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力典故
須
(15)遂——就。
棘刺尖兒上雕猴子
燕王到處張貼榜文,徵求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有個衛國人來應征,自稱能在荊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靈活現的猴子。燕王聽說他有這樣超群的技藝,高興極了,立刻給他極其豐厚的待遇,供養在身邊。過了幾天,燕王想看看這位巧匠雕刻的藝術珍品。那個衛國人說:「國君要是想看的話,必須依我兩個條件:一,半年之內不入後宮與後妃歡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後選一個雨睛日出的天氣,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聽這些條件,沒法照辦,只能繼續用錦衣玉食把這個衛國人供養在內宮,卻始終沒有機會欣賞到他刻制的珍品。宮內有個鐵匠聽到了這件事,不禁暗暗發笑。他就對燕王說:「我是專門打制刀具的。誰都知道,再小的刻製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來,所以,雕刻的東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兒細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沒法在上面雕刻。請國王檢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說的話是真是假了。」大王一聽,如夢方醒,立即把那個衛國人找來,問道:「你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麼工具?」衛國人回答:「刻刀。」燕王說:「請把你的刻刀拿給我看看。」衛國人一聽就慌了神,借口說到住處去取刻刀,溜出宮門逃跑了。
[提示]
牛皮、謊言,編得再巧妙,也經不住認真的考察、仔細的分析。根據這則寓言故事,人們常常把謊言稱為「棘刺之說」。需要說明的是,應該把故事中衛國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藝術區別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的進步,人們可以憑借極細的刻刀和放大鏡、顯微鏡在頭發絲上雕刻。但在一、二千年前,人們的技藝還達不到這樣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鐵匠的分析判斷是根據當時的水平作出來的。
[原文]
燕王征巧術人①,衛人曰:「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說之②,養之以五乘之奉③。王曰:「吾試觀客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觀之④,必半歲不入官⑤,不飲酒食肉,雨霧日出⑥,視之晏陰之間⑦,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因養衛人,不能觀其母猴。鄭有台下之冶者謂燕王曰⑧:「臣為削者也⑨,諸微物必以削削之⑩,而所削必大於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11),難以治棘刺之端(12)。王試觀客之削,能與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謂衛人曰:「客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理之(13)?」曰:「以削。」王曰:「吾欲觀見之。」客曰:「臣請之舍取之(14)。」因逃。——《韓非子》
[注釋]
①征——徵求。
②說——同「悅」。
③五乘(shèng)之奉——外出時可以有五輛車的官員,他的俸(fèng)祿就叫「五乘之奉。」乘,馬車。奉,同「俸」。
④人主——舊指國君。
⑤宮——這里指後宮,後妃居住的地方。
⑥霽(jì)——雨止天晴。
⑦晏陰之間——半晴半陰。晏,天氣清朗。
⑧台下——為國君服雜役的奴僕。冶者——鐵匠。
⑨削——這里泛指刻刀。
⑩以削削之——用刻刀雕削。
(11)容——容納。削鋒——這里指刻刀的刀鋒
(12)治——這里是刻削的意思。
(13)何以理之——用什麼工具雕刻它。理,這里作雕刻講。
(14)之——第一個之是動詞,到,第二個之是代詞,指刻刀。舍—— 客舍。
紀昌學射
甘蠅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獸獸倒,射鳥鳥落。飛衛是甘蠅的學生,由於勤學苦練,他的箭術超過了老師。有個人名叫紀昌,慕名來拜飛衛為師。飛衛對他說:「你先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眨眼睛。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談得上學射箭。」紀昌回到家裡,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兩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動的機件。兩年以後,即便拿著針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紀昌高興地向飛衛報告了這個成績。飛衛說:「光有這點本領還不行,還要練出一副好眼力。極小的東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東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學習射箭。」紀昌回到家裡,就捉了一隻虱子(虱,shī),用極細的牛尾巴毛拴住,掛在窗口。他天天朝著窗口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瞧。十多天過去了,那隻因干癟而顯得更加細小的虱子,在紀昌的眼睛裡卻慢慢地大了起來;練了三年以後,這只虱子在他眼睛裡竟有車輪那麼大。他再看看稍大一點的東西,簡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紀昌就拉弓搭箭,朝著虱子射去。那支利箭竟直穿虱子的中心,而細如發絲的牛尾巴毛卻沒有碰斷。紀昌高興極了,向飛衛報告了這個新的成績。飛衛連連點頭,笑著說:「功夫不負苦心人,你學成功啦!」
[提示]
