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美麗典故
❶ 美麗的神話故事
在千萬年前,在天界的花園里有著各式各樣的花,曇花只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甚至她還被其他花朵笑話,她,沒有美麗的花朵,因為她不會開花。
有一天,一陣大風吹過,曇花小小的身姿差點就被大風吹斷。這個時候有個男人,穿著白袍經過,男人輕輕的撫著她,讓她躲過了大風。然後男人走了。 只是那驚鴻的一瞥,甚至只是那溫柔的扶持,讓曇花終身難忘。曇花一直在想,男人什麼時候還會來。 等了一千年,男人沒有再來,等了第二個一千年還是沒有來,有天百花仙子來了,曇花問她:那個當年的男子是誰。百花仙子笑著說,那是菩薩,是韋陀菩薩。曇花痴迷的自言自語道,如果她能永伴菩薩該有多好。仙子說:別天真了,你知道菩薩是無情的。是沒有七情六慾的,仙子讓曇花放棄那個念頭。
就這樣曇花又等了一千年,經過了幾千年,曇花已經修煉成了一朵花精。就在這個時候,曇花有了個機會,天界要召開大會,韋陀菩薩也會來參加。曇花有了這個機會去參加大會,當她以小小的花精身份仰望她的菩薩的時候。她激動萬分,大會結束後,曇花跟著韋陀走了好遠好遠。
他們又走到了那個花園里。韋陀沒有轉身,只是問曇花,你跟著我為何。曇花萬分高興,她說:我仰慕你很久了。韋陀菩薩踏上了蓮花座,閉目坐在蓮花座上。輕輕的對曇花說。你已見到了我,回去吧。安心的修行你會列入仙班的。
曇花不死心慢慢的走向韋陀。她知道菩薩沒有七情六慾,但是她愛了他幾千年,等了他幾千年,換來的只是他的垂暮。曇花走到蓮花座前,看著韋陀。輕聲說:我今天可以變換人身了,您能否看我一眼,菩薩依舊垂暮,手裡的佛珠轉動著。清風吹過,還是那麼的安靜。是啊,菩薩怎麼會愛人。曇花心死,曇花對菩薩說,我要變換成一次人身,只為你。曇花說完,在韋陀面前耗盡千年修行。綻放她最美麗的一次。花很美,美過牡丹。但是只是一剎那,花開花落。曇花看著菩薩,但是菩薩始終只是垂暮,未曾看她一眼。曇花一現,曇花並沒有看到菩薩有看他一眼就消失了,但是當她消失的一剎那,她望見了菩薩滴下的一滴眼淚。因為她不知道,不是韋陀無情,是他無法有情。他何嘗不是在見她第一面時就愛上了她。只是兩個人永遠不可能。
曇花一現只為韋陀,就是這個典故。
❷ 變幻莫測的典故有什麼
變幻莫測[ biàn huàn mò cè ]
變化多端,難以揣測。
出 處;唐·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誌》:「當是時,見王於北亭,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傑魁人也。」
馬君名繼祖,司徒贈太師北平庄武王馬燧之利、,少府監贈太子少傅馬暢之子。馬君四歲時,就以門蔭拜為太子舍人。累官三十四年,五次遷升而至於殿中少監。享年三十七歲而卒,有兒子八個,女兒兩個。
當初我年始二十,應進士考試被地方選送來京城,因貧困而生活沒法自理,於是就以老朋友幼弟的身份拜於北平王馬燧的馬前,北平王問了情況並對我表示憐憫,因此有機會見馬繼祖於安邑里之家中。北平王憐念我寒飢,賞賜給我食品和衣服。又叫他的兩個兒子以主人之禮接待我,其小兒子待我特別寬厚,此人就是少府監贈太子少傅馬暢。保姆抱著一個幼兒站在旁邊,眉毛眼睛漂亮如畫,頭發烏黑,肌肉豐滿潔白讓人覺得可愛,這就是殿中少監君馬繼祖。當時,我謁見北平王於其府第中之北亭,北平王像高山深林巨谷一樣形象高大,有極為機智的應變能力,是一位傑出偉大的人物;(首發古詩網路)退下之後又去見太子少傅君馬暢,馬暢秀美而文雅,猶如鳳凰、天鵝停棲於翠竹碧梧之上,是一位能固守其家業的人;馬暢年幼的兒子馬繼祖俊美靜秀,猶如瑤環瑜珥之寶貴,猶如初生之蘭草讓人覺得可愛,與其家世地位極其相稱。此後四五年,我考中了進士,離京到東都洛陽宦遊,哭吊北平王於客舍之中;此後又經過十五六年,我出任尚書都官員外郎,分管東都洛陽的有關事務,而少府監、太子少傅馬暢去世,又哭吊一番;又過了十多年到今天,又在此哭吊馬繼祖君。唉呀!我還未到老年,從開始到現在還不到四十年,而先後哭吊馬家祖父、兒子和孫子三代人,這在人世間是多麼令人悲傷啊!有人幻想長生不死,看看馬家祖孫三代相繼去世之事,又會怎樣想呢?
