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鱸魚典故

鱸魚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7 17:52:18

『壹』 「鱸魚繪」是誰的典故

西晉的張季鷹?是鱸魚燴吧?張季鷹辭官借口要回家鄉吃鱸魚?大概有這個典故吧

『貳』 鱸魚正美不歸去的典故

據《晉書抄·張翰傳》記載,西晉齊王襲司馬冏執政時,張翰為大司馬東曹掾。他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起,想念故鄉蘇州的蒓菜鱸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
《長安秋望》
【唐】 趙嘏
雲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詩的最後一句「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叄』 鱸魚堪膾 求田問舍 樹猶如此 三個典故是什麼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

『肆』 四腮鱸魚的歷史典故

舊籍「松江」實為「淞江」 之沿用,乃吳淞江之謂也。吳淞江源出 太湖,東注大海,盛產鱸魚,順 理成章。蘇州吳江即是有名的「鱸鄉」,張翰有《秋風歌》證之:「秋 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松江鱸魚,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益肝腎,治水氣,安胎補中,多食宜人。」該魚是馳名天下的中國四大名魚之首(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黑龍江興凱湖白魚)。魚肉久烹不老,冷時不腥,特鮮。品嘗過此魚,其它菜餚便顯索然無味。歷代史志每提及此,都稱它為「鱗之首」。據《後漢書·左慈傳》:一日,曹操大宴賓客,說:「今日盛會,珍饈略備,所少,松江鱸魚耳。」術士左慈當即垂釣於堂下魚池,釣出十尾大鱸魚,果然是奇異無比的松江四鰓鱸魚,當場烹煮,一時鮮香傾倒四座
《漢書》載西晉張翰(江蘇吳江人)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起,懷念家鄉蒓菜、鱸魚,作詩《秋風歌》:「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後張翰棄官回鄉,致使「蒓鱸之思」成為思鄉的成語出典。隋煬帝把此魚稱為「金齏玉鱠,東南佳味」,唐代白居易、韋應物等皆賦過詠鱸魚之詩作;蘇東坡《後赤壁賦》中有「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的名句,於是乎松江鱸魚蜚聲天下。

『伍』 求:成語故事鱸魚之膾,只要故事

鱸魚是人們早已熟悉的美味佳餚,對於它的歷史故事也人盡皆知。《三國演義》版中有一個「左慈擲杯戲曹權操」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年冬天,曹操在許昌大宴群臣,忽然來了一個不速之客,名叫左慈。他看見席上只有一道魚,就說:「吃魚一定要吃松江鱸魚。」曹操說:「這里哪來的松江鱸魚?」左慈說:「我能釣來。」說著,拿了釣魚竿,跑到盛魚的池子邊,一會兒就釣上了很多條鱸魚。曹操說:「那池裡的魚還你來釣么?」左慈說:「天下鱸魚只有兩鰓,惟獨松江鱸魚有四鰓,不信請看。」大家一看,果然是四鰓,引得大家大笑。還有一個傳說晉朝有個叫張翰的人,他在京城洛陽做官,有一年秋風起時,他在市上看到有鱸魚賣,便想起了家鄉的鱸魚和蒓菜,於是便掛冠歸鄉了。這兩個故事都說明鱸魚早就成為美食而名揚天下。

『陸』 李白關於鱸魚古詩

秋下荊門
唐代: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版魚鱠,自愛名權山入剡中。
譯文
荊門山秋來霜降,樹葉零落眼前空;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次離家遠行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游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注釋
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布帆無恙:運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裡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鱸魚鱠:運用《世說新語·識鑒》的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菰菜、鱸魚鱠的美味,遂辭官回鄉。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廣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

