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典故
⑴ 賈島和韓愈的故事有那些
賈島初次參加科抄舉考試,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煉字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詠,伸出手來做推敲的姿勢,看到他這樣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長官,正帶著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韓愈儀仗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作著手勢。這樣一下不被左右的侍從推到韓愈面前。賈島如實地回答說出所得的詩句,不知用了「誰」還是用「敲」字無法確定,所以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馬思考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於是兩人並排騎著驢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呆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⑵ 卿欲效韓愈耶 什麼典故
典故應該是指韓愈反佛
唐憲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來。他打聽到鳳翔的法門寺里,有一座寶塔,叫護國真身塔。塔里供奉著一根骨頭,據說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一節指骨,每三十年開放一次,讓人瞻仰禮拜。這樣做,就能夠求得風調雨順,人人平安。
唐憲宗給人說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隊伍,到法門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長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宮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讓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這樣認真,不論信或是不信,都要湊個趣。許多人千方百計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機會。有錢的,捐了香火錢;沒錢的,就用香火在頭頂、手臂上燙幾個香疤,也算表示對佛的虔誠。
韓愈是向來不信佛的,更不要說瞻仰佛骨了。他對這樣鋪張浪費來迎接佛骨,很不滿意,就給唐憲宗上了一道奏章,勸諫憲宗不要干這種迷信的事。他說,佛法的事,中國古代是沒有的,只有在漢明帝以來,才從西域傳了進來。他又說,歷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壽命都不長,可見佛是不可信的。
唐憲宗收到這個奏章,大發脾氣,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來,說韓愈誹謗朝廷,非把他處死不可。
裴度連忙替韓愈求情,唐憲宗氣慢慢平了,說:「韓愈說我信佛過了頭,我還可寬恕他;他竟說信佛的皇帝,壽命都短促,這不是在咒我嗎?就憑這一點,我不能饒他。」
⑶ 潮州和韓愈的故事
唐元和十四年,韓愈貶任潮州刺史。韓愈在潮州上任未滿八個月,然而卻回在潮州人民的心中待了答一輩子。在潮州,韓愈積極投身於為民謀利的工作中。
驅除鱷魚,獎勸農桑,興辦教育,大修水利,延選人才,傳播中原先進文明,從而使當時的蠻荒之地潮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潮州人民感恩韓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為紀念韓愈而命名,後人因此贊道:「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
(3)韓愈典故擴展閱讀:
韓愈被貶潮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
憲宗覽奏後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後適逢大赦,憲宗便於同年十月量移韓愈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韓愈抵達袁州。此年九月,韓愈入朝任國子祭酒,於冬季回到長安
⑷ 聰明的韓愈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講了韓來愈把蠟燭點燃,用燭光照亮整個自屋子。他買蠟燭用的錢比別的同學買的稻草和樹苗用的錢少,還完成了老師給同學的作業,所以老師誇他很聰明。我們要向他學習,遇到事情要動動腦子。
故事原文
聰明的韓愈
從前,有位教書先生,他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看誰用不多的錢買一件東西,能把書房裝滿。
學生人人動腦,認真思考。放學後,他們都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有的買來了稻草,有的買來了樹苗……可是誰的東西都沒把屋子裝滿。
一個叫韓愈的學生走進書房,從袖子里取出一支蠟燭,把它點燃。燭光立刻照亮了整個屋子。先生見了,高興地連聲說:「好,好!韓愈真聰明!」
⑸ 與韓愈有關的歷史典故及其論點
韓愈抄(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⑹ 韓愈文章涉及的典故
雜說四
【題解】
本文選自《韓昌黎集·雜說》,題一作《馬說》。本文題從通行古文選本。全文採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揭示深刻社會問題。說乃一種文體。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馬也!
