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三友典故出自
❶ 歲寒三友為知音,出自哪首詩中
不是出自某詩,是出自歲寒三友的典故。
❷ 四君子 歲寒三友的典故出處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中國人對於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稱贊由來已久,自是達成共識。其幽芳逸致,風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態;滌人之穢腸而澄瀅其神骨,致人胸襟風度品格趣味於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愛意。
「蘭生幽谷,無人自芳」,據傳孔子稱之為王者之香。而蘭之幽香我沒有領略過,想必其香氣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賞的風喻,應是賢人逸士的高標自況;而「美人香草」之謂,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為世人所知的悲憤抑鬱之意。
而竹,我小時常見。雖處北方凜冽酷寒之地,卻也是幾株勁節清高,灑風弄月,不無輕筠幽篁之致,至於竹香竹笑之屬,我實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鄭板橋的《墨竹圖》,滿圖皆節,僅數片葉,堅勁挺拔,氣勢沖霄,很具節操和傲岸,倒讓我深諳了竹之堅貞高潔的象徵意味。
說到傲霜的菊花,當然要數陶淵明的偏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哉其樂。然而,我想陶淵明所採的那菊,定不是花錢僱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罷了;淡泊清華,凌霜自得,自蘊情致而已,自然是現代的賞菊家所不屑於顧的。
對於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見過一株。深黃的,磬口的,近乎晶瑩剔透的,於老乾嫩枝之間,開些小花;疏影瀟灑,冷香四溢,煞是清韻高潔,讓人有脫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種不甘寂寞者所能領悟的。
梅蘭竹菊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一直為世人所鍾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徵,這雖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與歷代的文人墨客、隱逸君子的賞識推崇不無關系。而四君子之名的來源,我以為大概是出於古代的賢人君子,每每以梅蘭竹菊自況,而梅蘭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來美喻其高風亮節之故吧。基於這種內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稱,也確實恰如其分了。
歲寒三友
《論語.子罕》中記載了孔子說的一句名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就是說在惡劣環境下,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就像松柏般,在寒冬中依然屹立不搖。所以四季常青且堅毅耐寒的蒼松綠柏,由此奠定了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蒼松則被列為歲寒三友之首。故一個真誠的君子,他的品德就當正直如松。
唐朝白居易《池上竹下作》詩曰︰「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詩中隱喻竹莖中空表示人要謙虛,竹節分明則表示人要有節操。而常年不凋,堅貞挺拔的竹子,常被文人們喻為象徵君子的品格高風亮節。故君子當守節如竹。
古人稱頌梅有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自古以來,梅花的不畏寒冬,傲然卓立的高貴品格,深受文人雅士喜愛,故稱君子當堅貞如梅。唐朝?櫱襌師《上堂開示頌》曰:「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挴花撲鼻香?」另宋朝林逋(謚和靖先生),生性恬淡,隱居西湖孤山,終身不仕、不娶,以植梅養鶴為樂,世稱「梅妻鶴子」。林逋愛梅成痴,他寫的詠梅詩《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傳神的描繪出梅花獨有的風姿韻味。人們把「梅、蘭、竹、菊」尊為四君子,而梅花排第一;將「松、竹、梅」並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則是唯一並列的花類植物。所以,梅花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說備受推崇。
堅忍不拔的蒼松、直節中空的翠竹、傲雪凌霜的寒梅,三者都有終年不凋、剛毅、堅韌的高潔風格,因此被世人美稱為「歲寒三友」,亦是人格高尚的象徵。除此之外,「歲寒三友」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是和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關。
據傳北宋神宗時,蘇軾仕途不如意,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蘇軾自己開墾了一大片荒地,這塊荒地,被當地人喚為「東坡」,所以蘇軾便自稱別號為「東坡居士」。蘇軾栽種稻、麥、桑等農作物,又在田邊築起一棟小屋,取名為「雪堂」。他在雪堂的四面牆上畫滿雪花,還在院子里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
