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黃石市典故

黃石市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3 15:14:58

① 黃石有哪些著名歷史人物

1、孟嘉

孟嘉,字萬年。江夏郡鄳縣人。東晉時期名士、官員、三國時期東吳司空孟宗曾孫 ,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早年便名揚京師,後歷任廬陵從事、江州別駕、征西參軍等職,在任上受到了庾亮、褚裒、桓溫等人的器重和欣賞,甚至得到了晉穆帝的親自接見。

晚年長期在桓溫幕府任職,擔任桓溫的從事中郎、長史,於五十三歲(一作五十一)時去世。留有「孟嘉落帽」的典故。其生平主要見載《晉書·桓溫傳》附傳及陶淵明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2、吳中復

吳中復(1011~1079),字仲庶,興國軍永興(今湖北陽新)人。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皇祐五年(1053)為監察御史里行(《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五)。嘉祐二年(1057)遷殿中侍御史充言事御史(同上書卷一八五)。改右司諫、同知諫院,遷戶部副使。

出為河東都轉運使,移知江寧府、成德軍。神宗熙寧三年(1070)知成都府(同上書卷二一六)。遷給事中,知永興軍(《東都事略》卷七五)。六年,知河陽(《續資治通鑒編》卷二四六)。元豐元年(1078)十二月卒(同上書卷二九五),年六十八。

3、王質

王質(?-570年)梁朝時因是梁武帝蕭衍的外甥被封為甲口亭侯,初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後任太子洗馬、東宮領直。多次遷任中舍人、庶子。曾跟隨貞陽侯蕭淵明北伐。侯景之亂時跟隨眾軍抵禦侯景。梁元帝蕭繹時任右長史,兼河東太守。很快遷任侍中。

不久出任持節、都督吳州諸軍事、寧遠將軍、吳州刺史,兼鄱陽內史。陳武帝陳霸先時任散騎常侍、晉陵太守。陳文帝陳蒨時任五兵尚書。後輔佐陳頊,任仁威將軍、驃騎府長史、晉安太守。陳頊輔政時任司徒左長史,將軍之職不變。因為公事免職。

不久任通直散騎常侍,遷任太府卿、都官尚書。太建二年(570)去世,時年六十歲。

4、吳玠

吳玠(1093年-1139年7月18日 ),字晉卿。德順軍隴干縣(今甘肅省靜寧)人。南宋名將。吳玠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起領兵抗金,與其弟吳璘都以勇略知名,先後歸屬於曲端、張浚麾下。富平之戰失敗後,吳玠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

屢敗金軍,史稱「微(吳)玠身當其沖,無蜀久矣」。吳玠汰冗員、節浮費,廣設屯田、修復廢堰,與胡世將創轉般折運法,使糧儲充足。官至四川宣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吳玠病逝,年四十七。追贈少師,謚號「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

5、吳璘

吳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 ),字唐卿,德順軍隴干縣(今甘肅靜寧)人。南宋名將,四川宣撫使吳玠之弟。吳璘早年隨兄長吳玠抵禦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領兵抗金,二人都以勇略知名。富平之戰失敗後,吳璘、吳玠兄弟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

為保衛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晚年帶病奮起,對抗入侵的金軍。官至奉國軍節度使,封新安郡王。乾道三年(1167年),吳璘病逝,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信王,謚號「武順」,位列七王之一。著有兵法兩篇,已佚。

② 韓信的典故

韓信點兵

多多益善

漢元年(前),韓信背楚投漢,隨漢王劉邦來到南鄭(今漢中市漢台區)。這位曾經「乞食漂母」、「 胯下受辱」的七尺偉男並非懦夫,而是大智若愚的將才。被劉邦委以「治粟都尉」小職的韓信常在丞相蕭何面前談及自己的報負,蕭何發現韓信為「國士無雙」的軍事奇才,便苦苦向漢王舉薦。劉邦終於採納了蕭何的建議,在漢中設壇拜將,把統帥三軍的大權授予韓信。雄才大略的韓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奪三秦,後又遂鹿中原,消滅項羽,為劉邦奪得天下,成為西漢王朝開國功臣。

