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柳的歷史典故

柳的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0 22:01:26

『壹』 灞橋折柳的歷史典故

灞橋折柳的典故,相對來說,灞橋折柳的歷史典故就是這么厲害,我覺得情況要說也是特別不錯的,也是特別可以的

『貳』 請問關於楊柳的典故知識有哪些

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是哪五關?哪六將?

『叄』 關於柳樹的典故

1、《水滸傳復》中魯智深倒拔垂柳的典制故。
2、《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有了美學韻味,並表示惜別之意。,「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別時依依不捨之意。
3、宋代詩人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人則以亂條狂舞、柳絮紛飛的柳的意象諷刺了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徒。

『肆』 台城柳的典故是什麼

出自韋庄《台城》。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

「無情最是台城柳,回依舊煙籠十里堤。」楊柳是春答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盪的楊柳 ,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讓人想起繁榮興茂的局面。當年十里長堤,楊柳堆煙,曾 經是台城繁華景象的點綴;如今,台城已經是「萬戶千門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卻「 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繁榮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涼破敗的歷史遺跡,終古如斯的長堤煙柳和轉瞬即逝的六代豪華的鮮明對比,對於一個身處末世、懷著亡國之憂的詩人來說,該是多麼令人觸目驚心!而台城堤柳,卻既不管人間興亡,也不管面對它的詩人會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說它「無情」。說柳「無情」,正透露出人的無限傷痛。

『伍』 「柳」在中國文學典故中,通常用來表示

柳,在中國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意蘊。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徵;「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別時依依不捨之意;柳的婀娜多姿使其常用來象徵美人;隨風搖擺又可用來象徵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徒……自《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柳,就與中國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僅在西昆詩人所宗尚的李商隱集中,以柳命題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其他諸如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維《洛陽女兒行》「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杜審言這《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韋應物《東郊》「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周志蕙《柳》「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豐姿著雨妍」……無不寄託著歷代詩人個人情感經歷和生命體驗。

1.離情別怨的依依楊柳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別時依依不捨之意。最早見於《詩經》,首開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就是運用比興手法,藉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娼女送別相好的纏綿情景。
一般詩人以「柳」為意象入詩,皆從折枝相贈上著想,如施肩吾《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白居易《憶楊柳》「曾栽楊柳江南春,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邊柳》:「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構思新穎,想像奇特而切合情景,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真是別具匠心。

2.春意盎然的碧玉春柳
南朝蕭繹的《綠柳》:「長條垂拂地,輕花上逐風。露沾疑染綠,葉小未障空。」詩人集中筆墨於柳的花、色、葉,抓住一個「綠」字,描繪了柳樹剛剛抽葉飛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曉暢,形象鮮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春景圖。
以柳寫春的古典詩歌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

3.年華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隱是歷代愛用「柳」意象的詩人,他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以春柳作比,來寫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隱青年時就中進士,懷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遠大抱負,然而由於黨爭傾軋,長期沉淪下僚,此時悼念亡妻,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想而知,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不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處世的生動寫照?
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自我畫像――「臨風立馬圖」。他的另一首詩《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寫一株枝條繁盛、舞姿優美的柳,卻是荒涼冷落的處境,這分明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處朋黨傾軋的詩人自己的寫照。
明詩人高啟《秋柳》:「欲挽長條已不堪,都門無復舊毿毿。此時愁殺桓司馬,暮雨秋風滿漢南。」描寫乾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種青翠柔軟、長條低垂的姿色,從而憶及人物,抒發了年華易逝、世事頻更的感慨。
歷來詩人以「柳」入詩,但很少有人寫到冬柳,而唐人陸龜蒙則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寫的是在寒風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詩人自傷的情懷。

4.風流韻致的夢中情人
李商隱的《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全詩全用白描,「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像是在寫人,字里行間,彷彿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詠柳即詠人,對柳之依依不捨,實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
李商隱的另一首《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一)「暫憑尊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寫與情人惜別時勸慰情人,你本來已是眉愁腰細的了,哪裡還再經得起損傷?而在這令人痛苦的惜別前,又怎能因為愛惜長長的枝條,而不讓那些滿懷著離別痛苦的人們去盡量攀析呢?「惜」與「損」互相呼應,因為愁眉細腰,既是正面形容這位姑娘,又與楊柳雙關,以柳葉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詩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後轉到明明白白地說出非折不可,把話斬釘截鐵,充滿了悲觀情調。

