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典故 » 敬源典故

敬源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7 23:04:27

Ⅰ 破天荒的來源典故

天荒,本指渾沌未開的原始狀態,比如盤古開天地。這里的天荒是專指荒涼而落後屬的地區。把荊南地區稱做「天荒」,是譏笑那裡幾十年沒能有一個人上榜提名。

唐宣宗大中四年,荊南應試的考生中終於有個叫劉蛻的考中了,總算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弦鎮守荊南一帶,得知劉蛻考中進士,便寫信表示祝賀,並贈他70萬「破天荒」錢。劉蛻不肯接受崔弦所贈之錢,在給崔弦的回信中,他寫道:「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破天荒解釋:拼音是pò tiān huāng ,意思是指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或第一次出現的事;舊時文人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志揚名。

(1)敬源典故擴展閱讀:

破天荒相關延伸:2004年周小平執導同名電視劇

《破天荒》是周小平執導,由陳康、王紅梅、秦衛東、端木崇慧等主演的農村電視劇題材,於2004年6月30日在央視一套播出。

該劇講述了三對夫妻的愛情生活、感情糾葛以及他們悲歡離合命運,及北大荒三代人墾荒、創業、改革、發展歷史的故事

Ⅱ 有關尊重的典故

1、女王敲門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卧室,閉門不出。女王回卧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在里邊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
沒想到里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
里邊又問:「誰?」
「維多利亞。」女王回答。
里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
里邊再問:「誰?」
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開了。

2、程門立雪
宋熙寧九年,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拜師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大概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睡醒的時候,那時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事不遠千里與之相交遊,其號為龜山先生。

3、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4、魯迅教子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Ⅲ 求古代關於孝順的典故

1、孝感動天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嚙指喚兒兒有感,指痛心焦焦炙還。痛心待客禮不慢,心連母子感萬千。

(3)敬源典故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專家意見

馬未都:二十四孝圖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它提孝道呢,是我們自周代以來就開始逐漸建立的一個觀念,孝道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它起到的作用肯定是不可低估的。二十四孝圖,我印象中,是從元代之後逐漸積累起來的,它里頭按照我們現在一般的認知呢,確實是有一些糟粕,比如說「郭巨埋兒」,這些肯定都是有糟粕的。

但是它總體的意圖是好的,就是教人盡孝。只是有一些具體的事例,時過境遷。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就是道德呢,是有時效的。就在歷史上的道德我們今天看有時候不道德,那今天重提二十四孝,我覺得總體精神沒有問題

但是具體的事例要分析,有的事例我覺得應該是可以從中國古代中找到一些其他的例子替換,但是它提倡的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對我們民族的孝道的再度推行,對我們維系社會總體的秩序的良好和安定,我覺得還是有好處的。

肖放:二十四孝是一個歷史的產物,在古代社會裡面有可能有它積極的作用,但是二十四孝裡面有一些和今天的倫理觀啊、價值觀啊,不相適應的東西,可能就不能去宣傳、去強調。特別在公益廣告裡面,可能盡量少出現這種東西吧。

Ⅳ 中國古代 一些關於禮儀方面的典故

1、程門立雪

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

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就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一同學習的人。

之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此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2、周公吐哺

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地,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

3、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 592年,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頃公在朝堂接見來自晉國、魯國、衛國和曹國的使臣,各國使臣都帶來了墨玉、幣帛等貴重禮品獻給齊頃公。

獻禮的時候,齊頃公向下一看,只見晉國的亞卿郁克是個獨眼,魯國的上卿是個禿頭,衛國的上卿孫良夫是個跛腳,而曹國的大夫公子首則是個駝背,不禁暗自發笑:怎麼四國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當晚,齊頃公見到自己的母親蕭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個人當笑話說給蕭夫人聽。蕭夫人一聽便樂了,執意要親眼見識一下。

正好第二天是齊頃公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的日子,於是便答應,讓蕭夫人屆時躲在帷帳的後面觀看。

第二天,當四國使臣的車子一起到達,眾人依次入廳時,蕭夫人掀開帷帳向外望,一看到四個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她的隨從也個個笑得前仰後合。

笑聲驚動了眾使者,當他們弄明白原來是齊頃公為了讓母親尋開心,特意做了這樣的安排時,個個怒不可遏,不辭而別。

四國使臣約定各自回國請兵伐齊,血洗在齊國所受的恥辱。四年後,四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齊國不敵,大敗,齊頃公只得講和,這便是春秋時著名的「鞍之戰」。

