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三祖僧璨典故

三祖僧璨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10 04:01:53

⑴ 達摩祖師的簡介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專南印度人,屬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1)三祖僧璨典故擴展閱讀

菩提達摩的影響

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凈,當時流行很廣。

⑵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的出處是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出自《新唐書》中的《陸象先傳》,全句比版喻常常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遇事權生非,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煩。

典故:

庸人自擾

陸象先常道:「天下本來沒有那麼多是非,庸人自己心裡不安,才生出許多是非。如果能從心靈的源頭上開始清理,那天下的事就簡單多了。」

這句話後來被概括為諺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及成語「庸人自擾」,比喻本來沒有問題而自找麻煩。

(2)三祖僧璨典故擴展閱讀:

《新唐書·陸象先傳》

陸象先(665年-736年),原名景初,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朝宰相,門下侍郎陸元方之子。

陸象先出身於吳郡陸氏太尉枝 ,早年歷任揚州參軍、洛陽縣尉、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書侍郎,並在太平公主的舉薦下擔任宰相。但他始終不肯依附太平公主,並拒絕參與政變密謀。先天政變後,進封兗國公,出為益州長史、劍南道按察使。後歷任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同州刺史。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陸象先病逝,追贈尚書左丞相,賜謚文貞。

⑶ 三祖寺的歷史文化

春秋時,三祖寺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內,山名皖山,水稱皖水,今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劉徹南巡,在鳳形山東側台地上設壇祭拜,封天柱山為「南嶽」。嗣後,漢宣帝劉洵、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這里來詔祭南嶽天柱山。
三祖寺也曾以它歷史上的輝煌招來了歷代達官顯貴、墨客騷人。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李公麟、陸宰等游寺題詩。至於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呂渭,宋代的李師中、周邦彥、徐俯和范成大,明代的劉基等,他們雖然沒有留下直接吟詠三祖寺的詩篇,但在山谷流泉的崖壁上,卻留下了真跡。 寶志開山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國師寶志和尚與江南雲遊方士白鶴道人都奏請梁武帝,將鳳形山賜之於己,建觀造剎,傳經佈道。武帝知道他們都有很高的法術,命他們各顯靈通,以物為記,得者而居。寶志和尚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手持錫杖,以錫杖卓地為記。白鶴道人手持拂塵,以鶴止處為記。說畢,白鶴道人將手中拂塵拋向空中,頓時化為一隻白鶴。寶志見狀,將手中錫杖擲向空中,頓時化為一條銀色巨龍,尾隨白鶴而去。白鶴飛到鳳形山上空,正要斂翅落地,忽見身後巨龍飛來,嚇得掉頭向東飛去,落在白鹿崗上,寶志收起錫杖,卓土處便湧出一股甘泉,這就是位於寺後的卓錫泉,又名「卓錫井」。寶志便在鳳形山開山建寺,梁武帝賜名為「山谷寺」。白鶴道人在白鹿崗上建起白鶴觀,宋徽宗賜名「真源萬壽宮」 。
卓錫井和白鶴泉仍存,前者在三祖寺圓通門斜對面的天柱山敬老院內,後者在三祖寺東側白鶴崗下真源宮舊址處,都是天柱山的著名景點。
三祖駐錫
南朝齊梁之交,達摩法師從印度渡海將禪法帶到中國,被譽為中國禪宗始祖。達摩與梁武帝應對時話不投機,不歡而散,於是一葦渡江,來到北魏少室山五乳石洞面壁9年,參禪打坐,伺機傳法。後遇慧可誠意求法,立雪斷臂,達摩遂將「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衣缽傳之,慧可因此被尊為禪宗二祖。
僧璨到二祖慧可處請求開示佛法的典故。慧可說:「把你的罪對我說,我為你懺悔。」來者沉思片刻說:「我還說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麼地方?」慧可說:「我已為你懺悔過,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說:「今日見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個僧人了,但不知何為佛法。」慧可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居士領悟地說:「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在於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聞言,十分喜悅,深器來者,即為剃度,高興地說:「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僧璨隨二祖慧可南遁隱居,往來於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間長達15年之久,後接衣缽,是為禪宗三祖。隋開皇十年(590年)僧璨正式駐錫山谷寺,公開弘揚禪法。
始創禪宗
僧璨對禪宗的漢化改造發展,有幾個明顯的表現。其一,變面向達官顯貴為面向下層群眾。佛教初入中國,信仰接觸者多為貴族,僧璨改變靠上層弘法的方略,變為在村夫野老中隨緣化眾;其二,變在都市城廓建寺院為在深山僻壤佈道場;其三,變居住無常的「頭陀行」為公開設壇傳法;其四,變「不立文字」為著經傳教。禪法初傳,有「不立文字」之說,主張靜坐安心漸悟。僧璨在公開弘法的同時,精心著述《信心銘》,以詩體寫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從歷史與現實,祖師與信徒、教義與修持的結合上,闡明義理,大開方便,應機施教。有學者稱《信心銘》是禪宗第一部經典,與《六祖壇經》並稱最中國化的佛門典籍,為禪宗以文字總結其修習經驗開創了理論先河。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支派,自達摩西土東來,二祖慧可斷臂求法,傳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國化,暢行於世,成為漢傳佛教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之一。 宋代張同之:飛錫梁朝寺,傳衣祖塔丘;石龕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風起,長年澗水流;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
白居易《題天柱峰》:太微星斗拱瓊台,聖祖琳宮鎮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斗開。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⑷ 三祖到底是什麼

