醢的典故
中國菜源遠流長,眾多風味佳饌均為歷代名廚所創,由於深受食者喜愛與推崇而流傳至今。人們根據歷史的傳說編寫了很多這些菜名的起由與故事,因而流傳了許多燴灸人口的中國菜典故。
中國菜不勝枚舉,有名的也非常多,聊舉數例說明:
神仙鴨子
這是孔府的一個傳統名菜,相傳始於孔子七十四代孫孔繁坡時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時,府內廚師以鴨子出骨,加調料入碗加蓋,上籠蒸制而成,肉質酥爛,香氣濃郁,滋味鮮美,孔繁坡品嘗後,覺得此菜製法與眾不同,上籠蒸制以點香三炷燒盡為度,滋味鮃美美勝於它菜,故取名為神仙鴨子。佛跳牆
福建名菜,現已成為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名菜,閩菜中的佛跳牆是由海參,鮑魚,干貝,魚翅,雞,豬蹄筋,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用酒壇煨制而成。特點是味道鮮醇,質地軟嫩,入口即化,食後余香顯著。
清代,福州官錢局宴請布政使周蓮,席間一道菜是用幾種海產品及雞,鴨,羊肘,蹄爪,鴿蛋等煨制而成,極為可口。周蓮命衙廚鄭春發學習仿製,鄭登門求教後,並改進工藝,多用海鮮,使此菜愈加鮮美。後來鄭春發辭去衙,開辦聚春園菜館,在一次文人聚會時送上此菜,初名福壽全,乍一啟封,濃香奪壇而出,食者紛紛叫好,有人即興賦詩雲。「壇啟葷菜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遂由眾人公議將此菜改名佛跳牆。百餘年來風靡省內外,享譽港澳。
麻婆豆腐 四川傳統名菜,始創於清同冶初年,當時成都北郊萬福橋有一陳興盛飯鋪,主廚掌灶的是店主陳春富之妻陳劉氏。她用鮮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燙、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歡迎,人們越吃越上癮,名聲漸傳開,因她臉上有幾顆麻子,故傳稱為麻婆豆腐。從此名揚全國。
叫化雞 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時,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雞,苦無炊具、調料,無奈,宰殺去臟後,帶毛塗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後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適逢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更感鮮美。此後,遂成為名菜,並一直流傳至今。
回鍋肉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早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早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白煮肉 北京傳統名菜,此菜創始於明末的滿族,約有 300多年歷史,清入關後從宮中傳入民間。北京「砂鍋居」飯庄製作此菜最為著名。傳說,清乾隆六年(1741),砂鍋居初建時,用一口直徑 133厘米的大砂鍋煮肉,每天只進一口豬,以出售白肉為主,由於生意興隆,午前便賣完,摘掉幌子,午後歇業,於是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一句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開水白菜
四川傳統名菜。「開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廚黃敬臨在清宮御膳房時創制。後來黃敬臨將此菜製法帶回四川,廣為流傳。30多年前,川菜大師羅國榮調來北京飯店掌廚,又將「開水白菜」的烹調技術帶回北京,從而成為北京飯店高檔筵席上的一味佳餚,「開水白菜」烹制不易,其關鍵在於吊湯,湯要味濃而清,清如開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著幾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見,但吃在嘴裡,卻清香爽口東安子雞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客商趕路,入夜飢餓,在路邊小飯店用餐。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殺現烹。那子雞經過蔥、姜、蒜、辣調味,香油爆炒,再噴以酒、醋、鹽燜燒,紅油油、亮閃閃,鮮香軟嫩。客人吃得贊不絕口,到處宣傳此菜絕妙。從此小店專營此菜,名噪遠近,競傳千年,成為湖南名菜。,鮮美異常。
西湖蒓菜湯
據《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陽做官,「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又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後人稱思鄉之情為「蒓鱸之思」,可見蒓菜之迷人。蒓菜與雞絲、火腿同烹,碧翠鮮醇,清洌爽口。乾隆游江南,也必嘗蒓菜湯,有「花滿蘇堤抑滿煙,采蒓時值艷陽天」之誦。沛公狗肉
漢高祖劉邦在家鄉沛縣嗜食狗肉,故此得名。以狗肉、甲魚與酒、蔥、姜、硝腌漬後,加酒、糖、鹽、醬油、八角、花椒及水燜制,狗肉酥爛腴香,甲魚軟嫩鮮美。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區的名饌。
奶汁肥王魚 肥王魚又稱淮王魚、回王魚,國內罕見,產於安徵鳳台縣境內峽山口一帶數十里長的水域里,為魚中上品。西漢淮南王劉安喜食肥王魚,一次劉宴眾大臣,因人多魚少,廚師以其它魚混充,被劉安識破,大發雷霆:「吾一日不能無肥王,」可見肥王魚受寵之程度了。後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帶民間,並以奶汁雞湯煨煮,成為徽菜一絕。龍井蝦仁
傳說,龍井蝦仁與乾隆皇帝有關。一次乾隆下江南遊杭州,他身著便服,遨遊西湖。時值清明,當他來到龍井茶鄉時,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讓坐泡茶。茶用新採的龍井,炭火燒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飲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帶一點回去品嘗,可又不好開口,更不願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於便服內的龍袍里。待雨過天晴告別村姑,繼續遊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腸飢,在西湖邊一家小酒肆入座,點了幾個菜,其中一隻是炒蝦仁。點好菜後他忽然想起帶來的龍井茶葉,便想泡來解渴。於是他一邊叫店小二,一邊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時見乾隆的龍袍,嚇了一跳,趕緊跑進廚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蝦仁,一聽聖上駕到,極為恐慌,忙中出錯,竟將小二拿進來的龍井茶葉當蔥段撒在炒好的蝦仁中。誰知這盤菜端到乾隆面前,清香撲鼻,嘗了一口,頓覺鮮嫩可口,再看盤中之菜,只見龍井翠綠欲滴,蝦仁白嫩晶瑩,禁不住連聲稱贊,「好菜!好菜!」
從此這盤忙中出錯的菜,經數代烹調高手不斷總結完善,正式定名為龍井蝦仁,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饌佳餚。
