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冬青寓意
『壹』 研究中西節日差異的意義有哪些
摘要: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節日及其習俗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中國的節日主要源於歲時節氣、祈求自身吉祥幸福,節日習俗以吃喝為主題,其原因主要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長壽為目的,並通過飲食來實現;西方的節日主要源於宗教及相關事件,緬懷上帝、求其保佑,節日習俗以玩樂為主題,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樂為目的,並通過宗教和娛樂活動來實現.不同的民族傳統節慶之差異,都與該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質的諸多民族所構成的文化體系的生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密切相關.
關鍵詞:中西節日中西文化差異
傳統的民族節慶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包含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沉澱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上長期孕育的結果和重要載體,是一個民族生存形態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隨人們的生產活動、認識活動以及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產生、演變和改造,並受控於人們不同的物質生活和不同的歷史時間的思想意識,同時也在不同的層面反過來作用於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的發展.
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並流傳下來的,不可避免的打著封建的烙印:等級制、封閉式、家族式,各節日無不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節日里,年輕人必須禮拜老人,全家要吃團圓飯,要闔家共慶,闔家節日.即使是春節的互相串門拜年,也基本是在親屬之間.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歡,那是沒有的、不可想像的.即使是戶外多人參加的扭秧歌活動,也只是一種表演性質的活動,沒有全民狂歡的性質.此外,中國節的另一顯著特點是體現著中國吃文化的習俗.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區別於其他節日.如吃餃子、元宵、粽子、月餅等等.中國的節日體現著中國人的美德和風尚,尊老愛幼,互敘親情,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應該繼續發揚,所以國人一直堅守著這些中國節的好習俗、好風氣.即使喜歡過洋節的人,也沒有誰想要摒棄中國節.
彩繽紛的熟栗糕 銘天 天津
棉花糖 銘天 天津
龍嘴大銅壺 銘天 天津
敲鑼打鼓,喜迎新年 藍咖啡 天津
耍龍舞獅扭秧歌,歡歡喜喜過大年 藍咖啡 天津
1、洛杉磯中國年也放鞭炮,不過不是在家家門口,而是在遊行活動時 慶如 (1-5)
2、放鞭炮
3、踩高蹺
4、馬隊
5、小丑
西方的節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眾人參與性、狂歡性、熱烈情緒的發泄性,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莫不如此.這與中國節的封閉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這些,正是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前進的必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群體性、眾人共同參與性,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群體參與、共同發泄情緒的願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閉形式,沒有了上下級、老人與青年之間的等級束縛,體現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現自我的特點.而在吃的方面,則沒有那些嚴格的要求,過什麼節並不在吃的不同上.
節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並穿插於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是各地區、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節日習俗則是在節日里出現的風俗習慣,常因節日體系及更深層次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造成的.習俗差異作為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影響與作用更為直接具體.
巴西狂歡 風吹草地 內蒙古
節日里的男人(巴西薩爾瓦多)風吹草地 內蒙古
聖誕夜 阿唐 上海
本文通過中西節日習俗差異之比較分析,揭示其自身的特點,旨在幫助我們更客觀地認識理解中華文化,更深刻全面地認識理解於我們有積極意義的外來文化,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中國的節日習俗
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生產、生活及祭祀三大類型;除了某些單獨的祭祀節日外,在大部分生產與生活類傳統節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此外,這三種類型的節日都被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歲時節令作為一條紅線貫穿起來.
在中國,春節是春天的重要節日,時間從漢魏以前的農歷立春之日逐漸改為農歷正月初一,節日食品從早期的春盤、春餅、屠蘇酒,到後來的年飯、年糕、餃子等多種多樣.古人認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開始,也是一年的開始,於是在這一天便有了勸人耕種的習俗.《後漢書?禮儀志》載:「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績,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耕種需要強壯的身體,因此在飲食上有了相應的食品.最早出現的是由五種辛辣刺激蔬菜構成的五辛盤即春盤和屠蘇酒,目的是強健身體以利耕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勸民耕種的意義逐漸淡化,而希望身體強健之義得到加強,並進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萬事如意,於是又出現了新的節日食品,如象徵幸福團圓的年飯、象徵事業發達的年糕和寓意財源廣進、吉祥如意的餃子等.這眾多的春節節日食品無不寄託著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嚮往.
春節又俗稱「過年」,因時在農歷歲首,又稱「歲」.古代的「年」、「歲」都與歷法和農業生產有關.《漢書?武帝紀》載:「太初元年(前104 年),……以正月為歲首.商代以夏歷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夏歷十月為歲首.」又,「年」即穀物成熟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 「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樣子.《春秋穀梁傳?宣公十六年》載:「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可見,「年」原來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也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具體而言,春節包括有「除夕」與「元旦」兩個組成部分,該夜的零時以前為除夕,之後為元旦.在古代,每當年節來臨,人們都要舉行臘祭祈年活動,這就是《後漢書》所說的:「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臘祭祈年,既為祭祀先祖、百神,祈望豐收,又使農民在農事之餘得以休息和娛樂,以便迎接來年繁忙的農事活動,並在爆竹聲中祈禱來年的豐收.人們生存形態必然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式與內容,這就使得中國傳統生活類型的節日也大多倚賴於生產性的歲時節令而產生.