應該說的使禪宗三祖僧璨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謁二祖慧可(487-593),北齊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當時僧璨已經40多歲了。以後,他就隱居於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滅佛期間,僧璨隱居於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十多年來無人知曉。隋開皇十二年(592),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拜師,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僧璨說:「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僧璨說:「何更解脫乎?」於是道信大悟。 僧璨(510—606)被稱為禪宗三祖。他到二祖慧可處請求開示佛法的典故,見於《祖堂集》記載:北齊天保初年(550)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處。求曰:「弟子身患風疾,請和尚為我懺悔。」慧可說:「把你的罪對我說,我為你懺悔。」來者沉思片刻說:「我還說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麼地方?」慧可說:「我已為你懺悔過,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說:「今日見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個僧人了,但不知何為佛法。」慧可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居士領悟地說:「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在於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聞言,十分喜悅,深器來者,即為剃度,高興地說:「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僧璨隨二祖慧可南遁隱居,往來於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間長達15年之久,後接衣缽,是為禪宗三祖。隋開皇十年(590)僧璨正式駐錫山谷寺,公開弘揚禪法。
禪宗師承 一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⑸ 達摩祖師流支三藏叫什麼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
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⑹ 僧璨的師承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謁二祖慧可(487-593),北齊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當時僧璨已經40多歲了。以後,他就隱居於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滅佛期間,僧璨隱居於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十多年來無人知曉。隋開皇十二年(592),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拜師,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僧璨說:「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僧璨說:「何更解脫乎?」於是道信大悟。
僧璨(510—606)被稱為禪宗三祖。他到二祖慧可處請求開示佛法的典故,見於《祖堂集》記載:北齊天保初年(550)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處。求曰:「弟子身患風疾,請和尚為我懺悔。」慧可說:「把你的罪對我說,我為你懺悔。」來者沉思片刻說:「我還說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麼地方?」慧可說:「我已為你懺悔過,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說:「今日見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個僧人了,但不知何為佛法。」慧可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居士領悟地說:「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在於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聞言,十分喜悅,深器來者,即為剃度,高興地說:「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僧璨隨二祖慧可南遁隱居,往來於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間長達15年之久,後接衣缽,是為禪宗三祖。隋開皇十年(590)僧璨正式駐錫山谷寺,公開弘揚禪法。

