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僧典故
1. 有關蘇軾的用典
蘇軾及多數詩人於詩作引用典故,多數是某詞彙或某一句用典,蘇軾詩作之中也有整首詩句句用典故者,或一個典故衍生多個詩句,或一個句子融會多個典故等不同的用法,分述如下:
(一) 句句用典
蘇軾〈游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詩:「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葯,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詩集》,頁508)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詩,四句之中引用四個人的四件事當作典故。首句典出《維摩經》:「維摩詰言:從痴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減。」第二句語出《傳燈錄》:「烏窠禪師曰:『汝若了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阿假外相,汝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流也。』」第三句語出《宋史‧樂志》:「魏文《折楊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賜我一丸葯,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第四句語出盧仝《謝孟諫議寄新茶》:「一椀喉吻潤,二椀破孤悶,三椀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椀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靈;七椀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二) 多句用一典
1. 六句一典:〈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芙蓉仙人舊游處,蒼藤翠壁初無路。戲將桃核裹黃泥,石間散擲如風雨。坐令空山出錦綉,倚天照海花無數。」(《蘇軾詩集》,頁1178)這首詩的前六句都是引用石延年生前死後的事跡為典故。第一句見歐陽修《六一詩話》:「石曼卿自少以詩酒豪放自得,氣貌偉然,詩格奇峭,又工於書,體兼顏、柳,為世所珍。……曼卿卒後,其故人有見之者,雲恍惚如夢中。言我今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憤然騎一素驢,去如飛。」(《宋詩話全編》,頁218),後五句〈施注〉引《歐陽公詩話》:「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嶺高峻,人路不通,了無花卉點綴映照,使人以泥裹核桃為彈,拋擲於山嶺之上,一二歲間,花發滿山,爛如錦綉。」(《蘇軾詩集》,頁1178)以石延年事鋪寫為六句,顯見蘇軾善以典故敷陳的技巧。
2. 四句一典:〈破琴詩,並敘〉:「陋矣房次律,因循墮流俗。懸知董庭蘭,不識無弦曲。」(《蘇軾詩集》,頁1769)房次律即唐代房管,典出《舊唐書‧房管傳》:「此時管為宰相,略無匪懈之意。但與庶子劉秩、諫議李揖、何忌等高談虛論,說釋氏因果、老子虛無而已。此外,則聽董庭蘭彈琴,大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庭蘭以見管,自是亦大招納貨賄,奸贓頗甚。顏真卿時為大夫,彈何忌不孝,管既黨何忌,遽托以酒醉入朝,貶為西平郡司馬。憲司又奏彈董庭蘭招納貨賄,管入朝自訴,上叱出之,因歸私第,不敢關預人事。諫議大夫張鎬上疏,言管大臣,門客受贓,不宜見累。二年五月,貶為太子少師,仍以鎬代管為宰相。」(《新校本舊唐書》,頁3322)蘇軾這首〈破琴詩〉藉房管事諷刺劉摯、賈易、朱光庭等人之作為,劉摯最後也如同房管一樣獲罪被貶。
3. 二句一典:〈次韻劉景文見寄〉:「莫因老驥思千里,醉後哀歌缺唾壺。」(《蘇軾詩集》,頁1797)典出《晉書‧王敦傳》:「每酒後輒詠魏武帝樂府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新校本晉書》,頁2557)
(三) 一句用多典
蘇軾常將二個以上的典故融入一個詩句里,而彼此又有詩意上的關連性,例如:
1. 一句二典:〈次韻景仁留別〉:「倒屣發一握」(《蘇軾詩集》,頁721)「倒屣」典出《三國志‧魏書‧王粲》:「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新校本三國志》,頁597)「發一握」典出《史記˙魯世家》,周公戒其子伯禽曰:「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新校本史記》,頁1518)。
2. 一句三典:〈張安道樂全堂〉:「步兵飲酒中散琴」(《蘇軾詩集》,頁642)「步兵飲酒」,步兵指阮籍,典出《晉書‧阮籍傳》:「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新校本晉書》,頁1360)、「中散琴」,中散即嵇康,典出嵇康〈與山濤絕交書〉:「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疏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昭明文選》,頁1929)以及庾信〈詠懷〉詩:「步兵未飲酒,中散未彈琴。」一句詩共計引用二個事典,一個語典。
二、 用典含義
(一) 直用其義
直用其義應是使用典故最簡單的技巧,例如:〈臨安三絕:錦溪〉:「楚人休笑沐猴冠」(《蘇軾詩集》,頁490)引用《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新校本史記》,頁315)
(二) 多典多轉折
