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依典故
㈠ 和「雨」有關的典故
未雨綢繆
【發音】 wèi yǔ chóu móu
【釋義】 綢繆:緊密纏縛,引申為修繕。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備工作。原指鴟鴞在未雨前,已修補窩巢。後喻事先預備,防患未然,常用此語。
【出處】 《詩經·豳風·鴟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典故1】 「詩經」中有一篇標題為「鴟鴞」的詩,描寫一隻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鳥,仍然在辛勤的築巢,其中有幾句詩:「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說: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只有把巢堅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後來,大家把這幾句詩引伸為「未雨綢繆」,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事先准備,以免臨時手忙腳亂。
【典故2】 武王滅紂後,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監視殷遺民,號三監。武王薨,成王年幼繼位,由叔父周公輔政,致三監不滿。管叔等散布流言,謂周公將不利於成王。周公為避嫌疑,遠離京城,遷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與殷紂王之子武庚勾結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亂後,遂寫一首《鴟鴞》詩與成王。其詩曰: 「趁天未下雨,急剝桑皮,拌以泥灰,以縛門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詩有諷諫之意,望成王及時制定措施,以止叛亂陰謀。成王雖心中不滿,然未敢責之。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韓愈《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絕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風雨同舟、大雨傾盆、風雨交加、風調雨順、風雨無阻、雨後春筍、春風化雨、揮汗如雨、梨花帶雨、翻雲覆雨、山雨幽幽、傾盆大雨、未雨綢繆、巫山雲雨、春雨如油、頂風冒雨、煙雨蒙蒙、狂風暴雨、槍林彈雨、大雨滂沱、雨過天晴、腥風血雨
魚與雨
一
傳說中的魚飛行在千年午夜的時空,獨自在深邃的天幕里飄行,夜夜凝望不變的星空,簡單而快樂地生活了一個千年又一個千年。
依然午夜時分,似有無數晶瑩的星光從魚的身側劃過,落在魚的身上,擾醒了沉沉的睡夢,這是一場溫柔清涼的雨,魚義無反顧地躍入,身體立即被雨水包裹起來,魚在雨中時而徜徉、時而潛行、時而躍起,濺起點點迷醉的水花,在午夜的時空閃耀著淡藍的光。
雨因魚的攪動也活躍起來了,將魚兒包裹得更緊:魚兒在雨中游得更歡,魚與雨在千年的際遇里相戀在空中。
魚生於無塵的午夜時空,而雨必將流落大地。
雨對魚說:「天空是我短暫的停留,虛幻偶然的情愛,卻要必然的別離」
魚對雨說:「你的懷抱已足夠寬闊,有了今生的暢游,我便永生的跟隨」
二
傳說中的魚是隨雨從天上落下來的。雨與魚的浪漫故事成了千年流傳的寓言。
雨與魚快樂地生活著,可雨擔心魚過得不夠舒暢,於是,雨用千年營造了河流。
雨與魚快樂地生活了千年,雨想河流是否太窄了。於是,雨又用萬年營造了湖泊。
雨與魚又快樂地生活了萬年,雨又疑慮湖泊太小了。於是,雨又用億年營造了海洋。
可在這千年、萬年、億年的時光中,雨漸漸失去了閃耀的靈性,成了世俗平淡的水。
雨黯然地對魚說:「我用耗盡一生的努力希望給予完美,可我卻丟失了自己」
魚流著淚對雨說:「你那無盡的的溫柔早已融在我心底,淚水就是你的影子」
可雨不願讓魚流淚,魚於是帶著雨一起尋找那失落的地方。
於是,魚總是逆流而行,用億年游出海洋,用萬年游遍湖泊,用千年游過河流,魚與雨的故事又有了新的流傳。
三
魚與雨那巡迴的路上,卻是一路的艱難一路的坎坷,行進於朝露和暮風中,夜宿於寒露和清月下;匍匐於沼澤,潛行於冰川,飛躍過深澗,穿越過瀑布。
雨說:「原來愛也會成為負累,為愛離開也許是我唯一的選擇」
魚說:「可離開了你我看不到自己,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所依。」
雨說:「可要找回曾經的樣子,必要經過前世今生的煉獄,所以我要獨自離去」
魚說:「如果別離已成必然,那麼我就在曾經落下的地方等著你我輪回的重逢。」
隨後,雨在晨起的霞光里隨著彌漫的水汽閃著微藍的光依依消隱而去。
魚也從此開始了對雨的千年守望。
於是,總是在天空陰郁的時候,看到魚期待著雨的降落,將頭幽幽探出水面的情景!