其實韓信點兵是很科學的
漢高祖劉邦曾問大將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斜了劉邦一眼說:「你頂多能帶十萬兵吧!」漢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悅,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韓信傲氣十足地說:「我呀,當然是多多益善啰!」劉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興,勉強說:「將軍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現在,我有一個小小的問題向將軍請教,憑將軍的大才,答起來一定不費吹灰之力的。」韓信滿不在乎地說:「可以可以。」劉邦狡黠地一笑,傳令叫來一小隊士兵隔牆站隊,劉邦發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隊站好後,小隊長進來報告:「最後一排只有二人。」「劉邦又傳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隊長報告:「最後一排只有三人。」劉邦再傳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隊長報告:「最後一排只有二人。」劉邦轉臉問韓信:「敢問將軍,這隊士兵有多少人?」韓信脫口而出:「二十三人。」劉邦大驚,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個岔子把他殺掉,免生後患。」一面則佯裝笑臉誇了幾句,並問:「你是怎樣算的?」韓信說:「臣幼得黃石公傳授《孫子算經》,這孫子乃鬼穀子的弟子,算經中載有此題之演算法,口訣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樹梅花開一枝,

七子團圓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劉邦出的這道題,可用現代語言這樣表述:

「一個正整數,被3除時餘2,被5除時餘3,被7除時餘2,如果這數不超過100,求這個數。」

《孫子算經》中給出這類問題的解法:「三三數之剩二,則置一百四十;五五數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數之剩二,置三十;並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減之,即得。凡三三數之剩一,則置七十;五五數之剩一,則置二十一;七七數之剩一,則置十五,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減之,即得。」用現代語言說明這個解法就是:

首先找出能被5與7整除而被3除餘1的數70,被3與7整除而被5除餘1的數21,被3與5整除而被7除餘1的數15。

所求數被3除餘2,則取數70×2=140,140是被5與7整除而被3除餘2的數。

所求數被5除餘3,則取數21×3=63,63是被3與7整除而被5除餘3的數。

所求數被7除餘2,則取數15×2=30,30是被3與5整除而被7除餘2的數。

又,140+63+30=233,由於63與30都能被3整除,故233與140這兩數被3除的余數相同,都是餘2,同理233與63這兩數被5除的余數相同,都是3,233與30被7除的余數相同,都是2。所以233是滿足題目要求的一個數。

而3、5、7的最小公倍數是105,故233加減105的整數倍後被3、5、7除的余數不會變,從而所得的數都能滿足題目的要求。由於所求僅是一小隊士兵的人數,這意味著人數不超過100,所以用233減去105的2倍得23即是所求。

這個演算法在我國有許多名稱,如「韓信點兵」,「鬼谷算」,「隔牆算」,「剪管術」,「神奇妙算」等等,題目與解法都載於我國古代重要的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一般認為這是三國或晉時的著作,比劉邦生活的年代要晚近五百年,演算法口訣詩則載於明朝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詩中數字隱含的口訣前面已經解釋了。宋朝的數學家秦九韶把這個問題推廣,並把解法稱之為「大衍求一術」,這個解法傳到西方後,被稱為「孫子定理」或「中國剩餘定理」。而韓信,則終於被劉邦的妻子呂後誅殺於未央宮。

請你試一試,用剛才的方法解下面這題:

一個數在200與400之間,它被3除餘2,被7除餘3,被8除餘5,求該數。

(解:112×2+120×3+105×5+168k,取k=-5得該數為269。)

什麼叫做「韓信點兵」?

韓信點兵是一個有趣的猜數游戲。如果你隨便拿一把蠶豆(數目約在100粒左右),先3粒3粒地數,直到不滿3粒時,把余數記下來;第二次再5粒5粒地數,最後把余數記下來;第三次是7粒一數,把余數記下來。然後根據每次的余數,就可以知道你原來拿了多少粒蠶豆了。不信的話,你還可以實地試驗一下。例如,假如3粒一數餘1粒,5粒一數餘2粒,7粒一數餘2粒,那麼,原有蠶豆有多少粒呢?

