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的典故
陶母退魚是典故,叫「抄陶母封鮓」。
原文:
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翻譯:
陶侃青年時代做管理河道及漁業的官吏,曾經(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壇糟魚送給母親。
陶侃的母親將送來的糟魚封好交還給差役,寫了一封回信責備陶侃,信中寫道:「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用官府的東西(作為禮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
(1)陶公的典故擴展閱讀:
晉朝的陶侃,官至荊江二州刺史,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軍事。他剛開始任尋陽縣吏時,利用管理漁業之便,捎回一些鮓給母親。
母親卻不領情,將鮓封好退回,還寫信責備他:「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
由於母親的嚴厲教育,陶侃一生不僅為官清廉,而且還十分節儉。他任荊州刺史時,連造船餘下的鋸末也要人收集起來,雪後天晴再撒到坡路上,便於人們行走。告老辭官時,他把所有的公物都一一交接清楚才離去。
後人稱贊陶侃清廉,更稱贊陶母封鮓的美德。這種美德便是從不貪不戀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陶母
❷ 長沙的陶公廟的有關故事
陶公廟座落湖南省長沙縣槊梨鎮臨湘山,廟中主祀晉代大司馬長沙郡公八州都督桓公陶侃的後嗣陶淡和陶垣叔侄。據《晉書·隱逸傳》載:「陶淡,夏子,字處靜,幼孤,好導養之術,謂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絕谷不婚娶,家累千金,僮客百數,淡終日端拱,曾不營問,頗好讀易,善卜筮,結廬臨湘山中,養白鹿以自偶。州舉秀才,淡避居埤山(在今湘陰縣境),與侄烜專心修養,若將終身焉。」其說並見於《湖南省通志》和《長沙府志》,也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但俱未具生卒年月。民間自古傳說:陶淡生於晉武帝太康九年戌申(288)八月十七日。陶烜則諸書未載,傳說字太仁,生於晉愍帝建興四年癸酉(313)正月十三日,精醫術,習天文。又傳,南
北朝梁天監三年甲申(504)陶公叔侄同時屍解,遺蛻如生。
據此,陶淡存世216歲,陶烜存世191歲,這即使在早婚的古代,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陶侃是陶淡的祖父,據《辭海》,陶侃生於公元259年,歿於公元334年(魏甘露四年至晉成帝咸和九年),享年76歲,據此推算,陶侃29歲時就做了祖父(姑不論陶淡是否長孫),未滿花甲(54歲)就做了曾祖父,這似乎難以理解。總之時代久遠,手頭又無陶氏族譜,因此還待繼續考證。
陶公叔侄,以簪纓世胄,翩翩濁世佳公子,為什麼能舍卻功名富貴,辭榮耽寂,隱逸山林呢?前人認為「跡其用心,無非國運之弱,欲盡忠而君已非;傷家道之衰,欲盡孝而親已歿。忠孝之心莫能達,悲憤之念所由生。古往今來,棄家修道,皆士大夫不得已之所為。」(黃德溥引臨湘山記》)又李光寶《陶公真人廟碑記》雲「當晉室兆亂,銅駝荊棘,朝士相率掛冠,至草澤俊民,沿東京激詭之氣,遁為清談,清談既悔,而幽岩孤特輩,遂蹈長生退著,是皆大不得於君臣朋友間……。」這些根據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的分析,絕非妄自揣測。
陶公廟屬道?抑或屬佛?至今猶存異議。然考其究竟,應屬道教無疑。陶公廟山門門額歷為「臨湘山」,稱「山」也是道家獨有的稱謂。陶公廟則為民間俗稱,1947年出版的廟志,也叫《臨湘山志》而不作陶公廟志,也即本此,考該廟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六年,當初僅茅庵一椽,此距佛教人長沙,早300餘年,民間祭祀,純為紀念性質。再考現存之後殿大梁,重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梁的中心,繪一太極圖,太極圖為中國道教之特有標志,又清咸豐二年(1852)清廷初封陶淡為孚佑真人,陶烜為福佑真人。同治十一年(1872)又分別加封「昭顯」和「靈應」,真人之稱,據《辭海》解釋,系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可見陶公是修道而非學佛,又山門左右門額,分別為「紫府」、「丹邱」也都是道家指仙人所居,據此種種,陶公廟(正名應作臨湘山)無疑應屬道教宮觀。
陶公叔侄,都是「屍解後,肉軀不朽,遺蛻如生」而「肉身成聖」。此事解放初期經長沙縣文化館取樣鑒定,1958年被毀後骨殖拋殘,認定確為「肉身」無疑。對陶公肉身的存廢,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據曹孟其《述臨湘山》一文介紹:「(辛亥)革命之初,諸新貴頗倡破除迷信之說,以告文經緯、吳作霖,至欲毀二真人,持議未決,且以召余,時方洶洶,以為必如是乃可,余謂日本游就館(按即博物館)得埃及木乃伊,費至數十萬 金,今二陶為晉代高士,名列史冊,歷年一千八百,曹豁衣缽, 寧是比擬,公等乃欲毀之,何其迕也。於是相對默然,事遂中止……。」
談到肉身,即死而不朽者,在瀏陽河流域似乎是一種費解的特殊現象,不僅陶公是肉身成聖,還有多處如此,如石灰咀的李 公真人、星沙杉仙廟的陳公真人,跳馬澗的闞公真人、黃花市的 王公真人……等等,這種現象,在別處幾乎沒有,這需專家們從自然環境與歷史根源上去查找原因。
榔梨鎮與陶公廟的關系,歷來推斷是「因廟成集,因集成 市」。也就是一種市場經濟依託的關系。一年兩次春秋廟會,歷來官府提倡,商戶重視,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廟會搭台,經貿唱戲」。歷史上清、民兩代的地方官吏,包括巡撫、督軍、省長、知府、知縣每逢水旱蟲災,迎請陶公進省求晴、求雨、驅蝗,有史可查的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就有十一次,每次迎送,都是摩肩接踵,道為之塞,因而名氣也就無遠勿蓋,香火綿延,這對促進當地經濟繁榮,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❸ 陶公性檢厲的故事比喻哪個成語