四
為了那輪回的重逢,魚夜夜守候在沉睡如水的魚的身側,白日則繼續前行尋找那失落的地方。
雨離開魚後,則將失落在河流、湖泊、大海中的點點靈光收集著、匯聚著,讓他們隨著晨起的水汽上升到空中,再次凝結成了晶瑩清涼的雨。
而魚在那艱難的前行中,漸漸強壯了腰肢,矯健了雙翼,豐美了鱗甲,終於在一個午夜的夢中,成了一隻會飛的魚。
於是魚飛到天上與雨在他們曾經相遇的重逢。雨激動地緊擁著魚,魚歡暢地穿梭不停。
回到天上的魚與雨看到了自己的來世與今生。原來雨是魚前世的淚水,今世的雨卻要化成水成為魚的依託,來生魚便成了水的精靈。
雨說:「原來我不是雨,我只是為你而生的水」
魚說:「我也不是魚,我是為你而活的精靈。」
從此,魚與雨一起找到了他們失落的地方,平靜而快樂地生活著。魚水情深的典故也就流傳開來了。
五
前世流淚的愛情魚
這是一隻為愛尋找的魚,從清晨游到黃昏,從一萬年前尋到今朝。
她不曾在路邊的磐石上,做過一次短暫的停留,歇息一下疲勞的雙腳,讓自己能夠安靜的接受屬於自己的陽光和雨露,在自己舒適的星空下,任自己喜歡的歌聲隨風飄灑……
只是在那世俗的洪荒,有著太多的灰塵。任憑她中苦苦地找尋,也不曾瞥見那無塵之愛情。
無邊無際的絕望使她忍不住流下了淚,一滴孤獨地藏在魚的身上已萬年,溶解了魚所有苦痛的淚,孤獨的淚水,流出了一世的艱辛。流遠了她內心的深處的寂寞。
卻是萬年後的一次回頭,她看到了無數個淚滴里的流淚的魚的影子,被淚晶瑩地包裹著,泛著清幽的波粼。
原來流出的淚便是尋找的愛情的淚滴……
㈢ 有什麼關於雨的典故
道門中有個「宋香足雨」的典故,說的是道士宋玄白的故事。
宋玄白,不知哪裡人,身高七尺余,眉目端正,如畫出來的那樣,人又長得白白胖胖,講起話來言辭雅麗,碰到的人都喜歡他。玄白有道術,夏天綿衣,冬天卻穿單衫,睡在雪地上,在他身邊半徑丈余的范圍內,只見有熱氣蒸騰,雪凝結不起來。他從茅山—下來,游鎮江,又游歷括蒼山、仙都山,修煉辟穀服氣的方術。但卻嗜酒,吃起豬肉來每頓一定吃五斤,用蒜泥蘸著吃。肉吃完,再喝上兩斗酒,
吃個白梅子。有人向他求一瓣蒜來吃,卻沒有蒜味,而有著奇特的香味留在齒舌間。曾經吃過他的蒜瓣的人很是不少,這些人終身沒有病痛,都長壽活到八九十歲。
—次。他雲游到越州地界,正好當地大旱,老百姓正用曬「巫訄」(指鼻孔朝天的殘疾人)到龍王爺前鼓樂祭祀的老法子求雨。十來天過去,卻是越曬越厲害,玄白見到這一情況,便說:「凡是求雨,必須獲得天老爺的命令才行,不上章奏是沒法子得到的。」於是在當地的玄真觀住下來,點起香,向上蒼祝告。一夜間降下大雨,足夠解除旱署,越州人都將他看成神異,「宋香足雨」的美談於是不脛而走。
這一日, 宋玄白又雲游到江西的信州,又趕上大旱求雨。有道 士知道禾玄白焚香致雨的大名,於是報告州官,請玄白幫忙,玄白立刻做起法來.只見兩只釘子飛起,直直地釘在城隍神像的雙目上。後州刺史韋德磷先聽說玄白喜歡納妾,這次又釘了城隍的雙目,認為:」這人必是個妖怪。」便命令手下去捉拿他。可那些兵丁一接近玄白,手腳便不能動彈,倒仆在地。於是韋德磷向玄白謝罪。不會兒,果然下了場足雨,刺史這才禮謝玄白,送他離去。
楊貴妃故事的《梧桐雨》。
【故事起源】
寫安史之亂前後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悲歡離合。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安祿山有一次未能完成軍令,幽州節度使張守圭本欲將他斬首,惜其驍勇,將他押至京城問罪。丞相張九齡奏請明皇殺掉安祿山,明皇不從,反而召見授官。此時貴妃正受寵幸,奉明皇命收安祿山為義子,賜洗兒錢。後來安祿山因與楊國忠不和,出京任范陽節度使。七月七日,貴妃與明皇在長生殿歡宴。明皇將金釵鈿盒賜給貴妃,酒酣之際,二人深感牛郎織女的堅貞,對星盟誓,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貴妃正在品嘗她喜愛的荔枝,安祿山謀反的消息傳到,明皇攜貴妃倉皇入蜀。駐扎馬嵬驛時,軍隊起了騷亂。龍武將軍陳元禮請明皇誅殺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明皇依言而行。但軍隊仍不肯前進,陳元禮又請誅媚惑君王的楊貴妃。明皇無奈,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帶到佛堂中,由她自盡。這樣,軍隊得到了安撫,保護明皇逃亡。肅宗收復京都後,太上皇(明皇)閑居西宮,懸掛貴妃像,與之朝夕相對,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夢中與貴妃相見,卻被梧桐雨驚醒。他追思往日與貴妃歡愛情景,惆悵萬分。