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孫武寓言故事

孫武寓言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9 23:41:49

❶ 誰知道有關諸子百家的寓言故事(3-5個),成語(30-50個),名言(10-20個)

.「諸子百家」和寓言故事
《鄭人買履》—《韓非子》(《濫竽充數》—《韓非子》
《買櫝還珠》—《韓非子》)《守株待兔》—《韓非子》
《杞人憂天》—《列子》)《歧路亡羊》—《列子》
《兩小兒辯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
《匠石運斤》—《莊子》)庖丁解牛》—《莊子》
《陷井之蛙》—《莊子》)《東施效顰》
成語

哀而不傷《論語》 安不忘危《周易》 安常處順《莊子》
揠毛助長《孟子》 濫竽充數《韓非子》 守株待兔《韓非子》
杞人憂天《列子》 買櫝還珠《韓非子》 愚公移山《列子》
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東施效顰《莊子》 安如磐石《荀子》
拔毛連茹《周易》 白駒過隙《莊子》 百戰百勝《孫子》
半途而廢《禮記》 飽食終日《論語》 抱關擊柝《孟子》
杯水車薪《孟子》 比肩繼踵《晏子春秋》 避實就虛《孫子》
鞭辟入裡《論語》 變化無常《莊子》 冰炭不相容《韓非子》
兵不厭詐《孫子》 兵貴神速《孫子》 並日而食《禮記》
並行不悖《禮記》 博聞強志《荀子》 跛鱉千里《荀子》
不豐不殺《禮記》 不共戴天《禮記》 不苟言笑《禮記》
不教而誅《論語》 不近人情《莊子》 不可終日《禮記》
不愧不怍《孟子》 不肖子孫《莊子》 不亦樂乎《論語》
不恥下問《論語》 溫故知新《論語》 學而不厭《論語》
誨人不倦《論語》 擇善而從《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
採薪之憂《孟子》 察言觀色《論語》 沉魚落雁《莊子》
寵辱不驚《老子》 出生入死《老子》 出爾反爾《孟子》
川流不息《論語》 創巨痛深《荀子》 春露秋霜《禮記》
刺刺不休《管子》 從容不迫《莊子》 從心所欲《論語》

大惑不解《莊子》 呆若木雞《莊子》 道聽途說《論語 ,
名言

1、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者也。(孟子)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9、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0、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蘭;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1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14、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1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

18、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19、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孔子

20、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21、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為易;不學,則易者亦為難;

22、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2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26、君子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

27、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2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董仲舒

29、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淮南子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

3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3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❷ 寓言故事中的「日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章一開頭就像講故事。作者說起一個盲人不識太陽。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太陽,就向有眼的人打聽。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以這個比方向盲人解釋,本不算錯;可是比喻總是蹩腳的,打比方的人沒有考慮到銅盤有聲音而太陽沒有聲音。「扣盤而得其聲」,盲人一敲盤子就聽到了聲音。過了一天,聽見鍾響,他以為是太陽響了。又有人告訴他:太陽是有光的,正像蠟燭一樣,也是有光的。這個解釋也並不算錯,可是忘記了盲人根本不懂什麼是「光」,於是盲人就「捫燭而得其形」,心想太陽大概是長的。過了一天,他拿到一隻「龠」,發現也是長的,他想,這大概是太陽了。這是作者打的頭一個比喻。下面接著說太陽和鍾、龠相差也太遠了。然而盲人卻不知道它們有很大的區別,這是為什麼呢?「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對「道」了解不足,與一個不知道太陽是什麼的盲人,可以說相差無幾。如果讓一個通達事理的人(「達者」)講給他聽,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誘導啟發,恐怕也不比用盤子和蠟燭來解釋太陽強多少,因為打比方總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講清楚。於是作者下結論說:「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這是說,當時一般談論「道」的人,誰也沒有真懂「道」是什麼,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點點東西硬給起個名字,說這就是「道」,就是真理,有的人連看也沒看見,只是憑空瞎猜,這都是不動腦筋,專門依賴別人所發生的毛病。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他先用孫武的話來回答,意思是說:善於作戰的人能掌握主動,使敵人不由自主地走近自己,而不至於陷入被動,被敵人牽引過去。又引用了子夏的話,意思是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都在鋪子(肆)里待著,社會上的人由於需要,都自動地到鋪子里來買東西,因此他們坐在店裡就可以「成其事」,把各人的業務完成,用來比方一個人只要努力學習,總有一天會體會到什麼是「道」。最後,作者自己回答什麼是「致」:「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與歟?」不去求它而它自己就來了的,這就是「致」。「求」主要是依賴別人幫助,「致」主要是靠自己虛心學習,掌握主動。必須這樣,才能發現真理。

「南方多沒人」這一段的道理又深入一層。蘇軾告訴我們:所謂「學」得有實際經驗,我們現在叫做實踐。沒人能沉在水裡是怎麼練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一個人能長時間沉沒在水裡,這哪兒是隨隨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對水的規律有所體會、有所掌握才行。一個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沒人」打聽到一些空理論,真要按照他的話去河裡試試,那非淹死不可。這樣,作者又得出一個結論:「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意思是:一個人不踏踏實實做學問而專門好高騖遠去尋求什麼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學「沒」的人一樣,早晚是要吃虧的。