端午節是夏天的重要節日,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其主要的節日食品是粽子.許多民俗學者認為,端午節起源於農事節氣──夏至.而夏至標志著夏季的開始,常出現在農歷的五月中.這一時期是農作物生長最旺盛的時期,也是雜草、病蟲害最易滋長蔓延的時期,必須加強田間管理.農諺說:「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為了提醒人們重視夏至、管好田間,也為了祈求祖先保佑農作物豐收,早在商周時代,天子就在夏至日專門品嘗當時主要的糧食黍米,並用它來祭祀祖先.《禮記?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這一活動逐漸滲透、影響到民間並形成習俗,出現了「角黍」即粽子這一特殊食品,供人們在夏至祭祀和食用.由於端午節從夏至發展演變而來,於是「角黍」也成了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太平御覽》引晉周處《風土記》言:「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可見,端午節和粽子的產生與農事節氣有密切聯系.「端午節」 最初似為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圖騰——龍的節日,後來將其與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聯系在一起,便蘊涵了更深刻的將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有機結合的民族文化內涵.
中秋節是秋天的重要節日,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因它處於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間而得名.其主要節日食品是月餅.然而,中秋節的形成及其與月餅之間產生的對應關系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五穀飄香,瓜果滿園,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收獲這一切,同時對大自然產生了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傑出代表,又是中國人推算節氣時令的重要依據,於是周朝就有了祭月、拜月活動.到隋唐時代,人們在祭月、拜月之際逐漸發現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圓、最亮,便開始賞月、玩月,形成了以賞月、慶豐收為主要習俗的中秋節.唐人歐陽詹《玩月詩序》言:「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在這個良辰美景、賞心悅目的節日里,講究「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自然不會忘記用美酒嘉餚相伴.據史料記載,唐高祖李淵曾於中秋之夜設宴,與群臣賞月,並一起分享吐蕃商人進獻的美食──一種有餡且表面刻著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圖案的圓形甜餅.這餅也許就是後世「月餅」的始祖.到宋代,中秋節賞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吳自牧《夢粱錄》和周密《武林舊事》中有了「月餅」的稱呼和品種,只是未與中秋節聯系起來.月餅成為中秋節的主要節日食品大約在元明時代.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發動起義時,就將寫有起義時間的紙條藏入月餅中,在互贈月餅時傳遞消息.這表明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元朝已很普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此後,月餅至少有兩重意義:一是形如圓月,用以祭拜月神,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餅為圓形,象徵團圓,寄託人們對家庭團圓、生活幸福的祈求與渴望.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情感,在西方人傳統的節日中,是難以體味的.
冬至節是冬天的重要節日,時間在農歷十一月,沒有固定的日期.其節日食品較多,主要有餛飩、羊肉、粉團等.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前後也是大量貯藏農作物及其它食物原料的重要時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至此,一年的農事忙碌即將或已經結束,五穀滿倉,牛羊滿圈,該是人們初享勞動成果的時候了.因此,人們十分看重這個日子.許多研究者認為,大約在漢代,冬至就已成為一個節日.魏晉以後,人們將冬至的慶賀規模擴大,使之僅次於春節過年,有些地方又有「亞歲」之稱.冬至節是陰陽交替、陽氣發生之時,食餛飩暗寓祖先開混沌而創天地之意,表達對祖先、對大自然的緬懷與感激之情.此外,羊肉也是冬至的節日食品,不僅是冬季的極佳滋補食品,而且寓意吉祥、表達對幸福生活的企盼.
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現是反映自然現象、季節更換等等的慶祝活動.一個部落或民族生活於其中的特定自然條件和自然產物,都被搬進了它的宗教里.」這些祭祀節日的形成和發展與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深厚的血緣宗法觀念的民族,以及中國長期維持著一種立足於自然經濟形態的農業社會密切相關.如果說敬神拜佛等祭拜活動(如眾多的佛教菩薩、道教神仙的壽誕等)只是具有某種宗教信仰者才會重視的節日,那麼慎終追遠的祭祖活動則是大部分中國人普遍認同和重視的傳統祭祀節日內容.