《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現有明嘉靖間李開先刻《改定元賢傳奇》本、明萬曆間繼志齋刻本、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匏集本、《元明雜劇》本、明顧曲齋刻《元人雜劇選》本、《元曲選》丙集本、《酹江集》本、《元曲大觀》本、《古今名劇選》卷一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所思,雨雪菲菲。出自哪位詩人,有何典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所思,雨雪菲菲: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飢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採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於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後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託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朴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㈤ 有什麼關於雨的典故求解答
道門中有個「宋香足雨」的典故,說的是道士宋玄白的故事。
宋玄白,不知哪裡人,身高七尺余,眉目端正,如畫出來的那樣,人又長得白白胖胖,講起話來言辭雅麗,碰到的人都喜歡他。玄白有道術,夏天綿衣,冬天卻穿單衫,睡在雪地上,在他身邊半徑丈余的范圍內,只見有熱氣蒸騰,雪凝結不起來。他從茅山—下來,游鎮江,又游歷括蒼山、仙都山,修煉辟穀服氣的方術。但卻嗜酒,吃起豬肉來每頓一定吃五斤,用蒜泥蘸著吃。肉吃完,再喝上兩斗酒,
吃個白梅子。有人向他求一瓣蒜來吃,卻沒有蒜味,而有著奇特的香味留在齒舌間。曾經吃過他的蒜瓣的人很是不少,這些人終身沒有病痛,都長壽活到八九十歲。
—次。他雲游到越州地界,正好當地大旱,老百姓正用曬「巫訄」(指鼻孔朝天的殘疾人)到龍王爺前鼓樂祭祀的老法子求雨。十來天過去,卻是越曬越厲害,玄白見到這一情況,便說:「凡是求雨,必須獲得天老爺的命令才行,不上章奏是沒法子得到的。」於是在當地的玄真觀住下來,點起香,向上蒼祝告。一夜間降下大雨,足夠解除旱署,越州人都將他看成神異,「宋香足雨」的美談於是不脛而走。
這一日, 宋玄白又雲游到江西的信州,又趕上大旱求雨。有道 士知道禾玄白焚香致雨的大名,於是報告州官,請玄白幫忙,玄白立刻做起法來.只見兩只釘子飛起,直直地釘在城隍神像的雙目上。後州刺史韋德磷先聽說玄白喜歡納妾,這次又釘了城隍的雙目,認為:」這人必是個妖怪。」便命令手下去捉拿他。可那些兵丁一接近玄白,手腳便不能動彈,倒仆在地。於是韋德磷向玄白謝罪。不會兒,果然下了場足雨,刺史這才禮謝玄白,送他離去。
楊貴妃故事的《梧桐雨》。
寫安史之亂前後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悲歡離合。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安祿山有一次未能完成軍令,幽州節度使張守圭本欲將他斬首,惜其驍勇,將他押至京城問罪。丞相張九齡奏請明皇殺掉安祿山,明皇不從,反而召見授官。此時貴妃正受寵幸,奉明皇命收安祿山為義子,賜洗兒錢。後來安祿山因與楊國忠不和,出京任范陽節度使。七月七日,貴妃與明皇在長生殿歡宴。明皇將金釵鈿盒賜給貴妃,酒酣之際,二人深感牛郎織女的堅貞,對星盟誓,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貴妃正在品嘗她喜愛的荔枝,安祿山謀反的消息傳到,明皇攜貴妃倉皇入蜀。駐扎馬嵬驛時,軍隊起了騷亂。龍武將軍陳元禮請明皇誅殺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明皇依言而行。但軍隊仍不肯前進,陳元禮又請誅媚惑君王的楊貴妃。明皇無奈,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帶到佛堂中,由她自盡。這樣,軍隊得到了安撫,保護明皇逃亡。肅宗收復京都後,太上皇(明皇)閑居西宮,懸掛貴妃像,與之朝夕相對,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夢中與貴妃相見,卻被梧桐雨驚醒。他追思往日與貴妃歡愛情景,惆悵萬分。《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現有明嘉靖間李開先刻《改定元賢傳奇》本、明萬曆間繼志齋刻本、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匏集本、《元明雜劇》本、明顧曲齋刻《元人雜劇選》本、《元曲選》丙集本、《酹江集》本、《元曲大觀》本、《古今名劇選》卷一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㈥ 「雨」字的典故是什麼
