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城門立信的典故

城門立信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2 22:58:46

㈠ 南門立木的故事講的是( )講誠信。

您好!南門來立木的故事講的是自( 商鞅)講誠信。

一、出處:(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二、譯文:商鞅變法的條令已准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金子。百姓對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金子」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金子,用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後頒布了那法令。

三、解釋:用具體事實來證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開來。多用於形容取信於民。怪:以......為怪。

四、詞語解釋

既:已經

怪:對……感到奇怪

於:在

翻譯:

有一人徙之,輒(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金子,用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

五、啟示

做人要以誠為本,說到做到,才能樹立威信。以誠為本,依法治國,照章辦事,才能夠取信於民,得信於民,才能夠做到令行禁止,政通人和。

㈡ 怎麼理解「誠信,乃立身之本」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立身之本」即處世之根基。
中華民族歷來把誠實守信作為立身處世之本。在許多經典著作中都談到「信」的重要性。《論語》中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禮記》中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這些珍貴的論點都說明為人處世必須守諾言、講誠信。
孔子曾經對信義做過精闢的論述。一次,他的學生子貢向他請教治國方法。他說:「確保糧食充足、軍隊充實以及對人民的信義,就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子貢又問:「三者如果要舍其一,應該舍哪個?」「軍備。」「不得已再舍一個,怎麼辦?」「舍糧食。」「為什麼不能舍信義?」子貢又問。孔子說:「人難免一死,沒有糧食可以,如果沒有了信義,根本與禽獸無異,這時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在這方面,古人給我們做出了好榜樣。傳說周朝時期,周武王死後,由他的幼子周成王即位,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輔佐幼帝。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在樹下玩耍。周成王撿了一片樹葉遞給叔虞,說:「我用這個封你為侯。」周公聽了就說:「選個黃道吉日,給叔虞舉行封侯典禮吧!」成王一聽急了,辯解道:「我只是和弟弟開個玩笑罷了。」可是周公卻嚴肅地說:「陛下,君無戲言,天子一說話,史官就會記錄下來,並按照天子的話去做。所以,陛下要想在今後說話有威力,就應遵守諾言。」周成王只好照周公的話去做,唐叔虞因此被封為晉侯。
改革家商鞅「城門立信」的故事盡人皆知。這一舉動轟動了整個秦國,老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相信商鞅是個說話算數的人。後來,商鞅頒布變法條例,獲得秦國人民都很擁護和遵守。可以說,商鞅變法的成功,得益於「誠信」二字。
古人尚且懂得以信為本,我們更應該將信用作為為人處世的一條准則。如果你言而無信,朋友們上了一次當,就絕不會上第二次當!
明代有一本書,名叫《郁離子》,書中講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一位商人因不守信用而喪生,很能給人啟發。這位商人在過河時船被礁石撞破,他大呼救命,並向圍觀的人許諾:「誰能救我,我將付他100兩金子。」一個漁人救了他。商人上岸後,只給了漁人80兩金子。漁人很憤怒,責怪商人不講信用。商人則訓斥漁人太貪婪。漁人只好作罷。後來,這個商人在乘船時又遇上險情,他還像上一次那樣呼救、許諾。這時,那位漁人就在附近,但他沒有去救商人,反而告訴周圍的人:「這個人言而無信。」人們聽了漁人的話,誰也不肯去救商人。結果,商人淹死在河中。我們姑且不去深究漁人的是與非,僅從這故事中得到一點啟發:不遵守諾言,失信於人,有時甚至有可能性命也難保。所以,誠信既是我們自身修養的根本,也是我們取信他人的必由之道。
當然,信守諾言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的先人孔子曾遇到過被迫承諾的事情。那時,孔子和他的學生住在陳國。由於陳國不斷受到戰爭的侵襲,孔子決定帶領他的學生們到衛國去。在途中,不幸被衛國的叛賊抓住了。一番交涉後,叛賊對孔子說:「只要你們不去衛國我就放了你們。」孔子一口答應,並和叛賊對天發誓。被放出來後孔子帶著學生繼續向衛國走去。他的學生子貢不解地問老師:「您不是一直教育我們要遵守諾言嗎?難道您想違背自己的誓言?」孔子說:「被人脅迫之下發出的盟誓,天神是根本不聽的,因而也不存在什麼背盟不背盟的。」天神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孔子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些被逼無奈情況下承諾的事情可以另當別論。

