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寓言故事簡版文言文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內③,告人曰容:「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字詞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詩文翻譯】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裡沒有水井,要到外邊去取水,所以總有一個人在外邊奔波。後來他家挖了一口井,於是對人說:「我挖了一口井,家裡就多了一個人。」有人聽見這話,就向另外的人傳話說:「丁家挖了一口井,井裡出來一個人。」於是全國的人都爭相傳播這樣一條奇聞。消息傳到了宋國國君那裡。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家的人回答說:「我們是說挖井之後多出一個人的勞力可供使用,不是說從井裡挖出一個人來。」
啟發:這個故事從丁氏的穿井引出傳話的出入,說明傳言易訛,凡事須親自調查,這樣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Ⅱ 10個簡短簡短的古文寓言故事
反裘負芻
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
Ⅲ 求寓言故事的文言文
鄭 人 買 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lv),革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度——音(ó),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量長短
吾忘持度、寧信度:度——音(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將要,打算。
置——購置。
矛與盾 《韓非子·難一》
原文:
楚人有鬻(yù)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注釋:
1、矛: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槍頭。
2、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劍用。
3、鬻:賣。
4、譽:誇耀。
5、曰:說。
6、吾:我的。
7、陷: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後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對人的尊稱。
11、何如:怎麼樣
12、應:回答。
13、利:鋒利,銳利。
14、其:那個這里指賣矛和盾的那個人。
15、弗:不能。
16,之:語氣作詞 沒有意思。
濫竽充數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②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③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濫:與真實不符,失實的,假的。
竽: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湊數。
廩:(lǐn)1.米倉,亦指儲藏的米:倉~。~生(即「廩膳生員」,中國明、清兩代稱由府、州、縣按時發給銀子和補助生活的生員)。~餼(舊指由官府供給的糧食)。 積聚,郁結:「~於腸胃」。
2. 〔名〕(會意兼象形。從人回,象屋形,中有戶牖。又作「廩」。「廩」是俗字。本義:米倉)
3.〈動〉 收藏;儲積
4.形〉 通「懍」
閔:(mǐn)
1.(1)憂忠,凶喪:~凶。
(2 )古同「憫」,憐恤,哀傷。
(3) 古同「憫」,憂慮。
(4) 勉力:~勉。
(5) 昏味,糊塗:~然不敏。
(6) 姓。
2.〔動〕 (形聲。從門,文聲。本義:弔唁)
解釋: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掩耳盜鈴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呂氏春秋》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割席斷交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
曰:" 子非吾友也!"
解釋:片:塊
捉而擲去之:捉金子後放下鋤頭
管寧:字幼安,漢末魏時人,不仕而終。
軒冕:此單指車子。
寧割席分坐:後人以" 管寧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斷交。
Ⅳ 寓言故事(文言文)
牧童與畫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一日曝(pù曬)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fǔ拍手)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chù收縮)入兩股間,今乃掉(搖擺)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亡羊補牢
語見《戰國策·庄辛論幸臣》:「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諱疾忌醫
扁鵲見蔡桓公①,立有間②,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將恐深。」桓候曰:「寡人無疾④。」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⑤。」居十日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⑦。」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⑧。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⑩;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屬(12),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13)。」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14),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5)。——《韓非子》
Ⅳ 十則寓言故事及其寓意,要文言文的那種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回何遽不為福乎?」居數答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寓意:福禍相依,我們要善於用冷靜的頭腦,辯證的眼光看待福與禍。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好事和壞事在一定條件可以互相轉換。
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寓言意義: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先發兩則了。。。。網上可以查到。
Ⅵ 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譯)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Ⅶ 寓言故事文言文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1、杯弓蛇影
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痾頓愈。
2、截竿進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堅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鷸蚌相爭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4、拔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稿矣。
Ⅷ 寓言故事文言文版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ǜ)鍥(qì)其舟,曰:"是吾劍之內所從墜容."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地點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
兩小兒辯日
原文: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14)!」
寓意:
1.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要從更多的角度看事物.
2.再大的學問家,也有不懂的事情.
3.不能不懂裝懂,要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