雨,拼音:【yǔ】
典故:「未雨綢繆」「宋香足雨」等。
典故:「詩經」中有一篇標專題為「鴟鴞」的屬詩,描寫一隻失去了自己孩子的母鳥,仍然在辛勤的築巢,其中有幾句詩:「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說: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只有把巢堅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後來,大家把這幾句詩引伸為「未雨綢繆」,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事先准備,以免臨時手忙腳亂。
㈦ 以雨為題材的古代詩句和典故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韓愈《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絕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㈧ 求關於「雨」的詩詞,典故
http://www.ishici.com/search.asp
這有抄1000多首寫雨的!~去看看吧
㈨ 古代有關雨的故事
1、雨師的故事
雨師是神話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號屏,又叫玄冥。他們其實就是赤松子,又寫作"赤誦子"。
傳說是炎帝神農氏時施雨的雨師。這位赤松子先生有一種能隨著風雨飄來飄下的本領,曾做過炎帝神農氏的雨師,後來從西天母那裡得了什麼不死葯之類的東西,能入火自焚,隨風雨而上下。成了仙,上了天,順便還拐走了炎帝的小女兒。
直到高辛氏的時候,赤松子才想起自己的職責,又回到人間做雨師。炎帝到高辛之間隔著黃帝、少昊和高陽三代,原來那幾百年竟是滴雨未下的。相傳遠古時代,人民以採集和漁獵為生,一日無獲,就得挨餓,日子過得和艱難。
後來,神農氏用木製做耒、耜,教大家種植谷,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轉。於是神農氏被眾人舉為首領。
年復一年,一場罕見的旱災降臨了,一連數月,天上沒有一滴雨降落,田裡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人畜都要渴死了,噴甭說汲水澆地了。
神農氏頭發快愁白時,不知從哪兒跑老一位蓬頭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領,下系皮裙,手裡還拿根柳枝。野人自我介紹說:"我叫赤松子,曾隨師傅道人在昆侖上西王母石室中修煉多年。赤道人常化飛龍,南遊衡岳,我亦化為赤虯,跟在他身後,還學會布雨的本領。"
神農氏聞之心喜,讓他馬上顯示一下。但見赤松子取出一種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為一條赤龍,飛上天空。霎時,天上烏雲密布,一場傾盆大雨兜頭澆下,眼看就要枯死的莊稼,有恢復了鬱郁生機。神農氏大喜,立封赤松子為雨師,專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農氏成仙後,黃帝繼任首領,九黎的頭領蚩尤不服,興兵作亂。連赤松子也投奔了過去。等黃帝率領眾部落與蚩尤大戰與涿鹿之野時,赤松子化為一條虯龍,飛廉變成一隻小鹿,一道施起法術。剎那間,天昏地暗,走石飛沙,暴雨狂風,颶風卷飈。
黃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連東南西北也辨認不出,還能作戰?蚩尤趁機發動進攻,殺得對方丟兵棄甲。就這樣。蚩尤依仗飛廉和赤松子能征風召雨的優勢,九連九勝黃帝,迫使黃帝連連後撤,一直退到泰山。
黃帝在泰山會集群臣,商討了三天三夜後,終於設計出兩個破敵法寶--司南車和牛皮鼓。司南車有兩層,共二十八個輪子,車上有一個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車輪滾動時,牛皮鼓一共八十面,一起鼓響,聲音可以響徹三千八百里。於是黃帝再與蚩尤決戰。
