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回報典故

回報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9 13:58:00

⑴ 形容付出少,恩惠小,但是期待很大的回報的典故出自哪裡是孟子裡面的嗎請國學大師指點,謝謝!

《孟子》的故事成語1、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2、始作俑者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3、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4、一暴十寒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5、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6、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7、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8、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不到。」這真是不能。9、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10、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11、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1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13、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14、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15、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16、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17、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18、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19、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20、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21、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22、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23、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24、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25、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26、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27、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28、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29、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30、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31、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32、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33、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34、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35、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36、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37、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38、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39、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40、)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41、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42、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43、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44、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45、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46、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47、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48、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49、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50、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51、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52、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53、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54、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55、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56、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57、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58、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59、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60、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61、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62、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63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⑵ 形容付出得不到回報的典故有哪些

  1. 付諸東流[fù zhū dōng liú]:付:交給;諸:之於;東流:向東流的江河.投入滾滾東流的江河中;一去再不回來.比喻希望落空;前功盡棄。
    出處:他日醫好復舊;萬一悔卻前言;小生所望;豈不付之東流!——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贈芝麻識破假形》

    例句: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怎不叫他心痛惋惜。

  2. 得不償失[dé bù cháng shī]: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

    出處:得不償失,榮不蓋媿。 ——宋 陸游《<方德亨詩集>序》

    例句:企圖開墾一塊得不償失的坡地。

  3. 盡付東流[jìn fù dōng liú]:比喻完全喪失或前功盡棄。

    例句:他費了一生心血收藏的集郵冊子,在水災時盡付東流。

  4. 海底撈月[hǎi dǐ lāo yuè]: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

    出處: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7卷

    例句:雖然費了許多心機,耍了不少花頭,卻終是海底撈月。——郭沫若《洪波曲》

  5. 勞而無功 [láo ér wú gōng]花費了力氣,卻沒有收到成效。

    出處: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先秦·管仲《管子·形勢》

    例句:不注意科學,一味地蠻干,結果必定是勞而無功。

  6. 徒勞無益[tú láo wú yì]白費勁,沒有一點用處。

    出處:夫溺於卑者,固不足論;而過於高者,徒勞無益。——宋·袁燮《伐武岡林守進治要札子》

    例句:做事要講效益,徒勞無益的事不要去做。

  7. 徒勞無功[tú láo wú gōng]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成效。

    出處: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宋·朱熹《詩集傳》

    例句:博洛興師動眾,曠費時日,徒勞無功。——華而實《漢衣冠》七

  8. 枉費心機[wǎng fèi xīn jī]枉:白白地,徒然。白費心思。

    出處:枉費心機空費力,雪消春水一場空。——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0回

    例句:即使他絞盡腦汁,到最後仍是枉費心機。

  9. 徒勞往返[tú láo wǎng fǎn]:徒勞:白花力氣。來回白跑。

    出處:若遣京軍遠涉邊境,道路疲勞,未必可用,而沿途騷擾,害亦不細,倘至彼而虜已退,則徒勞往返耳。——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例句:為了原料供應問題,他跑了許多地方,結果是徒勞往返,仍然沒有解決。

  10. 竹籃打水[zhú lán dá shuǐ]:比喻白費氣力,勞而無功。

    出處:唐·寒山《詩》:「我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里何曾有?」

    例句:他雖然經過處心積慮的策劃,結果還是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⑶ 古代回報他人的事例

1、豫讓

最初,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范、中行氏做大臣,但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寵信。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

其中趙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這時豫讓逃到山裡說:「唉!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復仇。」於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里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知伯的仇人趙襄子。

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

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為知伯報仇!」衛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知伯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

於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為知伯報仇。他全身塗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胡須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看到他以後只是說:「這個人長像並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麼回事?」

於是豫讓就吞下炭,為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說你是一個志士還可以,如果說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

因為憑你這種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後,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

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於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了羞愧天下後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趙襄子要外出巡視,豫讓埋伏在趙襄子所必經的橋下。趙襄子騎馬走在橋邊時,馬忽然驚跳起來,趙襄子說:「這一定又是豫讓。」經派人搜捕之後,果然是豫讓。

因此趙襄子就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范、中行氏嗎?知伯滅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報仇,反而屈節忍辱去臣事知伯。