這類題目看起來是很難計算的,可是我國有時候卻流傳著一種演算法,綜的名稱也很多,宋朝周密叫它「鬼谷算」,又名「隔牆算」;楊輝叫它「剪管術」;而比較通行的名稱是「韓信點兵」。最初記述這類演算法的是一本名叫《孫子算經》的書,後來在宋朝經過數學家秦九韶的推廣,又發現了一種演算法,叫做「大衍求一術」。這在數學史上是極有名的問題,外國人一般把它稱為「中國剩餘定理」。至於它的演算法,在《孫子算經》上就已經有了說明,而且後來還流傳著這么一道歌訣: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樹梅花廿一枝,
七子團圓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這就是韓信點兵的計算方法,它的意思是:凡是用3個一數剩下的余數,將它用70去乘(因為70是5與7的倍數,而又是以3去除餘1的數);5個一數剩下的余數,將它用21去乘(因為21是3與7的倍數,又是以5去除餘1的數);7個一數剩下的余數,將它用15去乘(因為15是3與5的倍數,又是以7去除餘1的數),將這些數加起來,若超過105,就減掉105,如果剩下來的數目還是比105大,就再減去105,直到得數比105小為止。這樣,所得的數就是原來的數了。根據這個道理,你可以很容易地把前面的五個題目列成算式:
1×70+2×21+2×15-105
=142-105
=37
因此,你可以知道,原來這一堆蠶豆有37粒。

1900年,德國大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歸納了當時世界上尚未解決的最困難的23個難題。後來,其中的第十問題在70年代被解決了,這是近代數學的五個重大成就。據證明人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是受到了「中國剩餘定理」的啟發的。

③ 有關地名金陵,台城,烏衣巷,朱雀橋,西塞山,後庭花,赤壁的典故及其寓意,最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1。金陵是南京舊稱,因為名字里帶有一種帝王之氣,楚滅越後,在石頭山上建城,因石頭山為金陵山之餘脈,故稱此城為金陵城,一說石頭城,其寓意一般指南京悠久華貴的歷史。
2。台城,南朝幾代以南京為都,當時建都的宮殿稱為台城,由於南朝的幾個朝廷大多短命,因此台城的寓意大體是多變的歷史與短暫的王朝與命運的意思。
3。烏衣巷,在南京市東南面,三國時是吳國茂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當時軍士都穿著黑色制服,故以「烏衣」為巷名。東晉時王、謝等大族的王公大臣們居住的巷子,後來詩人憑吊於此,多指富貴難守易失,人事更迭代謝和人們對時光流逝的無奈。
4。朱雀橋,即朱雀桁。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時為交通要道。附近烏衣巷有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寓意與烏衣巷大體相同。
5。 西塞山,湖北黃石市城區東部長江南岸,一說在浙江湖州吳興南門二十餘里。相傳為楚春申君屯兵之處,坐西向東,故名。歷史上由於此地險要,發生過一百多次戰事,因此西塞山無論寫其景色、寫其險峻,在寓意上多與戰爭有關,並做為戰爭的象徵。
6。後庭花,陳後主沉湎酒色,曾為其愛妃做過《玉樹後庭花》,後國亡被俘。後以玉樹後庭花寓指荒廢朝政的亡國之音。
7。赤壁,是三國時的赤壁之戰的古戰場所在地,此戰之後天下三分,魏、蜀、吳呈鼎足之勢幾十年,直至晉代魏後實現統一。由於當時三國人材濟濟,而赤壁大戰便是三國的群英譜,因此赤壁的寓意多含有對往昔那個豪邁的時代和那麼多英雄豪傑的追憶,抒發心中的豪情壯志,來藉此表現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一般說來,寫金陵最好的首推北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寫台城最有名的是唐代韋庄《台城》,寫烏衣巷和朱雀橋最有名的是唐代劉禹錫的《烏衣巷》,寫西塞山最有名的是唐代詩僧張志和的《漁歌子》,寫後庭花最有名的是唐代杜牧的《泊秦淮》,寫赤壁最有名的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④ 下列成語典故,與韓信有關的是( )