⑺ 求基三各門派別稱及由來~~

【ps:太限字數了 未完待續 樓主要繼續看的話請點一下追問】
純陽
武學特點: 純陽武學融合了道家真諦,萬法自然,隨心所欲之間不但可將自身內力如意運轉,更可用自身能力構造出一片太極氣場,攻守如一,進退自如。隨他敵強敵弱,順其自然,自以不變應萬變。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598年),太宗李世民降世在他們回太原的路上。剛到太原,便有一道人拜訪,說這嬰兒將來必救世濟民,遂取名"世民"。爾後,道人又贈予李淵一書:《開元典論》。李世民從書中逐漸悟出了開國之道,便是這一書,給予李世民打江山很大的幫助。
可惜的是,《開元典論》大部分內容講的是如何打江山,治國方面卻談之甚少。但照那道人所說,這世間必還有一部講治國之道的寶典,道長留詩曰這部寶典必出 "純陽"。於是太宗登基後派人四處尋找叫純陽的地方或人,終無果。後來的君主皇子都已忘卻此事,唯有一人卻注意到這一伏筆,那便是皇子李隆基。李隆基當時 只有十五歲,正是武後當權,皇子們提心吊膽,只能乖乖待在宮里讀書,李隆基卻暗下決心要把這一典論找到,遂偷偷派親信四處打聽。
在一個意外中,李隆基查到,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有一進士中榜後卻立刻辭官,他名呂洞賓,號純陽子。李隆基隱隱感覺到此人便是詩中所提的"純陽",便讓人四處尋找這純陽子。奇怪的是這純陽子卻自己飄然上門了,給李隆基送來一本《大統典論》,講的全是治國之道。
但好景不長,李隆基獲悉,武則天手下一密探狀告李隆基欲反武後。武則天不假思索,立刻派她最信任的神策軍侍從暗中處決李隆基,但那侍從卻反過來被李隆基 和純陽子殺死。李隆基知道瞞不過去,便主動負荊請罪,並在眾大臣面前獻上《大統典論》,慷慨陳詞道:自己正要獻上《大統典論》,半夜卻有人來盜,不得已殺 之,後才發現是神策的人。武則天無計可施,此事便不再追究。
這武則天本來就好拜佛主、神仙,見到純陽子肯定不會放過,便要他為自己祈福。純陽子也不推辭,遂為武後(實則為大唐江山)祭天,又留在宮中講道兩日,武則天非常滿意純陽子,對他大大嘉賞。李隆基趁此機會向武則天提議:為純陽子在京城附近建座道觀,好天天為皇室祈福,以後皇上或者後宮去進奉時也會更方便;而且純陽子是得道高人,若不好好對待,實是朝廷的損失。年老的武後沒有考慮過多,只盼自己延年益壽,焉有不允之理?呂純陽對於這些宮廷斗爭倒也不排斥,欣然答應。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呂洞賓在朝廷支持下,於華山建立純陽觀。玄宗即位後,純陽得到更大的發展。
呂洞賓共收了六個弟子。其中,謝雲流和李忘生是純陽還未建成便跟著呂洞賓修道了,兩人跟著師傅做了好些事情,所以三人感情很深。景龍元年六月(公元710年),唐中宗去世,韋後臨朝,立子重茂為帝。睿宗之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圍殺韋後及安樂公主,逼重茂遜位,擁立睿宗。很不幸的是,謝雲流與李重茂乃是摯友,因而謝雲流也被認為是韋氏余黨。因謝雲流的武功早已遠超同輩同門師兄,於是宮中徑直向純陽教頒下詔書,令之擒拿謝雲流。
呂洞賓雖然知道徒弟所為,但畢竟疼如骨肉,怎麼忍心將謝雲流交出去,但朝廷要人又不能不給。呂洞賓找來李忘生,二人商議如何既保住謝雲流,又不致與朝廷沖突。思來想去,還是決定讓謝雲流出去躲躲,至於朝廷則由呂洞賓自己進京面聖獨自承擔此事,只求放過純陽弟子。李忘生捨不得師傅,忍不住責怪大師兄。呂洞賓只說:「事已至此,總要有人承擔,可不能為了(我)一個人,讓純陽眾多弟子受苦……」謝雲流在門外恰好聽到師傅和師弟最後的這番對話,以為師傅要將自己交給朝廷,轉身就走。呂洞賓聞聲追出,謝雲流更是施展輕功要擺脫師傅,呂洞賓知其誤會,急忙趕上,謝雲流只當師傅要抓自己給朝廷,情急之下出手打了師傅一掌。毫無防備的呂洞賓被已有自己七分火侯的謝雲流震退三步,謝雲流連忙奪門而出,眾師兄弟見謝雲流如此,皆指責他的不是,但只有呂洞賓清楚並能體諒謝雲流當時的心情。唐玄宗知道如此後,也不便再追究了。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忘生剛接手純陽。丐幫這時正欲聯合武林各派打擊明教,少林不肯出手相助,丐幫遂轉而向純陽。李忘生聽從於睿的建議,不但拒絕了丐幫,反而好言相勸讓丐幫打消此次爭戰。後來,丐幫和唐門大敗於楓華谷,丐幫便懷疑是純陽作祟,可一直苦於無證據。

七秀
武學特點: 七秀作為純女性門派,招式華麗而不繁瑣,曼華絕倫的舞姿當中暗藏種種玄機,或者弱敵於無形之處,或者助友於轉瞬之間,眼花繚亂讓人防不勝防,常常能在出人意料之時決定戰局的傾覆...

話說回神龍年間,那時江湖上還沒有七秀坊這個地方,但武林中出現了一名奇女子,人稱公孫大娘,大娘還有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同胞妹妹,但江湖上能分辨她倆的人沒有幾個。公孫氏的劍舞在當時可以說是名動天下,就連當朝皇帝唐中宗都不免在一年內連下七道聖諭招大娘入宮只為一觀公孫氏劍舞,公孫二娘請旨入宮。數年後二娘出宮那天唐中宗以揚州樂坊相送。為求劍舞絕藝不至失傳,她們在瘦西湖畔建立了七秀坊,將劍舞絕藝發揚光大。
十餘年後,公孫大娘和二娘沒有辜負中宗的期望,她們在中年後收養的二十個孤女如今在江湖上的名氣直追她們當年,人稱「七秀十三釵」。她們無一不是色藝雙修的絕佳女子。無論是當今的達官貴人,還是各大門派的英年才俊,都以能一睹芳澤為榮。
七秀坊也是這時候才定名的。一時間,七秀坊成為與萬花谷、長歌門齊名的大唐三大風雅之地。有關公孫氏的劍舞與故事有杜工部的詩為證: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杜甫
如今公孫大娘和二娘早已不問世事,七秀坊已經完全交由七秀之首葉芷青管理。七秀坊與別的門派不同,徒弟基本上是由七秀十三釵每年在江湖上救來的孤兒與被男人傷了心的年輕女子。而她們最痛恨的也是輕薄與薄情寡義的男子。
曾經日本遣唐使呂庵賢在七秀坊內醉酒鬧事,被削去了耳根。回國後向天皇這樣介紹:「唐朝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尤其是那個叫做七秀坊的地方,我以天照大神的名字發誓,那裡的唐人女子真是無與倫比……」