最末一段,結合當前具體情況,談了作這篇文章的目的。

……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對於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於事的。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盡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鑒的。

……

但是,這篇文章最吸引我們的還是那幾個豐富多彩而又恰當准確的比喻。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個比喻,一頭一尾,盲人不認識太陽和北方人學潛水是兩個明顯的、由作者直接創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強,一眼就看得出。中間兩個,則是借用古人現成的、比較隱晦的、間接的比喻。一個是引用孫武的話,用作戰來說明人應該掌握主動;另一個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來說明「道」與「學」的關系。這兩個好像是引經據典,其實是利用古人現成的材料為自己服務。這就看出作者的筆是多麼靈活,駕馭古書的能力有多麼強。

第一個比喻是說明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是就「知」一方面來說的。一個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系統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錯誤。只靠別人轉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親自參加調查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看去像講故事,其實是用活潑新鮮的形象來感染讀者,讓讀者進一步悟出作者所要講的道理。這個比喻最重要、最精彩,也最深刻,因此把它擺在最顯著的地位,這就大大地加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同時也加強了說服力。

第二、三兩個比喻好像很簡單,很現成,其實是很經濟、很確切的。敵我雙方戰斗,誰爭取到主動誰自然占上風。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也正是如此,必須爭取主動才行。用開鋪子比喻求真理,也很有意思。一個人學問淵博、經驗豐富,才容易發現事物的規律,正如鋪子里貨色齊,主顧才多。但是作者還得緊接著用第四個比喻來說明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學問淵博、經驗豐富不能是紙上談兵,更不能只靠道聽途說,而是要經過親身檢驗,經過鍛煉,對事物才有徹底的了解。必須有這四個比喻,作者所要闡明的道理才全面,文章因而也才顯得完整。從每個比喻來看,它們各有各的作用,而這四個比喻又互相關聯,缺一不可。這就體現了作者運用比喻豐富與確切兩結合的特點。

然而這篇文章畢竟是說理文,不能只孤立地靠比喻來討人歡喜,還得把讀者從感性認識誘導到理性認識階段。於是在打完每個比喻之後,以及在每一段結束的地方,都用最簡明概括的語言把結論交代出來。這就使得作者的本意表達得更顯著,文章也更為醒目。打比喻是啟發讀者,給讀者留有餘地;下結論則是點醒讀者,讓讀者一目瞭然。文章也顯得既有風趣,又有分量。

最後一段,指出吳彥律有志於學,這是正面鼓勵。但意在言外,勸他還應該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求學必須有目的(這就是「求道」)。第二,要踏踏實實下真功夫做學問,不能浮光掠影只追求皮毛。這從文章末尾批評過去和當時讀書人考科舉的兩層意見(即「昔者,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者,士求道而不務學」)就可以體會得出來。但作者寫得很含蓄,寓鞭策於嘉獎之中,這也是應該注意的。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趣的後面又儼然存在著鄭重嚴肅。這正是作者大量用比喻來寫說理文所取得的效果。

(節選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

三、《日喻》賞析(朱靖華、柯象中)

蘇軾之文長於說理,往往「昭晰無疑」(《藝概·文概》),長篇論說文是這樣,短小精悍的雜說也莫不如此。而且雜說較之正式的議論文更靈活,筆調更從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書》),充滿了詩一樣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尋味咀嚼。本文就是其雜說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開頭就敘述故事,這種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都不明確(即使虛擬的也沒有),其結構是抽象的,是作為論據的「寓言」。因其描寫生動,故而顯得具體實在,說服力極強。它告訴我們:任何知識都來源於感性經驗,如果撇開感性經驗而單靠間接經驗,就像瞎子那樣「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那麼勢必會「轉而相之」,混淆這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各種屬性,加以臆測,杜撰,鬧出「聞鍾以為日」「捫燭以為日」的笑話,那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求達也無以異於眇。」如果單憑「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然而單有感性經驗還不夠,還得親自實踐,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認為「道可致而不可求」。那麼「致」與「求」有什麼區別呢?作者引古人語對「致」作了解釋:「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這里的「致」就是一種「循序漸進」,平時積學,自然得「道」的意思,學至則道自致。譬如軍隊能夠掌握主動權,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待時機成熟就行出擊,才能獲勝,若牽「求」勝利,就成了「致於人」了,就會失敗。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經過平時不斷的實踐,而不是急於求成,那麼道是可致的。

作者為了論證這個觀點,又給我們講了另一個寓言故事。作者發現「南方多沒人」,而北方則少有,原因何在?就在於「南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因為「日與水居」,故能漸識水性,「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水之道者。」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沒」,「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可見求「道」單憑勇氣是不行的,還得經過長期的實踐。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學而務求道」,走捷徑,投機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學「沒」者那樣,沒有不被溺死的。