希望能幫助到你
❸ 「女大十八變」有何典故
「女大十八變」典故
此典故與龍女成佛有關。
《景德傳燈錄·幽州譚空和尚》中記載,有一女尼想開堂說法,就去問師父,師父答道:「尼女家不用開堂。」女尼反問道:「龍女八歲成佛,又怎講?」師父說:「龍女有十八變,你與老僧試一變看一看。」
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有提到龍女,故事是這樣的,文殊師利菩薩去龍宮教化眾生,回來後去參加法會,遇見智積菩薩,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
「仁者!您到龍宮去,教化了多少條龍呢?」文殊師利菩薩說:「我在海中,宣說妙法蓮華經。」智積菩薩聽了,心生疑問,就問:「妙法蓮華經是一部甚深微妙的經,是諸經中的寶貝,世上所稀有。若有眾生聽此經,能勤奮精進努力修行,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呢?」文殊師利答:「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才八歲,但有智慧利根。她能知道眾生前因後果,她得到十種陀羅尼的法。……能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菩薩提出龍女速成菩提之事,讓智積菩薩更生疑惑。他不信龍女能在一剎那之間就立地成佛。說話間,龍女忽然現身在法會中,恭敬頂禮諸佛菩薩。舍利弗尊者也不信龍女能即刻成佛。
這時,龍女把寶珠,價值超越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珠,供養佛,佛即刻接受了。龍女對智積菩薩與舍利弗尊者說:「我呈獻這顆寶珠給佛,佛已接受了,你們說此事發生得快不快?』他們說:「很快。」龍女說:「以你們的神力來觀察我成佛,比剛才我供養世尊還要快。」
說罷,龍女疾速變為男子,具菩薩行,坐蓮花座,成等正覺,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在南方無垢世界廣說妙法。
原來「女大十八變」是指龍女通神善變,現在真沒有幾個人知道。人們一般都用來指女孩從小到大容貌的巨大變化,大多是用來誇贊。
❹ 形容女人美麗的詞語、典故!
暈 說什麼的都有啊..呵呵
LZ放心吧 有我在 這個問題幫你解決了.
一.最著名的形容美女的詞語是 「沉魚 落雁 閉月 羞花」 這4個詞是可以連起來用的
典故如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後來西施幫助越國用美人計迷惑住了吳王夫差,吳國漸漸衰落,為越國所滅.相傳最後西施與范蠡私奔,後來經商為生.稱陶朱公.
2、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伎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養女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後來貂禪成功的作為離間呂布和董卓的連環計中的重要角色,讓董卓死於呂布之手,貂禪後來一直跟隨呂布.直到呂布死於下邳.