5.邀寵取媚的奸佞之徒
唐朝詩人詩人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纖柔輕盈、妖媚多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無恥的邀寵取媚的小人及腐敗的朝政,於柔情中見犀利,於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宋代詩人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人則以亂條狂舞、柳絮紛飛的柳的意象諷刺了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徒。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二》,佇立在中國詩壇中的風姿可愛的柳,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媒介,令無數文人為之陶醉。

6.名人與柳
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徵。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植柳、愛柳、詠柳之習俗。古往今來,不少名人與柳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了許多軼事趣聞。
晉代才女謝道韞對柳懷有深情。某年的一個下雪天,她的叔父謝安問道:下雪時像何樣?當場有人答曰:像銀白細鹽自空中撒下。而謝道韞則答雲:似柳絮被風吹之紛紛揚揚。謝安嘆服。後人稱才女為「柳絮才」,就出於此典。
大詩人陶淵明既嗜菊如命,又十分愛柳。他在自家宅前栽柳五株,自稱為「五柳先生」。
公元605年開封至揚州段的汴河開通,河堤種柳數以千萬。隋煬帝姓楊,御賜垂柳姓楊,並張榜告示民眾:種活柳樹一株,賞細絹一匹。百姓聞之,爭而植種,使柳得寵一時。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時,既親自種柳,又大力倡導民間百姓在柳江和城周圍廣植柳樹。當翠柳成行、綠蔭展姿、民眾雀躍、風光勝昔之時,他興致勃勃,作詩自嘲:「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貞觀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時,親自從長安帶去柳樹,栽植於拉薩大昭寺門前,這些柳樹被後世稱為「唐柳」。
宋朝詩人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州時,曾在主持實施疏浚西湖之際順築長堤,繼而在長堤上栽植柳樹若干株。數年後柳煙籠紗,使西湖倍增秀色,這就是西湖十景之首——「蘇堤春曉」。
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愛柳如寶。他任揚州太守時曾在平山堂掘土栽柳,並在一首詞中寫道:「手栽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後人每當綠柳成蔭、遊人雲集之時,均譽稱垂柳為「歐公柳」。
明末清初名作家蒲松齡在淄州滿井庄時臨泉而居,並在宅前泉邊植柳,自號「柳泉居士」。
著名畫家豐子愷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時,曾在居室牆邊栽種柳樹一株,當小樹生機盎然、展現風采時,他歡愉地為其居室題名為「小楊柳屋」。
1943年春,賀龍同志與警衛員一道在司令部所在的大院里種垂柳六棵,並在柳樹中間空地上安放石桌石凳,賀老總幽默風趣地稱其為「六柳亭」。

7.柳俗柳趣別有情
春風和煦,柳枝飄搖。唐代大詩人杜甫詩曰:「漏泄春光是柳條」,說的是柳是報春的使者。自古以來,柳樹以其婀娜多姿的風采,深受人們的喜愛,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風俗和逸聞趣事。
插柳游春之俗。我國古代有寒食節那天家家門前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取生機勃勃之意。民間早就有「清明不帶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頭上戴上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游春,柳色把春天帶到了人們的心裡。
折柳贈別之俗。這里有兩個寓意:一是柳極易生長,用它送友比喻無論漂泊何處都能枝繁葉茂;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含有「挽留」之意。史載,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代。唐代詩人王維在「渭城曲」中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送別名作,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贈柳示愛之俗。春柳婆娑裊娜,萬縷柔絲,自古就被視為綿綿愛情的象徵。贈柳既能傳情,亦表示忠貞之愛。「系春情短柳絲長,隔花人遠天涯近」。自古以來,春柳就成為文人墨客筆下贊美愛情的題材。唐人孤獨及「官渡柳歌」詩雲:「遠客折楊柳,依依兩含情」,寫出了情人在柳下相贈柳枝,傾吐內心的纏綿戀情。
楊柳尚有一奇,即與眾多歷史典故擁有不解之緣。公元605年,隋煬帝下旨開鑿濟渠,在大堤兩岸栽植柳樹。楊廣詔令庶民百姓每栽活柳樹一株,欽賜細絹一匹,並御封柳樹姓楊。白居易在「隋堤橋」一詩中,專詠此事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
有趣的是,古代軍營對柳竟也情有獨鍾。「戰國策」載,楚國射手養由基身懷絕技,能「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於是,「百步穿楊」,威名遠揚。漢文帝時,太尉周亞夫駐軍咸陽細柳,從此軍營泛稱「柳營」;晉陶侃駐守武昌,營寨到處植柳,一都尉盜柳移植私苑,陶侃知後責問其「此是武昌西門之柳,何因來此?」都尉只得原璧奉還。自此柳又多了「官柳」這一別名。