1
竹頭木屑
zhú tóu mù xiè
【解釋】: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出處】:《晉書·陶侃回傳》:「答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
【示例】:時節相存問,緩急相周致,雖~亦有以應吾之須者,篤吾妹之分義於我也。 ◎宋·陳亮《祭妹夫周英伯》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扞陶公呴作荊州時,敕 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後以「竹頭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http://ke..com/view/171087.htm
2
物盡其用
❹ 陶侃有哪些故事
最有名的是陶侃搬磚、木屑竹頭、重視農耕、陶母賢良等故事,反映了他勤於政事、富於遠見、事必躬親、愛民如子等寶貴品質。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是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白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閑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做人謹慎,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閑。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游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一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
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濕,陶侃於是用木屑鋪散地面。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保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都是這樣。
陶侃的母親湛氏。當初是嫁給侃的父親陶丹做小老婆的。陶家非常貧苦。湛氏每每很勤儉地紡了紗。織了布。這樣的賺了錢來幫助家用。他教陶侃要結交比自己好的朋友。然後可以增長學問和器識。家裡雖然貧苦。可是客人來了。很肯款待。一些兒沒有厭惡的心。有一天、雪下得很大。鄱陽地方的孝廉。姓范名逵的。到了陶家過夜。陶侃的母親就把自己床上新做的草薦。拿出來割斷了做草料。親自去喂客人的馬。又暗地裡剪下了頭發。把頭發去賣了錢來。充著酒菜的費用。范逵得知了這回事。就嘆口氣說。若不是這個母親。那裡生得出像陶侃這樣的兒子來呢。後來陶侃在潯陽縣里做小官。管著捕魚的地方。有一次、把一瓮的鯗魚。送給他的母親吃。湛氏就原封不動的還了他。並且寫了一封信去斥責兒子。說、你做了官。把官里的東西送給我吃。這反使我增加了許多的憂愁呵。
❺ 關於陶侃的故事
陶侃自稱「少長孤寒,始願有限」。他在門閥政治下掙扎奮斗幾十年,才得以出人頭地。但仍為士族們瞧不起②。士族們不會允許一個寒門總攬東晉朝權的。陶侃明白自己的處境,也不敢輕易侵犯士族權益。其次,元帝、明帝兩朝荊、揚對峙,荊州占絕對優勢的形勢在成帝時已經發生變化。咸和四年(329),徐州刺史郗鑒移駐京口,京口遂成長江下游重鎮。京口距建康僅二百餘里,便於接應,從而大大加強了建康的實力。咸和五年,陶侃「嘗欲起兵廢(王)導」,事先徵求郗鑒的意見,因「郗鑒不從乃止」。這種上、下游間實力的變化,使陶侃雖有「窺窬之志」。也只能「自抑而止」。陶侃晚年位極人臣,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對他個人來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樣既可維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於天府」的家業,又可保住子孫的前途。然而,他還欲在北伐有所作為。荊州西臨成漢,北接後趙。咸和七年(322)陶侃遣母丘奧經營巴東,又遣桓宣收復為後趙占據多年的襄陽。襄陽為荊州北門。它起著阻止後趙沿漢水南下的作用,又是東晉經略北方的一個重要陣地。陶侃「方欲使宣北事中原」①,因其病重而作罷。他的這種不因功名成、年事高而喪失進取心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❻ 陶公五柳怎樣解釋來自何典故
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為號。
性情閑靜,說話不多,不羨慕名利。好內讀書,不鑽牛容角尖;每有會意之處,便高興得忘了吃飯。好喝酒,可惜家境貧窮不能常常得到。親戚或老朋友知道他這樣,有時就准備了酒邀請他來喝。他只要一去總是喝光,約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家裡四壁空盪盪的,擋不住風雨也遮不住太陽。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爛爛的,縫綴補綻著;常常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但心裡很坦然。常寫文章娛樂自己,顯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懷了,並堅守這原則直到死去。
❼ 陶公的故事
陶公年輕時擔任管理魚梁的小官,曾把一罐子腌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那罐魚,交還給送來的人,又寫了回信責備陶侃說:「你當了小官,就把公家的東西拿來送給我,這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憂慮。」