如今知伯身死國亡已經很久,你為什麼如此替他報仇呢?」豫讓回答說:「當我侍奉范、中行氏時,他們只把我當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而知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知伯。」

於是趙襄子用憐惜的口吻感嘆說:「唉!豫讓啊,由於你為知伯報仇,已經使你成為忠臣義士了。而寡人對待你,也算是仁至義盡。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釋放你了!」於是趙襄子就下令衛士把豫讓包圍起來。

這時豫讓又對趙襄子說:「據臣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贊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里行刺,按理您應在這里將我處死。

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許我在這里刺它幾下,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願望?」趙襄子為了成全豫讓的志節,就當場脫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給豫讓。

豫讓接過王袍以後拔出佩劍,奮而起身,然後用劍刺王袍仰天長嘆:「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豫讓說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說以後,都落淚惋惜不已。

2、介子推

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

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3、韓信

韓信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雙雙去世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因此家裡條件非常的差,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韓信為了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每天都非常用功的讀書,拼了命的練習武術,可盡管如此,依然無以為生。

在走投無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韓信只能去鄰居家「白食」,因為經常白吃別人家的飯,所以韓信遭到了不少的冷眼和惡話。韓信在小的時候就非常的有骨氣,根本不願意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任何閑話,他也咽不下這口氣。

於是他就去水邊獨自垂釣,哪天釣到魚了,就用魚去別人家換飯吃,釣不到的話,他就沒有飯吃了,所以他經常吃的上頓沒下頓。

在淮水邊上,有一位專門給別人漂洗紗絮的老奶奶,大家都稱她為「漂母」。漂母心地非常的善良,她看韓信這么可憐,於是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韓信一部分。

每天都是這樣,從來都沒有間斷過。韓信非常感動,他記住了漂母的大恩大德。韓信在有所成就之後始終記得漂母對他的恩,於是便專門派人四處尋找漂母,最後以千金相贈,以此來報答漂母的恩情。

4、俞伯牙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俞伯牙的人非常擅長彈奏琴弦,還有一個叫鍾子期的人則非常擅長聽音樂。有一天,俞伯牙去到了泰山,他在那裡游覽觀光。當他正興起的時候突然下了一場暴雨,把他困在了山裡。

當時的俞伯牙非常無聊,於是他便把自己的古琴拿了出來,開始演奏。碰巧的是鍾子期也剛好在附近躲雨,他聽完了俞伯牙的琴聲後,便拍手叫道:「真是一首好曲!」

在這件事情過後,俞伯牙每演奏一支琴曲,鍾子期都能聽出這首曲子中所指的意義,這讓俞伯牙又開心又驚喜。就這樣,兩個人成為了彼此的知心,並且約定好第二年再次相會。

可是等到第二年,俞伯牙按照約定來會鍾子期的時候,不幸得知鍾子期在前段時間生了一場大病,最後因病去世了。知道這個消息後的俞伯牙悲痛萬分,把自己心愛的古琴都給摔破了,他決定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彈琴了,以此來謝平生難得的知心。

5、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一個士大夫的父親去世了,按理說應該讓父親生前的愛妾去殉葬,但這個士大夫並沒有這么做,他把父親的愛妾嫁給了一個好人家,沒有讓她殉葬。愛妾已經去世的父親為了踢自己的寶貴女兒報恩,就把地上的所有野草纏成一個個亂結,希望用這些亂結可以絆倒恩人的所有敵人。

銜環: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隻黃雀被困住了並且受了傷,一個兒童親手把它救了出來還挽救了它的性命。獲救後的黃雀帶回來了四枚白環,還說這個白環可以保佑小恩人世代潔白,都可以身居高位。

⑷ 關於回報的典故,如:王祥卧冰求鯉,黃香溫席

你說的都是孝道的典故,你說的是什麼回報啊,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么

⑸ 表達回報的成語有哪些

  1. 恩恩相報】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內

  2. 恩將仇報】拿仇恨回報所受容的恩惠。指忘恩負義。

  3. 感恩圖報】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4. 以怨報德】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的恩惠。

