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美食典故

美食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7 17:50:10

『壹』 中國的美食的傳說

中國人喜愛研究美食,「民以食為天」更是中國人的口頭語,所以從歷史傳承下來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蘊含著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我們這就一起來穿越時空,看看這些經典菜品是怎麼來的吧!

東坡肉

菜品簡述:

東坡肉屬浙菜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

東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

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

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

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

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

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

「東坡肉」美名慢慢傳遍全國。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水晶餚肉

菜品簡述:

水晶餚蹄,又名水晶餚肉,是江蘇鎮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水晶餚蹄成菜後肉紅皮白,光滑晶瑩,鹵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食用時,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等特點,佐以姜絲和鎮江香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有詩贊曰:「風光無限數今朝,更愛京口肉食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餚肉傳說:

在鎮江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次張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請他去瑤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張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仔細一看,原來是水晶餚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饞蟲撓心,便變成一個老頭買了一些,飽餐一頓,繼續上路。快到瑤池時,忽然對赴蟠桃宴沒了興趣,心想水晶餚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於是掉轉毛驢,打道回府了。

臘味合蒸

菜品簡述:

臘味合蒸是湖南傳統名菜之一,是取臘肉、臘雞、臘魚於一缽,加入雞湯和調料,下鍋清蒸而成。

"臘味合蒸"以各種臘熏製品同蒸,風味獨特,是湘菜中傳統風味名菜。此菜臘香濃重,咸甜適口,色澤紅亮,柔韌不膩,稍帶厚汁,且味道互補,各盡其妙。

相關典故

臘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傳還與一位乞丐有關。從前,在湖南一小鎮上有家飯館,店主劉七為逃避財主逼債流落他鄉,以乞討為生。

一日來到省城,因時近年關,人家就把家裡腌制的魚肉雞拿點給他。劉七見天色已晚,早已飢腸轆轆,便把臘魚、臘肉、臘雞等略一洗凈,加上些許調料裝進蒸缽,蹲在一大戶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開了。

此時大戶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賓滿座。酒過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飄來陣陣勾鼻濃香。主人忙問家童,還有何等佳餚,快快端來。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遺漏?但還是跑進廚房,真的聞到一股濃香從窗外飄來。他趕緊打開後門觀看,只見一乞丐蹲在地上,剛掀開熱氣騰騰的蒸缽蓋,准備受用。

家童二話不說,上前端起蒸缽就走。劉七一急,緊追而來。一客人見剛出爐的蒸缽,忙伸箸夾進嘴裡,連說好吃。卻說此客人乃當地富翁,在長沙城裡開一大酒樓。於是當面問明劉七身份,帶他回去在自家酒樓掌勺,掛出「臘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來嘗鮮。從此「臘味合蒸」作為湘菜留傳下來。

飛龍湯

菜品簡述:

飛龍又名榛雞,產於興安嶺。飛龍湯是將榛雞脫毛去掉內臟後,用高湯煮熟即可,湯中不需放任何調料以保持湯原汁原味。飛龍湯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適合用作滋補湯品。

此菜湯清見底,湯中紅、白、綠、黑四色相間,其味鮮咸異美。此菜以飛龍(榛雞)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湯呈乳白色,味極鮮美。三味同食,極富營養,是滋補之美味湯菜。

菜品由來:

「飛龍湯」是東北的「食中珍品」。在東北民間,曾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所謂龍肉,指飛龍肉而言。相傳,飛龍是曾受過封的一種專給皇帝進貢的山珍,世上罕見,其肉細嫩,味鮮美,早在14世紀就聞名於世。

飛龍(榛雞)是盛產於興安嶺山林中的一種較小的飛禽。

鄂倫春人用飛龍氽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洗凈剁成小塊的飛龍肉放進已加鹽的沸水中煮,約二分鍾就須將湯從吊鍋子里倒出來,再放上一點"俄歐特"-野蔥末後即可食用;另一種是先將鹽末撒在飛龍肉上,待吊鍋子水滾開時,一手拿著飛龍,另一隻手不停地用勺子將吊鍋子里的沸水掏出來澆在飛龍肉上,邊澆邊轉,燙至六分熟時,再將整個飛龍連同野蔥末一塊放進鍋里,在沸水中煮十來秒鍾就可倒出食用。