3、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後來她被許配給玄宗第18子壽王為妃,後來被唐玄宗李隆基看上,變為貴妃,間接的導致了唐朝的衰敗和後來的安史之亂.後來死於馬嵬坡(玄宗賜死 自縊).
二.形容美女的詩句.
1.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出自杜甫《佳人》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鬢,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出自李延年詩.
衍生出一個很著名的形容美女的詞語——傾城傾國
3.「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形容恰到好處,不能稍做變化,否則就不夠完美.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有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其餘形容美女的詞語也有不少,但是經典程度與以上相比就相形見絀了.
如: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國色天香 貌若天仙 環肥燕瘦、窈窕淑女、秀麗端莊、艷若桃李、花枝招展、溫柔可人、活潑可愛、亭亭玉立、如花似玉、軟玉溫香、蘭質蕙心、秀外慧中、楚楚動人、明眸皓齒、天生麗質
❺ 收集一些女子的典故
1 池塘中有一隻烏龜精,幻化成一名美麗的姑娘,叫做「懶堂女子」。她戀上了一名姓舒的書生,夜來晨去,離去時留下了一柄絹扇,上面題有一首纏綿悱惻的《燭影搖紅》:
綠凈湖光,淺寒先到芙蓉島。謝池幽夢屬才郎,幾度生春草?塵世多情易老,更那堪,秋風裊裊。曉來休對,香芷汀洲,枯荷池沼。
恨鎖橫波,遠山淺黛無人掃。湘江人去嘆無依,此意從誰表?喜趁良宵月皎,況難逢,人間兩好。莫辭沉醉,醉如屏山,只愁天曉。
——《夷堅志補卷二十二》
2 「女子抱定」的典故出自《五燈會元》卷六"亡名道婆"條: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任么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得個俗漢!"遂譴出,燒卻庵。
從公案來看,似乎這婆子應該是禪林高手,她卻甘願供養那個庵主,原是想供出個高僧,誰知抱著個女子卻道是「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婆子說他是個俗漢,因為他仍然執著於「空」,沒能夠摒棄刻意與做作,與禪的精神仍然是背道而馳。
「女子舉似婆」幾字,簡單解釋為,該女子將情況告訴婆子。
3女子裹腳典故 女人裹腳不是從清代開始的,一直上推,大約產生於五代或宋初。反正,唐朝人不裹腳。裹腳之風興盛於明清。
宋朝時只有高貴女人才裹腳,普通婦女是不裹的。而且當時對裹腳的要求只是纖直,還不至於到後世傷筋動骨那麼厲害。
據說,古代女人裹腳是因為南唐後主李煜喜歡觀看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於金制的蓮花太小,舞女便將腳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跳舞時就顯得婀娜多姿,輕柔曼妙,本來是一種舞蹈裝束,後來慢慢地從後宮向上流社會流傳,在以後,民間女子紛紛仿效,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成為一種病態的審美。
對女子來說,美是重要的。是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至於能不能走路,誰在乎呢?