西方的節日習俗
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生活及宗教三大類型,但由於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節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而讓位於宗教性節日;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殘存的農牧業生產性傳統節日大多僅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適性的特徵,並且局限於各地區的農村鄉鎮,或者某種農牧產品的生產地.敬奉土地和祈求豐收是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各民族的共同特點和傳統習俗,在農業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自然經濟社會時代尤其如此.作為一年周而復始的年節,本應該是人類社會普遍注重的節日,但在西方,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已經讓位於基督教的聖誕節.雖然西方各國大多仍然在歡度年節,但它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甚至一般意義上的世界性大節,而是世界各地同時歡度的各具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歲時節日.基於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形態與歷史文化特徵,節日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生產性、生活性或宗教性的文化特徵.還有與中國傳統節日有著某種相似內涵的北美洲流行的「感恩節」.但是,這些具有特定地域及歷史文化內涵的節日,無疑不會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適性,不可能進行異地移植.自從歐洲大陸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後,西方幾乎所有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而且隨著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歐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
在西方國家,狂歡節是基督教「謝肉節」的世俗化稱呼,時間大多在陽歷二月中,一般開始於封齋節的前三天,節期為三天.其習俗主要是舉行各種宴飲娛樂活動,盡情節日.最初,教會規定封齋期間禁止食肉和娛樂,教徒們便自發地在封齋開始之前舉辦各種宴飲娛樂活動,以此宣布即將暫時告別肉食,稱為「謝肉」.「謝」即為辭別、告別之義.由於人們在宴飲活動中可以盡情狂歡,故又稱此活動為「狂歡」活動.到公元15世紀,羅馬教皇保羅二世下令於封齋節前三天舉行慶祝活動.從此,狂歡節便作為一個節日被正式確定下來,並逐漸在西方及其他國家流傳開來.如今,狂歡節已成為世界上眾多國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盛大節日.由於狂歡節的緣起與教會封齋時禁止肉食和娛樂的規定密切相關,加上二月正是冬去春來、值得慶賀之際,因此其習俗便離不開肉食和娛樂兩方面.但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其習俗是以娛樂為主、飲食為輔,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教色彩日益淡化,世俗的慶賀色彩不斷增強.如在義大利的威尼斯,人們不但在家中宴飲歡歌,而且穿著奇特的服裝,臉上戴著面具或塗著各種色彩,踩著高蹺到大街上,盡情節日.許多點心店則特別製作一些面具糕點,供應顧客;一些飯店、酒吧還製作各種面具餅干掛在牆上,象徵生活開始新的起點.把狂歡節娛樂推向顛峰的是巴西,但其「狂歡節之鄉」的美稱不是源於飲食而是規模盛大且十分精彩的桑巴舞表演.
復活節是基督教為紀念耶酥「復活」而設的節日,是西方國家僅次於聖誕節的第二大節日,時間大多在陽歷四月.在其習俗中,既有宗教儀式,也有特殊的節日食品──彩蛋.據《聖經》記載,耶酥在去耶路撒冷參加猶太教逾越節時於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到第三天即星期日便復活升天了.基督教教會為此設立復活節以示紀念,並在公元325年,由羅馬帝國的尼西亞教士會議明確規定其時間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即陽歷的四月中.由於復活節是教會為紀念耶酥而設,因此節日前夜或當天都有宗教紀念活動,不僅在教堂舉行彌撒,有的城市還舉行盛大的宗教遊行.與此相應的是吃彩蛋和滾彩蛋活動.雞蛋在西方國家被認為是新生命和興旺發達的象徵,把雞蛋染成紅色則象徵基督用自己的鮮血為人類贖罪,因此許多家庭的復活節早餐少不了彩蛋.有時,家長也把它們藏起來,讓孩子去找.最初的彩蛋是真雞蛋煮熟後染成的,後來更多用巧克力製成,大而空,中間裝有巧克力或其它糖果.彩蛋的吃法有兩種,一是直接食用,以崇敬的心情緬懷基督;但更受歡迎的是通過滾彩蛋比賽食用,將食與樂與紀念結合在一起.如在英國北部、蘇格蘭等地,人們把彩色煮雞蛋做上記號從斜坡上滾下去.誰的蛋先破,就被別人吃掉,誰就認輸.若彩蛋完好無損,則預示主人會有好運.在這項活動中,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的精神.
在其節日習俗中,除了宗教儀式,必不可少的還有聖誕宴會、聖誕樹和聖誕老人.在《聖經》中沒有明確記載耶酥的出生日期,但到公元354年,羅馬教會則規定12月25日為耶酥誕生日,並舉行慶祝活動加以紀念.據說選擇這一天,是為了與世俗的祭祀太陽的農神節相一致,意在表示耶酥的降生就是太陽的再生.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聖誕節逐漸演變成西方國家全民性的重大節日,並像中國的春節一樣注重合家團聚、熱鬧節日.聖誕節有隆重的慶祝活動,尤其是12月 24日晚聖誕前夜,基督徒們走進教堂作彌撒,唱聖誕歌,誦贊美詩等,以慶賀耶酥誕生、聖誕節到來.孩子們則盼望聖誕老人送來糖果、玩具等禮物,而他們會給聖誕老人准備一些夜宵食品.除了慶祝活動,聖誕宴會是聖誕節時必不可少的家庭團聚宴會,但舉行的時間和節日食品不一定相同.如義大利、法國等是於聖誕前夜舉行家庭宴會,類似於中國的「年夜飯」.義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飯」,主要食品有金槍魚、蛤蜊、墨斗魚及果仁餅等,然後去教堂作彌撒;法國人是彌撒結束後才回家慢慢享用聖誕晚餐,主要食品有鵝肝醬、栗子火雞、松露菌和蛋糕、香檳酒等.而英國的聖誕宴會是在聖誕節中午舉行,常見的食品有烤火雞、聖誕節布丁和百果餡餅.烤火雞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航海家從墨西哥帶回火雞以後才成為英國聖誕節食品的,在此之前則長期由野豬頭和烤孔雀充當.聖誕布丁是由葡萄乾、蘋果、果皮蜜餞及香料、少許白蘭地等為原料蒸或烤制而成的,通常在布丁頂部要插一個冬青樹枝作裝飾.百果餡餅是用多種果乾為餡烘烤成的油酥面餅.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國家的聖誕宴會上,當全家人圍桌而坐時都必須多放一把椅子,空一個座位,因為這是給「主的使者」耶酥准備的.宴會結束後人們便圍著象徵吉祥快樂、生命永恆的聖誕樹盡情唱歌跳舞.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特有的最古老的節日,由移居北美大陸的第一批英國清教徒所創.時間為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主要節日食品有火雞和南瓜餡餅等.這些食品作為感恩節的節日食品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始終不可缺少的.因為它們不僅能使人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感謝上帝恩澤,還能激勵今人進一步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由上述可見,節日和節日中的飲食習俗是人類生活的最亮點,雖然中西方因地域、歷史、文化、思想等的差異造成了各自節日食俗的一定差異,但正是這樣才使得人類的生活豐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擁有了吸引對方、尊重對方的獨特魅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盲目求同,不但會失去本真,也將使人類生活趨於單調乏味.
