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春社諺語

春社諺語

發布時間: 2021-02-10 22:29:33

㈠ 有人有節氣的農諺或俗語嗎

一、農諺:南風送大寒,正月趕狗不出門。

解釋:在大寒節氣當天,如果是刮南風,換句話說就是大寒節氣當天比較的暖和,那麼在正月份的時候就很寒冷,就連農村所養的土狗都因為天氣寒冷而不願意出門。農村的老人都說,在過年的時候冷不冷,只需看大寒節氣當天暖不暖就知道了。

如果大寒當天比較暖和,則在春節期間會比較寒冷。在農村裡還有很多類似的農諺,比如「大寒豬屯濕,三月谷芽爛」、「大寒牛眠濕,冷到明年三月三」等,這些農諺都表明了,如果在大寒節氣的天氣暖濕,那在陽歷二三月份的時候會出現低溫陰雨的天氣,而這顯然對春耕是不利的。

二、農諺: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

解釋: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常以24節氣的天氣情況來預測後期的天氣,而大寒節氣當天的天氣就曾是農業的重要指標。老輩人的經驗是如果在大寒節氣當天吹北風,並且天氣寒冷,那預示著來年的收成很好。

反之,如果是刮南風並且天氣暖和,那往往來年的收成會受到影響。並且在大寒節氣當天下雨了,那也預示著來年的雨水不太正常,所以老輩人是很怕大寒節氣當天下雨的。

三、農諺: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解釋: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在大寒、小寒節氣的時候,天氣如果比較寒冷,那就表示在來年開春之後,天氣升溫比較早。雖然用現代的科學解釋不清楚,但這也是農諺的厲害之處,其都是老祖宗的經驗總結,准確性還是比較高的。

而且小寒、大寒比較寒冷,來年的收成也往往不錯,反之小寒大寒不冷,那來年收成就會受影響,有農諺「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㈡ 在二十四節氣中,屬於春天的節氣有哪些並各收集一則相關的諺語

1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2南園桃李花落盡,春風寂寞搖空枝專
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屬色遙看近卻無
4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5二月風光濃似酒,小樓新濕青紅
6春雨貴如油
7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
8春無三日晴
9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
10立春趕春氣
11早春晚播田
12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3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14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15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16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7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18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19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20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㈢ 我需要諺語(農諺、學習)

1.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2..楊葉拍巴掌,老頭壓瓜秧。
3.楊樹葉拍巴掌,遍地種高粱。4.楊葉錢大,快種甜瓜;楊葉嘩啦,快種西瓜。
5.楊葉如錢大,遍地種棉花。 6.楊葉錢大,要種黃瓜。
7.飛楊花,種棉花。 8.柳絮揚,種高粱。
9.柳毛開花,種豆點瓜。 10.柳絮亂攘攘,家家下稻秧。
11.柳芽擰嘴兒,山葯入土兒。 12.柳絮落,栽山葯。 13.柳絮落地,棉花出世。 14.桐葉馬蹄大,稻種下泥無牽掛。 15.桐樹開花,正種芝麻。 16.桐樹花落地,花生種不及。 17.桐花落地,谷種下泥。 18.椿芽鼓,種秫秫。椿芽發,種棉花。
19.椿樹頭,一把抓,家家戶戶種棉花。 20.椿樹盤兒大,就把秧來下。
21.棗芽發,種棉花。棗芽發,芝麻瓜. 22.棗兒紅肚,磨鐮割谷。
23.棗兒塞住鼻窟窿,提著耬腿耩豆種。 24.犁花香,早下秧。
25.榆掛錢,好種棉。榆錢鼓,種紅薯。 26.桃花落地,豆子落泥。
27.榆錢唰唰響,種子耩高粱。 28.榆錢黃,種谷忙;楊絮落,種山經。
29.桃花開,李花落,種子包穀沒有錯。 30.桃樹開花,地里種瓜。
31桃花開,杏花敗,李子開花賣薹菜。 32.七里花香,回家撒秧。
33.揪花開,谷出來。 揪花開,麻出來。 34.大麥上漿,趕快下秧。 35.荷葉如錢大,遍地種棉花。 36.柿芽發,種棉花。
37.秧擺風,種花生。 38.竹筍秤桿長,孵蠶勿問娘。39麥揚花,排黃瓜 40.四月八,莧萊掐,四鄉人家把秧插。
41.四月南風大麥黃,才了蠶桑又插秧。 42.菊花黃,種麥忙。
43.荷花菡,犁耙亂;荷花開,秧正栽。 44.椹子黑,割大麥。
45.麥黃杏子,豆黃蟹子。 46.枇杷開花吃柿子,柿子開花吃枇杷。
47木瓜開花種小豆,小豆開花收木瓜。 48.高粱熟,收稻穀。

