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台風典故

台風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3 17:00:37

『壹』 望風而逃的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曹操以百萬之眾,聞吾之名,
且說王師南下,劉備望風而逃.
望風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貳』 楚台風庾樓月的故典

千秋歲引·秋景--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專向沙頭落屬。楚台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楚台風:楚襄王蘭台上的風。宋玉《風賦》:「楚王游於蘭台,有風颯至,王乃披襟以當之曰:『快哉此風!』」
庾(yǔ)樓月:庾亮南樓上的月。《世說新語》:「晉庾亮在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樓,據胡床詠謔。」

『叄』 關於風的別稱

又叫做氣流。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風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風向和風速;但對於飛行來說,還包括垂直運動分量,即所謂垂直或升降氣流。大風可移動物體與物體(物質質量)方向。風的速度很快。

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

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3)台風典故擴展閱讀:

風的成因

風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集結的水蒸氣(雲)結成水時,體積縮小,周圍水蒸氣前來補充,就形成風。地球上的風與水源有關系,風由水與水蒸氣的脹縮而產生。

風由大海吹向陸地,或陸地吹向 大海,在夏天地面上溫度高空氣、水蒸氣膨脹上升,要由海面比重大的空氣、水蒸氣補充地面空氣空間,海面溫度低空氣收縮。要由地面上溫度高空氣膨脹上升的空氣、水蒸氣補充海面空氣空間。

在冬天海面溫度高海面空氣上升,地面溫度低空氣比重大沿地面補充海面空間。

『肆』 錢塘射潮 典故

古時的錢塘江從富陽鸛山入海河口只有一般的潮汐漲落,天長日久,北面的長江從上游挾帶泥沙逐漸在杭州灣北岸形成太湖沖積平原,與相對穩定的南岸形成獨特的河口形狀。現在,杭州灣口從北岸的南匯咀至南岸的鎮海相距有100公里,而往上游132公里至鹽官,江面竟縮小到2.5公里寬,在平面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喇叭形,喇叭形的河口結構使得在每日的潮汐中有更多的海潮匯入杭州灣,推動灣口附近沉積的泥沙向灣內移動,慢慢地便在河口段形成沙壩,進入灣口的潮波遇到一個個沙壩的阻礙,前鋒變陡,湧出水面,不斷涌來的後浪又推動著受阻的前浪滾滾向前。與此相同,由於受喇叭口形狀的約束,河口越往裡縮,潮 水與江面的落差就越大,涌潮就此形成。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長驅直入的潮水至達海寧鹽官附近時,潮頭最高可達3米以上,以每秒5-7米的速度浩浩盪盪向上游挺進,勢如破竹,蔚為壯觀。 錢塘江漲潮的一種故事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繫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裡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咸,愈來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的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里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裡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里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八月半是最佳觀潮時間。其實,錢塘江涌潮變化是有規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徑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氣候等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歷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 錢塘江大潮 逢農歷8月18日,來浙江海寧一帶觀潮的人,成群結隊,絡繹不絕。這時的岸邊,人山人海,萬頭躦動,人們焦急地等待那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不一會兒,忽見人群騷動,只見遠處出現一條白線,由遠而近;剎那間,壁立的潮頭,像一堵高大的水牆,呼嘯席捲而來,發出雷鳴般的吼聲,震耳欲聾。這真是:「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就是天下聞名的錢塘江大潮。洶涌壯觀的錢塘潮,歷來被譽為「天下奇觀」。人們通常稱這種潮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涌潮現象,在世界許多河口處也有所見。如巴西的亞馬遜河、法國的塞納爾河等。我國的錢塘江大潮,也是世界著名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壯觀的涌潮呢? 首先,這與錢塘江入海的杭州灣的形狀,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關。杭州灣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錢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劇變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縮小,大量潮水擁擠入狹淺的河道,潮頭受到阻礙,後面的潮水又急速推進,迫使潮頭陡立,發生破碎,發出轟鳴,出現驚險而壯觀的場面。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強大阻力,潮頭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後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洶涌而來。潮頭高度可達3.5米以上,潮差可達10米。其三,大潮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錢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 錢塘江涌潮 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涌潮的產生還與河流里水流的速度跟潮波的速度比值有關,如果兩者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勢均力敵,就有利於涌潮的產生,如果兩者的速度相差很遠,雖有喇叭形河口,也不能形成涌潮。 還有,河口能形成涌潮,與它處的位置潮差大小有關。由於杭州灣在東海的西岸,而東海的潮差,西岸比東岸大。太平洋的潮波由東北進入東海之後,在南下的過程中,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兩岸潮差大於東岸。 杭州灣處在太平洋潮波東來直沖的地方,又是東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得天獨厚。所以,各種原因湊在一起,促成了錢塘江涌潮。 交叉潮 距杭州灣55千米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面上,並迅速向西賓士。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一線潮 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後,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 一線潮並非只有鹽官才有。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游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回頭潮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干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後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裡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伍』 台風這個詞是中譯英還是英譯中