中西節日文化的交融
人類社會已經逐漸步入信息化時代,各個國家、地區與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並在相互滲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與滲透的現實生活中,西方文明無疑顯示出了強勁的輸出優勢.有人認為,這種文化強勢姿態的影響與滲透,是以西方的經濟霸權作為支撐力量來實現的,也就是說,經濟霸權支撐了文化霸權,從而導致了文化的侵入與滲透;而東方諸國家與民族則普遍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後,從而不得不處於一種受控制和受滲透的被動處境.實際上,這是將屬於淺表層次的物質文化與屬於深層形態精神文化混為一談,是一種對文化之性質特徵缺乏深刻了解的皮相之見.其實,不同的文化之間並不存在優劣強弱之分,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及融合,遠遠不是優勝劣敗、強進弱退那麼簡單;對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及融合產生最重要作用的,其實是一種文化是否具有普適性與包容性,而這又與該文化的生存形態及所賴以產生的社會土壤密切相關.
中國傳統節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徵是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實也就是非宗教性.這是由於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有異於西方古代的神本主義及近代人文主義的「人本主義」,其基本的哲學理念與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即所謂「天人合一」.中國的現代節日文化越來越呈現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而非情感寄託、精神升華轉變的趨勢.而在西方,人們的社會交往更注重於情感友誼,交換的禮物多注重其情感價值而非物質價值,倒真像中國俗語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禮輕仁義重」.
「節」最初在漢字中是指植物葉與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動物的骨骼銜接出也叫節:骨節.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節日則意味著具有關鍵而特定的意義.「日歷上如果沒有了節日,我們的生活突然變得沒有了期待,我們的日子會過得單調`沉悶.」節日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濃縮,正因為有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節日,才繪成了人類歷史中一幅幅美麗動人的「年畫」.我們年復一年地穿越著春秋冬夏,也感受著每一個節日帶來的快樂.西方節日文化與中國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西方國家、民族的歷史及其文化淵源,並且節日在每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所以我們透過西方的節日文化及其習俗,可以更充分認識西方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有助於我們與西方各國各民族加強溝通與了解,為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提供一個窗口.從節日的起源,歷史的發展,到今天的影響;從節日的慶典,禮儀的傳承,到習俗的傳播,全面、形象、直觀地介紹西方傳統節日所蘊涵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古老而純朴且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習俗.在「全球化」的今天,為我們展開中西文化對話、積極參與人類現代文化共構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西方有著巨大的社會歷史節日文化差異.正是這種差異成為了中、西方傳統節日跨文化交匯與移植的最大障礙,尤其是中國傳統節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礙.中西方節日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兩者的差異遠遠不止以上談到的.