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A. 朝三暮四小故事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內.將限其食.恐眾狙容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選自《莊子·齊物論》
翻譯
宋國(今商丘)有一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一大群獼猴,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能夠了解那個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慾望.但是不久,家裡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B. 朝三暮四成語故事。
【成復語】:
朝三暮四
【拼音制】: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釋】: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成語故事】:
據說,這是記載在「莊子」裡面的一則寓言故事。宋朝有一個人在他家養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話,因此,他更加的疼愛這些能通人語的小動物,經常縮減家中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慾。有一年,村子裡鬧了飢荒,狙公不得不縮減猴子的食糧,但他怕猴子們不高興,就先和猴子們商量,他說:「從明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果子,晚上再給你們四顆,好嗎?」猴子們聽說他們的食糧減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來,表現出非常生氣的樣子。狙公看了,馬上就改口說:「這樣好了,我每天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夠吃了吧!」猴子們聽說早上己經從三顆變成了四顆,以為食糧已經增加了,都高興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鬧了。以後的人就從這則的寓言說,狙公所說的話,加以引申,凡是見到有人反復不定,剛才說過的話不算數;或是做事的時候常變更,剛決定的事情,不一會兒又改變了,我們就說他是「朝三暮四」。
C. 朝三暮四是不是寓言故事
是。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於是養獼猴的內人就打算限制容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
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後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
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權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現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專一。
(3)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與「朝三暮四」相似的寓言故事:
戰國時,秦國和楚國交戰頻繁。當時荊紫關是秦國與楚國的交界地,其中一部分屬於秦國,一部分屬楚國丹陽縣管轄。
公元前312年,秦國和楚國之間爆發了「丹陽之戰」,秦國憑借占據荊紫關險要地勢的優勢,一舉擊敗楚國。秦國獲勝後,荊紫關全部歸入秦國版圖。
之後,秦楚兩國重新修好,秦國又把此地劃給了楚國。有個成語叫「朝秦暮楚」,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一時傾向秦國,一時又依附楚國,比喻人反復無常。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典故的出處就在荊紫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三暮四
D. 朝三暮四的故事內容和寓意是什麼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人,非常喜愛猴子。他在家裡養了一大群猴子,時間長了,漸漸能懂得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盡量節省家中的用度,買可口的東西喂給這群猴子吃。後來漸漸不支,養不起這么一大群猴子了,於是他便想限制它們的食量。
但又擔心猴子們不聽從,便騙它們說:"以後每天給你們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麼樣?"猴子們聽了很生氣,一個個跳了起來,吼叫不止。養猴人便改口說:"那麼早上給你們四枚,晚上給你們三枚,行不行?"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順從地爬在了地上。
寓意: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種自己關於價值的習慣性判定裡面。你習慣了先拿多一點兒,再拿少一點兒。結果有人給你講,先少一點兒,後多一點兒,行不行?雖然總量一樣,卻受不了。
朝三暮四,是一種靈長類動物普遍擁有的心智模式。你我皆靈長,我們總是很習慣按照某一種內心設定的要求去作出判斷,當別人給出的建議與之不符的時候,抱怨就產生了。
(4)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
【解釋】: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翻譯】:狙公(喂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三顆,晚上四顆,怎麼樣?」眾狙(一群猴子)皆怒,說:「憑什麼?憑什麼早上三顆,晚上四顆?不高興。」
於是,狙公就改了,說:「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怎麼樣?」結果,莊子用的詞很有意思——「眾狙皆悅」。名義和實際都沒有虧損而喜怒為用,也就是因為這樣的
【示例】: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復無常的人
E.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喂猴子。
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內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容有的猴子聽了都急了;後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
成語: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 原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復無常。
出處:先秦·莊子《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莫(暮)四。』眾狙皆怒。」
翻譯:喜歡養猴子的人說: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猴子們聽了很生氣。
例句:你一會兒要學畫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態度嗎?
(5)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近義詞:
1、出爾反爾[ chū ěr fǎn ěr ] 原意是你怎麼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今指說了又翻悔或說了不照著做,表示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復無常。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翻譯:你怎麼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
2、反復無常[ fǎn fù wú cháng ] 變動不定,忽而這樣,忽而那樣。
出處:南北朝·費昶《行路難》:「當年翻覆無常定。」
翻譯:當年變動不定,忽而這樣,忽而那樣。
F.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是出自誰的作品
朝三暮四是一個成語,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原比喻聰明的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復無常。
G. 你從朝三暮四這個寓言故事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說明同樣的條件和方法,但做事情的先後秩序的差異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效果或結果。
H.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的譯文
I.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有什麼道理
寓意: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後者因一點回點的小利覺得占答了便宜,其實只是被耍弄而已;而看似得意的管理人,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卻不想以後,終會再有事端。現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專一。
成語:朝三暮四
讀音:zhāo sān mù sì
意思:原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復無常。
出處:《莊子·齊物論》。
(9)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典故: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
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J. 朝三暮四的故事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10)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朝三暮四的釋義:是聰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辦事反復無常,經常變卦。
這個詞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後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
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權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現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