『柒』 松江鱸魚的文化典故

四鰓來源(呂洞賓硃砂點四鰓)關於四鰓鱸四鰓的來源在松江民間演繹出一段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一次下凡到松江秀野橋旁飯館喝酒,一盤塘鱧魚,他吃得津津有味,但總覺得腥味太重,肉質太粗。他問店主這叫何魚?店主如實告訴了他,他還要見見活魚,店主從後廚用盤子託了6條活魚來,呂洞賓一看覺得此魚好生醜陋,便一時興起,要來了一支毛筆和一碟硃砂,飽醮筆端,往魚的兩頰上描了條紋,又在兩鰓的鰓孔前各畫兩個紅色腮狀。他將魚買下後,放生在秀野橋下,這6條被放生的塘鱧魚傳為變成了四鰓鱸,成為松江四鰓鱸的最早祖先。
左慈戲曹操(三國烽火情)
據《後漢書·左慈傳》記載:曹操在許昌大宴賓客,他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能施用「空中釣魚」的幻術,便叫下人備了一盆清水和一桿魚釣,當了曹操及眾人的面,傾刻間從盆中釣出幾尾松江四鰓鱸來,弄得曹操疑信參半,並將剛釣出的松江四鰓鱸,取子牙姜同燒後食用。這個故事後來被編進《三國演義》,成為婦孺皆知。
蒓鱸秋思(為美食而辭官)
《晉書·張翰傳》里的故事更為知名:話說張翰在洛陽為官,見秋風蕭瑟,想起了故鄉的雉尾蒓和四鰓鱸的美味,就棄官回鄉。並寫了一首《秋風歌》曰:「秋風起兮佳景時,淞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來歸,恨難得兮仰天悲。」張翰之後就在歷朝歷代的詩壇曲苑中,用 「蒓鱸」以抒思鄉之情或隱歸之意,於是四鰓鱸和蒓菜一起被詩人詞客綴入詩行曲拍,流傳千古。
隋煬帝(東南佳味四鰓鱸)
四鰓鱸在隋朝時即成為貢品,一時珍美。據《南郡記》載,煬帝下江南時,吳人獻松江四鰓鱸,煬帝品嘗後贊道:「金薺玉膾,東南佳味也。」《太平廣記》載:「吳郡獻松江四鰓鱸干鱠六瓶,瓶容一斗」;「作鱸魚鱠,須八九月霜降之時,收鱸魚三尺以下者作干鱠。霜後鱸魚,肉白如雪,不腥。
范仲淹、杜甫、李白、陸游、蘇東坡、楊萬里、葛洪、范成大、鄭板橋……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范仲淹;
「東去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 杜甫;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李白
「故鄉歸去來,歲晚思鱸蒓。」 ——陸游;
「鱸出鱸鄉蘆葉前,垂虹亭下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楊萬里
「松江出好鱸魚,味異他處」 ——葛洪;
「細搗棖虀賣膾魚,西風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松江到處無。」——范成大
「買得鱸魚四片腮,蒓羹點豉一尊開。近來張翰無心出,不待秋風始卻回。」——鄭板橋
陳繼儒
明代著名文學家陳繼儒,人稱「山中宰相」,在他所著《小窗幽記》(中國三大奇書之一)中寫道:「三月茶筍初肥,梅風未困;九月蒓鱸正美,秫酒新香。勝友晴窗,出古人書法名畫,焚香評賞,無過此時。」對廣大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熙微服私訪(奪鱸魚踢傷倫公子)
《康熙微服私訪》第一冊第12回記:
康熙御筆草書一道雲:朕昨到松江欲嘗四腮鱸魚,幾為倫尚志父子所害,該員性極貪鄙,魚肉子民,朕已令姚磷等於救駕出去之時,將其父子殺卻,此案即可注銷,毋庸追究,差來海波庄人馬,火速調回。知照劉墉等不得歸罪姚磷之父,朕日內亦將往別處遊行,卿宜照常辦事,不必前來見朕,以避傳揚。欽此。
乾隆下江南(「江南第一名魚」由來)
乾隆皇帝吃罷四鰓鱸,被其美味和名氣所打動,御賜為「江南第一名魚」。成為封建時代最有轟動效應的「御制」廣告詞,松江四鰓鱸也就身價百倍了。