少林
武學特點: 少林武學講究以禪入武,禪武結合。招式大開大闔,穩重而不遲滯,一招一式之間無不充斥佛光普照之意,修行到後期更可將氣勁運於全身,金剛護體,即便被打中,對手也會受到極大損傷。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當時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而來,得到虔信佛學的孝文帝的禮敬。跋陀見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的嵩山很像一朵蓮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養跋陀。後來又過了三十餘年,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廣羅弟子,傳授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開山祖師。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時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見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少林寺自從李世民還是秦王時就與李姓王朝結下不解之緣。少林僧兵起初只是一個為維護寺院不受社會戰亂侵擾而建立的武裝組織。至隋末唐初,隋將王世充擁兵東都稱帝,國號為鄭,並命其侄王仁則為大將軍,在柏谷庄設重兵建城池,以阻擋秦王李世民東進。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高祖李淵命其子李世民統領諸路軍馬前往征討王世充,李初戰失利,此時,駐守柏谷庄的少林武僧志操、惠錫、曇宗等十三名武僧因不滿王仁則侵佔少林寺封地,「率眾以拒偽師」。曇宗等十三武僧夜間攻入鄭兵大營,生擒王仁則,獻於李世民,為秦王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世民登基後對少林武僧大加封賞,賜少林寺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十三棍僧俱受封賞,封曇宗為大將軍。
此後歷經戰爭洗禮,少林武功日趨成熟。武則天一代時少林更是千方百計保存李氏血脈,與天策府一起成為李家的堅實後盾。光明寺一戰,少林眾僧大顯神威,少林武學正統之威重現江湖。自那以後,誰都知道要想與大唐為敵,必須先過少林寺這一關。到了楊國忠這一代,更是欲將少林這個對朝中許多大臣都有影響力的門派鏟除,他一面控制神策軍打壓天策府,一面從天竺請來迦蘭高僧,以圖在信仰上將少林擊倒。

天策
武學特點: 天策武學不同於其他武林門派,天策武功往往直接由戰爭中的技擊演化而來,實用性極強,招招致命,沒有一丁點花哨之處。再配合天策府獨有的兵書陣法和馬上戰斗,進退自如,威力驚人,霸道無比。

坐落在洛陽的天策府是李世民還在做秦王時就設立的組織,後隨李世民稱帝成為機密機關,負責江湖事宜。雖然經過武周一代的極力打壓,天策府還是成為大唐王朝在江湖上的一支秘密代表。明教勢力的日益擴張早就落在官府眼中,玄宗上台之後立刻頒布了《破立令》,宣布明教為非法,明教與天策的沖突在所難免。光明寺事件爆發,天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擊明教高層聚集地,直接擊殺明教四大法王及許多高層,明教損失慘重,僅以教主一人身免,明教不得以西遷。自此之後,天策府「東都之狼」的外號不脛而走。
天策建自太宗李世民之手,人數不多,但個個都是精兵。在這些男兒好漢眼裡大丈夫就該精忠報國,「苟利國家,不求富貴」。他們不願過多地浪費時間,總要在自己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的事。他們行色匆匆似乎總有忙不完的事,接到任務後騎上棗紅馬賓士而去。在院後教頭帶著弟子習武,他們偶爾喝酒卻不會喧嘩,站崗的時候一絲不苟,待人待事剛正不阿,仁慈善良。
他們身著厚甲重鎧,是大唐帝國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加入江湖多年,但是內部還保持早期天策府的軍隊編制。自軍師、教頭以下,各類軍士一應俱全。他們心中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善與惡、正與邪。沒什麼宗教信仰,但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那就是一切以李唐王朝為本。
作為一支進入江湖的官府力量,天策府眾人一直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境地:對內,他們是混跡江湖的武林人士;對外,他們又是大唐官府的維護者,兩邊都對他們敬而遠之。但是,他們不在乎,因為,他們是狼!狼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在他們心中,沒有比維護自己理念更為重要與崇高的了。為了維護大唐的安定,他們願意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即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也在所不惜。
天策府的強大是有目共睹的,這主要得益於它的槍術。盡管天策府的領導者中也有少林、霸刀等名流的武功高手,但天策府大部分成員都是進入天策後才學習的槍士。天策府武學與平常武功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實戰武藝。總教頭楊寧在教授武術時雖用的是木槍,但一招一式都從怎樣在戰場上使用著眼。天策府從不強調招式或是原則,只要求找到對手的弱點,快速出招,將對手一擊必殺。除了李承恩、楊寧等人外,天策府的其他人實力也很強。雖然怎麼說都是被正統武林看不起的武功,但這些軍旅出身的人實力不在其他俠客之下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令天策府強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名的集體戰術。由於當時天策府的主要對手是單個的過激志士,所以天策府在人數上是占優的。根據經驗,李承恩把天策府編成天殺、天槍、天盾、天弓四營,除了天殺營是獨立行動以外,其他三營協同作戰,每隊十四人許,由各隊隊長帶隊巡邏,副統領輪流統一指揮各隊。隊士們統一行動,堅決避免一對一的戰斗,而要以眾擊寡。平時,天策府里就常進行這種集團戰斗的演練,戰斗時,誰吸引注意,誰迂迴到後面,互相掩護,一切都井井有條。這種戰術是李承恩的發明,它大大減低了傷亡,成功地掩蓋了個別隊士的較差實力。