蚩尤仍使飛廉和赤松子呼風喚雨,炊煙噴霧。這一次,黃帝靠著司南車,始終不迷失方向,堅持戰斗,緊接著,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來,頓時驚天動地,裂石崩雲,嚇得飛廉和赤松子魂飛魄散,趕緊還原凶橫本相,跟著蚩尤一塊兒逃竄。
黃帝揮師追擊,一直追到涿鹿,終獲全勝,還活捉了赤松子和飛廉。因為這兩個人都是降伏,黃帝仍叫赤松子當雨師,又封飛廉為風伯,要他們改惡向善,從此為民造福。
五帝後,世間沒人再管得住風伯雨師了,於是對她們的祭拜,被列入國家的是祀典,目的仍在於祝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佑平安。這兩位尊神的醜陋嘴臉,也變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隨著一位長須官人,象徵雨隨風至,風止雨歇。
2、求雨
很多年前泰國東北部這一帶的城主叫帕亞空,這一年無論怎麼祈求雨都下不來,於是帕亞空舉行火箭儀式,通告各地的人拿自製的火箭來參加比賽,誰的火箭飛得最高就把自己的女兒楠艾嫁給他。果然當天有許多人來參賽,而其中數帕丹的火箭飛得最高,帕亞空決定將楠艾嫁給他。
但是楠艾卻有自己的心上人帕奇,帕奇雖然參加了比賽,卻不敵帕丹。最終帕奇得知自己將要失去楠艾就意外身亡,而被迫跟隨帕丹遠走他鄉的楠艾在途中卻正巧碰到火箭發射之後下的暴雨,駿馬雨中失足將楠艾摔死在雨中,兩個有情人最終也無法終成眷屬。
3、劉伯溫求雨
明太祖在統一戰爭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將領爭城奪地:又吸收了一些謀士,幫他出謀劃策。在這些謀士中,劉基是最著名的一個。
劉基又叫劉伯溫,本來是元朝的官員,因為對元朝的政治腐敗不滿意,常常寫點文章,諷刺時事,後來,被解職回到他的家鄉青田(在今浙江)。
朱元璋的軍隊打到浙東的時候,把劉基請了出來,當他的謀士。在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劉基出了不少計策。由於他足智多謀,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漢初年的張良。
劉基不但謀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現象跟人間的吉凶扯在一起。劉基對天下形勢觀察仔細,考慮問題周到,他的預見往往比較准確。但是大家都認為這跟他精通天文有關。民間傳說把劉伯溫看作一個「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江南發生了一場旱災。劉基掌管天文,朱元璋問他為什麼發生大旱,怎樣才能求上天下雨。劉基說:「天一直不下雨,因為牢獄里關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劉基的話,派他去查牢監里關的犯人。劉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後,平反了冤案,把錯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來是毫不相乾的兩碼事。劉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術。不過他懂得天文,可能觀測到氣象要發生變化,就借這個機會勸諫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幾天,烏雲密布,接著就下了一場透雨。劉基趁朱元璋高興的時候,又勸他制定法律,依法辦事,防止錯殺無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後,叫劉基做御史中丞,負責司法工作。劉基嚴格執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長的一個親信犯了法。李善長是明王朝開國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鄉,勢力很大。但是劉基不顧李善長的阻撓,奏明明太祖,把那個親信殺了。這件事當然招來了李善長的怨恨。
正巧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著急。劉基乘機跟明太祖說:「戰爭中的死亡將士,他們的妻子需要撫恤;一些在築城中死亡的工匠,屍骨還暴露在田野上,沒人收埋。
把這些事辦了,說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當然很快批准了劉基的要求,撫恤了將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屍骨。劉基雖然辦了一件好事,但是靠這種辦法勸諫,畢竟靠不住。這一次,他的預測不準,過了十天,還是烈日當空,一滴雨也沒下。