到了清代,松江四鰓鱸影響更為深遠,許多皇帝下江南時必須到松江府,品賞鱸魚佳味,贊不絕口,從此下令松江官員每年增加四鰓鱸進貢數量,優先滿足皇室貴族的需求。
曾國藩獨受四鰓鱸
《曾國藩第三部》記載:曾國藩到江南主持甲子科江南鄉試,李鴻章為了討好曾國藩:「明日門生叫人送幾尾松江四鰓鱸到衙門去,恩師可親眼驗看」。「要得,明日多送幾尾,叫衙門里的師爺都嘗嘗。」向來不受饋贈的曾國藩,難得有這樣爽快的時候。「不過,李中丞,我倒是聽說,松江四鰓鱸要出美味,還得靠蜀中姜不可。你備了蜀姜嗎?」趙烈文向李鴻章發難。「這個我就不懂了,不知廚子備了沒有。倘若沒有蜀姜,還請惠甫多多包涵,勿在兩位主考面前點破喲!」李鴻章的話又引起一片笑聲。
張之洞妙聯(鱸魚四鰓,獨占松江一府)
清代末年,在一次官場宴會期間,松江知府為了炫耀自己,出了一個上聯:「鱸魚四鰓,獨占松江一府」,兩江總督張之洞聽了,對此甚為不悅,覺得松江小小知府,狂妄自大,於是以螃蟹為題,對了一個絕妙的下聯:「螃蟹八足,橫行天下九州。」這兩句詩被廣為流傳。
俞粟廬
民國6年,著名昆劇大師俞粟廬攜17歲兒子俞振飛從蘇州回家鄉松江尋根拜祖,席間品嘗了家鄉名菜四鰓鱸。民國19年俞粟廬在蘇州仙逝,俞振飛命人回松江買四鰓鱸,烹之祭於靈前,這是他父親最念念不忘的家鄉菜、家鄉味,以寄託哀思。
美國總統尼克松(外交使者)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破冰之旅,來滬期間,周恩來總理親批的菜單中就有松江四鰓鱸,作為最禮遇款待之,受到尼克松的高度贊譽。尼克松訪華回國後,曾發表文章大贊中國鱸魚之美。
圖為周總理自豪的介紹中國松江四鰓鱸的美味和文化,尼克松品嘗四鰓鱸的同時,被他的言辭深深的吸引……
基辛格(榮府家宴)
國際名人基辛格於1979年11月8日來到中國,榮毅仁設家宴歡迎基辛格,主菜為一品大砂鍋,鍋內有四條松江四鰓鱸,全部夾給四位洋客人,基辛格品嘗後覺得鮮嫩無比,高聲說道:「味道太美了!」
英國女王伊麗莎
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來到上海,點名要品嘗松江四鰓鱸,一時之間忘了魚的名字,就說要吃尼克松魚。市政府派遣專人到松江調撥四鰓鱸,用來招待英國貴賓,但松江政府無法提供四鰓鱸。市政府派出300餘艘漁船外出捕撈,結果還是一無所獲,英國女皇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而去。
李先念主席批示
英國女皇沒有吃到松江四鰓鱸,政府都覺得很沒有面子,有損國家形象。很快,這件事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主席李先念為了養殖和發展松江四鰓鱸,作了重要批示。
毛澤東—古牧之爭(什麼魚最好吃)
眾所周知,毛澤東愛吃紅燒肉,對吃魚的勁頭不大。有一次,古牧向其匯報工作時和毛主席閑聊:「主席,我覺得鱖魚最好吃,他是吃活東西長大的,主席覺得什麼魚最好吃?」毛主席答道:「依我看,松江四鰓鱸味道應該不錯,經常在書中聽古人提起,都說它好吃,沒有河魚的土腥味。」古牧聽後,立即安排人到上海松江尋找松江四鰓鱸送往北京。毛主席品嘗後大加贊賞,確實沒有土腥味,以後每年鱸魚成熟季節都會從上海弄一些給主席品嘗。
朱鎔基(最後一位吃魚的總理)
隨著環境變化,野生松江四鰓鱸越來越少,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幾乎難以見到,據松江水產部門的老同志回憶,朱鎔基在上海任職期間曾有幸品嘗到松江四鰓鱸,同時也是上世紀最後一位吃松江四鰓鱸的國家領導人。
兩游世博盛會
1926年4月29日,應國民政府邀請,松江四鰓鱸被運往南京,參加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
2010年5月3日,松江四鰓鱸再次游入世博盛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用來它來招待貴賓。

