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的典故
❶ 最實用的可以寫作文的典故和一些古代有名事跡
赤膊上陣:為了目的,個人安危都不顧。形容一個人辦事莽撞。(典出:許褚)
三顧茅廬:形容領導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姿態。(典出:劉備、諸葛亮)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形容某些人陰險的嘴臉,雖然現在沒有被揭露,但遲早都會跳出來……(典出:司馬氏)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事情的必備條件已經幾乎准備妥當,但是還需要某種最關鍵的要素;形容做大事的,還需要最後的不懈努力。(典出:赤壁之戰)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通過個人的拚命充電、學習,笨蛋也會變成聰明人。(典出:呂蒙)
望梅止渴:有時候,心理暗示也能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典出:曹操)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做戲演給外人看,以期實現暫時的蒙蔽。(典出:赤壁之戰)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工作,為了國家,不惜自己的生命,一種極度敬業的作風。(典出:諸葛亮《出師表》)
形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形容一種進退兩難的心情。(典出:楊修之死)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好事雖小也應該做,不起眼的壞事也絕不能接觸。(典出:劉備)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梟雄的處世原則。(典出:曹操)
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典出:劉禪)
割須棄袍:為了逃命,什麼都顧不上了。(典出:曹操、馬超)
❷ 寫文章時引用別人的典故是什麼成語
引經據典抄
yǐn
jīng
jù
diǎn
【解釋】引用經典書襲籍作為論證的依據。
【出處】《後漢書·荀爽傳》:「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用在談話及寫作方面。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引;不能讀作「rěn」。
【辨形】經;不能寫作「精」。
【近義詞】旁徵博引
【反義詞】信口開河
【辨析】~與「旁徵博引」都含有「引用材料作為依據」的意思;但「旁徵博引」偏重在引證的材料十分廣博;~偏重材料引自經典。
【例句】他寫起文章來;~;咬文嚼句;學究氣十足。
❸ 古人是如何得知他們寫文章用的典故的
要說明的是,古人並不只看四書五經!史書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很重。中國近代的積貧積弱其禍不在科舉,相反,科舉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❹ 文章裡面的典故一般有什麼作用 特別是文言文里的.
起到:舉事例、引用的作用,給讀者以真實感和說服力.
❺ 有哪個成語是形容寫文章引用典故過多的
尋求、寫文章來引用材料作自為依據或例證。 【用法】用於講話或做文章;不能寫作「證」;常常激起台下熱烈的掌聲;不能讀作「bé」;引旁徵博引 páng zhēng bó yǐn 【解釋】旁;但~偏重在引證的材料十分廣博:廣泛、狀語。 【辨形】征;征。 【正音】博;博;都含有「引用材料作為證據」的意思。 【例句】韓先生的演說~。一般作謂語,用罰甚勤:廣博、滔滔不絕,旁徵博引:「寶釵妙玉則從徐說。 【出處】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人情小說》:引證。」 【結構】聯合式。指說話。 【近義詞】引經據典 【反義詞】理屈詞窮 【辨析】~和「引經據典」;「引經據典」偏重在材料引自經典
❻ 古代文人寫文章常會引用典故如古詩行路難其一中的
(5分) (1)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2)外無期內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子立, 略
❼ 請列出一些常見文學典故
外國文學典故淺釋
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個女人。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後,主神宙斯為了報復,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貌美性詐,私自打開宙斯讓她帶給厄庇米修斯的一隻盒子,使盒子里裝的疾病、瘋狂、罪惡、嫉妒等禍患一齊飛了出來,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使人間從此充滿了各種災禍。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潘多拉的盒子」這一典故比喻災禍的來源。
達摩克利斯劍:「達摩克利斯」是希臘神話中暴君迪奧尼修斯的寵臣。他常說帝王多福,以取悅於迪奧尼修斯。有一次,迪奧尼修斯請他到王宮赴宴時,讓他坐在帝王的寶座上,頭頂上掛著一把僅用一根馬鬃系著的利劍。其用意是使達摩克利斯意識到雖然身在寶座,可利劍卻隨時都可能掉下來,以示帝王並不多福,而是時時刻刻存在著憂患。後來人們就常用「達摩克利斯劍」這一典故,來比喻隨時可能發生的潛在危機。
特洛伊木馬:古希臘傳說,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訪問希臘,誘走了王後海倫,希臘人因此遠征特洛伊。圍攻9年後,到第10年,希臘將領奧德修斯獻了一計,就是把一批勇士埋伏在一匹巨大的木馬腹內,放在城外後,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為敵兵已退,就把木馬作為戰利品搬入城中。到了夜間,埋伏在木馬中的勇士跳出來,打開了城門,希臘將士一擁而入攻下了城池。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特洛伊木馬」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在敵方營壘里埋下伏兵里應外合的活動。
奧勃洛摩夫性格:亦稱「多餘的人」。「奧勃洛摩夫」是俄國19世紀著名作家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奧勃洛摩夫》里的「主人公」。此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任何需要費一點腦筋、動一點體力的事,他都害怕干,也不會干。他從來沒有自己穿過襪子、買過東西。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休息和安靜」,對社會上任何事情都抱著極端冷漠的態度。他「不習慣運動、生活、人多、事忙」,擔心任何變動都會打破他的生活常規。像奧勃洛摩夫這樣「既不願意與統治階級沆瀣一氣,又遠離人民、言行不一的知識分子」,還有萊蒙托夫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中的皮卻林,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中的羅亭等等。後來,人們就常用「奧勃洛摩夫性格」或「多餘的人」,來比喻腐朽的寄生蟲的典型性格。