『陸』 歷史上有哪些姓柳的名人

1、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柒』 關於柳州的歷史故事

百越時期

柳州位於先秦時期的百越之地,相關的有西甌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蠻王城遺址處於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

秦朝時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與譯吁宋、桀駿率領的西甌軍遭遇,第一次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屠雎身亡。靈渠修通後,發動第二次戰爭,於公元前214年最終深入嶺南,現在的柳州地方隸屬秦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並不強。

南越國時期

秦朝滅亡後,該地區成為原秦將領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國的一部分(建國時間約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國的統治持續了近百年時間。

漢朝時期

漢武帝時,路博德率軍進行了漢平南越之戰(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滅南越國,同年在現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稱之為潭中縣屬鬱林郡。地方則主要由當地人管轄,土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改土歸流」時期柳州九頭山漢墓為這一時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漢武帝和漢宣帝五銖錢,是柳州最早的貨幣貿易證物。鐵鍤和鐵條表明潭中縣已進入鐵器農具時期。出土的琉璃飾品有可能來自東南亞或印度東海岸,從合浦登陸,經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進口。

古代史

三國時期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三國時期,潭中縣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縣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紅水河流域和今龍、融兩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區和河池地區的桂西北,就完全沒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這標志著桂西北少數民族和漢化程度較高的桂東以至中原的經濟交流進入了波谷時期。

西晉時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從縣治所升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時期

南朝齊(479─502年),從潭中縣轄地分置齊熙郡。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後為潭中縣治馬平郡治所。

隋朝時期

開皇11年(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大業元年(605年),馬平縣屬桂林郡。大業三年(607年),屬始安郡。

唐朝時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並沿用至今。唐太宗時期,開通了桂州經現在柳州到邕州的買馬路,據《元和郡縣志》記載: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嚴州(來賓縣)200里,嚴州至賓州190里,賓州至邕州(南寧)245里。武則天時期又在臨桂相思埭開辟了桂柳運河,溝通湘江經灕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運動發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聞名,當時在市中心建有紀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羅池,現存唐開元寺遺址等遺跡。當時經濟依然以農業為主。

北宋時期

坊間圍牆拆除,商販攤點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擴散到城廂各處。柳江上游的龍江以及融江地區之間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於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應等道宮,列舉所用各地木材8種,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製品從此聞名於世,成為後來柳州棺材相關諺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產生的歷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暫被儂智高軍控制。之後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羅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設有博易場(貿易市場),山區土特產特別是木材大量外銷。《宋會要輯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運到柳州的記載。柳布行銷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窯,可能曾銷往東南亞。柳城大埔有坡式龍窯群。柳州城下碼頭除了運載宜州地區的鉛、錫礦,可能還有瓷器銷售到海外市場。馬鞍山下靈泉寺「來棲之士,指以千計。」,意味著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

南宋及元朝時期

唐宋諸多遷柳官員的到來為柳州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南宋丞相吳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彥都曾在柳州居住。宋代城南建有駕鶴書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為防範蒙古騎兵的沖擊,宋朝將州官署從柳州城搬遷到西北面偏離桂邕大道的柳城縣,此後經元朝一代共百年時間是柳州歷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元皇朝大大強化了驛道的管理,桂林到馬平縣城的陸路驛站有東泉驛等4個,水路驛站經洛清江有蘇橋、大石、橫塘、舊縣等5個,主要為軍事需要,但對地方經濟交流也有一定推動作用。

明朝時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馬平縣從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為統轄二州十縣的府署駐在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政府擴建柳州城垣,城高舊制一文八尺,城東西長三華里,南北寬二里,即今城中區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圍之內,環城布有東、北、西、鎮南、靖南共五個城門,現存柳州鎮南門古城牆及清代重修的柳州東門城樓一段。詩雲:壺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麗江凡四折,如環抱城郭。於是壺城和龍城,並為柳州之別稱。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粵西盛郡的發展階段。葡萄牙商人曾從廣州買桐油運往歐洲,很可能為柳州產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賢等。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兩朝在柳北一帶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損失。