萬花
武學特點: 萬花武學最精妙之處乃是點穴截脈,可控人生死於一線。通過將精湛醫術與點穴手法結合起來,既可為夥伴療傷續命,穩定戰局,也可挺身而出,用精妙手法制敵控場,實乃掌控全局第一武學。

大唐開元二十三年,萬花谷主東方宇軒游歷四方,恍惚間誤入秦嶺青岩,嘆西部山間竟有如此仙處,於是招納賢士在此居隱,並命之為"萬花谷"。
萬花谷可以說東方宇軒一人建立的門派,他憑借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籠絡天下奇人異士,一時間,萬花谷成為大唐時期思想最超前、氣氛最自由的地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花谷以其兼容並包的寬容態度,成為各種思想各種特長人才的聖地。
東方宇軒琴棋書畫無一不曉無所不精,建立萬花谷後,常常邀請社會名流以及武林高手到谷中下棋品茗,飲酒彈琴。久而久之,萬花谷竟成為江湖上第一風雅之地,許多厭倦了武林生活、官場險惡的名士們紛紛選擇到萬花谷隱居。萬花谷之名盛,幾乎可以和當時的長歌門相提並論。但是萬花谷又與長歌門有所不同,長歌門是騷人墨客聚集之所,講究的是詩詞歌賦,吟詩作對等風雅之事,而萬花谷則可以說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各種奇人異士都可以在萬花谷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但是既然踏入江湖,就很難做到不問世事。江湖上很快傳出萬花谷主東方宇軒其實是俠客島方家的人,因為某種原因來到中原,一時間俠客島這個名字又在武林引起一陣新的騷動。
據說《萬花秘笈》共分為《總綱》、《武經》、《棋經》、《書經》、《醫經》、《琴經》和《雜經》七部分。這是隱居在萬花谷的能人異士們耗十年之功嘔血完成,內容博大、所蘊精深,其中《武經》與《醫經》是武林人士最為關注的。
萬花谷醫術之神奇是眾所周知的,人在江湖行走,難免有各種傷病,據說《醫經》所含醫術有起死回生之效,而且更關鍵的是,萬花谷的醫術是五毒毒術之剋星,受夠了五毒之苦的武林人士更是恨不得早日拿到《醫經》。
但是最讓大家關注的還是《萬花秘笈》中的《武經》,原本倒也不打緊,但是據有人從隱元會高價收購的消息,說他把一部分方家的武功心得寫到了《萬花秘笈》之中,一下子勾起大家當年的回憶。一時間,萬花谷成為了武林的焦點。

藏劍
武學特點: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輕劍游龍,翩然千里。藏劍武學深諳劍之極意,藏劍弟子身配輕重二劍,運使如意,可快速切換不同運劍心法。大巧似拙,舉輕若重,令敵手迷惑於藏劍山莊的深奧劍法之中而無以應對。劍有鋒而形不露,以心為劍,是為藏劍。