㈢ 商鞅立木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下決心發奮圖強,下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官。」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 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南門立木,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於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3)城門立信的典故擴展閱讀:

後世啟示:

商鞅立木所記載的事,發生在周顯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國在實施新法令之前,立於南門,取信於民。新法實行後,太子犯法,刑其師傅。這兩件事說明了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必定得到民眾的信任。

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人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㈣ 商鞅南門立木典故五十字左右

五十字實在來說不清
商鞅開始推行源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㈤ 商鞅南門立木講述了一個什麼的故事

商鞅南門立木講述了一個言出必行的故事
商鞅南門立木具體的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乾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准。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里來的。

㈥ 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的典故: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

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衛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6)城門立信的典故擴展閱讀:

關於商鞅,有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新政前,為了避免民眾懷疑,商鞅在國都集市南門立一根三丈長木頭,宣布只要有人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獎勵十金。公眾覺得奇怪,不敢有所行動,於是商鞅懸賞五十金。終於有一愣頭青將木頭搬至北門,商鞅兌現承諾,以明不欺,隨後頒布法令。

針對這段「佳話」,1912年,就讀於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的毛澤東同學,曾寫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這是他現存的最早文稿。毛澤東開篇由「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感慨「國民之愚」和「執政者之煞費苦心」。

隨後,指出善法將會得到民眾支持,不善之法將會得到民眾抵制,「商鞅之法,良法也」,竟然民眾「憚而不信」,再次感慨「執政者之具費苦心」和「國民之愚」。60多年後,已經成為「偉大領袖」的毛澤東,再次盛贊法家。

他的一生有很多跌宕起伏,但對法家的推崇一以貫之。毛澤東在作文里指出,商鞅是四千餘年首屈一指的「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的政策是「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這個觀點至死不渝。

㈦ 徙木立信歷史典故是什麼意思

【答案】復D【答案解析】試題分制析:題干里的「徙木立信」告訴我們,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准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新上任的官員商鞅在咸陽貼出告示,能夠把城南門的木桿扛到北門,賞金,結果商鞅說話算數真的賞了按照告示做的人五十金,人們紛紛議論,這位官員說話真算數,這就是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故選D。考點:人教課標版七年級上冊·大變革的時代·商鞅變法

㈧ 商鞅「城門立木」的目的是什麼

樹立威信,讓百姓知道,他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對於以後施行政策有幫助

㈨ 城門立柱是哪位做的事情( ) A 李斯 B 秦始皇 C 韓非子 D 商鞅

商鞅
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為了使新法盡快推廣,取信於民,特意將一根柱子立在城門,懸賞百金讓人將木柱搬到另一個城門,後來搬的人果然得到了賞賜,城門立柱迅速傳播。使得新法也得以迅速傳播落實

㈩ 城門立木是什麼意思

意思:在城門前立根木頭,誰能搬走就給誰金子,是根據戰國時商鞅變法的內容而得到的詞語,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讀音:chéng mén lì mù

典故: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為使國家富強不拘一格啟用人才,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商鞅對秦孝公提出改革的意見,在當時遭到了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的竭力反對。二年後,秦孝公坐穩皇位,開始對全國進行改革。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擔心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訴大家誰能搬走就給誰十兩黃金。開始大家誰也不信,後來提高到五十金,終於有一個人出來照做,並且領走了黃金。

秦國的百姓確定了這位新上任的官員不是在開玩笑,商鞅的新法令公布後得到了很好的執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軍事力量也變的更加強大。

(10)城門立信的典故擴展閱讀

近義詞:

1、立木南門[ lì mù nán mén ] 立木:豎木於地上。用具體事實來證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開來。多用於形容取信於民。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已乃立三丈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翻譯:於是在國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百姓能將它搬到北門的就給十金。

2、徙木為信[ xǐ mù wéi xìn ] 徙:遷移;信:信用。指說到做到,言而有信。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有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譯:下達命令告訴百姓,有人能把(木頭)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就給五十金,以此表示沒有欺騙大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