❽ 壽比顏回,富比陶公的典故出自那裡啊
壽比顏回?是說一個人壽命很短暫,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可惜死的早
富比陶公,是說一個人非常富有,陶公是陶朱公,即大名鼎鼎的范蠡
❾ 陶公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陶公性檢厲
原 文
陶公性檢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雲,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譯文
陶公(侃)辦事認真嚴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荊州刺史時,命令造船官收集鋸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後來正月初一集會,正遇上久雪初晴,廳堂前的台階下雪之後一片泥濘。於是用鋸木屑鋪在上面,人來人往,絲毫不受阻礙。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鋸下的竹頭收集起來,堆積如山。後來桓宣武(溫)征伐四川,修造船隻時,用來做竹釘。又聽說陶公曾經就地徵用竹篙,有一個官吏把竹子連根拔出,用根部來代替鑲嵌的鐵箍。他就讓這個官吏連升兩級,加以重用。
啟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仔細,考慮長遠;同時,要學會勤儉節約、廢物利用。
出處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政事》,作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記述漢魏一直到東晉間流傳的上層人物的遺聞軼事,按事情的性質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
❿ 陶侃的故事
陶侃惜谷
陶侃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雲:「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詰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游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干什麼?」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陽人,東晉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
陶侃是一代名將,在東晉的建立過程中,在穩定東晉初年動盪不安的政局上,他頗有建樹。他出身貧寒,在西晉風雲變幻中,竟沖破門閥政治為寒門入仕設置的重重障礙,當上東晉炙手可熱的荊州刺史,而頗有治績。他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晉書》、《世說新語》等史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他的遺聞逸事。他還是個有爭議的人物,贊揚的,貶斥的,以及為他辯誣的人都有。
家境貧寒,仕途艱難 原籍都昌,後遷居廬江郡尋陽縣。陶侃的先輩,史書上記載不詳。其父陶丹,孫吳時曾當過邊將,官至揚武將軍。揚武,系雜號,地位不高。陶侃先世無顯赫仕宦可以溯記,年輕時又當過尋陽的「魚梁吏」,說明其家屬於「寒門」這類社會地位很低的階層。西晉滅吳後,中原人稱江南人為「亡國之餘」,江東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
陶侃少年時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境下,陶侃「少長勤整,自強不息」。湛氏對陶侃管教很嚴,並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後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才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途經陶侃家。時值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湛氏截發換得酒餚,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終於備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餘里。范逵遂向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有能名,遷主簿」。陶侃也傾心報答張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里。時正寒雪」,眾僚屬皆面有難色。陶侃獨請行,「眾咸服其義」。有了這樣的關系,陶侃即被張夔舉為孝廉。靠這種身份,陶侃可以進入洛陽與上層名流結識,去實現他的大志。元康元年(291),惠帝後賈南風發動政變,獨掌大權。這是「八王之亂」的開始。由於執政的賈模、張華盡心盡力,此後的七、八年間朝野安靜,沒有什麼大的動亂。
大約在296年,陶侃來到了洛陽。當時的洛陽,經過幾十年的修復、重建,又變得十分繁華、熱鬧起來。但是,京城的繁華卻沒有給陶侃帶來什麼錦綉前程。實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晉在選官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族子弟憑借自己的父、祖余蔭即可身居要津,並不為今後升遷而費神。自惠帝即位後,更是「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凌物。忠賢絕路,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這種情況下,名流士族們誰還去理睬被中原人瞧不起的江南小人物陶侃呢?