為什麼中國會流行裹腳呢?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據說裹腳是起源於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後主認為這是至美,於是後宮中就開始纏足,後來又流傳到民間。只要皇帝喜歡什麼,民間一定會流行什麼,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有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李後主喜歡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腳。關於裹腳的起源,還有幾個說法,有說是起於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奴,有說是起於唐末,有說是起與隋煬帝等等,但是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發生了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裡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准。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贊美之詞,什麼「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准: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❻ 因女人的誕生世界才變得美麗
女人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她需要男人用一生去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
一
女人需要浪漫,不僅是少女需要浪漫,已婚的中青年,包括老年都需要浪漫。那麼她們需要什麼樣的浪漫呢?千萬不要理解為帶她們玩、請她們吃,給她們錢之類。其實她們需要的浪漫就是一種深切的關懷,一種細心的呵護,而這種關懷呵護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不管是男友抑或丈夫,普天之下,古今中外,老老少少概莫能外!(當然,前提是雙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當她高興的時候,需要他鼓舞,哪怕是一個笑容;當她寂寞的時候,需要他的關懷,哪怕是一個電話;當她下班回家感到疲憊時,需要他的體貼,哪怕是一個輕輕的擁抱;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他的自報奮勇,哪怕於事無補;當她傷心流淚的時候,需要他的撫慰;哪怕是幫著擦眼淚。
女人對她所愛的人要求其實很簡單,可是很奇怪,他們總是自以為是:去年「情人節」,還不到中午,辦公室的一個女同事就收到了丈夫送來的大草莓和紅的玫瑰花,下班後,約老公一同去逛街,我心裡在默默地盼著一枝玫瑰花,那一枝玫瑰才五塊錢,可我老公給我買了糖葫蘆,買了羊肉串,買了糖炒栗子。一直到家,他就是沒有給我買那枝我最盼望的玫瑰花。最後我自己給我自己買了一枝,當時他那種詫異的目光,閉不上的大嘴我都懶得形容。
二
女人做了母親就會義無返顧地愛孩子,愛孩子是天性。這方面的故事太多了。有一個故事幾乎成了典故::一個外國女人看到一個孩子的手破了,自己一邊用嘴吹,一邊叫喚著,那個女人說「他在喊媽媽,我疼,快來幫助我」旁邊的人以為她能聽懂漢語,她說:「不是,因為我是做母親的」
記得婚後的幾年裡,我們一直沒要孩子,我與丈夫都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再闖盪幾年,怕有了孩子照顧不好。可是誰會想到當我懷抱著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望著她忽閃著的大大的眼睛,紅紅的小嘴兒,摸著她細軟棉滑的小手,胖嘟嘟的小臉蛋,聽著她伊咿呀呀的學說話,我覺得真是奇跡,感覺幸福極了。因為這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美麗的夢想,真實的希望。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是我生的有了孩子女人就會變。變得溫柔美麗,變得舒展大方,變得有膽有識。家庭也為之面目一新:至少我是這樣:
