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延典故
A. 誰有形容永不滿足,吃碗里看鍋里的最好詞語~要有典故的~
得隴望蜀。
典故:東漢初年,隗囂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回,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答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邽,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東觀漢記·隗囂傳》)意思是平定隴地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得無厭了。
B. 劉秀統一全國有怎樣的典故
昆陽大捷後,新市、平林諸將以劉績、劉秀兄弟威名益盛,陰勸劉玄殺掉劉縯。劉績寅部將劉稷勇冠三軍,對劉玄立為皇帝,心中不服。劉秀劉玄封劉稷為抗威將軍,劉稷不肯接受,劉玄乃與諸將陳兵數千人收捕劉稷,將要斬首,劉績寅固爭,因與劉稷一並被誅殺。劉秀聞訊,心自不安,立即含悲忍淚,從城父(今河南寶應縣東)趕到宛城,向新市、平材諸將謝罪。劉秀迫於形勢,不敢為劉多寅服喪,飲食言笑如平時,以此取得劉玄的信任,被封為破虜大將軍。雖然如此,從劉績被殺之日起,劉秀無日不在策劃脫離農民軍的隊伍,獨樹一幟。更始元年(23)十月,劉玄北都洛陽後,以劉秀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河,鎮撫諸郡。
當劉秀北徇河北時,河北地區形勢異常復雜。這里既有以銅馬為首的幾百萬農民軍,也有同起義軍為敵和觀望自守的地主武裝,另外還有擁有實力、據守城邑、無所歸依的王莽所置官吏。劉秀知道,要平定河北,必須剿滅農民軍;要剿滅農民軍,必須要獲得城市以為軍事據點。因此,他一渡黃河,便打起大司馬的旗號,所到之處,「輒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復漢官名」,從而取得吏民的支持,「爭持牛酒迎勞」。正當劉秀興高采烈之時,突然傳來一個意外的消息:卜者王郎在當地土豪的支持下,稱帝於邯鄲。這個割據勢力由於謊稱為赤眉擁立和詐稱成帝子子輿,發展極為迅速,以至「趙國以北、遼東以西,皆從風而靡」。王郎移檄通緝劉秀,劉秀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薊(今北京市)。更始二年(24)初,劉秀為了逃避王郎的拘捕,狼狽地逃出薊縣,在風雪交加中,馳驅於饒陽、下曲陽和下博途中。在饒陽傳舍,為取得一餐,還冒充過王郎的使臣,險些被捕。
當時河北郡國皆已降王郎,惟獨信都(今河北衡水東)太守任光,和戎(王莽分信陽為和戎,居下曲陽)太守邳肜(音容)不肯從。劉秀走信都,任光、邳肜來會。劉秀拜任光、邳肜為大將軍。劉秀以信都為根據地,移檄邊郡,共擊邯鄲,郡縣還復響應。豪族劉植、巨鹿大姓耿純各率宗族賓客數千人歸附劉秀,合兵攻陷下曲陽(今河北曲陽縣),於是有兵數萬人,連陷新市、真定、元氏、防子等地,進而與王郎的大將李育在柏人(今河北隆堯西)發生了遭遇戰。正當此時,上谷(郡治今河北懷來東南)太守耿況、漁陽(郡治今北京密雲西南)太守彭寵,各遣其將吳漢、寇恂率領大隊騎兵來會。上谷、漁陽是西漢邊郡要塞,天下精兵薈萃之地,特別是騎兵中的鳥桓騎士,最能沖鋒陷陣,素有「突騎」之稱。兩郡的歸附,大大增強了劉秀的軍事力量。接著,更始帝也派遣尚書僕射謝躬帶兵來討伐王郎。於是劉秀乃大饗士卒,連兵進攻王郎,五月,攻破邯鄲,王郎乘夜逃走,劉秀使王霸追斬之。
古代瓷器劉秀擊斬王郎,聲勢大震於河北。劉秀勢力的不斷發展,引起更始帝的不安。為了安撫劉秀,劉玄特派人封他為蕭王,令其罷兵回長安。劉秀辭以河北未平,不肯就征。從此劉秀與更始分道揚鑣,在河北獨立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並進行一系列建立地主政權的活動。更始二年(24)秋,劉秀親統大軍擊銅馬於(音敲,今河北束鹿東)。又命吳漢率「突騎」來會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企圖一舉殲滅河北的農民軍。