從紀昌學射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學好基本功的極端重要性。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藝,都必須有頑強的毅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打下扎扎實實的基礎,然後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費力氣的「竅門」「捷徑」是沒有的。我們閱讀寓言故事,主要是從寓言說明的道理中接受啟發和教育。對故事中描述的具體做法,不要隨便模仿,比如象紀昌那樣去鍛煉眼力,弄得不好,可能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原文]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①。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②,而後可言射矣。」紀昌歸,偃卧其妻之機下③,以目承牽挺④。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⑤。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亞學視而後可⑥,視小如大,視微如著⑦,而後告我。」 昌以■懸虱於牖⑧,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⑨,浸大也⑩;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余物(11),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12),朔蓬之■射之(13),貫虱之心(14),而懸不絕(15)。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16):「汝得之矣(17)。」——《列子》
[注釋]
①觳(gòu)——把弓拉滿。
②爾——人稱代詞,你。瞬(shùn)——眨眼。
③偃(yǎn)卧——仰面躺著。
④承——接。這里指用眼睛盯住。牽挺——舊式織布機下的腳踏板。用兩根繩子連著機上的部件,用腳上下蹬踏,牽動織布機上的部件。
⑤錐末——錐子尖。倒眥(zì)——刺到眼眶子眼前。
⑥亞——其次。視——眼力,視力。
⑦微——不明顯。著——顯著,明顯。
⑧■(máo)——氂(máo)牛尾,這里指氂牛尾巴毛。牖(yǒu)——窗戶。
⑨旬——十日為一旬。
⑩浸(jìn)——逐漸。
(11)睹——看。
(12)燕角之弧(hú)——用燕國出產的牛角做裝飾的弓。弧,弓。
(13)朔蓬之■(gǎn)——用北方出產的蓬草莖做的箭稈。朔,北方。■,小竹,可以做箭桿。這里指箭桿。
(14)貫——穿過。
(15)懸——這里指那根用來懸吊虱子的牛尾巴毛。絕——斷。
(16)高蹈——跳起來。蹈,頓足,踏地。拊膺(fǔyīng)——拍著胸脯。拊,拍。膺,胸。
(17)汝——人稱代詞,你。
狡猾的蝙蝠
鳳凰是百鳥之王。鳳凰過生日,百鳥都來祝賀,唯獨蝙蝠沒有露面。鳳凰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這樣傲慢!」蝙蝠蹬著雙腳說:「我長著獸腳,是走獸國的公民。你們飛禽國管得著我嗎?」過了幾天,麒麟做壽。麒麟是百獸之王。百獸都來拜壽,蝙蝠仍舊沒有露面。麒麟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說:「我長著雙翅,是飛禽國的公民。你們走獸國管得太寬了吧!」有一天,鳳凰和麒麟相會了,說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兩邊扯謊。鳳凰和麒麟搖頭嘆息,不勝感慨:「現在的風氣也太壞了。偏偏生出這樣一些不禽不獸的傢伙,真是拿它們沒有辦法!」
[提示]
人們現在還常常把兩面派的人物作為蝙蝠。這些人見風使舵,左右逢源,不斷改變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來投機鑽營,謀取私利。但是,他們只能得逞於一時,總有一天會暴露出兩面派的丑惡嘴臉,受到人們的唾棄。
[原文]
鳳凰壽,百鳥朝賀,惟蝙蝠不至。鳳責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屬於獸,賀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誕②,蝠亦不至。麟亦責之。蝠曰:「吾有翼,屬於禽,何以賀與③?」麟鳳相會,語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嘆曰:「如今世上惡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徙,真個無奈他何!」——《笑府》
[注釋]
①踞(jù)傲——驕傲自大。
②生誕——這里指誕辰。
③與(y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
④惡薄——惡劣淺薄,指社會風氣。
截竿進城
魯國有個人扛著根又粗又長的毛竹進城。到了城門口,他把毛竹豎起來拿,被城門卡住了,他把毛竹橫著拿,又被兩邊的城牆卡住了。他折騰了半天,累得氣喘吁吁,還是進不了城。旁邊有個老頭兒邊看邊樂:「你可真是個大草包!腦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這一大把年紀,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怎麼不請教請教我呢?」賣毛竹的人連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頭兒捋(lǚ)著白鬍子說:「這事兒簡單。你把毛竹鋸為兩段, 不就進去了嗎?」「毛竹鋸斷了就不頂用了。」「那總比你卡在城外強吧!」賣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鋸子,把毛竹鋸斷,拿進城去了。
[提示]
如果說賣毛竹的人愚蠢可笑的話,那麼,那個喜歡擺
Ⅱ 請問莊子某篇中說「堯不慈 舜不孝 禹偏枯」具體是指的什麼典故
"堯不慈"
不慈:不愛兒子。
解釋:
堯傳位於賢人,不傳兒子,又傳說堯曾殺回長子考監明,所以答戰國時有人說他不慈。
"舜不孝"
不孝:不孝順
解釋:舜的父母曾多次加害舜,舜都是放任自流。並故意讓父母惡名流傳,以襯托自己賢能,所以是不孝。「舜不諱其父不慈之惡名,故不孝。」
「禹偏枯」
偏枯:偏癱
解釋:
唐代楊驚注釋時引《屍子》:"禹之勞,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爪,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日禹步。",俗稱禹跳。大禹為治水過勞而偏癱,但有人認為大禹之所以這么辛勞是為了貪圖權位,為了繼承舜的地位。
Ⅲ 中國歷史典故100條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2、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對佞臣江充非常寵愛。江充非常歹毒,總想鏟除異己,被他殺戮的無辜之人竟多達數萬。
有一次,漢武帝到甘泉視察,江充居然對太子不懷好意,想誣告東宮中埋有詛咒皇帝的木人,借機害死太子。太子實在不能忍受,率領軍隊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向漢武帝稟告,並說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趕下台去。武帝信以為真,派丞相劉屈統領軍隊,去捉拿太子。太子見丞相帶兵來捉他,就進行抵抗。雙方打了好幾天,最後,太子吃了敗仗,逃到湖縣,終於被人殺死。