事實上,這兩種節日文化各有所長,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在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們不能閉關鎖國,在發揚光大咱們自己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也要汲取西方節日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為我所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中國老百姓也開始了解西方節日文化的迷人之處.中西方的節日文化互相滲透,相互融合,這是兩種文化緊跟時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貳』 evergreen是是什麼意思
形容詞: 常綠抄的襲, 常青的[Pines, firs, and hollies are evergreen trees. 松樹, 杉樹以及冬青是常綠樹。]
名詞: 常綠樹; 萬年青
長榮集團(英語譯名:Evergreen Group)是台灣一個以交通運輸產業為核心的企業集團,由張榮發所創立的長榮海運、長榮國際儲運、長榮航空、長榮國際、長榮航太、長榮空廚、長榮桂冠酒店、長榮鋼鐵、立榮航空、長榮警備保全、長榮空運倉儲、長友營造、新桃電廠等所組成。
Evergreen Marine Corp. 長榮海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榮海運、長榮)是台灣一家大型航運公司,為長榮集團的核心企業,也是台灣最大的航運業者之一。
ATI Radeon HD 5000系列,AMD的顯示核心系列產品,研發代號Evergreen。2007年AMD公司在台灣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覽會,展會結束後,公司工程師到酒吧享樂,並提議利用酒店集團名稱Evergreen作為新顯示核心的代號。
Evergreen是一個開放原始碼(GNU通用公共許可證)的集成圖書館系統(ILS),讀者可以萬維網實現圖書的查找和借閱,許多在北美的圖書館都使用。
『叄』 蓮花,梅花,杏花,桃花,櫻花,桂花,菊花,蘭花在西方都象徵什麼
外 國 送 花 習 俗 各國送花習俗因不同國度、不同民族而異。由於各國的國土資源、地理環境不同,種植花草樹木的愛好也不同,因而人們對於花草樹木的感情均有差異,這就形成了各國不同的花語和饋贈愛好。但從總體上講,大凡文化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國土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們熱愛花木的程度就高,家家戶戶養花成癖,到處呈現出一片花的海洋,這樣的國家或地區在社交活動中也多喜愛以花寄情,相互間交往饋贈鮮花形成習俗。 一般來說歐美等地許多國家在社交禮儀中都離不開鮮花,因而鮮切花的需求量很大。人們在訪親探友、婚喪嫁娶、生日祝賀、迎送賓客、吉慶紀念、探視病人等等社交活動中,別的禮物可以少送或不送,但送上一束鮮花,總是少不了的。人們把贈花作為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作為風雅傳情的禮物。西歐人尤其喜送鬱金香、玫瑰、香石竹、月季、唐菖蒲、百合、非洲菊、紫羅蘭等。因為這些花中都蘊含著「真摯深情的愛」的含義。許多國家青年男女尤鍾愛玫瑰花和鬱金香,因為這兩種花中蘊含的「愛情真誠」的氣氛濃烈。每年的2月14日,不少國家要過情人節.據說這個習俗最早起源於古羅馬帝國,傳說古羅馬時期,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迎接她的情人安東尼時,整個宮殿幾乎埋沒在玫瑰花海中。另有報道說,情人節起源於英國,是為紀念公元3世紀名字叫范倫泰恩的人。當時統治英國的羅馬教皇,為保證軍隊的強大不許青年結婚,而范倫泰恩同情年輕人,便經常偷偷地為他們舉行婚禮,因而遭到囚禁死於獄中。為了紀念這位值得年青戀人崇敬的人,便悄悄興起情人節。這個習俗在幾個世紀前就在歐洲各國普遍流行,每到這一節日,年青人總要向自己愛慕的人贈送禮品,表示鍾情,禮品中玫瑰花最受歡迎。因為人們都認為玫瑰花是真、善、美的象徵,能最完美的體現出情人之間那種純真熾熱的愛和崇高的情操。送紅玫瑰的傳說,據說是古代波斯有位男青年,為了表達自己對情人的一往情深,曾用自己的鮮血將白色玫瑰花染紅,送給心上人,他的戀人終於感動了。後來痴情郎往往向意中人送去一朵紅玫瑰,以表心中深情的摯愛。