銅馬軍頑強地抗擊了劉秀的進攻,迫使劉秀大軍只能「堅營自守」,採取封鎖政策。後來銅馬軍由於糧道斷絕,飢不得食,不得不撤退,在逃遁途中,被劉秀軍追至館陶(今屬河北)擊破。銅馬軍余部和高湖、重連兩部會合,與劉秀大戰於蒲陽(即蒲陽山,在今河北完縣西北)。結果因為高湖、重連等農民軍領袖背叛了群眾,大部分飢民被改編為劉秀的創業之軍。劉秀將這支大軍分隸諸將統領,形成一支幾十萬人的隊伍,大大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當時「關西號光武為銅馬帝」。所謂「銅馬帝」,即「賊帥」的別稱,而劉秀正是憑借這支農民軍爭衡天下的。明年,劉秀又於元氏、右北平、安次、漁陽諸地,連續擊破了尤來、大槍、五幡等支農民軍。這些軍事活動,使劉秀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占據河北廣大地區。
正當此時,更始政權已呈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強大的赤眉軍已開始向長安進軍。劉秀估計到赤眉軍必然能夠攻克關中,佔領長安,因而採取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策略。他派鄧禹率六裨將,引兵西向,以乘更始、赤眉之亂;同時遣大將馮異扼守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以拒洛陽。為了鞏固河北北部的佔領,劉秀又自徇燕趙。此外,為了保守根據地及糧餉的來源,又命寇恂留守河內(郡治在今河南武陟西南)。經過這樣一番部署,可謂攻守成宜,進退自如,劉秀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時機已經到來。當時,河北諸將議為劉秀上尊號,劉秀謙辭說:「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絕望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復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劉秀謙讓後說:「吾將思之。」行至部(hao浩,今河北高邑東南),劉秀以前的同捨生強華,自關中帶來《赤伏符》(捏造的讖記)。符文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古代建築為主。」到了這時,劉秀只得「恭承天命」,命有司設壇場於部酃南千秋亭,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產,部為高邑,是為漢光武帝,時在25年六月。同年十月,劉秀派岑彭勸說堅守洛陽的綠林軍將領朱鮪(wěi委)投降。岑彭向朱鮪陳說利害,朱鮪說:「大司徒(指劉績)被害時,鮪與其謀,又諫更始無遣蕭王北伐,誠自知罪深,不敢降。」岑彭回報劉秀,劉秀說:「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朱鮪乃降。劉秀隨即佔領洛陽,並在其地建都。這就是歷史上的東漢政權,又稱為後漢。
當赤眉軍與更始激戰之際,鄧禹自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渡過黃河,佔有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從此,赤眉軍和劉秀進行了面對面的斗爭。建武二年(26)春,長安糧盡,赤眉軍引兵而西,至安定(今甘肅涇川西北)、北地(今甘肅中寧),鄧禹乘機進入長安。九月,赤眉軍在隴地轉攻城邑,受到隴西割據勢力隗囂的阻擋和大雪的襲擊,士兵凍死不少,只好折返長安,引眾東歸。當時鄧禹派兵在郁夷(今陝西寶雞東)襲擊義軍,結果被義軍擊敗,赤眉軍再度佔領長安。