1、約法三章的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2、兔死狗烹的出處:《淮南子·說林訓》:「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舊五代史·梁書·氏叔琮等傳論》:「叔琮而下,咸以鷹犬之才,適遇雲龍之會,勤勞王室,踐履將壇,然俱不得其死,豈不惜哉。得非鳥盡弓藏,理當如此耶?」
3、暗度陳倉的出處《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
4、項庄舞劍的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著名的鴻門宴故事。另外一個出處清·劉坤一《致張香濤書》:「〔定興〕乃於署督篆任內,奏參銀元局及淮山鹽務,牽涉敝署,不無激射之詞,論者謂為項庄舞劍,而弟因未嘗稍存芥蒂也。」
5、背水一戰的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拚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
6、蕭規曹隨的出處《史記·曹相國世家這》:「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頹。」
7、成敗蕭何的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原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則成語典故,也可以簡說成「成敗蕭何」。它講的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
8、多多益善的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9、胯下之辱的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10、孺子可教的出處《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說的是漢 張良的故事。
11、十面埋伏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這場戰爭。
漢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使者命韓信、彭越與自己在固陵會師,聯合追擊項羽。此後的作戰形勢,基本上構成了對項羽軍「十面埋伏」的戰略包圍。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五、六十萬漢軍重重包圍,項羽十萬楚軍節節敗退,退至距彭城東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時,就寸步難行了。 通過三年多的楚漢相爭,漢王劉邦終於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十面埋伏」的戰爭就這樣展開了。

由此看來,約法三章、項庄舞劍、孺子可教、成敗蕭何、蕭規曹隨、項庄舞劍,這幾個故事都與韓信沒有多大關系,最起碼不是直接指韓信本人。最多隻能說與他有間接的聯系而已。

⑤ 尊老敬賢的歷史典故

張良為黃石公穿鞋。

⑥ 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的故事來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

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

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

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6)黃石市典故擴展閱讀: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庄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

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

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

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⑦ 張良忍黃石之飢得學太公兵法這個典故是什麼謝謝

張良拾鞋

源自漢中的成語典故--張良圮橋進履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東游到博浪沙,姬公子為報國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倉海君椎秦失敗以後,改名張良隱居於江蘇下坯。

一日,張良來到沂水河圯橋散布,見橋墩上坐著一位老翁,須眉皆白,身著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腳穿一雙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滿了油膩污垢。

這老翁見張良走過來,有意將腳上的鞋子(古時稱「履」)墜落橋下,對張良喊道:「孺子,把鞋給我揀上來!」張良是飽讀詩書的貴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對小孩子或對婦女卑賤奴隸蔑視的稱呼,而且還是叫去給拾雙臭鞋,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氣。但又看老人這么一大把年紀,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強忍著怒氣,下橋去把鞋揀了上來。不料老翁又叫張良把鞋給他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揀上來了,穿一下倒也沒什麼,就擦乾凈鞋上的泥,一條腿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給老翁把鞋穿在腳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聲謝,拄起手杖就走了。張良驚奇這老翁好生無禮,看著他走了很遠。老翁回頭一望,見張良還在目送他,忽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五天以後天明來此橋相會。」說罷又走了。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來到這橋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與老人家約會怎敢遲到?」叮嚀張良,要他再過五日來此相會,說罷就走了。第二個五天雞叫的時候,張良就來到橋上。誰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張良再過五天來此橋相會。

到了第三個五天的前夜,張良沒有睡覺,他想再不能因為遲到受老翁的批評,因此不到半夜就來橋上等候,終於比老翁早到了。老翁來後,見張良早已坐在橋上,就對張良說:「應當這樣,」並稱贊他「孺子可教矣。」然後取出一編竹簡送給張良,叮囑道:「讀此書,將來可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可以興天下。十三年後,到濟北谷城山下見我,看到黃石一塊,那就是你的老師。」老翁說完後,就不見了。