陶侃也深知像他這種身份的人,沒有權門當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陽官場上站住腳的。因此,他去求見「性好人物」的司空張華。但張華卻「初以遠人,不甚接遇。」陶侃對張華的輕視並不灰心。幾次求見,「每往,神無忤色」。終於在張華的推薦下當上郎中。郎中有資格入選各類官職,但像陶侃這樣的窮賤之士是根本擠不進那些顯要的官位。「伏波將軍孫秀以亡國之庶,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屬,以侃寒官,召為舍人。」陶侃雖然得到一介官職,他的出身,以及與漢人不同的相貌,依然為洛陽的達官貴人所輕視。有一次,他與同州里的豫章國郎中令楊晫同車去見中書郎南人顧榮。途中與吏部郎溫雅相遇。溫雅問楊晫:「奈何與小人同載?」名士樂廣欲會荊揚士人,有人推薦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議。
陶侃在洛陽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這期間,西晉的內亂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趙王倫廢賈後。第二年又廢惠帝自己稱帝。動亂就由宮廷內發展到宮廷外。洛陽內外已成為諸王軍隊沖突、爭奪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寓居洛陽的江東士族紛紛返家避亂。此時陶侃已經認識到,在洛陽的這種門閥政治下,他是難於出人頭地的。又因受到江東士族紛紛返回家鄉氣氛的影響,他也准備南下了。適經朋友推薦,他得補 任武岡縣令。武岡是荊州南部的一個縣。陶侃打點行裝,匆匆上路了。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他想起自己奮斗經營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政治中心遠而又遠的小縣當縣令的地步,其心情可想而知。
陶侃到任後,與太守呂岳的關系很緊張。他遂棄官回家。以後又當過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晉末江南的動亂給他以儕身戎旅的機會,恐怕他終生也只能當個縣令之類的小官。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投身戎旅,建立軍功 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盪不安的局勢,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西晉末年,秦、雍一帶的人民因天災和戰亂,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區就食。永寧元年(301)流民因不堪當地官吏欺壓,聚眾起義。西晉朝廷忙調集荊州武勇開赴益州進行鎮壓。被調發的荊州武勇,都不願遠征,而又受到當地官吏驅迫,遂轉而屯聚起事。太安二年(303)義陽蠻張昌聚眾在江夏起義,不願遠征的丁壯及江夏一帶流民紛紛投奔張昌。張昌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間,眾至三萬。
張昌勢力的發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派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劉弘率領軍隊前去鎮壓。劉弘上任,即辟陶侃為南蠻長史,命他為先鋒開赴襄陽,討伐張昌。
能受到劉弘重用,陶侃當然十分高興。況且動亂時從軍立軍功,也不失為仕進升遷的一條捷徑。
陶侃率軍進駐襄陽。劉弘軍卻在宛為張昌所敗。張昌轉攻襄陽不下,即沿漢水進入長江。一時間,荊、江、揚等州大部分地區為張昌所控制。劉弘命陶侃進攻張昌,連戰皆捷,終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在這個過程中,陶侃在軍事上顯示的才幹使劉弘十分感嘆。他對陶侃說:「吾昔為羊公參軍,謂吾其後當居身處。今相觀察,必繼老夫矣。」羊公即羊祜。晉吳對峙,他曾鎮守荊州近二十年,為晉更吳立下大功。劉弘自以年老難繼羊祜功業,因此希望陶侃在荊州有所作為。以後陶侃果然當上荊州刺史。劉弘的這番話對陶侃必定起了不小的激勵作用。
張昌事定,陶侃等因軍功得到賞賜。荊、揚等州出現了一個暫時安定的局面。這時北方的戰亂已愈演愈烈,西晉朝廷名存實亡。廣陵相陳敏見北方大亂,朝廷無力控制江東,遂起兵占據揚州,並遣其弟陳恢沿江西上進攻武昌,以圖割據江南。