  5. 一報還一報】舊時認為做了怎幺樣的事,就有怎幺樣的報應。也指怎幺對待別人的,也就會得到怎幺樣的回報。

  6. 以惡報惡】用惡行去回報別人的惡行。

  7. 知恩報恩】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就回報別人以恩惠。亦作「知恩報德」,

⑹ 關於回報的成語

鴉能反哺,羊知跪乳

當家方知柴米貴
養兒才曉父母恩

1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版報 2 飲水不忘挖泉人 3 懷著感權恩的心去做人做事 4 千恩萬謝 5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三國志•吳志•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6 恩深義重(ēn shēn yì zhòng):恩惠、情義極為深重。也作「義重恩深」。褒義。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八:因爹媽執意不從,故把兒子玉郎假妝嫁來。不想母親叫孩兒陪伴,遂成了夫婦。恩深義重,誓必圖百年偕老。清•袁於今《西樓記•衛行》:崎嶇古道,教伊浪遊,繁華別院,與奴遣愁,義重恩深難消受。

⑺ 「回報」用文言文怎麼說

晏子正吃飯的時候,齊景公派使者到了,晏子便分一半食物給使者吃,結果兩個人都沒有吃飽。使者回報景公,景公嘆息說:「晏子的家庭貧窮到這種地步!我不解這種情況,是我的過錯呀!」派人給晏子送去很多金子,給他做經營的資本,讓他來奉養門客,晏子推辭不接受,景公給他送了三次,最後晏子行大禮,還是婉言謝絕了。

⑻ 中國歷史有關回報的故事

中國歷史有關回報的故事,退避三舍可以說是一個很典型的故事。
故事是專這樣的:晉公子屬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斗下去!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後世人們用「退避三舍」來比喻對人讓步或有所迴避,以避免沖突。

⑼ 關於回報 成語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滴水穿石 水不斷下滴,可以滴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恩恩相報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湯我吃,我就好了……我會去救他,正是恩恩相報。」
恩將仇報 拿仇恨回報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負義。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說出,他就把公主殺了,此卻不是恩將仇報?」
感恩圖報 圖:設法。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出處: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將勤補拙 以勤奮彌補笨拙。
出處:唐·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九轉功成 轉:循環變華。原為道家語,指煉得九轉金丹。後常比喻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而終於獲得成功。
出處:《抱朴子·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開花結果 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累足成步 比喻不斷積累,便能成功。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
磨杵成針 把鐵棒磨成了針。比喻做任何艱難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
出處:《潛確類書》卷六十:「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
駑馬十駕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出處:《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山溜穿石 山裡的滴水可以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溜穿石。」
繩鋸木斷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事在人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處:《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鐵杵成針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心堅石穿 意志堅決,能將石頭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堅定,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江鄰幾《雜志》引封特卿《離別難》詩:「佛許眾生願,心堅石也穿。」宋·王懋《野客叢書》卷二十八:「世言:『心堅石也穿。』」
以惡報惡 用惡行去回報別人的惡行。
出處:《榖梁傳·僖公二十三年》:「伐國不言圍邑。此言圍邑,何也?不正其以惡報惡也。」范寧註:「前十八年。宋伐齊之喪,是惡也;今齊乘勝而報,是以惡報惡也。」
以怨報德 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的恩惠。
出處:《國語·周語》:「以怨報德,不仁。」
有志竟成 竟:終於。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出處:《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自強不息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醉吐相茵 後以這一典故喻指寬以待人必然會有好的回報。
出處:典出《漢書·丙吉傳》:「吉馭吏耆酒,數逋盪,嘗從吉出, 醉歐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遂不去也。」此馭吏為邊郡人,熟悉邊事,後來為防務工作提出切實有用的建議。
鐵棒磨成針 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鐵杵磨成針」。
出處:清·頤瑣《黃綉球》第十章:「拼著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的遲,實在收效最速。」
鐵杵磨成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⑽ 形容「回報」的成語。

  1. 結草銜環[ jié cǎo xián huán ]: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專 舊時比喻感恩報德屬,至死不忘。

  2. 知恩報德[ zhī ēn bào dé ]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報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報恩」。

  3. 飲水思源[ yǐn shuǐ sī yuán ] :喝水的時候想起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不忘本。

  4. 感恩圖報[ gǎn ēn tú bào ] :圖:設法。 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5. 恩恩相報[ ēn ēn xiāng bào ]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為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