這可使明太祖生了氣,再加上李善長在旁邊說壞話,叫劉基不能不害怕。這時候,他妻子在家鄉得病死去。劉基請個假回老家了。
其實,明太祖對劉基是特別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劉基為丞相。劉基連忙推辭說:「選丞相好比挑棟梁。要挑個大木材,如果用小木頭當樑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險。」
後來,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長的職,又想請劉基出來當丞相。劉基說:「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壞人:再說年紀大了,也擔當不了這樣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劉基回到青田,過著隱居生活,從來不跟人談起他過去的功勞。青田縣令一再求見,都被劉基婉言拒絕。有一次,縣令換上便服,裝扮個鄉下人去拜訪劉基。劉基正在洗腳,見來了陌生人,連忙穿了鞋子,把來人請進屋,熱情地留飯。
劉基請教來人姓名,縣令只好實說:「我是青田知縣,特來拜見先生。」劉基大吃一驚,連忙起身作揖,自稱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後,再也不跟縣令見面了。
劉基住在家鄉,仍舊很關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劉基問天象吉凶。劉基說:「冬天剛下過嚴霜凍雪:接下來便是陽春季節。現在國家已經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為寬和一點。」
(9)雨依典故擴展閱讀:
雨的成因:
雨的成因多種多樣,它的表現形態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細雨,有連綿不斷的陰雨,還有傾盆而下的陣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後,就變成水蒸氣被蒸發到空氣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小水滴。
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徑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們又小又輕,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在空中。就是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雲。這些小水滴要變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體積大約要增大100多萬倍。
這些小水滴是怎樣使自己的體積增長到100多萬倍的呢?它主要依靠兩個手段,其一是凝結和凝華增大。其二是依靠雲滴的碰並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雲滴主要依靠不斷吸收雲體四周的水氣來使自己凝結和凝華。
如果雲體內的水氣能源源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使雲滴表面經常處於過飽和狀態,那麼,這種凝結過程將會繼續下去,使雲滴不斷增大,成為雨滴。但有時雲內的水氣含量有限,在同一塊雲里,水氣往往供不應求,這樣就不可能使每個雲滴都增大為較大的雨滴,有些較小的雲滴只好歸並到較大的雲滴中去。
如果雲內出現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況,那麼,這種凝結和凝華增大過程將大大加快。當雲中的雲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大雲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雲滴,而且還會「吞並」更多的小雲滴而使自己壯大起來。
當大雲滴越長越大,最後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便從雲中直落到地面,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