作者運用寓言闡述道理時,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寓言講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連續運用兩個寓言說明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絲絲入扣,環環相接,可稱之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運用兩個內容相近但有連續性發展性的寓言故事構成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的結構,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趨深入和加強,這是蘇軾的創新(參見朱靖華《蘇東坡寓言評注·序言》)。

最後一段聯系實際並交代為文的目的。「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相反,「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經術本來就是載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務學」,他們不知道「道」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單靠讀幾本經書,應該雜學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經驗,又要經過長期的摸索思考,以漸進於道。這里,作者是針對王安石以經術取士而發的。《御選唐宋文醇》卷三十八雲:「宋自王安石始以經術取士,一時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談道德仁義;及致之於用,則茫然失據,亦與妃青媲白無二焉,此蘇軾《日喻》所以作也。」

總之,作者運輕靈之筆娓娓道來,彷彿與人對面而談,親切動人,語淺道明,毫無論說文的板滯之弊。且本文還繼承了戰國議論文的優點,以寓言作為論據,使行文簡潔明了,形象生動。正如王文濡所評:「文以道與學並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詩,能令老嫗都解。」(《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三十二)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四、蘇軾的文學主張

蘇軾多才多藝,詩、詞、散文都有很高的造詣,是北宋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又工於繪畫,擅長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並稱「四大家」。他的文學主張散見在他的部分詩、文、書、序、札記之中,在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廣泛影響。

蘇軾強調作者要有深厚積累,文章應有充實的內容。在《南行前集敘》中說:「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鬱勃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他要求文章要「有為而作」,聯系現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穀必可以療飢,斷斷乎如葯石必可以伐病」(《鳧繹先生詩集序》)。《答俞括書》稱贊俞括的文章:「皆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濟世之實用,此正平生所望於朋友與凡學道之君子也。」他在《答謝民師書》中提出:「(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根據內容的要求,自由表達,擺脫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處,以取得自然流暢,波瀾起伏的藝術效果。這與他在《文說》中提出的「隨物賦形」的觀點是一致的,即根據所表現的對象,真實生動地描寫外物。他還發揮「辭達」的見解,認為「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蘇軾認為「辭達」是文學創作的最高要求。他還強調「神似」,反對「形似」,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中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即此詩,是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清新自然,意境深遠,達到傳神的藝術效果。蘇軾的風格是「天馬脫羈、飛仙游戲、窮極變幻,而適如其意中所欲出。」(沈德潛《說詩語》)但在《書黃子思詩集後》中卻極力推崇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的風格,即使對李白、杜甫也稍嫌不足。在《評韓柳詩》一文中說:「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即外在的質朴平淡與內在的含蓄濃郁相結合。這種風格概括了陶潛、謝靈運、韋應物、柳宗元一派詩人的創作特點,也正是唐末司空圖所總結和提倡的詩風。因此蘇軾非常贊賞司空圖論詩「味在咸酸之外」(《與李生論詩書》)的主張。

(選自王洪主編《古代散文網路大辭典(修訂版)》學苑出版社1997年版)

五、蘇軾軼事

少立範滂志 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宋史·蘇軾列傳》)

文驚歐公 嘉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議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一頭地。」聞者始嘩而厭,久乃信服。(《宋史·蘇軾列傳》)

何須出處 東坡《刑賞忠厚之至論》用「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梅聖俞為小試官,以示歐公,公曰:「此出何書?」聖俞曰:「何須出處!」及揭榜,見東坡姓名,歐公曰:「此郎必有所據。」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與聖俞語合。公賞其豪邁。(《宋人軼事匯編》)

名懾舉子 (東坡)初赴制舉之召到都下,是時同召試者甚多。相國韓魏公語客曰:「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此語既傳,於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宋人軼事匯編》)

老兵有鑒識 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咨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陝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嘆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黨卧而聞之,明日以告。』」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鑒識。」(《宋人軼事匯編》)

作文先有意 有問作文之法於東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種物,欲致為我用,有一物焉,曰錢,得錢則物皆為用。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用。」(《宋人軼事匯編》)

平生快意事 東坡嘗謂:「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矣。」(《宋人軼事匯編》)

