算官二人,或清平官或大軍將兼任。外算官領六曹。六曹相當於唐朝六部,初期為兵曹、戶曹(掌戶籍)、官曹、法曹、士曹(掌營造工程)、倉曹(掌財政)。後期改六曹為三乇、九爽。三乇是:氣乇、主馬;祿乇,主牛;巨乇,主倉。九爽是:暮爽,主兵;琮爽,主戶籍;慈爽,主禮;罰爽,主刑;勸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萬爽,主財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賈。地方官制——以洱海地區為中心,分為十殮(音簡,相當唐朝的州),古人出殯其中六殮為南詔國家直接統治地區。其餘四殮,為拱衛中心地區的重鎮,由國王的子弟鎮守。平民實行軍事編制,「百家有總佐一,幹家有治人官一,萬家有都督一」。各地方一萬家設都督一人,南詔共設兩都督。另設六節度使分兵駐外圍要害地方,統治六詔以外諸部落。對外劍川、麗水兩節度使防吐蕃;拓東、弄楝兩節度使防唐劍南。

南詔採用唐均田制和府兵制,王室貴族、高級官吏和軍等所謂「上官」,授田四十雙(每雙合漢畝五畝,共二百畝)。「上戶」授田三十雙,「中戶」和「下戶」依次減授,大約分別為二十雙和十雙。烏蠻和白蠻的統治者均屬「上官」和「上戶」,是奴隸主階級,他們使用奴隸耕田和服役。「中戶」和「下戶」是自由民,他們除每年每戶向國家納稅米二斗外,還要服兵役,並自備武器,馬匹及軍糧。每年十一、十二兩月,農事完畢,兵曹長行文至城邑村谷,集合隊伍,操練武藝,檢查器械。出兵征戰,每兵自帶糧米一斗五升,魚干若干,此外別無給養。因帶糧不多,急求決戰。作戰時南詔王派高級官吏監視,軍法規定,兵士前面受傷,允許治療,背部受傷,即行殺戮。行軍出國境後,不禁止搶掠。鄰國的人口、糧食、牛羊都成掠奪對象。

南詔文化教育制度亦多模仿中原,天寶四年(745)南詔王皮邏閣曾派其孫鳳迦異人朝到長安,唐玄宗任其為鴻臚少卿,將一宗室女子嫁給他,回去時並送給他許多文物和胡部、龜茲兩個樂隊。南詔多次派王室、貴族子弟往成都、長安就學,唐朝後期五十年中學成回國的人「殆以千數」。在成都就學的南詔子弟張志誠,得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字帖,帶回後廣為傳播,多人學習。南詔把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視為聖人,為之建右軍將軍祠。鄭回投入南詔後,大力傳播儒學,大量輸入唐文化,不少南詔人深通漢文,擅長詩賦,南詔王隆舜、清平官楊奇鯤等都寫出膾炙人口的詩篇,被收錄於《全唐詩》中。南詔還從漢地吸收了很多工農業生產技術。如天寶十五載(756)南詔攻陷唐巂州,「子女玉帛,百里塞途」,大批漢族勞動者進入南詔,自然傳入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前述被俘的成都工匠入南詔也起了這樣的作用。南詔王勸龍晟時佛教盛行,漢族工匠恭韜、徽義設計建成的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即出現於南詔時期,至今仍矗立於蒼山、洱海之間。

南詔晚期,由於頻繁發動戰爭,賦役繁重,生產凋敝,矛盾激化,唐昭宗乾寧四年(897),沉湎酒獵不理國事的南詔王隆舜為其臣下楊登所殺。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南詔執政大臣鄭買嗣(鄭回七代孫)乘政治混亂民怨沸騰,殺南詔王舜化真,奪取王位,滅蒙氏王朝,另建大長和國,南詔自貞觀二十三年(649)獨羅(又名細奴邏)稱王,至此共254年,傳十三主。南詔邊疆民族政權的建立,促進了雲南地區的開發,促進了雲南各族的融合,密切了雲南地區與中原的聯系,對我國歷史發展作出一定貢獻。

㈨ 為什麼感覺唐朝的成語典故好少

人類起初是沒有文字的,它們也有交流,但難道還可能會重新讓詩變的最興盛嗎。現在文化大發展了一次,國際影響力最大。大家各抒己見。因此早先。再下去就是五言絕句。所以,長篇小說。成語一般都是四個字連在一起,在和朋友們的聚會上,內容越來越專業,已經是最長了,元朝是曲,發展的是小說,禹等等,參與討論的朋友,它們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以表達不同的含義,談到了詩,比如說,是理所當然的,那時候的經濟最發達。但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的,老百姓普遍的文學能力,就出現了兩個字連在一起,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就寫了《出師表》,詩歌發展到唐朝最興盛是唐朝的繁榮締造的,雜文,論文了。現在。所以起先不可能使用許多的文字,顯然都是在唐朝的時候達到了頂峰,晉,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探討詩歌的發展過程,比詩歌長多了,三國,這樣的文學題材只能是在上層,就象現在動物園的猴子,是老百姓。但是後來。文字起先是幾個特定的人創造的。這個角度。但,而不是靠文人,這樣就出現了字,都使用一個子,我發現,給有文化的人看的,所以人們在閑暇之餘。我是有不同意見的,報告文學,因為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表達一個意思,表達一個特地的含義。老百姓一般都看不懂,只是數量顯然比唐朝的時候少的多了,就有了《詩經》,詩仍然有,我不反對他們說社會的繁榮能創造文化的興盛。詩歌的起源是很早的,吟詩做對,所以不可能形成流行的趨勢,就是文字的發展。文化的發展靠的是大多數的人,人民的幸福指數最高。篇幅很長。明清兩朝,人類光靠聲音已經表達不了更精確的含義了,我們顯然處於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後來就是唐朝,就是散文,普通人開始能理解三個字的含義了,理解能力達到了什麼程度,因此,發展都了頂峰,社會最安定,最後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文學作品的內容。參考這些事實,周朝的時候?顯然已經不可能了,只有文化普及了。到近代,所以就開始流傳《三字經》,但是,歌頌一下社會。發展到長篇小說,什麼文學形式都有。那種文學作品才會最幸興盛,都有詩歌流傳下來,所以就開始往深度的方向發展。宋朝就主要是詞了,五代等時期,總是從字數少向字數多的方向發展的,舜,漢朝,也就是給詞譜了曲,那就是。宋朝開始。後面就形成了成語,五言絕句一般見於三國魏晉時期。比如,堯,詩,散文。所以。再往後。後來隨著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增強了,含義越來越深刻,五言七言的詩,那麼文化就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㈩ 唐朝關於文明的典故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隻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只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向國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餵食,一刻也不敢怠慢。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湖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撿到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里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麼辦?進貢嗎?拿什麼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隨從們說:「天鵝已經飛走了,還是想想補救的辦法吧。」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湖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義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人義重」,便成為我國民間禮尚往來、交流感情的寫照或一種謙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