冬十一月,光武帝遣馮異入關代鄧禹,臨行,敕馮異曰:「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斗,然為虜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飭,無為郡縣所苦!」馮異受命西行,因徵召鄧禹還京師。十二月,關中發生飢荒。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軍引兵東歸,尚有眾二十餘萬人。在義軍回歸途中,劉秀已經作好截擊部署。他派侯進屯新安(今河南澠池東),耿弁屯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分為二道,以截其歸路。馮異與赤眉遇於華陰(今屬陝西),相拒六十餘日,戰數十合,降其將卒五千餘人。明年正月,馮異與赤眉約期會戰,使壯士著赤眉服,伏於道旁。兩軍交戰,伏兵突起,衣服相亂,赤眉不復識別,眾遂驚潰。馮異大破赤眉於崤底(崤山,在今河南澠池、洛寧兩縣之間),降男女八萬人。赤眉余眾東奔宜陽,劉秀親統六軍,嚴陣以待,赤眉驚震,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皆降,獻上所得傳國璽綬。劉秀賜樊崇等洛陽田宅,以盆子為趙王(光武叔父)郎中。同年四月,馮異擊敗延岑等,平定關中,劉秀大軍遂佔領長安。
劉秀雖然掃平了銅馬、綠林、赤眉等農民軍,但群雄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為了統一天下,劉秀又展開了削平群雄的戰爭。當時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梁王劉永稱帝於睢陽;隗囂占據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公孫述稱王巴蜀;李憲自立為淮南王;秦豐自號楚黎王;張步起琅邪,董憲起東海,延岑起漢中,田戎起夷陵,並置將帥,侵掠郡縣。另外,北部還有盧芳,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勾結匈奴,立為漢帝。
自建武二年(26)開始,光武帝採取攻伐與招降相結合的方針,首先對盤踞睢陽(今河南商丘)的劉永發起攻勢。劉永為西漢梁孝王八世孫,從宗族譜繫上說,比劉秀更為正統。因此,劉秀視劉永為最大威脅。當時劉永雄據今日豫東、皖北,與山東的張步、廬江的李憲、蘇北的董憲連成一氣,形成一個強大的軍事同盟。四月,光武帝派虎牙大將軍蓋延率四將軍討伐劉永,圍攻睢陽。八月,蓋延攻陷睢陽,劉永與部將蘇茂等逃至湖陵(今山東金鄉南)。睢陽人反城迎劉永,蓋延率諸將圍之,吳漢亦率兵前來助戰。城中食盡,劉永出走,為其部下慶吾所殺。劉永部將蘇茂、周建等共立永子劉紆為梁王。建武五年(29)八月,吳漢拔郯(今山東郯城北),劉紆不知所歸,為其軍士高扈斬殺以降。其後不到半年,張步、李憲、董憲等亦先後為劉秀所擊滅,劉永的勢力,至此完全被肅清,「山東悉平」。
在討伐劉永集團的同時,光武帝又遣建義大將軍朱祐南征秦豐於黎丘(今湖北襄樊南),圍城半載,秦豐窮困出降,用轞車押送至洛陽誅死。遣右將軍鄧禹西擊延岑於武當(今湖北均縣西北);征南大將軍岑彭擊田戎於津鄉(今湖北江陵東)。「延岑、田戎為漢兵所敗,皆亡人蜀」。盤踞河北、自立為燕王的叛將彭寵亦於建武五年初為蒼頭所殺。於是北自幽燕,南至荊襄,皆已平定。
宮庭演奏關東雖平,但隴蜀尚為野心家隗囂、公孫述所割據。光武下一步戰略目標就是消滅隗囂和公孫述。當時隗囂據有安定、隴西、金城、武都張掖、武威、酒泉、敦煌等郡,幾乎佔有今日甘肅省之全境。他南連公孫述,北結盧芳,西通諸羌、匈奴,糧草充足,士馬強壯,進可窺伺關陝,退可據隘自守。且隗囂「素謙恭愛士,傾身引接為布衣交」,以是「名震西州,聞於山東」。光武帝聞其風聲,報以殊禮,欲同他結好,要求他出兵攻打巴蜀的公孫述。可是隗囂持觀望態度,上書推說「三輔單弱,劉文伯(盧芳)在邊,未宜謀蜀」。隗囂部下王元、王捷也勸他保守邊陲,以觀天下之變。光武見誘降不成,決定用武力解決,於是派建威大將軍耿弁等七將軍進攻隗囂。隗囂使王元據隴坻(一名隴阪,在今陝西隴縣、寶雞縣與甘肅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之間,為關中平原西部屏障),伐木塞道。諸將與戰,敗退。王元進攻三輔,為征西大將軍馮異、征虜將軍祭遵擊破。隗囂因遣使向公孫述稱臣。
建武八年(32)春,光武帝率諸將西征,分數道上隴。隗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眾十餘萬,皆降漢。隗囂攜妻子奔西城(即西縣城,在今陝西安康西北)。光武遣吳漢、岑彭圍西城月余,王元率蜀兵五千人來救,迎囂歸冀(今甘肅甘谷東)。明年春,隗囂病死,王元等立囂子隗純為王。建武十年(34),光武帝命來歙等乘機發動軍事進攻,並收買竇融,命其以河西五郡之兵,與漢兵夾擊隗純,攻破落門(聚名,在今甘肅武山縣西),隗純降,王元奔蜀,隴右平。