在情人節送玫瑰花的這個習俗流行中人們還逐漸把這種愛情的深度和玫瑰花的顏色變化以及花苞開放程度巧妙的寓意結合,而形成了不少送玫瑰花的習俗:例如初戀時講究送含苞欲放的粉紅玫瑰花;熱戀深情愛情成熟時要送嬌紅或紫紅盛開的紅玫瑰花;如果愛情半途夭折,一方會送上一束黃玫瑰,以表心中的忌妒或不快。當然一般友人也可贈送玫瑰花,但宜送象徵著尊敬對方和含有崇高敬意,和諧美好的白玫瑰,因為許多國家的人民認為白色是純潔友誼的象徵。情人節時不少西方國家還贈送其它寓意愛情的花,如紅薔薇、紅色鬱金香等。地中海一帶人民表示愛情時喜歡贈送帶著濃情厚意氣氛的「勿忘我」花。傳說中紫羅蘭花也是「愛情花」,據希臘神話傳說,司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因愛人遠行,依依惜別,分手時她止不住掉下淚來,淚珠滴在地上,第二年便發芽長枝開出一朵朵又美又香的花,這就是紫羅蘭花,從此紫羅蘭帶著維納斯愛神的寓意便成為多情的化身。百合花在不少國家代表神聖、聖潔,或純潔與友誼,在傳統基督教社會里常用它獻給聖母,是復活節必用的花。西方花語中丁香花寓意純潔與初戀;香石竹象徵真摯的友情;波斯菊代表少女的心,等等。另有材料報道,一般在西歐,母親送花給子女時一般用冬青、櫻草、金錢花、凌霄花等組成花束,以表示對子女的養育之愛。送別朋友常選用杉枝(代表分別)香羅勒(寓意祝願)和胭脂花(含義為勿忘)組成花束相贈,探望病人時多用紅罌粟(表示安慰)和野百合(象徵康復)花束相送,以祝願病人早日康復.朋友外出時常以鳥不宿、紅丁香、熒絲子組成花束相贈,以蘊寓祝君努力,必能成功的含義。 除上述習俗外,各國還有各自不同含義的花語。例如在法國人的眼裡,百合花是古代王室權力的象徵。據說法蘭西第一國王克洛維洗禮時,上帝就用百合花給他賀禮,後來法國人為紀念始祖,從12世紀起就把百合作為國徽圖案,把它視為光明和自由的象徵並崇為國花。在法國花語中報春花表示「初戀」:丁香花表示「純潔」;紫丁香表示「我心屬於你」蘭花表示"虔誠」……,但是法國人對菊花有忌諱,朋友應邀赴宴等喜慶場合都忌帶菊花相送,因為法國只有葬禮上才用菊花(白菊)表示哀悼。 義大利是個花卉生產國,其花卉產量在歐洲僅次子荷蘭。人民非常喜愛鮮花,除對攻瑰、百合、月季、紫羅蘭、唐菖蒲、鬱金香、非洲菊、維菊、馬蹄蓮、鶴望蘭、小蒼蘭等花喜愛外,尤偏愛香石竹。香石竹的鮮切花生產佔世界第一位。與法國一樣,義大利人民同樣認為菊花是不吉祥的花,是專門用來祭奠死者的哀悼花。但是西歐也有一些國家很喜歡菊花,如德國、荷蘭等對菊花都很珍愛。 瑞士人認為鮮花代表和平與友誼。各種社交場合到處離不開鮮花,尤其是素有「世界公園'美稱的首都日內瓦,更是一片花海。據介紹,日內瓦人對金合歡花懷有特殊感情。但在瑞士不能什麼人都隨便送紅玫瑰花,因為人們認為紅玫瑰花中有浪漫色彩。 西班牙人民也和其他歐洲人一樣愛花,人民尤其喜歡鬱金香。他們認為鬱金香和玫瑰花都是喜慶和美好的象徵。西班牙有個全國法定的「書節」,在每年4月23日舉行.據說這是為了紀念該國大文豪塞萬提斯於1714年逝世而定的紀念日。每到這一天青年們喜歡買上一朵玫瑰花夾在書里送給心愛的人。同樣,在西班牙也不能隨便送菊花,如被邀作客,不可送大麗花和菊花,因為人們認為這兩種花不吉祥。 比利時人最忌諱藍色,遇到不祥之事,都用藍色花作標志。 在英國和德國,鮮花都是很重要的禮儀禮品。據報道,英國皇室家族人士進行訪問的地方,到處要擺滿禮儀鮮花。遇有重大活動揭幕、演講、演員演出、婚慶喜宴、結婚紀念日、祝賀生日、洗禮命名日以及各種常規節日等,在英、德兩國,鮮花都少不了。但德國人忌諱給朋友的妻子送玫瑰花,尤其是紅玫瑰,因為它代表浪漫的愛情。英國人也不大喜歡丁香花。據有關材料報道,英國的花語中仙客來意味羞怯,缺乏自信;而水仙卻能帶去對人的尊敬之情;大麗花表示不穩定和變化無常;鳶尾寓含強烈的情感;金合歡代表友誼;常春藤寓意忠貞和節操;茉莉代表溫柔和親切;送一束紅香石竹代表熾熱愛情,但一束黃色香石竹則意味著輕視和蔑視對方。 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人一樣,鮮花在社交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按照俄羅斯的習俗,逢年過節,男士總要給熟悉的女士送鮮花,在其它各種節日中,如「三八」節,「五—」節、5月9日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日、十月革命節等重大節日,到處都有敬獻鮮花的人。俄羅斯人對菊花、月季、馬蹄蓮、石竹、水仙等花都很喜愛,其中特別偏愛月季和鬱金香,月季被譽為「花中皇後」,而鬱金香更是傳情求愛,聯絡友情的常用鮮花,尤其是紅色鬱金香,同紅玫瑰和紅石竹一樣都表示希望和良好的祝願心情。送鳶尾被認為是帶去好消息的徵兆。紫菀花可用來送給年長前輩,以表示健康長壽的祝願;仙客來則象徵忠誠、真摯的情誼。俄羅斯人認為黃色的薔薇花,意味著絕交和不吉利,送花時應注意避免。此外,送花的數目也要注意,因為在俄羅斯只有對死人弔唁時才送雙數花,朋友之間送花都送單數。 波蘭的鮮切花消耗量在東歐國家中是首屈一指的。