無論是那一種氽法,事前都必須把吊鍋子擦洗干凈,使其不沾一點油性。為了使飛龍湯保持原有的鮮味,不得加入任何調料或醬油。

無為熏鴨

菜品簡述:

無為熏鴨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譽中外的徽菜傳統名菜。它又名無為板鴨,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無為縣志記載:「民俗婚筵多用鵝後改為鴨」,至今當地還留傳著這樣的風俗。

用肥鴨熏制而成。成菜色澤金黃,皮脂厚潤,肉質鮮嫩,氣味芳香,別有風味

菜品典故:

典故一:

無為熏鴨,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據傳,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無為縣廚師採用先熏後鹵的獨特方法烹制鴨子,成菜色澤金黃油亮,滋味鮮美可口,其製法與口味均獨具一格,因而全縣聞名,故稱「無為熏鴨」。後來傳至各地,到清末已聞名全省,銷往各地,成為安徽省人們最喜愛的特色菜餚之一。

典故二:

無為熏鴨最初的由來還跟朱元璋有關系。原來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窮,給人家放牛。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鴨子的活計來了。他們不敢帶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來熏烤。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

後來,這一做法在民間流傳開來,並由安徽省無為縣賣牛肉的回民馬常有發揚光大,還摸索出用鋸末熏鴨的獨特製作工藝,從此無為的馬常有清真熏鴨生意做大了,而「無為熏鴨」成了風靡全國的地方風味食品。

麻婆豆腐

菜品簡述:

麻婆豆腐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

主要原料由豆腐構成,其特色在於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稱之為八字箴言。

菜品典故:

相傳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萬福橋一家小飯店店主陳森富(一說名陳富春)之妻劉氏所創制。

劉氏面部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創制的燒豆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後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

1909年成都通俗報社出版的《成都通覽》(清·傅崇矩著)已將此店及「陳麻婆之豆腐」,列入與包席館正園、鍾湯圓等店齊名的23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

《錦城竹枝詞》、《芙蓉話舊錄》等書對陳麻婆創制麻婆豆腐的歷史均有記述。清末詩人馮家吉《錦城竹枝詞》雲:「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於名聲卓著,已流傳全國,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菜品特點:

色澤淡黃,豆腐嫩白而有光澤。

有人用「麻、辣、燙、鮮、嫩、香、酥、活」等八個字來形容這道菜,頗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點。現在國內外的川菜館都以經營此菜來招攬顧客。

東安子雞

菜品簡述:

東安子雞,因用剛開鳴的小公雞烹制而成,故名。

本菜特色是特點:用嫩母雞和紅辣椒煸、燒而成。菜色呈紅白綠黃四色相映,雞肉肥嫩,味道酸辣鮮香。

菜品來源:

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名菜,它始於唐代,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裡,有一家3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當時店裡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只活雞,馬上宰殺洗凈,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旺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後,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後非常滿意,事後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於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守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嘗,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湖南最著名的菜餚。

相關故事:

傳說,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在南京設宴款待賓客,席中有「東安雞」一菜,賓客食後贊不絕口。郭沫若《洪波曲》載:抗日戰爭時期,唐將軍在長沙水陸洲的公館里,曾設宴招待了他,其間也有東安子雞這道菜。

1972 年2 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澤東主席宴請尼克松時,曾用東安雞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興,邊吃邊贊賞,回國後。還大肆贊揚「東安雞」味美可口,久食不厭。

西湖醋魚

菜品簡述:

「西湖醋魚」是浙江杭州傳統風味名菜。

此道菜選用西湖鯤魚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一兩天,使其排泄腸內雜物,除去泥土味。烹制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僅能用三四分鍾燒得恰到好處。燒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

菜品典故:

相傳古時有宋姓兄弟兩人,滿腹文章,很有學問,隱居在西湖以打魚為生。

當地惡棍趙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個在湖邊浣紗的婦女,見其美姿動人,就想霸佔。派人一打聽,原來這個婦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陰謀手段,害死了宋兄。

惡勢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憤,兩人一起上官府告狀,哪知道,當時的官府同惡勢力勾結,不但沒受理他們的控訴,反而一頓棒打,把他們趕出了官府。