建武八年(32)秋,潁川農民群起,河東守兵亦叛,京師為之騷動。光武認為形勢緊急,親自辰夜東馳,臨行前,賜書岑彭等將領說:「兩城(西城、上邦)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指公孫述)。人苦不知古代演出圖足,既平隴(隗囂所都),復望蜀(公孫述所都),每一發兵,頭須為白。」公孫述當時據有益州之地,包括今四川、貴州和雲南大部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地勢險阻,兵力精強。他北聯隗囂,並趁光武有事於山東之際,聯結關中割據勢力,呂賄、延岑、田戎、王歆等多往歸依,公孫述皆拜為將軍,因聚兵數十萬人,積糧漢中,築宮南鄭。於劉秀稱帝的同年,即建武元年(25)四月,公孫述自立為天子,即位於成都,號成家,建元龍興。
他也和劉秀一樣,好為符命鬼神異應之事,借圖讖以欺弄民眾。他妄引讖記,言孔子作《春秋》,斷十二公,象徵漢之十二帝(包括呂後),說明漢數已盡。又引《錄運法》和《括地象》(皆讖緯之書)中「公孫當立」的預言,說明他是天帝派來接替漢朝的真命天子。公孫述還常將上述宣傳品送到中原,藉以迷惑百姓。劉秀為此頗為擔憂,他致書公孫述,說公孫述歪曲讖語,讖記所言「公孫」,乃指宣帝;並且勸他不要仿效王莽那樣以鐵契、石龜、文圭、玄印等作為符瑞,自欺欺人;天下神器,不可力爭,不如早日歸降,還可保全宗族。然而公孫述並無降意,因此沒有復書光武帝。
建武十一年(35)七月,光武帝親自將兵征討公孫述,駐軍長安。八月,漢將岑彭大破公孫述將侯丹於黃石(今四川涪陵東)。於是漢軍不分晝夜倍道兼行二千餘里,一一直攻下武陽(今四川彭山東),出動精騎馳擊距成都僅數十里的廣都,勢若風雨,漢軍所至之處,蜀軍無不奔散。公孫述昕說岑彭繞過延岑軍後,攻下武陽。驚惶地以杖擊地說:「是何神也!」他在氣恨之餘,心生毒計,暗派刺客詐為亡奴,投降漢軍,乘夜刺死岑彭。十二月,漢大司馬吳漢率領舟師三萬人自夷陵(今湖北宜昌東)溯江而上,征討公孫述。明年春正月,吳漢攻克廣都,遣輕騎燒成都市橋,公孫述將帥恐懼,日夜離叛。當勝利在望之時,光武囑咐吳漢說:「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其後吳漢與公孫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十一月,吳漢、臧宮又與公孫述古代瓷器戰於成都郊外,大破之,公孫述被創而死。延岑以成都降。吳漢殺述妻子,盡滅公孫氏,並族延岑,巴蜀之地予以平定。
最後還剩下一個盤踞北部的盧芳。當時盧芳據有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包括今日之陝北、山西和內蒙古一帶地方。盧芳勾引匈奴和烏桓作為外援,經常侵擾北部邊境。光武帝屢遣吳漢、杜茂往擊,均未成功。建武十二年(36),劉秀已剿滅公孫述,盧芳與其部將賈覽共攻雲中,久攻不下,其留守九原的部將隨昱欲脅迫其歸降光武。盧芳自知不能相敵,遂棄輜重,率十餘騎逃人匈奴。建武十六年(40),匈奴聞漢購求盧芳,貪得財帛,故遣盧芳還降。盧芳至漢,以自歸為功不稱匈奴所遣。漢立盧芳為代王。不久又逃人匈奴,後死於匈奴。
經過十餘年的征戰,劉秀次第翦滅四方割據勢力,結束了紛亂局面,全國重歸統一。
C. 成語 得隴望蜀 的典故是怎樣的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專朝屬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邽(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D. 三國里有典故的成語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裡的卧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在《三國演義》里,還有「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等成語,就不多說了.
