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歷史典故誤解

歷史典故誤解

發布時間: 2021-02-12 17:11:58

❶ 有關歷史上人物之間用語言化解誤會的事例

1.乾隆抄皇帝,微服私訪下江南時,帶了大學士紀曉嵐在身邊。一天,兩人走得口乾舌燥,紀曉嵐看到路邊有棵梨樹,就摘了一個梨獨自吃了起來。
乾隆皇帝很是生氣,質問道:''孔融四歲能讓梨,愛卿得梨為什麼不讓呢?''
這時候,紀曉嵐才發現自己失禮了,趕忙說:"梨者,離也!微臣奉命伴駕,不敢讓梨。」
乾隆皇帝又說:"你不能分給我一口梨嗎?"
紀曉嵐接著說:"微臣有生之年,都將為皇上效命,決無二志,怎敢與陛下分離(梨)呢?"乾隆皇帝無可奈何,只能咽了咽口水。
2.老頭子」這一稱謂,與清朝乾隆皇帝有關。相傳,乾隆年間,紀曉嵐在翰林院編撰《四庫全書》。有一天,紀曉嵐和同僚們開玩笑稱皇帝為「老頭子」,恰好被乾隆皇帝聽到。乾隆怒問紀曉嵐:「老頭子三字作何解釋?若能講出道理,可免你一死。」紀曉嵐不慌不忙回答:「全城人都這樣稱呼您。您想,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謂頭,父天母地之謂子,這就是老百姓稱您為『老頭子』的緣故。」乾隆皇帝聽後開懷大笑,赦免了紀曉嵐的死罪。從此,「老頭子」的稱呼便流傳開來,不僅臣可稱君,妻可稱夫,幼可稱長,且毫無半點兒不敬之意。

❷ 有什麼歷史典故是關於 誤會

董卓入京後,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絕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陽後抄小路回家鄉。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時,把他們一家都殺了。
他殺人後才發現人家是准備殺豬款待他,這才會「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凄愴,就是凄慘,悲傷。曹操發現自己無殺無辜後,心裡也是很凄慘,悲傷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作一個辯護。當然,這種辯護不能洗刷他的罪過。但能夠『凄愴』,總算還沒有『喪盡天良』。

❸ 有沒有那種因為辜負他人忠誠,或誤解他人,最後沒好下場一類的歷史典故、故事都可以。謝謝了!

很多皇帝都犯過同樣的錯誤。影響最大的就是宋朝,從來不相信回自己的武將,重文輕武。結果答是對外戰爭屢戰屢敗,最後被逼流亡海外而亡國。明朝殺了袁崇煥而亡國,漢朝殺了韓信而不得不向匈奴和親、納貢,商朝殺了數不盡的忠臣義士而亡國。

❹ 古代關於誤會的故事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有一對年輕人婚後他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
咬著奶瓶喂 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一天主人出門叫它照顧孩子。
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趕回家,狗聞聲出來迎接主人。
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 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
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
以為狗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
把狗殺死了之後,忽 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
於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他很奇怪,
不知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狗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隻狼,
口裡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會殺了。
註: 誤會是人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
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下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
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後果,
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則其後果更是難以想像。

❺ 歷史上有哪些被冤枉誤會的人

《世說新語》載,公元322年,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周靑進宮,王導希望周靑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靑就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等他從宮里出來,已經喝得暈乎乎的,王導和他招呼,他還是不理不睬,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賊子,取個斗大金印……」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詢問王導:「周靑也算是個人才,是不是給個官當當?」連問了幾次,王導因想起周靑曾在宮門口不幫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語。王敦見他這樣就眼中凶光一閃:「如果不配為官,那麼應該殺掉!」王導還是沉默。於是,周靑被王敦殺害。 後來,王導有一次在整理中書省的文件時,才發現周靑極力維護自己為自己辯白的奏章。又聽說了那天自己跪在宮門時,周靑一進宮就激烈地維護王家全家,只不過沒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來而已。聯想到自己卻在能救活他的時候沒有伸手相救,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兒子們說:「我雖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負此良友呀!」這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的來歷。

語出《資治通鑒》晉紀。 晉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兄王導及家族受牽連,在宮外候罪。周伯仁進宮,王導請其說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但積極向皇帝進言為王導開罪,並上書為王導請命。王導不知,所以懷恨在心。 後來王敦握有大權,詢問王導要不要殺掉周伯仁,王導一言不發,最後導致了周伯仁的被殺。後來王導從文庫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摺,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❻ 古今中外被誤解的例子誰有