張良得到這編竹簡後,天亮翻開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傳說是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消滅商紂時所著的兵書,這編兵書在秦始皇並吞六國時,有人將此書帶至深山隱藏起來。

⑧ 湖北風味小吃

湖北小吃由武漢小吃、荊沙小吃、襄陽小吃、恩施民族小吃等組合而成,其取料廣、技法多樣,能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適應南北各地人的需要。湖北小吃大多以米、豆、面、藕製品最具特色,有著鮮明的楚國文化和濃郁的魚米風情,歷史故事豐富,知名度高。像武漢熱乾麵、老通城三鮮豆皮、秭歸清水粽子、黃州甜燒梅、黃梅白蓮湯、黃岡綠豆糍粑、雲夢魚面、恩施炕土豆、巴東五香豆乾、孝感米酒、江陵散燴八寶飯、四季美湯包等,這一路小吃令您流連忘返,美不勝收,無肚能容。 黃石港餅 黃石的糕點食品歷史悠久,相傳三國時,劉備到東吳招親攜帶的「龍鳳喜餅」,就是在 黃石采購的,這是黃石港餅的前身當時的黃石名叫楚雄鎮,地點在西塞山下東邊,是吳楚地區周邊各縣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劉備去東吳招親,船隊就是在這里補充食物、采購禮品,其中就有「龍鳳喜餅」。 傳說中的「龍鳳喜餅」直徑比碗大,上有龍鳳呈祥圖案,中間由芝麻、糖、香油、桂花等原料精製而成,色澤金黃、松酥爽口。如今的黃石港餅,據說跟它一脈相承 清朝嘉慶年間,距黃石市約四十里的大冶縣劉仁八地區有一家劉豐泰雜貨鋪,店鋪里有一名叫劉合意的糕點師。為了招攬生意,他在龍鳳餅的基礎上,加用桔餅等原料,並在餅的兩面粘上芝麻,這便是合意餅。 又傳說到了同治年間,大冶縣木排商人殷華在和馬禮門合夥駕排到蘇州一帶經商。一次,殷、馬二人駕排順流而下,行至黃石港一帶,由於木排行水迅猛異常,躲閃不及,一下將迎面駛來的鹽船撞翻。鹽商不依,官司一直打到京城。殷、馬二人怕打輸官司,進京時特意選了當地名產合意餅作禮品。到京後,殷、馬二人便將合意餅奉送給所有官員,並附詩一首:排來如山倒,行船似燕飛 鳴金三下響,為何燕不飛。 同治帝見到此詩,覺得有理,於是斷木排商無罪。官司打贏了,木排商有心以厚禮敬獻皇上,無奈為打官司已耗資千貫,囊中空空,只得斗膽將合意餅獻上。不料,同治帝嘗後大悅,對這酥鬆爽口、香氣四溢的合意餅贊不絕口,欣喜之下,賜名"如意"。所以合意餅又叫如意餅。後來以產地為名,稱為黃石港餅。 豆皮 豆皮是一種湖北武漢的著名民間小吃,多做為早餐,一般在街頭巷尾各早餐攤位供應。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廳或老字型大小飯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於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製作的豆皮在武漢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 豆腐皮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營養價值較高; 豆腐皮含有的大量卵磷脂,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 並含有多種礦物質,補充鈣質,防止因缺鈣引起的骨質疏鬆,促進骨骼發育,對小兒、老人的骨骼生長極為有利。 炸廣椒 炸廣椒可以說是土家族家家必備的小菜(特別流行於湖北西部,包括相當一部分的非少數民族城市),酸香可口,既可干炒又可以做湯,其做法大體是先將紅辣椒剁細,和進苞谷面(就是玉米面)里,裝進炸壇(泡菜壇子)里並一層一層的壓緊,表面放上一層桐麻葉或塑料紙,用篾扎緊,將壇子倒撲在鹽水盆里中,一月以後,即為炸好了,要吃時隨時可以挖一些出來,蒸熟或放在鍋里炒熟,放進油鹽也可以炒熟了再加菜葉和水,當湯吃,特別是做蒸肉時更是少和炸廣椒,大多用豬肉一起混炒,臘肉炒炸廣椒算是土家族的飲食一絕。 楚味鴨頸 楚味鴨頸在武漢叫九九鴨脖,因為精武在外地已經有注冊商標,所以改名叫楚味鴨頸。「九九鴨脖」誕生在武漢市漢口精武路,也叫精武鴨脖,九九鴨脖或久久鴨以鴨脖子創始人湯臘九的名字取義而來,寓意長久。湯臘九先生在武漢經營風味小吃近二十年。「九九精武」是其獨創的品牌標志,已在中國商標局注冊。九九精武鴨脖子在武漢及全國均享有盛譽。是眾多客商朋友信賴的合作對象,也是廣大消費者極為推崇的知名休閑食品。 相傳戰國時期,楚王率眾征伐,途徑漢中,人困馬乏。某日,路經一野湖,見群鴨雲集飛渡,景象壯觀。楚王大喜,令軍士捕而食之。不日,余鴨無數,恰軍中一人,擅於膳食。教眾人用秘方釀制,遂成鴨脖美味,楚王嘗之,贊不絕口。而軍中士卒尤為喜愛。得此美食後,楚軍越顯神勇,攻城略地成「七雄偉業」。而偶有傷寒不適,食之亦無一不好,眾皆稱絕。精武鴨脖之名由此而得。 數千餘年,此秘方不得而傳。恰有漢口人氏湯臘九,頗好飲食,並為調配佳餚費盡心機。