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長的典故
❶ 歷史典故
聞雞起舞---祖逖
草木皆兵---苻堅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
紙上談兵----趙括
負荊請罪----廉頗
四面楚專歌----項羽
兩袖清風----於謙屬
孟母三遷----孟子
破釜沉舟----項羽
雞鳴狗盜-----孟嘗君
近水樓台-----范仲淹
無中生有----老子
鑿壁偷光----匡衡
❷ 與世長辭是什麼意思
釋義:指人去世(多用於敬仰的人)。是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仆適自念,以金盆玉碗貯狗矢,真無顏出見同人,行將遁跡山林,與世長辭矣。」
用法: 作謂語、定語都是指死。
造句:當年毛主席的與世長辭造成了全國人民的悲痛。
(2)與世長的典故擴展閱讀
近義詞:
玉隕香消:香消玉殞是一個成語,讀音是xiāng xiāo yù yǔn,意思是像玉一樣殞落,像花一樣凋謝,出自《封神演義》第三十回:「香消玉碎佳人絕,粉骨殘軀血染衣!」亦作「 香消玉損 」、「 香消玉殞 」。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wū hū āi zāi,意思是表示自己情緒激動(多表示憤怒或悲痛到極點),祭文中常用的感嘆詞。也常借指死了或完蛋了。引申可嘆啊。出自《左傳·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
壽終正寢:壽終正寢,讀音shòu zhōng zhèng qǐ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壽終:年紀很大才死;正寢:舊式住宅的正房。原指老死在家裡。現比喻事物的滅亡。出自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你道朕不能善終,你自誇壽終正寢,非侮君而何!」
反義詞:
死而復生:死而復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sǐ ér fù shēng,意思是死去了又活過來,形容生命不息。出自三國·魏·曹植《辯道論》:「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獄,佯死數日,目陷蟲出,死而復生,然後竟死。」
萬壽無疆:萬壽無疆是成語,拼音是wàn shòu wú jiāng,指萬年長壽,沒有止境。出自語出《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長生不老:長生不老即永生、不死、不滅、不老。原為道教的話。後也用作對年長者的祝願語。出自《太上純陽真經·了三得一經》:「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腎為北極之樞,精食萬化,滋養百骸,賴以永年而長生不老。」
❸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❹ 歷史典故10條
1.匡衡鑿壁(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捨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於牆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2.老淚縱橫(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用法】作謂語、定語;常與「泣不成聲」連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滿面淚痕、淚如雨下
【反義詞】笑逐顏開、眉開眼笑
【同韻詞】電照風行、心和氣平、兵無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橫行、事無二成、少年老誠、一氣呵成、便宜施行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並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3.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憑空捏造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捕風捉影
【反義詞】確鑿無疑、鐵證如山、事出有因
【押韻詞】眠花卧柳、齊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靂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鮐背蒼耈、紅燈綠酒、一介不苟、引領翹首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4.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優先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押韻詞】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負才、助邊輸財、土木形骸、手到拈來、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計斗負才、惠然肯來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圖報、著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驕戒躁、閎遠微妙、三星高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同韻詞】冥漠之都、雨歇雲收、與羊謀羞、養尊處優、一壑一丘、歸正首丘、帷幕不修、黃干黑廋、皮裡春秋、無妄之憂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為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眾,橫為讒佞所構毀。 《後漢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意志堅定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同韻詞】批吭搗虛、穴處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駒、乘隙搗虛、溫恭自虛、投刃皆虛、華屋丘墟、窮大失居、丟卒保車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8.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盤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相反詞】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同韻詞】東游西逛、後來者居上、一瓶不響,半瓶晃盪、詳略得當、打翻身仗、層巒迭嶂、門戶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狂濤駭浪、大失所望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戰國策·齊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宋史·李顯忠傳》
【釋義】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時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熙熙攘攘、熙來攘往
【反義詞】地廣人稀
【同韻詞】霧興雲涌、堤潰蟻孔、血氣方勇、小怯大勇、恃強怙寵、成何體統、大智大勇、血氣之勇、貫魚成寵、北辰星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順(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說話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理直氣壯
【相反詞】理屈詞窮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於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11.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落選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一敗塗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同韻詞】先我著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瓮盡杯乾、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12.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同韻詞】學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計多端、沸反連天、陰凝冰堅、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間、伯仲之間、......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陷害人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韻詞】擇善固執、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魚秉直、一資半職、一口不能著兩匙、詞正理直、船到橋門自會直、半文不值、設官分職、......