㈣ "年"字開頭的諺語或詩句有哪些

  1.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裡》

    釋義: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花的興致中。後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著,卻使得淚水沾滿了衣裳。

  2.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黃公紹《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

    釋義:年年春社的日子婦女們停下針線,孤單的她怎忍看見,雙飛雙棲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過去大半,我獨自還羈身於亂山深處,寂寞地佇立在小溪畔。

  3.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釋義:每年端午節都會下雨刮風,像是為屈原喊冤陳情。

  4.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李頎《故從軍行》

    釋義:年年戰死的屍骨埋葬於荒野,換來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漢家。

  5.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白頭吟 / 有所思》

    釋義:年年歲歲繁花依舊,歲歲年年看花之人卻不相同。

  6. 年年衣袖年年淚。總為今朝意。問誰同是憶花人。賺得小鴻眉黛、也低顰。——晏幾道《虞美人·小梅枝上東君信》

    釋義:每年衣袖上都沾有淚水都是因為現在的相思之意。問問誰也是追憶這梅花的人,這使得小鴻低下頭皺著妝眉。

  7. 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韋庄《江外思鄉》

    釋義:我長年在外,每年一到春天的時候,獨自在他鄉不勝悲傷,坐在樹下飲酒,那樹上的黃鶯也應該了解我思鄉的心情吧。

  8.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屈原《九章·橘頌》

    釋義:你雖然年紀輕輕,卻可做人們的老師。

  9. 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宋玉《九辯》

    釋義:時光如水一天天流逝啊,老來倍感空虛安身無方。

  10. 年去年來白發新,匆匆馬上又逢春。——於謙《立春日感懷》

    釋義:一年年過去,白頭發不斷添新,戎馬匆匆里,又一個春天來臨。

㈤ 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第二句詩是作者寫的什麼中的

這其實是諺語,全句應該是: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

這是一條氣象諺語,是說雲在山頭上,蓋住了山頂,像戴了一頂帽子一樣,就要下雨;雲在山的中間,看不見了山腰,就是晴天。指山與雲的位置關系。要下雨了,山頂有雲,如「戴帽」;當雲橫山腰的時候,就不會下雨。

相關農諺:

1、東風急,備斗笠。

2、風靜悶熱,雷雨強烈。

3、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4、雨前有風雨不久,雨後無風雨不停。

5、不刮東風不雨,不刮西風不晴。

(5)春社諺語擴展閱讀:

一、農諺簡介: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

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於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佔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系,經營管理的經驗等。

二、農諺的理解:

1、注意天文、氣象、歷法、節氣方面的常識在農諺內容分類一節中已經指出,農諺中三分之二是屬於氣象、時令的東西。

因此,要正確理解農諺,必須具備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包括常見的星宿,計算年月日時辰的天乾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類。

這些東西與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關系愈來愈疏遠了,如果不具備這些常識,遇到這一類農諺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參不落,只管種」,參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這是以參星不落為標准,來定小麥播種期的農諺。

「箕與風,畢與雨」,「月麗於箕,風揚沙」等,箕和畢也都是星座的名稱。「分了社,滿天熟,社了分,沒得啃」,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後與糧食豐歉的關系的,「分後社,晚稻無上下。

社後分,晚稻大株根」,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這種說法本身是無稽的,可是不了解分與社的所指,就無從取捨抉擇。這類農諺還是不少的。

2、是要注意注意農諺的省略手法農諺由於口語的限制,常常需要簡略,而且所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詞。

這在特定地區特定條件下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對於收集、整理、注釋者來說,數量一多,常常鬧不清楚,或者張冠李戴,這就要我們要有較廣泛的生物學的、農業的知識。

㈥ 求有關寒食節的對聯和諺語

寒食節的對聯:

1、憫介推而禁火;悵崔護之題門。

2、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回消息杏花知。

3、寒食雨答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

4、寒食芳辰花爛漫;中秋佳節月嬋娟。

5、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6、玉柳風斜寒食節;銀花月朗上元宵。

7、廣市賣餳,簫聲吹暖;前村禁火,雨意催晴。

8、雨過平添三尺水;風寒為勒一分花。

9、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消息杏花知。

寒食節的諺語:

1、春到寒食六十天,丟下籃兒七十天。

2、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鑽滿圪棗林。

㈦ 我想寫一張有關於農諺語的手抄報,標題可以怎麼寫,幫一下忙!