1、如飲醇醪(周瑜):形容一個人氣量廣闊,起源於正史上周瑜對程普的諒解,形容周瑜心胸寬廣。 2、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3、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4、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5、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6、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7、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8、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3、才佔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採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6、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7、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曲的人 18、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倖免。 19、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20、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2、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3、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4、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5、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6、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7、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30、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1、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2、得隴望蜀(曹操)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E. 「得隴望蜀」這一典故是什麼意思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版對抗朝廷。建武權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F. 得隴望蜀成語典故,出自哪個時期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內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容,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邽(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
G. 「得隴望蜀」是古代歷史里的哪個典故
東漢初年,有兩個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一個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一個是稱霸隴西(今甘肅東部)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親征隴西的隗囂,將隗囂圍困在西域,把公孫述的援兵也包圍了起來。光武帝見一時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詔書給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詔書一看,上面寫著:如果攻佔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樣,已經得到隴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隴:在今甘肅東部,陝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現在一般用這個成語比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有貶義
。
雖然得隴望蜀的典故最早發生在劉秀身上,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樣一段和這個成語相關的故事: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還記得應該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翻的是連環畫版的演義。看到這一節後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學到一個新成語,但同時總(轉載自第一範文網 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覺得用在這個地方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現在想來大概是因為那時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臉,一個反面人物,那麼他怎麼會不復望蜀,不貪心呢? 我起初給曹操找的解釋是他怕陷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益州。幾乎就在這個想法產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馬懿和劉曄已經替我解釋了。 那麼就是因為戰線太長,因為襄樊和合肥戰場的壓力了。但這也是不成立的。襄陽曹仁,合肥張遼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且當時這兩線的戰事並不是那麼吃緊。再說有滿寵李典等人的協助和「賊來乃發。」的木夾的指點,即便是逍遙津這樣的會戰,堅守到救兵到來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這里的老不是指年齡,不是老驥伏櫪那個老,而是一種在於內心的滄桑,厭倦和疲憊。連年的征戰特別是赤壁戰後破馬超滅張魯這幾年這幾仗,那顆曾經不已的壯心裡的烈火漸漸熄滅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經老了,沒有了如日中天的氣勢與激情,論英雄的豪情,觀滄海的壯志,賦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遙津戰後,錯過了平西川最好機會的曹操同眾官議曰:「此時可收西川否?」劉曄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備,不可擊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於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淵,張頜守漢中。