回家後,宋嫂要宋弟趕快收拾行裝外逃,以免惡棍跟蹤前來報復。臨行前,嫂嫂燒了一碗魚,加糖加醋,燒法奇特。宋弟問嫂嫂:今天魚怎麼燒得這個樣子?嫂嫂說:魚有甜有酸,我是想讓你這次外出,千萬不要忘記你哥哥是怎麼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記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記你嫂嫂飲恨的辛酸。弟弟聽了很是激動,吃了魚,牢記嫂嫂的心意而去,後來,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報了殺兄之仇,把那個惡棍懲辦了。

可這時宋嫂已經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間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離家時嫂嫂燒的那樣,連忙追問是誰燒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傑作。原來,從他走後,嫂嫂為了避免惡棍來糾纏,隱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廚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興,就辭了官職,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過起捕魚為生的漁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這道菜,詩興大發,在菜館牆壁上寫了一首詩:"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里上樓台,門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歸尋張翰鱸(譽西湖醋魚勝過味美適口的松江鱸魚),魚美風味說西湖,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詩的最後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魚"創制傳說。

黃泥煨雞(叫花雞)

菜品簡述:

炸燒味,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菜品典故一: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

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制此雞。

菜品典故二:

關於叫化雞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在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某天偶得一雞,卻苦無炊具調料,無奈之中,便將雞宰殺去除內臟,帶毛塗上泥巴,取枯枝樹葉堆成火堆,將雞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干成熟,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叫化子大喜過望,遂抱雞狼吞虎咽起來,正好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覺得味道獨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後來,這種烹制方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大家把這種烹制出來的雞叫「叫化雞」。

再以後,這種做法被菜館中的人學去,對其製法亦精益求精,並增添了多種調味輔料,因此贏得了眾多食者的贊賞,名聲遠揚,慕名品嘗者,常年絡繹不絕。

如今,「叫化雞」的品種有山景園叫化雞、王四叫化雞、虞山牌叫化雞等,已列入《江蘇菜譜》和《中國名菜譜》。古老的菜餚正煥發出新的美味。

叫化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在食此菜時,打開泥殼,滿屋飄香,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若配蔥白、甜面醬進食,口味更佳。此菜是常熟地區傳統名菜,也是蘇州三雞之一。

北京烤鴨

菜品簡述:

北京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

菜品典故-食材:

相傳,烤鴨之美,是源於名貴品種的北京鴨,它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一種肉食鴨。

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於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游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為游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並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

不僅如此,北京鴨曾在百年以前傳至歐美,經繁育一鳴驚人。因而,作為優質品種的北京鴨,成為世界名貴鴨種來源已久。

菜品典故-菜品: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

宮廷里的御廚們就想方設法研製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於是也就研製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

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鴨是選用肥大的草鴨為原料,凈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據說,隨著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宮廷里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菜品傳承: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並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里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而「金陵片皮鴨」只能在港澳、深圳、廣州等南方幾個大城市的菜單上才能見到。

清蒸武昌魚

菜品簡述:

「武昌魚」產於湖北省鄂州市(古時稱武昌),俗稱團頭魴。

「清蒸武昌魚」是選用鮮活的樊口團頭魴為主料,配以冬菇、冬筍、並用雞清湯調味。成菜魚形完整、色白明亮、晶瑩似玉;魚身綴以紅、白、黑配料,更顯出素雅絢麗。肉質鮮嫩,營養豐富。

菜品特點:

「清蒸武昌魚」是選用鮮活的樊口團頭魴為主料,配以冬菇、冬筍、並用雞清湯調味。成菜魚形完整、色白明亮、晶瑩似玉;魚身綴以紅、白、黑配料,更顯出素雅絢麗。

菜品典故:

武昌魚得名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孫皓欲再度從建業(南京)遷都武昌。左丞相陸凱上疏勸阻,疏中引用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兩句「單謠」,於是武昌魚便始有其名。

不過當日所說的武昌魚,可能不是專指樊口鯿魚,但在武昌所產的魚中以樊口蝙魚為上,所以後來就將其美名歸於武昌。歷代名流學者都有贊賞,它的名聲也越來越著。

想知道更多美食資訊請關註:宏大養生美食

微信號:xnr7878

定期推送健康美食資訊,歡迎大家關注!