諺語的腳步

一、農諺的起源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於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於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於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穀不結」,「六月蓋了被,田裡不生米」等見之於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於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穀,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於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雲」或「古人雲」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於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由於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的。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於勞動,那麼,農諺實在是農業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重社會關系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斗爭,即著重生產方面的。這種區分是後來逐漸發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為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感情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於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為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編輯本段]二、農諺在生產上的作用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於農業生產必然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靠「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口頭相傳方式流傳和繼承下來,農諺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還沒有同代的溫度計、濕度計等儀器,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為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因為多年生樹木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觀氣候條件,於是產生了「要知五穀,先看五木」的農諺。在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物候學的諺語,如「梨花白,種大豆」;「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穀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白露白,正好種蕎麥」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另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等諺語,卻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如果我們把作物生產的全部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農諺。例如水稻從播種起,選用良種有「種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壯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術有「會插不會插,看你兩只腳」,「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間輕,兩頭重」等;田間管理有「處暑根頭摸,一把爛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項來說,浙江就有500條左右農諺。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好像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手冊一樣,曾經起過很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老農民中都還保留有這種習慣。1959年我們在麗水縣向一位老農了解當地播種粟的經驗,他就舉出「紅粟頭上一枚針,只怕淺來不怕深」的農諺,並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說:「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龍爪稷(當地稱粟)的經驗時,農民又舉出「稻倒收一半,麥倒沒得看,粟倒一籮收籮半」的農諺,說明龍爪稷的特點是不怕倒伏。諸如此類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足以證明農諺對指導農業生產起著很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三、農諺內容的特點
【農諺內容概述】
農諺講的是農業生產。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農之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在農諺中都有。再說,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於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佔有大量內容。農業生產又是由人在進行的,因此農諺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的關系,經營管理的經驗等。解放前費潔心所收集的《中國農諺》,是由時令、氣象、作物、飼養、箴言等五大部分組成的,雖然不很理想,但可以從這個分類中看出農諺內容的幾個特點。據筆者對該書5953條農諺的統計。[1] 屬於時令之部的為2961條,佔全部的40.45%;氣象之部1556條,佔26.22%,作物之部1020條,佔17.18%;飼養之部251條,佔4.23%;箴言之部707條,佔11.91%。從個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兩點:其一,氣象與時令的農諺共佔2/3,反映了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不違農時,適時播種,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現代化的機器耕種,農業技術起了多麼大的變化,只有適時播種是不能任意改變的。為了正確掌握農時,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經受了足夠的教訓,因而以時令為中心的農諺竟佔到40%左右。旱、澇、風、寒等自然災害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時期,更是無法克服的莫大威脅,因此企圖掌握自然災害規律的農諺也佔到1/4。
費潔心所收的農諺,限於他個人的條件,共只5953條。建國以後,農業出版社以呂平為主,進行了有計劃的全國農諺收集工作,共得10萬余條,經過歸並整理分類,共得31400餘條,分成《中國農諺》上下兩冊出版。上冊是農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蠶桑、豆類、油料直至花卉為止,據筆者統計,共約16200餘條;下冊為總論及畜牧、漁業、林業等部分,總論包括土、肥、種、田間管理、水利及氣象等,共約15200餘條。又將該書上下兩冊按類分別統計結果,大體上同上述費潔心的統計結果類似。但所見的規律性更為明顯。即全部農諺中,以氣象農諺最佔多數,共得7903條,佔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條,佔全部的14.56%;第三是麥類,共3596條,佔全部的11.45%。其餘的分散到各種作物上,條數有多有少,都遠不及稻麥那樣多。稻麥及粟黍類農諺條數的比例,很像筆者對《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獻所作統計的結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獻量占首位,各種麥合起來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佔比重超過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記載量的比重同農民口頭諺語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觀事物規律的如實反映。將果樹和蔬菜類供不應求也只得1571條,佔全部的5.00%。糧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遲至明末才引進普及的。玉米很快積累起222條,當然比重不高,僅佔0.70%;甘薯積累起366條,佔1.16%。自古農桑衣食並舉,棉花較之蠶桑是後起的,但推廣極快,積累的農諺超過了蠶桑,棉花有1243條,佔3.95%;蠶桑只355條,佔1.13%,蠶桑的農諺不應這樣少,其原因待查。農作物和畜牧這糧畜兩條腿中,畜牧部分的農諺遠少於作物,只有1433條,佔全部的4.56%,這是中國農區食物結構的特點,農區人口增長的壓力使得農區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飼養家畜。在家畜的農諺中,以豬最多,豬在南方是舍飼雜食,不需草場牧地。家畜農諺一個突出之點,是對家畜的鑒別農諺較多,且很生動有據,很像漢代以來的《相馬經》、《相牛經》之類,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清水下種,混水插秧
立了秋,在小一齊揪
旱插,早活;快長,快大
不怕天旱,只怕鋤頭斷
七十天蕎麥,八十天雨
六月到,賣棉被,買灰料
會插不會插,瞅你兩只腳
買種百斤,不如留種一斤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一季草,兩季稻,草好稻好
夏至後壓,一擔苗,一擔薯
會種種一丘,不會種種千丘
花草田種白稻,丘丘有谷挑
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
立秋前早一天種,早一天收
破糞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飯
種田不施肥,你騙它,它騙你