『捌』 四鰓鱸魚的典故

英國女皇吃不到的尼克松魚
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來到上海,點名要品嘗松江四鰓鱸,一時之間忘了魚的名字,就說要吃尼克松魚。市政府派遣專人到松江調撥四鰓鱸,用來招待英國貴賓,但松江政府無法提供四鰓鱸。市政府派出300餘艘漁船外出捕撈,結果還是一無所獲,英國女皇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而去。
英國女皇沒有吃到松江四鰓鱸,政府都覺得很沒有面子,有損國家形象。很快,這件事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主席李先念為了養殖和發展松江四鰓鱸,作了重要批示。
兩游世博盛會
1926年4月29日,應國民政府邀請,松江四鰓鱸被運往南京,參加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
2010年5月3日,松江四鰓鱸再次游入世博盛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用來它來招待貴賓。 四鰓來源(呂洞賓硃砂點四鰓)
關於四鰓鱸四鰓的來源在松江民間演繹出一段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一次下凡到松江秀野橋旁飯館喝酒,一盤塘鱧魚,他吃得津津有味,但總覺得腥味太重,肉質太粗。他問店主這叫何魚?店主如實告訴了他,他還要見見活魚,店主從後廚用盤子託了6條活魚來,呂洞賓一看覺得此魚好生醜陋,便一時興起,要來了一支毛筆和一碟硃砂,飽醮筆端,往魚的兩頰上描了條紋,又在兩鰓的鰓孔前各畫兩個紅色腮狀。他將魚買下後,放生在秀野橋下,這6條被放生的塘鱧魚傳為變成了四鰓鱸,成為松江四鰓鱸的最早祖先。
左慈戲曹操(三國烽火情)
據《後漢書·左慈傳》記載:曹操在許昌大宴賓客,他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能施用「空中釣魚」的幻術,便叫下人備了一盆清水和一桿魚釣,當了曹操及眾人的面,傾刻間從盆中釣出幾尾松江四鰓鱸來,弄得曹操疑信參半,並將剛釣出的松江四鰓鱸,取紫芽姜同燒後食用。這個故事後來被編進《三國演義》,成為婦孺皆知。
隋煬帝(東南佳味四鰓鱸)
四鰓鱸在隋朝時即成為貢品,一時珍美。據《南郡記》載,煬帝下江南時,吳人獻松江四鰓鱸,煬帝品嘗後贊道:「金薺玉膾,東南佳味也。」《太平廣記》載:「吳郡獻松江四鰓鱸干鱠六瓶,瓶容一斗」;「作鱸魚鱠,須八九月霜降之時,收鱸魚三尺以下者作干鱠。霜後鱸魚,肉白如雪,不腥。
康熙微服私訪(奪鱸魚踢傷倫公子)
《康熙微服私訪》第一冊第12回記:康熙御筆草書一道雲:朕昨到松江欲嘗四腮鱸魚,幾為倫尚志父子所害,該員性極貪鄙,魚肉子民,朕已令姚磷等於救駕出去之時,將其父子殺卻,此案即可注銷,毋庸追究,差來海波庄人馬,火速調回。知照劉墉等不得歸罪姚磷之父,朕日內亦將往別處遊行,卿宜照常辦事,不必前來見朕,以避傳揚。欽此。
乾隆下江南(「江南第一名魚」由來)
乾隆皇帝吃罷四鰓鱸,被其美味和名氣所打動,御賜為「江南第一名魚」。成為封建時代最有轟動效應的「御制」廣告詞,松江四鰓鱸也就身價百倍了。
到了清代,松江四鰓鱸影響更為深遠,許多皇帝下江南時必須到松江府,品賞鱸魚佳味,贊不絕口,從此下令松江官員每年增加四鰓鱸進貢數量,優先滿足皇室貴族的需求。
毛澤東—古牧之爭(什麼魚最好吃)
眾所周知,毛澤東愛吃紅燒肉,對吃魚的勁頭不大。有一次,古牧向其匯報工作時和毛主席閑聊:「主席,我覺得鱖魚最好吃,他是吃活東西長大的,主席覺得什麼魚最好吃?」毛主席答道:「依我看,松江四鰓鱸味道應該不錯,經常在書中聽古人提起,都說它好吃,沒有河魚的土腥味。」古牧聽後,立即安排人到上海松江尋找松江四鰓鱸送往北京。毛主席品嘗後大加贊賞,確實沒有土腥味,以後每年鱸魚成熟季節都會從上海弄一些給主席品嘗。
朱鎔基(最後一位吃魚的總理)
隨著環境變化,野生松江四鰓鱸越來越少,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幾乎難以見到,據松江水產部門的老同志回憶,朱鎔基在上海任職期間曾有幸品嘗到松江四鰓鱸,同時也是上世紀最後一位吃松江四鰓鱸的人。
曾國藩獨受四鰓鱸
《曾國藩第三部》記載:曾國藩到江南主持甲子科江南鄉試,李鴻章為了討好曾國藩:「明日門生叫人送幾尾松江四鰓鱸到衙門去,恩師可親眼驗看」。「要得,明日多送幾尾,叫衙門里的師爺都嘗嘗。」向來不受饋贈的曾國藩,難得有這樣爽快的時候。「不過,李中丞,我倒是聽說,松江四鰓鱸要出美味,還得靠蜀中姜不可。你備了蜀姜嗎?」趙烈文向李鴻章發難。「這個我就不懂了,不知廚子備了沒有。倘若沒有蜀姜,還請惠甫多多包涵,勿在兩位主考面前點破喲!」李鴻章的話又引起一片笑聲。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范仲淹;
「東去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 杜甫;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李白
「故鄉歸去來,歲晚思鱸蒓。」 ——陸游;
「鱸出鱸鄉蘆葉前,垂虹亭下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楊萬里
「松江出好鱸魚,味異他處」 ——葛洪;
「細搗棖虀賣膾魚,西風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松江到處無。」——范成大
「買得鱸魚四片腮,蒓羹點豉一尊開。近來張翰無心出,不待秋風始卻回。」——鄭板橋