3.6萬閱讀
搜索
100個美食小故事大全
關於美食的100個故事
古典菜名100個
美食故事100篇
100個有趣的美食故事
各種美食的來歷簡短

『貳』 有關飲食方面的典故和故事

有關飲食方面的典故,其中一個是:

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

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

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1、葯膳: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人們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傳統菜餚,清朝時期經蘇州張式一派習藝後傳入宮廷,為葯膳與魯菜的發揚光大夯實基礎,在《張一麐》、《張東官》傳記中有相關記載。

2、饅頭: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

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要食品了。

3、水晶餅:是陝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

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4、湯圓: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據說元宵象徵合家團圓更美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

5、雪餃:是湖州市菱湖鎮的特產,而震遠同雪餃則是採用菱湖的傳統配方,依靠純手工製作而成,是最為正宗的雪餃。震遠同雪餃是傳統茶食珍品,「白如雪,形如餃」,內胚如同餃子的千層餅,外面敷了一層米粉與糖霜製成的白如雪的粉末,口感松酥香脆,味甜微咸,是一款風味絕佳的茶食點心。

(2)美食典故擴展閱讀:

有關飲食方面的故事,其中一個是: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

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餚一並相烹,調以各種佐料。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生產條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間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組合」,原菜的搭配更趨合理科學,不僅有魚有肉,還兼以海產野味,使得大雜燴雜而不亂,大有吃頭。

這燒雜燴是怎麼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生性有兩大特點:一是室無二妻,終身以虞姬為伴;二是每頓飯菜無二樣。

就為這第二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

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制後,端到大王面前。以為挨大王一頓猛克,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么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致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功績,「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

『叄』 一些美食的來歷和典故

炸年糕的來歷
年糕有兩千多年歷史,馳譽南洋歐美不衰,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建成後,大宴眾將群臣慶功。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後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飢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後來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紀念並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肆』 美食故事

麻婆豆腐來的美食典故,麻婆豆腐誰自發明的
這道傳統川菜起源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郊外的萬福橋邊,有一家名叫「陳興盛飯鋪」的小店,小店由老闆娘陳氏經營。時間一長,陳氏掌握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方法,做出來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來店裡買豆腐的人也越來越多。後來人們把陳氏做的豆腐稱為:「陳麻婆豆腐」,店鋪也改名為「陳麻婆豆腐店」。後期人們為了叫起來方便省掉了「陳」字,直接喊麻婆豆腐。

『伍』 關於一些中華美食的小故事 20分鍾之內回答 謝謝

1、東坡肘子

宋朝,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並為當地一個農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席間蘇東坡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灶間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於是趕緊將豬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里去煮,後世稱為東坡肘子。

2、叫花雞

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

叫化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一步加工而成的菜。其色澤棗紅明亮,芳香撲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

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制此雞。

3、東坡肉

東坡肉是杭州傳統風味菜餚中的一朵奇葩,以色澤紅艷,汁濃味醇,肉酥爛而不碎,味香酥而不膩為特點。說起「東坡肉」,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觸犯了皇帝,被貶到黃州,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

宋神宗駕崩後,蘇東坡重新被起用調到杭州作官時,西湖已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後來被稱為蘇公堤。老百姓為了贊頌蘇東坡的功德,到了春節時就給蘇東坡送豬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蘇東坡收到了豬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之,此後被人們命名為「東坡肉。」

4、臭豆腐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後,因手頭拮據,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寄居。為下次再考,他一邊讀書,一邊拿出在鄉里磨豆腐的小技,維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缸里腌上。

過後,他把這事丟在腦後,到秋天才想起來,打開缸蓋,豆腐成了綠色,臭氣撲鼻。他嘗嘗,別具風味,分送會館的鄰居,嘗後無不稱奇。王致和屢試不中,便死了當官之心,盡心經營起臭豆腐來。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在延壽寺街開辦作坊,掛起「王致和醬園」的招牌,一時名揚京城。臭豆腐起初只是貧苦勞動者的佐餐佳品,窩頭貼餅子就臭豆腐吃,別有風味。到了光緒年間,臭豆腐不但入了大宅門,而且上了宮廷的菜譜。