有了孩子,走夜路我不再害怕了,「有媽媽在,不怕。好乖乖」
有了孩子,我更加珍惜自己,因為我必須健在,孩子不能沒有母親。
有了孩子。我更加孝敬父母,因為我知道了為人父母的艱辛,有了孩子,我忘卻了很多煩惱,只要一回家,看見心愛的孩子,聽她說「媽媽,我給小金魚喂豆豆了」,所有的煩惱立即「檣櫓灰飛煙滅」。
有了孩子,喋喋不休地談論她,成了我最大的嗜好。
有了孩子,丈夫也變得象個樣兒了。夫妻之間孩子成了一根恩愛的線,我們被她縫在了一起。
有了孩子,我每天都能得到禮物,今天是孩子會站了,明天孩子能跑了,後天孩子上學了。
記得第一次送孩子上學,一路上不住地叮囑鼓勵,她背著大大的書包,使勁拉著我的手仰著小臉兒,神情嚴肅地不住點頭,頭上那兩個小辮兒一撅一撅,我心裡真是高興,孩子長大了。可是,當我目送孩子走進校門,望著她嬌小的樣子越走越遠,想到沒有我在身邊也不知她自己行不行,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
三
已婚的人比過去更需要廣泛的社交。和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在一起吃飯,聊天,逛街,是很愉快的事情,會使情緒得到比較好的調劑。另一方面,在與朋友交往中大家會更注重自己的形象,更注重自己的修養,使自己能夠感受年輕。作為夫妻應該有自信,相信自己相信對方,要能夠容納。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滿浪漫情趣。
男人和女人長時間做夫妻,雖然彼此相容,真正成為自己的另一半,但是在平靜的生活中往往缺乏激情,偶而放縱一下,浪漫一次,確是很重要的調劑,比如在結婚紀念日收到丈夫或妻子的鮮花,然後一起去影樓重拍一套婚紗照。在生日那天接到朋友的電話,然後一起去唱一個通宵。反正浪漫的事多著呢。我們有時缺乏的是情緒。
我覺得我們夫妻十幾年來相親相愛實屬不易,但是我仍然覺得我們的生活中缺乏激情,有時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太關心孩子而忘卻了丈夫,是不是年齡漸大形容枯槁,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有時候抱怨丈夫不夠浪漫,不夠體貼溫存,使我們的生活過於平淡。其實,問題出在彼此太熟悉了,這種時候就需要有朋友,包括異性的朋友,與他們一起聊天,購物或一起逛街或一起出去遊玩,心情會變得好些,可以使自己暫時忘卻壓力,最重要的是通過與朋友的交往反觀自己的家庭,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女人因為男人而美麗
女人是花,是家裡的花,她的美麗需要家人的呵護,當然最主要的是家裡那個男人。
常常看到很美麗的女人,我知道那女人的美麗是她老公的功勞。男人們常常抱怨自己家裡有個黃臉婆,如何的不會打扮沒有外面的女美麗,其實你的妻子也很美麗,否則你怎會娶進家門,只是時間的磨練,柴米油鹽醬醋茶磨滅的她美麗的願望,也給她的臉塗上了黃色,她的老去是你一手造成的,你是她不美的根源。
女人的美緣於自信,家裡男人的愛是她自信的根源,她的美麗因你而存在。
太多的婚外戀情讓婚內的女人滄桑,男人們有時間贊美培養別的美麗女人的時候,不如先贊美自己的妻子,她才是屬於你的,是你投入也會有收獲的做的有用功。
女人是一部經典的書,每一章每一頁,都有著溫馨而美麗的故事;女人是一朵嬌艷的花,芬芳的唇翼如水的眼眸,總能隨著季風的翅膀,在天空飛翔;女人是一道永恆的風景,在流年的歲月里,總能以孕育的方式,飄揚著生命的旗幟。
女人是美麗的。有渾然天成、不經雕琢的無邪之美;有典雅恬靜、大家閨秀的風范之美;有大膽炫目、標新立異的時尚之美;有熱情奔放、活力四射的青春之美;有從容淡定、婉轉精緻的成熟之美……
❼ 形容美女的成語有哪些有什麼典故
沉魚落雁
[chén yú luò yàn]
解釋: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多用於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成語典故
【出處】: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嬙是春秋時期越國絕色美女,與西施時代相當,相傳為越王勾踐的愛姬。最初人們對毛嬙畫像的稱道遠遠超過西施。她應該是「沉魚」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麗姬已失考。