蕎不見霜不老,麥不吃風不黃
要想多打糧,包穀綠豆種兩樣
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頭麻見秧,二麻見糠,三麻見霜
春插時,夏插刻,春爭日,夏爭時

立秋種,處暑栽,立冬前後收白菜。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宜時。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二、農諺的修辭方法】
農諺除了句法結構的錯綜復雜變化以外,就其表達內容的修辭方法來看,也是豐富多彩的。農民群眾知道通過各式各樣的修辭方法來表達其生產技術經驗,茲試舉例說明如次:
·比喻
農諺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農諺中的比喻有兩種,一種是明喻,一種是暗喻。以明喻較多,如「人無力,桂圓荔枝;地無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豬肚」,「冬雪是麥被,越壓會越長」,「蠶豆蓋層泥,好比三九蓋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隱指起身肥。不論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來相比,顯得更加親切易曉。
·借代
農諺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體,以具體代表抽象,這樣就更其生動。例如「沒有泥腿,餓死油嘴」,這里以「泥腿」代表勞動人民,以「油嘴」代表剝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擔,隔條河,多一籮」,這是指異地換種可以增產,換種的距離、原則很難具體說明,農諺就用「一座山」、「一條河」來代表。
·婉曲
這是農諺中應用得相當多的手法。農民喜歡用婉曲含蓄的話把本意烘托出來,例如「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其他如「麥田舞龍燈,小麥同樣生」是指小麥苗期鎮壓作用的;「小暑不見底,有谷沒有米」是指不烤田會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於芝麻豐收的;「立冬種豆一筷長,兩粒豆子換一雙」是警告不要失時播種的;「田頭地角出黃金」是鼓勵人們充分利用隙地種植各種作物的;「傷心割菜子,灑淚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兩種作物成熟時極易脫粒,遺失很多的。
·鋪張
這也是農諺中常見的手法,往往用於強調某種措施或某一環節的重要性。例如強調油菜臘肥的重要說:「千澆萬澆,不及臘糞一澆」;強調處暑前後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車萬車,不及處暑一車」;強調秧田施肥的重要,說:「會施施一丘,不會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這種鋪張的農諺,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認識它是文字誇張的手法。
·比擬
大抵是將物比擬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聾,越鋤越通」;實際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長良好。「麥子屁股癢,越圧越肯長」是指鎮壓促進了分櫱的。
·疊字
是農諺中屢見的表達手法。例如:「多摜摜,割稻飯;多抖抖,割稻酒」;「頭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圓」,「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種種甘薯種種稻,一年兩頭好」;「玉米結婚,子子孫孫」;「麥嶺狹窄窄,一畝還無半畝麥,麥甽寬盪盪,一畝抵當半畝用」;「立夏播種,摘來棉花胖朵朵,小滿播種,摘來棉花癟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頭齊」……等等都是。
·省略
為便於口頭背誦,省略是農諺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詞用的名詞為最多。例如:「千籮萬籮,不如根頭一籮」,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兩個名詞。「早瘟遲凍,不瘟不凍,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種和毒素病、凍害的關系的,省去油菜播種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兩字。也有省去動詞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頭,凍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對比
有的把兩種作物的不同生物學特性放在一起對比。例如「麥粟燥,稻要泡;麥怕浸,稻怕曬」,「紅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換鍋;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麥倒無」,「爛冬油菜旱冬麥」等;有的把同一種作物的不同技術要求加以對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術要求加以對比,如「清水下種,渾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等。
【三、農諺的其他語法特色】
農諺中還有一種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借主語和賓語的互調位置或定語的互調位置體現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麥不離豆,豆不離麥」,「麥黃種麻,麻黃種麥」,「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過主語與賓語互調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九成黃老十成收,十成黃老九成收」等則是借定語互調收到效果的。
從以上對農諺的句法和修辭方法的初步分析來看,可以體會到農諺不但內容豐富,切於實用,就是在表達內容的句法和修辭方法方面也有同樣豐富的創造。這對我們以後如何總結農諺,分析農諺,創造新農諺無疑有很多啟發。
[編輯本段]五、怎樣正確理解農諺