師說
【題解】
本文見《昌黎先生集》。為作者贈李蟠之作。主旨在於闡明師道。「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調張籍
【題解】 『
《調張籍》立意高妙,構思新奇,千百年來,有口皆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是千古不易的定論;「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傳的比喻。好詩,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
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
垠崖卉崩豁,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
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
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將。
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腸。
刺手撥鯨牙,舉瓢酌天漿。
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X。
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
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頡頏。」
《題張十一旅舍三詠榴花 唐·韓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
【賞析】
這首詩開頭兩句點明時令,寥寥數語就勾畫出了五月里石榴花開時的繁茂爛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動傳神。詩人即寫了花,也寫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後兩句點明地點,這是生長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沒人去攀折損害他的花枝,殷紅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紅青相襯,畫面十分優美,使人覺得幾多可愛和惋惜。其實詩人正是愛其無遊人來賞,愛其滿地「青苔」「絳英」,倘有人來賞,則車轍馬蹄踐踏得不堪了,還不如任其花開花落、果熟果爛,來得自然。委婉表達倆詩人孤獨的心境。
【韻譯】
五月盛開的榴花紅似火,
綠葉掩映著初結的小果。
靜冷角落沒有車馬經過,
任那謝了的花開了又落。
【說明】
石榴原產伊朗,引入我國栽培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相傳漢朝張騫從安西國(今伊朗西部)帶回,故名。據晉人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歸,故名安石榴。」唐詩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韻》詩:「何年安石國,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反映了這一史實。唐詩人李商隱《茂陵》詩雲:「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只待綠蔭芳樹合,蕊珠如火一時開。」 這首詩不僅描寫了石榴花的優美,也道出了石榴的來源。
仲夏季節,燦爛紅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艷麗如錦;繁花似火,凝紅欲滴。晉代詞賦家潘岳有《安石榴賦》:「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樹,九洲之名果。植於堂隅,華實並麗。朱芳赫奕,紅萼參差。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川;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雲間。」
石榴花「丹葩結秀」,它的素莖、翠葉、紅蕤、朱實、金房、皓齒、冰肌,曾激發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許多詠石榴花的佳句。「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艷中閑。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這是杜牧詠石榴的一首絕句,別其巧思,把石榴寫活了。唐詩人子蘭的《千葉石榴花》雲:「一朵花開千葉紅,開時又不藉春風。若教移在香閨畔,定與佳人艷態同。」以美人擬花,遺貌取神,人花融一,情興豐沛,寄慨頗深。 唐詩人孔紹安《詠石榴》雲:「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臣。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借榴花而述志,別有趣味。如唐代詩人李商隱也唱道:「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為石榴花的麗色傾倒。如唐方九功的「流霞色染紫罌粟,斕斑似帶湘娥泣」並傾注了火熱的深情。尤其唐詩人許渾《游楞伽寺》:「碧煙秋寺泛潮來,水浸城根古堞摧。盡日傷心人不見,石榴花滿舊琴台。」充分寄寓詩人滿腔孤憤的感慨,這一切更增添了人們對石榴花的嚮往和喜愛。
石榴花,有紅、黃、白三色。人們特別欣賞紅花。夏天繁花如火如荼,蔚為壯觀。還有一種觀賞類石榴,枝梢生花兩朵,並蒂而開,似對對紅鈴掛在綠色枝頭,也很可愛,叫作並蒂榴。還有一種重台榴,《花鏡》說:「南中有一種四季花者,春開夏實這後,深秋忽又大放,花與子並生枝頭,碩果罅裂,而其傍紅英燦爛。又一種中心花瓣如起樓台,謂之重台榴,花頭最大,而色更紅艷。海榴花跗萼皆大紅,心內須黃如粟密。又有紅花白緣、白花紅緣者,亦異品也。」