蘇軾使用典故被認為「不易讀」,是因為蘇軾時常將二個以上的典故融合在一個句子里,取用的詞義又經過轉折,舉例如下:〈和董傳留別〉:「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蘇軾詩集》,頁221)蘇軾這首詩寫於從鳳翔回到長安時,蘇軾在鳳翔時,董傳曾與之相從,有詩名於當時。文獻對董傳的記載很少,從這首詩看來,董傳當時應是貧困的。詩中「囊空不辦尋春馬」句引用孟郊《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及《南史‧虞玩之傳》:「玩之為少府,猶躡屐造席。高帝取屐親視之,訛黑斜銳,瓚斷以芒接之。問曰:『卿此屐已幾載?』玩之曰:『初釋褐拜征北行佐買之,著已三十年,貧士竟不辦易。』」(《新校本南史》,頁1178)引用孟郊詩而不直接引用其詩語,而引用其「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詩意,但轉化為「尋春馬」;引用虞玩之因貧困而舊屐著三十年不辦易的事典,而轉化為「囊空不辦」,引用二個典故融合為一句,語多轉折。
(三) 出處相同,取義不同:
蘇軾有時引用同一個典故在不同詩作中,但因心境不同,所要表達的詩意不同,所以同一個典故,會因前後文不同,使典故取義也因而不同,例如〈別黃州〉:「病瘡老馬不任鞿,猶向君王得敝幃。」(《蘇軾詩集》,頁1201)與〈和陶詠三良〉:「我豈犬馬哉,從君求蓋帷。」(《蘇軾詩集》,頁2184)同樣引用《禮記‧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貢埋之。曰:『吾聞之也,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丘也貧,無蓋,於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馬死,埋之以帷。」的典故,蘇軾因烏台詩案於神宗元豐二年被貶黃州,元豐七年獲赦離開黃州時,寫下〈別黃州〉詩,以「病瘡老馬」自居,因獲赦而有「猶向君王得敝幃」的感激,但是後來屢為讒言所害,一再遭貶,謫居惠州時寫〈和陶詠三良〉:「我豈犬馬哉,從君求蓋帷。」心境已從感激轉為悲憤,同一個典故,側重之詞義不同。
(四) 詞彙相同,出處不同,詞義不同:
蘇軾詩典故難解,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蘇軾詩使用典故,有詞彙相同,出處不同,詞義不同的情形,如〈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蘇軾詩集》,頁448)〈夜直秘閣呈王敏甫〉:「共誰交臂論今古,只有閑心對此君。」(《蘇軾詩集》,頁225)二詩均有「此君」詞,「此君」在詩詞里通常指「竹子」,典出《晉書‧王徽之傳》:「徽之字子猷。……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新校本晉書》,頁2103)蘇軾〈於潛僧綠筠軒〉的「此君」指竹子,殆無疑義,但是〈夜直秘閣呈王敏甫〉:「只有閑心對此君」句下有馮、翁二人的注,所注不同。馮應榴注曰:「『此君』用王子猷語。」(《蘇軾詩集》,頁225),但翁方綱引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並序)之六〉:「天秋無片雲,地靜無纖塵。團團新晴月,林外生白輪。憶昨陰霖天,連連三四旬。賴逢家醞釀熟,不覺過朝昏。私言雨霽後,可以罷余尊。及對新月色,不醉亦愁人。床頭殘酒榼,欲盡味彌淳。攜置南檐下,舉酌自殷勤。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乃知陰與晴,安可無此君。我有樂府詩,成來人未聞。今宵醉有興,狂詠驚四鄰。獨賞猶復爾,何況有交親。」認為此處的「此君」指的是酒,二人批註不同。唐宋詩寫「此君」雖然多數是指竹子,但除了唐代白居易用以指酒,宋代秦觀〈送張和叔兼簡魯直〉:「未試霹靂手,低回從此君。……豈無一樽酒,誰與通殷勤。」陸游〈拄杖歌〉:「禪房按膝秋聽雨,野店敲門暮賒酒。……老矣更踏千山雲,何可一日無此君?」也都用以指酒。檢視蘇軾詩,有六首詩用「此君」,五首指的是「竹」,只有這一首指的是「酒」。這一首詩之前一句「共誰交臂論今古」典出《九州春秋》:「韓遂、樊稠交臂相加,共語良久。」整首詩雖未言及酒,也未言及竹,但想來蘇軾夜直秘閣,作詩呈好友,與好友交臂論今古,對的應是酒不是竹,翁方綱的批註是對的,而馮應榴的批註是錯的。
蘇軾使用典故被認為「不易讀」,是因為蘇軾時常將二個以上的典故融合在一個句子里,取用的詞義又經過轉折,舉例如下:〈和董傳留別〉:「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蘇軾詩集》,頁221)蘇軾這首詩寫於從鳳翔回到長安時,蘇軾在鳳翔時,董傳曾與之相從,有詩名於當時。文獻對董傳的記載很少,從這首詩看來,董傳當時應是貧困的。詩中「囊空不辦尋春馬」句引用孟郊《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及《南史‧虞玩之傳》:「玩之為少府,猶躡屐造席。高帝取屐親視之,訛黑斜銳,瓚斷以芒接之。問曰:『卿此屐已幾載?』玩之曰:『初釋褐拜征北行佐買之,著已三十年,貧士竟不辦易。』」(《新校本南史》,頁1178)引用孟郊詩而不直接引用其詩語,而引用其「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詩意,但轉化為「尋春馬」;引用虞玩之因貧困而舊屐著三十年不辦易的事典,而轉化為「囊空不辦」,引用二個典故融合為一句,語多轉折。
2. 與蘇軾有關的典故(要有很強的文學性的,至少五個以上~)