英譯中

『陸』 台風為什麼叫"台風"呢

台風之所以叫台風有以下原因: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台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台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飈風」這一名稱,作為寒潮大風或非台風性大風的統稱,至1956年,飈風簡化為台風。
關於「台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台」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由於台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風北上的路徑要沖,很多台風都是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為台風。「台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的。
以下是台風定義的不同版本:
台風(Typhoon),指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
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32.7~41.4m/s)的熱帶氣旋為台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
日本氣象廳定義:中心持續風速118~156km/h(32.8~43.3m/s) 稱之為台風。
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地區通常稱其為台風,而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則普遍稱之為颶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台風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是自然災害的一種。

『柒』 「神風」的典故源於什麼地方

「神風」抄的典故源於公元襲15世紀中葉,元世祖忽必烈先後兩次派出強大的船隊攻打日本九州,每次都是在眼看日本就要被征服時,海上突然颳起強烈的台風,使蒙古人船毀人亡,全軍覆沒。素來崇尚神靈的日本國民便把這兩次「葬元軍入魚腹、救日本於轉瞬」的暴風稱之為「神風」。

『捌』 除了《草船借箭》還有哪些有關風的歷史典故 請將故事內容講述一二。

嚴格的說,《草船借箭》跟霧更有關系。
與風更有關系的,是《借東風》,知道《草船借箭》不會不知《借東風》吧,樓主記錯了吧。
諸葛亮與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營的計劃。但連日來江上一直刮西北風,用火攻不但燒不著北岸的曹兵,反而會燒到自己。周瑜為東風之事悶悶不樂,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知道後,給周瑜開了個「葯方」,周瑜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欲破曹兵,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承認自己的心事被諸葛亮猜中,便問諸葛亮有何辦法。諸葛亮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後自己在壇上做法。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並不會「借」風,但他通曉天文地理,通過勘察地態和生物的變化,早已經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東南風,因此自己到七星壇上裝模作樣地比劃了幾下。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當天,果然颳起了東南風。周瑜更覺得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趕到七星壇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會有這一手,事先離開了七星壇,回自己的根據地夏口去了。臨走還給周瑜留下這樣的話:「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風大破曹兵,諸葛亮暫回夏口,異日再容相見。」周瑜只得作罷。

我再介紹一個「神風」吧。
元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入侵日本。第一次,召來高麗水兵協助作戰,在登陸後就收獲一場勝利,未及擴大勝果,晚上就遇上台風,吹翻戰船甚多,統帥只好決定退兵。第二次,更集合蒙、漢、韓三軍大舉分兩路入侵,但日軍准備充分,人數上的優勢填補了裝備與戰術上的劣勢,蒙軍在第一戰未占上風的情況下,退後休整,並兩軍會師。誰料再遇連續兩天的台風,蒙軍幾乎全軍覆滅,第二次侵日宣告失敗。
「神風」一詞由此而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