藏劍山莊的歷史並不久遠,傳到現任莊主葉英也只是第二代而已,但是藏劍山莊之名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中緣由多為藏劍山莊所設立之名劍大會。名劍大會十年一次,每次都會擇當時武功最強之士贈予藏劍山莊十年來精心打造的寶劍一把,此劍不但鋒利絕世,且打造之法獨特,普天之下絕無相同之劍,第一次名劍大會以來,能夠持有藏劍山莊十年一鑄之劍,在江湖上已然成為身份與榮耀的象徵。
大周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江南名俠葉孟秋第三次離家遠赴長安趕考,然天意弄人,葉孟秋題詩犯忌,空手而回。從此以後朝堂中少了個舞文弄墨的儒吏,江湖之上卻多了一個叱吒風雲的門派。葉孟秋歸來之後,便棄了葉家三代以來求取功名的心思,一心求劍,大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他在杭州西子湖畔大興土木,建造了如今名動天下的藏劍山莊。
「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景龍三年二月初二(公元709年)青龍節,葉孟秋發下藏劍邀劍貼,以品劍為名,舉辦名劍大會,而恰逢此日也正是霸刀山莊例行揚刀大會之日,霸刀山莊乃百年名門,藏劍此舉,其時江湖中人看來不啻以卵擊石,但正所謂「勝敗豈無憑,興亡誰人知」,世事向來叵測難料,當年霸刀山莊竟然沒有名刀問世,而葉家乃是江南鑄劍世家,藏劍山莊所出之「御神」劍卻是莊主江南大俠葉孟秋親手操刀,經多道繁雜工藝,歷時三年精煉而成,早已被傳為江湖十大名器之一。是故該次名劍大會應者雲集,公孫大娘力壓群雄,得獲此劍,藏劍之名也藉此愈加顯赫。
其後每隔十年,藏劍山莊皆要舉辦名劍之會,三十餘年以來,「御神」、「正陽」、「碎星」、「殘雪」、「流風」天下五劍逐一現於江湖,每把名劍問世,必在江湖上掀起軒然大波。
葉孟秋生有五子一女,半數經歷坎坷,葉家看似風光無比,實則自有其難言苦楚。
開元十七年(公729年),葉孟秋傳位於長子葉英,葉英於第二屆名劍大會之上,以少壯之年獨斗明教法王莫言笑,葉家四季劍法聲名大噪。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藏劍山莊三莊主「無雙劍」葉煒與霸刀山莊柳文虎在霸刀山莊大戰,雙雙重傷。
同年,藏劍葉蒙為替三哥報仇,獨闖霸刀山莊,周身大小傷口三百多處,「血麒麟」之名遍傳江湖。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第四次名劍大會上,藏劍山莊大小姐葉婧衣神秘失蹤,藏劍至今仍四處搜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藏劍風流五公子葉凡攜唐門門主次女唐小宛離家私逃,唐門盡遣弟子追拿不果。
藏劍山莊建庄以來,行事有理有軌,庄中名俠輩出,待到天寶年間,藏劍葉家已與蜀中唐家、霸刀柳家、長歌楊家,並稱四大世家。

五毒
武學特點: 五毒武學融合苗疆蠱術與五毒毒術,控蟲之術。通過對毒和蠱的神秘運用,以各樣奇詭之劇毒攻敵,以蠱術療傷續命,盡在鼓掌之間,更可操控五種毒蟲,聖蠍,玉蟾,靈蛇,風蜈,天蛛,為苗疆不傳秘技。

五毒教(內部自稱五聖教)是一個歷史悠久,非常神秘的組織。就連他們自己許多教眾都不知道五聖教是怎麼創立起來的,對於中原武林來說,五毒永遠是一個最神秘的門派,他們自給自足,一般不涉足中原,但是一旦惹是上他們,除了一死,別無他法,不然五毒將會對你追殺至天涯海角,再加上五毒難以解釋的施毒之術,常常殺人於無形之中,五毒成為武林人士最不願意招惹的門派。
而離五毒最近的唐門為了牽制五毒的發展(其實這只是個比較好的理由,他們更看中的是五毒制毒煉蠱技術),唐門門主就暗暗策劃了兩年前的五毒的分裂。
七年前五毒教主魔剎羅的突然失蹤,五年後帶著一個與漢人所生的女兒曲雲回來,並欲立為新教主。有漢人的血統也好,還是唐門的唐淑燕挑動也好,還是年青曲雲難以服眾也好,右長老烏蒙貴發動了叛亂,並乘亂擊殺舊教主魔剎羅(但至今仍未發現屍體,五毒弟子都相信她沒死),但最後被右長老艾黎鎮壓成功,不得不逃出五毒,自立了一支天一教,不但如此,烏蒙貴為報前恥,居然勾結南詔,並用偷出來的最高蠱術秘方《屍咒》研製屍人,意欲重回五毒。而由於五毒奉為至寶的《屍咒》失傳多年,而且復雜無比的煉制過程,導致第一批屍人的煉制失敗,但經過過後的幾次煉製成功過後,烏蒙貴決定要製造更強大的屍人,所以決定去中原用武林高手做屍人的原型,這也導致苗人在中原武林的惡名招彰,但漢人有怎麼能分清誰是天一誰是五毒的弟子呢?而五毒弟子也是痛恨漢人的狡詐加上語言的不便,更是懶得解說什麼,如此一來仇恨也越積越深。
俠士們即將開啟一個嶄新的旅程,伴隨著新的劇情,新的挑戰,一片廣袤且神秘的巴蜀場景等待著俠士們的探索。

唐門
武學特點: 唐門武學以暗器和機關聞名江湖。在戰斗中,唐門善於利用可變形的千機匣和神出鬼沒的身法,消無聲息地布置各種機關陷阱,再配合各種遠程的淬毒暗器、弓箭,使之變幻莫測,威力驚人。