1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2 、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後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4 、不合時宜 朝雲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之也有詩雲: 「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此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6 、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贊賞。歐陽修見卷子獨占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後悔。在禮部舉行的口試復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後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後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7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後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8 、水落石出 蘇軾《後赤壁賦》「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 ( 按即重陽 ) 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後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10 、堅忍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11 、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
3. 蘇軾的軼事典故
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 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生之一,另一個是後來載入《仙鑒》的知名道士陳太初。 據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
由於蘇軾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鍾,常穿道袍,游訪道士。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天驥大加贊賞,而《後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於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在《眾妙堂記》文中他講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張易簡道長並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
蘇軾之弟蘇轍在《龍川略志》 開篇即言夢見小學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現象:不殺生可以長壽。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復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關於《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容:「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歐陽脩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後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恍然大悟。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吊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什麼要吃素食?」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 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後,羅湖更名為西湖。
宋紹聖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4. 蘇軾有哪些故事
1、巧罵貪官
蘇東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時,有一次微服出訪,到了處州府,在一個親戚家赴壽宴,在場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蘇東坡。酒席間,有人提議:「我們來行酒令助興,各位看怎麼樣?」
當時知府楊貴和縣令王筆也在場,二人都是貪官。王筆說:「我先來,一個朋字兩個月,一樣顏色霜和雪。不知哪個月下霜,不知哪個月下雪。」
另一個官員接著吟道:「一個出字兩重山,一樣顏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楊貴也搖頭晃腦地吟道:「一個呂字兩個口,一樣顏色茶和酒。
不知哪張口喝茶,不知哪張口喝酒。」這時,蘇東坡吟道:「一個二字兩個一。一樣顏色龜和鱉;不知哪一個是龜,不知哪一個是鱉。」
蘇東坡剛一念完,王筆就醒悟過來:好哇,「龜」和「貴」,「鱉」和「筆」都是同音字,這不是辱罵大人楊貴和我王筆嗎?他立刻指著蘇東坡喝道:「狂徒,你膽敢罵人!」
蘇東坡說:「要說罵人,我看你們剛才吟的才是罵人。霜雪是見不得陽光的,煤炭是要燒成灰的,茶酒進肚是要變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東西,這還不是罵嗎?
