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的意思
① 典故是什麼意思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
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
(1)典故的意思擴展閱讀
用典故的好處:
1、用典可以減少文字上的累贅
因為用典的目的,即在以極少的字句來表達更多的意思,也就是要以最簡要的字句來說明很復雜,和很曲折的意思。
比如「沐猴而冠」、「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得魚忘筌」、「愛屋及屋」、「投鼠忌器」等等,每一句成語都代表一個典故,也都蘊含著很豐富很復雜的意義。如果我們能把有關的故實,很適當地應用到文章里去,便可省說很多不必要的話。
2、為議論找根據:一般人多少帶有一點「信古」心理,我們在文章里發議論時,拿古人的話或事實來做議論的根源,可以爭取或加強讀者的信心,而使其同意文中的見解。
劉彥和在《文心雕龍·事類篇》所說的:「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以及他所列舉書易以次歷代作者「舉人事」,「引成辭」的種種情形,也都不外乎這個道理。
3、便於比況和寄託
有些不易直率表達的意思,或者不願和不可明顯說出的話,只有用比附、隱喻、暗射、襯托種種方法來委婉代言。而對這些方法在取材上給以便利的。
4、用以充足文氣
臨文之際,遇著意盡而文氣不足的時候,可借用典的方法來濟其窮。
② 典故什麼意思
典故。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literary quotation]。如:語出何典;典實(典故,史實);典證(出典和依據)
典
allusion; ceremony; law; standard;
典
diǎn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本義:重要的文獻、典籍)
(2)
同本義 [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
典,五帝之書也…庄都說,典,大冊也。――《說文》。按,謂從冊,從大,古文從古文冊。
典,經也。――《爾雅·釋言》
不可為典要。――《易·系辭》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
司晉之典籍。――《左傳·昭公十五年》
不遠而復,先典攸高(重貴)。――丘遲《與陳伯之書》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後漢書·張衡傳》
(3)
又如:葯典;字典;釋典(佛經);法典;佛典;引經據典;典志(記載政典的文籍);典墳(《三墳》和《五典》的省稱。都是上古的典籍)
(4)
常道,准則 [norm]。如:典型(常刑;常規);常典(常法);典要(不變的標准);典式(典範,法式)
(5)
法律;法規 [canon;law]
掌建邦之三典,輕典、中典、重典也。――《周禮·大司寇》
(6)
又如:典例(可依為准則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規);典誥(古代文體名。典指常法;誥指詔令)
(7)
典禮,儀節 [ceremony]。如:盛典;開國大典;慶典(慶祝典禮);典重塗山(比喻典禮重要,規模宏大。相傳塗山是夏禹娶塗山氏及會見諸侯的地方)
③ 典故的典是什麼意思
說的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皆來祝壽,由於他們都是朝廷專里的高官,手中皆屬有笏板,拜壽時把笏板放滿床頭(一說放滿象牙床,故事詳見《因話錄》)。(以上來自網路)[笑哈哈][笑哈哈][笑哈哈]
昨天的春晚也是按照八婿七子的順序出場,八婿帶著八個閨女,七子帶著七個兒媳
先來七個傻兒za和七個「漂亮」媳婦
p1於筱懷
p2馮照洋
p3張九南
p4楊九郎
p5孟鶴堂
p6周九良
p7陶陽
以上是七子
p8閻鶴祥
p9孫九香
p10李鶴彪
p11侯爺
p12張鶴倫
p13張霄白
p14楊進明(扮丑的公主,這個是真丑啊[允悲][允悲])
p15是郭家仔們的合影
一家人齊齊整整祝大家新年快樂[米奇比心][米奇比心][米奇比心]
④ 典故是什麼意思
典故的意思是: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詳細解專釋
①典制和掌故;
②詩屬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③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
示例:
①《北史·高隆之傳》:「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②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開元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
③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
⑤ 典故的意思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回的古代故事和答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⑥ 關於成語的50個典故及出處和意思
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詠荊軻》
典故:雄發指危冠:出處: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
含義:怒發沖掉了帽子
典故:圖窮事自至:出處《戰國策。燕策》上說,荊軻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獻燕國督亢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獻圖時,地圖展到最後露出了匕首。
含義:圖窮匕首現
《讀山海經》作者:陶淵明
傳說:精衛填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山海經 北山經》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唱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
含義:用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典故:死當結草。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愛妾殺掉,他的兒子魏顆沒有聽父親的話,把父親的這個愛妾嫁了出去,這個愛妾的已故父親,為了報答魏顆,在一次戰爭中。他接草絆倒了敵人救了魏顆
含義:死後也要報恩。
《六國論》作者:蘇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
典故:萇弘化碧,出處:萇弘:周朝的賢人,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望帝啼鵑。出處: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飛霜六月:出處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戰國時,皺衍對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後用「六月飛雪」來比喻冤獄。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屈
《漁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處:《後漢書》。竇憲打敗侵邊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歸。後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敵制勝,未取勝就說燕然未勒。
含義:抗敵大功還未告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出處:仲謀,孫權的字,孫權在京口建立政權。
含義: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了。
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權,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進兵。
典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指劉裕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勝利後在此建立政權。
含義:指精銳的部隊。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只落得自己北望而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作者藉此事詠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張凌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詞下,一片神鴉社鼓
含義:佛狸:後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詞
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坡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
《揚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風十里。 出處:杜牧《贈別》 「春風十里揚州路」
含義: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
典故:《黍離》之悲也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悲嘆宮室宗廟毀壞,長滿禾黍,觸景傷情,而作《黍離》之詩。
含義:哀傷亡國之辭。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典故: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出處《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含義:豆蔻: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美麗;青樓,妓院,杜牧在揚州常和名妓來往,寫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典故:「腳著謝公屐」,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謝公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含義: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