有一天,黃州知州徐君猷特地到雪堂來探望蘇軾。他一見雪堂周遭荒涼寂寥,就打趣的問他日常起居,滿眼所見都是白雪,又人跡罕至,不會太冷清、寂寞嗎?沒想到,蘇東坡指著院內枝葉扶疏的花木,開朗的大笑說︰「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說,風聲瀝瀝,泉水淙淙就是兩部最優美的樂章,而四季常青的松樹、枝幹挺拔的綠竹、冷艷報春的冬梅就是嚴冬相伴的三位好友。
徐君猷見蘇軾雖身處逆境,猶能以「松、竹、梅」自勉,還保有正直坦盪的高尚品德。從此之後,便對他更加的敬重和照顧了。
於是,後人便把松、竹、梅合稱為「歲寒三友」,取其堅貞高潔的品格節操,並將其視為生命力旺盛、源源不絕的吉祥象徵。
❸ 歲寒三友出自於那個朝代
歲寒三友圖
此圖為金俊明寫梅,文楠補松,金傳添竹。
金俊明(1602—1675),文楠(1596—1667),金傳,生卒年末詳
看來在明朝之前就有此說法了。
❹ 歲寒三友是指誰
歲寒三友,漢語成語,拼音是suì hán sān yǒu,意思是松、竹經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出自宋·林景熙《王雲梅舍記》。 [1]
中文名 歲寒三友 外文名 the three friends in cold weather 出 處 宋·林景熙《王雲梅舍記》 拼 音 suì hán sā yǒu 注 音 ㄙㄨㄟˋ ㄏㄢˊ ㄙㄚ 一ㄡˇ [1]
目錄
1 成語出處
2 成語用法
3 成語典故
成語出處編輯
宋·林景熙《王雲梅舍記》:「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 [1]
成語用法編輯
歲寒三友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松、竹、梅。 [2]
示例
錢鍾書《圍城》:「這東西跟蚊子臭蟲算得小飯店裡的歲寒三友,現在剛是深秋天氣,還顯不出它們的後凋勁節。」 [2]
成語典故編輯
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四折:「到深秋之後,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
清˙趙翼˙陔余叢考˙卷四十三˙歲寒三友。宋·林景熙《王雲梅舍記》:「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在舊社會結婚時,多在大門左右貼上「緣竹生筍,梅結紅實」的對聯,這是因「筍」與子孫的「孫」字同音、同聲。將松竹梅圍成團狀;分作三個團狀,以簡潔的線條代表松、竹、梅,構成圖案:以松、竹、梅組成的洞門。
❺ 歲寒三友的典故是什麼
典故
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四折:「到深秋之後,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
清˙趙翼˙陔余叢考˙卷四十三˙歲寒三友。
宋·林景熙《王雲梅舍記》:「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在舊社會結婚時,多在大門左右貼上「緣竹生筍,梅結紅實」的對聯,這是因「筍」與子孫的「孫」字同音、同聲。將松竹梅圍成團狀;分作三個團狀,以簡潔的線條代表松、竹、梅,構成圖案:以松、竹、梅組成的洞門。
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種植物。因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傳到日本後又加上長壽的意義。
松和竹在嚴寒中不落葉,梅在寒冬里開花,有「清廉潔白」節操的意思,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日本平安時代由中國傳入松竹梅,江戶時代起又有吉祥的意義。
中國宋朝時,歲寒三友常作為文人畫、水墨畫的題材,如文同、蘇軾的作品。元朝、明朝的陶瓷器也常有松竹梅的圖案。日本的陶瓷器、漆器、織染也常用松竹梅圖案,常用於門松、女兒節人形等節日裝飾以及添丁、婚禮等喜慶事上面,常與鶴龜之類的主題一起用。
(5)歲寒三友典故出自擴展閱讀:
其他國家
位於日本東京都的天皇皇宮的正殿有三間廳堂,分別稱「松之殿」、「竹之殿」和「梅之殿」。其中,松之殿級別最高,是日本皇室進行正規儀式的場所。
另外,在日本的壽司店中,往往也以「松竹梅」表示壽司拼盤的檔次規格,而日本的定食也會以「松竹梅」表示規格。
通常來說,規格最高為松,次之為竹,最末為梅,但有時候也會有相反的排序。
❻ 關於「歲寒三友」的對聯
歲寒三友對聯:
第一副對聯:
上聯:松竹梅歲寒三友;
下聯:桃李杏春風一家。
賞析: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梅、竹、松是取梅寒麗秀,竹瘦而壽,松石丑而文,是三益友的意思。梅、竹、松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也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傳到日本後又加上長壽的意義。
「歲寒三友」的說法出自宋·林景熙《五雲梅舍記》:「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三友。」
第二副對聯:
上聯:尋宋商邱題詠遺文,入勝出幽,十里梅香歸吐納;
下聯:訪清高宗游觀陳跡,撫今懷舊,四圍山色感興亡。
賞析:上聯中寫及清代商丘人宋某任江蘇巡撫時在鄧尉山題「香雪海」的典故,下聯中提及清代乾隆帝在鄧尉山賞梅時所書墨跡的御碑。聯語巧用典故,平添遊人賞梅品聯的興致。
第三副對聯:
上聯:若問梅消息;
下聯:須待鶴歸來。