一日偶遇川中好友,言談中說及戰國精武鴨脖美味,嘆息不已。湯氏突發奇想,通閱古籍,尋覓良方,並結合川鄂兩系之長,窮數年之功,漸成特有風格。其所釀造鴨脖,亦成一絕。眾人食之,無一不嘆為佳餚。「九九鴨脖」美名由此發揚光大。屈指而算,已十數年矣。千年美味終歸於此。 桂花赤豆湯 桂花赤豆湯是武漢地區一種小吃,桂花赤豆湯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 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楚寶熟食店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911號,在六渡橋下首。桂花赤豆場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 武漢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即吃早餐)小吃。 關於熱乾麵的起源有一個典故: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干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 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乾麵面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乾麵。 糖蒸肉 糖蒸肉是湖北著名的傳統蒸菜之一,它與「沔陽三蒸」一樣,在全省內外享有盛名。黃陂人民講究「糖蒸」,每逢年節喜慶飲宴,要做一道香醇色紅、象徵甜蜜美滿、象徵甜蜜美滿、喜慶祥瑞的佳餚,它就是糖蒸肉,便以此作為待客上菜。而這道美餚還與宋代蘇東坡有些淵源。 傳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和美食家蘇東坡,在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因「烏台詩案」被貶,謫居湖北黃州時,曾游黃陂木蘭山講學。其時慕名求學者甚多。此事卻又為權貴得知,上疏朝廷誣蔑蘇東坡,聚眾黃陂,誹謗當朝。 宋神宗偏聽奸言以後,派人明察暗訪來至黃陂講學處所時,並未搜集到誹謗之詞,於是別出心裁,以面試學生來尋找破綻加罪東坡。隨即,那考官遂遠指小塔曰:「寶塔尖尖 七層四面八方」。學生一時窘迫,紛紛舉手搖頭無言。這時,來人向東坡叱責道:「你哪裡是在講學,分明是借古諷今別有所圖,為何竟無一人能對答上來?」東坡聽後,冷冷一笑道:「你的上句,學生不是一一以手式作了答對嗎!」來人不禁追問:「所答何詞?」東坡輕蔑地答道:「學生紛紛以手答曰『玉手搖搖五指二短三長』,何以 說無人答出。」 至此,來人一聽便啞口無言灰溜溜地離開東坡而去。在場的學生卻對東坡的學識膽略更加欽佩。當時,為了酬謝老師,學生們買來東坡喜食的豬肉和紅、白糖。粗心的學生一時不慎,將糖和豬肉混在了一起,正在拋留難定之際,東坡見此狀況,慢步走來信口念信:「咸閑官客不屑去,甜添豕豚堪稱鮮。」暗示幫閑客人已走,現有糖和肉何不混同就餐以飽口福呢?於是,在東坡指導下,學生們將豬肉、糖酌加入其它調配佐料等,拌勻後一起蒸而食之,別有風味,眾皆叫好。從此,糖蒸肉的制食法,便在當地沿傳下來。 面窩 面窩,在荊州地區稱為油香是湖北人,尤其是武漢和荊州人愛吃的早點之一。作為武漢的 特色風味小吃,面窩始制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家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制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做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 在武昌自由路的戶部巷,謝榮德炸的面窩,配料講究,用的是優質大米,摻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蔥花、芝麻、薑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窩自然與眾不同,一投入油鍋就香味四溢,吃起來更是焦脆適度、香酥並重,因而被人們譽為謝氏面窩。 雲夢魚面 雲夢魚面主產於古澤雲夢,始產於清道光年間,歷史悠久。雲夢魚面選用「白鶴分流」之魚,桂花潭中之水,新麥上等麵粉及芝麻香油等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白如銀、細如絲,故又稱「銀絲魚面」。該產品營養豐富,風味獨特,鮮美可口,誠為食用之佳餚,饋贈之佳品。1915年,雲夢魚面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加特產比賽獲優質銀牌獎,產品暢銷全國及國際市場。