前面談到農諺的特點之一是群眾性和通俗性,似乎農諺的易曉易懂是不成問題的,事實並不盡然。由於農諺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歷史因素,有些情況已經時過境遷,有時要完全正確理解一句農諺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例如筆者在某次油菜豐產座談會上,聽到平湖縣一位農民說到一句農諺:「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確是什麼意思要求大家解釋。另一次,聽到一位河南農民介紹孬地小麥克風農諺「參不落,只管種」,也是不明其意。對於農業科學工作者來說,具有現代的農業科學知識,理解農諺應該不成問題,可是也不盡然。如果不充分熟悉農諺的各種特點,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過了頭。例如「小暑不見底,白露枉費心」,原是指單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聯繫到水稻的群體結構,以為小暑不見底,指此時應該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遲,葉面積系數太小,沒有充分利用光能……這是過頭之例。「千澆萬澆,不及臘糞一澆」,原是強調臘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這句農諺只主張施一次臘肥就夠了,顯然是沒有從農諺的特點出發,理解過死了。我們在整理過程中,也曾發生自作聰明,把原來對的改成錯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對調了一下,變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卻反而弄錯了。怎樣正確理解農諺,據我們初步的體會,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天文、氣象、歷法、節氣方面的常識 在農諺內容分類一節中已經指出,農諺中三分之二是屬於氣象、時令的東西,因此,要正確理解農諺,必須具備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包括常見的星宿,計算年月日時辰的天乾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類。這些東西與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關系愈來愈疏遠了,如果不具備這些常識,遇到這一類農諺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參不落,只管種」,參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這是以參星不落為標准,來定小麥播種期的農諺。「箕與風,畢與雨」,「月麗於箕,風揚沙」等,箕和畢也都是星座的名稱。「分了社,滿天熟,社了分,沒得啃」,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後與糧食豐歉的關系的,「分後社,晚稻無上下;社後分,晚稻大株根」,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這種說法本身是無稽的,可是不了解分與社的所指,就無從取捨抉擇。這類農諺還是不少的。[4]
(二)是要注意注意農諺的省略手法 農諺由於口語的限制,常常需要簡略,而且所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詞。這在特定地區特定條件下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對於收集、整理、注釋者來說,數量一多,常常鬧不清楚,或者張冠李戴,這就要我們要有較廣泛的生物學的、農業的知識。
[編輯本段]六、農諺示例
春不種,秋無收。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
五月端午晴,爛稻刮田膛。
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老。
有水才有谷,無水守著哭。
水庫是個寶,防旱又防澇。
稻田水多是糖漿,麥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飯養,稻靠肥長。
肥田長稻,瘦田長草。
土肥長谷,豬肥長肉。
萬物土裡生,全靠兩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裡出黃金。
好種長好稻,壞種長稗草。
三年不選種,增產要落空。
好兒要好娘,種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亂點鴛鴦要吃虧。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麥秀寒,凍煞看牛囝。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桃花落在塵土裡,打麥打在泥漿里;桃花落在泥漿里,打麥打在塵土裡。
臘雪不烊,種田人飯糧;春雪不烊,斷脫人肚腸。
日出胭脂紅,無雨也有風。
日落西北滿天紅,不是雨來就是風。
日出貓迷眼,有雨不到晚。
東方日出白,就要有風發。
月著蓑衣,天要下雨。
半夜無星,大雨快臨。
要知明天熱不熱,就看夜星密不密。
烏雲接日頭,半夜雨稠稠。
日落烏雲洞,明朝曬得背皮痛。
天上起了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棉花雲,雨快淋,缸爿雲,曬死人。
東南風,干鬆鬆;東北風,雨祖宗。
東風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西風剎南腳,泥頭曬勿白。
立夏東南百草風,幾日幾夜好天公。
小暑起燥風,日日夜夜好天公。
五月南風落大雨,六月南風海要枯。
虹高日頭低,明朝著蓑衣;虹低日頭高,明日曬得背皮焦。
東虹日頭西虹雨。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雷打驚蟄後,低地好種豆。
南天霍西(閃電)火門開,北天霍西有雨來。
東霍霍(閃電),西霍霍,明朝仍舊干卜卜。
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
早霧一散見晴天,早霧不散是雨天。
霧里日頭,曬破石頭。
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三朝霧露發西風,若無西風雨不空。
早晨落雨飯後停,飯後下雨不得晴。
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後麻花落勿停。
一落(下雨)一個泡,落過就好跑;一落一個釘,落煞落勿停。
蛇過道,大雨到;蛇上樹,有大雨。
雞啁風,鴨啁雨,螞蟻攔路要落雨。
蜻蜓成群繞天空,不過三日雨蒙蒙。
河底泛青苔,必有陣雨來;煙囪不出煙,一定陰雨天。
正月八,二月八,小貓小狗全凍煞。(寒潮來臨)
八月南風二日半,九月南風當日轉,十月南風轉一輪。
清明有雨正黃梅,清明無雨少黃梅。
端午落雨還好熬,初六落雨爛脫瓦。
夏至三朝霧,出門要摸路。(多雨)
正月二十不見星,瀝瀝拉拉到清明。
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日頭,雨打黃梅腳,車水車斷黃牛腳。
未秋先秋,踏斷蠻牛。(乾旱需戽水)
雨打清明節,干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裡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里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
瑞雪兆豐年。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㈧ 陝西的農諺、諺語