雲鬢上斜插石榴花,恰如石榴迎火而出的剛烈。蓮步輕移,石榴裙擺,帶動如水柔情,留下一路火紅。一朵含苞欲放的石榴花一如熾熱的思念,那樣流光溢彩。青春的容顏在五月南風的吹拂下,旋轉成一片恣意的嬌媚,中國古代女子就這樣把愛情演繹得盪氣回腸。只是現代社會女人似乎都很匆忙,並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來贏得寵愛,因為她們往往忽略了路邊的石榴花開的美麗。
【軼事】
《榴花欲燃》·據記載,唐代臨潼華清官四周遍植石榴樹,均系楊貴妃所植,每年榴花開放,嬌艷的花朵給華清官增添了無限情趣。當地有一位姓楊的青年,來此讀書。月明風清之夜,一位身穿紅色裙衣的姑娘輕歌漫步而來,天長日久,互生愛慕,遂結為夫妻。華清官老僧發現此事,競仗劍追刺姑娘。姑娘逃往榴園,不見蹤影。氣急敗壞的老僧用劍在榴花叢中亂砍,結果朵朵榴花落地,滴滴鮮血人土......據說,這位紅衣姑娘,就是榴花的化身,那滿坡遍野紅榴花,就是榴花姑娘的血染的。
《榴花洞天》·閩縣東山有榴花洞,唐代永泰年間,有個樵夫叫藍超,遇見一頭白鹿,一直追到榴花河口。洞門極窄,進入深處,豁然開朗,內有雞犬人家。藍超見一老翁,說是避秦時戰難來到此地,也不知道現在是什麼世道了。並勸他也留下,藍超說回去辭別妻子再來,老翁臨別時贈予石榴花一技。藍超出來後像是做了一場夢,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經找不到洞口在哪裡了。這個故事和陶淵明作的《桃花源記》頗類似。不過也說明古人也許因愛石榴而想塑造一個「榴花源」式的理想世界。
《石榴裙下》·唐天寶年間,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等地廣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即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之中。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因石榴可以醒酒,唐明皇剝石榴喂她,這些情狀為大臣們所不滿,因此對貴妃側目,拒不施禮。唐明皇邀楊貴妃獻舞助興。可貴妃向皇上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要求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眾臣無奈,凡見到楊貴妃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施禮。大臣們私下都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言解嘲。於是「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至今,成了對女子的傾心迷戀,崇拜女性的俗語。石榴裙其實就是大紅裙,藉喻女子。因榴之花和果皮,古時長搗碎成紅汁來染布,製成紅裙。如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詩》雲:「風卷蒲萄帶,日照石榴裙。」唐武則天《如意娘詩》雲:「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⑺ 韓愈和李賀的故事
據說李賀從小對詩太入魔,認為寫詩一定要到民間去找靈感,於是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小布袋四處溜達,想到好的字句就趕緊寫下來,回到家後再慢慢揣摩。
正因為這種刻苦,李賀十幾歲就名滿京城。當時已名滿天下一代文宗韓愈和古文家皇甫湜聽說他的才華,心生好奇,便決定登門拜訪。
來到李賀家,韓愈准備故意考考他,讓他就眼前的景物即興做詩一首。年僅18歲的李賀,當場寫下了這首94字的《高軒過》,韓愈看完直呼天才,讓人不得不感嘆:詩鬼當真不簡單。
李賀本來是可以早日登科及第的,即遭父喪。服喪三年後,韓愈寫信給李賀,勸其舉進士。後因妒才者拿其父名「晉肅」說事,「晉」與「進」犯「嫌名」,李賀憤然離開試院。
再後來經韓愈的推獎,加上李賀為唐宗室後裔,承父蔭出任奉禮郎,從九品的小官差事。
(7)韓愈典故擴展閱讀
李賀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
李賀的詩作想像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
在藝術方面,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像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闢等方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
⑻ 韓愈寫詩時的故事
除了賈島,還有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版何時照我還?權
王安石的這首《泊船瓜洲》膾炙人口,已成千古絕唱,尤其是第三句中「綠」字的選用,更是為後人嘖嘖稱道,贊譽有加。洪邁《容齋隨筆》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風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看來王安石也是煞費苦心,字不驚人死不休。《童蒙詩訓》把王安石這種遣詞用字精心提煉的創作作風列為「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的經典範例。
⑼ 韓愈的故事10
韓愈來到潮州後,有一天在街上碰見一個和尚,面貌十分凶惡,特別是翻出口外的兩個長專牙,韓屬愈想這決非好人,心想著要敲掉他那長牙。韓愈回到衙里,看門的人便拿來一個紅包,說這是一個和尚送來的。韓愈打開一看,裡面竟是一對長牙,和那和尚的兩只長牙一模一樣。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齒,並沒說出來,他怎麼就知道了呢?韓愈立即派人四處尋找那個和尚。見面交談後,韓愈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靈山寺的大顛和尚,是個學識淵博的人。韓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賠禮道歉。從此,兩人成了好朋友。後人為紀念韓愈和大顛和尚的友誼,就在城裡修了座庵,叫「叩齒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