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典故
1、哀鴻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2、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桑梓
桑梓,代指家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後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
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5、採薇
採薇,代指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6、三徑
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後,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後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1)來一典故擴展閱讀:
關於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貳』 "肥缺"是怎麼來的有什麼典故
「肥缺」源自官場的補缺制度,而補缺官中收入優厚的就稱為肥缺了,並無典故專。
肥缺指收入多的官屬職,有實權能實現,可進行權錢交易。缺,出缺。是指官位出現了空缺。當時考上進士以後常常不是馬上分配,而是在某部候補,等有缺了就補上,叫補缺。
出自晚清·李伯元的長篇章回小說《官場現形記》第十一回:「戴大理一個到手的肥缺活活被人家奪了去,這一氣真非同不可,簡直氣出臌脹病來!」
(2)來一典故擴展閱讀
補缺——遞補官職的出處
清·張廷玉《明史·列傳·卷一百零四》:「遺疏請厲明作,發章奏,補缺官,推誠接下,收拾人心。語極懇摯。」
譯文:遺下奏疏請求皇帝嚴肅明理之作,發下奏疏,補充空缺的官職,對下面的臣民表示誠意,收攏人心。語言很懇切誠摯。
『叄』 來歷史典故的成語
背水一戰、望梅止復渴、紙上談兵、三顧制茅廬、卧薪嘗膽、四面楚歌、初出茅廬、指鹿為馬
退避三舍、如火如荼、請君入瓮、洛陽紙貴、高山流水、雞鳴狗盜、草木皆兵、探驪得珠
胸有成竹、勢如破竹、按圖索驥、江郎才盡、唇亡齒寒、枕戈待旦、後來居上、聞雞起舞
囊螢映雪、負荊請罪、完璧歸趙、一鳴驚人、鑿壁偷光、精忠報國、手不釋卷、懸梁刺股
一鼓作氣、草船借箭、監守自盜、安步當車、暗度陳倉、明修棧道、班門弄斧、兵不厭詐
起死回生、鞠躬盡瘁、才高八斗、兩袖清風、口蜜腹劍、誇誇其談、入木三分、破釜沉舟
補充買櫝還珠 一鳴驚人 狐假虎威 上下其手 杞人憂天 亡羊補牢 三人成虎
一暴十寒 塞翁失馬 一日千里 一鼓作氣 重於泰山 揭竿而起 背水一戰
弄巧成拙 風吹草動 樂不思蜀 東山再起 安居樂業 程門立雪 逼上樑山
徒有虛名 驕兵必敗 雪中送炭 聞雞起舞 卧薪嘗膽 城下之盟 其貌不揚
指鹿為馬
『肆』 有什麼典故嗎怎麼來的
典故------典制和掌故。
還可以分為【四類】:
成語典故
歷史典故
文學典故
文化典故
【典故的來源】
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基本解釋】
◎ 典故 diǎngù
[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引用典故
【詳細解釋】
釋義:(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處】:《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示例】:《北史·高隆之傳》:「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 開元 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
釋義:(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出處】:清 昭連 《嘯亭續錄·大戲節戲》:「其時典故如 屈子 競渡, 子安 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查初白詩一》:「語雜詼諧皆典故,老傳著述豈初心。」
【示例】:老舍 《茶館》第三幕:「『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伍』 典故是什麼意思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還有一類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構制的詞語,如「刻舟求劍」、「完璧歸趙」等等。
至於典制典故,應是指那些使用時代已不存在這些典制,用這些典制詞語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這一類數量並不是很多。它與掌故的區別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類:
1、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
2、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
3、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大江東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
(5)來一典故擴展閱讀:
來源: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
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
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參考資料:
網路--典故
『陸』 歷史上有哪些典故,知道的說一說
1.典故: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
「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一》。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梁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2.囊螢映雪
出 處 ,「囊螢」出自《晉書·車胤(yìn)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3.鑿壁偷光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7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西京雜記》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4. 鐵杵成針
【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5.卧薪嘗膽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卧薪:睡在乾柴上。嘗膽:嘗苦膽。
典故: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侮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 6.圓木警枕
出處 宋·范祖禹《司馬溫公布衾銘記》:「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釋義 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圓木警枕》: 司馬光是北宋人,他擔任官職後,因為發現自古以來還沒有一部較系統的編年體通史,所以決心擠出時間來完成這部巨著。為了搶時間,不讓自己睡覺睡過頭,他自己設計了一種圓木枕頭――警枕。人在睡覺時,只要一翻身就會醒來,於是起來繼續讀書...