故原始的「沉魚」和「落雁」應該是指「毛嬙」和「麗姬」,而並不是「西施」和「 王昭君」。當然,《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了西施,說「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大意是醜陋的女人與美貌的西施,還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從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還在《莊子·天運》中講了「東施效顰」的故事。
《韓非子·顯學》說:「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管子·小稱》中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於面,不能以為可好。」《淮南子》則說「今夫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但《淮南子》中也有把西施放前面的,說「西施毛嬙,狀貌不可同,世稱其好美均也。」 東漢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嬪之素肘。」
後來唐朝詩人宋之問有詩雲:「鳥驚人松蘿,魚畏沉荷花。」此後世人便以「沉魚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也成為古典小說中形容女子美貌的套語。
閉月羞花[bì yuè xiū huā]
解釋:「閉月」指貂蟬的美貌把月亮比下,「羞花」指楊貴妃的顏容使得花兒害羞地低下頭,原與沉魚落雁相連,形容我國古代四大美人的容貌傾國傾城,宛若天仙。現指女子的容貌美麗。
成語典故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引動這撩雲撥雨心,想起那閉月羞花貌,撇的似繞朱門燕子尋巢。」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則為你閉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也作「羞花閉月」。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因姐姐閉月羞花,真假、這其間性兒難按納,一地裡胡拿。」
此時魯小姐卸了濃裝,換了幾件雅淡衣服,蘧公子舉眼細看,真有沉魚落雁之容,~之貌。(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❽ 大都之變是什麼典故
元成宗晚年多病,皇後伯岳吾氏卜魯罕居中用事。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一向「斥言利之徒,一以節用愛民為務,有大政事,必引儒臣雜議」,深得漢地儒士心;他本人也頗以安邦治國相許。與皇後間漸生隔閡。
元成宗末年,自知不久於人世,力圖安排自己的直系子孫為嗣,遂於大德九年(1305)六月立子德壽為皇太子。十月,成宗病重,德壽年幼,恐不足以威震諸王,在皇後卜魯罕的籌劃下,出其侄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其母弘吉剌氏守懷州;前此,愛育黎拔力八達之兄海山已於大德三年奉成宗之命總兵鎮守漠北。對太子可能構成威脅的親王都已遠離京城。
十二月,小太子德壽死。
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元成宗病重期間,皇後已先遣使召安西王阿難答(忽必烈孫,父為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正月初五,阿難答至。初八,成宗死。元朝再次出現帝位危機,也再次爆發帝位爭奪戰。