【年代】古代
【燈謎】往井下人滾石頭
【邂逅語】推人下井還要滾石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14.勵精圖治(勵精圖治)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用於統治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同韻詞】朝三暮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窮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適、逆天行事、前塵影事、曠職僨事、少不經事、......
【年代】古代
【燈謎】醫學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後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5.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於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後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於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於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16.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出處】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保》
【釋義】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祝人長壽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壽比南山、極壽無疆
【同韻詞】規圓矩方、挖肉補瘡、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惹禍招殃、濟世經邦、灌米湯、銳不可當、瘞玉埋香、鼓旗相當、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謎語】最大的壽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描寫農奴的生活圖景,農奴們一年忙到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他們的主人們每天都是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要搞年終宴會,殺豬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萬壽無疆」
17.萬死不辭(萬死不辭)
【典故】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
【釋義】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用法】作謂語;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韻詞】麤衣惡食、聰明正直、攬名責實、絆腳石、紇字不識、麤袍糲食、燕岱之石、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築宮殿,准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於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後,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18.七情六慾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欲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群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成語故事】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史記·張丞相列傳》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麼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20.兩袖清風(兩袖清風)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同韻詞】戰兢兢、一個蘿卜一個坑、虎口餘生、聲價倍增、一路風清、口口聲聲、遠來和尚好看經、濟弱扶傾、畫龍點睛、身微言輕、......
【燈謎】馬蹄服
【歇後語】胳膊彎里打涼扇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21.空前絕後(空前絕後)
【出處】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宋·趙佶《宣和畫譜》
【解釋】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極不尋常的盛況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絕無僅有、亘古未有、史無前例
【相反詞】比比皆是
【同韻詞】男女老幼、與天地同壽、黃干黑瘦、無出其右、積素累舊、異姓骨肉、一蹴而就、無疆之壽、循循善誘、東挪西湊、......
【謎語】木屐;無始無終
【邂逅語】馬蹬子釘掌;女同志穿涼鞋
【成語故事】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善於畫山水人物,傳說他畫龍點睛。唐朝畫家吳道子集繪畫與書法於一身,讓人叫絕。後人說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後人莫及,吳道子則是空前絕後
22.曲高和寡
【出處】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解釋】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諷刺意味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陽春白雪
【反義詞】下里巴人
【同韻詞】尻輪神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筆成雅、不變之法、束兵秣馬、半真半假、臨崖失馬、避世金馬、......
【年代】古代
【謎語】一鉤新月伴新主
【邂逅語】毛驢嗓門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麼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23.如雷貫耳(如雷貫耳)
【出處】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
【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客套話
【結構】動賓式
【相近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
【反義詞】無名小卒
【同韻詞】......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董卓利用實力把持朝政,圖謀篡位,司徒王允和養女貂禪商定要利用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禪許給呂布,然後獻給董卓,呂布見貂禪被董卓霸佔,心裡十分氣憤與無奈,貂禪表示呂布名聲如雷貫耳,願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傷(救死扶傷)
【典故】與單於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釋義】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現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醫生的職責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治病救人
【相反詞】落井下石
【押韻詞】桂子飄香、死而不僵、鴻案相庄、綱挈目張、歧路他鄉、以柔制剛、剜肉成瘡、直接了當、捉賊捉臟、魚米之鄉、......