清朝時期

清朝平定南明後,相對的穩定使得柳州城成為廣東,貴州和湖南間的貿易中心,今魚峰區太平街一帶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設古州運館,辦理柳古(今貴州榕江縣)間航運之倉挽運業務。柳州主要向南方輸送木材,糧食,並向北運鹽。當時在今柳州高中內建立了粵東會館,今景行小學內建立了湖南會館,十二中今群眾藝術館有江西會館,今柳州劇場附近的福建會館, 和今青雲路近樵家巷處廬陵會館等,柳州的商業地位在當時達到了一個高峰。當時柳州城內出現了大量表現行業特色的地名,意味著城市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清朝末期

隨著廣西多個城市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梧州辟為通商口岸之後(1887年),中國大西南物產經西江東下珠江出口大量增加,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就有桂富、柳平兩艘商業輪船行駛柳梧航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法國以柳州發生陸亞發會黨起義事件,需要保護商民為由,駐兵柳州。南寧辟為商埠的當年(1907年),香港英商天和洋行先後派出電龍、電馬等8艘客輪船行梧邕、梧柳線;翌年,又將所代理的美商利國號等4艘客輪投入梧州線運輸。這一年,又有法國兵輪「亞居士」號由鬱江駛至柳州。大量洋紗涌進,柳州農村出現離開農業生產而從事紡紗的專業戶。同時,本地蠶絲出口走俏。在柳州知府楊道霖時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至宣統元年(1909年)十一月任),柳州興起辦實業的風潮,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試圖成立柳州官銀號,但不能與外資競爭,未成。五月初一日,成立柳州商務總會。合資試辦華興改良植木公司,至香港購辦鋸木、起重機器,依照先進技術鋸辦木材運出,分銷廣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埠。

民國初年

軍閥混戰時期,桂系在柳州大力發展金融業和製造業,但柳州曾於1928年遭受巨大火災,半城被燒毀。後拆除了大部分明代城牆,開建馬路。當時廣西省主席黃紹竑原策劃1928年將省會遷至柳州,在柳州大興城市建設,並在規劃中將魚峰路作為新柳州的中心,在大龍嶺興建了會展中心;三十米寬的魚峰路時為廣西第一路;輻射出的東大路,正南路等甚為繁華。三十年代,由於蔣桂戰爭,柳州錯失了成為省會的最好一次機會,但1937年時,在雞喇的廣西機械廠製作出了柳州歷史上第一輛軍用戰斗機。

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西南重鎮柳州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柳州曾為韓國臨時政府駐地(1938年11月~1939年5月)。武漢,廣州失守後,柳州不斷遭到日機的空襲。1939年柳江鐵橋開始建設,次年完成,和黔桂鐵路一道奠定了柳州西南地區交通中心的地位。1942年12月9日起,原越南共產黨主席胡志明曾被國民黨當局關押在柳州蟠龍山扣留所舊址,不久被押往桂林,1943年1月又被押回柳州關押在此,直到1943年9月被釋放。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經常與越南革命同盟會的各黨派負責人在柳州現樂群社舊址會面及討論工作。

豫湘桂戰役及日軍佔領時期

1944年春,為打通從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桂柳會戰之後,桂林、柳州相繼被日軍占據。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柳州曾被日軍佔領。抗戰時期柳州城區遭受了大規模的破壞和焚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建交時放棄了對日賠款,不反對個人對日索賠。相應的從1979年到2004年,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接受了日元無償援助:42.03億日元,以當時人口計算人均約280日元,日元協議貸款額:2177.92億日元,人均約14500日元,及部分技術交流。注意,因為各個時期日元實際價值不一致,真實值需要另外統計,這里為各時期的直接加和,而且日本政府也聲明並非戰爭賠款。)

民國政府統治末期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之後,桂系和國民黨政府控制的軍隊18萬餘人收縮廣西,11月25日,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三四三團從沙塘方面進入並佔領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長。

『捌』 柳樹為什麼有楊柳之稱有什麼典故

典故:

傳說我國歷史上以淫奢殘暴聞名的隋煬帝楊廣,為了到江南遊樂,開鑿了大運河。一日,隋煬帝駕馭龍舟准備南巡,但船行河中,逆水時要人拉纖。

隋煬帝不願讓衣衫襤褸的男人拉纖,竟下旨選了一千名江南女子和一千隻羊,用彩緞扭成的錦纜拉纖。可憐這些十五、六歲的女子,在烈日下拉著沉重的龍舟,走出不到半里路,早累得一個個雲鬢散亂,氣喘噓噓了。