太子發兵對抗丞相時,沒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號,用的是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鎮守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中,給他兵符,要他發兵對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動人馬相助,而是緊閉營寨不出,坐觀事態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的雙方誰能獲勝。
漢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後,覺得任安沒有發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沒有幫助太子之意,就沒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曾經遭到任安鞭打,懷恨在心,就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說:「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銳軍隊。」這一下,任安坐觀太子與皇帝成敗的態度,便昭然若揭。
漢武帝勃然大怒,說道:「任安的資歷相當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見戰爭發生,卻腳踏兩只船,想依附得勝的一方。這說明他懷有二心。如此姦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於是,武帝傳下旨意,將任安捉住殺掉。
3、逐鹿中原
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後,呂後假傳聖旨,將韓信抓起來,說韓信想篡奪帝位,准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後這樣無情無義,後悔地說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後,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說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說:「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於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說,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願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後,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並不構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4、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
5、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於率領的三萬騎兵相遇。盡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於見漢軍非常驍勇,於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於十分生氣,又調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單於發現漢軍沒有後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全部消滅。李陵見勢不妙,只得撤退。單於率領部隊追擊。李陵率領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於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秘密,說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於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屍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餘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著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沖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紛紛向後退去。
後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Ⅳ 離騷中堯舜與桀紂的典故
桀和紂,相傳都是暴君,桀紂後泛指暴君。桀:桀是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名履癸,內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虐容、荒淫的國君之一。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他驕奢淫逸,生活腐化,動用大量人力、財力建造傾宮、瑤台,從各地搜羅美女充填後宮。紂:中國商代最後一位君主。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殷帝辛名受,「天下謂之紂」,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
Ⅳ 孔子的故事,把這些故事的名字寫下來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獃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鑒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庄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改錯
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學生周遊各地,講學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朐陽山下.師生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子隨後,子路、顏淵等幾個學生也都跟著登山。孔子一鼓作氣攀到山頂,向東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一望無邊,好大的海喲!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迎面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呀!"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漁網,右手拿著漁叉,肩後背著漁簍,腰間系著葫蘆,迎著他們走過來,邊走邊說:"不要慌,跟我來!" ...