賞析:孤山為西湖著名的賞梅勝景,宋代詩人林和靖曾在此種梅養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的傳說。
孤山的梅花有數百株,盛放之時,花煙氤氳,繁花似雪,與西湖山水交相輝映,風光旖旎,引人入勝。聯語即景成聯,自然貼切,好讓人們在此賞梅品聯時,陶醉於「梅妻鶴子」的優美傳說之中。
第四副對聯:
上聯:宛然海上三山,藐矣安期,先我亭前探棗花;
下聯:猶是江城五月,仙乎太白,與君笛聲聽梅花。
賞析:「安期」即「安期生」。上聯典出《史記·孝武本紀》:「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下聯化用李白的詩《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是漢樂府名曲。
第五副對聯:
上聯:梅須遜雪三分白;
下聯: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表面上像貶梅褒雪,其實隱含梅比雪香的理趣。據《雪濤諧史》載,上聯為老師嫌學生只送三分銀子學費太少,下聯喻學生吝嗇,一分也不再加。這樣曲解誠然幽默,卻不免俗氣了。
❼ 請問歲寒三友(松/竹/梅)和歲寒四友(梅/蘭/竹/菊)的出處和具體內涵
歲寒三友的由來: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遭權臣迫害,被捕入獄。經王安石等人營救,始得從輕定罪,安置黃州管制。黃州即今湖北黃岡。作為「罪人」的蘇軾初到此地時,心情很苦悶。稍後,家眷來依,朋友來訪,蘇軾的心緒慢慢好轉,但生活上又發生了困難,便向黃州府討來了數十畝荒地開墾種植,藉以改善生活。這塊地,當地人喚作「東坡」,蘇軾便自取別號為「東坡居士」。
蘇軾在東坡栽了稻、麥等到農作物,又築園圍牆,造起房屋來。房子取名「雪堂」,並在四壁都畫上雪花;園子里,則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黃州知州徐君猷來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這房間起居睡卧,環顧側看處處是雪。當真天寒飄雪時,人跡難至,不覺得太冷清嗎?」蘇軾手指院內花木,爽朗大笑:「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為風聲和泉聲就是可解寂寞的兩部樂章,枝葉常青的松柏、經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開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聞言,對蘇軾以「三友」自勵,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肅然起敬,從此更留意對他的照顧了。以後,合成松、竹、梅的「歲寒三友」圖案,一般都用在器皿、衣料和建築上。仁人志士對它的理解,是藉此體現傲霜鬥雪、鐵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則看重其長青不老、終冬不凋,引申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為吉祥的象徵
❽ 歲寒三友分別是誰
象徵著持久的友誼,持久的樹木植物的冬季松樹,竹子和梅花
解釋:松、竹經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
❾ 明朝高啟《梅花》九首之一「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請高手談談此詩
此是明代詩人高啟著名的詠梅詩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飄逸超群,力寫梅之高韻。這里選的是第一首。
詩人首先用反襯法來寫梅花的超塵絕俗,以疑問的方式提出質疑,但又無須回答,寓答案於疑問之中,襯托出梅花的不俗氣質和靈秀仙骨。詩人認為像梅花這樣具有瓊玉般姿容的花種只應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瑤台之上,卻不想仙家卻將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傑地靈的江南,從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韓冕詩曾說「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韓冕是從正面去言說,而高啟則是從反面去襯托。用意雖同,但表達方式卻迥異,高詩以疑問起句卻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和思考。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詩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作為背景來映襯高士、美人,進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潔與清秀閑雅的精神。此兩句也是在寫梅的風骨與魂魄。清代學者曾強拉硬扯,尋找出這兩句當中的典故,說「雪滿山中」出自東漢袁安家中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趙師雄於月夜林中酒肆與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飲酒之典。其實,這兩句沒有這典故的限制反而會使梅花的品格顯得更為聖潔與超逸。此兩句分別都構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顫的意境,又何須什麼典故來支撐呢?宋代隱士林逋寫梅,也含有頌梅風標絕塵之意。但林逋詩重在寫梅之風韻,而高啟詩則重在寫梅之風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韓冕詩)梅之傲雪怒綻才顯出她的高潔骨氣。「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元代楊維禎的詩也是贊梅之雪中獨放的勇氣。可見,高啟的「雪滿山中」句重在寫梅的氣節。