臭豆腐的「上用」,使其身價百倍。一些名流雅士也寫詩稱贊。清末狀元孫家鼎寫對聯稱道:「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醬配龍蹯調芍葯,園開雞跖鍾芙蓉」。今天,王致和的臭豆腐遠銷國外,外國人稱之為中國的起司(乳酪)。

5、皮蛋

皮蛋也叫松花蛋、胡彩蛋。相傳幾百年前,在鴨群雲集的太湖之濱,有一家李姓夫妻開小茶館,兼營一些小菜、鹵蛋之類。夫妻倆膝下無兒,只有一女,名喚秀娟。

一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游湖人陡然增多,茶館也賓客盈門,把一家人忙得手腳不停。忙亂中,秀娟沒看到手頭有兩個鴨蛋滾到了灶灰里。一個月後,被一位前來借灰種菜的鄰居發現了,喚來東家嗑破一瞧,蛋白不僅不流,而且還凝結在一起,露出一種透明的光彩,丟進嘴一嘗,又香又綿,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每人嘗了一塊,無不嘖嘖稱贊。蛋好吃,取個啥好名呀?秀娟高興地說:「你們看蛋上這么多花紋,就圖個吉利,叫彩蛋吧!」從此,李家茶館做起了彩蛋,遠近顧客慕名而來。後因彩蛋出自太湖,又叫成了太湖彩蛋。傳到北京,通縣張辛庄一位姓陳的商人,改生包為浸泡,做成的皮蛋色彩鮮艷,蛋黃的中心部分像飴糖,叫做京彩蛋或糖心皮蛋。

『陸』 中華美食典故

(一):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生活根本離不開吃.南京的特有小吃——小籠包就是我的最愛.
小籠包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讓你咬一口,啊!就愛不釋手.小籠包貌似與可愛的洋蔥娃娃,但是體積比它小得多,當然口味也比它好的多:新鮮的鮮肉中夾著小蔥的清香、美味的湯汁包上較薄的餅皮,簡直是人間美食中的美味,將那口子捏上,這美味的小籠包就包了.
小籠包的做法十分簡單:將准備好的材料用餅皮包好,放入它們溫暖的木製「小床」中,那些小寶寶十分乖巧,躺在床上一會兒就熟睡了.再等上十幾分鍾,那令人陶醉的呼吸聲和嘆出的蒸汽就直撲鼻中,再等上一分鍾,它們就可以出籠了!
衣、食、住、行樣樣都有講究,我吃小籠包這樣的美食當然也有自己獨特的吃法嘍!剛出籠的小籠包當然是香氣撲鼻,讓人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我已經是迫不及待,但依然會按照老辦法:等它們稍涼後,拿來一根吸管,從封口處插入,吸入裡面的堂汁後,那一個個小寶寶就像泄氣的氣球.我正准備將它放入嘴中,耳邊就彷彿傳來它的其他夥伴的呼喚聲:「先吃我呀,我是細皮嫩肉……」,我精心挑選後,小心地咬了一口,細細地品嘗它的鮮美.每次我都要吃一籠半的小籠包,要不是因為吃得太飽,我恨不得吃掉其他的幾籠,吃完後,你不禁會回味無窮,連連稱贊.
記得有一次,我吃小籠包吃,因為太心急,那些小淘氣娃娃將那滾燙的湯汁通過吸管送入我的嘴中,把我的舌頭都燙破了,雖然吃了苦,但是也不能消除我對小籠包的下,但是以後每次吃它們是我總會小心翼翼,生怕再燙到.
唉,這些淘氣的小娃娃這是讓我喜,讓我悠呀!
(二):北京烤鴨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是北京馳名中外的京菜代表之一.
講到北京烤鴨,那可是膾炙人口,盛名鼎鼎.吃烤鴨,北京最著名的一家便是前門外的全聚德烤鴨店了,在那兒,每天應市的烤鴨約有百把只,人們吃烤鴨都要在前一二天預定,才能入座.
北京烤鴨味兒好,看相也好.橘黃色的鴨皮里包著外脆內嫩的鴨肉,令人垂涎三尺.裹上蔥白、沾上甜醬吃更是滿口留香,異常鮮美.
北京烤鴨的做法非常復雜:先要把處理後的鴨子在入爐之前,灌進開水,這樣烤鴨子時,鴨子才會熟得快,也會使鴨肉外脆內嫩.接下來就是烤了.鴨子進爐後,先烤鴨子被刀切了的右背側,使熱氣從刀口處進入鴨膛,把鴨肚子里的水煮沸.烤了6至7分鍾後,當鴨子右背側的鴨皮烤成橘