Ⅵ 女中堯舜的成語典故
出處
《宋史·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後傳》:「臨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人以為女中堯舜。」
示例
國母真是~,事事達禮。竟從懿旨便了。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三十九回
高太後暫時處理朝政
元豐七年(1084年)秋,在一次宴會上,宋神宗突然開始抽搐,把酒杯都打翻了。這是皇帝生重病的前兆。但開始還不是很嚴重,一直到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宋神宗突然卧床不起,不能處理朝政。二月,宋神宗疾病日趨惡化,愈來愈嚴重。三省樞密院長官到內宮問疾時,宰相王珪請宋神宗早日立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此時宋神宗已經不能說話,只是點頭表示同意。王珪又建議讓皇太後高氏暫時處理朝政,等宋神宗身體康復後再還政,宋神宗也點頭認可。當時,皇太後高氏、皇子趙煦和朱德妃(趙煦生母)都在場。
等到退出宋神宗卧室後,宰相王珪等人跪在高太後面前,要求她處理朝政。高太後慌忙躲避,但宦官張茂則對高太後說:「太後應當為國家社稷著想,不應竭力逃避責任。」於是高太後同意垂簾聽政。
雖然宋神宗同意立皇子趙煦為太子,但一直未下立太子的詔書。趙煦原名趙佣,為宋神宗第六子,母親為德妃朱氏。他既非嫡出,又非長子,不過因為向皇後沒有兒子,前面五個哥哥又早夭,他年紀最大,因此才被擁立為皇太子。這時候,趙煦才十歲,而宋神宗的兩個弟弟雍王趙顥三十六歲,曹王趙頵三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尤其關鍵的是,趙顥、趙頵和宋神宗都是高太後親生,論地位和出身,這二人也都具備了做皇帝的資格。宋朝又有宋太宗「兄終弟及」的先例,於是,一些人開始蠢蠢欲動了。
大臣蔡確歷來與宰相王珪不和,他見王珪打算擁立趙煦為皇太子,便與另一大臣邢恕密謀在雍王趙顥和曹王趙頵選立一人為皇帝,這樣才可以有擁立之功。在這場皇儲之爭中,高太後的立場立即變得非常重要。兩邊都跟她有很近的血緣關系:一邊是她的親孫子,一邊是她的親兒子。無疑,做出選擇並不容易。
高太後出身名門,其曾祖為宋初名將高瓊,祖父是名將高繼勛,母親是北宋開國元勛曹彬的孫女,姨母是宋仁宗皇後曹氏。高氏小名滔滔,從小就被曹皇後視為親生女兒,養在宮中,被稱為「皇後女」。當時宋英宗趙曙年幼,也被抱養在宮中,被稱為「官家兒」。兩個小孩剛好同歲,宋仁宗對曹皇後說:「異日當以婚配。」這樣,高滔滔和趙曙青梅竹馬,有著很好的感情基礎。長大後,宋仁宗和曹皇後親自為兩人主持婚禮,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後嫁女」的說法。趙曙即位為宋英宗後,立即立高氏為皇後,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高氏自小在宮中長大,經歷了許多重大政治事件,見識相當不凡,決非普通女子可比。
蔡確和邢恕也感覺到必須取得高太後的支持,才有成功的可能。二人經過一番精心策劃,由邢恕出面,以賞花為名,邀請高太後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到府中。高公繪和高公紀應邀前來後,邢恕開門見山地說:「皇帝陛下的病情已重,御醫都無無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高公繪不等他說完,就大驚失色地說:「邢公這是想陷害我們全家!」然後與高公紀急忙離開了邢府。
蔡確和邢恕見軟的不行,便決定殺死支持趙煦的宰相王珪。有一天,蔡確約王珪一起去探視宋神宗的病情,走到半路的時候,蔡確問王珪對立儲之事的看法。此時,蔡確已經事先安排好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在四周,只要王珪堅持立趙煦為帝,就將王珪殺死。
王珪,字禹玉,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王罕遷居舒州(今潛山縣)。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中進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揚州通判,後入京都任起居注,又進知制誥等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兼任端明殿學士,得賜盤龍金盒。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副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首相)。王珪「以文章致位通顯」,「其文章博贍瑰麗,自成一家」,「揖讓於二宋之間,可無愧色。王珪、謝及、陸游、楊萬里等往往稱之,殆非虛美」(《四庫全書總目》)。他為宋朝廷起草詔書達十八年之久,其中重大典策多出自其手。歐陽修讀王珪所起草的宋仁宗立太子詔時,忍不住贊嘆說:「真學士也。」