鼎湖上素 又稱鼎湖羅漢齋。用香菇、草菇、銀耳、榆耳、桂花耳、竹蓀、鮮蓮子、白菌、銀針(綠豆芽)、筍等,蒸、焯、炒、味而成。特點是色彩典雅,層次分明,鮮嫩滑爽,清香適口。廣東製作最為出名。
相傳位於今廣州西門中山六路的西園酒家,敬奉高僧佛院齋門的名菜是十八羅漢齋。有一次,肇慶鼎湖山慶雲寺慶雲大師來廣州六榕寺,曾到西園酒家吃過羅漢齋,知道羅漢齋雖由竹蓀、發菜、冬菇、草菇、蘑菇、榆耳、銀耳、桂花耳、黃耳、湘蓮子、佛手果、炸麵筋、筍肉、銀針、菜心等主料烹制而成,但質味欠佳,遂提出了與上述用料相似的材料,但烹制細節有所變更,試制後為西園廚師所採納,定名為鼎湖上素。
九轉大腸
此菜是清朝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樓」首創,此樓燒制的大腸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過,後炸,再燒,出勺入鍋反復多次,直到燒煨至熟。有一次「九華樓」店主杜某請客,席間有一道「燒大腸」,品味後客人們紛紛稱道,有說甜,有說酸,有說辣,有說咸,座中有一文人提議,為答謝主人之盛意,贈名為「九轉大腸」,贊美廚師技藝高超和製做此菜用料齊全、工序復雜,口味多變的特點。此菜色澤紅潤,大腸軟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為山東的傳統風味菜。
八仙過海鬧羅漢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慶壽宴時的第一道名菜,從漢初到清末,歷代的許多皇帝都親臨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過七次,至於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為眾多,因而孔府設宴招待十分頻繁,孔宴聞名四海,八仙過海鬧羅漢,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選料齊全,製作精細,口味豐富,盛器別致,該菜取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雞、蘆筍、火腿等十幾種原料為主,以雞作為「羅漢」,其中八種主料為「八仙」,故名為八仙過海鬧羅漢此菜一上席隨即開鑼唱戲,一面品嘗美味,一面聽戲,十分熱鬧。一卵孵雙鳳
一卵孵雙鳳又名西瓜雞,為孔府名廚首創,用西瓜制菜始於清宮,孔府此菜是用西瓜和雛雞加干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其口味清鮮,營養豐富,頗有特色,孔令貽品嘗後極為先贊賞,便問廚師此菜何名?廚師答西瓜雞,孔令貽認為該菜製法別致,滋味鮮美,但名稱不雅,後來他就將此菜更名為一卵孵雙鳳,即以西瓜為卵,兩雞為鳳,從此該菜便成為孔府菜中的上品。
至於有關美食的詩詞,如果以詩人來舉例子:
蘇東坡:相傳與他有直接關系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餚更多,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東坡集》載:「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春鳩膾,就是芹菜炒斑鳩胸脯絲。後稱東坡春鳩膾。
蘇軾是喜歡羊湯的,為此他寫道:「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
他還專門寫了《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用其情有獨鍾的竹筍和豬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對上,蘇東坡信手寫下了一首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味美卻有毒的河豚也成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逍遙自在的七言絕句,更是寫了春天的竹筍、肥鴨、野菜、河豚,真可謂是一句一美食。
「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我與何憎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在他看來,這些蔬菜比那雞鴨魚肉還要味美。豐湖是蘇東坡最喜歡野炊的地方,他把這里湖邊長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蒓菜:「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蒓羹」。
蘇東坡吃到了一位老婦人做的環餅,不由得題詩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28字,勾畫出環餅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蘇軾愛好品茗,詩作中也常見對茗茶的贊美,「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園景色。「從來佳茗似佳人」更是與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們輯成了茶館茶莊的名聯。
蘇東坡的詩詞書稿,其中有很多與美食有關的佳文,《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賦》。
2、陸游。
「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蒓」的句子,這「玉膾」指的就是隋煬帝譽為「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膾」是切成薄的魚片;「齏」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醬菜,也引申為「細碎」。「金齏玉膾」就是以霜的後白色的鱸魚為主料,拌以切細了的色澤金黃的花葉菜。「絲蒓」則是用蒓花絲做成的蒓羹,也是吳地名菜。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面條是天上蘇陀(即酥)一樣。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葯、芋、菜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並詩日:「老住湖邊一把茅,時話村酒具山餚。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
「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彘」即「豬」,「彘骨」是豬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醬烹制或蘸美至極。此外在詩中稱道了四川的韭黃、粽子、甲魚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錄苗嫩不蘞。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他總結了選取用蔬菜不要調味,吃起來也很新鮮。
「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把大如莧實(雞頭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點都寫得非常生動。
《食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鱸肥菰脆調羹美,(麥喬)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
"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