安泰:「安泰」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和英雄,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蓋婭的兒子。他的力量來源於大地母親,只要身不離地,就力量無窮,所向無敵;但如果身體離開了大地母親,就要失去生存能力。後來,安泰被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舉在空中擊斃了。因為安泰是個離開大地母親就失去力量的巨人,所以,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安泰」來比喻作家、詩人以及革命政黨不能脫離人民群眾。
猶大的親吻:猶大是《聖經》中耶穌基督的親信弟子十二門徒之一。「猶大的親吻」是猶大出賣耶穌的一個暗號。據《新約全書》說,耶穌傳布新道雖然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但卻引起了猶太教長老祭司們的仇恨。他們為除掉耶穌,就用30個銀幣收買了猶大。因一般人都不認識耶穌,猶大就同他們定下暗號:「我見面後親吻的人便是耶穌。」當耶穌帶領自己的門徒從大尼出來在橄欖山麓客西馬尼園停留時,猶大就帶著猶太兵包抄了上去。見到耶穌後,他假裝請安,走過去跟耶穌親吻。猶太兵隨後一擁而上把耶穌捆綁起來。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猶大的親吻」這一典故,來比喻可恥的叛徒。
夏洛克與一磅肉:夏洛克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既貪婪又兇殘的猶太富商、高利貸者,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因為反對高利放貸,同夏洛克結下仇恨。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向鮑西霞求婚的朋友巴薩尼奧借錢,因一時困窘,只好向夏洛克去借。夏洛克乘機報復,強迫對方簽訂了「逾期不還要在債務人胸前割下一磅肉」的借約。到期後,安東尼奧因故沒及時還債,於是夏洛克就告到法庭,執意要按借約執行,非要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不可。巴薩尼奧的新婚妻子鮑西霞扮成律師受理此案。她在法庭上宣布,依據法律只許割肉不允許流血,而且割下來的肉必須絕對是一磅重,即使相差一絲一毫或者哪怕流一滴血,夏洛克也得抵命。因夏洛克無法辦到,訴訟失敗。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夏洛克與一磅肉」這一典故,用來諷刺揭露壟斷資產階級或霸權主義者的殘忍貪婪。
橄欖枝與和平鴿:據《聖經》中的《創世紀》載,上帝降洪水滅世時,諾亞製作成方舟避難。洪水泛濫了150天後逐漸消退,方舟被擱淺於山巔。諾亞為了探測洪水究竟是否已經退卻,放出了一隻烏鴉,但烏鴉卻沒有飛回來報信,於是就又放出了一隻鴿子,鴿子很快就飛回來報信。七天後再放出鴿子,飛回來的鴿子嘴裡竟銜著一段新折下來的橄欖綠枝。諾亞由此斷定洪水已退,這才從方舟里走了出來。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把橄欖枝與鴿子當成了和平的象徵,並把鴿子稱為「和平鴿」。
客里空:「客里空」是原蘇聯作家柯涅楚克的名劇《前線》中的一個新聞記者的形象。客里空以無中生有、瞎編硬造為能事。他不調查了解,坐在指揮部擬稿。他根據聽來的消息,即前線總指揮的兒子陣亡,就編造了總指揮的兒子在犧牲前如何發誓、總指揮聽說兒子犧牲後如何痛哭流涕等情節。於是,客里空就成了新聞寫作中弄虛作假、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專用詞。人們在寫文章時把那些歪曲事實的報道消息稱為「客里空」。
涅槃:舊譯「泥洹」,意譯「滅度」。或稱「般涅槃」,意譯「入滅」、「圓寂」。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通過修持斷滅「生死」輪回而後獲得的一種精神境界。佛教認為,信佛的人,經過長期「修道」,即能「寂(熄)滅」一切煩惱和「圓滿」一切「清凈功德」。這種境界,名為「涅槃」。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為死亡的代稱。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把「涅槃」作為「死亡」的代稱來使用。
沙龍:「沙龍」是法語的譯音,它原為義大利語,17世紀傳入法國,最初為盧浮宮畫廊的名稱。後來指法國上層人物住宅中的豪華會客廳。當時,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著名的社會交際場所。進出這里的人,多為小說家、詩人、畫家、戲劇家、哲學家、音樂家和評論家等,他們志趣相同,歡聚一堂,或作詩繪畫,或欣賞典雅的音樂,或就各種感興趣的問題促膝長談,無拘無束,各抒高見。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形式的聚會稱為「沙龍」。正宗的「沙龍」有以下特點:要定期舉行;時間要在晚上;人數不能太多。現在,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借「沙龍」一詞來表述某項活動,如「文學沙龍」、「音樂沙龍」等。
繆斯:「繆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的通稱。她們均為主神和記憶女神之女,都在奧林匹斯山的庇厄里亞出生和居住。她們以音樂和詩歌之神阿波羅為首領,分別掌管著歷史、悲劇、喜劇、抒情詩、舞蹈、史詩、愛情詩、頌歌和天文。因為她們常去的帕耳那索斯山下有卡斯他利阿神泉,所以古希臘的詩人、歌手都向繆斯呼告,祈求靈感。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繆斯」來比喻文學、寫作和靈感等。
魯濱孫和星期五:「魯濱孫」和「星期五」都是英國作家笛福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人物。魯濱孫乘船去非洲時在海上遇到風暴,漂流到一個孤島上,為了活下去,他頑強地與大自然抗爭,在孤島上整整生活了28年,並養成了一種對任何事情都不失望的精神。他在孤島上的第24個年頭的一個星期五,還在海里救起了一個「野人」,並為其取名「星期五」。3年後,二人逃離孤島。魯濱孫回到英國並成為巨富。後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魯濱孫和星期五」這一典故來批評那些企圖脫離社會、脫離人民的幻想。
❽ 用於文章中的典故
什麼類型的啊?愛情的?智慧的?文人雅事的?要根據你的文章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