❸ 孫武練兵讀後感。 格式; 主要寫了什麼 心得

《孫武練兵》

《讀《孫武練兵》有感》簡介開始:讀《孫武練兵》有感導讀:今天我讀了一篇叫《孫武練兵》寓言故事他主要講春秋時代有個偉大的軍事家名叫孫武,有一天去見吳王闔閭,吳王問他能不能練習女兵,孫武說:「可以。」於是吳王便撥了一百多位宮女給他。孫武把宮女編成兩隊,用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然後把一些軍事的基本動作教給她們,並告誡她們還要遵守軍令,不可違反。不料孫武開始發令時,宮女們覺得好玩,都一個個笑了起來。孫武以。。此內容文章屬於《讀後感作文》欄目,以上內容為《讀《孫武練兵》有感2011-6-1
20:50:49》簡單介紹,正文正式開始》》》 讀《孫武練兵》有感導讀: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孫武練兵》寓言故事他主要講春秋時代有個偉大的軍事家名叫孫武,有一天去見吳王闔閭,吳王問他能不能練習女兵,孫武說:「可以。」於是吳王便撥了一百多位宮女給他。孫武把宮女編成兩隊,用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然後把一些軍事的基本動作教給她們,並告誡她們還要遵守軍令,不可違反。不料孫武開始發令時,宮女們覺得好玩,都一個個笑了起來。孫武以為自己話沒說清楚,便重復一遍,等第二次再發令,宮女們還是只顧嘻笑。這次孫武生氣了,便下令把隊長拖去斬首,理由是隊長領導無方。吳王聽說要斬他的愛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孫武說:「君王既然已經把她們交給我來練習,我就必須依照軍隊的規定來治理她們,任何人違犯了軍令都該接受處分,這是沒有例外的。」結果還是把隊長給殺了。宮女們見他說到做到,都嚇得臉色發白。第三次發令,沒有一個人敢再開玩笑了。從中我得到了一個啟示:軍人應該以服從為天職,對長官的命令是不可隨意違抗的,所以有個成語叫「軍令如山」就是這個道理。孫武練習兵非常嚴厲,一點也不肯馬虎,連吳王向他求情他也不買帳。正由於他這種認真的態度,才能練習出精良的部隊。所以我們不管做任何事,假如也能具備他這種認真的精神,相信每一件事必定都能非常圓滿。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應該認真對待,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事也不能有絲毫馬虎。要是你像那些妃子和宮女一樣整天就知道嘻嘻哈哈,把每件事當作開玩笑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作文讀《孫武練兵》有感
讀《孫武練兵》有感的延伸閱讀——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

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導讀:

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 浙江省桐鄉市桐鄉市烏鎮植材小學四(2)錢運順
自從人剛開始識字,一直到我讀五年級,對於古典名著《西遊記》我非凡愛聽、愛看。我已經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聽父母、錄音講,看連環畫、電視、小說。今年,新書剛發下來,我就粗看了一遍,發現最後兩篇課文竟然是我最喜歡看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我看得連上課都忘了。課間一有空,我就又看了起來。我看得津津有味。文章講了唐僧與他的三個徒弟去西天取經的途中遇上了妖怪白骨精。白骨精三次變化都被孫悟空識破,然而唐僧卻把打妖的孫悟空趕走了。後來,唐僧被妖怪捉到洞里險些被吃掉。幸虧孫悟空及時趕到,用計策使唐僧覺悟,還變出了許許多多的孫悟空,團團圍住白骨精,口吐神火,把妖怪燒成了一堆灰。我越看越覺得好看,不知不覺地被那個能夠上天入地,有七十二般變化的孫悟空所吸引住了。孫悟空愛打妖怪,專打妖怪。但是在不分是非的唐僧看來卻是一個連續打死三個好人的罪惡之人。幸虧孫悟空不跟師傅斤斤計較,不計前嫌。我想我們平時假如有了錯誤一定要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幫助。假如,別人批評錯了,也要向孫悟空學習,不計前嫌,還要作為借鑒,提醒自己不犯這種錯誤。我們還要像孫悟空一樣,學習好,學到許許多

❹ 幼學啟蒙第二輯:中國寓言故事中國成語故事

三顧來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自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以一當十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一個以一當十的戰例
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一次他說:「一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一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❺ 一位老人與孫子買了一頭毛驢牽著回家看到人家說什麼他們就想什麼,這則寓言你

這是印度的來一個寓言故事,全文如源下:

說的是父子倆在街上買了一頭毛驢牽著回家。路上遇見了一個跛子,跛子說:「有了驢不騎,買毛驢干什麼?」於是老人叫兒子騎了上去,自己跟著走。不久,被一個老頭子看見了,便說:「年少的騎驢,讓年老的跟著走,太不像話!」老人聽了就叫兒子下去,自己騎上去。走著走著,被一個抱小孩的婦女看見了,便說:「做父親的騎毛驢,倒叫兒子跟著走,心裡怎麼過得去?」於是老人就把兒子拉上驢背,一同騎著走。這時候被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奶奶看見了,便說:「小小的一頭毛驢,哪兒能經得住兩個人壓呢?真是太狠心了!」父子倆認為言之有理,於是只好抬著毛驢走。過一座橋時,毛驢因為不舒服,掙紮起來,結果掉進河裡淹死了。

審題參考:

同是騎毛驢這件事,世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細細地想一想,每個人的話不無道理。可見每個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由他們各自的不同情況、不同經歷和不同處境所決定的。當各種各樣的要求同時出現時,我們決不能盲從,要三思而行,想一想是否真有道理?然後再決定何去何從。自己的腦袋一定要長在自己脖子上。人雲亦雲,見風使舵,遇事無主見,即使是好心也會辦出壞事。

❻ 伊索寓言蝙蝠和黃鼠狼故事梗概

蝙蝠和黃鼠狼故事梗概如下:

