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的典故來源
❶ 「桃李滿天下」的典故究竟出自哪裡
桃李滿天下 [táo lǐ mǎn tiān xià]
[釋義] 桃李:指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 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處] 唐 狄仁傑 門生眾多,累向 武則天 推薦將相多人,或謂 仁傑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典 故】
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裡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藉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稱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又: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六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七十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為什麼這么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桃李滿天下」是形容老師教的學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學生的代稱。
❷ 桃李滿天下的典故是什麼
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版方一舊相識家裡躲避權。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藉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這句成語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久視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指的是桃李樹。
❸ 『桃李』 的來源典故
桃李的歷史典故
逍遙右腦 2014-10-31 15:26
桃李的
①據《韓詩外傳》載:「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後人因桃李果實繁多,常比喻栽培門生之眾多。亦指「門生《·唐紀》二十三記載,狄仁傑為人剛正,不畏權勢,曾為武則天推薦張柬之、姚元崇、曲阿桓彥、敬暉等「數十人,率為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名言名句。」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詩:「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③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後丟官隻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後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象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後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桃李滿天下」了。
②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裡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藉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❹ 關於「桃李」的來歷
桃李滿天下
「桃李滿天下」是形容老師教的學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內學生的代稱。
春秋容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裡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藉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棲 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❺ 桃李的典故
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得采其葉,秋得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這段話的大意是: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後丟官隻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他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後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後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桃李滿天下」了。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指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久視元年》就載:狄仁傑先後薦舉的張柬之、姚元崇、桓彥范、敬暉等數十人,都成為當代名臣,有人恭維狄仁傑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也。」
❻ 在古代,為什麼會把學生說成是桃李呢有什麼典故
以桃李喻學生古以有之。
漢朝《韓詩外傳》記載: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得采其葉,秋得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
這就是「桃李滿天下」的來歷。
「桃李滿天下」還有狄仁傑有關。
《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久視元年》就載:狄仁傑先後薦舉的張柬之、姚元崇、桓彥范、敬暉等數十人,都成為當代名臣,有人恭維狄仁傑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也。」
而今「桃李滿天下」中的桃李指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意為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❼ 知音、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園的典故來源
1、知音一詞來源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相傳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每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後伯牙再不彈琴因為再沒有知音的人。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直至今天,人們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2、汗青是指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再颳去青皮,便於書寫,避免蟲蛀,故稱汗青,也叫殺青。
3、桃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áo lǐ,就是教師百年「樹人」所得的碩果,往往比喻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是說老師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遍布全世界,贊美教師辛勤育人。
4、古稀,原有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含義;但是解作古來稀少,與過去不同了。醫學保健昌明,閱報見過百歲老人還侍奉著高堂老母的事,將來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聞了。
5、孩提: 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6、桃園是《三國演義》第一回《桃園結義》中的一個場景。張飛庄後花開正盛的桃園。桃園亦為後人仿效他們結拜的地方。
(7)桃李的典故來源擴展閱讀:
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魏文侯之時,子質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得采其葉,秋得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後丟官隻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他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後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
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後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桃李滿天下」了。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指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❽ 桃李來源典故
司馬遷《史記》中對李廣的評價: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❾ 桃李在中國古代指什麼像桃李滿天下,投桃報李,有什麼典故嗎
桃李:比喻所培養的人才或學生
「桃李滿天下」是形容老師教的學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學生的代稱。
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裡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藉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棲 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
投桃報李: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康叔於衛,遂立衛國。康叔之八世孫姬和,以殄滅西戎有功,獲周平王賜爵為衛武公。武公治國開明,廣聽眾議,多納雅言,以為施政參考,深得百姓稱頌與愛戴。故政通人和,衛國大治,遂為春秋初期之大國也。武公在詩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為舉止,既善且良。謹言慎行,不失禮儀,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則眾人皆以君作則矣。人以桃饋我,我以李報之,乃合乎情理。或言小羊生角,則欺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