而龜鱉是長壽的標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壽的。」王筆無言以對。楊貴這時才看出這位客人有來頭,詢問蘇東坡的身份後,他們心中暗暗叫苦。
2、考官出題
蘇東坡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時,在當地開課講學,培養出許多知名學子。朝廷派來一名考官,名為巡視講學,實為查看動靜。考官來到後,想把東坡的名聲壓下去。
一天清早,他對東坡說:「蘇學士名揚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滿腹文章,我要見識見識,請找幾名前來面試。」蘇東坡即刻挑了十名學生來見考官。
考官指著外面的寶塔出了上聯:寶塔尖尖,七層四面八方。結果學子們都對不出來,一個個滿面羞慚,低頭搖手。考官帶著嘲笑的口吻說:「蘇學士,這……」
蘇東坡不慌不忙地說:「他們已經對出來了,對的下聯是:玉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考官無言以對,只好自我解嘲說:「蘇學士真是名不虛傳,佩服佩服!」
3、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
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4、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
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5、痛罵和尚
一天,蘇東坡到一寺廟游覽,聽說寺里的主持和尚行為不端,心中不免厭惡。可是那主持對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卻畢恭畢敬,還死皮賴臉向蘇東坡求字。蘇東坡提筆在手。
疾書一聯:日落香殘,去掉凡心一點;火盡爐寒,來把意馬拴牢。那住持喜不自勝,將對聯懸掛於高處,許多人見了,都捧腹大笑。原來,這副對聯道出了兩個字謎,謎底是:禿驢。
5.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
蘇東坡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書、畫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他跟黃庭堅並稱「蘇黃」,跟辛棄疾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並稱「蘇辛」,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除了留下不少傳世的詩詞之外,留下了一些書畫,他最擅長的就是墨竹、怪石、枯木以及文人畫。歷史上關於蘇東坡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美食家。據說江南地區的傳統名菜東坡肉跟他有很大的關聯,家中的廚子在他的指點下才做出這道東坡肉。
蘇東坡
蘇東坡聽完後非常高興,當場解下玉帶放置在幾案上,代表直接同意這個賭注。佛印問到:「山僧四大本無,五蘊非有。翰林想要坐在哪裡。」蘇東坡聽完後想了很久都沒回答上來,佛印叫侍者去將這條玉帶收起來留在寺廟當作紀念,並取出了一件衲衣交給蘇東坡作為回禮。從這可以看出來,在這場鬥智斗勇的辯論中,佛印禪師贏了。
6. 關於蘇軾的生平典故
1、雷州西湖
廣東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後,羅湖更名為西湖。宋紹聖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
兄弟擇日游羅湖泛舟,被羅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2、程蘇結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吊喪家。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
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什麼要吃素食?」
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
3、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
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
4、蘇軾煉字
蘇軾與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一人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
縱觀二人對聯,蘇軾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5、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jiǎo)飯。
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
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
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沒,音mǎo, 「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7. 關於蘇軾是不是有一個典故叫做「佛與屎」呢
確有其事.蘇軾來性格豪放,其好友佛源印(北宋高僧)則較為木訥.一次倆人在一起打坐,蘇故意想捉弄佛印,便問:「你看我像什麼?」「我看你像尊佛」佛印答道.蘇便哈哈大笑起來:「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佛印說不知道.蘇便說:「我看你像坨屎!」......回家後蘇向蘇小妹炫耀自己的經歷.蘇小妹卻說:「心中有什麼眼中就會有什麼,佛印心中有佛,所以能看到佛.而你能看到屎,是因為你心中有屎!」.(完,手機上打這么多字不容易吖,把分給我.)
8. 蘇軾的生平故事
1、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
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考官梅聖對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但對上文拿捏不準。在蘇軾拜見他時,梅問及堯和皋陶對話的出處。蘇軾笑答:「想當然耳。」
實際上,上面典故出自《禮記》,發生在周公身上,蘇軾考試時候記到堯上了,但居然蒙過了老師梅聖,可見功力非凡。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3、蘇軾退房
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這年七月,他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4、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
「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的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過來。
「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的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5、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
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成語出人頭地的出處)!」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6、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
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7、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8、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9、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櫥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
知道又是來蹭飯卡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又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
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
(8)蘇軾僧典故擴展閱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