有一隻蝙蝠,某天正在休息的時候,不小心掉到了地上,被一隻黃鼠狼抓住了,這只黃鼠狼很開心,激動道:「我最喜歡吃鳥類了,今天白撿了一支,真是好運氣啊。」

蝙蝠一聽,就立刻說:「我不是鳥,我是一隻老鼠,不過是老鼠皮太皺了,弄得好像成了翅膀似得,我們老鼠肉又臭又干,最是難吃了。」黃鼠狼一聽,馬上很厭惡地松開了蝙蝠,讓蝙蝠離開了。

後來又一次,這蝙蝠又落到了地上,被另外一隻黃鼠狼抓住了,而這只黃鼠狼,最喜歡吃的就是老鼠了,歡呼一聲「我最喜歡吃的鳥!」

正准備大快朵頤的時候,蝙蝠立刻說道:「不要吃我,我不是老鼠,我是一隻鳥,不過是飛得太高,羽毛都掉了,你看我的翅膀,上面還有細微的毛,我這樣的鳥最不好吃了,一口下去,滿嘴的細小鳥毛。」這只黃鼠狼一聽,也立刻放了蝙蝠,它表示自己最不喜歡吃的,就是鳥類了。

(6)孫武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蝙蝠兩次被兩只不同的黃鼠狼抓住了,都通過謊稱自己是老鼠或者是鳥,躲過一劫。就如同《孫子兵法》裡面說的那樣: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寓言故事的寓意告訴我們,對面不同的敵人,不同的境遇,就要用靈活的對待方式去應對,教育我們不要死板。

抓住了蝙蝠,捕獲了食物,就如同我們在生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人,容易驕傲自大,容易目空一切,容易暴露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就好像兩只黃鼠狼一樣,說出自己的飲食偏好,給予了蝙蝠巧言逃生的機會。

❼ 還記得小學時候語文書上一則寓言故事嗎孫子和爺爺騎著毛驢去集市的故事.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你無論做什麼,都有人指責你;你什麼都不做,還是有人指責你,所以我們不應該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能活在別人的言語中,如果一件事,對大多數有幫助,不違背自己原則,就去做吧!

❽ 寓言成語故事(500字,要有啟示)

美國的石油巨子洛克菲勒,是個很懂得運用金錢的人。有一次,公司打算蓋間倉庫,請來兩個建築工人。這兩名工人是一對兄弟,哥哥叫約翰,弟弟叫哈佛。倉庫蓋好後,兄弟倆便到洛克菲勒辦公室去領工資。洛克菲勒對他們說:「賺了錢應該儲蓄起來,現款如果到了你們手中,一定很快就會花光,不如把它換成公司的股票,作為你們的投資如何?」約翰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當場便答應了。但是哈佛不願意,堅持要領現款。結果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沒多久哈佛就把錢花光了;而約翰因為公司股票漲價,賺了不少錢,過不了幾年便成為一個大富翁。

啟示:善於運用金錢,才能致富。假如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不但沒法積聚財富,一旦有急用時也好乾著急了。小朋友雖然現在年紀還小,但也應該養成愛惜金錢習慣,把多餘的零用錢儲蓄起來,存到銀行里,可以收入不少利息呢

豹子捉老鼠
有個叫猗(yi)於皋的人聽說尾勺氏養了一隻豹子,非常擅長捕獵,不禁十分羨慕。他想,要是我也能有一隻豹子來幫自己捕捉動物,那該有多好!於是,他不惜用一對上好的白璧的代價將尾勺氏的豹子換到了手。
猗於皋得了豹子非常高興,他大擺筵席,邀請朋友來喝酒慶賀。酒過三巡,他把豹子牽到院子里讓朋友們觀看。這頭豹子果然長得勇武極了。金黃色的皮毛閃閃發亮,又小又尖的耳朵直豎在頭頂,兩隻眼睛光芒四射,四肢直而長,走起路來輕盈而矯健。猗於皋得意地向大家誇耀說:「你們看看我這頭豹子,多強壯、多勇猛!它的本領可高強了,沒有它抓不到的動物,我就指望它幫我了!」
從此以後,猗於皋特別寵愛這頭豹子,待它非常好。豹子的脖子上套著鍍金的繩子,還系著飾有美麗紋彩的絲綢,天天都有新鮮的家畜肉吃,過的簡直是達官貴人的生活。猗於皋常常一邊撫摸著豹子的腦袋喂東西給它吃,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豹子啊豹子,我如此厚待你,你可不要辜負了我的希望啊,哪一天,你才能對我有所回報呢?」
有一天,一隻大老鼠從房檐下跑過,猗於皋嚇了一跳,急忙跑過去解開豹子,叫它去撲咬老鼠。可是豹子漫不經心地瞧了老鼠幾眼,又去做它自己的事了,完全置之不理。猗於皋非常生氣,指著豹子大罵道:「難道你忘了我是怎麼對你的嗎?竟然這樣回報我!下次你再敢這樣,我就要不客氣了!」又一天,又有老鼠跑過,猗於皋又讓豹子去撲。豹子似乎忘了猗於皋的警告,仍舊無動於衷。猗於皋這次真的大動肝火,他憤怒地取過鞭子狠狠地抽打豹子,邊打邊罵:「你這沒用的畜牲,只知道享樂,什麼事也不願做,在我對你好了一場!」豹子又痛又委屈,大聲嗥叫著,用哀求的眼神看著猗於皋,好像是希望他體諒自己。可是猗於皋根本不顧這些,更加用力地鞭打它,豹子身上凸起了一條條的血痕。
此後,豹子的生活一落千丈,猗於皋用普通的繩索換下了鍍金的繩子,把豹子關在牛羊圈裡,每天只給它酒糟吃。豹子每天沮喪得流淚,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猗於皋的朋友安子佗聽說了這件事,趕來責怪他說:「我聽說巨闕寶劍雖然鋒利,但補鞋卻不如尖利的錐子;錦綉絲綢雖然漂亮,但用來洗臉卻不如一尺粗布。花紋美麗的豹子雖然兇猛,但捉起老鼠來卻不如貓。你怎麼這樣蠢,為什麼不用貓去捉老鼠,放開豹子去捕捉野獸呢?」猗於皋高興了:「對呀!」於是他按安子佗說的去做,很快,貓把老鼠全捉完了,豹子也抓來了許許多多野獸,數都數不清。 各人都不是全才,只有知人善任,才不會做出叫豹子去抓老鼠的荒唐事來。