4、孟子休妻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後世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里休息,因為是獨自一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著。這時,孟子推門進來,一看見妻子這樣坐著,非常生氣。

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儀的。孟子一聲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說:「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麼?」

孟子說:「她既不懂禮儀,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麼而認為她沒禮儀呢?」,「她雙腿叉開坐著,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

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說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後說:那麼沒禮儀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麼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裡面是誰。

上廳堂時,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後,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麼能責備別人沒禮儀呢?沒禮儀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麼休妻子回娘家的話了。

5、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教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教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教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教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Ⅳ 替罪羊的來源典故

「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對應英文有scapegoat、whipping boy。世界各地都習慣於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了一項任務,就是給人類「替罪」。

《聖經》中的記載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猶太新年過後第十天)定為「贖罪日」,並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儀式是這樣的:通過拈鬮決定兩只公羊的命運,一隻殺了作祭典,另一隻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轉嫁到這頭羊身上了。接著,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罪過帶入無人之境。最後,再把那贖罪的羊燒死。「替罪羊」一說由此傳開。 源自一個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隻羊,你可用它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隻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 原文:《聖經》創世紀22 這些事以後 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里。」 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只是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fán)祭。」 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地看見那地方。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說:「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和童子往那裡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里來。」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里。」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
,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 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他們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里。」 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這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要給我。」 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了,有一隻公羊,兩腳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原文:《聖經》利未記16 」亞倫為聖所和會幕並壇獻完了贖罪祭,就要把那隻活著的公山羊奉上。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就是他們的一切的罪愆,把這罪都歸在羊的頭上,藉著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曠野去。要把這羊放在曠野,這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帶到無人之地……然後進營。」
後世的記載
在《新約》中又說,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寧願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祭品)奉獻天主,並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後也照樣去做。因為這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時,往往殺一隻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
我國類似記載
《孟子·梁惠王上》中載:「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註:新鍾鑄成,宰殺牲畜,取血塗鍾的儀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栗的樣子,而命以羊替換牛來祭鍾。從此以後,「替罪羊」作為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詞彙就流傳開來

Ⅵ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歷史典故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也作無規矩不成方圓。

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意思是:「像從前離婁那樣精明的眼睛,公輸般那樣的巧匠,不憑規和矩,是畫不成方圓的」。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乃至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完善組織,都有自己的標准。無規矩不成方圓,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胡錦濤同志關於樹立人「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論述。

(6)敬源典故擴展閱讀

不尊重法律和規則,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秩序。個人意志高於社會規則,個體行為凌駕於制度約束之上,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和規則是社會運行的基石,是社會有序運轉、人與人和諧共處的基本元素。

法制意識不強和執法力度不夠,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都直接破壞了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帶給人們錯誤的信息,助長了人們不擇手段實現個人目的的風氣。規則形同虛設,社會必定混亂無序。

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政府和每一個公民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

Ⅶ 歷史典故

聞雞起舞---祖逖
草木皆兵---苻堅
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
紙上談兵----趙括
負荊請罪----廉頗
四面楚專歌----項羽
兩袖清風----於謙屬
孟母三遷----孟子
破釜沉舟----項羽
雞鳴狗盜-----孟嘗君
近水樓台-----范仲淹
無中生有----老子
鑿壁偷光----匡衡