傳說:「空中聞天雞」出處: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桃都,每當太陽初升,照到此樹,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叫起來。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指文學才華。
典故:接輿髡首,桑扈蠃行
出處:《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里的「楚狂接輿」,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隱士,即《莊子》里的子桑戶,
含義:接輿剪去頭發,桑扈裸體走路。他們的異常行為表示不與統治者合作。
傳說:鸞鳥鳳皇: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勸夫差殺勾踐,夫差不應,後令伍子胥自殺。
《垓下之圍》作者:司馬遷
典故:四面楚歌。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典故:無臉見江東父老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含義:表示說話人自卑困窘。
《毛遂自薦》作者:司馬遷
典故:毛遂自薦。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含義: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典故:脫穎而出。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含義: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雷電頌》作者:郭沫若
傳說: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後成為湘水神稱湘夫人
傳說: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出處:傳說舜南巡時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間哭泣,眼淚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故都的秋》作者:郁達夫
典故: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出處:《淮南子·說山》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含義:以小見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揚州慢》作者:杜牧
傳說:廿四橋的明月
出處:《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指揚州,傳說城裡有二十四座橋,因有24位美女吹簫於橋上而得名。「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蘇軾
典故:三國周郎赤壁。出處:《資治通鑒》公元208年,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擊敗曹操。
含義:周郎,即周瑜
《阿房宮賦》作者:杜牧
典故: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出處:《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含義:獨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陳涉、吳廣起義;函谷舉指劉邦谷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咸陽,推翻秦朝統治,並派兵守函谷關。楚人一炬指項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陽,並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過華清宮》作者杜牧
傳說:一騎紅塵妃子笑:妃子:楊貴妃
傳說: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宮廷中著名的樂舞
《無題》
傳說:青鳥殷情為探看:蓬山,蓬萊山的簡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青鳥,神話中西王母飼養的三足鳥,它能傳遞信息,所以用它來指代使者。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
典故:鴻門宴:出處:《史記。項羽列傳》,項羽設宴招待劉邦,意在謀殺劉邦,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逃出了鴻門
含義:喻指暗藏殺機的善待。
湘娥啼竹素女愁,出自《李平箜篌引》
傳說舜帝死於蒼梧之野,娥皇、女嬰追從到洞庭湖,南向痛苦,淚灑竹枝成斑點,因而湘江一代有斑竹。
典故:後庭花,出自《泊秦淮》
《玉樹後庭花》,南後主陳叔寶作,後主為亡國之君,後人以《玉樹後庭花》為亡國之音。
成語: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成語:水落石出:出處:《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後赤壁賦》蘇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成語:望洋興嘆 出處:《莊子·秋水》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含義:望洋,仰視樣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成語:貽笑大方。出處:《莊子·秋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含義:大方,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
《勸學》作者:荀況,《荀子》
成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含義:靛青從藍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色更深
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含義:沒有日常積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處:《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含義:一直堅持不鬆懈,就會取得成就
⑦ 人文典故是什麼意思
人文
rénwén
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科學ㄧ~景觀。
典故
diǎngù
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⑧ 比較經典的四字成語,能找到典故,意思,寓意,越詳細越好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9.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10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11.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12.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13.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14.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15.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6.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17.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⑨ 典故是什麼意思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還有一類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構制的詞語,如「刻舟求劍」、「完璧歸趙」等等。
至於典制典故,應是指那些使用時代已不存在這些典制,用這些典制詞語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這一類數量並不是很多。它與掌故的區別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類:
1、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
2、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
3、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大江東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
(9)典故的意思擴展閱讀:
來源: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
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
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參考資料:
網路--典故
⑩ 名人典故是什麼意思當啥講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稱作名流。既可能是歷史人物,也可能是政治人物,也內可能是公眾人物容,就是大夥都能知道的人物。而名人典故就是名人的曾經做過的事情,他的故事。也就是他個人的歷史,也可能是他的趣聞趣事。比如蘇秦背劍,頭懸梁錐刺股等等都是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