陝西農諺"種田不上來糞,等於自瞎糊混";

陝西農諺"麥東黃,秋西黃"。

。「星星眨眼,離雨不遠」,指在晴朗的夜晚,當你仰望滿天繁星時,星星好像被一層水波遮擋一樣,這是因為大氣處於不穩定狀態下,空氣「亂流」、「對流」積累了能量,這時,只要有冷空氣,雨就會下起來。「雷轟天頂,有雨不猛;雷轟天邊,大水連天」指一塊烏雲從天邊移來,隨之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緊跟著下起大雨,但過一會兒又雲消雨散。這就是大家常見的熱雷雨。假如有朋友旅遊在外或有事在途中,碰到此情況不要心慌,在附近躲一會兒。如果隱隱約約聽到在遠處有響雷或光閃電不見雷聲,那就說明下雨強度范圍都比較大。
判斷下雨的農諺還有很多,如「東閃太陽紅彤彤,西閃雨重重」,「先見電後聽雷,大雨後邊隨」,「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等,你若不信不妨記上幾條,檢驗看看。

嘿嘿`` 你說的是語文寒假冊子上的把?``莪也是``剛剛找到

㈨ 諺語 名人名言 必背的詩詞 歇後語 小升初 會考的 小學必要會的

古詩之最
1最貴的書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2、世上最長的臉: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剛流到腮邊(蘇小妹戲東坡)
3、最窮的夫人: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敞筐(白居易)
4、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
6、最多的愁: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7、最消瘦的人: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李清照)
8、最憔悴的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9、最憂愁的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0、眼裡最差的人: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11、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12、最凄美的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
13、最高的樓: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
14、最大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
15、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
16、最深的雪:夜來城外三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白居易)
17、最長的頭發:白發三千丈,緣何似個長(李白)
18、被風吹得最遠的房子:茅飛渡江撒江郊,高者掛之長林梢(杜甫)
19、最長久的恨: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
20、最荒涼的地方: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21、最美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22、最貴的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23、最難請(害羞)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24、精神最好的人————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5、思維最亂的人————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南唐 李煜
27、最痛苦的離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28、最奇特的江水: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30、最荒蕪的地方: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33、最難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4、白得最快的頭:「朝如青絲暮成霜。」
37、最強勁的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
38、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樹上白重泉。」
40、最遙遠的鄰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2、最貴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43、最難尋找的東西:「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45、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
57、眼淚最多的人---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58、最痴心的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76、最大的酒量--烹羊宰牛切為樂,會需一飲三百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