王珪的後代中有幾個極為著名的人物。王珪長女嫁給了著名文人李格非,生下的女兒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清照。古往今來,李清照是公認的文學成就最高的女子。王珪第四子王仲岏之女嫁與秦檜為妻,就是臭名昭著的「長舌婦」王氏。因此,李清照是王珪的外孫女,秦檜妻王氏是王珪的孫女,這兩個以不同方式留名青史的名女人,實際上是姑表姊妹的親戚。
不過,王珪為人膽小怕事,一貫順承帝意,以明哲保身處世,是出了名的「三旨相公」(他上殿奏事稱「取聖旨」;皇帝裁決後,他稱「領聖旨」;傳達旨意是「已得聖旨」)。他見以陰險出名的蔡確詢問立儲一事,已經料到對方不懷好意。蔡確則原以為王珪膽小怕事,被自己這么一問,必然不敢輕易表態。沒想到王珪慢吞吞地回答:「皇帝陛下有子。」言下之意就是要立宋神宗的兒子趙煦。
蔡確明明已經安排下殺手,不知道為什麼原因卻沒有殺死王珪,大概見到王珪已經老朽,不殺他他也活不了多久了。就在三個月後,同年的五月,王珪病死。
顯然,沒有宰相和太後的支持,蔡確無法成事,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好使出極為陰險的一招:四處宣揚說是他策立了太子趙煦,反而誣蔑說高太後和宰相王珪有廢立趙煦的意思。蔡確此舉並不明智,後來果然為他招來了巨大的災難。
高太後禁止寢宮作風
趙顥和趙頵這兩個引人矚目的人物也時常去皇宮探望兄長病情,而這二人顯然並非真心關心兄長,表現得非常不安分,常有窺測之意,甚至連卧病在床的宋神宗都覺察到弟弟們居心叵測,但此時他已經病入膏肓,只能「怒目視之」了。高太後在關鍵時候起了穩定的作用,為了以防萬一,她下令關閉宮門,禁止兩個親生兒子趙顥和趙頵出入宋神宗寢宮。這實際上已經是高太後在明確表態:趙煦將是未來的皇帝。
高太後平定立儲危機
有一天,群臣前來覲見,高太後當眾誇皇孫趙煦聰明伶俐,還將趙煦為父親祈福手抄的佛經拿出來給大臣們看。大臣們都表示稱贊。高太後立即命人領著趙煦出來,宣讀宋神宗詔書,立趙煦為皇太子,皇儲之爭由此而平。可以說,高太後在平定這場立儲危機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高太後反對宋神宗大力推行新政
這個時候,沒有人能預見到,因為王安石變法而引起的黨爭,在將來會影響到這對祖孫的感情。
幾日後,宋神宗病逝,皇太子趙煦即位為宋哲宗,改元元祐,當時曹太後已死,尊祖母高氏為太皇太後,尊宋神宗皇後向氏為向太後,尊生母德妃朱氏為皇太妃,軍國大事由太皇太後暫時處理,一切按照宋真宗皇後劉娥聽政的先例辦理。從此,五十四歲的太皇太後高滔滔開始垂簾聽政,執掌朝政大權達八年之久。
高太後一向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對兒子宋神宗大力推行新政非常不滿,不過,按照中國的宗法制度,成年的皇帝主政,即使是親生母親皇太後也不可以干政。但現在不同了,她跟當年垂簾聽政的劉太後和曹太後一樣,手中已經掌握了無上的權利。
高太後垂簾聽政後,立即起用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她先是召回被變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馬光。隨後,高太後廢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將因為不支持新法而被下放貶謫的舊臣都召回京師,分別重用,這其中就有一直被貶斥在外的蘇軾。
熙寧元豐年間,有一批重臣因為反對變法而被罷官,包括文彥博、司馬光、范純仁等人。這些人被免職後,與在洛陽的一些士大夫往來十分密切。當時洛陽有名士邵雍、程顥、程頤等人,均以道學家自居,文彥博等人待之如上賓。富弼、司馬光等人仿照白居易九老會的故事,經常集中在一起,賦詩取樂。他們只按年齡大小排列順序,不按官職高低來論資排輩。他們在經常聚會的地方專門修建了一所房子,將他們十三人的像全部畫在房子裡面,當時人稱之為「洛陽耆英會」。每次「耆英」聚會之時,總有不少人圍觀,竟然由此成為洛陽的一大景觀。
而這些「耆英」中,最為人矚目的要數司馬光。高太後一臨政,便拜司馬光為相,立即贏得了相當的人心。就連大宋的敵國契丹,聽說司馬光為宋朝宰相後,也大為敬畏,告誡己方的邊關守將不要輕易挑起爭端,要維持遼宋雙方友好關系。
高太後垂簾鑒賞
高太後垂簾後,「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盡量與民生息。她治下的九年,史稱「元祐之治」,被認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樂的時代。《宋史》記載說:高太後「臨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巨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
Ⅶ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歷史典故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也作無規矩不成方圓。