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之父、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在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出鎮懷州(今河南沁陽),未至而疾作,返還大都,次年病死。海山為其長子。在成宗無子的情況下,按中原封建王朝的傳統,在帝位繼承上,海山兄弟是最有競爭力的人選。但此時,兄弟倆皆不在大都,皇後即有出愛育黎母子居藩的行動,自然不想讓他們取得最高統治權,於是與其同黨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馬辛、前中書平章賽典赤伯顏、中正院使怯烈、道興和諸王明裡帖木兒、也只里等密謀,奉皇後稱制,而以安西王阿難答輔之。同時陰謀遣人斷北道,阻止海山南下。
阿忽台奉皇後的教旨,令諸臣議成宗(拊寸)廟事,遭到太常太卿田忠良的反對,他說:「嗣皇帝(柑)先帝於廟,禮也;皇後教,非制也。」博士張升則稱「制,社祔廟必書嗣皇帝名,今將何書?」御史中丞何瑋亦持不可。阿忽台以死相脅,他說:「制白天降也?公等不畏死,敢沮大事!瑋曰:「死畏不義耳。苟死於義,何畏!」皇後派的安排受到了部分漢臣的堅決抵制。
右丞相哈剌哈孫支持諸漢臣的行動,他更利用其掌管中書大權的有利條件,參與了帝位爭奪戰。在成宗病重期間,他「入侍醫葯,出總宿衛,且日理機務,諸藩王欲入侍疾,王(指哈剌哈孫,哈剌哈孫死後追封順德王——引者注)拒之」。及成宗死,哈剌哈孫一面派人前往漠北迎請海山,至懷州迎請弘吉剌氏和愛育黎拔力八達;一面封府庫,「稱疾卧闕下,內旨日數至,不聽,文書皆不屬」,使卜魯罕無法與大臣議立新帝事。爭取時間等待海山兄弟的到來。
時值懷寧王海山有使至京師議事,哈剌哈孫急命使者還報成宗死訊,並另遣使者迎請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和他們的母親弘吉剌氏入京共圖大事。
哈剌哈孫的使者至懷州,愛育黎拔力八達猶豫不決,未敢上路。王傅李孟獻議說:「支子不嗣,世祖之典訓也。今宮車宴駕,大太子遠在萬里,宗廟社稷危疑之秋,殿下當奉大母,急還宮廷,以折奸謀、固人心。不然,國家安危未可保也。」並指出:「邪謀得成,以一紙書召還,則殿下母子且不自保,豈暇論宗族乎!」愛育黎拔力八達遣李孟至京師偵視情況。李孟至哈剌哈孫處,恰值皇後所遣至府問宰相疾者在邸,李孟長揖而坐,進前為丞相診脈,皇後所遣的問疾者以為他是前來診病的醫生,沒有發現破綻。李孟卻得到安西王即位時間已定的情報。於是,他立即還報,稱「事急矣,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不可不早圖也。」
左右之人皆不敢決,惟曲出、伯鐵木兒勸其行。有人說:「皇後深居九重,八璽在手,四衛之士,一呼而應者累萬,安西王府中從者如林,殿下侍衛寡弱,不過數十人,兵仗不備,奮赤手而往,事未可濟。不如靜守,以俟阿合(蒙古語,意為「兄』,——引者注)之至,然後圖之,未晚也。」李孟反對,他說:「群邪違棄祖訓,黨附中宮,欲立庶子,天命人心,必皆弗與。殿下入造內庭,以大義責之,則凡知君臣之義者,無不舍彼為殿下用,何求而弗獲!克清官禁,以迎大兄至,不亦可乎!且安西既正位號,縱大太子至,彼安肯兩手進璽,退就藩國;必將斗於國中,生民塗炭,宗社危矣。且危身以及其親非孝也,遺禍難於大兄,非悌也;得時弗為,非智也;臨機不斷,非勇也。仗義而動,事必萬全。」李。孟的一番說教,堅定了愛育黎拔力八達,於是他又按蒙古人的習慣,請人占卜吉凶。
古代風景畫鑒賞有儒服持囊的卜者游於市,遂召之令為卜吉凶。李孟出迎,語之曰:「大事待汝而決,但言其吉。」於是卜者入內,獻其卜筮的結果稱:「是謂乾之睽。乾,剛也;睽,外也;以剛處外,乃定內也。君子乾乾,行事也。飛龍在天,上治也。輿曳牛掣,其人形且劓,內兌廢也。厥宗筮膚,往必濟也。大君外至,明相麗也。乾而不乾,事乃睽也;剛運善斷,無惑疑也。」李孟乘此進說:「筮不違人,是謂大同,時不可以失。」於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振袖而起,其意遂決。眾人將其扶上馬,李孟等人徒步相從。
二月十六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其母至大都,自延春門入。入宮哭臨,退居舊邸。哈剌哈孫遂與愛育黎商量,先發制人,他說:「懷寧王遠,不能卒至,恐變生不測,當先事而發。」三月初一,哈剌哈孫始視事,皇後定於三月三日御殿聽政,哈剌哈孫當即簽署了案卷,表示同意。後黨不知內情,大喜過望。
次日,在哈剌哈孫的安排下,愛育黎拔力八達「率衛士入內,召阿忽台等責以亂祖宗家法,命執之,鞫問辭服」。被送往上都,阿忽台、怯烈、阿難答被殺。皇後稱制和阿難答謀繼大統的陰謀失敗。