波蘭也是天主教勢力相當強大的國家,據報道,按照天主教的傳統習慣,香石竹是「神花」,象徵機智與快樂,再加上此花花色豐富,保鮮期長,價格低廉,所以人們很願意用香石竹當作禮儀花齊,贈送親朋好友。波蘭人大量用花的日子集中在婦女節、母親節、教師節(10月14日)和祖母節(1月21日)等節日里。另外,按照波蘭的習慣,一個人的命名日是個重要節日,其重要性往往盛於生日。每到這一天親朋好友會紛紛送來大量鮮花,花越名貴,說明禮儀越重。扶郎花(非洲菊)、小蒼蘭、鬱金香、鶴望蘭等名貴切花,常用來作為婚禮、生日、命名日、結婚周年紀念日、青年求愛等場合的禮品花。在波蘭也存在著不要輕易送紅玫瑰花的習俗。 有「玫瑰之邦」美譽的保加利亞,人民非常熱愛玫瑰花,把它視為神聖花,並被定為國花。該國種植玫瑰的歷史很長,經過人民辛勤培育,國內有上百個玫瑰品種,並培育出能從中提煉出玫瑰香精油的名貴品種。保加利亞生產玫瑰油的歷史已有—二百年,其質量之高在國際高級香料市場上被譽為「液體黃金」,享譽全世界,每年為保加利亞換取大量外匯。為此國家對玫瑰生產十分重視,把每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定為「玫瑰節」,屆時在巴爾干山的百里玫瑰谷地里(全國玫瑰生產基地),都要舉辦盛大的玫瑰花開摘儀式。每到這一天全國其它各地也舉辦慶祝活動,屆時由挑選出的漂亮少女裝扮成「玫瑰仙女」,在彩花車上大把大把地向眾人拋灑玫瑰花瓣,低旋的直升飛機也在人群上空不停地向人們拋灑著玫瑰香水和花瓣。花瓣帶著濃郁的玫瑰芳香象「天女散花」一樣飄飄灑灑地飛落下來,香風花雨,到處充滿了玫瑰的馨香。姑娘們還紛紛用玫瑰花編織成花環,饋贈給特地從遠方來的遊客。遊人們沐浴在一片馨香的玫瑰花海中,百里玫谷一片歡騰。 羅馬尼亞人也有用花贈友的習慣。他們對花色品種不太講究,但贈花數目習慣上送單不送雙,只有過生日例外。 在北美,人們對花的愛好更為強烈,到處繁花似錦,茵草鋪地。人民特別喜愛花期長的玫瑰。美國白宮的玫瑰園聞名於世,許多主要外交儀式都在此舉行。美國人酷愛鮮花,尤喜自己種花,家家戶戶種滿了花草,到處鮮花成片,花團錦簇。美國每年有30多個節日,各大節日中親友之間贈送鮮花的占絕大多數,其中香石竹作為重要切花,更受到人們的特別寵愛。每年12月的聖誕節、2月的情人節、春分後的復活節、5月的母親節,以及集中在6月和8月的新婚宴禮,到處用香石竹彼此祝福,互寄友情,尤其是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對它更加如醉如痴,爭相互送。近年來人們在周末求購花卉的日益增多,許多人期望在周末與親朋摯友歡聚,戀人周末相會,或其它社交場合,都願意買上幾束鮮花,敬獻上自己的一片情意,所以美國的周末花卉市場應運而生,那一簇簇,一束束香石竹、紫羅蘭、白丁香、百合、馬蹄蓮、鬱金香等等奼紫嫣紅,爭奇斗艷。清香濃郁的鮮花,紛紛被人們爭相買去饋贈親友。美國各地還有許多鮮花節,如美國南部的亞拉巴馬州的莫比爾,每年3月的杜鵑花節;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門托的山茶花節;華盛頓一年一度的櫻花節;5月中旬的密執安湖畔的鬱金香花節;夏威夷州的水仙花花節等等,每到這些節日到處裝飾鮮花,男女老幼觀花賞花,好不熱鬧。 加拿大人民的社交活動也都離不開鮮花。但到加拿大作客時應注意不要贈送白色的百合花,因為人們習慣只在開追悼會時才用白百合花。 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人民,喜愛白色的花,他們以為白顏色的花,可以消除厄運。也有一些拉美人民把菊花視為悲傷和晦氣的象徵,絕不能把菊花作為禮儀花卉在生日、結婚和探視病人時相送。據報道,南美洲的巴西,忌諱用紫色花。認為紫色花是不吉祥的送葬禮花。巴西人還視棕黃色為凶兆象徵。因為棕黃色是衰落的樹葉顏色,會給人帶來不吉祥的命運。埃及人也最忌諱用黃花送人。這些習俗與我們中華民族正好相反,我國人民一向把黃色看作是與最高貴的金子一樣,是高貴和權力的象徵,是喜慶和豐收的表現。 在東南亞國家中菲律賓的馬尼拉;泰國的曼谷都是繁花似錦的美麗城市。 菲律賓人民熱愛茉莉,前面已作了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曼穀人用鮮花表達情感有許多獨到之處,例如曼穀人對來訪的賓客常用黃綢帶,將熱帶蘭、茉莉花串好的精美花環,恭恭敬敬的掛在客人的脖頸上。泰國是個佛教昌盛的國家,每天早晚的佛事活動,人們會及時虔誠地把含苞欲放的蓮花放在供桌上;泰國人還篤信車有車神,船有船神,為祈求神明保佑,車船主人在臨行前總要把熱帶蘭編成的花環、花束掛在車前或船頭。在傳統節日里每年都舉辦水燈節,把河裡的遊船都裝飾得色彩繽紛,身著艷麗服裝的泰國姑娘把用鮮花串起來的花環,首先掛在貴賓的脖子上,以表示歡迎。 在東北亞,我國的近鄰東瀛——日本,近年來成了鮮切花進口的大國。 1990年日本每人的年均鮮花消耗量達50美元,居世界之冠。