打蚊傷父
從前有個人,他以替人家把衣服染上色為生。這個人謝頂謝得早,頭發已經全都掉光了,一顆禿頭錚亮錚亮的。
有一天,這個人帶著兒子一起,拿上已經染好的衣服,來到河邊,開始洗衣服。辛苦勞動了一上午,衣服總算洗完了,父子倆就收拾東西,准備回家。時值盛夏,又到了中午,天氣酷熱難當,知了也一個勁地叫喚著。染衣人幹了很久的活,覺得手也酸了,腳也麻了,身子乏了,腰也疼痛起來,再加上暑熱,他大汗淋漓,汗珠順著他的眉毛、鼻尖、鬍子往下滴,身上的衣服也早就濕透了。於是,他就近在河邊找了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枕著用來裝衣服的袋子躺在樹陰下,果然涼爽多了,十分舒服愜意。時間不長,就聽到染衣人的鼾聲了。
夏天正是蚊子肆虐的時候,染衣人睡得正香,一隻蚊子飛了過來,叮在他的禿頭上面,津津有味地吸他的血。
他的兒子很愛自己的父親,是個孝順的年輕人。這會兒,他看到蚊子叮在父親頭上,不禁非常生氣。他用手指著蚊子狠狠罵道:「你這個下賤的壞蛋,竟然敢吸我父親的血!你等著,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你!」
他先准備用手去拍打蚊子,又轉念一想:手拍實在太輕,不能這么便宜了蚊子!這樣尋思著,他走過去把洗衣服用的大木棒拿來,照準父親頭上的蚊子,掄起棒子,狠命地一棒打了過去。
結果蚊子馬上飛走了,沒有被打中,他父親卻被當場打死了。
打蚊子用巴掌就已足夠了,而且十分有效,大木棒不但沒用反而還幫倒忙。所以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應該考慮它的功能是否與問題相適應,面對同一個問題,方法絕不是越強硬越好。一旦用力過猛,還有可能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笨人熬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笨人,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動腦筋、不加思索,常常做出一些糊塗事來惹人家笑話。
有一次,他在家裡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鹹淡合不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這人喝了一點湯,咂了咂嘴巴,覺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里。這時,鍋里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里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嘗過以後,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麼還是這么淡呢?」於是這個人就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里,但他還是沒有覺察到自己究竟在哪裡出了差錯,仍舊還是去嘗勺里的湯。勺里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又以為鍋里的湯鹽還是不夠,於是又往鍋里拚命加鹽。
就這樣,木勺里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復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也不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滿罐鹽經他這么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麼鹽都快要加完了,鍋里的湯卻還是咸不起來呢?
這個笨人實在是辦了一件傻事,通過沒有加鹽的湯來評定加過鹽的湯。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若總是通過相對僵化的局部來判斷全局的情況,又和這個笨人的錯誤有什麼兩樣呢?