劉弘命陶侃為江夏太守,率軍抵禦陳恢。陶侃與陳敏為同郡,又同歲舉吏。因此有人對陶侃居大郡,統強兵頗有猜疑。實際上,陶侃不會放棄已取得的功業去投靠一個在江東毫無根基的人。但他也怕劉弘聽信這種猜疑,「遂遣子洪及兄子臻詣弘以自固。弘引為參軍,資而遣之。又加侃督護,使與諸軍並力距恢」。劉弘用人不疑,陶侃無後顧之憂,遂與陳恢力戰,所向必破。陶侃這兩次戰績,奠定了他在荊州地區軍事上的地位。這時的陶侃,已不再是昔日被人瞧不起的「遠人」、「小人」,而成為頗有實力的地方將領。光熙元年(306),劉弘病故。不久,陶侃亦因母病故去職。陶侃在家守喪期間,江南的政治形勢又發生了變化。永嘉元年(307)西晉宗室琅邪王司馬睿和大士族王導渡江進駐建鄴。司馬睿是「八王之亂」中最後一個權臣東海王司馬越的死黨。他看到西晉洛陽政權已處在崩解之勢,就利用司馬越派他鎮守建鄴之機割據江東。當時司馬睿占據的只是下游揚州一帶。上游的廣大地區有流民勢力在活動,也有洛陽朝廷署置的都督刺史。沒有穩固的上游,下游建鄴就無安全可言。永嘉五年,司馬睿以王敦為都督征討諸軍事,統甘卓、周訪等沿江西上。至江州,與華軼的勢力相遇。
華軼也是東海王越的親信。永嘉中任江州刺史。「在州甚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歡心,流亡之士赴之如歸。」華軼如此有勢力而「自以受洛京所遣,而為壽春所督,時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盡管同屬一個派系,但新的利害已使他們勢同水火。陶侃喪期滿後,也與東海王越拉上關系。司馬越以他為參軍,督護江州諸軍事。有了這層關系,再加上陶侃的聲望,華軼表陶侃為揚武將軍,率兵三千,屯夏口。而陶侃的侄子臻當了華軼的參軍。
華軼與司馬睿矛盾越來越尖銳,陶臻「懼難作,託疾而歸,白侃曰:『華彥夏(軼字)有憂天下之志,而才不足,且與琅邪不平,難將作矣。』」陶侃覺得背棄華軼,有違忠義,因此十分生氣,「遣臻還軼」。陶臻卻偷偷跑到建康。這使司馬睿「大悅,命臻為參軍,加侃奮威將軍,假赤幢曲蓋軺車、鼓吹。侃乃與華軼告絕」。陶侃的「告絕」,使華軼元氣大傷。華軼兵敗被殺,陶侃也官升龍驤將軍、武昌太守。陶侃曾宣言「資於事父以事君」,但關鍵時刻仍背棄華軼。對陶侃的這種行為,當時人無所指斥,史家亦未加以詬病。這說明,兩晉時期士族官僚行事以家族門第利益為歸依的風氣之盛。
永嘉五年(311),司馬睿占據了江州。但上游荊、湘兩州的大部分地區為杜弢率領的流民起義軍所佔據。王敦即督陶侃、周訪等進擊杜弢。時荊州刺史周訪被杜弢圍困在尋水城。陶侃遣軍擊之,杜弢退卻。陶侃對諸將說,杜弢必由陸路偷襲武昌。因此率軍抄近路連續行軍三晝夜,在武昌周圍埋伏下來。杜弢果然來攻,陶侃率伏兵出,大破之,獲其輜重,殺傷甚重。杜弢敗軍退入長沙。王敦即表陶侃為南蠻校尉、荊州刺史。陶侃初戰即獲大勝,劉弘十餘年前的預言竟得以實現,於是乎有些飄飄然了。沒想到他的部將王貢背叛了他。王貢聯合流民軍偷襲,侃兵大敗。再戰,陶侃的坐船也被叛軍鉤住。幸虧他跳上一隻小船才得以逃脫。這次慘敗使他剛得到的官職也被革掉。但王敦感到,要消滅流民的起義,還是非得陶侃不可。於是,他讓陶侃「白衣領職」。
陶侃率周訪等入湘,與杜弢交成,所戰連捷。建興三年(315)杜弢起義終於被陶侃鎮壓下去。這時,長江上游的荊、湘、江等州已在王敦控制之下。司馬睿割據江南的形勢已成。在這個過程中,陶侃無疑是起了重要作用。正當陶侃躊躇滿志准備赴荊州上任時,一出「狡兔死,走狗烹」的舊劇又在他身上重演。
陶侃「將還江陵,欲詣敦別,皇甫方回及朱伺等諫,以為不可。侃不從。敦果留侃不遣,左轉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王敦不欲陶侃掌荊州,是怕其功高難制。另一方面主要是因荊州處上流形勝,王敦正欲專制朝權,當然不願荊州假手他人。
王敦以其從弟王廙為荊州。陶侃都將以王敦處事不公,起兵抵制。王敦認為這是陶侃指使,「披甲執矛,將殺侃,出而復回者數四。侃正色曰:『使君之雄斷,當裁天下,何此不決乎!』因起如廁。」王敦佐吏提醒說陶侃的親家周訪正統兵在豫章,若陶侃被殺,周訪決不善罷干休。王敦才改變主意,設宴歡送。陶侃見得以成行,連夜便發。途經豫章,見周訪,不禁淚流滿面:「非卿外授,我殆不免。」
兩晉之際,門閥士族的統治秩序受到破壞。一些政治上受壓抑的寒門企圖利用這個機會在政治上樹立勢力。然而,由於門閥士族勢力依然強大以及他們自身力量不足等原因,所以難逃失敗厄運。陳敏即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他們要想謀求政治上的出路,只有依附於某一士族勢力。這樣,他們就仍處在被驅使、受擺布的地位。陶侃的這一經歷正反映了當時寒門在政治上的處境。
陶侃將入廣州,逢杜弢余部杜弘與溫劭等占據廣州。聞陶侃將至,杜弘企圖利用詐降偷襲。陶侃識破其詐,布兵設陣,一舉將杜弘擊潰。「諸將皆請乘勝擊溫劭;侃笑曰:『吾威名已著,何事遣兵,但一函紙自足耳。』」竟一封信將溫劭嚇跑。陶侃遂進據廣州。
廣州當時受戰亂影響較小,境內較為安定。陶侃自從軍十餘年間,已功名卓著。雖然受王敦排擠,但他並不甘心於在邊州當刺史。他「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就這樣,他在廣州一下就呆了十年。
忠順勤勞似孔明 太寧三年(325),王敦之亂平定後,明帝即用陶侃為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荊州刺史。元、明兩朝,王敦兩次興兵,陶侃雖表示支持朝廷,並未實際介入,更未在滅王敦對立有殊功。陶侃出掌大鎮,實際是明帝的一種精心安排。