唐門最初是刺客世家,但只在川蜀一帶出沒。他們善用暗器,神出鬼沒,讓當地人驚恐不已。貞觀之治,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當刺客已經不能滿足唐家的日常需要。唐家為了繼續生存便開始涉足商業,並從此不斷壯大。唐門的名氣也開始越傳越大。
唐家發展至今,已經有很多的支派。有的支派在唐家幾乎沒什麼地位了,只是掛個唐姓而已。有的支派則世襲負責唐家的買賣。主要的支派住在內堡,其他的都安排在外堡。現任門主唐傲天那一支,還有唐門四老其餘的三支,都是現今唐門最有地位的支派,他們掌管唐門一切事務。唐門男子每代都有自己的輩分。如上一代是「懷」字輩,門主這一輩是「傲」字輩,而下一輩是「無」字輩。內堡的唐姓才有資格排輩份,學唐家所有的武學——只要你有天賦能學完。而其餘的唐姓只能修習唐家入門的武功。
唐門門主並非世襲,而是由門主以及四老從所有唐家子弟中精心挑選出來,然後是幾年的培養,直到上代門主退了才可繼承。而門主和四老平常因為日常事務繁忙,在挑選下代門主的事情上,老太太(門主的母親)往往起了關鍵作用,所以門主的妻子也是要精心挑選,須得精明能幹,沒有私心方可被納入唐家。然而,唐門的門主卻並不是能呼風喚雨的,門主的一個決策若是四位長老都反對,門主便不可任意而行。
六十餘年前唐家出了個不出世的武學齊才,名叫唐簡小夥子在十八歲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出道,在江湖上的二十年間未嘗一敗,最難得的是行俠大江南北,讓唐家的聲望一下傳便了中原,成為當時武林中的第一大家。當時江湖上最熱門的話題是唐簡、方乾這兩個新起之秀誰的武功更高。可惜的是這永遠只能是一個謎。提起唐簡那有兩個謎是不得不說的:一是,是除了暗器功夫了得外,不知道為何唐簡的劍法也甚為高強,但這劍上的功夫並非唐家所傳。二是,當年三十八歲長安三年(公元703年)如日中天的唐簡竟然金盆洗手退出江湖,並在那之後就離家出走,到現在誰也沒有人再見過他,唐家對此也是諱莫如深。這兩個謎好像到今天也沒有被人解開,就連隱元會對這兩個謎開出了五千兩黃金的價錢。
唐簡留有一獨子名傲天,由於母親早亡,帶大傲天是他奶奶(江湖上人都尊稱唐老太,江湖輩份非常高,如今正好九十九歲),唐傲天小的時候父親就已經是大家心中的大英雄,名鎮中原的川中大俠了,從小在心中父親就是他的偶像。唐傲天非常聰明而且於武學上也非常有天賦,愛爭強好勝的他在十二歲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的時候已經在唐家同輩中鶴立雞群,被公認為唐家下一代的門主最佳人選。可惜隨之而來的是父親唐簡退出江湖的消息,在那之後他就再也沒見過父親了,年少的他由唐老太幫著打理了數年家務,在二十八歲那年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正式當上了唐家的主人。
可惜這時的江湖已經不是唐傲天認識的那個江湖了,武林中群雄並起,包括很多新起的門派,像萬花谷、丐幫、藏劍山莊等等,這些門派一時間的聲望威名都蓋過了唐門,從小心高氣傲看著父親威鎮群雄長大的唐傲天怎麼能吞下這口氣。當初父親還在的時候,就有人言,「唐簡雖然厲害,卻遜於方乾」。當初,年幼的唐傲天聽了就心中不服。而今方乾的兒子東方宇軒,在那麼短的時間建立了萬花谷,而且威名遠揚。而唐家卻依然如故,唐傲天總覺得對不起父親。父親的聲名已在江湖隕落,而唐門也已開始不為人所關注。唐傲天開始施行一系列的計劃,重振唐門威名。
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七月廿七,丐幫與唐門聯盟在長安城外的楓華谷和明教展開決戰,由於聯軍的計劃已被明教事先知曉,在明教的埋伏與機關之下,聯軍遭到重創。唐門元氣大傷,門主唐傲天失去雙腿,死了一位長老及唐傲天的兩位兄弟;丐幫高手死傷大半,幫主下落不明,郭岩接任幫主。丐幫認定這其中有內奸,便四處搜尋證據,最後懷疑是唐門搞的鬼。憤慨的丐幫弟子欲西去挑戰唐門,卻被唐無影的到訪打消了念頭。唐門和丐幫恢復往日的平和,但實際上,這沖突的陰影已埋在兩派人的心裡,無法抹去。

明教
武學特點: 明教武學由教主陸危樓所創,出招之時如有日月之威,往往能從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動摧枯拉朽般之攻擊,防不勝防。堅定的信仰則可令信徒受到明尊護佑,身化琉璃妙相,常常令敵人難以捉摸,攻擊落空。即便遭受攻擊,也能從敵人身上獲取新生的活力。