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意思是:「像從前離婁那樣精明的眼睛,公輸般那樣的巧匠,不憑規和矩,是畫不成方圓的」。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乃至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完善組織,都有自己的標准。無規矩不成方圓,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胡錦濤同志關於樹立人「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論述。
(7)堯舜力典故擴展閱讀
不尊重法律和規則,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秩序。個人意志高於社會規則,個體行為凌駕於制度約束之上,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和規則是社會運行的基石,是社會有序運轉、人與人和諧共處的基本元素。
法制意識不強和執法力度不夠,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都直接破壞了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帶給人們錯誤的信息,助長了人們不擇手段實現個人目的的風氣。規則形同虛設,社會必定混亂無序。
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政府和每一個公民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
Ⅷ 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典故,不需要陳述道理,只需要典故名字和主人公,謝謝!!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以用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接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盼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Ⅸ 「折檻懷疏」、「引裾卻坐」都有什麼典故
卻座:袁盎卻座
《史記·袁盎列傳》:幸上林,皇後、慎夫人從。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專及坐,郎署長布席,袁盎屬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後,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彘』乎?」於是上乃說,召語慎夫人。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懷疏:誤,應作「壞旒」,師經壞旒
《說苑·君道篇》:師經鼓琴,魏文侯起舞,賦曰:「使我言而無見違。」師經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潰之。文侯謂左右曰:「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當烹。」提師經下堂一等。師經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師經曰:「昔堯舜之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違;桀紂之為君也,唯恐言而人違之。臣撞桀紂,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釋之,是寡人之過也。懸琴於城門,以為寡人符;不補旒,以為寡人戒。」
Ⅹ 找一些像「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樣今意與語出意不同的典故,多多益善,好的加分,急。。。。。。
樹倒猢猻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成語: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出處:《神仙傳》版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權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葯撒在院子里,雞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義: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
「無奸不商」
原是「無尖不商」,是說古時候開糧行,賣穀米是用升
或斗量的,商人賣穀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盡
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也可解釋為:
商場如戰場,必須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
那世上做生意的,不就沒一個好人了。
門可羅雀。
萬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