⑨ 黃石的黃荊山在哪

黃荊山地理位置:
黃荊山位於湖北省黃石市區中心地段,是集游覽、觀光、會務、休閑度假和生態農業開發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度假區。總面積70平方公里,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著名詩人張志和、劉禹錫、元結等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境內溶洞、名泉、廟宇眾多。
人文風光:
有詩贊道:"晴時明月泄流銀, 雨過雲飛看黃荊。 退馬疑兵成佳話, 留與世人說到今。"
唐代詩人張志和留下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贊美詩句
著名景點:
飛雲洞:分上洞、中洞、下洞,因洞形成似天上飛龍,當地人俗稱「龍洞」。唐朝詩人元結避安史之亂,在此隱居讀書,明朝道教陸真人在此依洞修建道觀,現名為飛雲道觀。
雲霧洞:因洞中常年有雲霧升騰而得名。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兵敗鄱陽湖逃至黃荊山,倒馬進入雲霧洞,蛛絲結網,騙過追兵。「蛛絲馬跡」之成語典故出於此。
兔兒望月:十五月圓之夜,皓月當空,在月山形成大彩環,該景點故而得名。
龍起寺:白塔岩龍起寺山門新建記,民有諺雲:東方山九十九個包,不及白塔岩九十九丈高。及與不及者,余不論也,然由此可知,白塔岩乃是與東方山齊名之聖地也。據殘碑所記,白塔岩原為李氏外祖劉姓所有,明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授付,我五祖繼承山中之龍起寺,不知起自何年,即使從傳承之日,計亦有五百餘年之久矣。余幼時曾見殘破之寺廟,尚有老衲住持該寺,古木參天,……(此處有數字模糊難辨)如祥雲一片。後老僧西歸,破廟坍塌,香滅人杳,林木盜伐,如是者累數十載。公元一九八八年時,國泰民安,百廢俱興,族人為興祖業,紛紛解囊重修龍起寺正房三間,二000年再度擴建大殿。新立山門,為首者功莫大焉。或有客曰:廟小僧孤,恐長住不久。山高路陡,恐香客無多。余曰:寺無大小,有佛則靈,僧無多少,心堅則定,僧定佛靈,朝之者縱受千難萬險,自當無怨無悔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