農夫敬畏鬼神
從前,甌、粵地方的農夫們,非常迷信,尤具信奉鬼神。為了表現自己的虔誠,農夫們為鬼神修造了許多廟宇。山頂上、河岸邊到處都是。他們又親自為鬼神塑像。農夫們用自己勤勞的巧手和精湛的技藝把將軍雕刻得高大威猛、相貌凶惡可怕;郎君則和藹一些,面孔白皙、青春年少;面容慈祥、端莊高貴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仙婆;想像中的仙姑容貌艷麗、姿態優美。所有這些雕塑都經過精雕細刻,連一絲皺紋都刻得清清楚楚,衣袂(mei)飄飄好像在風中飛舞,栩栩如生,逼真極了。
農夫們為了給鬼神修建這些廟宇,費盡了心思,用自己的全部本領把廟宇造得雄偉巍峨,十分寬敞。通向廟宇的路上,還建造了長長的石階,石階兩旁有樹木蔭庇,樹上纏滿了藤蘿,還招來了數不清的鳥兒在這里做窩定居。農夫們還在廟宇的庭院里雕塑了神鬼的車馬隨從,並用彩繪描過,將廟宇的氣氛弄得不同尋常,卻又讓人感到陰森恐怖。
農夫們非常敬畏這些泥塑木刻的神像,每到祭祀的時候,都不忘獻上供品。家裡寬裕的要宰牛;條件沒那麼好的要拿豬做祭品;就是窮得最厲害的也要把雞、狗之類的東西獻給鬼神。那些酒菜魚肉等等,人們往往是自己捨不得吃,卻拿到廟里去給鬼神上供。就是這樣,人們在獻祭的時候還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禮節稍有不周,大家就都害怕得不得了,生怕鬼神因此而動怒,把災禍降臨到他們頭上。一旦有誰得病或者誰去世了,人們也不問究竟,一概將其歸結為是鬼神安排的結果。
農夫們自己想像出鬼神,又親手製作了它們的偶像,卻又去崇拜自己一手炮製出來的東西,真是又可笑又可悲。我們只有努力擺脫觀念上的束縛和精神桎梏,才能以科學的態度辦事情,不再像農夫們那樣愚弄自己。

白頭神豬
很早以前,遼東一帶農村養的豬個個都是黑顏色的,這里的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其他顏色的豬,還以為天下的豬全都是黑色的。
有一年,張三家的一頭母豬下仔了,他高高興興地數著剛生下來的小豬:「一、二……」忽然,他停住了,張大了嘴半天合不攏。他驚奇地看到,豬窩里竟然躺著一頭白色的小豬仔!他忙奔出去,逢人就講:「我家的豬生了一頭白頭小豬,白頭的啊!」大家紛紛跑到他家裡去親眼看看這白頭的小豬,個個稱奇。一時間,這件奇聞傳遍了全鄉。
人們興致勃勃地議論著這頭稀罕的小豬,鄉里年紀最老、見識最廣、說話也最有權威的人說:「我活了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白頭豬。依我看,這頭豬一定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神豬,能夠帶來吉祥。我們應該把這頭尊貴的神豬送到京城裡去獻給皇上,也好使我們鄉揚名天下啊!」大夥紛紛表示贊同,於是就開始搭架子、做紅花、置鑼鼓,緊張地籌備起來。
過了幾天,一切都准備停當,大家就派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抬了用紅綢緞裝飾的架子,將白頭小豬放在上面,在一個能幹人的帶領下,敲鑼打鼓,吹著喇叭,一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向京城出發了。
就這樣走了好幾天,來到了河東地面。人們驚訝地發現,那裡庄戶人家養的豬幾乎個個都是白頭豬,普通得很。大家這才知道他們抬的准備獻給皇上的所謂「吉祥的神豬」其實也只是十分平凡的一頭小豬而已。人們面面相覷,又失望又沮喪,只好偃旗息鼓,帶著他們的小白豬回遼東去了。
這些人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道世上還有別的顏色的豬以致於鬧了個大笑話。世界很大很大,我們所不了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千萬不要在沒有調查清楚之前就隨便自吹自擂。

優孟哭馬
楚莊王十分愛馬,特別是他最心愛的那幾匹馬,過著你想像不到的優裕生活。那幾匹馬住在豪華的廳堂里,身上披著美麗的錦緞,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床上,它們吃的是富有營養的棗肉,伺候那些馬的人數竟是馬的3倍。由於這些馬養尊處優,又不出去運動,因此其中有一匹馬因為長得太肥而死去了。這一下可真讓庄王傷心極了。他要為這匹馬舉行隆重的葬札。一是命令全體大臣向死馬致哀,二是用高級的棺槨(guo)以安葬大夫的標准來葬馬。大臣們實在難以接受楚莊王這些過分的決定,他們紛紛勸阻庄王不要這么做。可是楚莊王完全聽不進去,還生氣地傳下命令說:「誰要是再敢來勸阻我葬馬,一律斬首不饒。」
優孟是個很有智慧的人,聽說這件事後,他徑直闖進宮去,見到楚莊王便大哭起來。楚莊王吃驚地問他說:「你為什麼哭得這么傷心呀?」
優孟回答說:「大王心愛的馬死了,實在讓人傷心,要知道那可是大王所鍾愛的馬呀,怎麼能只用大夫的葬禮來辦理馬的喪事呢?這實在太輕視了。應該用國君的葬禮才對啊。」
楚莊王問道:「那你認為應怎樣安排呢?」
優孟回答說:「依我看,應該用美玉做馬的棺材,再調動大批軍隊,發動全城百姓,為馬建造高貴華麗的墳墓。到出喪那天,要讓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面開路;讓韓國、魏國的使節護送靈柩。然後,還要追封死去的馬為萬戶侯,為它建造祠廟,讓馬的靈魂長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這樣,天下所有的人才會知道,原來大王是真正愛馬勝過一切的。」
楚莊王頓時明白過來,非常慚愧地說:「我是這樣地重馬輕人嗎?我的過錯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優孟心中高興了,趁著楚莊王省悟過來的機會,他俏皮地回答說:「太好辦了。我建議,以爐灶為停,大銅鍋為棺,放進花椒佐料、生薑桂皮,把火燒得旺旺的,讓馬肉煮得香噴噴的,然後全部填進大家的肚子里就是了。」一席話說得楚莊王也哈哈大笑起來。從此他也改變了原來愛馬的方式,把那些養在廳堂里的馬全都交給將士們使用,那些馬也得以經風雨、見世面,鍛煉得強壯矯健。
優孟因勢利導勸說楚莊王,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我們學會做思想工作也不無啟發。