隋煬帝和皇後憑欄望去,滿心歡喜,一時興起,竟效仿秦始皇在封禪泰山時,因在五棵松樹下避雨,封松樹為五大夫松的典故,就賜柳樹姓楊,並親書了楊柳兩個大字,懸掛樹上。從此,柳樹就被稱為楊柳了。

(8)柳的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含有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俯拾即是。許多人在讀到這些詩詞時,可能會以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楊柳」是楊樹和柳樹兩種樹的並稱,其實不然,這些詩句中的「楊柳」都是指柳樹,而與現代植物學分類中所說的楊樹沒有任何關系。

其證如下:清代張英等奉敕於康熙年間編撰而成的類書《淵鑒類函》中「楊柳」條目下諸多古詩文例句中「楊柳」詞義均被解為「柳」。而當代《漢語大詞典》中所收錄的以「楊柳」為詞素的三音節詞十餘條,其中的「楊柳」的意思亦皆為「柳」,如「楊柳腰」就是「柳腰」的同義詞。

『玖』 台城柳的典故什麼

梁武帝蕭衍的二皇子蕭綜自幼深得父皇寵愛,一天叔父告訴他:這么寵愛你的爸爸並不是你的親生父親。是你現在的爸爸謀權篡位,殺害了你的親生父親,不僅改朝換代,還擄走你的媽媽,組成新家庭。蕭綜聽了非常生氣,就在百官宴席質問梁武帝:你說,我是不是你的親生兒子?

當著文武百官的面這么一鬧,梁武帝臉上無光,親生母親吳淑媛也氣得流產了。梁武帝勃然大怒就把曾經心愛的假兒子貶為庶民。

蕭綜跟著叔父蕭寶夤投奔北魏,然後就起兵造反,蕭衍出於父子情,說:如果能解你心頭之恨,你就殺了我吧?也同樣出於父子親情,「殺,還是不殺?」這對蕭綜來說是個問題。

(9)柳的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台城柳》一劇以南梁歷史時期為背景,講述了梁武帝的二皇子蕭綜與梁武帝蕭衍、叔父蕭寶夤的一段傳奇歷史。家仇國恨、興衰生死、親情、愛情交織在一起,展現了人物繁雜的內心活動和情感糾葛。

《台城柳》既是「宣南俱樂部」2018年的收官之作,也是2019的開年大劇,「宣南俱樂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台城柳》一劇的看點是「兩下鍋」的表演形式。

其含有河北梆子和京劇兩大劇種,運用多重空間手法來體現人物的悲慘命運,演繹一段別具一格的歷史傳奇。此劇不僅有河北梆子悲壯激昂的豪邁演繹,更有京劇蒼韌有力的表現。

《台城柳》的劇本曾獲「第四屆老舍青年戲劇文學獎」優秀作品獎。

『拾』 姓柳的歷史名人

柳公權——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結體勁媚,法度謹嚴。世稱「顏筋柳骨」。所書碑刻,傳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剛經》、《神策軍碑》。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稱柳河東。柳宗元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與韓愈齊名,並稱「 韓柳」,詩文皆工,尤擅長散文,峭拔矯健,寓意深刻。後人因其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紀念。傳世有《柳河東集》,也稱《唐柳先生集》。
柳敬亭 (1587~1670?) 名逢春,秦州人。明末著名的說書人。本姓曹,為避仇家而流落
江湖,休於柳下,改姓柳。曾入左良玉幕府,良玉敗,又游松江馬提督軍中,終不得志。善
說書,使人駐足聆聽,樂而忘倦。
柳亞子——原名慰高,又名人權、棄疾,字安如,一字亞廬。江蘇吳江人。同盟會會員,主編《復報》第一至十一期。宣統元年(1909年)冬與陳去病、高天梅創辦南社,被舉為主任。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總統府秘書。旋託病至上海,任《天鋒報》、《民聲報》、《太平洋報》主筆。民國2年起致力於新劇運動,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從事抗日民主活動,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58年逝世,終年71歲。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柳亞子詩詞選》,輯有《蘇曼殊全集》、《孫竹丹烈士遺集》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