日本每年從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花卉。在這個生活節奏快的國度里,日本人民平時無暇過多交往接觸,鮮花就成了傳遞友情,改善人際關系的重要於段。不僅在各種婚喪嫁娶的禮儀活動中要用花,平時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以花贈友。—般日本人最喜歡香石竹及玫瑰花等。近幾年又新興起各種「洋蘭熱」,什麼石斛蘭、卡特利亞蘭、文心蘭、蝴蝶蘭、萬代蘭等均頗受人們青睞。據日本的民意調查統計,日本姑娘最喜愛的花是:紅玫瑰、波斯菊、水仙、紅牡丹、百合花、薰衣草、香豌豆花、八仙花、芍葯花、石竹花等等。 最後再介紹一些蒙古人的送花習俗。據報道,在蒙古黃花象徵高貴的黃金;紅花象徵歡樂;白花代表純潔;藍花表示永恆;綠花象徵繁榮。 蒙古人互相贈花時對花的數量頗有考究:1朵花代表個人名義;2朵花象徵雙方和諧;3朵花體現心靈和身體的統一;4朵花表示深深的敬意。如果用鮮切花插花,一般避免用7和11朵花的數量。對8和9朵花插出來的花束認為是吉祥的.在捆紮花束和花環時一般都採用禾本科植物的莖稈,絕不能用線,尤其不能用象徵災難顏色的黑線縛扎。
『肆』 花加可以預定花中愛馬仕了
你說的是北美冬青來啊,的確是花中源愛馬仕,生長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原野上,在每年的冬季,綴滿瑪瑙一樣的紅色果實,寓意著飽滿的生命力和熱烈喜慶的新年福氣,現在花加的年宵花福袋就可以定到了哦。。很高興能為你提供幫助
『伍』 什麼花開得最喜慶熱鬧
很多人喜歡在家裡擺一些盆栽綠植來滿足家居裝點的需要,既能凈化空氣又能夠舒緩心情。過年的時候很多人也會買一些年宵花,增加家裡的氛圍。
『陸』 兩次工業革命對人類歷史發展有什麼積極意義
意義: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柒』 有什麼好看的有教育意義的電影
電影的教育意義有時會超過平淡的書本,直觀的影響配合震撼人心的音樂,電影是一種承載教育意義的完美載體。教育意義其實有很多種類,比如親情意義,愛情意義,授業意義,甚至人生意義。接下來,我會為大家推薦幾部備受國內外觀眾喜愛的現實主義教育電影。
親情教育意義:《當幸福來敲門》、《變臉》
《當幸福來敲門》講述了一位貧苦的父親,帶著自己尚未成年的兒子,如何在世態炎涼的社會上謀得一席之地的故事。威爾史密斯飾演因為投資失敗導致破產的父親,影片中的兒子角色也是由他現實中的兒子飾演。這部電影是眾多網友的啟蒙影片,它向觀眾展示了在孩子面前威武的父親,其實也有脆弱的一面,父愛的偉大,便是為兒女遮風擋雨的屋檐。
『捌』 誰知道「凱爾特人」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凱爾特人是蘇格蘭的一個民族,而最先登陸波士頓的非北美人便是他們,換句話說波士頓大部分是他們建立的。
『玖』 丹麥國花冬青花代表什麼意義
丹麥人人愛花,無論身置何處,都可以看見鮮艷美麗的鮮花盛開著,深愛著鮮花的丹專麥人選擇了朴實的冬青作屬為國花,冬青象徵著朴實、謙和的個性,有先見之明,代表不畏嚴寒,也象徵著旺盛的生命力,象徵著丹麥民族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冬青大部分生長於北美地區,它的葉子經過24小時的浸漬後,可以蒸餾法提取清香的冬青油,它常被添入甜食和牙膏中。冬青油很容易被皮膚吸收,它具有收斂、利尿、興奮等功效,可用來治療肌肉疼痛。
『拾』 有那些有教育意義的電影
寒假馬上就要到了,家長們在輔導孩子做好每天的寒假功課之後,是不是也應該帶孩子一起放鬆下呢?對於這個放鬆時刻,家長們也可以有所選擇,不要讓孩子沉溺玩手機、玩電腦游戲,而是帶孩子閱讀一些書籍,看一些動畫片、電影,不僅讓孩子得到了放鬆,身心愉悅,還可以給孩子輸入一些知識和理念,那這個時候,家長們也要對這些書籍、動畫片、電影的內容和質量進行甄選了!
今天,小編在這里推薦十部頗具教育意義的經典電影,一部好的電影製作必須是精良的,蘊含的能量也必須是向上的,才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識和積極的啟發,那,家長和小朋友們就一起看看這十部電影都包括什麼吧,每一部都很經典哦,小編不止看了一遍!愉快的假期,開心看起來吧!
10、男孩和世界 O Menino e o Mundo
動畫簡單美好卻意味深長,想像力豐富。童年那麼快樂,有父母的陪伴,家裡和外面的草地就是整個世界。榮獲動畫界最高榮譽——法國安錫動畫影展首獎。童真如何面對成長的苦澀與世界的現實?踏上尋父大冒險旅程的小男孩,沿途光怪陸離的人事,把南美大陸的魔幻現實主義融入到水彩動畫中, 呈現的是兒童眼中怪誕而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