『柒』 為什麼叫大姨媽來了,有什麼說道或者典故,來歷
女生月經來了,總愛說是大姨媽來了。這種說法到底是怎樣起源的?原來,這裡面有一個愛情故事…… 古時候哦,據說漢代,有個美麗的小女孩叫佳兒,長到年方二八,正是出嫁的好時候,不過女孩命不是很好,早早父母雙亡,一直跟著姨娘家的人生活。上門說媒的人多了,女孩子也總會留些心眼,這姑娘就看上了一個姓李的書生。 李書生也很愛慕佳兒姑娘,那時候人都很傳統得,兩個人定了親後,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完婚,不像現在的這幫小屁孩小小的年齡就同居了。但是畢竟年輕人都是春心萌動,李書生總會找些借口偷偷去看佳兒姑娘,但是兩個人獨處的機會不多,無非拉拉手什麼的,接吻就更別提了。 當然了,李書生也是熱血青年,當然也想吻吻心儀的女孩,可是,古時候嘛,女人都在家忙家務,這大姨媽呢就常在家裡忙活,小情人自然偷偷摸摸怕人看見,說三道四,所以常常想再溫存一下的時候就會聽見大姨媽的腳步聲,姑娘家自然警惕的多,聽見腳步就會說,大姨媽來了,你快躲起來。 日子久了,李生寂寞難耐,找了個媒婆,女孩總算過門了,恰恰不巧,那天正好是女孩那個月的日子。入了洞房,哎,這男人從古到今本質就沒變過,呵呵。書生就急匆匆想要一盡雲雨之歡。可惜日子不巧,過去的女人多含蓄呀,不好直說,這姑娘也聰明,就說今晚大姨媽要來,書生那也是聰明人知道一定有難言之隱,但是不好問什麼,就這樣自己解決了。 從此以後就有了這個習慣說法,李佳氏(例假時)不方便的時候,就會說大姨媽來了。
『捌』 「有鳳來儀」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抄:《尚書·益稷》:「簫韶九成襲,鳳皇來儀。」
白話譯文:《尚書·益稷》上說:當演奏虞舜時期的簫韶樂時,由於音樂美妙動聽,把鳳凰也引來了。
傳說故事:
相傳秦穆公之女小名弄玉,不僅如花似玉,還擅長吹笙,自成音調,其聲宛如鳳鳴。某天夜裡,弄玉在"鳳樓"上吹笙,遠遠好似有和聲傳來,餘音美妙,如游絲不斷。此後弄玉茶飯不思。秦穆公知道後派人找來了這個少年——蕭史,弄玉的病不治而愈。
從此,弄玉天天在鳳樓和少年合奏笙簫,伉儷應和。某一天夜裡,兩人正在皎潔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龍一鳳應聲飛來,於是蕭史乘赤龍,弄玉乘紫鳳,雙雙翔雲而去。
(8)來一典故擴展閱讀
有鳳來儀出處的解釋:
「韶」,據《風俗通義校注》記載,乃五帝之一「舜」時期的樂曲。「夫樂者,聖人所以動天地,感鬼神,按萬民,成性類者也。故黃帝作《咸池》,顓頊作《六莖》,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韶》」。
《尚書》有記,「《簫韶》九成,鳳皇來儀」。九成,就是指九章。連起來「簫韶九成」的意思就是,簫韶音樂奏了九章。
『玖』 詞語來源典故
知音——相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汗內青——①古時在竹簡上記容事,采來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才容易書寫,因此後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桃李——①桃花與李花: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②《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後因以「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門生或所教的學生:桃李盈門|桃李滿天下|桃李門牆古稀——指人的年齡七十歲(源於杜甫《曲江》詩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年近~。孩提——〈書〉兒童;幼兒。桃園——1.春秋晉園名。
2.指晉陶潛《桃花源記》中之桃源。
3.指桃園結義。銅臭——.銅錢的臭氣。原用來譏諷用錢買官或豪富者。後常用來譏諷唯利是圖的人。泰山——
女婿稱老丈人為「泰山」、「岳父」,唐朝的一名藝人叫黃幡綽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