五、六句詩人進一步用竹來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殘香表達對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歲寒三友」,蕭蕭竹聲中更顯寒梅的固守清貧;漠漠青苔心甘情願地承載著殘梅的零落花瓣,並將殘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軀體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長些。七、八句則借抬高南朝詩人何遜的詠梅佳作而表達了他的自負,似乎只有他高啟才是梅的知己。
高啟之前寫梅之詩已眾多,但他卻能脫出前人的窠臼,採用多方譬喻與襯托的手法寫出梅的氣節,突出梅的風骨與精魂,卻是難得的。他的這種譬喻也對後世產生了影響,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構思恐怕也受到高啟詩句的啟發。
❿ 歲寒三友紋飾哪個時期流行
宋元時期就有很多,明清也有很多。
歲寒三友指松樹、綠竹、梅花三種常綠植物,象徵著高潔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畫的常用題材,也是明清官窯瓷中的常用紋飾。也許是追求畫面對稱的緣故,明代洪武朝的歲寒三友紋飾都添繪一株芭蕉。這種情況沿襲明、清兩代,甚至在清代歲寒三友紋中,芭蕉成為主要紋飾。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以一句名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從此奠定了松柏在儒家心目中的地位,並令後世對其四季常青、傲霜鬥雪精神欽佩不已。南朝時梁武帝蕭衍曾在《冬歌四首》中寫到:「果欲結金蘭,但看松柏林。經霜不墮地,歲寒無異心。」
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種植物。因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也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傳到日本後又加上長壽的意義。松竹梅合成的歲寒三友圖案是中國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築上常用的裝飾題材。同時歲寒三友還是中國畫的常見題材,化作常以「三友圖」命名。
歷代表現歲寒三友這一題材的畫家很多,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和作品有:南宋趙孟堅(1199-1264)的《歲寒三友》、清代董邦達(1699-1769)的《三友圖》、近代吳昌碩(1844-1924)的《歲寒三友》以及現代朱宣咸(1927-2002)的《歲寒三友圖》,這些作品生動的表現了歲寒三友的意義,具有各自的時代氣息,是歲寒三友這一理念在美術方面的優秀代表作品。
據說,「歲寒三友」的典故源自北宋文豪蘇軾。相傳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遭貶至湖北黃岡,向當地政府討來數十畝荒地開墾種植,地名喚作「東坡」,於是自號「東坡居士」。他在園內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知州徐君猷前來拜訪,問及是否冷清時,蘇軾笑曰:「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其中的「松竹三益友」即「松竹梅」。據考證,蘇軾的這句詩詞出自他的《游武昌寒溪西山寺》,內有「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徐行欣有得,芝術在蓬莠。」與傳說並不一致。
關於「歲寒三友」典故的真實性現在不去追究,從歷史文獻看,該詞的確數次出現在《全宋詩》中。詩人陳著曾作《次韻和岳醵飲西峰寺分韻成詩十四首見寄》,內有「春夏交承紅與綠,歲寒三友松與竹」,他的《次韻月窗兄惜別四首》中也寫到「聚散在天終有定,歲寒三友見交情」。根據這些資料,我們可以推斷「歲寒三友」一詞至少在宋代已經開始運用。
「歲寒三友」在宋代已被人們大量應用到繪畫裝飾中。《全宋詩》中記錄了王炎 (1137—1218年) 的《題徐參議畫軸三首·歲寒三友》,詩中寫到:「玉色高人之潔,虯髭烈士之剛。可與此群鼎立,偃然傲睨冰霜。」詩人張元干也曾作《歲寒三友圖》:「蒼官森古鬣,此君挺剛節。中有調鼎姿,獨立傲霜雪。」兩首詩可以說是「歲寒三友」入宋畫的最好證明。
後來,松、竹、梅被世人合稱為「歲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潔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將其視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徵。而歲寒三友也逐漸演變成為雅俗共賞的吉祥圖案,流傳至今。
《孤本元明雜劇》缺名《漁樵閑話》四:「那松柏翠竹,皆比歲寒君子,到深秋之後,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清高宗御制詩三集也曰:「南宋馬遠有歲寒三友圖。所繪松竹梅。三友圖在內府。乾隆帝有題詩。」據此,足見宋代已把松、竹、梅作為歲寒三友了。這一圖案花紋,明清以來的瓷器、衣料、傢具、建築等應用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