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哈剌哈孫和諸漢臣的支持下,鎮壓了反對派,取得了在大都奪權斗爭的勝利。但他沒有立即繼位,而是等待其兄海山。這固然是由於海山居長,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海山鎮守漠北,掌握著軍隊的統率權。與愛育黎的優柔寡斷相反,海山聞訊後,立刻率軍直趨大都。
在大都,愛育黎拔力八達捕殺政敵、控制政局後,諸王闊闊出、牙忽都等遂合辭勸進,他們說:「今罪人斯得,太子實世祖之(曾)孫,宜早正大位。」但愛育黎沒有這樣做。
海山在得到大都之變的消息後,自按坦山回到和林時「諸王勛戚畢會,皆曰今阿難答、明裡鐵木兒等焚惑中宮,潛有異議;諸王也只里昔嘗與叛王通,今亦預謀。既辭服伏誅,乃因合辭勸進」。海山則願待其母、弟等聚會後再議。
其母答己在兩個兒子間必須作出選擇,她「以兩太子星命付陰陽家推算,問所宜立者,曰:『重光大荒落有難,旃蒙作噩長久。』重光為武宗年干,旃蒙為仁宗年干。於是太後(指海山兄弟之母弘吉剌氏答己——引者注)頗惑其言,遣近臣朵耳諭旨武宗曰:『汝兄弟二人皆我所出,豈有親疏?陰陽家所言運祚修短,不容不思。』武宗聞之,默然,進脫脫而言曰:『我捍衛邊陲,勤勞十年,又次序居長,神器所歸,灼然何疑。今太後以星命休咎為言,天道茫昧,誰能預知?設使我即位之後,所設施者上合天心,下副民望,則雖一日之短,亦足垂名萬年,何可以陰陽之言而乖祖宗之託哉!此蓋近日任事之臣。擅權專殺,恐我他日或治其罪,故為是奸謀動搖大本耳』」。遂遣康里脫脫前往大都觀察形勢,自己則領大軍分三路進發。
海山率領大軍緩緩行進,大都的形勢又趨緊張。答己以愛育黎拔力八達監國,遣使北迎海山。而海山卻遲遲不至,「遣使還報太後曰:『非阿沙不花往不可。』乃遣(阿沙)奉衣帽、尚醞以往,至野馬川,見武宗,備道兩宮意,及陳安西王謀變始末,且言:『太子監國所以備他變,以待陛下,臣萬死保其無它』」。海山雖知自己繼統有望,仍等待康里脫脫的確切消息。
「脫脫馳至大都,入見太後,道武宗所授旨以聞。太後愕然曰:『修短之說雖出術家,為太子周思遠慮乃出我至愛。貪憝已除,宗王大臣議已定,太子不速來何為?』時諸王禿列等侍,成曰:『臣下翊戴嗣君,無二心也。』既而太後、仁宗屏左右,留脫脫與語曰:『太子天性孝友,中外屬望。今聞汝所致言,殆有讒間。汝歸速為我彌縫闕失,使我骨肉無間,相見怡愉,則汝功為不細也。』脫脫頓首謝曰:『太母、太弟不煩過慮,臣侍藩邸歷年,頗見信任,今歸當即推誠竭忠以開釋太子。後日三宮共處,靡有嫌隙,斯為脫脫所報效矣。』」脫脫「行至旺古察,武宗在與轎中望見其來,趣使疾馳,與之共載。脫脫具致太後、仁宗之語,武宗乃大感悟,釋然無疑。遂遣阿沙不花還報。仁宗即日命駕奉迎於上都」。海山母子、兄弟間因皇位誰屬問題出現的緊張氣氛,以海山的母親、弟弟向武裝力量妥協而得到消除。於是雙方決定會議上都。
五月,「左右部諸王畢至會議,乃廢皇後伯要真氏,出居東安州,賜死。執安西王阿難答、諸王明裡鐵木兒至上都,亦皆賜死」。武宗即位於上都,受諸王、文武百官朝賀於大安閣。頒布即位詔書,尊母弘吉剌氏為皇太後,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弟。
世祖首立太子。意在使皇位在直系子孫中傳承,但蒙古社會的忽里勒台卻並未廢除,傳子與貴族大會推舉制並行,使元朝皇位繼承呈現出更加復雜的情況。成宗死後,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漢制的影響力增強。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的中書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忽里勒台推舉已經變成了一種程序,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大權誰屬的問題是在流血的政變和秘密談判中解決和確定的。忽里勒台「這個草原時代的產物,離開它生長的泥土,移植到中原的土壤上之後,卻獲得了新的『生命』。然而這種新的『生命』的復活,卻始終是和一場皇位危機的出現聯系在一起的」。哈剌哈孫以中書長官的身份參與繼承人的選擇並獲得成功,受到了朝廷的褒獎和肯定,這又為行政官僚參與皇位爭奪創造了先例。「中樞官僚選君的傾向的發展,有可能與君權旁落的過程相結合,進一步加強統治秩序的混亂」。它給元朝後期的政治形勢造成的影響是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