為被誤解的烏鴉正名 我們孩提時大約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兒,不知誰不小心將窗玻璃打破了,主人卻認為是你打的,其實是別的孩子。你這時肯定特委屈,不管你怎麼解說都沒有用,主人就一口咬定是你。這種被誤解的滋味相信你不會忘記,而且在生活中你還會遇到……古今中外,大大小小這樣的被誤解、背黑鍋、受委屈的人和事不乏其例。 這里不妨饒舌說幾個例子。莊子到梁國(諸侯國)去看望朋友惠子,被人誤傳是來爭奪惠子的相位。惠子信以為真,派人搜捕莊子。於是有那一段精彩的莊子獨白:「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鳳凰,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往北海,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這時,貓頭鷹撿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鳳凰從它頭上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您也想拿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莊子是智者,用一個寓言就消除了朋友的誤解。 明朝儒將袁崇煥,在與清軍作戰中,幾次大敗努爾哈赤、皇太極,卻因崇禎帝聽信離間計,誤解袁崇煥叛國而將他問罪處死。當時的北京城市民紛紛到菜市口,去爭食袁將軍被凌遲割下的人肉……這樣的被誤解導致被殘殺,實在是令人發指。 還有在戰爭中、政治斗爭中被誤解誤殺的冤魂,那些不知名的一般的人,又有誰去為他們申說?有誰能為他們去平反昭雪正名?即使平反昭雪正名了,又能挽回什麼呢? 以上無非是說,被誤解所造成的損失有多大!所遭受的傷害有多大!甚至會影響到人類歷史的進程!難道我們沒有看到人類曾經多次犯下過這樣的罪責、造成過這樣的災難嗎? 當然,我們這是以人的價值標准來衡量的。一切是非曲直,好與壞,有益與有害,善與惡……都是拿人的價值標尺度量的。對於人類社會,這個價值尺度或許具有普適性。但對於人以外的生物界來說,就不具有這種普適性,或者說,就不見得合適,甚至有些荒唐。 在自然界,每個生物都是為了自我活下去,自然生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否則,它無法活下去。自然生存,這是自然界的公平法則。「弱肉強食」這一叢林規則也是自然生存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不能僅從人類的角度去判定一切是非、好壞、利害、善惡等等價值。換位思考,從動植物的角度比如鳥的角度看問題,它的生存原則就是捕食其它生物賴以維持。它有錯嗎?在此仍借用人類的哲學命題來說:存在即是惡。凡是存在的個體都是以犧牲別的個體的利益為生存條件的,那麼,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是惡的結果,換句話說,每一個個體都是惡的。那麼,我們人類指責某一類個體為非、為壞、為害、為惡,就有失公允,甚至武斷霸道了。這也說明我們人類始終存在著傲慢與偏見。 就拿烏鴉來說,由於它的黑羽,它的粗礪的叫聲,它的食量大且雜食愛吃腐肉,它的聰明不肯順服於人,等等這些自然習性,就招致人們誤解,把它與不吉祥等同起來。有的甚至給它編造了不少壞的故事、寓言,來編排它,給它蒙上不少的惡名。於是,我們就不假思索,人雲亦雲,眾口一詞,說,烏鴉是壞鳥,不吉利。就像對待袁崇煥一樣,恨不能置之死地,食肉寢皮而後快。中國人最可怕的就是自己不去動腦子,不去想問題,只要有人說了,有權威下了結論,那就是絕對的,只管相信就是了!這是多麼可怕的民族心理!這是多麼可怕的思維定勢!這是多麼可怕的接受文化! 其實,關於烏鴉的知識和資料,書籍上、網路上均有記載,應該說較為科學和詳細,不必費言,就到此打住吧。總之,烏鴉是可愛的!
麻煩採納,謝謝!

❼ 被誤讀的典故有哪些,你也被誤導了嗎

被誤導的典故中,最為有名的便是諸葛亮,三氣周瑜以及草船借箭!以及我們最為熟悉的三顧茅廬!當然這些歷史事實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之中,真假性有待考證,而且有一些假的有可能是真的,相反,真的反而是假的。

三顧茅廬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另外一個非常經典的局面,那就是三顧茅廬,而三顧茅廬在歷史上也是沒有的,換句話說——劉備這個人確實存在,他確實是蜀漢的皇室宗親,但是諸葛亮這個人,其實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簡單的村民,因此更不可能存在著劉備,張飛以及關於三顧茅廬這一說,這只是歷史的一種虛無罷了……

❽ 歷史上有哪些被誤解的名句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的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被認為是牛頓的一句自謙的話,實際上這是一句十分傲慢且極具諷刺意味的一句話。

❾ 簡短的歷史故事和成語誤解20個

頭懸梁

孫敬是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版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權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隨時記筆記,常常一直看到後半夜,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從這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憤苦讀。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里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❿ 對於古代歷史人物的評價自古以來褒貶不一,那麼讓你誤解最大的是哪一位

中國歷史綿延幾千年,在歷史長河中出現的英雄豪傑,忤逆小人數不勝數。

現代人很難去分清歷史人物的大是大非,對對錯錯,我們在了解一個歷史人物大都是從歷史書籍、典故中獲取知之甚少的線索,好多歷史上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沖刷抑或是人為的記載而變的不真實。

商朝的滅亡來得很突然,公元前1046年,本來是為了慶祝征討東夷連連勝利,邀請百官前來吃飯,欣賞歌舞,不料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起事,商王朝的軍隊還在外做戰,朝歌兵力空虛,於是將朝歌的俘虜暫時組建成軍隊應對突如其來的叛亂,誰知俘虜們臨陣倒戈。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帝辛見大勢已去,便躲進鹿台(今河南鶴壁),自焚而死,商朝就此滅亡。

在傳統歷史上,大家都認為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十分殘暴,不過大概是被周朝的歷史記載給黑了吧,周朝是通過不義的叛亂得到的天下,如果不把帝辛寫成大壞蛋,周朝的統治就不會名正言順,只有前朝皇帝昏庸無道,不能管理好國家,周才合法的順應天意,取而代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