Ⅷ 敬字的來歷

敬姓
敬氏來源:
一、黃帝之孫敬康,其後以名為氏。見《姓苑》。
二、春秋陳厲公之子謚號敬仲,其後以號為氏。尚揚父親家族當源於後者。陳厲公之子,名完,逃奔姜姓齊國,被認命為工正。工正即中古的將作大臣,相當於現代建築部部長。其後有兩支顯姓:一支姓田,為田姓齊國的王族;一支姓敬,時在公元前七世紀。西漢劉向《說苑·佚文》:「齊王起九重之台,敬君工畫,貪賜畫台,去家日久,思憶其妻,遂畫其像,向之而笑。旁人瞻見之,以白王。王召問之,謂敬君曰『國中獻女無好者,以錢百萬請妻,可乎?不者,殺汝。'敬君傖惶聽許。」這里的齊王應是姜姓齊王,而敬君應是工正敬仲的後人。歷代工正(將作大臣)多擅畫,如閻立本父子曾分別任隋唐兩朝的將作大臣。尚揚與敬君是否有緣,至此尚有疑點。而尚揚相信他與敬君有緣是無疑的。 (尚揚是當代中國畫家,為敬姓之後,居北京)
敬氏祖先為春秋時陳國公子完(即敬仲),陳國為周武王求虞舜之後裔而封的。所以都可以說是虞舜之後。敬仲早年逃亡對齊國,子孫有姓田的,姓敬的,姓陳的,田姓之中又分出姓法的,所以文,敬,陳,田,法都是起源於陳國而同以虞舜為祖先。
敬重完厲公之子,陳宣公21年,即齊桓公14年奔[姜]齊,其子孫有的以其謚為姓,即姓敬。(詳見敬重完世系)庄公靈,桓公三子。
敬姓也,《姓苑》:「黃帝孫敬康之後」,又《風俗通》:『陳敬仲之後』,按漢有揚州刺史敬歆。」
《舜裔姓說》:「敬氏,敬仲之後,陳姓族。」
《宋史列傳第七十二》:「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晉高祖及宋翼祖諱改焉。少與張昪、高若訥從潁昌史炤學,炤母異之,曰:「貴人也。」待之甚厚。及進士第,知翼城縣,通判絳州,為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
唐後大朝乃宋,宋承唐業,亦承唐諱。北宋大臣文彥博,先祖本姓敬,因避石敬璜諱,其祖父改姓文。至後漢,復姓敬。但到了北宋,又因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諱,其祖父又不得不改姓文,敬字雖好,奈何「敬諱」難違呀!
漢代有位楊州刺史姓敬,叫敬歆。
上述敬姓,不止一個來源,根據族譜,石羊為陳敬之後。有關史實中顯示敬仲為一關鍵性人物。為文,敬,法,田,及部份陳姓者的始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一文中有詳細敘述。(注四,注五)圖一部份資料根據該文而來。敬仲之後,姓敬的與姓陳的都遠不如姓田的多,陳姓的主流大概還是陳國宗族後裔。我所見到族譜資料只提到「敬同猶居齊國」「敬教始遷平陽」。按平陽即現在山西汾陽縣,離文彥博的家鄉介休縣只約100公里(注六)。族譜上提到「燕公避後石敬瑭諱改姓文」字樣,《宋史》文彥博「...... 其先本敬氏,以避高祖及宋翼祖諱改焉...... 」,查石敬瑭稱帝於公元936年,文彥博出生為1006年,由敬姓改為文姓,離文彥博出生只70年,故可推知燕公大約文彥博的祖父或曾祖父。那時山西正是石的統治區內,故不得不避諱。若不在石的治區內,便不必改的。(見注六)《宋史》載彥博壽九十一,有八子,皆要職,二子出仕江西,族譜經十一代至石羊始遷祖寧福公。

Ⅸ 「禮」的來源、典故

「禮」原是宗教祭祀儀式上的一種儀態,《說文解字》就說:「禮,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禮」原來並沒有等級制度的倫理道德方面意義,在階級社會出現後,人類開始有等級之分,宗教祭祀也隨之出現了身份的限制和區分,於是,作為宗教祭祀儀態的「禮」便開始具有了社會身份區分的內容。逐漸轉化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一種身份制度。

"禮"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范,它是奴隸主貴族及封建地主階級一切行為的准則。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

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發展到了「鬱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贊嘆不已,宣稱「吾從周」。

禮的本質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一致強調禮的作用在於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繫上的社會差異,這點最能說明禮的涵義和本質。

禮既是富於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范,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庄公十八年》)。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於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否則就是非禮。

禮的范圍 禮的內容繁多,范圍廣泛,涉及人類各種行為和國家各種活動。

禮的作用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范,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范,便將如周內史過所說的:「禮不行則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http://ke..com/view/128904.htm(這里有更多)

Ⅹ 表示謙敬的典故和例子

孔融讓梨、周公吐脯、《論語·公冶長》 顏淵,子路在旁陪伴。孔專子說:「何不各自屬說說你們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把車馬衣裘和朋友共用,車馬衣裘破舊了也不怨恨。」顏淵說:「願意不自我誇耀,不表白功勞。」子路說:「希望聽您的志向。」孔子說:「使老年人得到安適,使朋友得到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