"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
「祖國山河無限好,家鄉父老不患貧。淡雲出岫刪發何日,也味爭如鄉味醇。」
"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3、杜甫。
《麗人行》中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的詩句,即為"八珍" 。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紅魚入饌來"。
"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無聲細下飛碎雪","放箸未覺全盤空"描寫唐代廚師加工魚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們爭食的熱烈場面。
"春日春盤細生菜"
"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
問答未及已 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梁(《贈衛八處士》)
甲第紛紛厭梁肉 廣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揮雙刀 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 漢陰槎頭遠遁逃 魴魚肥美知第一 既飽歡娛亦蕭瑟(《觀打魚歌》)
4、鄭板橋不僅是有名的畫家,而且 對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鄭板橋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
"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惟有蒓鱸堪漫吃,下官亦為啖魚回"
"家家戶戶剝春筍"
"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問劉十九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入風波里。
惠州一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郊廟歌辭·五郊樂章·送神】 祀遵五禮,時屬三秋。人懷肅敬,靈降禎休。奠歆旨酒,薦享珍羞。載張送樂,神其上游。
陳嘉言 【晦日重宴】 高門引冠蓋,下客抱支離。綺席珍羞滿,文場翰藻摛。蓂華雕上月,柳色藹春池。日斜歸戚里,連騎勒金羈。
姚合 【宴光祿田卿宅】 竹里開華館,珍羞次第嘗。春風酒影動,晴日樂聲長。久坐難辭醉,衰年亦暫狂。殷勤還繼燭,永夕夢相妨。
李白 【過汪氏別業二首】 游山誰可游,子明與浮丘。疊嶺礙河漢,連峰橫鬥牛。汪生面北阜,池館清且幽。我來感意氣,捶炰列珍羞。掃石待歸月,開池漲寒流。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
李白 【雜曲歌辭·行路難三首】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 【行路難三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治 【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 龍樓光曙景,魯館啟朝扉。艷日濃妝影,低星降婺輝。玉庭浮瑞色,銀榜藻祥徽。雲轉花縈蓋,霞飄葉綴旗。雕軒回翠陌,寶駕歸丹殿。鳴珠佩曉衣,鏤璧輪開扇。華冠列綺筵,蘭醑申芳宴。環階鳳樂陳,玳席珍羞薦。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塵。歡凝歡懿戚,慶葉慶初姻。暑闌炎氣息,涼早吹疏頻。方期六合泰,共賞萬年春。
王建 【留別舍弟】 孤賤相長育,未曾為遠游。誰不重歡愛,晨昏闕珍羞。出門念衣單,草木當窮秋。非疾有憂嘆,實為人子尤。世情本難合,對面隔山丘。況復干戈地,懦夫何所投。與爾俱長成,尚為溝壑憂。豈非輕歲月,少小不勤修。從今解思量,勉力謀善猷。但得成爾身,衣食寧我求。固合受此訓,墮慢為身羞。歲暮當歸來,慎莫懷遠游。
李夐 【恆岳晨望有懷】 二儀均四序,五嶽分九州。靈造良難測,神功匪易酬。恆山北臨岱,秀崿東跨幽。澒洞鎮河朔,嵯峨冠嵩丘。禋祠彰舊典,壇廟列平疇。古樹侵雲密,飛泉界道流。從官叨佐理,銜命奉珍羞。薦玉申誠效,鏘金諒有由。郊原照初日,林薄委徂秋。塞近風聲厲,川長霧氣收。他鄉饒感激,歸望切祈求。景福如光願,私門當復侯。
唐彥謙 【索蝦】 姑孰多紫蝦,獨有湖陽優。出產在四時,極美宜於秋。雙箝鼓繁須,當頂抽長矛。鞠躬見湯王,封作朱衣侯。所以供盤餐,羅列同珍羞。蒜友日相親,瓜朋時與儔。既名釣詩釣,又作鉤詩鉤。於時同相訪,數日承款留。厭飲多美味,獨此心相投。別來歲雲久,馳想空悠悠。銜杯動遐思,口涎空流。封緘托雙鯉,於焉來遠求。慷慨胡隱君,果肯分惠否。
杜甫 【陪王侍御同登東山最高頂宴姚通泉,晚攜酒泛江】 姚公美政誰與儔,不減昔時陳太丘。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驄馬游。東山高頂羅珍羞,下顧城郭銷我憂。清江白日落欲盡,復攜美人登彩舟。笛聲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燈前往往大魚出,聽曲低昂如有求。三更風起寒浪涌,取樂喧呼覺船重。滿空星河光破碎,四座賓客色不動。請公臨深莫相違,回船罷酒上馬歸。人生歡會豈有極,無使霜過沾人衣。
李白 【古風】 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朝為斷腸花,暮逐東流水。前水復後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雞鳴海色動,謁帝羅公侯。月落西上陽,餘輝半城樓。衣冠照雲日,朝下散皇州。鞍馬如飛龍,黃金絡馬頭。行人皆辟易,志氣橫嵩丘。入門上高堂,列鼎錯珍羞。香風引趙舞,清管隨齊謳。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黃犬空嘆息,綠珠成釁仇。何如鴟夷子,散發棹扁舟。
水神 【霅溪夜宴詩(屈大夫歌)】 鳳鶱鶱以降瑞兮,患山雞之雜飛。玉溫溫以呈器兮,因碔砆之爭輝。當侯門之四辟兮,墐嘉謨之重扉。既瑞器而無庸兮,宜昏暗之相微。徒刳石以為舟兮,顧沿流而志違。將刻木而作羽兮,與超騰之理非。矜孑孑於空江兮,靡群援之可依。血淋淋而滂流兮,顧江魚之腹而將歸。西風蕭蕭兮湘水悠悠,白芷芳歇兮江蘺秋。日晼晼兮川雲收,棹四起兮悲風幽。羈魂汩沒兮我名永浮,碧波雖涸兮厥譽長流。向使甘言盛行於曩昔,豈今日居君王之座頭。是知貪名徇祿而隨世磨滅者,雖正寢之死乎無得與吾儔。當鼎足之嘉會兮,獲周旋於君侯。雕盤玉豆兮羅珍羞,金卮瓊斝兮方獻酬。敢寫心兮歌一曲,無誚余持杯以淹留。
李白 【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 天籟何參差,噫然大塊吹。玄元包橐龠,紫氣何逶迤。七葉運皇化,千齡光本支。仙風生指樹,大雅歌螽斯。諸王若鸞虯,肅穆列藩維。哲兄錫茅土,聖代羅榮滋。九卿領徐方,七步繼陳思。伊昔全盛日,雄豪動京師。冠劍朝鳳闕,樓船侍龍池。鼓鍾出朱邸,金翠照丹墀。君王一顧盼,選色獻蛾眉。列戟十八年,未曾輒遷移。大臣小喑嗚,謫竄天南垂。長沙不足舞,貝錦且成詩。佐郡浙江西,病閑絕驅馳。階軒日苔蘚,鳥雀噪檐帷。時乘平肩輿,出入畏人知。北宅聊偃憩,歡愉恤煢嫠。羞言梁苑地,烜赫耀旌旗。兄弟八九人,吳秦各分離。大賢達機兆,豈獨慮安危。小子謝麟閣,雁行忝肩隨。令弟字延陵,鳳毛出天姿。清英神仙骨,芬馥茝蘭蕤。夢得春草句,將非惠連誰。深心紫河車,與我特相宜。金膏猶罔象,玉液尚磷緇。伏枕寄賓館,宛同清漳湄。葯物多見饋,珍羞亦兼之。誰道溟渤深,猶言淺恩慈。鳴蟬遊子意,促織念歸期。驕陽何太赫,海水爍龍龜。百川盡凋枯,舟楫閣中逵。策馬搖涼月,通宵出郊圻。泣別目眷眷,傷心步遲遲。願言保明德,王室佇清夷。摻袂何所道,援毫投此辭。