東晉建立後,吳人在政治上受到僑人的排擠。永昌元年(322)王敦兵進建康的過程中,江東士族多持觀望態度,並不介入這場僑人間的內訌。王敦專權後,委任親信,排斥異己,誅除不從。其中,也牽連了不少江東士族。僑姓士族和江東士族的利益都受到損害。故明帝能收僑、吳士族之力平王敦。王敦之亂被平定,琅邪王氏幾傾晉祚的教訓對司馬氏來說十分深刻。王氏在長江上游的勢力基本喪失,但王導仍居中樞。為避免重蹈覆轍,明帝決心改變元帝以來的「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因此,他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鑒等人,制約王導的權力,同時拔擢江東士族,在僑、吳士族間搞平衡。另一方面,「改授荊、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勢」①,使方鎮互相牽制,收相維相抗之效。陶侃刺荊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陶侃入主荊州,「荊州士女相慶」。東晉政風仍承西晉之弊。「今當官者以理事為俗吏,奉法為苛刻」,「從容為高妙,放盪為達士」。大概與陶侃經歷有關,他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聲言:「《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威儀,何有亂頭養望自謂宏達邪!」因此他「終日斂膝危坐,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引接疏遠,門無停客。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每宴會飲酒,他有定限。常歡有餘而限已竭。眾人勸更少進,但他決不再飲。他自己如此,要求部下也這樣。參佐僚屬有以談戲荒廢職事,不但嚴加訓斥或鞭打,還「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悉投於江」。這種作風在東晉官吏中實屬少見。
陶侃治荊州,還很重視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王敦平後,荊州大飢,百姓多餓死。陶侃「至秋熟輒糴,至飢復減價糶之。士庶歡悅,咸蒙濟賴。」羊祜、劉弘在荊州勸課農耕使生產發展,頗得民心,這對陶侃影響不小。此外,基於自己鞏固地盤和發展勢力的需要,這也是必須採取的措施。因此他「務勤稼穡,雖戎陣武士,皆勸勵之。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歡喜慰賜;若他所得,則呵辱還之。是以軍民勤於農稼,家給人足。」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里中,路不拾遺」。這種說法顯然有誇大成份。但當時荊州社會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當是事實。
陶侃行事,小到竹頭木屑,大到設城駐兵,考慮頗為縝密細致。他曾主持造船,命將木屑和竹頭全部收集起來。眾人不知為什麼。後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聽事前余雪泥濘,木屑正好用來布地。幾十年後,桓溫為荊州刺史。桓溫伐蜀大造船,又以陶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陶侃駐武昌時,不少人主張在江北的邾城駐兵鎮守。陶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獵」,與諸將佐察看形勢。陶侃為之分析說,邾城隔在江北,內無所倚,外接敵寇。即便派兵駐守,也無益江南。長江才是禦寇的天險。眾將才恍然大悟。後荊州刺史庾亮卻對此不察。他派精兵萬人駐守邾城。咸康五年(339)後趙遣兵來攻。邾城孤立無援,終於兵敗城陷,損失慘重。
陶侃「性纖密好問」,勤於調查訪問,人比之趙廣漢(西漢人,曾任京兆尹)。他精於吏職,善察訪,發奸擿伏如神。在這方面陶侃也並不遜色。陶侃曾令諸軍營植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於己門。侃後見,駐車問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施惶怖謝罪。」
陶侃的才幹頗為當時人所稱道。一個叫梅陶的人說:「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將陶侃比之曹操、諸葛亮,這確有些溢美。但以陶侃的才略,特別是當時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風氣下,他能勤於吏職,在東晉官吏中是極少見的。