明教本為波斯瑣羅亞斯德教三大長老之一穆薩·哈賈尼,漢名陸危樓一手所創,穆薩創教的原因要從瑣羅亞斯德教派教義說起。
瑣羅亞斯德教教派歷史悠久,Zoroaster(約公元前628~約前551) 是古波斯的宗教改革者,瑣羅亞斯德教創立人。「瑣羅亞斯德」出於古代希臘語,古波斯語本作「查拉圖施特拉」(Zarathushtra)。瑣羅亞斯德教傳入波斯後,勢力發展極為迅速,教主總令教中諸事,三大長老負責弘揚教義,而教中聖女乃是教派的精神象徵。
襖教三大長老分別是「暗星長老」伊瑪目(三大長老之首),「寒日長老」霍桑·阿薩辛,「影月長老」穆薩·哈賈尼(漢名陸危樓)。
霍桑·阿薩辛精通繪畫、技擊、宗教、醫學、幻術、天文、數術諸多才能,居寒日長老之位。
穆薩·哈賈尼(陸危樓)精通中華、波斯、日本等多國語言,自幼學富五車,且因家世之故,具有非凡的商業才能,因而他雖是中華血統,卻憑借過人的才華在教中被選為影月長老。
他們兩人在波斯均是舉國聞名之人,擔任長老數年來在波斯廣播教義,令祆教好生興旺。而相比之下,伊瑪目雖然和二人同列教內三大長老,但身負在鄰國傳教之任,常年居於波斯國外,波斯教內教外,「暗星」長老之名卻從來不顯。

⑻ 中國六位佛祖的故事

一般佛教說的「六祖」是禪宗六祖,六位祖師,而不是六位佛祖。禪宗六代祖師之統稱,即一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從3000年前到9000年後,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位佛祖所傳法。

釋迦牟尼的故事: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有個叫迦毗羅衛的小國。國王名凈飯,王後名摩耶凈飯王性情淡泊,撫恤百姓,深受人民愛戴,摩耶王後,端莊秀麗,然而,時光流逝,仍是膝下無子。

王後郁傷不止一日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她的右脅進入身體,顧見自身,如日月照,見此端相,廓然而覺,不久摩耶王後就懷孕了。

摩耶王後懷胎十月,正值四月初八日,風和日麗,舂光明媚,引諸婇女游監毗尼園大吉祥地,園中有一大樹名波羅義,樹枝柔軟低垂夫人即舉右手攀彼樹枝,遂生太子名悉達多,當時天上的帝釋將精細殊妙的喬屍迦衣里在手上,用來承接太子。

四大天王抱看太子放在聖母面前,太子不用人扶朝東、南、西、北四方吝走了七步,舉足出大連華觀自四方,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旨苦,吾當安之。是時九龍吐水浴太子身,不料太子出生七天母親摩耶於後便不幸去世了凈飯王悲痛不已。

(8)三祖僧璨典故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簡介: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逝世。

佛光普照來源:

釋迦牟尼靜坐菩提樹下得大覺悟後,創立了佛教基本教義,他廣收門徒,組建僧團,度人不計其數,總計其一生,說法四十餘年,談經三百餘會,功德無量。自他滅度後,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學理,編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經。

他的生平事跡,也隨著佛教在亞洲地區的傳播而流傳開來,並逐漸被後人賦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為法力無邊的佛祖。

我國漢族地區人們習俗上稱他為如來佛,如來,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循此真如達到佛的覺悟。「如來者,乘如寶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⑼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是何意啊

「達摩來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源夫。」的意思是達摩從印度來中國的時候沒有帶來任何經卷,帶來的是「以心傳心」的佛法禪法。

出處:《禪宗七祖談禪》:「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

譯文: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的時候沒有帶來任何經卷,帶來的是「以心傳心」的佛法—禪法。如果要從紙堆上來尋求佛法,就算墨水裝滿了洞庭湖,也寫不完佛法的經典。

(9)三祖僧璨典故擴展閱讀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寓意

世人多喜歡從經文典故里學習佛法,卻不知佛法是要身心參悟修行而來,並不是枯坐空談讀書可求。

佛家的宗傳「禪宗武學」,是禪武合一的功夫。通過武學來強化筋骨,再通過參禪悟化來開啟智慧天真,使文武合一,以致天然。

這句佛門偈頌,極言返觀內照,觀心自在,即心即佛的般若風光,說的是佛性就在心頭,不假外求,而且佛法不是光用來紙上談兵的,是完全可以用來實踐、應世的。

⑽ 江西詩派「一宗三祖」

「一祖三宗」:杜甫稱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

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詳見謝思煒《呂本中與江西宗派圖》(《文學遺產》1985年第三期)把以黃庭堅創作理論為中心而形成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

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把黃、陳為首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



(10)三祖僧璨典故擴展閱讀:

文化影響

「點鐵成金」是其對杜甫重要的繼承。常襲用前人詩意而略改其詞,崇尚瘦硬風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見的字面,務求爭新出奇。他們反對西昆派講究聲律和詞藻,因此努力在藝術技巧上進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脫離現實的新的形式主義道路。

總之,在蘇軾和黃庭堅以後,陸游等中興四大詩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間,江西詩派的崛起是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現象。

江西詩派自身的演變同時也代表著北宋詩風向南宋詩風的轉變。這種演變,固然受到了靖康之變等外部因素的激發,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詩歌自身的發展規律。

江西詩派是宋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已經非常顯著,如當時的汪藻等人雖然沒有被看成詩派中人,但他們在創作中也受到黃庭堅和陳師道較大的影響。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