【年代】古代
【燈謎】醫生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打入大牢,被處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來信要他「慎於接物,推賢進士」。任安也因事下獄當斬,司馬遷給他寫信,敘述自己是怎樣忍受痛苦活下來。他當時為李陵辯護,說他英勇善戰,使敵人無暇救死扶傷
25.集思廣益(集思廣益)
【出處】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清·昭槤《嘯亭雜錄·錢南園》
【解釋】指集中眾人智能,廣泛進行議論。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博採有益的意見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押韻詞】出何典記、小本經濟、指天畫地、寸長尺技、上氣不接下氣、春回大地、張筵設戲、啼天哭地、陽煦山立、難兄難弟、......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並不居功自傲,經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有部下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這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有益的建議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南朝宋·鮑照《苦熱行》
【釋義】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說話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押韻詞】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強將猛、稱錘落井、多快好省、大夢方醒、大煞風景、飄萍斷梗、忠心耿耿、返躬內省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裡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於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❺ 關於古人懷才不遇的典故
1、李廣難封
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一生與匈奴戰斗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避之數歲」。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
2、杜甫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3、李白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拜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言誹謗,多次上書說明,都被拒之門外。
4、屈原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5、蒲松齡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❻ 身無長物的典故
「身無長物」的典故,見於《世說新語》言語篇和《晉書》王恭傳——王恭從會稽回京,好友王忱來探望。王忱看中王恭坐的竹席,就對他說:「這席子我喜歡,能給我一領嗎?」王恭不語。王忱走後,王恭叫人把竹席送到王忱家中。因沒有多餘的席子,王恭自己就坐在草墊上。王忱聞知後,對王恭說:「我本以為你那裡有多的席子,才跟你要的。沒想到你也就一領。」王恭回答說:「您不了解我。我這個人,沒有多餘的東西。」「身無長物」意指做人沒有多餘的東西。這個典故源自家境拮據之人似可理解,源自王恭,則有深意存焉。王恭出身豪門,其家族太原王氏是東晉赫赫世家。王恭的姑姑,為晉哀帝司馬丕的皇後;妹妹,為孝武帝司馬曜的皇後。如此鍾鳴鼎食之家,自然不會因一領竹席煩擾。王恭「身無長物」的回答,實際與其人生態度相關。《晉書》王恭傳里,對他這一回答的評價是:「其簡率如此。」所謂「簡率」即簡單率意,灑脫自在,不為外物所累。西哲有言,需求最少的人,離上帝最近。或許此話即是「身無長物」很好的注腳。魏晉時期,以老莊哲學為根柢的玄學發達,士大夫多發言玄遠,行事曠達。當時,很多士人服用五石散。五石散類似現今的毒品,可以興奮神經。服了五石散後,要四處走動,讓身體發熱,以期達到效果,這個過程稱為「行散」。一天,王恭行散至他弟弟王爽家門口,他在門前問道:「古詩中何句最佳?」王爽看著哥哥發呆,沒有回答。王恭徐徐道:「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沉默良久,然後說:「此句最佳。」王恭吟誦的詩句出自《古詩十九首》,詩中充斥著人生苦短的悲涼。王恭還有這樣一句話,傳之後世——「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名士風范是中國士大夫追慕的境界,欲探究名士精神,不能不潛心體味王恭的此話。西南聯大時期,聞一多先生在中文系作教授,講《楚辭》。黃昏時,聞先生抱著大疊講義,昂首闊步走進教室。學生起立致敬,然後坐下。聞先生也在講台上坐下,慢慢掏出一包煙,對著學生笑笑,紳士般地問:「哪位吸?」學生們一陣笑,沒有人吸。聞先生便自己點燃一支,吸完後,開始上課。他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道:「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為真名士。」這,就是中國的名士。王恭是美男子。有人贊美他的形象雲:「濯濯如春月柳。」下雪天,天地皆白,王恭披著鶴氅裘(鶴羽做的大衣),出行在街道上。有個叫孟昶的人看到了,目光追隨著他,贊嘆道:「此真神仙中人。」後世多以「王恭柳」、「王恭氅」入詩,指代男子之美。李商隱有「諸生個個王恭柳,從事人人庾杲蓮」,蘇軾有「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戶」,用典均本於王恭。現實中,王恭為人抗直,卻志大才疏。當時宰相司馬道子專權,任用小人王國寶。為清君側,王恭在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向京城建康(今南京)進發。中途,手下將領劉牢之叛變,王恭兵敗被殺,時為公元398年。
❼ 與與世長辭意思相近的成語
駕鶴歸西、雲游而去、魂歸極樂、永垂不朽
坐化〈高僧坐著死亡〉 涅盤〈無煩專惱的去世〉 崩殂〈天子死〉屬不諱〈死的婉辭〉 哲人其萎〈為眾人所仰望的人已死〉 修文地下〈文人死之悼辭〉 仙凡路隔〈死人不能再和活人見面〉 人往風微〈人死後生前的善政也消滅了〉 馬革裹屍〈軍人英勇的戰死沙場〉 羽化 圓寂 仙逝 安息 升天 殉難 歸神 千古 上天堂 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塵歸塵土歸土 入土為安 駕鶴西歸 死而無憾 人琴俱亡 人亡物在 一了百了 與世長辭 壽終正寢 永辭人世 成仁取義 壯烈犧牲 英容宛在 英年早逝 為國捐軀 投胎轉世 死得其所
❽ 10個以上的歷史典故(帶歷史人物的)
三顧茅廬 人物:劉備,諸葛亮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前後三次,終於感動了諸葛亮出山相助。
鴻門宴 人物:劉邦,項羽
秦末漢初,項羽率軍至函谷關。駐扎新豐鴻門,准備討伐劉邦。謀士范增勸說項羽立即攻擊劉邦。項羽不聽,第二天項羽在鴻門設宴,劉邦赴宴,席間,范增三次舉起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猶豫不決。後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在樊噲等人的護衛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脫身。
完壁歸趙 人物:趙惠文王,秦昭王,藺相如
趙惠文王得到和氏壁,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派藺相如帶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拿回了寶玉。並威脅秦王劃城齋戒,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在秦王齋戒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返回趙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指鹿為馬 人物:趙高
秦趙高自知權利大,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指著它說是馬。秦二世胡亥笑著說:「丞相搞錯了,指鹿為馬!」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樂不思蜀 人物:劉禪,司馬昭
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卧薪嘗膽 人物:勾踐,夫差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攻伐越國。越敗吳勝,夫差將越王勾踐,王後以及越國大臣帶回吳國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勾踐為夫差嘗糞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最終打敗吳國。
望梅止渴 人物: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行軍的速度很慢。曹操心裡很是著急。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士兵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❾ 中國古代歷史典故