一個回答裡面無法窮盡,僅列舉一二說明,也可一窺中國飲食文化之絢爛多彩源遠流長。
參考資料: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06-07/20/content_4859753.htm
Ⅱ 黒齒有什麼典故
(1).古國名。古籍所說不一,已難確指。《山海經·大荒東經》:「有 黑齒 之國。」 郭璞 註:「黑齒,齒如漆也。」《淮南子·修務訓》:「西教沃民,東至 黑齒 。」《新唐書·南蠻傳下》:「羣蠻種類,多不可記,有 黑齒 、 金齒 、 銀齒 三種。」 清 黃遵憲 《和鍾西耘庶常德祥津門感懷詩》之六:「 黑齒 雕題 徵鬼籙,赤文綠字?天書。」
(2).染黑牙齒。古代婦女的一種妝飾。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八章:「女子既為男子私有之物,但供男子玩弄,故穿耳、裹足、細腰、黑齒、剃眉、敷黛、施脂、抹粉、詭髻、步搖,不惜損壞身體以供男子一日之娛。」
(3).復姓。 唐 有 黑齒常之 。
黑齒:歷史和地理
作為以牙齒潔白為美的民族,中國人在極久遠的年代時起就已經注意到了「黑齒」這一與自身截然不同的風俗。
《逸周書·王會解》:「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己、闒耳、貫胸、雕題、雕丘、漆齒。」 《淮南子·修務》:「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北撫幽都,南道交趾。」按這里的說法,中國上古時代,西部和極東地帶都有黑齒部落。
《山海經·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最早為《山海經》作注釋的東晉學者郭璞引《三國志·魏書·鮮卑烏桓東夷列傳》雲:「女王國東,渡海千餘里,復有國皆倭種……黑齒國在其東南,船行一年可至也。」
黑齒族人椐稱是帝俊的子孫,此族人西周時齊魯一帶的姜太公族也是同姓。《大荒東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又《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看來這一族屬於當時的東夷系范圍。何新在《扶桑神話與日本民族起源》一文中推斷「所謂黑齒國,位置應在日本本州島島的東南部。富土山則在其北側。」(按,王大有認為黑齒國是今墨西哥,這一說僅憑音近,缺乏有力證據)
按東山魁夷的記敘,則直到20世紀初,日本女性尚有這樣的習俗。日本這一習俗,不知是由吳越還是朝鮮半島傳入——這兩地古代均有黑齒習俗。百越不必說,唐時還有大將黑齒常之(흑치씨黑齒氏?-689),此人是高麗族,出生於百濟西部,戰功顯赫,封燕國公。梁羽生小說《女帝奇英傳》20回中還說到「黑齒明之,乃是大將江南道總管黑齒常之的弟弟,他們一家本是胡人」。)
這一習俗更常見的是在南方。《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管子·小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南至吳、越、巴……雕題、黑齒、荊夷之國,莫違寡人之命,而中國卑我。」
這里雕題(紋身、綉面)和黑齒都被作為典型的南方習俗,而且以詞句來說,是極為蠻荒的地帶。《戰國策•趙策二》:「披發紋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黑齒雕題,?冠秫縫,大吳之國也。」由此來看,先秦時百越等族的黑齒特徵,已經得到華夏族的相當注意,而具有這一特徵的人群,主要似乎在東南沿海一帶和南方。
台灣的原住民也有黑齒習俗。直到清康熙年間,高拱乾的《台灣府志》還記載:「台在昔為雕題黑齒之種。」清人藍鼎元1722年的《東徵集》記載:「……(台灣花蓮一帶)八社之番,黑齒文身,野居草食,皮衣革帶。」
隨著對內陸的深入了解,人們也開始注意到西南地區民族也具有這一特點。862年,樊綽任職雲南,之後寫下《雲南志》,其中按傣族服飾的特點,而稱之以金齒、銀齒、黑齒、漆齒、綉腳、綉面諸名。該書卷四說:「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綉腳蠻、綉面蠻,並在永昌、開南……。黑齒蠻以漆漆其齒,金齒蠻以金鏤片裹其齒,銀齒以銀。」又卷六提到茫乃時,同時提到黑齒部落,這些部落可以基本確認是傣族祖先。《南詔德化碑》:「建都鎮塞,銀生於墨觜(嘴)之鄉。」即在墨嘴人(黑齒)聚落處設城鎮,設銀生節度。這里的「墨嘴」,在今西雙版納。(尤中《雲南民族史》)
辭源「黑齒」條解釋:「黑齒,古國名。古籍所指不一,已難確指。」《姓氏考略》雲唐時百濟西部有黑齒姓;而《古今姓氏書辨證》又雲出南詔。這些解釋看來非常矛盾,實際上卻反映了一個現實:即黑齒在古代是極為普遍的習俗,其范圍從日本、朝鮮、中國東南沿海、一直蔓延到越南、廣西、雲南等大片區域,所以造成「所指不一,已難確指」的困惑。我大膽推測,最早習此俗的可能是上古的百越族,然後他們渡海傳給日本、朝鮮西部(注意都是沿海地帶),同時向西南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習俗甚至在印度也存在,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時有羅?x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發,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x女。」羅?x女是食人的惡鬼。她們貌美而妖艷,性情兇殘。但這十位羅?x女,已經改邪歸正,作為護法善神。
又《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智經第三》黑齒比丘問曰:「尊者舍梨子於此法中而愛樂耶?」尊者舍梨子答曰:「黑齒,我於此法無有疑惑。」黑齒比丘即復問曰:「尊者舍梨子於當來事復雲何耶?」尊者舍梨子答曰:「黑齒,我於來事亦無猶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總述》:「染其牙齒,或赤或黑。」
三、 黑齒風俗的衰落:以日本為例
日本民俗中以白色為最高貴,而黑色稱為「黑不凈」,平安時代《衣服令》將墨色排列在最末位,表示身份卑賤之人所穿衣服顏色。《萬葉集》就有描寫賤民穿用「橡衣」(黑衣)。然而,在「口腔色彩學」上,日本人卻又以黑齒為尊貴;這也證明該習俗可能是外來的。據說日本的黑齒習俗是從朝鮮傳入的,如果考慮到朝鮮古代百濟這一習俗興盛,而百濟又和日本關系極為密切,這一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早在平安時代,黑齒就已是貴族的特徵之一。水野十子的漫畫《櫻花盛開》里所畫的平安朝貴族男孩就都染黑齒。這一習俗在當時甚至有宗教意味,傳說有一種叫「衾」的妖怪,會殺人,只有用黑齒咬它才能得救。
《源氏物語》載,紫姬年幼時並沒有染齒,但被源氏收養後,她的外祖母為她把牙齒染成黑色,使她看上去「更美了」。她之所以染成黑齒,與她被貴族收養有關,可見這一風俗當時被認為是公卿門第的行為。此外《枕草子》、《紫式部日記》、《榮華物語》等作品中,均記載當時貴族有染黑齒的習俗。
《平家物語》第9卷記載,12世紀的源平合戰中,源氏一方的武士一看到對方染著黑牙齒,就認出那不是自己人,因為那是公卿貴族的行為,平常武士是不這么做的。平氏本來也是武士,現在卻學貴族染了黑齒,這在當時是被認為背叛了武士階級的腐化象徵。
這一習俗在日本相沿數千年。據明代李言恭著《日本考》,當時日本貴族中普遍流行以黑齒為貴的風俗(「其土官本身宗族子侄並首領頭目,皆以銹鐵浸烏倍子末,悉染黑牙,與民間人以黑白分其貴賤。女子年及十五已上,不分良賤,亦染黑牙始嫁」)。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今川義元對傳統文化和京都風俗極為痴迷,其中就有染黑齒、描蟬眉、抹脂粉等行為,和當年的平氏一樣,他這種「武士裝貴族」的行為也被天下大名所恥笑。
