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息典故
① 奚落一個人「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出息」的一句古話是怎麼說的求指點。。。
少時了了來 大未必佳
有個典故:自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不安。
② 扶不起的阿斗什麼意思
扶不起的阿斗一般是用來形容一個令人失望的人,也表示沒有發展前途的回事情或者人。答當我們對一個人感到失望,或者是覺得他不求上進的時候,我們可以開玩笑的說,這個人是扶不起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並沒有罵人的意思,更多的是表達自己的一種失望感等。
(2)出息典故擴展閱讀
這句話原本說的是劉備的兒子,阿斗這個人從小就不求上進,每天都只知道吃喝玩樂。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不忘劉備的囑托,對阿斗鞠躬盡瘁盡心盡力輔佐,可是阿斗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治國上。
國家危難的時候阿斗依舊沉迷歌舞和美色,在奸臣的引誘下,整天不顧國家安危,每當外敵入侵的時候,都直接讓諸葛亮去應付,自己卻在宮中夜夜笙歌。隨著諸葛亮的年紀逐漸增大,很多事情力不從心,面對這樣的君主,諸葛亮最後也是毫無辦法,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最後斷送國家前途。
阿斗的事跡被廣為流傳,甚至還留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一直到今天,人們都還會用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語句,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③ 四字成語大全帶解釋
耳熟能詳:【解釋】:指聽得多了,能夠說得很清楚、很詳細。
【出自】:宋·專歐陽修《瀧岡屬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近義詞】:耳聞則誦、熟能生巧
【反義詞】:淺嘗輒止、寡聞少見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指聽得多了
亭亭玉立:【解釋】:亭亭:高聳直立的樣子。形容女子身材細長。也形容花木等形體挺拔。
【出自】:明·張岱《公祭祁夫人文》:「一女英邁出群,亭亭玉立。」
【示例】:花型小,比起~的荷花遠遜。
◎郭沫若《百花齊放·睡蓮》
【近義詞】:裊裊婷婷、風儀玉立
【反義詞】:其貌不揚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斑駁陸離:【解釋】:斑駁:色彩雜亂;陸離:參差不一。形容色彩紛雜。
【出自】:戰國·楚·屈原《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示例】:銅器一,器大可合抱,重數十斤,側有雙環,不知何用,~,瓶亦古。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古瓶》
【近義詞】:五彩繽紛、五光十色、光怪陸離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景物
④ 關於美食的成語
三牲五鼎
詞義:
舊時形容祭品豐盛。後來也形容食物美好。
詞音:
sān shēng wǔ dǐng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成語典故: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成語出處: 《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例句: 「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條令卻有些稀奇。(魯迅《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成語典故: 將哀梨蒸著吃。比喻不識貨。糊里糊塗地糟蹋好東西。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八珍玉食
bā zhēn yù shí
成語典故: 泛指精美的餚饌。
伴食宰相
bàn shí zǎi xiàng
成語典故: 伴食:陪著人家一道吃飯。用來諷刺無所作為,不稱職的官員。
成語出處: 《舊唐書·盧懷慎傳》:「開元三年,遷黃門監。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飽食暖衣
bǎo shí nuǎn yī
成語典故: 飽食:吃得飽;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寬裕,衣食豐足。
成語出處: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酒足飯飽
jiǔ zú fàn bǎo
成語典故: 酒已盡量,飯也吃飽。形容吃飽喝足。
成語出處: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俺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著他酒醉抉飯飽,走不動。」
飽食終日
bǎo shí zhōng rì
成語典故: 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
成語出處: 《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例句: 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是最沒有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