『玖』 大鱸魚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佛拉11歲時,一有機會就到湖中小島上那小木屋旁釣魚。

一天,他跟父親在薄暮時去垂釣,他在魚鉤上掛上魚餌,用卷軸釣魚竿放釣。

魚餌劃破水面,在夕陽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漣漪;隨著月亮在湖面升起,漣漪化作銀光粼粼。

魚竿彎折成弧形時,佛拉知道一定是有大傢伙上鉤了。他父親投以贊賞的目光,看著兒子戲弄那條魚。

終於,佛拉小心翼翼地把那條精疲力竭的魚拖出水面。那是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

趁著月色,父子倆望著那條煞是神氣漂亮的大魚。它的腮不斷張合。父親看看手錶,是晚上10點——離釣鱸魚季節的時間還有兩小時。

「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他說。

「為什麼?」佛拉很不情願地大嚷起來。

「還會有別的魚的。」父親說。

「但不會有這么大。」佛拉又嚷道。

他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沒有漁舟,也沒有釣客。他再望望父親。

雖然沒有人見到他們,也不可能有人知道這條魚是什麼時候釣到的。但佛拉從父親斬釘截鐵的口氣中知道,這個決定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他只好慢吞吞地從大鱸魚的唇上取出魚鉤,把魚放進水中。

那魚擺動著強勁有力的身子沒入水裡。佛拉心想:我這輩子休想再見到這么大的魚了。

果然不出所料,那次以後,佛拉再也沒釣到過那個晚上釣到的那麼棒的大魚了。可是,這條大魚一再在他的眼前閃現——每當他遇到道德課題的時候,就看見這條魚了。

一個人在任何場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慎獨」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拾』 鱸魚正美的典故

《長安秋望》
【唐】 趙嘏
雲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回笛一聲人倚樓答。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詩的最後一句「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