這些情況,甚至西方人也注意到了。清人曹寅在《日本燈詞》中提到了日本男女的打扮、裝束:「洋舶人雲,倭國惟妓女始著綵衣,所唱與粵東採茶歌音調相近,亦濤洧之屬也。燈則以布機、春盒之類為戲。男以臘扌然須,剃頂發;女黑齒,著木屐……」他轉述「洋舶人」(西方船員)的話,說明西方人也對此印象深刻,因而列為主要特徵之一。1858年,美國商務代表Perry Collins從俄國南下到日本函館,發現「許多少女和年青的女人牙齒都長得很好,潔白而整齊,而已婚的女人的牙齒都是黑的」(《西伯利亞之行》)。
黑齒習俗在中國古代長期被認為是蠻荒、不開化的特徵之一;上引《楚辭·招魂》的話最能體現人們的這種恐慌,「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似乎是一些駭人聽聞的食人部落。但到後來,這一形象慢慢改變。
《鏡花緣》第16-19回中提到一個黑齒國。該國是小說中唐敖、多九公等人出境後游歷的第一個文明國度,禮節分明,秩序井然,路不拾遺,唯有竊書之風泛濫,屢禁不止。原來,由於該國讀書人太多,以至於書商來不及販書,書市上洛陽紙貴。國民唯恐購書不得,多數人家都把書籍視為萬貫家財,仔細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竊。
該國國民「不但通身如墨,連牙齒也是黑的,再映著一點朱唇,兩道紅眉,一身紅衣,更覺其黑無比。唐敖團他黑的過甚,面貌想必醜陋」,唐敖和多九公以天朝上國自居,頗為鄙夷之。不料這里無論男女都能日讀萬言,聰明絕頂;他們和人談論音韻學,被駁得體無完膚。在這本小說中,歧舌國和黑齒國代表著儒雅斯文的最高境界。
茂呂美耶在《江戶日本》中談到江戶時代的日本風貌時說:「將牙齒染黑的,肯定是已婚婦女;牙齒不但染黑,又將眉毛剃光,則必然是膝下有孩子的媽媽。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不過,染牙的另一個目的,是預防蛀牙與牙周病。有懷孕經驗的女性應該都知道,懷孕期間,由於胎兒會吸收母體的鈣質,繼而影響到母體的牙齒,所以染牙習慣也並非完全是一種裝飾。」這里說的染牙的目的是防止牙病,恐怕是現代的解釋,在這一習俗起源的時候,應當不是不是這樣的。
不過,這里作者承認「把牙齒染黑,以現代人眼光來看,似乎很恐怖」,這也證明現代觀念下的人們是比較難以接受這一習俗的。這也正是本文開頭東山魁夷所面對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東山魁夷因為祖母的黑齒而厭惡她,卻很愛母親,這證明其母是沒有染黑齒的。
東山家世雖不顯赫,但也算貴族,他說自己的父親是「公子哥」,自己小時「出入都乘坐印有家徽的人力車,可見家境是相當寬裕了。」所以這一習俗本來是他們家貴族的象徵之一。按東山出生於1906年,則這一習俗的廢除與明治政府強力推行「文明開化」有著顯然的聯系。
谷崎潤一郎的散文《陰翳禮贊》也可以證實這一點。他在文中說:他小時,也就是在十九世紀末,他的母親一代人就把臉塗得雪白,同時染黑牙,剃眉毛,抹黑紫色嘴唇。他見到的很多,到了二十世紀初,他在一個旅店裡還見過這種場面。那就是:「當我進入這寬敞的客房時,一個剃掉眉毛、染黑牙齒的大年紀女侍,手持燭台迎候在屏風之前。」這一幕在日本古代可能極常見,但當時必定已很罕見,以至於他只能見過一些「大年紀」女性如此裝飾,且給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同時代的偵探小說家江戶川亂步的《黃金假面具》中,也提到一個「能樂面具黑齒外露,讓人恐怖」。按這樣的面具,本應是表現古代的真實情形,但在小說中,卻被人當作非常恐怖,可見對這一習俗的認知已經出現斷代。
日本的這種斷代和黑齒的絕跡,在100年後,也在中國南方、東南亞重現了。如今在越南,黑齒習俗幾乎已經絕跡,只有遊客偶爾能在七八十歲的老年婦女身上看到。而傣族本來將染齒當作女子婚前必須做的一件事,現在也已經看不到了。毫無疑問,在現代口腔醫學和牙膏廣告的強大攻勢下,這一習俗和其他許多傳統習俗一樣,必定節節敗退,而這,只是在「現代化」下文化趨同、滅絕的一個小小縮影。
Ⅲ 虞姬的故事
資料一:
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史稱名虞,一說姓虞,今沭陽縣顏集鄉人。該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明崇禎年間,虞姬故鄉人民在顏集鎮西首建立虞姬廟,以祭祀這位巾幗英烈。清乾隆年間,鄉人吳九齡、葉祥麟等又為該廟建中殿、後殿,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家鄉人民對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後重遊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憑吊虞姬,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詩,並自註:「相傳虞故沭人也。」其詩雲:
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
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
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民國期間,曾對虞姬廟進行修建。抗戰期間,因兵燹失修而圮毀。
歷史悠悠,千百年來,沭陽民間關於虞姬的傳說佳話頗多;京劇中也有一出震人心弦的歷史悲劇——《霸王別姬》。
虞姬墓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即當時垓下戰場的一隅。
資料二:
虞姬,秦末虞地(今江蘇省吳縣)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善舞劍。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項羽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虞姬
與項羽形影不離,感情甚篤。
秦亡,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公元前二零二年,項羽被劉邦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飲酒帳中,
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起舞,含淚唱出《和垓下歌》,歌雲:「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瘦腰(指虞姬)。」
「霸王別姬」是戰國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
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
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里,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美眉樣子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現代人,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搬演《霸王別姬》,讓她到台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里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於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系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
Ⅳ 虞姬的典故