『柒』 有關美食的典故

佛跳牆,始於清道光年間,原是福州市聚春園菜館鄭春發所烹制。鄭早年在清布政使周蓮回府中當廚師。有一次,答福州官錢局請周蓮到家中便宴,席間有一道菜是將雞、鴨、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後,放在紹興酒壇中,煨制而成的。周蓮食後贊不決口。回家後,便要鄭春發試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便帶鄭到官錢局求教。周回到衙門便精心研究,增加了山珍海味,結果香味更濃,風味更佳。1877年鄭春發辭去了衙廚的職務,在東街口開設了聚春園菜館,以海參、魷魚等十八種珍貴原料,加陳酒、姜、桂皮、茴香等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製成菜,風味鮮美絕倫。前往品嘗的人越來越多。當時有一批秀才也慕名到聚春園品嘗此菜。當此菜搬上餐席,打開壇蓋時,頓時異香撲鼻,大家爭著試味,覺得滋味異常鮮美。秀才們當場賦詩,其中有句雲:「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這道原名福壽全的菜就此改稱「佛跳牆」。近百年來一直風靡全國,享譽海

『捌』 中國傳統食物的故事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有許多關於月餅由來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餅是用來慶祝勝利的食品。
相傳,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討匈奴得勝,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從此後,月餅的製作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月餅成為我國月餅中的五大種類。海南近年來興起的水果月餅,更是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閑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

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

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

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傳統的中秋節為團圓節,所以古詩有「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詩句,也就是到了中秋節,大家更盼望團圓。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來家團聚,就增加思念之情,這是中國以家庭為社會組成單位所具有的特點,而中秋節也就是這一特點的集中表現。
中國歷代以農立國,中秋節正當春華秋實,農業收成的季節,所以農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謂中秋吃蕃薯、芋頭,這兩種根塊作物,其形碩大而圓,象徵豐收與完滿之意。而親友之間饋贈月餅,同樣也是象徵完滿、團圓之意。

中秋之夜,合家圍坐,皓月當空、或對月飲酒,或品茶吃月餅以助談興,亦人生之一樂事。所以無中秋可以吃月餅,而無月餅則不成中秋,因此中秋與月餅是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而此俗之由來,也有多種說法。

有謂唐高祖武德年間,邊寇犯境.李靖帥師出征,大獲全勝,於中秋節凱旋,長安內外通宵歡慶,時有吐蕃人獻餅祝捷,高祖取出圓餅手指明月笑曰:「應將胡餅邀蟾蜍。」嗣後分賜群臣共啖,於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餅之俗。二謂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然後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據《燕京歲時記·月餅》雲:「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蜍之形,有祭畢而食者」。這就是宋代中秋食月餅之俗。

或謂元代末年,統治者實行「三家養一元,五家一菜萬」的殘暴統治壓迫,劉伯溫組織農民起義,特製大圓餅,內中暗藏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起義,結果起義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後中秋食月餅之俗更為流行。

總之,中秋團圓,賞月及吃月餅之俗,由來已久,歷代而後,不斷加進新的內容,以豐富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盛行不衰。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玖』 中國美食典故

水晶餅
水晶餅是陝西抄渭南的名點襲,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冰糖
相傳清代康熙年間,有一個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內江的一個大糖坊主張亞先家的丫環。有一次,她趁張亞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漿正准備喝的時候,張亞先來了,扶桑連忙把糖漿倒進豬油罐,將它藏進柴堆里,又在上邊放些谷糠掩蓋住。

過了幾天,當扶桑捧出豬油罐時,罐里卻長滿了許多水晶般的東西,敲碎入口,堅脆而純甜,其味道勝過白糖。扶桑把這一奇怪現象講了出去,許多人如法炮製,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們就把它稱作冰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