H.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
1、愛鶴失眾
成語故事: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借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5、舉案齊眉
東漢學者梁鴻回老家時,有許多女子想嫁給他,他都謝絕了。有個叫孟光的女子雖然生得又矮又胖,但品行修養很好。她拒絕了許多人的登門求婚後,三十多歲如願以償地嫁給了梁鴻。婚後,他們靠種地和織布為生,日子過得幸福和睦。
後來梁鴻因在一首詩中觸犯了漢章帝,夫妻倆不得不流落到吳中。每天梁鴻幫人幹完活回來,孟光總是低著頭,把准備好的飯菜用托盤舉到跟眉毛平齊的高度侍候丈夫用餐。案:托盤。這個成語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I. 得隴望蜀的成語典故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出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對大將岑彭的書信。
《二十四史 晉書 卷一 帝紀第一 宣帝司馬懿》中記載:宣帝司馬懿跟隨曹操去討伐張魯,對魏武帝曹操進言道:「劉備以欺詐和武力俘虜了劉璋,蜀人尚未歸附就出兵遠方去爭奪江陵,這個機會不能錯過。現在我們如果出兵到漢中顯威,益州就會驚慌,趁機進兵、兵臨城下,勢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勢很容易建立功業。聖人不能違逆天時,也不能喪失時機。」魏武帝曹操說:「人就是苦於沒有滿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最終沒有聽從宣帝司馬懿的意見。成語得隴望蜀出自於魏武帝曹操的對話。 負有盛名的割據者
隗囂是天水成紀(今甘肅通渭東)人,青年時曾投在王莽國師劉歆的門下。更始政權建立的消息傳入隴中,隗囂的叔父隗崔起兵攻下天水郡治平襄,擁戴隗囂為上將軍。隗囂聽從軍師方望的建議,出兵攻殺雍州牧陳慶和安定大尹(即郡太守)王向,又遣將略取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邊郡。更始二年(24),更始朝廷派使者來徵召隗囂入長安,封隗囂為右將軍,而隗崔、隗義得不到官職。當年年底,崔、義兩人商量要逃回天水,隗囂害怕自己受牽連,就向更始帝告發。於是,崔、義二人就被誅殺,而隗囂因忠誠而任為御史大夫。
不久,赤眉從東攻來,又傳聞劉秀已在河北稱帝,更始派在洛陽的張印、申屠建等將領密謀劫持更始帝逃出長安,回南陽地區另謀出路。隗囂也參與密謀。更始帝發覺後,捕殺了申屠建,又派鄧曄逮捕隗囂。隗囂與手下當夜沖出長安,逃回天水。隗囂重新招集舊部,自稱西州上將軍。赤眉進入長安,更始政權分崩離析,三輔地區的耆老士大夫,都西來投奔隗囂。隗囂平時就是一個謙恭下士的人物,此時更是一一重用這些前來歸附的士人。所以,在當時的割據者中,隗囂的名望最大,連山東地區也聞其盛名。
移在劉秀與公孫述之間
漢將鄧禹經營關中,屯兵在雲陽(在今陝西淳化西北),裨將馮情反叛,竄入隴地,被隗囂擊敗在高平。鄧禹就以光武帝授予的節制大權,任命隗囂為西州大將軍,允許他專制涼州、朔方的事務。赤眉軍撤離長安時,一度想西投隴中,被隗囂的大將楊廣擊退。隗囂覺得對漢軍有功,就上書給光武帝。光武帝的回信對隗囂很是尊重,不把他當作屬下。當時,陳倉人呂鮪在公孫述的支持下,襲擾三輔地區,隗囂又派兵馬上配合馮異反擊呂鮪。光武帝對隗囂更是禮遇有加。後來,公孫述屢屢出兵漢中,又派人授給隗囂大司空扶安王的印綬。隗囂不甘居於人下,斬殺公孫述的使者。可是,當光武帝要求隗囂出兵征討公孫述,以觀其真實態度時,隗囂又婉言拒絕了。光武帝知道隗囂持觀望態度,不會真心歸附,以後的書信,不再那麼尊重,而是改用君對臣的口吻了。建武五年(29),隗囂見東方的割據者陸續被消滅,就在漢將來歙的勸導下,派長子隗恂入朝為質。
有一次,隗囂派使者周遊來長安,途經馮異軍營,被仇家殺害;而光武帝派衛尉銚期帶珍貴禮物去賞賜隗囂,剛到鄭縣(今陝西華縣)地面,就被盜賊掠去禮品。光武帝常認為隗囂是忠厚長者,一心要招攬他,至此只得嘆息說:「我和隗囂之間的事,看來好不了。他派來的使者被殺,我送去的禮物被搶!」正好公孫述出兵攻打荊州,光武帝就下詔書,要隗囂出兵伐蜀。隗囂上書說白水關險峻,當地棧道斷絕。光武帝知道隗囂不可能臣服,就親自來到長安,派耿弇率七將軍,經過隴地去攻打公孫述。隗囂立即派大將王元據守隴坂,伐木阻塞道路。諸將與隗軍交戰,大敗而退,王元乘勢入三輔地區,被馮異、祭遵擊退。隗囂向公孫述稱臣;公孫述派兵出蜀,與隗軍呼應。
得隴望蜀
在漢軍不斷的攻擊和勸降下,隗軍漸有叛降的將領,隗囂見形勢窘困,派大將王元入蜀向公孫述求救,自己則帶著家屬,投奔西城守將楊廣。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吳漢、岑彭包圍西城,耿弇、蓋延包圍上部,自己動身返回洛陽。月余之後,楊廣身亡,隗囂的處境更加危急。又捱過了幾個月,王元、周宗帶著蜀軍五千,突然趕到西城,登高大呼:「百萬大軍來到!」漢軍大驚,還未排好戰陣,王元就沖入包圍圈,把隗囂接到冀縣去。漢軍糧食耗盡,撤兵返回關中。於是,安定、北地、天水、隴西諸郡,又倒向隗囂。建武九年(33),隗囂財力人力消耗殆盡,處境每況愈下;而且又病又餓,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飯充飢,終於憤恨而死。隗囂部下擁他的少子隗純為主,據守在落門(在今甘肅甘谷)。一年後,來歙率軍攻克落門,隗純和諸將投降,只有王元單身入蜀,投靠公孫述為將。
光武帝從隴中東返時,留下一函給圍攻西城的岑彭說:「如兩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帶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於不知足,才平定隴右,又想著蜀地。」從此,「得隴望蜀」就成為譏諷人心沒有厭足之時的成語。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斷的「得隴望蜀」中,完成其「中興」大業的;這也是歷代王朝更迭時,無數次兼並戰爭的內在動力。
得隴望蜀(東漢建武六年(30),劉秀率兵平西北。部將岑彭與吳漢把隗囂圍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鄞(今甘肅天水),劉秀留蓋延、耿弇率兵圍之。布置好之後,劉秀便移駕東歸。臨行前他曾寫信給岑彭,說:「如果攻下兩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又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發白。」後來人們把「既平隴、又望蜀」概括為「平隴望蜀」或「得隴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J. 請誰有知道得龐望蜀的典故的啊,謝謝!
得隴望蜀吧
【讀 音】 dé lǒng wàng shǔ
【解 釋】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唐代·李白《古風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示 例】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魯迅書信集·致陶元慶》)
【近義詞】 得寸進尺、貪得無厭、貪心不足
【反義詞】 心滿意足、稱心如意、如願以償
【歇後語】 得隴望蜀——貪得無厭;貪心不足。
【典 故】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