按《史記》、《資治通鑒》載,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吳中虞氏美女(估計也是當地貴族)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淂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神話》中的虞姬形象
一說虞姬是充滿悠久文化的美麗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風光秀麗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鄰書法聖地蘭亭和西施故里紹興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為奇。
一今沭陽縣顏集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傳聞中的身世】虞姬是秦末江蘇省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
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虞子期的妹妹虞姬不僅貌美,而且好武。她十分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願嫁給他為妾。隨項羽出征,後來項梁戰死,項羽升為上將軍,經過巨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項羽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甚篤。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里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的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歷史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虞姬唱罷,拔劍自刎。
項羽悲痛萬分,在倉促間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烏江亭長說江東還是霸王的地方,漢軍沒有船,讓霸王渡江東山再起。項王說,自己已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謝絕的烏江亭長的好意,將烏騅馬送給烏江亭長,然後率領28個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拼殺,最後項王見到呂馬童,慷慨地自刎將頭送給了呂馬童。 [編輯本段]【虞姬與霸王別姬】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指虞姬)。」 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霸王別姬」是秦漢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
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 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里,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絕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現代人,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扮演《霸王別姬》,讓她到台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里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於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系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
Ⅳ 紂王與妲己是什麼典故
紂王作為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暴君之一,江山在他手上,不丟掉才怪。
亡國的一念之差
帝乙有兩個妃子:正妃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啟,次子名仲衍,小兒子名辛,又名受德;庶妃生有一子名箕子,年歲比啟小一點,而長於仲衍和受德。帝乙十分喜歡長子啟,因為他知書識理,為人仁愛厚道,尊敬長輩,辦事穩重,是一個能治理天下、守住家業的人。帝乙很想把王位傳給他。其次喜歡的是箕子,他和啟一樣,也很懂道理,善於思考問題,遇事沉著冷靜,也是一位賢人。對於小兒子受德,帝乙覺得,他雖然智慧聰穎,思路敏捷,而且身材高大,勇力過人,能隻身與猛獸格鬥,但為人不老實,喜歡說謊,生性驕傲,目中無人,不尊敬長輩,不友愛兄弟,脾氣又暴躁,聽不進半點不同意見。因為自己年事已高,管不了那麼多,也就聽之任之了。確立太子的那天,朝廷中召開了高層貴族官僚的會議。帝乙宣布,決定立啟為太子。然而,負責禮法的太史據理力爭說:「不可!因為啟和仲衍出生時,他們的母親還沒有立為妻,只是一個妾;只有到受德出生時,其母已正式成為帝乙之妻。太子,只有妻之子才能當,決不可立妾之子為太子。因此,君王要立太子,只能立受德。如果立啟,是違反祖宗成法,要受到眾人和後代的恥笑。」
帝乙聽了太史的話,想想確實如此。啟雖然是長子,但出生時他母親還是妾,立啟為太子是有些名分不正;受德生時他母親已經為妻,受德雖是小兒子,但立為太子在名分上是沒有問題的。啟出生時其母是妾,只能說明啟的命薄,不能當太子是命中註定。受德出生時其母為妻,說明受德的命好,當太子也是天命的安排。想到這里,帝乙沒有和太史爭辯。就這樣,受德確立了太子的地位。
啟作為長子而不能成為太子,帝乙覺得委屈了他。為彌補啟精神上的創傷,帝乙給了啟一塊封地名「微」(其地在今山西潞城市東)。他封地的爵級為「子」。於是,啟就被稱為「微子」或「微子啟」。他的封地現今仍名「微子鎮」。
殘暴之行,令人發指
帝乙去世後,由立為太子的受德繼承王位,號為「帝辛」。帝辛上台後專制暴虐,胡作非為。有一次,他看見一個人涉著冰冷的水過河,覺得此人有特殊的禦寒本領,就把那人叫來,割開他的小腿視其骨髓,看有沒有與常人異樣的地方。又有一次,他看見一個孕婦肚子特別大,他想要觀察胎兒是如何在孕婦腹中生長的,就叫人把孕婦的肚子剖開。如此作孽的事,帝辛還做了許多。消息傳開,天下人無不義憤填膺,給帝辛起了一個綽號,叫「紂」。因為從字義上講,「紂」的意思是殘殺無辜、損害正義。於是帝辛便被天下稱為「商紂王」或「殷紂王」。
妲己誤國
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掠奪更多的財物和美女,商紂很早就想對外征伐,只是還沒有選定目標。在商王畿附近有一個小小的屬國有蘇,(今河南溫縣西南)。有蘇因為土地狹小,人口不多,資源有限,沒有豐富的剩餘產品,故無法交納商朝規定的年年增加的貢賦。紂認為有蘇是故意對抗,便率軍前往征討。有蘇哪裡抵擋得住商紂的進攻萬分危急時,有蘇國王想到商紂最喜歡的是美女,便從國中挑選了一位最有姿色的佳麗,名叫妲己,進獻給商紂。商紂見了十分中意,便立刻命令退兵。商紂自從有了妲己,像掉了魂似地整天伴隨在她身邊,形影不離,有求必應。妲己首先感到商都城內宮殿太小,不夠氣派,於是商紂就在郊外修起了豪華壯麗的離宮別館。除了朝歌郊外的一處外,又在北面的邯鄲(今河北邯鄲市)和沙丘(今河北平鄉縣東北)建了兩處,供妲己遊玩娛樂。這些宮館,都修建得富麗堂皇,甚至用美玉來裝飾,因而有「瓊室」、「玉門」等雅名。尤其是沙丘的苑台,修得宏大開闊,商紂把從各地搜集來的珍禽異獸置於其上,耗費了大量的民力、財力。