都督八州,懷止足之分 太寧三年(325)明帝病死,五歲的成帝即位。大士族庾亮以外戚身份輔政。庾亮對據上游、握強兵的陶侃頗為顧忌,一方面加強建康石頭城的防衛,另一方面派溫嶠出任江州刺史。在東晉荊、揚的矛盾中,處於中流的江州一直是調節上、下游關系的樞紐。為朝廷所用的江州刺史,既要與朝廷關系密切,又要對荊州有所防備。明帝以陶侃為荊州,同時任應詹刺江州。應詹曾與明帝謀討王敦,又與陶侃同為劉弘部下。應詹咸和元年(326)卒。死前曾與陶侃書,望陶侃能「竭節本朝,報恩幼主」。可見明帝用心的良苦。庾亮與溫嶠,本是「深交」。其使溫嶠鎮江州,用意與明帝完全相同。
咸和三年,歷陽太守蘇峻起兵反叛朗廷,使醞釀中的荊、揚矛盾出現變化。蘇峻攻進建康,挾持了小皇帝,庾亮逃往江州。此時,憑江州兵難以平定蘇峻之亂。溫嶠遂邀陶侃率荊州兵同赴國難。明帝死時,陶侃因「不預顧命」一直懷疑是庾亮作了手腳。後庾亮修石頭城,也是針對他的。舊怨未消,又讓他來對付因庾亮處置失當引起的蘇峻之亂。陶侃「深以為恨,答嶠曰:『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溫嶠屢說而不允。後溫嶠「固請之」,其子陶瞻又為蘇峻所殺,即「戎服登舟,瞻喪至不臨,晝夜兼道而進」。荊州軍至江州,議者咸謂陶侃欲誅庾亮以謝天下。陶侃若殺庾亮,勢必影響與溫嶠的關系,從而可能導致平叛軍隊的分裂。時庾亮「甚懼,用溫嶠計,詣侃拜謝」。庾亮有高名,為名士翹楚。他來謝罪,實出意外。陶侃「驚,止之曰:『庾元規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責,風止可觀,侃不覺釋然」。但仍憤憤地對庾亮說:「君侯修石頭以擬老子,今日反見求邪!即與庾亮、溫嶠同赴建康。陶侃以大局為重,捐棄前嫌,使諸軍能夠同心協力,終於平定叛亂。
在平定蘇峻之亂中,陶侃以位重兵強被推為「盟主」。蘇峻的士兵,多是北方流民,驍勇善戰。庾亮率軍進攻,為峻軍所敗,乃送「節傳以謝侃。侃答曰:『古人三敗,君侯始二,當今事急,不宜數而。』」陶侃對庾亮如此寬容,諸將誰不力戰。其次,陶侃能聽從建議和意見。如招郗鑒自廣陵渡江扼守京口,對於東西夾擊蘇峻起了重要作用。諸軍與蘇峻軍戰,數戰皆敗。溫嶠軍乏食,乞借糧,陶侃不欲借,並要撤軍回荊州。經人勸解,陶侃「乃分米五萬石以餉嶠軍」,並打消撤軍念頭。蘇峻之亂終於在諸軍合作下得以平定。東晉政局危而復安。自此以後,由於南北民族矛盾的制約和東晉政治格局的變化,江南保持了七十餘年的安定局面,沒有出現大的動亂。社會的安定對江南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應該說,陶侃對於促進這一局面的出現還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蘇峻之亂後,陶侃因功而升為太尉、都督七州軍事,封長沙郡公,仍駐荊州。咸和五年(330)江州刺史劉胤為後將軍郭默所殺。執政的王導以郭默驍勇難制,以默為江州刺史。陶侃聞知此事,指責王導這種縱容作法,隨即起兵抵江州,將郭默等斬首。實際上,王導和陶侃對郭默的不同態度,反映了他們之間對江州的爭奪。王導對郭默擅殺劉胤表示的容忍態度,在於要籠絡郭默以抗陶侃。陶侃指責王導並迅速出兵,是要將江州之地控制在手。陶侃奪得江州,也就控制了長江的上游和中游。此時他已為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其權力之煊赫,在東晉一朝也是屈指可數的。
《晉書·陶侃傳》稱侃曾「夢生八翼,飛而上天,見天門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門不得入。閽者以杖擊之,因墜地,折其左翼」。「及都督八州,據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後代一些史家認為陶侃一生盡心於國,「折翼」雲雲是《晉書》作者的誣枉。但通觀東晉一代,荊州刺史以其所處政治軍事的重要地位,或與中央對抗,或遙制朝權,陶侃也不會例外。況且,咸和五年陶侃入江州後曾欲起兵廢黜執政的王導。所以,《晉書》所雲陶侃「潛有窺窬之志」是有根據的。但陶侃又有所不同。他宏總上流卻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這與陶侃的經歷和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有關。