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沒有東南西北,也沒有前後左右。就在這樣的世界中,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
巨人盤古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後醒來,發現周圍一團黑暗,當他睜開朦朧的睡眼時,眼前除了黑暗還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雞蛋」緊緊包裹著身子,他感到渾身燥熱不堪,呼吸非常困難。天哪!這該死的地方!
盤古不能想像可以在這種環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於是他拔下自己一顆牙齒,把它變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
「嘩啦啦啦……」一陣巨響過後,「雞蛋」中一股清新的氣體散發開來,飄飄揚揚升到高處,變成天空;另外一些渾濁的東西緩緩下沉,變成大地。從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變而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覺得神清氣爽。
天空高遠,大地遼闊。但盤古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於是叉開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頭顱,頂住天空,然後施展法術,身體在一天之內變化九次。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經過一萬八千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長得有90000里那麼長了。
盤古仍不罷休,繼續施展法術,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天終於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這時,盤古已耗盡全身力氣,他緩緩睜開雙眼,滿懷深情地望瞭望自己親手開辟的天地。
啊!太偉大了,自己竟然創造出這樣一個嶄新的世界!從此,天地間的萬物再也不會生活在黑暗中了。
盤古長長地吐出一口氣,慢慢地躺在地上,閉上沉重的眼皮,與世長辭了。
偉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遺體並沒有消失:
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浩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收藏;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呼出的空氣變成輕風和白雲,匯成美麗的人間風光;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岳泰山(在山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在陝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恆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在河南)。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目前,另有網路小說,名為《盤古開天》,作者為戰龍。
❿ 40個歷史典故
1、大約四千七百年前,黃帝(軒轅)聯合炎帝戰勝了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後來黃帝又擊敗炎帝族,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因此,後人被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以後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由於他的長子丹朱不肖,舜並未傳位於丹朱,而是讓位於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gǔn)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的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禪讓。成為新的部落聯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
5、我國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是從商朝開始的。
6、姬昌,後人尊稱周文王,實施仁政,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óng)夭、散宜生等賢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相傳《周易》為其所著,將八卦演為64卦,並做卦辭、辭。
7、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台自焚,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後有周公輔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
8、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9、「秦晉之好」指春秋時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幫助流亡秦國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yíng)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32、三顧茅廬:袁紹敗北,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小縣,訪襄陽水鏡先生司馬徽(huī)知: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龍」諸葛亮,字孔明,劉備三訪襄陽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隆中對》「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33、建安七子:在曹操統治集團里,有七位文學家,合稱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càn)、徐幹(gàn)、阮瑀(yǔ)、應瑒(yáng)、劉楨(zhēn)主導文壇發展。
34、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在洛陽病逝,十月,曹丕稱帝,建魏,東漢滅亡。
35、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36、自蜀漢建興5年起,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後主劉禪(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齣祁山」。在最後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54歲。雖然沒有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他為蜀漢的鞏固和發展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7、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38、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孫,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huàn)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
39、三國歸晉: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後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透頂,在奸佞(nìng)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的蜀漢政權從此滅亡。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公元279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一。
40、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太子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皇後賈南風(賈後)陰險毒辣,先後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wěi),廢太子(後毒殺),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jiǒng)廢除賈後,司馬倫稱帝,之後各諸侯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廝殺,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yóng)、長沙王司馬乂(yì)、東海王司馬越,加上被賈後所殺的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史上稱「八王之亂」,持續16年,獨剩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chì)為帝,即晉懷帝,西晉王朝從此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