在妲己的要求下,商紂還請來名叫涓的樂師,讓他住在宮館里。創作軟綿綿的樂曲,演奏淫盪的靡靡之音,教跳妖艷的「北里之舞」。商紂和妲己就終日沉浸在這樣的歌舞之中。
酒池肉林
有了兩大倉庫的錢財和糧食,商紂和妲己便可以過窮奢極欲的生活了。他們想出各種方法揮霍和浪費,為所欲為。他們在沙丘離宮的院子中造了一個池子,裡面裝滿了酒,又把許多熟肉掛起來,像是一個林子,這就是有名的「酒池肉林」。商紂和妲己召集了許多青年男女,讓他們裸露著身體在酒池肉林中追逐游戲。渴了喝酒,餓了吃肉;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商紂和妲己終日觀賞著這些青年男女的各種丑態,有時甚至自己也加入到玩樂的人群中去。
慘不忍睹的炮烙之刑
特別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商紂對妲己千依百順,竟以妲己的好惡作為賞罰的根據。妲己喜歡和贊賞商紂王荒淫無度,沉湎於酒色。其兄微子啟,不忍看到其弟的末日,於是寫了一篇《微子》來勸誡紂王。不過這一番苦心卻未能起作用,江山還是斷送在商紂王的手裡。
當時由於商紂和妲己的所作所為,引起了百姓的怨恨和諸侯的反叛,商紂就把那些敢於口出怨言的人抓來,施以刑罰。商紂想出了一種「炮烙之刑」,即把一根銅柱橫起來放,上面塗些滑溜溜的膏,下面放一個炭火熊熊燃燒的大爐子。商紂令抓來的犯人在銅柱上行走。因為銅柱燒得太燙,又十分滑,犯人一走上去,就很快掉入炭爐中燒死,發出凄慘的叫聲。妲己看了這慘狀,喪心病狂地大笑不止。商紂看到妲己笑,心中也是樂滋滋的,絲毫不覺得傷天害理,滅絕人性。
慘絕人寰的殺人手段
紂王殺人的手段實在令人發指,即便讀一讀,都讓人毛骨悚然。
毫無人性的父親
商紂王專制暴虐,胡作非為,為了鞏固政權,就拉攏一批勢力做爪牙。當時商紂任命西伯昌、鬼侯、鄂侯為「三公」,這是商紂宮廷中最高的官職。「西伯」就是周侯。商紂繼續任命周侯昌為西伯,當西方諸侯之長。鬼侯有的書上記載為「九侯」,其諸侯國的位置在今河北磁縣西南,就在商王畿的北邊。鄂侯有的書上作「邗侯」,其諸侯國在今河南沁陽市,位於商王畿的南邊。
鬼侯當了商王朝的三公,喜出望外,受寵若驚。鬼侯有個女兒,生得如花似玉,十分美麗。他知道商紂喜歡女色,為了討好商紂,竟把自己的女兒進獻給紂。一個父親,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把親生女兒往火坑裡推,這樣的人,不但失去了做父親的起碼道德,其結果往往也不會有好的下場。
諂媚不成,招來殺身之禍
果然,商紂看見鬼侯的女兒眉開眼笑,立刻就想動手動腳。鬼侯的女兒早就聽說商紂的荒淫無道,對商紂有一種憎惡的情緒。後來又聽說商紂與妲己整天泡在一起。在酒池肉林中做烏七八糟的勾當,心中更增添了厭惡的感情。現在見到商紂又要來糟蹋自己,便躲閃迴避,公然表示不願干那種事。這一來,惹怒了商紂。當時,妲己正好來到商紂身邊,見鬼侯女兒容貌美麗,商紂喜新厭舊,不禁醋性大發。她一邊哭泣,一邊編造謊言,說鬼侯的女兒早已與一男青年私訂終身。商紂一聽此言,更加怒火中燒,立刻命人把鬼侯的女兒拉出去斬了。商紂又想到,鬼侯竟把這樣的女兒進獻給自己,豈不存心使自己難堪!於是,命人把鬼侯也一起殺了,並處以醢刑,即把他的屍體剁成肉醬。
冤死的鄂侯
與鬼侯一起做三公的鄂侯,平時與鬼侯感情甚好,他聽說鬼侯因為進獻女兒惹出禍來,就立刻來到商紂面前進行爭辯。鄂侯對好友及其女兒的被殺表示萬分悲痛,哭述鬼侯對商王本是一片忠心,他的女兒也是一個忠貞純潔的少女,從來沒有半點不軌。鬼侯效忠商王得到如此下場,這在大臣中將會產生什麼影響!鄂侯的感情激昂慷慨,哭訴聲、爭辯聲越來越大。商紂感到鄂侯態度蠻橫,對自己不尊重,於是,命人對鄂侯處以脯刑,即把鄂侯殺了後曬成肉乾示眾。
商紂一怒之下殺了三人,斬了鬼侯的女兒,把鬼侯剁成肉醬,把鄂侯曬成肉乾,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商紂如此殘無人道,天下的諸侯和人民都對他咬牙切齒,恨之入骨。他的名聲和處境越來越壞。
Ⅵ 關於虞姬的故事
關於虞姬的故事——霸王別姬
楚漢相爭,項羽兵敗被圍,四面楚歌起。夜晚,虞姬夜巡,才聽見這些擾亂軍心的楚歌,忙進帳喚醒大王,一同出帳細聽。
大王聽到了楚歌,不由驚道:「敵軍中多是楚人,定是劉邦已得楚地,孤無退路,大勢去矣!唉!前者我項羽如何能取勝,因為各路英雄各自為戰,孤家可以消滅一處,再佔一處。」
「如今各路人馬聚集一齊合力來攻我,你我困在垓下,兵少糧盡,萬不能守。此番勝敗難定,妃子啊,看此情形,今天就是你我分別之日了。」
虞姬聽此言,早已泣不成聲。帳外烏騅哀鳴,項羽出帳,愛撫著伴隨自,己出生人死的座騎,烏騅眼睛含淚,靜靜地看著主人。
虞姬強做歡顏勸慰丈夫;「垓下之地高崗絕岩,易守難攻,只要我們按兵不動,候得機會,再圖謀也還不遲。」
虞姬又把項羽勸進帳中,喝酒解悶,幾杯酒下肚,項羽慷慨悲歌:「咳!想俺項羽呼!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跟隨項羽多年,從沒見過丈夫如此深切悲涼的歌聲,自知與他團聚的時日無多,穿戴起華貴漂亮的衣飾,手持寶劍,邊舞邊歌:「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一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
項羽飲酒消愁,忽然探馬飛報:「大軍壓境,漢軍分四路圍攻。」項羽立即披掛出帳,探馬又報:「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俱已散盡。」
項羽情知大勢去矣!他催促愛妃穿戴戰袍,快快隨他殺出重圍,這時候虞子期也來保護大王突圍,虞姬不願拖累項羽,鎮靜地叮囑丈夫:「此番出兵,倘有不利,且退往江東,再圖後舉,望大王自己多多保重。」
猛不防,虞姬抽出項羽腰上佩劍,自刎身死。
(6)醢的典故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簡介:
1、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人稱「虞美人」,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據歷史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虞姬不僅長得美麗,虞姬的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劍,也同樣揮舞得輕盈如水。相傳,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會稽郡。
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以山陰(今紹興)為都尉治。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慕項羽英名,嫁予項羽為妻,陪伴左右,亦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得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本名、種族、出生地、生卒時間、與項羽相識的時間、與項羽相識的過程最終結局全都沒有記載。
2、項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
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Ⅶ 醬的歷史出處
王曰:復「舍卿不足為食制,猶不得其醬不食。」乃以介醬呼之。介聞之,輟食而發嘆。王曰:「食以忘憂,奚以嘆為?」曰:「醬,醢也,子路嘗醢矣。——(明)沈周《介夫傳》
譯文:宋王說:「我現在沒有你就吃不好飯,就像沒有醬就吃不好飯一樣。」於是稱呼介夫為「介醬」。介夫聽到了,停止吃飯而嘆氣。宋王說:「吃著美食能忘記憂愁,你為什麼還要嘆氣呢?」介夫說:「醬,就是肉醬啊,子路就曾被剁成肉醬而死。
Ⅷ 「彭越醢為肉醬」是什麼故事呂後為什麼要把他剁成肉醬