田忌賽馬
齊國的將軍田忌經常同齊威王賽馬。他們賽馬的規矩是:雙方各下賭注,比賽共設3局,兩勝以上為贏家。然而每次比賽,田忌總是輸家。
這一天,田忌賽馬又輸給了齊威王。回家後,田忌把賽馬的事告訴了自己的高參孫臏。這孫臏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代,飽讀兵書,深諳兵法,足智多謀,被龐涓謀害殘了雙腿。來到齊國後,很受田忌器重,被田忌尊為上賓。孫臏聽了田忌談他賽馬總是失利的情況後,說:「下次賽馬你讓我前去觀戰。」田忌非常高興。
又一次賽馬開始了。孫臏坐在賽馬場邊上,很有興趣地看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第一局,齊威王牽出自己的上馬,田忌也牽出了自己的上馬,結果跑下來,田忌的馬稍遜一籌。第二局,齊威王牽出了中馬,田忌也以自己的中馬與之相對。第二局跑完,田忌的中馬也慢了幾步而落後。第三局,兩邊都以下馬參賽,田忌的下馬又未能跑贏齊威王的馬。看完比賽回到家裡,孫臏對田忌說:「我看你們雙方的馬,若以上、中、下三等對等的比賽,你的馬都相應的差一點,但懸殊並不太大。下次賽馬你按我的意見辦,我保證你必勝無疑,你只管多下賭注就是了。」
這一天到了,田忌與齊威王的賽馬又開始了。第一局,齊威王出那頭健步如飛的上馬,孫臏卻讓田忌出下馬,一局比完,自然是田忌的馬落在後面。可是到第二局形勢就變了,齊威王出以中馬,田忌這邊對以上馬,結果田忌的馬跑在前面,贏了第二局。最後,齊威王剩下了最後一匹下馬,當然被田忌的中馬甩在了後面。這一次,田忌以兩勝一負而取得賽馬勝利。
由於田忌按孫臏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賭注,一次就把以前輸給齊威王的都賺回來了不說,還略有盈餘。
田忌以前賽馬的辦法總是一味硬拼,希望一局也不要輸,結果因自己總體實力差那麼一點,總是賽輸了。孫臏則巧妙運用自己的優勢,先讓掉一局,然後保存實力去確保後兩局的勝利,這樣便保證了整體的勝利。

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魏國派軍隊進攻趙國。魏國的軍隊很快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趙國眼看抵擋不住魏的攻勢,趕緊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國大將田忌受齊王派遣,准備率兵前去解救邯鄲。這時,他的軍師孫臏趕緊勸他說:「要想解開一團亂麻,不能用強扯硬拉的辦法;要想制止正打鬥得難分難解的雙方,不宜用刀槍對他們一陣亂砍亂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進犯者的要害,搗毀它空虛的地方。眼下魏軍全力以赴攻趙,精兵銳將勢必已傾巢出動,國內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魏國此時顧了外頭,國內勢必空虛。如果我們此時抓住時機,直接進軍魏國,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定會回師來救,這樣,他們撤走圍趙的軍隊來顧及首都的緊急情況,我們不是就可以替趙國解圍了嗎?」
一席話說得田忌茅塞頓開,他十分贊賞地說:「先生真是英明高見,令人佩服。」孫臏接著又補充說:「還有一點,魏軍從趙國撤回,長途往返行軍,必定疲憊不堪。而我軍則趁此時機,以逸待勞,只需在魏軍經過的險要之處布好埋伏,一舉打敗他們不在話下。」田忌嘆服孫臏的精闢分析,立即下令按孫臏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國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聲勢造得很大,一邊卻在魏軍回師途中設下埋伏。
果然,魏軍得知都城被圍,慌忙撤了攻趙的軍隊回國。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馬行至桂陵一帶,不防齊軍擂鼓鳴金,沖殺出來。魏軍始料不及,倉皇抵禦,哪裡戰得過有著充分准備的齊軍。魏軍被殺得丟盔棄甲,還沒來得及解救都城,便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戰爭,齊軍大獲全勝,趙國也得到了解救其實,事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的,看問題不能就事論事或只注意比較顯露的因素,而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要害,避實就虛,這樣來解決問題可能更為見效。

❾ 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涉及哪個寓言故事

貌似是愚公移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