陶侃自稱「少長孤寒,始願有限」。他在門閥政治下掙扎奮斗幾十年,才得以出人頭地。但仍為士族們瞧不起②。士族們不會允許一個寒門總攬東晉朝權的。陶侃明白自己的處境,也不敢輕易侵犯士族權益。其次,元帝、明帝兩朝荊、揚對峙,荊州占絕對優勢的形勢在成帝時已經發生變化。咸和四年(329),徐州刺史郗鑒移駐京口,京口遂成長江下游重鎮。京口距建康僅二百餘里,便於接應,從而大大加強了建康的實力。咸和五年,陶侃「嘗欲起兵廢(王)導」,事先徵求郗鑒的意見,因「郗鑒不從乃止」。這種上、下游間實力的變化,使陶侃雖有「窺窬之志」。也只能「自抑而止」。陶侃晚年位極人臣,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對他個人來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樣既可維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於天府」的家業,又可保住子孫的前途。然而,他還欲在北伐有所作為。荊州西臨成漢,北接後趙。咸和七年(322)陶侃遣母丘奧經營巴東,又遣桓宣收復為後趙占據多年的襄陽。襄陽為荊州北門。它起著阻止後趙沿漢水南下的作用,又是東晉經略北方的一個重要陣地。陶侃「方欲使宣北事中原」①,因其病重而作罷。他的這種不因功名成、年事高而喪失進取心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咸和九年(334)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遜位,遣人將官印節傳等送還朝廷。他在離開荊州任所前,「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倉庫,自加管鑰」,親交專人保管,然後才登船赴長沙。「朝野以為美談」。第二天,竟死在途中的樊溪。時年七十六。根據他的遺囑,葬在長沙南二十里的地方。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二三事 原文:
侃在廣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閑。常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但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雲:「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作,家給人足。嘗造船,其木屑竹頭,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濕,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
譯文: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白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閑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陶侃生性聰慧敏捷,恭敬有禮,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閑。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游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一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濕,陶侃於是用木屑鋪散地面。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保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都是這樣。
陶侃性情聰慧敏捷,為官勤懇,恭敬有禮,喜好品評人物。整天嚴肅端坐處理政事。他統兵在外,事情頭緒很多,但沒有一件遺忘疏漏;遠近所來書信公文,沒有不親筆回信的,下筆如流,筆無停滯。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等待的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游樂縱酒;生年是對社會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荒廢自己啊。」很多手下人有時因為談論趣事而貽誤政事,他就命令收繳他們的酒器和賭博用具,全部投入江中,並對將官處以鞭打,還說:「賭博是放豬的奴僕的游戲,《老子》、《莊子》內容浮華,講的不是先王合乎禮法的言論,不能那麼做。君子應當衣冠嚴整,要有威儀,怎麼能用頭發蓬亂來博取名望並自認為前途遠大呢?」有人送禮時,他一定要問其所來何處。如果是勞動所得,即使禮輕他也很高興,並加倍賞賜;如果是非法所得,則嚴厲責備並退回原物。造船時,陶侃命令把木屑和竹頭都收集起來,人們都不明白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積雪消融,廳堂前被雪水弄濕,於是用木屑鋪灑地面。等到桓溫伐蜀的時候,又用陶侃保存的竹頭做釘裝船。陶侃治理細密,都像這樣。
陶母是歷史上著名的好母親,她注意培養兒子廉潔奉公的好品質。陶侃後來擔任荊江二洲刺使,都督八洲諸軍事,做官的名聲很好,這和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