提到彭越這個人,首先就會想到他的游擊戰術,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疲我打的靈活戰術和楚國周旋,沉重的打擊了楚國軍需補給。可以說這是一位非常有軍事才能的人,但是至於為什麼後來落得個悲慘的結局,還要從另外一方面說起。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親自帶領著軍隊前去討伐,在途中,漢高祖向彭越徵兵,但是彭越越借口自己生了病,只派了將領帶著軍隊去找漢高祖。那時劉邦十分生氣,彭越的僕人匆忙的逃到了漢高祖那裡,控告彭越有謀反的陰謀。
彭越的首部被砍下後懸掛在城門上,目的是為了告誡眾人,誰都部准許有謀反之心,而更為誇張的是彭越的屍體還被剁成了肉泥,並煲成湯給那些諸侯王們喝下,讓他們知道謀反的下場。所以呂後之後命劉邦殺了彭越是想要絕後患,並且能夠殺一敬百。
Ⅸ 求:關於「虞姬」的故事
資料一:
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史稱名虞,一說姓虞,今沭陽縣顏集鄉人。該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明崇禎年間,虞姬故鄉人民在顏集鎮西首建立虞姬廟,以祭祀這位巾幗英烈。清乾隆年間,鄉人吳九齡、葉祥麟等又為該廟建中殿、後殿,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家鄉人民對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後重遊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憑吊虞姬,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詩,並自註:「相傳虞故沭人也。」其詩雲:
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
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
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民國期間,曾對虞姬廟進行修建。抗戰期間,因兵燹失修而圮毀。
歷史悠悠,千百年來,沭陽民間關於虞姬的傳說佳話頗多;京劇中也有一出震人心弦的歷史悲劇——《霸王別姬》。
虞姬墓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即當時垓下戰場的一隅。
資料二:
虞姬,秦末虞地(今江蘇省吳縣)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善舞劍。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項羽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虞姬
與項羽形影不離,感情甚篤。
秦亡,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公元前二零二年,項羽被劉邦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飲酒帳中,
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起舞,含淚唱出《和垓下歌》,歌雲:「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瘦腰(指虞姬)。」
「霸王別姬」是戰國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
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
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里,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美眉樣子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現代人,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搬演《霸王別姬》,讓她到台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里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於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系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22327659
Ⅹ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戰役和成語典故和計謀
1、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而傳統霸主晉國因為卿大夫相互爭權內耗,大權旁落,無力對外爭雄。
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為了增強晉國國力,重振晉國霸業,率先將智氏的一個萬戶城邑獻與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先後獻出了一個萬戶城邑,而趙襄子拒絕向晉公獻地。
為了討伐趙襄子,晉公命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聯手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並引晉水灌晉陽城。
在晉陽城快要被淹沒時候,趙襄子暗中串通韓、魏兩家,最終韓、魏臨陣反水,以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
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作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
以後,他們又開始瓜分晉國的土地,而晉國的國君,再無半點權威。
從此,中國歷史由春秋時代逐漸過渡到了不以道義為重、而以成敗論英雄的戰國時代。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侶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
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4、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
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
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5、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
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晉陽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問鼎中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平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圍魏救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假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